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李祺刘凌峰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长沙410125)
摘要:农业是湖南的主产业,建设创新型湖南要求把湖南农业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真正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好农
业发展问题,把主产业提升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和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双重要求。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是保障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研究分析了湖南生态农业现状,提出了应从生产方式、基础
设施、政策机制等着手,适应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构筑湖南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现代农业;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
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
方式、消费模式”是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之一[1],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
境的和谐统一,是在恪守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准则
下对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对马克思
生态文明观念的继承与发展[2]。生态农业的实质是把
生态环境效益列入目标,采用节约资源、构建循环、保护环境等措施,使农业生产步入生态文明的一种实
践方式[3]。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构建生态文明的首要
任务就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文明。
1充分认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4]。为此,必
须确立生态文明观。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观,视人
类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只有在农
业生产劳作中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才能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1.2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是资源消
耗低、生产成本少、环境污染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加速对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
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技术
产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现有耕
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农业
生态文明,正是朝着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前进。1.3回归理性,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中国有着光
辉的农业发展史,有着璀璨的农业文明。建设农业生
态文明,是对传统农业文化的“扬弃”。生态农业是近
自然的农业,是人类农业建设回归理性的标志,最大
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工物品特别是各种有
害物品的使用量,从而有效防止农业发展活动可能
引发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损害问题,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1.4实现粮食安全生产,保障生命质量的需要粮
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数量安全,而且包括粮食质量
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之上,人们有着更多对清洁、绿
色、健康食品的追求。生态农业文明是实现粮食安全
生产的基本保障,是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需要。
2湖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依据湖南自然分布特点以及全省布局规划,形
成了鲜明的生态农业区一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
市生态农业区。主要开展城郊结合的环保、观光休闲
型农业,妥善处理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建立节能减排的高效型设施农业。二是环洞庭湖生态农业区。着重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湖区水资源,实现
粮、油、麻、渔等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三是涟邵中
部丘陵盆地区。利用该区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光照
充足和交通、城镇、劳动力之便利,大兴油茶、烤烟、猪牛生态养殖,建立了种、养、运一体化流程。四是大
湘西生态农业区。该区山高坡陡,地势落差较大,地
处河流上源,自然环境相对洁净,建立了柑橘、有机
名茶、猕猴桃、百合、鲜食玉米、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
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带。五是大湘南生态农业区。这一
区域厂矿业较为发达,目前,主要以提高农业集约化
经营为重点,开展烤烟、黄花菜、临武鸭、东江鱼等品
牌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建立污染物无害化处理
和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5-6]。
2.2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6年,全省已建成长沙、慈利、南县、浏阳4个国家级生态
农业示范县和桃源、冷水滩、沅江、衡山、邵东、新化6
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建设基
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化、工程模式化和生
态效益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浏阳市在生态农
业建设评比中被授予“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称号,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221.42元,比全省
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 383.66元[7]。
2.3描绘了全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蓝图,掀开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崭新一页湖南省制定并颁布了《湖南省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纲要》、《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管
理办法》、《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文件,研究
制定了符合湖南实际的《湖南省生态农业示范县
(村/户)建设标准》。2004年3月,省委、省政府更是
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湖南的构想,把生态环境建设提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生态湖
南建设的重点之一。截至2005年底,长沙市、怀化市、张家界市、自治州等5个市州,开展了生态市创建工
作;浏阳等54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市、生态示范区建
设工作。创建单位的人口、土地面积和GDP总量分别
占全省总量的40.1%、52.6%和41.6%。
2.4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复合模式研究得到了
相应的发展在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农业专
家研究并探索出了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如丘
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5]、秸秆还田技术、农业
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实用技术,建立了丘陵区茶园生
态系统优化技术体系和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
系,构建了适应湖南生态农业区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湖南生态农业建设
仍旧突出表现为,农业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增长过度
依赖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态结构脆弱,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
未能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
全等[8]。
3怎么去构筑湖南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全面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3.1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
和综合利用逐步转向以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为主的有机化、生态化、低投入、低能耗、高效益农业,形
成传统农耕技术、耕作方法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有机
结合的近自然农业生产方式及其技术结构体系,大力
发展以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为特征的生态农业生产
方式。加大对耕地、水、农机设备等农业资源的利用
效率,促进以“投入品减量、废弃物再利用和整体物
质再循环”的循环农业的加速发展[3]。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积极引进农业综合开发、扶
贫、农业现代园区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改善
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机
械化装备水平,实施旱地改造;采取水土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5];改变传统种植(养殖)观念,全面推
行各种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引进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推行“生猪—粪便—沼气—有机肥—农作物
农业功能耦合”模式,降低环境污染。
3.3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发展以
病虫草害控制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如作物自身
抗性的发掘与利用技术、高效生物农药技术等;加强
水肥调控为主导的创新生态农业技术,如生物有机
肥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绿肥技术、作物根际养分
调控技术、控释肥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等;加大工农
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如作物秸秆的综合利
用技术、动物粪便的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工业与城乡
生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等;以农业
环境污染修复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如化肥和农药的减量化使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与区域
调控技术、土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修复技
术、水体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修复技术等[9]。
3.4实施农业标准化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湖南农
业地方性标准,进一步完善湖南农业标准体系,全年
制(修)订生产技术规程、检测方法等各类农业标准
规范,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示范推广力度。建立良
田、中低产田改造、抗灾减灾等农业标准体系,开展
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以及农
业标准化的服务体系研究。
3.5建立政策保障与服务机制,促进生态农业健康
发展一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对
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林地经济、现代养殖业、特
色种植业、农业产业化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兑现激励
和扶持政策,促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向生态农
业倾斜,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向优势产业区域集中;
建立高效率、高效益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二是完善生态农业开发技术与服务体系。针对生态
农业建设基地的区域资源特点以及农村经济水平和
社会发展需求,开发和引进国内外可体现经济高效
性、生态合理性及景观美好性的生态农业新技术[10],加速引导规模化生态农业企业的形成与健康发展,将
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开发利用及生
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形成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4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2]郭素红.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快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J].大连干部学刊,2008(6):22-23
[3]周淑景.发挥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
环境报,2008-07-15(2)
[4]李淑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J].湘
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1):77-79
[5]黄新,肖顺勇.关于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湖南
农业科学,2005(1):1-4
[6]梁碧元,杜一新.浅谈粮食安全生产质与量的统一[J].上海
农业科技,2008(1):1-2
[7]谢瑾岚.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EB/OL].(2007-01-28)[2008-09-18].http:///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2463
[8]张振宏.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衡水学院 学报,2007(3):107-109
[9]章家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政策[J].中国科 技论坛,2008(2):7-8
[10]张伟东,王雪峰.几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 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1):179-181
第二篇: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和农业生态文明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李祺刘凌峰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长沙410125)
摘要:农业是湖南的主产业,建设创新型湖南要求把湖南农业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真正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好农
业发展问题,把主产业提升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和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双重要求。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是保障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研究分析了湖南生态农业现状,提出了应从生产方式、基础
设施、政策机制等着手,适应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构筑湖南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现代农业;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1],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
境的和谐统一,是在恪守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准则下对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对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念的继承与发展[2]。生态农业的实质是把
生态环境效益列入目标,采用节约资源、构建循环、保护环境等措施,使农业生产步入生态文明的一种实践方式[3]。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构建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文明。
1充分认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4]。为此,必
须确立生态文明观。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观,视人类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只有在农业生产劳作中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1.2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是资源消耗低、生产成本少、环境污染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加速对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技术
产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现有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农业生态文明,正是朝着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前进。1.3回归理性,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中国有着光辉的农业发展史,有着璀璨的农业文明。建设农业生
态文明,是对传统农业文化的“扬弃”。生态农业是近自然的农业,是人类农业建设回归理性的标志,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工物品特别是各种有害物品的使用量,从而有效防止农业发展活动可能引发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损害问题,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1.4实现粮食安全生产,保障生命质量的需要粮
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数量安全,而且包括粮食质量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之上,人们有着更多对清洁、绿色、健康食品的追求。生态农业文明是实现粮食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是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需要。2湖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2.1依据湖南自然分布特点以及全省布局规划,形成了鲜明的生态农业区一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
市生态农业区。主要开展城郊结合的环保、观光休闲
型农业,妥善处理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建立节能减排的高效型设施农业。二是环洞庭湖生态农业区。着重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湖区水资源,实现粮、油、麻、渔等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三是涟邵中部丘陵盆地区。利用该区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光照充足和交通、城镇、劳动力之便利,大兴油茶、烤烟、猪牛生态养殖,建立了种、养、运一体化流程。四是大湘西生态农业区。该区山高坡陡,地势落差较大,地处河流上源,自然环境相对洁净,建立了柑橘、有机名茶、猕猴桃、百合、鲜食玉米、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带。五是大湘南生态农业区。这一
区域厂矿业较为发达,目前,主要以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开展烤烟、黄花菜、临武鸭、东江鱼等品牌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建立污染物无害化处理
和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5-6]。2.2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6年,全省已建成长沙、慈利、南县、浏阳4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和桃源、冷水滩、沅江、衡山、邵东、新化6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建设基
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化、工程模式化和生态效益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浏阳市在生态农业建设评比中被授予“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称号,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221.42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 383.66元[7]。
2.3描绘了全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蓝图,掀开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崭新一页湖南省制定并颁布了《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纲要》、《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管
理办法》、《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文件,研究制定了符合湖南实际的《湖南省生态农业示范县(村/户)建设标准》。2004年3月,省委、省政府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湖南的构想,把生态环境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生态湖南建设的重点之一。截至2005年底,长沙市、怀化市、张家界市、自治州等5个市州,开展了生态市创建工作;浏阳等54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创建单位的人口、土地面积和GDP总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0.1%、52.6%和41.6%。
2.4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复合模式研究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农业专
家研究并探索出了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如丘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5]、秸秆还田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实用技术,建立了丘陵区茶园生态系统优化技术体系和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了适应湖南生态农业区新的发展方向。虽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湖南生态农业建设仍旧突出表现为,农业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增长过度
依赖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态结构脆弱,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
未能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
全等[8]。
3怎么去构筑湖南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全面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3.1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
和综合利用逐步转向以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为主的有机化、生态化、低投入、低能耗、高效益农业,形
成传统农耕技术、耕作方法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有机
结合的近自然农业生产方式及其技术结构体系,大力
发展以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为特征的生态农业生产
方式。加大对耕地、水、农机设备等农业资源的利用
效率,促进以“投入品减量、废弃物再利用和整体物
质再循环”的循环农业的加速发展[3]。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积极引进农业综合开发、扶
贫、农业现代园区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改善
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机
械化装备水平,实施旱地改造;采取水土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5];改变传统种植(养殖)观念,全面推
行各种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引进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推行“生猪—粪便—沼气—有机肥—农作物
农业功能耦合”模式,降低环境污染。
3.3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发展以
病虫草害控制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如作物自身
抗性的发掘与利用技术、高效生物农药技术等;加强
水肥调控为主导的创新生态农业技术,如生物有机
肥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绿肥技术、作物根际养分
调控技术、控释肥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等;加大工农
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如作物秸秆的综合利
用技术、动物粪便的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工业与城乡
生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等;以农业
环境污染修复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如化肥和农药的减量化使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与区域
调控技术、土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修复技
术、水体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修复技术等[9]。
3.4实施农业标准化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湖南农
业地方性标准,进一步完善湖南农业标准体系,全年
制(修)订生产技术规程、检测方法等各类农业标准
规范,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示范推广力度。建立良
田、中低产田改造、抗灾减灾等农业标准体系,开展
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以及农
业标准化的服务体系研究。
3.5建立政策保障与服务机制,促进生态农业健康
发展一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对
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林地经济、现代养殖业、特
色种植业、农业产业化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兑现激励
和扶持政策,促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向生态农
业倾斜,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向优势产业区域集中;
建立高效率、高效益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二是完善生态农业开发技术与服务体系。针对生态
农业建设基地的区域资源特点以及农村经济水平和
社会发展需求,开发和引进国内外可体现经济高效
性、生态合理性及景观美好性的生态农业新技术[10],加速引导规模化生态农业企业的形成与健康发展,将
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开发利用及生
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形成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第三篇: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关于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查及发展思路
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情况
石龙镇位于鄂中江汉平原向鄂北岗地过渡的地带。全镇辖2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33个村民小组,6495户,25048人,其中农业人口22811人,劳动力1.1万个。全镇版图面积301平方公里,有耕地8.2亩,其中水田6.2亩、旱地2万亩,林地12.5万亩,水面1.2万亩。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2亿元,财政收入66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380元。
石龙镇在上世纪80年代至九十年代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在上级领导下、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显示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巨大潜力。石龙镇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国家、省和各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著名生态经济学家马世骏、石山、王兆骞、张壬等专家先后多次来我镇指导工作。《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环境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对我镇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报道。国家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多次亲临我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1991年,我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先进单位”,1992年、1997年镇党委两度被评为“乡镇党委十面红旗”之一,1994跨身于“全省生态农业十佳”。全镇生态意识普遍增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镇生态、经济系统初步出现了良性循环的局面。在1998年9月,我镇代表京山县接受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的检查,在国家确定衡量生态农业建设水平的15项指标中,有14项达到了发达阶段的二级标准,其中有7项指标达到一级标准(即粮食单产、农田土壤养分平衡指数、资源利用适宜度、人口科技素质、系统商品化程度、土地退化治理率、环境质量状况指标)。多年来,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1985年以来,全镇共开发荒山,建成林果基地6万亩,开挖精养鱼池0.5万亩,改造塘堰库坝1万亩;改善牧场1万亩,年发展草食动物2多万头(只),其中牛0.5万头,羊0.5万只,鹅1万只,使用沼气的农户占10%;实行地力补偿的耕地面积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80%,耕地复种指数达2.13,改造自然生态环境100平方公里。
2、农副产品产量增长幅度。2008年粮食总产4.35万吨,比1985年增长20%,2008年人均产粮1737公斤,保持了历史最好水平;棉花产量916吨,油料产量5360吨,均创历史最高记录,生猪出栏3.6万头,比1985年翻了一番;水产品产量3800吨,比1985年增长6倍,鲜蛋产量2600吨,比1985年增长2倍多,果品产量8300吨,比1985年增长近13倍;蔬菜产量15万吨,比1985年增长3.4倍。2008年的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5%。
3、农业经济结构变动情况。石龙镇在保持粮棉油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围绕镇域生态农业建设,突破性地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8年,全镇多种经营产值达1.4亿元,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37%上升到63%。
4、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二十年多来,全镇森林覆盖率由23.5%上升到40.8%,植物光能利用率由0.33%上升到0.45%;耕地有机质含量由1.7%提高到2.1%;水土流失率下降80%;旱涝保收农田达到7万亩,占86%;病虫害发生频率降低,危害程度减轻;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田林网化、田园化进展较快,农村村落布局合理,庭园经济颇具特色,全镇70%的农户改造了住房,有30%的农户住上了小楼房,农村面貌景色一样。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较多,潜力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气候条件比较优越。石龙镇境内北高南低,海拔高度34至347米之间,山地、丘陵、平原兼有,具备良好的发 展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宜从事大面积的粮食生产,而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还具备独特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小气候”,为发展有本地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和引进各种高技术高效益的新品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2、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石龙镇土地资源有三大特点,其 一,人均占地面积大,开发前景广阔。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耕地更为宝贵,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石龙镇在土地资源上 的这一明显优势无疑是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之所在。其二,土壤类型较多,土地质量较优。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石龙镇土壤类型有4个土类,8个亚类,17个土属,38个土种,通过土 壤评级,石龙镇耕地中的绝大部分是生产潜力较高的二、二级 土壤,非耕地中适宜各种树木生长的四、五级软土占65%,可以发展以林果业、畜牧业为主的种植、养殖业。其三,丘 陵、平原诸全,生产经营门路广阔,多样化的地形类型为广开生产门路创造了可供选择的条件。
3、林业生产优势明显。石龙镇的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 和森林覆盖率均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近几年石龙镇人 工造林发展较快,面积达6万亩,基本上达到了速生高产 林标准。且林种结构优化,用材林占83%,经济林占17%。石龙镇丰富的森林资源对于维 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护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开发森林 工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草场水域资源潜力很大,开发后劲较足。石龙镇草场面积约2万亩,发展牧业具有良好的杀件。石龙镇水域广阔,库面、塘堰、泉眼、机井诸全。为开发引用 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来,石龙镇实施沿库开发战略,开发水库消落区,建成渔、果、畜、禽模式的立体养殖基地5处面积1000亩,效益显著。
5、粮食生产基础较好。石龙镇在国家支持发展粮食生产有关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条件,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资料,能源物资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 基础。全镇已建成稳产高产农田6万亩,还有一部分低产 田也已具备了改造提高的物资技术条件。农民种植粮食的生产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石龙镇稳定粮食生产有保障,提高粮食产量有希望。
6、农村工业原料充足。石龙镇发展农村工业 的基础条件较好,特别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原料充足,如粮食商品率高、土特产品生产量大,非金属矿产资 源多。这些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加工业,实现农副产品的不断加工增值,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在分析石龙镇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的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制约石龙生态农业建设的各方面困难和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不利因素。
第一,生态农业环境潜伏危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土壤肥力减退。多年来重种轻养,重有机肥投入轻无机肥投入,以致土壤对无机肥胃口越来越大,农田的基本肥力下降,土攘肥力减退。其二,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渐突出。近几年,由于集镇、公路建设和农村建房热 的兴起,大量优良农田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潜伏着危机,将会直接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 不利影响。
第二、农业整体功能较差,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现阶段,石龙镇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松散,转换功能薄弱,种、养、加之间缺乏配套协作和互补机制,尚未在较广范围 内,较大规模上,较深层次间把农业资源和农副产品原料通 过食物链、生产链、经济链进行延伸增值,具体表现为资源 综合利用率低,农副产品加工层次低,商品转换增值率低 整个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低。
第三,市场机制发育不良,服务体系亟待健全。生态农业的发展,石龙镇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意味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 环节都必须提供完善的服务,否则,农业社会化生产的链条 或循环过程就会中断。石龙镇目前的市场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如在农业生产资供应的数量、质量、时间、空间方面的不适应状况,在农业技术服务方面的不完善状况,在市场信息 方面的封闭状况等等。
第四,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奇缺。由于目前乡镇专业科 技人才由县指派,加上过去对科技投入得不够,导致石龙镇专业技术员奇缺。目前,全镇农、林技术人员15人,与全镇农业人口总数比,则所占比重更小。生态农业实质是一个高度知识密集的科学 农业,按照这一要求,石龙镇农业科技人才奇缺的状况是显而 易见的。
第五,现行政策研究不够,利益关系待调整。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阶段,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利益矛盾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能否有效地启动利益调节机制,确定合理的利益结构,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在运用经济政策来确定合 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方面,在运用经济政策调节和保障正确处 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方面,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有待在建设实施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各项经济政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管理指导作用。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生态经济学“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石龙镇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还要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主导产业,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成效为中心,以农科教结合为突破口,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加强“精品”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精品”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通过近二十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石龙镇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基本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精品”建设还不理想。为此,要加快开展生态农业“精品”建设,大力开发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还要对精品实行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重点倾斜。
2、抓好生态工程配套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向良性循环发展。要围绕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两个循环配套,即一是抓好生态系统的循环配套。在生态农业基地中进行猪、鱼、沼、果或山、水、田、林、电、路、村的综合治理。二是抓好经济系统的循环配套。主攻产供销环节的衔接配套和加工增值。目前,石龙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批量,对这些产品的加工转化已成为实行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重点抓好优质稻、优质油等骨干品种的开发深加工项目,真正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3、着眼市场选项目,促进生态农业建设与市场经济接轨。要选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项目和品种进行开发。优质稻、花生、西瓜等项目的开发,在品种的定向上使用优良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注重规模化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提高规模效益。
4、注重资金配套,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由“扩张型投入”向“效益型投入”方向转变。为了加强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在资金配套上继续抓好两个方面,一要在资金筹措上调动国家、集体和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投入上形成合力,拓宽投资领域,进行引资开发、合股开发,筹措资金。二要在资金投入上,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生态农业的骨干项目和基础项目上,针对目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现状,采取股份制、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积极引导集体和农户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使集体和农户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成为投入的主体。同时,加快引资开发,促进投入机制的转换,加快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5、依靠科技驱动,强化农业技术物质装备。根据石龙镇目前的技术、物质条件,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即建立组、村、镇三级配套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农业短期培训学校等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三是建立以农户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三是建立水、土、大气环境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同时,大胆引进技术和人才。积极引进,推广生物防治,环境保护,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和良种良法等先进技术。大胆引进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积极增加农业耕作环节上农机具的功率投入,有计划地配备各种适用农机具,增加农业机械使用量,普及率达到90%以上,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
6、综合治理山水,改良生态环境。一是植树种草,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村、组为单位,抓紧大、小水库水利工程建设,彻底解决水源。动员多方面力量进一步完善现有水利工作的配套设施和维修工程建设。管理维修好当家塘堰,形成水利灌溉体系,增强抗旱排涝能力。三是遵循生态规律,提高耕地肥力。首先,要实施生物循环手段,安排好用地养地的合理组合和对地力消耗异化作物的组合,达到种植模式的良性循环。其次,实施生物归还手段,将农作物副产品在多层次多途径加工利用后,最大限度的将土地的供给物和太阳能的合成物归还土地。再次,实施人为补充手段,推广地力培肥制度,保持农田养分的供求平衡。同时,实施配方施肥手段,改造中、低产田,挖掘农田增产潜力。四是积极控制污染,保持环境净化。增加治理工业污染的投资,清理污染源,防止再生源。治理农业污染,要运用生态农业防治技术,保护天敌,降低病虫害基数,控制草害繁衍。施行化学防治措施时,要运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尽量减少药物污染。使我镇水质、土质、生物质的污染程度控制在国标范围内。五是改良农村人居环境,节约非生产用地。按照既相对集中,又方便生产的原则规划建设好农村住宅区和物质、文化配套设施,改善群众生活、美化农村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
石龙镇经济发展办公室 二OO九年十一月
第四篇: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设生态安仁
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设生态安仁
http://2010-4-13 9:41:19红网字体: 【大 中 小】
安仁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地区北部,总面积约1462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整体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属半山半丘陵区,现有耕地面积42.35万亩,森林面积121.16万亩,森林覆盖率60.3%。生态环境良好是安仁县最大的优势,农业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农业生态功能,强化农业经济功能,完善农业服务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一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加快推进农业特色化、产业化、现代化,加快建设生态安仁,展现山清水秀的生态安仁魅力。
一、夯实基础,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和农村能源建设。
以项目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和农村能源综合利用工作。围绕农业生态环境优化抓建设。高标准建成江河湖防护林、工业防污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绿化带等一批新的造林基地,调节农业生产小气候,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质量。建设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业食品“三品”基地,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水源,以典型引路,大力实施“三清”工程,形成秸秆—养殖—沼气—有机农业、秸秆—食用菌—有机肥—无公害生产等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全县规模养殖场开展清洁化生产,基本实现沼气净化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扩大秸秆综合利用,节约能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建设。
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努力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消费者“放心”,尤其要抓好食用地产农产品,重点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同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三品”认证工作。加快农业企业标准(含地标)的制定,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强化全县农资市场和“三品”基地的监管,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实施“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从基础性工作抓起,坚持“三品”标准指导、督促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调优结构,提升生态农业产业水平。
整合资源,放大特色,强力推进主导产业,进一步夯实基础产业,积极开发新兴产业,建立农业内部合理的生态平衡,提高生态农业效益。种植业是农业基础产业,与农业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要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升种植业水平。在布局上做到“一个确保、五个扩大”,即确保全县水稻种植面积70万亩以上、油菜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扩大蔬菜面积,扩大特经特粮,扩大优质饲料牧草,扩大设施栽培,扩大立体高效种植。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带。
四、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选定一批符合或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扶持单位,加大从源头抓质量工作的力度,做到培育一批,申报一批。进一步完善扶优扶强的奖励政策,对于被评为名牌产品的“生平米业”、“天扶菌业”、“豪峰茶业”等农业企业,要增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扩大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名牌无形资产,为名牌产品开拓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以名牌为纽带,进行联合兼并,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围绕区域特色经济的建设,通过产业和品牌的聚集优势,努力打造一批区域生态农业特色品牌,以壮大安仁农业经济实力。
五、拓展功能,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进一步加快大石国家森林公园申报步伐,充分发掘渡口丹霞地貌、龙海温泉的资源优势,把安仁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扩大农家乐接待点,进一步规范农业旅游的服务和管理,提升农家乐档次,使广大市民享受“吃、住在农家”的农业风情游,做到“乐在农家、富在农家”。
六、科教兴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三更新”工程,增强农业科技辐射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积极示范推广粮油、蔬菜、特经特粮、林业园艺、畜禽及特种水产新品种。大力推广轻型、省工、节本、高效和无公害生态农业技术。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和技能培训工程,开展生态农业和相关基础知识培训,增强农民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本领。积极开展农业科普宣传,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七、引进“三资”,积极培植外向型市场竞争主体。
“三资”农业的数量、质量决定一个地区农业经济的实力和活力。大力宣传安仁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引进“三资”,开发生态农业产业,培植市场竞争主体。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为落户安仁县农业“三资”企业做好服务工作,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等参加各种展示、展销和推介活动,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第五篇: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三品”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三品”建设
建设生态县的目的是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各种生态产业支撑。岳西自古以农立县,生态农业是岳西生态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岳西农业的根本出路。
一、岳西县发展生态农业的现状与优劣势态
20年来尤其是近几年岳西县农业发展依托传统农业精华中很多生态合理性,利用大别山腹地的生态优势,实施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发展区域经济积累了一定经验,探索出很多生产模式,如家庭承包生产中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生态学原理发展的庭院经济、典型的“猪-沼-桑(菜、果、药)”和“稻田养殖”等。重点发展了“有机茶”、“优质果”、“地道药”、“无公害蔬菜”。特别是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实施,推进了农民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大田生产无害化。岳西县农业具有有机农业的良好基础,许多优良传统和生产经验,符合生态农业的原则,这是生态农业在我县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日益突出,已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正是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最好时期;还有,岳西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生态系统多样,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这又是岳西发展生态农业的自然优势。
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不少,水资源比较缺乏,水利设施不配套;水土流失逐年加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不合理的耕作制 1
度和农艺生产技术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耕地普遍板结,理化性质变差;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广泛性、分散性和隐蔽性,治理难度较大,这些都是有待克服和解决的问题。
二、岳西县发展生态农业的认识与目标确定
由于我们对生态农业概念确定和定位认识问题,一方面,我们常把生态农业看作是一种自我循环的小型农业,往往把生态农业圈定在一个小的范围内,不能实施产业化运作;另一方面,我们实践生态农业上偏重于自然循环,对农业、农村及农民的实际问题考虑较少,没有找到使自然、经济、社会协调统一的有效切入点,使生态农业在公众理念上没有得到更普遍的认同,至今仍以部门试点工作为主。
反思生态农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可操作实施、可拉动经济的“三可”农业。农业的目的是生产农产品,生态农业的目的就是生产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安全农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应更注重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更注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高附加值。按照这种思路,生态农业的方向性就不言而喻了。发展生态农业关键要从开发安全农产品抓起,主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通常称农业“三品”)。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为主线,对三类食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以适应不同农业生态环境的状况,适应不同农业生产水平现状,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如何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农户微观经营、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
来,从而建立一个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全面协作的综合管理体系,它是生态农业的方向性问题,更是政府及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
三、岳西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与基本对策
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应以市场引导、标准规范、标志管理、科技推动为核心,以重点发展名特稀优安全农产品为主体,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改造坡地为中心,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大力发展无公害畜牧业和有机茶、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发展一批农牧型、农果型生态户;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推广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技术,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降低农业成本,实现农产品商品化,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加强领导,把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安全工作真正纳入政府行为,切实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制订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规划,制定生产目标任务,开展标准化生产,整合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产品市场流通销售、信息技术服务,推动农业“三品”健康发展。
(县农委吴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