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障论文
社会保障概论结课论文
姓名:李庆磊
学号:
专业:2009489046 09统计学
我国农村发展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由于人口老龄化、家庭的小型化等因素使农村传统的依赖土地和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大大弱化,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面临极大挑战,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土地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保证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口老龄化
(一)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体系正面临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削弱和瓦解,而现代养老体制并没有在农村确立。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生儿养老,天经地义。但是,在市场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这种天经地义的事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活成本在不断上升,人口在流动,土地在流失,个体自主性在不断增强,老人权威在不断下降,寿命在延长,家庭小型化在加快等等,使得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早在198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表明,65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占了总农村人口比重的5%,高于城市的4.54%,2000年农村65岁以上的老人比重已经上升到7.35%。而且因为我国并未建立一套有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尽管目前农村8%-10%的人口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但目前能从中收益的老年人口比例极低。
与此同时,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甚至携家带口外出,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年人和一些小孩。虽然外出务工可以赚钱,可以增强农名家庭的养老能力,但是由于大部分农名非农业就业并不是很稳定,生活成本比较高,因此,对增强农村养老能力的作用不是很大,相反由于很多青壮年外出,老年人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养老,“务农和尽量延迟劳动年限是大多数农村老人维持自己生活的主要方式。
而且农村养老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严峻性和严酷性:不少老人过着凄惨的生活,行动不便,没人照顾,生病没钱,得不到资助,孤独寂寞,由此也引发了老年人自杀率的上升。如果说农名是个弱势阶层,那么老年农民则是这个弱势阶层里的最弱势群体。
(二)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历经多次改革。目前,我国城镇已初步建立了较高水平、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但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城镇和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相同。农村养老保险从1991年开始试点,此后一段时期,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迅速开展,截止到2005 年底,全国有近2 000个县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54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基金300多亿元,已有200万名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尽管如此,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存在着覆盖面小、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少、保障水平低的特点。绝大多数农民的养老缺乏保障,这不仅会加剧城乡差距,也会酿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用以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从2009年至今,新型农村社会养保险试点工作正在逐步进展和扩大。
(三)在我国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及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逐渐弱化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农村社会和家庭的生产生活完全是围绕着土地来运作,土地对农村家庭的养老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土地养老的模式在很多地方难以为继。
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满足了农民祖祖辈辈想要拥有土地的夙愿,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在充当农业家庭经营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同时,也成为农民最基本的养老保障依托,形成了以土地为基础、以家庭保障为核心的农村保障体系。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时难以建立的条件下,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实际上是由土地来承担的,土地具有极重要的生活保障功能。但现行的土地政策客观上也构建了城乡二元的保障格局:农民有土地保障,工人有企业保障。城乡二元的保障格局使得农民的身份长期以来难以改变,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其向城镇的流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农村逐步向农业规模化、非农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方向发展,相当一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而成为非农劳动力,原有的土地保障逐渐弱化。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正在弱化,这种弱化首先表现在土地保障的“虚化,问题,土地保障的“虚化”即土地收益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降低,从而对农民生活保障的实际能力逐步下降的现象。土地保
障的“虚化,’现象在一家一户耕种小块土地、劳动生产力水平低的条件下表现得较为突出。对于农民来说,要使土地具有养老保障功能,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人均占有土地比较多,二是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比较好。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我国人均耕地本来就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印度。而且随着城镇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人均占有耕地将越来越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不仅如此,在市场化和加入WTO后的大环境下,我国农业早已成为薄利行业。在一些地区,农民种粮得不偿失,由此而引发严重的抛荒现象。直到近几年农民享受到种粮补贴以后,情况才有所好转。农业对于绝大多数农民而言,仅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农民的收入大部分来自非农产业。因此,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担负起农民养老的重任。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也正在弱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现代观念的冲击,我国农村过去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父母和子女居住的现代小型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结构不断简化,家庭规模渐趋缩小。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由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1994年的4.54人,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含本人)也由2.26人减少到1.57人,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受到巨大冲击。对于我国如此众多的农村老人依赖自己不稳定的老年劳动收入来养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土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它不仅可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对农民的必要补偿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民支援国家的各项建设,被征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得到的补偿很低;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产品统一定价、统购统销,国家始终通过剪刀差控制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保障;在很多关键时期,农民的竭尽全力保障了全国农产品的需要,为全国上下渡过难关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价格便宜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继续为我国的建设做贡献。然而,失去土地保障、水平低、大量劳动力的流失,都给农村的养老保障带来更深一层的考验。相比于国家对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视和,农村养老保险却显得微不足道,在社会公平正义这一领域,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是有失公平的。为了城乡和谐发展,农村居民的安居乐业,应该加紧健全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制体系。一直以来农民做出的巨大牺牲,国家是时候做出补偿了。
(3)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需要
国际上,一般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的社会、或者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的社会叫做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而且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严重的是老龄化速度在未来的30年间将持续加速,根据预测,2030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将上升到17.93%,比城镇的比率高出4.8个百分点,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解决好迅速增加、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的老有所养。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不同,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致,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先老未富”,甚至是“先老还穷”状态,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总量较少,人口老龄化的负担相对较小,而中国农村基数大,老年人口数量很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了整个欧洲各国老年人口之总和。因此,为了迎接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使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老有所养,就有必要适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4)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却在不断扩大。1964年中国城乡居民收人比为2.2∶1,1978年为2.4∶1,到了1994年就达到2.87∶1,2001进一步上升到2.9∶1,2004年则为3.45∶1。目前仍有扩大的趋势,而我国二元化格局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差别也很大,以国家近年来社会保障费用支出为例,2001年,占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人均占有方面,城市人均社会保障费455元,农民仅人均15元,相差近30倍;从覆盖面看,城市已达90%以上,而农村只有2.4%。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羁绊。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和谐,就必须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不公平,使社会稳定发展,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才
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也正在弱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现代观念的冲击,我国农村过去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父母和子女居住的现代小型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结构不断简化,家庭规模渐趋缩小。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由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1994年的4.54人,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含本人)也由2.26人减少到1.57人,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受到巨大冲击。对于我国如此众多的农村老人依赖自己不稳定的老年劳动收入来养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土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它不仅可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5)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保证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变革,以及小城镇的发展,农村已经初步构筑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体制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是率先进入市场经济的群体。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农民不论亦工、亦农、亦商都必然要承担市场风险。逐步在农村建立发展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郭秀亮、范作雄:《浅探构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东南学术》1997年第1期。
2林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安然.: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第二篇:社会保障论文
浅析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供大于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达9400多万人,而且这一势头将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农民工流离于城乡之间,形成一支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在为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并未完全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作为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有利于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遇到各种风险时,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占城市劳动者三分之二的农民工却被排除在这一制度之外,这不但侵害了农民工的权益,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农民工劳动保障的权益维护己成为近几年我国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党和政府正在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针对现阶段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领域存在的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现象,应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才能有力地促进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养老保险 以土地换社保 分类分层管理 和谐社会
在中国现代社会学辞典上,“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其特征是持农村户口但在城市、乡镇企业工作,同时还没有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以务工所得为主要谋生手段。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分析,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大量进城农民工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同时进城农民工的劳动保障问题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之音。
一、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对社会养老保险需求日益增强,各省市为了规范市场、保护弱势群体,都逐步地在为农民工争取《劳动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其中很多地方已经着手为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寻求对策。实践中,我国当前进入社会养老保险系统的农民工的人数非常有限,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实现一般需要地方立法,以及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倡导。有些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率先对此进行了相关探索,形成了上海和广东两个模式。上海模式最大特点是设专门机构管理,农民工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只做养老补贴。农民工连续缴主费满1年可获得1份老年补贴凭证。广东模式是将农民工直接纳入现行城市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两种模式因地制宜,有力地保证了当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但这两种模式也都各自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上海模式的养老补贴待遇偏低,其额度现为本人实际缴费基数的74%,难以有效防范老年风险,广东模式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费率高、转移困难等制度设计也不尽合理。研究相应对策,探索适应农民工特点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新模式势在必行。
二、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来看,这一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发展缓慢,主要体现为“一低—高”现象且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低、退保率高。从参保到退保,亿万农民工在社会养老保险面前表现出的无奈与矛盾,为中国年轻而庞大的社会保障体制出了—道难题。然而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1、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a、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调查表明每4位农民工中每年大约会有l位转换打工地区,由于国家尚未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农民工调换工作岗位后没有办法转移、保持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这就意味着农民工即使在辗转各地务工期间按规定缴费,晚年却还是与养老保险无缘。因此,少数参保的农民工在离开打工城市时也纷纷选择退保。
b、农民工工资较低、经济拮据。工资低、收入少,使得农民工“望保兴叹”。大量农民工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简单劳动,从而工资收入大大低于流入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维持城市生活己捉襟见肘,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90%以上农民工根本就没能力购买社会养老保险。
c、农民工文化素质不高,对养老保险认识不足。据广州地区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对社会养老保险有所了解的不到 20%,即使是这部分人也普遍感到社会养老保险离他们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当调查中要求农民工在“企业为自己每月增发100元工资”和“企业为自己每月多缴纳200元社会养老保险费”中进行选择时,7396的农民工选择了增发100元工资。可见农民工普遍怀有“天边的凤凰不如到手的麻雀”以及入袋为安的短视心理,从而在主观上忽视社会养老保险。
2、一些企业拒绝为农民工办理参保
企业经营者认为,为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会加重企业负担,往往违反规定不予参保。近年来,农民工退保率不断升高,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如果农民工“退保”,可以得到个人帐户中的11%作为一次性给付,而剩下的15%并不退还给企业,而是变成社会统筹基金。因此,企业干脆拒绝为农民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这也是农民工参保率低的一个原因。
3、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一低一高”现象的一个制度层面的原因。现有的户籍制度一直是阻碍农民工真正融入所在城市的根本所在,使得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养老保障,农民工的回流反映出他们在城市处于漂泊状态,其身在城市而户口在农村,他们随时可以回乡务农,伴随着回乡的是拒绝参保或退保,直接导致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出现“一低一高”现象。
4、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一低一高”现象的另一个制度层面的原因。土地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其生产功能;二是土地作为不动产的财富功能。在我国现阶段,土地除了上述两种功能外,还承担着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为此,当农民工所在企业不为他们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时,他们不愿冒失去工作的风险而提出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要求。当农民工失去城市工作的时候,承包的土地可以作为农民从事非农就业的退路,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因此而减弱。
5、现行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不合理
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不能激起农民工的兴趣,关键是现行制度与农民工特点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政策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农民工即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也很难享受老有所养的待遇。势必使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陷入困难。
b、对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率偏高的有关规定也给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相对于农民工的低收入来说,较高的费率也造成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低下。
c、累计缴费15年的门槛难以逾越。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由于农民工普遍从事的工作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常常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当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在城市里再找工作就非常困难,所以他们的实际缴费年限很难达到15年,所谓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只能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安排
1、出台有关强制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
把农民工真正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必须通过立法来强制执行。同时,还应出台相关限制或取消农民工退保的政策。当农民工离开参保地返乡时,本人社会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的,暂时封存其个人帐户,保留其保险关系,待其达到最低领取养老金年龄时,其户籍所在地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帐户余额及对应的基础性养老金权益和基金转移至本人户籍所在地。到时仍未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将个人帐户余额一次性退还本人。
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工能够突破户籍制度障碍,实现由“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理所当然的将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3、以土地换社保
对转让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工,可直接参加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并根据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不同形式和收益,折算为一定年限的个人帐户积累额,促进农民工从传统土地保障到社会养老保障的平稳过渡。对土地使用权置换出的保障资金,直接进入农民工的个人帐户,增加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积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4、合理设计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a、对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分类分层管理。将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城镇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区分开,寻找出一条有别于二者的适合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1)将在正规部门就业、建立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5年以上的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市养老保险,同时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使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能够享受其待遇。(2)对签订短期合同的农民工,则可以设计一种过渡性的方案。①社会养老保险先建个人账户、不建社会统筹,帐户权益可累积计算,便于跨地区转移,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需要不断转移和接续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情况。②兼顾农民工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采取与城市职工有别的,与他们的低缴费年限桕应的“低年限低保障”的低保政策。③合理调整费率和缴费基数,但也注意不能太低,因为会因收益少而降低农民工参保的热情。
b、未来建立全国统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想。全国按统一的政策搞社会养老保险,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办理随身流动养老保险卡,卡号可以为其身份证号码。对于农民工来说,只需随身携带一张如银行卡般的保险卡,农民工不论转移到什么地方,其个人账户都跟随他一起流动。
5、加大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力度
要在农民工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唤醒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也要教育雇主明确对农民工的保险责任。只有农民工自己觉醒了,雇主的责任明确了,加上国家的积
极扶持与引导,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才有可能真正健康地发展。
四、结论
农民工是一个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弱势群体。只有给农民工以稳定的、可预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低—高”现象,除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外,还可以尝试改革户籍制度和采取“以土地换社保”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也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农民工群体,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最终完成向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渡。
第三篇:社会保障学论文选题
社会保障学论文选题1.社会福利行政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分析
2.“福利国家”评论
3.中国社会福利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4.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根源 5.当前中国人的福利观念及分析 6.中国的社会政策模式
7.中国现行社会政策的内容范围 8.市场经济与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观 10.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1.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12.中国古代社会养老保障的思想和措施 13.国家社会保险理论溯源
14.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 15.养老金领取资格调整的政策建议 16.养老金保值增值之我见 17.农村老年妇女的供养问题
18.养老机构中配置社工专业人员的必要性
19.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及对
策研究
21.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增值与风险防范 22.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23.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24.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及其比较 25.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 26.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27.当前医保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28.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29.养老保险制度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30.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3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思考 32.外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33.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34.建立全国统一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思
考
35.关于社会保障费改税的思考 36.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启示 37.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思考 38.中国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
39.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思考 59.控制医疗保险费用过度增长的探讨 40.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4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42.对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制度的分析 43.中国城镇失业保障制度的改革 44.社会保障基金入市的思考
45.试析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若干关系 46.对养老保险智利模式的评述 47.当前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中的问题与对策
48.养老保险向基金制转轨的问题 49.社会保障中关于政府作用的分析 50.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对策 51.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52.养老保险的费率研究 53.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 5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研究 55.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中的问题和对策 56.失业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57.多层次社会保险体制的建立 58.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模式分析
60.城市低保福利依赖与反依赖研究 6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评析。62.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政策调整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63.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
题。
64.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65.中国养老模式探讨
6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坚持的原
则。
67.论新型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68.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69.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评价。70.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主要模式。71.论家庭与社会保障
72.当前农民医疗保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构想
73.农村社会福利政策研究
74.福利制度的基本模式与中国的政策选
择
75.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福利研究
76.当前农民医疗保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
77.关于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对策建议
78.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人力资源供需状况评估
92.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居民满意度研
究
93.非营利组织运行机制的转变与社会性79.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社会支持探究
80.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81.社会转型视野中的社会救助工作思考 82.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 83.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
84.救助管理工作中政府、社会、家庭责任解析
85.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86.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福利研究 87.跨统筹地区就医问题研究 88.失业保险问题研究
89.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模式 90.中国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照顾需求研究
91.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研究——
企业的公益效率
94.非官非民、亦官亦民——中国非营利
组织的”官民二重
第四篇:社会保障学课程论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社会保障学课程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衔接机制研究
摘要:受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呈现多元化态势,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制度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无法实现有效衔接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必然会阻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城市化进程。本文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基础理论入手,首先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衔接的必要性;然后分析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找出实现衔接存在的困难;最后,提出衔接的模式,并提出促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一些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引言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经历了创建、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纵观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整个制度体系,不难发现这一制度体系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会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严重障碍,而在这些问题当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城乡分割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社会保障意识的增强,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典型的二元分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消除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二元分割状态,实现城乡制度的有效衔接,已经迫在眉睫。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会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好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问题,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是实现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的研究正是立足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用搜集数据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基本的研究,找出两种制度之间无法衔接的原因所在;通过对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障衔接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衔接的模式并提出当前促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的对策建议。
第 1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理论基础和衔接的必要性 1.1“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基本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中的一部分,它是“养老保险”的主要构成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就我国目前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而言,“基本养老保险”也就是第一支柱,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是指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在资金筹集、账户模式、待遇给付及管理等方面对接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城乡被保障者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顺利衔接,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① 良敏吕,静毕颖.社会保险法律通【M】,法律出版社,2005,5.(1).1.2 实现衔接的必要性
1.2.1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改革重点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之后,农业发展开始处于徘徊不前甚至回落状态,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再一次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而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对农民仍然具有生活最低保障与最后防线的价值,农民对土地还具有相当强烈的依赖性。最低生活保障形态的农业具有小农经济的一切特点,已经严重影响到土地的生产效率,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嘅矛盾,必须让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他们主动放弃对土地的依赖。在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放弃土地意味这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资源的丧失,是他们陷入贫困状态。因此抓紧建设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城乡制度之间的衔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1.2.2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五个统筹”的大政方针之一,并且位列第一。我过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业发展长期滞后与工业发展,农村经济与城镇存在巨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制约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桎梏。当前,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各地区开展了积极且有益的尝试,不但东部沿海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西部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社会保障制度尤其
第 2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是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研究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现状和实现的困难 2.1 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二元分割状态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比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更为完善,并且政府还承担了最后的财政责任,体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准公共品特性,也体现了社会保障的“互助互济”功能,可以帮助城市老人有效地抵抗养老风险。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国家政策、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基本上是一种个人储蓄,从而使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社会“互助互济”功能,不利于农民抵抗其老年风险,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政府也不承担最后财政责任,这对于农民而言是不公平的待遇。这种城乡分割状态在不断加剧,城市养老保险覆盖率明显比农村养老保险覆盖大,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城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在不断的增加,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在不断减小,也就是说,这种差距呈扩大趋势。这些制度之间的差异是当前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难以衔接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逐步融入全球化浪潮,必然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提出迫切要求。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己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再不进行改革或改革有所滞后,都会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2.2 户籍制度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十分突出。近些年来,虽然在有些地方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制度,其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户籍制度不能彻底打破城乡隔绝的壁垒,则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难以进行,也严重制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首先,户籍制度是决定一个人是否享有地方性社会福利等待遇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居民因户籍而享受不到这些待遇的话,那么他们流动的欲望必将大打折扣。另外,对于农民而言,在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下,由于户籍是其享有土地的依据,所以当农民放弃土地进入城市变为市民而没有固定工作的时候,会使其面临的风险加大而使生活没有保障,最终不愿意放弃农业户口。在当前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彻底的情况下,很多地区出于本地区利益的考虑,还是把户籍作为是否享
第 3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有该地社会保障待遇的条件,其结果是导致各地社会保障的隔绝和不衔接。2.3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城乡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衔接的经济制约因素主要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首先,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使各地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程不一。其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制度设计上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保障给付标准。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相衔接的经济制约因素还表现在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城乡居民、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一部分人因此而缴不起养老社会保险费,需要政府财政的补贴。然而在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今天,分税制财政体制使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呈J下相关,越是贫困的地区,政府财政收入越困难,对贫困居民养老社会保险补贴的能力越有限,往往导致当地的贫困者被排斥在制度之外。因而现行的政府财政体制、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也直接制约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2.4 观念的制约
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在农村要不要建立,有没有必要建立和怎样建立养老保险制度,长期以来都处于争论当中,这严重影响了政策的稳定和这项事业的发展。没有必要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种观念的错误是十分明显的,它不但高估农村社会保障的“家庭“和“土地”保障的客观情况,而且这种观点也是以丧失公平为条件而偏面追求效率。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这种观念思潮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衔接发展的舆论氛围。并且在政府官员业绩考核体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也给各级政府部门逃避和推脱责任寻找了借口。因此,这样的观念如果不改变,真正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衔接可以说是相当困难的。
三、衔接的模式和对策建议 3.1 衔接的模式
当前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如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经过改革后也建立了这种制度模式,那么我国城市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度模式就基本统一,同时结合对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设计,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就可以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衔接,其衔接模式如下图所示:
第 4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从图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城市到农村还是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员流动,其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部分都可以进入相应账户。也就是说,当农民注入城市时,其社会统筹部分的积累额自然进入城镇社会统筹部分,个人账户仍然“保留”并可继续使用,对于城市居民进入农村也是如此。在这种衔接模式中,由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一致,只是在缴费标准上有所差别,因而可以与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衔接。但是在衔接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之间存在差额而存在困难,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是降低养老金社会统筹部分领取水平;二是由个人补缴差额部分。这两种方式参保者可以自由选择。
3.2 实现衔接的对策与建议
3.2.1 加紧相关制度改革,消除制度层面的衔接障碍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会涉及许多相关方面的制度,如劳动就业 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它们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城 乡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进程。因此,必须加大对劳动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改 革力度,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3.2.2 加紧立法,以法律促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制度的完善都需要法律作为保证。城乡基本 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关键是依法调整社会保障资源,通过国家意志的方式保证 城乡老年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在我国,要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如果 没有法律作保障,就难以保证该项业务的持续、有序开展,更重要的是难以确 保参保对象的保险关系持续到退休年龄,从而无法保证城乡老人享受到应有的
第 5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权利。因此,在国家《社会保险法》这一基本法出台的基础上,制定《养老保险法》,从法律的角度明确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以及个人在养老保险中所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出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有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使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工作有序可循,有法可依。
3.2.3 加紧两种制度衔接的技术研究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账户模式、养老金待遇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如果要实现两种制度的衔接,从制度层面看,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账户的转换、保险费的折算、养老金待遇的调整以及其他方面的调整与统一。这些方面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农村向城市转化的保险费的折算和缴费年限的确定,缴费基数、年限、缴费标准等存在差异,两者之间的衔接必须依靠精算技术和数学模型。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统一的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地记录参保人的相关信息,尽快实现全国范围内地区之间的信息互通,这样才能及时无误地处理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和衔接。3.2.4 加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试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发展不均衡态势,因此,在当前 这种状态下,还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衔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现阶 段,可以在有条件的东部地区开展这项工作的试点。通过试点工作,可以找出 比较规范和准确的基本养老保险要素的数据,比如参保对象的缴费率、政府的 补贴水平、待遇的给付水平等,同时还能发现在衔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 题。通过试点总结完善后,先在东部地区全面展开,然而再扩展到中部地区,最后到全国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总结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之一,是一项 关乎社会民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民生工程。正是由于这项课题的重要 性,所以才激起了我对这项课题研究的兴趣。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工作已走过了十余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也在不断增强,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也要看到,由于二元结构的第 6 页/共 7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重要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正在进一步推进之中,在新的形势下,我过不但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也要重视城乡制度的有效衔接,防止出现政出多门、分轨运行、分散管理的弊端。造成社会保障资源的浪费。在城乡衔接的具体操作中,应当正确和客观看待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不相容的现实问题,并着力进行完善与改进,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1]樊小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4(4).[2]宋宝安.论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必要性与对策[J].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2007(3). [3]谢良敏,吕静,毕颖.社会保险法律通[M].法律出版社,2005,5(1). [4]郭士征,钟仁耀.社会保障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55. [5]杨方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演变与政府责任[J].冲国软科学,2005(2).
[6]刘苓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衔接理论与政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7] 孔令玉.我国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时机选择和模式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 [8]杜瑞涛、樊文格、宋风轩.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制约因素与政策措施[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9]卢驰文.基于统筹规划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研究[J].经济经纬,2008(1). [10]刘昌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之路探索[J].社会保障研究,2009(7).
第 7 页/共 7页
第五篇:社会保障费改税论文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费,是根据国务院1999年1月颁布的《社会保障费征缴暂行条例》,仅仅限于企业征缴,由企业按月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数额,经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核定后,在规定期限内足额缴纳。由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负责征收,专项存储,并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监管。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有些还是相当严重的问题,表现有下列几方面:
1、企业单位对应该计算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人员范围能减少则减少。年初从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节目中看到,上海有家保险公司的社会保障费缴纳情况也经不起检查,经以种种理由少缴漏纳。那些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就更不用说了,能少则少,能逃尽量逃,严重对职工不负责任。按我国目前的政策规定,社会保障费的征缴单位不仅有国有企业,还包括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等等。凡应缴的企业,其在职的职工都应享有社会保障权益。在职职工应包括长期合同职工(即过去所说的固定职工)和按新劳动合同法招收的职工。有些企业却有意通过增加临时工、减少合同工或频繁使用短期合同工等方式减少社会保障人员数量,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由于职工人员流动性大,职工人数不固定,有时也就很难核定纳入社会保障的在职职工人数。
2、计算提取社会保障费的依据基准不实。现行政策规定,应以企业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为基准计算提取社保费。工资总额应该包括职工的基本工资、各种津贴、经常性奖金和其他工资。有些单位为了少提少缴社保费,或者只以职工的基本工资来计提,或者工资性开支化整为零然后只以部分数据计算缴纳,或者巧立名目,使部分工资性报酬脱离工资总额概念范围有的单位转移部分工资开支渠道,明目张胆逃避计提。
3、无视国家政策,故意拖欠挪用。根据现行规定,企业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及时足额缴纳,而报刊披露,有些企业往往以企业效益不好或资金紧张为理由,把已计提应缴的社会保障费截留下来,长期拖欠,任意挪作他用,有些企业不仅截留了企业应缴部分,而且截留了为职工代扣代缴的部分,更有甚者,有少数企业的领导竟然为了少数人的利益,只及时上缴少数人的社会保障费,置大多数职工的合法权益于不顾。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职工在该享受有关社会保障利益时,可能会因企业没有连续定期缴纳有关统筹费而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结果使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这不利于企业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稳定,甚至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与威信,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部分企业领导干部思想狭隘。有些企业领导认为,计提社会保障费会增加企业负担,减少企业利润,所以尽可能少提少缴。也有的认为,社会保障费是职工以后的福利保障问题,至于提与不提,缴与不缴,与本任领导在位期间没有直接关系,因而滋生了新的短期行为。第二,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由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负责征收,专项存储,并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监管。由于有些地方领导不重视,监管部门又缺乏权威性,致使部分企业社会保障费计缴混乱,上缴率不高。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改革措施,更与以法治国的改革大框架接轨,制定颁布《社会保障税法》依法征收,由税务机关来严格执行。
笔者设想的具体改革办法是这样:
1、现行的企业应缴部分改为增加职工的工资收入,全部加入职工的工资总额中,发放到职工个人。
2、把法定参加社会保障人员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国家机关人员、军职人员、企事业单位员工,以及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等所有劳动者。
3、把依照《社会保障税法》征收的社会保障税和根据《人个所得税法》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合并征收。即纳税期内,每人都必须依法缴纳社会保障税。计算社会保障税的同时,又对照《个人所得税法》之规定,如果个人收入达到所得税计征起征点的,再计算出个人应缴所得税额,在同一张税票收据上分行列示,合并缴纳。
4、社会上每个人从取得工作劳动收入的第一个月起都有一个个人税号,终身不变。也可以就直接以每人的身份证号为个人税号。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个人税号又自动转变为从社会保障局领取养老金的个人领款专用帐号。
5、每人退休前的缴纳税款额与将来领取退休金数额直接挂钩。美国人为何自觉自愿纳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每个美国公民的退休金不是由他们退休前的工作单位发的,而是由政府发的。政府发退休金是以他交过的税按一定比例计算后确定发放金额的。也就是说,年轻时交的税越多,老来得到的退休金越多。这是个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好方法。
上述改革措施设想是科学的,从税法法理角度来讲,国家税收本来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老百姓角度来讲,每个公民劳动期间的缴纳社会保障金与退休以后的领取养老金通过税收这个国家财政主渠道来办理解决,保障程度最高,是老百姓最放心的。再从政府角度来讲,把人民的养老事业捺入财政税收渠道管理,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法律保障,也是国家政府对老百姓应尽的政府义务。
实施了费改税后,它的征收和缴纳,就归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管理范围。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申报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如有违反,将受到法律制裁。同样,税务人员如玩忽职守,不征或少征应征税款,致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的,将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之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也将给予行政处分。
通过上面的现实情况介绍和改革思路调查想,我们认为社会保障费的费改税措施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