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周淑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高度。2010年,中央1号文件又将“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如何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全面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包含三个重要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农业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说农业就是一种生态产业。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效率低下。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的成果使农业逐渐摆脱了对大自然的依赖,摆脱了传统的靠天吃饭、效率低下问题,迎来的是工业化农业,其农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高产出,以机械化、化学化为基本特征,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工业化农业的出现改变了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在消除饥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肥力下降、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下降、高能耗和高成本。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农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变动、生态资源丰富程度的依赖越来越强。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农业生产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其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础。农业生态文明是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环境与生态目标融合到现代农业之中,在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友好型农业。
二、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但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导致了有限的农业资源浪费严重,而且使本来日趋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一是耕地资源日趋短缺。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速度加快,加上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占用耕地,基本农田呈递减之势。二是水资源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农村饮水存在着严重不安全问题。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加剧。超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四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
三、转变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切实解决农业农村环境问题。
农业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不合理,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降不下来,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不起来。因此,农业农村环境问题,既不能单用农村卫生工程来解决,也不能依靠单一的环境整治措施来解决,而必须创新思路,把污染问题解决在生产生活单元内部,把环境保护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用效益吸引农民自觉参与。一方面,不能
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通过建立清洁生产生活方式,从生产生活源头抓起,减少外部投入品使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另一方面,就是要三位一体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农村环境治理与城镇环境治理有一个主要的不同,农业生产场地与农民居住场所紧密相连。如果孤立地对待农业、农村环境问题,治理起来必将是事倍功半,因此,治理过程中,必须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有机整合在一起。第三,就是要通过循环方式,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把废弃物作为农业生产肥源,既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的去向问题,又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我们实施的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效果来看,通过推广应用一系列清洁生产生活技术,示范村的农药、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大节省成本,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四,几点体会
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主要根源是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不合理,在进行农村环境整治时,既要注重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更要注重引导转变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
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在已有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基础上,探索土地养分综合管理模式。完整的营养循环是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中国传统农业在世界上被誉为“无废弃物的农业”。但近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打破了农田植物、畜禽粪便、人类生活废弃物之间的物质营养循环链条,由此带来了资源的浪费。根据本市实际,设想通过以县市区或乡镇为单元,统筹考虑人—畜禽—土地养分平衡,从养分资源综合管理角度重塑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链条,这是解决我市当前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实现我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因循这种
思路,结合污染源普查情况,一个单元内,要对整个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出的氮、磷元素的平衡进行匡算,建立生产档案,按照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思路,尽可能地将单元内自身的养分进行循环利用,既可以降低化肥使用量,也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此外,还可以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
三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目前,我国对化肥在生产、销售等方面有不少优惠政策,而对畜禽粪便、秸秆、有机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在政策方面缺少鼓励扶持。有机肥的生产、销售主要依靠市场拉动,有机肥价格偏高,农民使用的积极性还不高。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四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积极推动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化服务。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言,各级政府应将重建营养物质循环链条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农产品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没有物质文明的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无从谈起。要围绕产业发展,提供乡村物业服务,加大对农村废弃物收集处理力度,加大对农民生态文明知识的培训,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推动广大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篇: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13级经管类创新班张琪 学号3136317062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与自然最为紧密的生态产业,农业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十分深远,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突出。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无法回避的,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无从谈起。只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改善农业和农村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撑起美丽生态中国梦。
关键词:农业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农业生态文明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以一种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成果的总称。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就是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环境与生态目标融合到现代农业之中,使农业生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生态系统良性运行,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农业生产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科技手段,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二、中国现有农业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自然资源的非合理利用。一方面是对部分土地、林木等资源的过度使用;另一方面,又有大量闲置的土地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未被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上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对于未被开垦成耕地的自然土地和
与之匹配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经济利用,以及如何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和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等问题始终未能引起应有的注意。
2、农业活动去向单一化。除土地利用过于集中在有限的耕地上以外,作物栽培、动物饲养、林木抚育与种植等也都限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品种,甚至是几个品种,既影响农业总产出的有效增加,还成为引发农业生态问题的重要来源。
3、农业增长过度依赖于人工物品特别是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为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土地及劳动生产率,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化学杀虫剂、除草剂、动植物助长剂等,由此引发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问题。
4、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农业肩负着食品和工业用原材料等物质产品生产,保护和治理自然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等多种社会重任。现有农业的发展活动基本集中在食品和少量的工业原材料生产供给方面,属于生计农业范畴,农业的其他功能,特别是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功能基本未能得到应有的显现和发挥。
三、走出农业困境,发展现代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树立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树立生态理念至关重要。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开发利用资源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现代农业就是高效生态农业,是绿色农业,是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的观念。
2、构建主体:培育新型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农民的素质决定了
现代农业和农业生态文明的进程。要发展农村的生态经济,首要的问题是培养现代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习惯。从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习惯入手,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增强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竞争能力。
3、转变方式: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流并举,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产出率。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资源基础;搞好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缓解资源稀缺矛盾;搞好农业环境保护,为农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建立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制定和实施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质量安全标准,把农业标准化融入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提升农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支持和发展壮大农民营销组织、运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进一步疏通和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三是加大市场环境建设力度,促进农产品的自由流动;四是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加强市场供求的调研预测,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进入市场交易、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5、强化支撑: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确保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同时把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到农业科技进步之中。
6、完善保障: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组织领导。建设生态文明是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责。生态经济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农民本来收入较少,需要快速致富,因此,我们不能让农民承担过重的长期投资。况且,生态经济的外部性收益是广大的城市和整个国家的绿色环保,所以,党和政府应该对建设农业生态经济进行支持和推进。政府支持首先是政策上的扶持,主要是资金上的援助,其次是进行适当的生态补偿。比如,大力推广的沼气,加强农业物化投入的引导等,都需要政府的支持与保障,以维护农民的长效增收条件。
参考文献:≪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来源:农民日报≪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来源:理论月刊
第三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依靠科技创新手段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益阳市科技局 洪照光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下足,农民富则国家强。依靠科技创新手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的具体应用和落实。作为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的益阳市,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思路,突出重点,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农村经济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益阳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当前,益阳农业发展正加速转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良种良法得到普及和推广,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2008年,农林牧渔业比例调整正在向科学化方面发展。
一是由粗放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打破传统的种养模 式,实行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主推测土配方施肥、轻简栽培等节本降耗增效技术。逐步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方 式,出台了《益阳市耕地耕作管理暂行办法》,促进了土地的有序流转,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全市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1970 户,20亩以上50亩以下种粮大户5575户,涌现出了卢青年、刘进良等全国种粮标兵。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强化科学饲养,实现畜牧业生产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 效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全市现有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大户1787户,5000头以上大户22户。重点打造赫山、桃江、安化、沅江百万头生猪养殖大县(市)。“优质稻米、林纸竹板、水产畜禽、棉麻纺织、油蔬果茶五大生态产业链基地建设已超过1000万亩,2008年,五大产业链总产值可望超过360亿元。
二是由数量型农业向品牌型农业转变。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由注重产品数量向商品质量转变坚持内在品质与安全质量并重、质量与品牌并举。一方面推广优质农畜品种,改进种养技术;另一方面,注重品牌建设,努力做到认证一个”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培植一个品牌,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不断放大质量和品牌的综合效应。已完成全380万亩农产品生产产地认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产品认证达309个产量占全市农产品总量的50%以上。农产品品牌声名远扬”粒粒晶“米业、”油中王“食用油、”益鑫泰“服饰、”卢青年“大米”辣妹子“食品、”泰升“果汁、”益阳“乳猪、”青松“皮蛋、”益华“水产、”三益“茶叶、益阳黑茶160 多个优质品牌将”鱼米之乡“的益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三是分散加工型农业向产业化经营型农业转变。突破单一的初级农产品种养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农产品市场,拓展农业功能,拉长产业链,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了由 3家国家级、23家省级(其中享受省级龙头待遇的企业3家)、127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聚集的企业集群。茶叶、蔬菜、水果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档次,焕发新的生机;益华 水产、)顺祥水产、洞庭珍珠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不断发展壮大,加工能力显著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质扩容,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46个,成员17.13万人,共带动农户38.34万户。我市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四是由手工农业向机械化农业转变。突破传统农业手工作式作业方式,普遍采用现代化工业成果来装备农业,以机械作替代手工操作,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改变了几千年”脸朝土背朝天“的农作历史。通过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为契机,以推广插秧机为重点,在全市形成了新型农机具的推广热潮。2008年,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296.1万千瓦,水田耕作机械化程度达87%,水稻收割机械化程度达到80%,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56%,三项指标均居全省之首。农机经营服务总产值突破12.5亿元。全程机械化作业正逐步在水稻、蔬菜、茶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五是由自然型农业向生态型农业转变。突破传统农业对土 地的掠夺型经营方式,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人文资源和 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融合,促进农业的循环生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冬季农业推广”油菜、马铃薯、蔬菜、绿肥“四大作物,实现绿色过冬,培肥地力。2007年,全市秋冬种面积和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分别达335万亩和435万亩。加速商品有机肥的推广,提高了耕地质量。加速推进规模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工程建设,推广以秸杆还田、秸杆气化为主要内容 的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建设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处于初级 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土地瓶颈。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适度规模经营但现状是土地流转难度明显加大农民惜地意识更强。
二是资金瓶颈。现代农业是高投入的农业,靠一家一户投入不太现实,必须有工商资本的大举进入,真正实现”以工促农“才能规模经营。但目前工商企业主对现代农业的信心不足,观望的多,介入的少。
三是技术瓶颈。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有效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不适应现代农业需求。
四是人才瓶颈。农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和大量流失,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
五是组织瓶颈。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不利于形成规模、品牌和合力,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六是农业科研机构瓶颈。农业科研机构的大量瘫痪和科研机构的不健全、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一)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两 大战略性任务:一是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二是支撑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我市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上求突破,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地实际,走”五化“发展之路,即: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管理企业化、农业组织合作化、农业环境生态化。
(二)主要举措
1、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低 产田的改造,全面提高农田标准化建设水平。实施”沃土工程“,构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加大力度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引进”三资“建设种苗设施、温室栽培、节水灌溉、集约化养殖、立体种养等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推进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业机械的配套利用水平,推动农机发展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向农林牧副渔各领域扩展。
2、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整合科技资源,开发先进实用技术,发挥引智、引技优势,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力度构建一支精干、高效、稳定 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以实施”三大工程“为抓子,加大优质高效高抗 新品种和省工节本增效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提高我市农业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按照上档次上规模、产业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运行机制活、辐射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等要求以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建设的 区为基础,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新品种 新技术示范基地,新农民培训基地,新成果孵化基地,带动周 农民积极主动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3、强化农业功能拓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不仅更加重要地发挥-其食物供应、工业原生产的作用,而且其经济、生态、观光、科技等功能日益凸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挖掘农业文化涵,以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农展节庆为载体,展示现代农业、播农耕文化、体验乡土风情、释怀农民情节,充分发挥农业和 产、生活、生态综合功能,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道。重点是围绕”科教型、休闲型、度假型、体验型“观光农业的地位,加速我市人文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融合,逐步形成批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凸现文化、生态、科教、载体四大功能,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4、强化培育农业合作组织。一是着力推进土地的有序流 转。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在依法、自愿、有偿、合理、序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土地的流转新办法,最大限度提高土地 用率及产出率,推动农村土地向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龙头 业集中,突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中的土地”瓶颈“。二是全面推 农民专业化合作。按产业分类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 努力把高效农业做大做优做强。三是加强银企合作,扶持龙头 业发展。2008年上半年全市150多家龙头企业64个项目己向农发行申请贷款14.88亿元到位资金8.2亿元。四是积极探农业保险新机制。在水稻、棉花和能繁母猪的基础上进一步扩保险的种类和额度。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资产化抵押、农住宅抵押等农业资源资本化途径发展村镇银行。提高农业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5、强化提升农民素质。一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积极开 ”阳光工程“和”蓝色证书“等工程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搭建 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增强农民认识世界、接受新事新理念的能力。二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继续推进”科技人“工程和”五下乡“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示范的作用,加强对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种养水平。三是提高农民的综素质。利用各种媒体积极为农民开展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市服务、政策服务,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以适应现代农业对”智能型农民"的要求。
二OO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江苏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须依靠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
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要着力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三大载体”为: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此,要扎实推进以下主要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积极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积极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提高渔业养殖综合效益。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打响江苏品牌农产品。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和弃置污染水源。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
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贷款增幅大于贷款总额增幅。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作者:黄莉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第五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理念由传统转向现代。跳出农业看农业,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努力形成包括“种养加、农机制造、农产品物流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内容的“大农业”概念,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发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和“规模、标准、质量、品牌”等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建立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打造由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产业化的思路组建各市区县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研试验站,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加强包括科技基础设施、试验基地、野外台站、信息服务中心和网络科技环境等在内的农业科研基础建设。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加快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
三、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要素投入使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出率,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由经验型转向科技型。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资源由分散配置转向集中配置。鼓励农民自愿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耕地、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物种资源培育的力度,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四、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劳动保障等公共政策,完善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统筹城乡、统筹工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城带乡的新路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以工促农发展的新机制。(伯霞)
龙源期刊网 htt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