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构建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

时间:2019-05-12 19:1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构建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构建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

第一篇: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构建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

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构建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

2012年,我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农业科技入户试点县。县委、县政府把此项工作作为政府为农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领导重视,强力推进,经过三年的努力,构建形成了以农业科技入户为平台,以专家组为支撑,以百名农业科技人员为骨干,以1040个科技示范户和2万辐射户为主体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网络,形成了“1带20”的农技推广“凤翔模式”。我们以组织实施小麦科技入户工程为龙头,辐射带动了全县优质粮食、设施蔬菜、优质果品、辣椒等优势主导农产品生产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有力的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先进县。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狠抓三个建设,着力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新形势、新阶段转变农技推广方式的创新,其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和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解决长期困扰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围绕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推广模式创新,我们突出抓了三个建设:即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科技示范户建设、农技信息电子农务建设。

一是强抓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精、工作作风过硬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实施好科技入户工程和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根本。在队伍建设中,我们做到了“三抓”:一是抓学习。组织县、乡农技推广人员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及党和国家关于“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二是抓培训。不定期聘请省、市专家和西农大教授对农技人员进行设施蔬菜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并利用“三夏”、“三秋”关键农事季节举办专题讲座,全面提高了县、乡农技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三是抓交流。先后组织农技人员参加杨凌农博会展览,了解最新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并组织技术指导员到河南滑县等地参观,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开拓视野,更新观念。还通过专题讲座、论文交流等形式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互教互学,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打破身份、地域界限,采取公开报名、平等竞争的方法,经过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聘,组建了由农技、农机、植保、园艺、畜牧等8名科技人员组成,首席专家负责的科技入户专家组,择优聘用了53名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有三名农民经过公开选拔,被聘用为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增加了县乡农技人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为实施好科技入户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是大抓科技示范户建设。农业科技入户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我县采取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自愿报名、村组推荐、公开选拔的方法,在14个乡镇的102个村择优遴选了104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村确定了一名协理员。并由示范户就近确定了20800个辐射带动户。科技示范户和辐射带动户达到总农户的17.6%。在示范户建设中,我们主要抓了“三个一”:(1)每户制定一个技术指导方案。技术指导员入户调查摸底,对示范户种植作物品种和产业发展实际进行科学分类,按照粮粮型、粮经型、粮果型、粮畜型不同产业结构制定分户技术指导方案,为1040个示范户分别确定了适应家庭实际的产业发展目标;(2)每户培养一名技术明白人。根据示范户的劳力素质,确定一名文化素质较高,接受新事物快,年富力强的成员作为指导对象。由技术指导员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指导,经过三年的指导培训,每个示范户有了一名懂技术、会操作、能指导的新型农民,有上百名已经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3)每户一个技术资料袋。我们帮助科技示范户建立了技术资料袋。把科技示范户手册、赠阅的《三秦绿医》、发放的技术明白纸、制定的技术指导方案、田间指导记录等装袋保存,便于科技示范户日常学习对照、总结提高。

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上千个示范户带动2万个辐射户应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成为增产增收的排头兵。田家庄镇果园村示范户孙玉印不仅增产增收走在前列,而且组建机防分队搞服务,辐射带动

了全村的农技推广。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先进示范户,受到国家农业部的表彰。

三是抓信息网络和电子农务建设。在三年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中,我县从建立专家组,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电话通讯联系入手,给每个专家组成员和技术指导员印制了名片,发到示范户手中,科技示范户在生产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直接通过电话得到及时的技术指导。全国小麦科技入户首席专家肖世和、省首席专家李思训等多次对我县的科技示范户进行入户和信息技术指导。示范户在家里就可以直接向远在北京、西安的专家咨询,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为了提高农技信息的覆盖率,2005年,我县在省、市的支持下,先后与联通、移动公司建立了电子农务信息网络,全县设信息站13个,聘用信息员60多名,配备电脑20余台,坚持每天发布农业技术信息短信,内容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果业、设施蔬菜、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多个领域,累计发布信息1100多条,对指导全县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有8000多个农户通过短信受益。我们还免费为农户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通过信息服务促进农产品销售,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通过狠抓“三个建设”,夯实了我县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全面提高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农技推广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推广模式,扎实推进科技入户工程

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关键在机制,出路在创新。新的推广体系为农技推广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我们乘势而上,着力推进农技服务模式和机制创新。

一是创建了“1带20”的科技入户模式。具体内容是:每个专家组成员包抓2个乡镇和6个技术指导员,每个指导员指导2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本组20个辐射户。这一模式的建立,夯实了专家组成员和技术指导员的工作责任。从宣传动员、人员培训、指导方案、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推广,苗情、病情、虫情的田间调查等粮经作物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一包到底,真正实现了指导员与示范户的“零对接”。三年来,年均指导员到户指导天数达到85天,户均指导次数达到10 次,发放明白纸 10份,送阅农技推广资料 5 份,举办各类讲座 30场次。三年来,我们还采取技物结合的形式,送技术、送物资到户,落实良种、配方肥、药剂等物化补贴50多万元,使示范户在得到物资的同时,接受了先进实用技术。并先后实施了“前氮后移”、“超高产试验”、测土配肥、标准化栽培等试验、示范6 项次;组织开展小麦、玉米丰产竞赛,小麦高产创建等活动5 次,建立了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和万亩丰产示范方。大力实施良种统繁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测统配和标准化栽培四项关键技术,使示范户四项关键技术和主导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5%以上;辐射带动户推广应用率达到80%以上。辐射带动全县良种统供达到46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90 %;配方肥施用总量达到5000吨;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48万亩,冬前化除面积 40 万亩,统防统治率达到85 %以上。科技示范户三年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84.5公斤,较全县三年平均亩产301.5公斤,亩增产83公斤,年增产率分别为13.9%、11.6%、13.2%,增产小麦12.3万吨。示范户人均收入达到3400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2%,示范户增收531.1万元。在科技入户工程的带动下,2007年全县小麦总产达到17万吨,连续四年保持稳产、高产。宝鸡市专门在我县召开科技入户会议,在全市推广“1带20”的科技入户模式,我县科技入户工作得到了部、省、市的充分肯定。

二是创新了农技推广机制。“有为有实力才有地位”。创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而要把科技入户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好的机制和坚实的服务实力。针对农技推广机构“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窘境,我县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狠抓了农技推广中心内部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一是采取职工集资入股的方法,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实行股份制运作,工厂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新机制,装备完善了土壤肥料化验室,建成了日产BB肥50吨的生产线,形成了年生产1500吨BB肥的能力,平衡施肥技术由小麦为主逐步拓展延伸到玉米、苹果、辣椒、薯类等主要农产品。二是采取国家投资

带动、农民参股经营的方法,组建了县植保机防大队,下设5个机防分队,装备机动喷雾器 170 台,进一步提高了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三是建立完善了科技入户考核机制。采取示范户考核评议技术指导员,指导员考核评议专家,百分制量化考核的方法,科学评价指导员工作实绩。考核结果作为发放技术指导费、获得下年聘任资格、晋升技术职称的依据。把农技人员的工作实绩,指导效果与切身利益紧密挂钩,激发调动了农技人员扎根一线,扎实搞好科技入户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科技入户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入户考核,电话抽查,绩效考评,科技示范户对技术指导员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科技入户工程深得民心,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和“惠农工程”。

三、以科技入户工程为先导,推进“一村一品”建设。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创新了农技推广模式,构建了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完善了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全面提高了我县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应用水平,带动了科技入户向农业特色产业延伸。县委、县政府把农业科技入户作为实施千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和促进农业向“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抓手,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主管领导牵头抓总,农业、财政、农机、水利部门通力合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多方支持,县农业局局长担任科技入户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在全县大力推广科技入户服务模式,在深化和拓展科技入户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在设施蔬菜发展中,拓展科技入户工程,选拔 20 名农技人员包抓设施蔬菜建设,以专家大院为基地,对蔬菜种植户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全县发展标准日光温室大棚5000 座,创立了“桂花牌”蔬菜、“三秦红”辣椒品牌,棚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是在双孢菇基地建设中,推广科技入户模式,县园艺站组织20多名技术人员包户入棚指导,当年建棚1049座,成为全省最大的双孢蘑菇生产基地,做到当年建棚,当年收益。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省委副书记王侠、省农业厅梁风民厅长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三是在果品生产中实施科技入户。在田家庄齐村建立千亩优质苹果示范园。四是在畜牧业生产中,开展技术人员包抓奶牛生产基地和生猪生产,全县奶畜发展到2.5万头。2007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5 %。五是在农村能源建设上,大力实施沼气入户工程,技术人员带领专业队入户建池,三年建设沼气池5600口,提供改厕、改灶配套服务,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三年科技入户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现代农业要发展,科技入户是关键。农技推广要上去,农技干部要下去。科技入户给我县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后劲,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方法、好模式,我们要把科技入户作为农业生产向“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抓手,整合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深入开展科技入户工作,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市县先进经验,不断赋予科技入户工作新的内涵,以此作为农技体系改革的切入点,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全面提高我县农业科技含量和技术应用水平积极探索,为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而扎实工作,推进我县科技入户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总结经验 开拓进取

近年来中央实行了全面的惠农支农政策,一系列的“少取、多予”政策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加强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落实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具体体现,是充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因素。

龙山县是农业大县,是湖南省产粮大县,多次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龙山县辖

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有耕地38万亩,农业人口48万人,县乡农技推广机构35个,其中1个县农技推广中心,34个乡镇(街道)农技站。县乡农技人员共有编制252个(其中县级56个,乡镇级196个),实际在岗244人(县级51人,乡镇级193人)。如何激活管理机制,提高广大农技人员为农服务技能,充分调动其为农服务积极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而做出最大贡献,是我县农业主管部门面临的的重要课题。通过近年的努力,这方面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对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方针政策,明确定位基层农技部门归属、职责。

长期以来,我县基层农技站人员、编制属乡镇管理,农业部门仅做业务指导,造成了农技人员业务偏废、管理松散,农技推广越来越偏离“三农”。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4号)、尤其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意见》湘政发〔2007〕15号号文件的出台,给我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带来了实质性转机,我们以此为契机,争取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召开专题编委会,明确提出各乡镇基层农技站“三权”收归县农业局管理,强化“县管乡用”管理模式,逐步理顺了基层农技站的管理体制。

二、通过建设示范基地,用常规方法示范展示,推动我县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是农业新技术成果熟化、示范、培训的关键环节,在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及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典型引路,全面推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先进技术的适应性改进与技术组装配套,可为带动大范围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近年来龙山县相继建设了一些农业科技展示基地,如依托“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每年都在进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我县建成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每年县农业局抽调县乡技术人员轮流到县级示范园进行技术实操锻炼,三个月为一轮换期,三个月轮训结束,对技术员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实训。留守乡镇的技术员要自行承包土地或自行与农户结对子,建立技术员“练功田”,要求每人“练功田”不少于10亩地。经过近两年的运作初见成效,初步实现了展示基地综合技术展示的示范带动、培训及教育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职能,初步构建了农业科技攻关、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展示、农业技术培训的三个平台,为改革和发展龙山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努力探索让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走实际、实用、实效的道路,最大程度的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为解决推广人员按照政府意图推广,农民被动接受,难以发挥其应用科技的主动性,甚至会对推广技术产生抵触情绪,造成推广效率低下这种脱节的矛盾,我们主要采取:一是努力建立畅通高效的农民需求反馈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推广不是简单的技术传递,而是涉及技术供求双方利益,更应反映农民的实际需求。我们通过走访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成员、农民代表等,收集、整理、筛选与农民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需求信息,为农技推广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调整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努力提供能满足农村实际需要的农业科技帮助。我们首先了解农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技术,并将农民需求反馈给农业科研部门,如优质稻健身栽培技术;水稻轻简栽培技术;地膜马铃薯种植中需要开沟、覆膜、播种等;针对农民反映马铃薯疫病危害难以防治的问题,我们引进高抗疫病的脱毒马铃薯良种等。

四、积极争取、认真实施农业发展项目,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力的助推器

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我们以此为契机,争取并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建设项目》、《基层农技站建设项目》、《粮油万亩高产创建项目》等。通过《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实施,我们筛选并推广了适合本地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建立示范基地、通过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发展;通过《基层农技站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基层农技站修建办公室、农技服务大厅、检测室及培训室等,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逐步完善基层农技站硬件装备;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连续实施,梳理掌握我县基本农田的养分分布情况,广大农民逐步树立科学施肥、科学生产的理念。据统计,2012年共争取上级资金3500万元。一系列农业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我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大发展。

龙山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全面提高我县农业生产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离上级部门、农民及农业总体形势需要还有很大距离,我们还应不断地调查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开拓进取,使我县农技推广工作不断地得以提高和进步,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农技推广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

农技推广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

在县乡机构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要坚决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建设适应市场农业要求的农技推广服务新体系”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

稳定公益性,必须坚持“六个不动摇”的原则:

一要坚持事业单位性质不动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设在基层的事业单位,这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中办发[2000]30号以及苏发[2000]30号文件只是要求将设置过多、过散的 “站、所”归并成综合性的“农业服务中心”,并未允许改变农技推广机构的事业单位性质。个别县(市)将畜牧兽医站改为企业,将农技站从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或将差额拨款改为自收自支,更有甚者,就连负责农村经营管理的农经站,也从全额拨款改为自收自支。这样一来,乡镇农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只能忙于经营创收维持基本生活,农技推广的大量公益性工作,必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稳定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事业单位性质。

二要坚持稳定管理体制不动摇。苏办发[2001]8号文件强调:“对少数具有监督检查职能、涉及区域性建设的事业单位,继续实行双重管理,以主管部门管理为主。”植物病虫害监预报、动物疫病防治、森林防火和林木资源管理等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农业上的有关法律和条例,如农政、林政、牧政、医政、药政等都规定执法的主体是县以上农林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违法案案件查处,以及执法人员的资格审批、管理等工作乡镇一级无权承担。为此,必须坚决贯彻落实苏办发[2001]8号文件精神,和乡镇水利站一样,公益性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必须坚持实行“条块结合,双重管理”的管理体制不动摇。

三要坚持稳定技术骨干不动摇。全省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是科技兴农的骨干力量,是推进农来发展的中坚。温家宝副总理在全国动物防疫工作会议上再三强调,基层机构改革中,一定不能把这支队伍改丢了。姜永荣副省长在今年全省动物防疫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要稳定动物防疫和重视防疫队伍建设,防止线断、网破、人散。各级农来部门要通过改革稳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实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证书制度,确保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80%的比例,坚持稳定技术骨干不动摇。

四要坚持公益性推广机构经费渠道不动摇。农村税费改革的重点是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减轻农民负担,而不是改变国家法律规定的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渠道。税费改革后,乡镇教师的各种工资福利待遇已全部由财政解决,并且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法律上,乡镇农技应该与乡镇教师完全一样。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国家农技人员和国家招聘农技人员的待遇,法律规定应由财政全额拨款。目前,一些地方对农技推广人员另相待,待遇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极大地挫伤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此种状况不扭转,怎么能做到政策留人?谁还愿意到基层去为农民提供服务?因此,为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的正常履行,我们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既要切实保障在职农技人员待遇,也要切实保障退休农技人员的待遇,坚持将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编制的人员经费和推广事业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不动摇。

五要坚持防止资产不调不动摇。经过多年的建设,我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有了较为雄厚的资产基础,这些办公楼、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培训教室、仓库等资产是农业部门艰苦努力,争取国家、省等各种资金以及自身积累投资兴建的,凝聚着农技推广人员的汗水和心血,是农技推广服务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个别县(市)的原乡镇农技站的大楼、仓库等资产整体被乡镇政府平调、无偿划拨,动摇了农技推广机构为农服务的基础,影响了经营性服务的开展。各级逐业部门要对被挤占平调的资产,坚决依法收回,坚持防止资产平调不动摇。

六要坚持推进改革创新不动摇。我们讲确保公佃性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的稳定,绝不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更不能保护落后、吃大锅饭;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内部机制改革创新。唯有改革创新,逐技推广队伍才有活力。要大力清退各类非专业技术人员,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岗位准入、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制,全面建立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要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由乡镇党委政府、县农业部门、农民共同评价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绩效的开放式考核评价制度,调动技术推广人员进村入户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要采取“按岗定酬、按业绩定津贴”的工资福利分配制度。要加强农技推广部门与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研院校间的联系,形成公益性推广服务、企业服务、农民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推广服务模式。

放活经营性,必须坚持“四个不变”和“两个优先”的原则。这是推进农技推广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条件,也是放活经营性的基本保障。

“四个不变”:一是坚持保留原身份性质不变;二是坚持隶属关系不变;三是坚持职务职称不变;四是坚持工资待遇不变。各级农来部门要采取“保留人员事业性质,实行人事代理”的办法,鼓励农技人员从事经营性服务。从事经营性服务的农技人员可以与原单位签订合同,在三年内保证原身份、职级、基本工资、福利待遇和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渠道不变,工龄连续计算。三年期满后,可继续从事经营性服务,也可参加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的竞争上岗。

“两个优先”:一是实行职称评定优先;二是实行项目支持优先。各级农业部门对从事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人员,要优先享受正常的职称评聘,成绩突出的可破格评定职称;对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作出显著贡献的,各级农业部门要给予重奖。从事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人员申报的农业各项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在同等条件下实行优先立项;申报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科技示范园(场)、良种繁育等科技项目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摘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交流》第9期

第三篇:农技推广体系构建实施方案

为解决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3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与市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内容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㈠强化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监督;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作物苗情监测、土壤测试;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检测、检疫和强制检验;在农民中开展技术培训,宣传贯彻农业法律、法规,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销信息和其它信息服务;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任务。

㈢理顺管理体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机构性质不变,管理体制由委托制改为派驻制,属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其人、财、物、事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人员统一聘用、统一调配。“以钱养事”经费直接拨付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考核情况发放。在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工作考核、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等方面实行市乡双重管理,以市管理为主。

㈣实行人员聘用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择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聘期3年。参加竞聘上岗的人员必须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国家农业中级执业资格以上证书。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原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够的可面向社会招聘。对已经达到退休年龄的农技人员原则上不再聘用,确因工作需要的可以延长聘用期。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

㈤切实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科学制定培训计划,确保每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任期内接受脱产培训30天以上。在抓好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指导。

㈥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各乡(镇、办)农业生产特点,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各推广站和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对象及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签订责任状,推行工作日志和考勤制度。建立市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办)、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的机制,考核结果作为农业技术人员晋级、续聘和公费参加培训的主要依据。对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的人员,视情况予以调整,任期考评不合格者做缓聘处理。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激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

㈦建立村级服务站点。依托村级农技员、植保员、科技示范户等,利用现有办公场所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设施,采取民办公助、技物结合、开放运行的方式,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使其成为连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广大农民的纽带,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服务点,党的农业政策的宣传点。

㈧推进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多渠道培育农村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创建各类服务实体,扶持民间农业科技组织和民营企业,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项目单位农业技术人员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保障措施

㈠加强领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由市农业局具体负责,市编办、市财政局、市综改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配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职责,通力协作,确保取得实效。

㈡保障经费。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要抓紧建立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和基础设施设备补助机制。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工作的力度。

㈢加强宣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既是农业推广网络的配套和完善,也关系到农技人员的切实利益,各单位要紧紧围绕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广泛开展宣传动员,使农技人员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政策,打消思想顾虑,进一步发扬心系农民、献身农业、服务农村的好传统,找准定位,争取更大作为。

第四篇: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体系

托普仪器——致力于中国农业仪器的发展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体系 加快西部优势农业产业向纵深推进

内容提要: 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 要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以及“ 三农” 问题的解决, 关键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 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加速农业技术推广;而加速农技推广的关键, 是创新推广体制与机制。当前, 随着改革的深化,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不当、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水平落后、运行机制不活等方面的问题, 使西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存在着严重的“ 线断、网破、人散”现象, 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吸收, 不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本文按照农技推广机构公益职能与经营服务分离的原则, 对新形势下创新农技推广事业做一些探索。

关检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创新;发展思路;培训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科技兴农” 战略的重要载体, 尤其是面对我国西部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的现状,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就显得更加迫切。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 , 推广率只有20%;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已达 70% 以上。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使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份额力争年提高 5% ~ 10% , 到2010 年, 科技贡献份额力争达到 50% 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国家实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及“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 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和方向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笔者认为,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不但不能削弱, 而要通过推广体系、体制的创新, 尽快建成适应杜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一、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是加速农技推广

(一)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桥梁。在我国, 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实验室条件下研发出来的, 而其最终的使用者则是农民, 农技推广是实现两者对接的主要纽带。农技推广工作者通过试验、示范、展示、培训、信息发布、技物结合服务以及田间指导等方式, 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送入千家万户、田间地头,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使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产生巨大的效益。“九五” 期间国家安排以“农业部-九五.重点推广十大技术”为主体的适用农业技术近500 项, 由全国 1500 多个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科研, 教学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据不完全统计, 新增总产值577106 亿元, 新增纯收益 181 1 64 亿元, 投资收益率达91112% , 显示了“科技兴农”的巨大威力。

(二)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二次创新。现代农技推广工作不单纯是把某一单项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而是要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按照系统的方法, 因地制宜地对有效的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 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 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之中。此外, 许多实验成果需要通过试

验、示范等推广过程, 得到进一步完善和熟化, 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可见, 现代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延伸与二次创新。

二、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的新老问题

(一)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是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体制, 推广项目均是由各级政府决定的(而不是由农民决定的), 从而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技术的推广与否, 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以及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前几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使大部分县(市)农技推广机构人财物的管理权(简称“三权”), 由县(市)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 形成“上强下弱”、“上稳下散”状态;且各乡镇农技站专业结构不合理, 服务功能不全, 推广经费短缺, 职能发挥不力。与现代大农业发展严重不适应, 突出表现在: 一是推广理念不适应, 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推广思维定势, 说农业就是粮油生产, 说技术推广就是常规技术的普及, 推广活动热衷于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展。农技推广与现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接轨, 给推广计划的落实造成了难度, 往往是计划归计划, 落实归落实, 计划与落实“空对空”。二是职能发挥不适应,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今天, 农技推广的内容发生了改变, 农民不仅需要产中技术指导, 更需要产前的市场预测及产后的加工、销售、信息服务, 要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在更广阔的领域, 由单一模式向多个环节延伸。三是农技推广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

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于2002 年的农技推广体系调查显示: 在国家正式编制人员中, 县乡两级种植业和畜牧业技术人员均占国家正式编制总人数的36% , 农机、经管分别占11% 和 13%。这一比例与目前的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农民生产急需的水产养殖、经作、园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专业, 其技术人员的比例均不超过 4%;此次调查的 363 个农技推广单位中, 28% 的人员没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而且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一半左右, 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则高达15% , 其余 34% 从事经营创收工作(25%)与行政工作(约 7%)。在所调查的 1245 位农技人员中, 2002 年参加过各种讲座及进修过的人员(包括在职攻读中专、大专等人员)共有 398 位, 占调查人员总数的32%。新进大学生人数的减少及在职进修人数的比例过低, 导致了新一轮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 事实上, 许多农技人员现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实用技术。四是推广方法不适应, 现行的推广方法是“技术示范+ 行政干预” , 农技推广和服务还沿袭着“ 一张嘴、一双手, 天晴下雨田边走” 的老方法, 农民接受具有被动性, 致使高新技术难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农业法规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外流, 推广队伍不稳定, 严重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1.1 队伍不稳, 人心不定。突出反映在农技推广经费无保障, 编制内的人员经费财政没有足额到位。不少贫困地区迫于经费压力, 把主要精力用在与农技推广工作无关的创收上, 其工作目标就是经营创收, 挣钱糊口。大多数农技人员只有围绕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 获取薄利, 挣点工资;部分农技人员外出打工谋生, 致使技术流失严重。同时, 农技推广项目经费被行政主管部门挪用或截留的现象相当普遍, 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财政收入较为困难的地区更是如此, 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变成了完全的自收自支单位。1 设施落后, 信息不灵。长期以来, 在农村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人员, 工作条件差, 生活条件艰苦, 工资待遇低, 普遍缺乏试验用地、仪器设备、培训场所等常规设施, 有的站仍然存在“吃饭无锅、住房无窝、办公无桌” 的现象。

3. 管理体系不顺, 政事不分。有些乡镇农技人员工资由乡镇发放, 工作不得不服从政府的安排,但政府在安排工作时, 往往不考虑农技工作业务的特点, 驻村、计划生育等工作安排给农技人员,使农技人员成了编外的行政干部。正如农民所说: 农技干部不农技, 跟着乡长收款去。

(三)基层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有所淡薄。目前, 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人们对农业科技认识淡化了, 不把科技人员当财富而是当包袱, 认为“农民会种田, 不用农技管”。没有把农技推广体系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与发展、转化科技成果的主导地位认识清楚,没有认识到科技推广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

三、坚持改革创新, 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农技推广体系

加速农技推广的关键, 是创新推广体制与机制。农技推广面对农民科技需求的多样性和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多元化, 在推广理念、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运行机制、推广方法、人员素质等方面, 必须抓住机遇, 主动改革, 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

(一)创新农技推广体制。一是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随着农业市场的全球化, 农业科技服务市场也逐步发展。通过改革, 稳定公益性服务;通过创新, 放活经济性服务;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 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有关院校、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服务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网络。要根据“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和任务, 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逐步退出经营性服务领域。二是构建基层农技推广创新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要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进行构建。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实行分类指导, 有条件的地方, 可根据经济特色、生态区域和产业结构等特点, 组建跨乡镇的农技推广区域站或区域性专业站。基层区域站或专业站应作为上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 主要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这样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 又有利于使闲置的农技推广人员充实到第一线;

有利于用有限的财政支出, 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二)创新农技推广机制。一是改革内部管理制度。要打破“铁饭碗”, 实行全员聘用制, 主管部门要做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三定”工作(即定性、定编、定员), 实行资格准入制, 推行持证竞争上岗;建立推广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以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依据, 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 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到一线, 到艰苦的地方去, 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改革推广运行机制。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 从市场的需求出发, 开展产前、产中, 产后全程服务。要从传统的“农技推广”转向“农业推广”或“农村推广”, 改变传统的“技术示范+ 行政干预” 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

要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参与式” 的推广新理念。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 使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实际的工作成绩挂钩, 真正使农技推广人员的“责、权、利”相结合。鼓励科技人员大胆走向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市场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 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 参与农业开发。把自身利益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效益共享, 风险共担, 不仅解决了工资问题, 而且也提升了农技推广水平。

(三)改革现有的农技推广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合理合并现有的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水产局, 林业局等农口各站, 成立全新的农业局, 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加强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工作。剥离非农技推广职能的人员, 推进/ 一人一村0 农技推广工程。鼓励党政机关干部从事农业开发,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 并全面建立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加大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力度。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骨干队伍, 确保公益性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形式, 积极探索调整乡镇农技站分布与人员, 创办由县(市)农技推广中心统一管理的区域性特色产业技术推广站。按特色产业开发带, 分区设置区域性的蔬菜、畜牧、水果、中草药、山野菜等技术专业站, 形成集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五)积极培育民间科技服务中介组织, 进一步健全民间技术推广体系。一是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科技服务组织, 网络专业大户、土专家、田秀才开展技术服务,形成以农民为主体, 技术为核心, 产业为依托, 科技为纽带, 基地为载体的科技服务队伍。二是民间技术推广体系, 特别是农民专业协会要按照“自愿结合、互惠互利”的原则, 按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运营、自我发展”的思路, 加以完善。采取培育典型、示范引路的方式, 逐步推开, 避免采取行政手段强行干预, 也不能一哄而上。

(六)创新培训机制。利用多种方式加强继续教育, 全面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政

治素质, 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有为农民服务的态度和敬业精神;二是业务素质, 通过培训, 造就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能解决农民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高级农技推广专家;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温馨提示:

浙江托普仪器专业生产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病虫测报灯,病虫调查统计器,孢子捕捉仪等农业专用仪器,此项目仪器均为我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多项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软件著作权30多项,仪器均通过第三方检测,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高知名度品牌及高端的资质配套为客户选择放心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有力依据,为经销商投标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浙江托普仪器为您提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一站式服务!

大品牌可信赖、产品质量好、供货周期短、价格优惠。欢迎广大新老客户来电咨询合作!公司名称: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杭州市西湖科技园区西园八路11号

公司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6823770 86054117 86055117

售后专线:400-672-1817

参考文献:

1.胡乔斯《改革农技推广体系, 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十堰通讯, 2004(专刊)。胡泰龙、罗强等《对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十堰通讯: 2004(专刊)。

3罗治平、王世龙等《关于农民组织化问题的探讨》 十堰通讯, 2004(专刊)。

4刘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发展思路》 中国农网, 2002(9/ 17)。

5于水兵《谈当前乡镇农技体系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四川农业科技网, 2003(6/19)。

第五篇: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提升农技人员能力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

提升农技人员能力

江西省新干县农业局

涂小龙

近年来,新干县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大胆探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稳定推广队伍,提升农技人员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1.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全县各乡镇设置农业综合服务站和畜牧兽医站两个正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115名,实有人数108人,其中农业综合服务站72人、畜牧兽医站36人。乡镇农业服务站人、财、物“三权”归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做到人员统一聘用,统一调动,统一考评。2009年乡镇农业服务站实行“农业综合服务站”和“畜牧兽医站”两个机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构建“综合管理、整合资源、集中办公、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配备站长一名,副站长一名,实行站长负责制。

2.主要措施

2.1健全保障机制,稳定农技推广体系。为保证基层农技推广有机构办事、有人管事,我县从机构、人员、财力三方面予以保障。我县分别在2003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将乡镇农业四站合并为农业综合服务站,在2007年按畜牧体系改革政策要求,将畜牧人员从农业综合服务站中独立出来,在乡镇设立农业综合服务站和畜牧兽医站两站,两站均定为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财、物全部由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

2.2明确岗位职责,强化目标管理。一是定岗定责。全县乡镇农业服务站设定了粮油、经果、能源、农机、水产、畜牧、经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八个岗位,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人”,岗位责任落实到人,中心工作人人参与,工作有分有合。二是强化目标管理。县农业主管部门制订下发了《新干县乡镇农业站管理办法》、《新干县乡镇农业站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大工作效能监督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局组织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强化服务承诺和首问责任意识。大大增强了农技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

2.3狠抓业务培训,提高技能水平。我县每年都要定期组织农技人员参加业务培训,聘请专家、教授授课,时间不少于6天;积极选派农技人员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出台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学历教育,每门科目补助80元,激励大家提高业务水平,先后有50多人参加了农业方面的学历教育。目前,我县农业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208人,占在编人数的97%,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数达74人,整个队伍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

2.4创新推广理念,强化服务功能。一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有效将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我县鼓励农技人员通过租赁、自办、入股、技术承包风险承担等形式,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抓好样板,通过示范带动,把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辐射到千家万户。目前全县每乡镇农业服务站均建立了2个以上示范基地。二是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构建 “站+基地+农户”、“站+专业合作社+农户”和“站+专业户+农户”三种服务模式,开辟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和咨询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两种服务途径,让老百姓听得明,看得见,学得会,我县每年培训、咨询农户达3.1万余人次。

3.主要成效

新干县通过创新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夯实管理基础,使服务“三农”工作更加有力、有序、有效。一是有力。通过整合人、财、物等资源,使经管、农技、农机、畜牧四站各自为政、人员松散、工作乏力的状况得到改变,提升了基层农业站所形象,激发了干部职工工作热情,农业服务站服务“三农”的工作实力、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二是有序。通过创建首问责任制等八大工作机制,农业服务站工作日益有章可循。以往各站人员都仅有2-3人,工作顾头不顾尾,工作人员下乡或休假,群众来办事经常找不到人,现在找人方便,服务及时到位,各站呈现出运转规范,健康有序的良好势头。三是有效。首先工作理念的转变催生了人性化服务,乡镇农业服务站将“以农为本、服务至上”理念贯穿于工作始终,为群众提供周到服务,努力做到有事必帮、有求必应;其次服务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对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开展一对一的综合服务,以点带面,将服务效应辐射到周边农户,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下载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构建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构建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科技示范户指导方案

    XX县XX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科技示范户 2011—2012年度技术指导方案 根据我乡的实际情况,实行科技示范带动,重点是选用良种,简化栽培,减少污染,深化改制,提高质量,突出效益,重点做......

    浅析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

    浅析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 学号:SX1110003 姓名:李玲 摘要:科技创新平台是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栽体和核心力量。本文首先在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

    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 彭瑜 本文探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以往课堂教学的大量经验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作指导,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开......

    构建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创新实践

    构建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创新实践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实打实深入基层、零距离服务群众,是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陕西省紫阳县深入贯......

    搭建帮扶平台,构建育人模式的长效机制

    搭建帮扶平台,构建育人模式的长效机制河海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213022周仲海机电工程学院以机械工程学科为主导方向,以机械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工业设......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时代主旋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能否掌握自身持续发展的命脉,能否应对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争,将直接取决于其持续不......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推动开发区新兴产业培育成长南通崇川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骨干,科技金融服务为支撑,科技服......

    电信网络营销创新模式和渠道构建

    电信网络营销创新模式和渠道构建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网络营销的本质特征,分析了电信网络营销不同于传统营销的各种策略模式,包括网页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等,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