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博爱县农村问题调查报告
当前博爱县农村问题调查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能源与材料工程系社会实践队
摘要: 当前“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也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当代大学生关注“三农”问题也是我们顺应时代要求的需要,为此我们能源与材料工程系组织同学们成立社会实践队利用暑期时间深入农村,针对“三农”问题践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对博爱县各乡镇农民的访问,特别是对农村的实地调查,我们明显的感到,农民在教育、公共设施、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享受着不公平的待遇。我们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他们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是关键,而政府则应该为农村的落后负有相应的责任。本文即是根据我们实地调查访问的第一手资料而写的调查报告,主要介绍了农村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形成原因,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依据调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教育;农民;农村医疗
2010年7月,我们在博爱县各乡镇的村庄开展了“农村基本状况调查”的实践。调查的目的是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农民在做生活规划决策时的考虑,所受限制以及实际农村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的条件,综合调查教育、医疗卫生、生活来源等方面的看法及现存的问题。我们的调查主要在博爱县境内,农民的调查集中在博爱县各乡镇的广大农村。调查对象以农民(包括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做小生意的农民等)为主,对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在农村入村到户或在田间地头道路上。调查的方式为实地访谈,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情况问卷采用代填的方法,采取匿名形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份,取得有效问卷537份。本次调查的特点是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农村的基本状况及农民的心声、愿望、要求,有了较为全面的细致的了解;对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农民之间的差异有了一定的把握,取得了较为全面真实的数据。本文即是对“农村基本状况调查”的实地调查总结及分析报告,这也可视为对博爱县农村基本现状的一个概括。
行走路线:月山镇——许良镇——磨头镇——孝敬镇——张茹集——金城乡——苏家作——阳庙镇——清化镇——柏山镇
行程日期:7月12日——7月19日
调研分队的策划是环博爱县骑自行车调研农村的一些情况,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博爱县县政府给予了支持,并要求各个乡镇给予接洽与帮助。7月12日下午3:00,调研分队便开始了调研行程,首先在黄岭村对农村的医疗情况以及学校学生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调研。之后前往月山镇政府咨询本镇的情况,到达镇政府后,调研分队首先介绍了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这得到镇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政府给予了相关的书面证明。然后根据镇里提供一些村的信息,选择了七方村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七方村的村干部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员,并为之提供了住处。安顿好之后,调研队开始了他们的调研工作,为了体现问卷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实践队员分两队深入七方村进行了关于留守儿童数量的调研工作。
通过第一次的调研,实践队员发现了很多不足,同时也初步地了解了一些关于农村医疗及教育的基本情况。队员们希望从这次调查中总结出对社会有用的结论,供相关部门以参考。相信本次实践活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7月13日早上天刚刚亮,能源系“关注社会,服务三农”调研小分队的社会实践团队就整理行装出发了,同学们简单的吃了点东西就又开始了新的“旅程”。
今天是实践的第二天,队员们身体上多少都有点伤痛,但是在行程中没有一个人抱怨,依旧斗志昂扬的在路上。上午,按照原计划队员们一路打听来到了第二站许良镇,并在与政府部门结合后迅速展开了行动,在调研过程中认真解答乡亲们提出的问题,对乡亲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许良镇的调研活动中,一路调查了许良村,西南道,南道等几个村庄,行程几十公里。许良镇的经济情况很不错,作为省级示范村的南道村,村里面的基本建设很到位村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也很高,对实践团队的到来也非常欢迎,工作开展得很顺利。下午,实践队员来到了第三站磨头镇,在磨头镇抓紧时间行动,走访了很多个村庄,村民们不但配合队员们的医疗卫生及教育调研工作,还向我们反应了村里的一些其他情况。有污染,民族交流问题等,实践队员都认真地一一记下。晚上,实践队员借住在了博爱县职业中专,由于没有电灯和风扇,实践队员都搬到了院内,露天过夜虽然很艰苦,但相信此次社会实践会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大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实践精神起到了推动作用。
实践队员们的调研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大力支持,行程还在继续,调查还会更加深入,未来几天,小分队还将在博爱县多个乡镇开展调研活动。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宣传国家政策,更多地反映农村问题,分析后形成调研报告,为地方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一、被调查对象概况
在本次调查中,考虑到农村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对家庭生产生活的掌握决定情况以及她们的配合程度等实际因素,以访问男性居多,占88.9%,女性占11.1%。但是在调查问卷中涉及了对方(配偶或男友、女友)的情况,况且在农村一般是夫妻共同劳动,对结果并无太大影响。
在调查样本中,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最高为74岁,最低为12岁,平均年龄为36.87岁,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4.0%,20—30岁的占12.3%,30—40岁的占24.1%,40—50岁的占24.8%,50—60岁的占20.0%,60岁以上的占10.6%。其中以40岁上下的中年人为主,他们上有老人需要尽赡养的义务,下有子女需担承抚育的责任,负担最重。被调查对象年龄结构
被调查对象年龄
20岁以下,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岁以上
调查频率
4.0%,12.3%,24.1%,24.8%,20.0%,10.6%。
在本次调查的农村家庭中,家庭人口最多为11人,最少为1人,平均为4.28人,其中劳动力平均为2.426人,上学的或16岁以下的平均有1.138人。家庭规模以4口人或5口人居多,占56.1%,而3—6口人家占85.4%,占了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在家庭中的身份以户主居多,占76%,户主配偶占9.4%,子女占12.6%,户主父母的占2.9%,是亲戚的占0.3%。
2被调查对象家庭规模
被调查对象家庭规模
1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以上;
调查频率
2.0%,6.2%,17.7%,38.1%,18.2%,11.6%,2.0%。
二、农村的基本状况
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农村的基本状况,包括农业生产情况、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农村医疗、村干部民主选举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农村各种问题的存在及恶化,这些都与“三农政策”的落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影响着农民下一代子女的生活水平。根据数据统计以及访谈内容,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关于农业问题
此次调查,我们深入到田间地头,详细询问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以及他们面对市场所作的决策。调查样本中以农业为主的占了51.4%,而常年基本务农的农民就占了45.8%,并没有外出打工打算的占39.4%。可见专门从事农业的农民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相当多的农民离不开土地的原因一般为:1,家庭劳动力较少,而承包土地较多;2,家中有病人或自己有疾病,不方便外出;3,年龄较大,村中又没有外出的习惯;4,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技能,不敢外出;5,自己在家做小生意或者为村干部、教师、乡村医生、或是在附近村庄搞建筑等,能取得非农收入,不愿外出等。
农业上仍是一家一户几亩地的小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 从调查样本上看,每人平均合土地1.55亩,在不同地区,不同村庄,不同小组亦有很大的不同,很难形成农业规模生产,无法产生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而且使一批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维持最基本的温饱。他们从选种、育苗、耕作、施肥、灌溉、植保、收割、运输、储存、出售完全是自主的全能操作,没有分工协作,技艺不可能精益求精,也不可能产生系统效益,没有联合,力量分散,使得农民在农产品的销售上处于劣势,不能左右农产品的价格,无法扭转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局面。小农经济承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容量较小,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农业的生产力很难有效得到提高,再加上农业效益较低,很多农民已不愿意对土地进行较大的投资,而是维持自己家庭的基本生活即可。
调查样本中,被调查对象的农村务农工龄平均为20.44年,而从事非农工作仅有5.42年。2009年全年下地劳作时间平均为180天,平均每天劳作时间为9.65小时,可见农民劳动依然很辛苦。农民下地劳动较为自由,不受他人的强制,这是比起城市打工来种地的好处,但是农业劳动又苦又累又脏,即使有新衣服也没办法穿干净,所以看起来农民并不注重打扮,实在是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在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应用,农民的压力有所减轻,但是由于土地面积较小等原因农业机械并不能普遍应用。由于农作物的季节性,在农闲时一部分农民就无事可做,而在农忙时则从早忙到晚,有时吃饭都在地里。在气候不顺的时候,干旱是要灌溉,涝淹时又要排水,增大了农业的投入成本。
根据统计结果,2009年全年每亩地农业产品货币收入平均为1500元,2009年全年平均每亩地货币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大棚、农业机械等)为530元,每亩地净收益(不含人工)平均为970元。从这可以看出农业的效益有所提高,但仅靠农业是农民是很难富裕的。由于土地边际收益递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不能明显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又会使农产品的价格降低,因此靠农业增产也很难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农民工进城务工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农民大量涌进城市,务工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我们在农村调查农民进城务工情况时发现,约70%的年轻人在农闲时进城务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较为低级,大部分为又苦又累的低层次工作,收入不高。
(三)农村医疗状况
问卷设计的农民身体健康状况这一变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农村的医疗状况,了解农民对于医疗的需求及他们就医所遇到的困难等。同时也可以看到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调查样本中,身体健康状况为很健康的占16.2%,身体健康的占46.1%,身体比较健康的占17.9%,身体一般的占14.3%,身体不健康的占5.5%,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以下的占有19.8%,这可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说明五个农民中就有一个农民身体
患有疾病,有的可能还很严重,但并没有很好的医治条件,因此有45.4%的受访者表示对农村医疗最为关注的或最希望政府给予解决。这表明了农民对于医疗的普遍关注,对于医疗的需求也颇为强烈,因此,想方设法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农村的医疗问题主要有:一是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还可以,但只能满足农民看头疼发热感冒等小病,对于较大的疾病没有力量解决;二是合作医疗费用报销程序太多;三是根据农民的反映,国家出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之后,药价较前两年普遍提高;四是卫生所里有假药存在,少许医生医德不够高尚,许多农民反映本可以很快治好的病,却非要拖上两三天不可。
(四)村干部民主选举与村干部作为
今年可以称为农村基层选举年,广大农村都轮到了村干部换届选举。根据我们的调查访谈,大多数的行政村实行了民主选举,在调查样本中,表示对农村村干部民主选举及村干部作为最为关注的农民达到42.3%,由此可见农民的政治意识有了增强,许多农民表达了对村干部选举及村干部作为的不满,特别是对村干部的腐败行为的愤恨,虽然对村干部损害自身利益强烈不满,但又感到无能为力。
农村的村干部选举有很多值得关注或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村干部民主选举贿选现象严重且相当普遍。二是候选人竞选村干部动机不纯,他们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财物等人力物力,去争取村干部的位子,主要的目的是谋取个人利益,而不是为了村民服务。三是宗族势力影响民主选举。在农村宗族势力较大的对选举明显有利,当选的候选人也会竭力维护本宗族的利益。四是选举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干扰。由于某些原村干部与乡镇主要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使得一些与乡镇领导接触较少的真正的民选村干部受到其他干部的排挤,不能正常工作,履行职责。
在村级政治中还存在着其他很多问题,就我们调查中所发现的有:一是村务公开形同虚设。虽然每个行政村都设有村务公开栏,但是公开栏里不是没有内容,就是内容陈旧,要不就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或没有问题的事情。二是村干部不能领导村民脱贫致富,不能为村民服务。三是在较为贫困而又没有任何收入的行政村,出现了村民不愿做村干部的现象,有能力的村民一般都外出打工了,村民的政治热情不高,村选举举步维艰,以致村干部不得不由上级任命。
三、农村教育状况及其重要性
本次农村调查将农民的教育水平设计为一个重要的变量,以考察农民的教育水平对他们的影响。我们在调查中更是对此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大多数农民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调查样本中,反映出一般人家普遍对教育重视程度,表示重视的占79.8%,一般的占19.4%,不重视的占0.8%,总的来讲,农民对子女的教育是比较重视的,认为上学是摆脱贫困落后农村的重要途径,即使再苦再累也要供养子女上学,只要子女愿意上。在调查样本中,表示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与师资、政府投入、自身教育、子女就学等)最为关注的占到85.1%,为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可见教育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根据我们的实地考察以及对农民的访谈,农村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的师资力量不够充足。
二是教育基础设施较差。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的小学跟城市的小学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比“普九”前已有很大的改观,而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学校校舍经历风吹雨打已显得破败不堪,有些已成危房,有些村庄因缺乏资金不能对危房进行改造,不得不关闭,使得这些村里的学生不得不跑到其他村就学。根据调查样本,农民对其所居住的一带基础教育的设施和师
资条件的评价,很好的仅占1.5%,较好的占24.7%,一般的占39.4%,较差占28.5%,很差的占5.9%,一般以下的就达到73.8%,足以表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需要,农民已经对此有所不满。
三是农村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平等。许多农民对此已深表担忧,一些较为富裕的家庭,已送或表示要送他们的子女到县城去就读,但较为贫困的家庭只能让孩子在乡镇学校就读。这表明因经济的原因,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已经很不公平,教育差别在农村已经显现。调查样本中未接受正式教育的占15.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5%,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4.8%,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表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是较低的,在农民本人没受高中、职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原因中,因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起的达到62.8%,因学习不好的占有26.5%,因升学率太低的占9.7%。
他们的子女没受高中、职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原因中,因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起的达到45.6%,因学习不好的占有42.4%,因升学率太低的占12%。根据调查小学入学率达到98.93%,表明农村教育“重男轻女”思想在当代已经对教育没有太大的影响,至少在行动上不明显。经济因素的影响有所下降,而因学习成绩不好却大幅上升,成为影响农民子女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最大因素,表明农村的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但经济因素仍不能忽视,因为只有较高的经济水平才能有效保障其子女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在访问中,认为现在送孩子读大学在经济上划算的高达93.8%,认为不划算的仅占有
6.2%,说明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在大学教育费用较高的情况下,农民仍愿意尽最大努力供应子女就学。如果家里有大学生,则家长靠收入储蓄供养的占41.9%,靠亲戚借贷的占30.4%,靠助学贷款的占24.4%,靠孩子勤工助学的占3.3%,靠缓缴学费的占4%,大数农民则依靠多种渠道,靠家庭储蓄与亲戚借贷成为主要方式。
教育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教育差别是城乡间最根本的差别。必须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培养吸引高素质教师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中,才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措施。
四、主要结论及几点政策建议
1、大力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保证农民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国农民的困难不单是地少人多,而更重要的是知识不足,没有任何资产能比知识资产来得稳定可靠,而不像土地,只要愿意付出代价,知识资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素质,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同时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鼓励支持民间兴办职业技术教育等以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制定政策,保证农民与城市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对于因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补助,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不能因为贫困而让他们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2、给予从事工商业服务业的农民以优惠政策待遇,政府部门应积极拓展渠道,提供便利,共享信息,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帮助农民选择项目,帮助农民创业提高农民独立创业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应对农民创业贷款提供便利和优惠,给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保障农村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要给予农业以积极有效的扶持,除取消农业税及粮食直补外,还要对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机械等积极调控,控制价格不断的攀升,必要时应给与农民农业生产资料补贴。
3、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缓解“三农”困境中农民最迫切的医疗等困难,让贫困中的农民不因生病无钱医治而忧心忡忡,不能让他们因为疾病的原因而看不见生活的希望,体验不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不让因疾病的困扰影响到农村的教育。
4、保护农民的正当权益,给予农民充分的政治权利,允许并支持保护农民成立自己的自治组织,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自治团体,提高农民的组织水平,增强农民说话的力量,切实保障农民正当捍卫自身权益的权利不受侵犯。大力推进农村的村干部民主选举制度,考虑适当时机允许农民直选乡镇长,并逐步扩大到直接选举县市长。保障农民提名人大代表权利得到履行,保证农民选举与被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真正懂得到行使,适当扩大农民在各级人大代表的席位。允许候选人进行适当的合法的竞争宣传手段,尊重人民意愿,不进行过多的干涉,让能代表最大多数利益的当选者去维护
第二篇:关于当前农村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高一12班兴趣小组
内容提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农村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我兴趣小组对郊区的几个污染较重的村庄进行了污水采样以及大气等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并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进行一些资料的搜寻,对其附近居民进行调查以及询问了解了其中的一些原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也开始逐渐步入现代化。大型农耕机械和高产农产品的出现,与之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其危害很有可能高于城市。虽然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一些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一、农村水资源污染。
为了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许多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从城市迁移到了农村。虽然部分企业能够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污水进行处理。一些中小型企业考虑到生产成本并没有对废水进行处理,而是到处随意排放。对其附近的河流和湖泊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甚至也污染到了农村的饮用水源。去年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如此,如果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到了地下水,蔓延下去
后果不堪设想。日本沿海居民患上水俣病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古时的人们会在河边拿着木棍敲打衣服。这种原始的洗衣方式现在已经彻底地被洗衣粉等洗涤用品代替。一勺洗衣粉可以节省几十甚至上百下的敲打。这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是,这些东西中所含有的氮、磷、钾等物质可以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藻、水绵等藻类的疯狂生长,夺去了其他水生生物的养分和养料,让其难以生存。
使用过多农药和化肥不仅对庄稼没有好处,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土壤板结。与其相比危害最大的还是对水的污染。
2005年,水利部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70%以上的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江河的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河流污染主要来自造纸、冶炼、化工等企业,以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POPS)为主;但总体而言,我国来自于农业方面的污染已经超过工业污染——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大范围的氮、磷流失最终污染水体。目前全国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超标。
二、大气污染。
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煤气灶、微波炉、电磁炉等高科技厨房用品也相继问世。但在农村,传统炊事工具还占主导地位。比如最常见的地锅。它的主要燃料是木头等杂物。不仅热利用效率低而且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使空气污染程度大大增加。
在麦收季节,残留的麦秸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多数的农民为了减少运输量同时又能增加肥料就把它直接烧掉了。其实麦秸秆也有它的利用价值,如:制沼气、造纸等。火烧麦秸秆对土壤也有一定的伤害。高温环境可以使土壤中的有益细菌死亡。从而减缓了生物链中的物质循环。有机肥料没有尽快地转化成无机养分,使农作物生长得不到充分的养料。产生的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土壤肥力下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农民不得不连续播种,而且一块土地长时间播种一种粮食,使土壤中相应的养分消耗过多。
空气污染引起的酸雨使土壤偏酸性也是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四、结论。
解决当前农村环境问题,首先必须要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其次,加大综合管理整治力度。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然后,建立健全的农村环境管理机制;最后,一定要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
特别感谢:曹家王庄居委、宋王庄居委会、田家红埠寺社区以及对本次社会调查提供资料的村民和老师!
第三篇:当前农村土地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当前农村土地利用情况调查报告——丁梅
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二点二,居使劲儿第三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只有11.65亩,仅占世界品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占世界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因此,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土地面积少,高质量的耕地面积少,可以开发的后背资源少。
土地利用不好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农村道路的修建,原有公路的硬化,拓宽,甚至,有些人为了新修的公路的美观,居然毫不吝惜的将大量的农田占据。然而这些土地却没有得到再生的可能,使整个农村的田地得到进一步的浪费,试想一下,在农村,新修一条那样美观的公路有什么意义,整个村名考的就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还有可能遭受挨饿,大面积的土地被占据,对村名有什么样的好处?
其二:农村的基本住房用地,当然,我们不是反对农村的基本住房用地,可是,仍然有大部分人不守规则,他们在原有的批地上随便的扩大自己的建房用地,将原本是80平方的变成120,或者是更大,调查了一户这样的村名,他回答得很简单,为了以后子孙不用再为住房发愁,其实,他们是否想过,自己的子孙以后靠什么生活,土地,外出务工?这个事暂时谁也说不清,可是,如果你的暂时在外工作,你盲目的扩大又有何用,倘若在家,没有土地他又怎样生存?
其三: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农业等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大部分人以外出务工为主,因为长年在外,家中的农田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原本肥沃的土地现在变得异常的贫瘠,从生的杂草替换了作物,土壤也因年久未翻变得异常的坚固,杂树根紧紧的抓住土壤使有人结块,良土基本上不具备再肥沃的可能。
其四;农民自身的土地法律意识不够 农民盲目的认为自己暂时承包的土地就是自己的,并没有形成土地是国家的这一意识,造成了土地纠纷问题中难以调节的问题们在着力促进农民的收入提高的同时,也有必要提高一下农民的法律意识。
妨碍我们耕地的开垦,我们急需一些解决的办法,让现有的耕地不再减少。
1、减少不必要的用地,比如:公路的美观化造成的大面积的土地浪费的现象,2、加强对建房用地的督查,对那些随便扩大建房面积的农户采取一定的惩罚,3、加强防范,对一些容易遭天灾的耕地实施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提前了解耕种时天气情况,将损失降到最低
2011年10月10日
第四篇: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1、农民观念呈现复杂。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环保卫生、民主法律意识以及少生快富等一批良性观念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村民观念更新上仍有很大局限性,道德观念新旧交织,价值取向更趋显示。调查显示,45.1%的农民赞同“想办法同时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只有10.9%的人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而等、靠、要、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依然独占一隅,金钱意识浓厚,44%的人认为“有钱好办事”,15.1%的人认为“有钱就有地位”。而在创业致富问题上,52.3%的受访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学科技用科技、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自信不足、妄自菲薄、小富即安等思想仍然严重,78%的村民选择“赚钱后盖房娶妻”,只有7.2%的村民选择了“积累资金,扩大生产”。
2、文化阵地利用率低下。近年来,各地村级文体俱乐部创建数量明显增多,但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问题,活动场所使用率难有保证,管理不到位,功效发挥无从谈起。如一些村购买了建设路径等已于器材,却往往选择在进村入口、村办公楼边等场所,由于偏离农民居住集中地,使用率不高,甚至被一些群众认为是形象工程。另外,农家书屋很少添置新的书籍,相当不逢属于东平西凑的陈旧报刊杂志,缺少农民需求的农村种养适用技术、致富信息和实用书籍,吸引力不强。同时,各地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内化缺乏积极性,在投入和管理上不能坚持,如在参加政府主导的一些重大活动后,一些民间团队的服装与道具往往收进仓库,相关人员也各自解散,群众参与度和认同度并不高。
3、基层组织弱化。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难以起到战斗堡垒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个别班子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有些村干部不能以身作则,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使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缺乏说服力,无法深入到群众中去。加之个别村集体经济难于发展,村财相对匮乏,村干部没人愿意担当,也造成工作相对被动,工作方法简单,精神文明建设无人关心。
4、社会风气不容乐观。一是封建迷信、陈规陋习依然存在。重男轻女、测字卜卦等现象在农村尤其年长农民中仍较为普遍,农民宗族意识依然浓厚,不少农民喜欢盲目跟风。同时一些陈规陋习在农村有所抬头并滋长蔓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早婚早育、聚众赌博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思想意识难跟时代发展。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普遍存在“怕难、怕险、怕冒”和“等、靠、要”等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缺乏创业精神,甚至有的年纪轻轻就等着准备吃“低保”,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如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有很多人只顾享受眼前利益,将补偿款中的一部分用于买摩托车、手机等时尚用品,错误地认为这样就是进入“小康”了,对于即将改变的生活方式以及今后的生活保障等问题缺乏设想。三是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消极影响在农村显现出来。有的农民在通过苦干致富后“为富不仁”、“富而变坏”,有的在求富的心理驱使下做出于情于理甚至于法不容的行为。因宅基地纠纷邻里反目、房产分割弟兄成仇、子女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并不鲜。
5、村镇卫生状况差距明显。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各地新村建设的不配套,使农村脏乱差现象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城市差距明显。村与村间差距也集中显现,少数整治试点村有质的改变,环境面貌堪比城市,但仍有相当部分村镇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备,改水改厕还未完全达标;个别地方人、畜混居,禽、畜放养,粪便横溢,垃圾没人管理。问卷调查显示,有56%的村民认为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分析上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但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庞杂浩繁的系统工程,且不如物质文明那样易于见成效。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不知从何处入手,往往停留在年初忙计划、忙布置,年终忙总结、忙评比那种“两头重、中间轻”的浅层次上;还有的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可抓可不抓,没有硬性指标,且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抓了也是白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号召的多、落实的少;布置的多、督促的少。
(二)工作方法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
一、方法陈旧。农村宣传文化阵地设施老化、陈旧落后,同日趋发展的农村经济和不断增长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许多场所因年久失修已被废弃,有的地方文化活动场所被挪作他用。此外,大多数基层组织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未能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和外部大环境思考出切合当前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缺乏特色,只停留在上级布置上。对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办法研究不多,载体选择和设计上缺乏可操作性。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时代环境相脱节。
(三)主动性激发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和效果较难实现统一,这是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比较虚,其工作的抓手通常靠“组织”推动,有时容易停留在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的状态,把群众束缚在完全行政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下,广大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被动状态,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样不仅效果难以达到,而且也容易让群众反感。
(四)组织领导不到位。有干部群众反映,有的基层组织存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松一阵,紧一阵”的现象,习惯于为应付精神文明检查突击应付了事。说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党委责任制,实际上往往出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难以排上议事日程,不分工抓这项工作的党委成员基本上不去过问或主动参与这项工作。
(五)资金投入不到位。乡镇村财力普遍困难,乡镇普遍存在“实实在在干事业”的想法,尽量挤出经费搞基础建设,上项目。“此消彼长”,安排用于精神文明的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屈指可数,同时由于研究不出有效的集资机制和方法,也无法多渠道多途径创造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宣传文化事业投入总量相对减少,出现了“无钱打仗”的现象。
三、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的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提高农民道德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1.突出德治抓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方略,突出思想道德教育,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功常抓不懈,结合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营造“勤劳俭朴、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讲究卫生、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的道德氛围和良好的村风民风。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在农村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消除封闭、保守的意识,树立敢闯敢拼、勤奋自强、富而思进的观念。
2.突出典型促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要通过选树助人为乐典型、勤劳致富典型、移风易俗典型、热心公益事业典型等各类典型,并在村民中广泛宣传表彰,在农村中营造一种见贤思齐、追求上进的浓厚氛围,进而影响村民的思想、观念、情绪和行为。村民们找到了身边可信可学的榜样,榜样本身也从中受到鼓舞,更加努力,通过相互促进,使农村呈现出“村风正、民心淳、百事兴”的局面。
(二)注重提升农村发展服务功能。
1.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当前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科技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日益高涨。要顺应这一新的形势特点,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步伐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实效的切入点。一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依托各类培训,组织农民参加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推进农技电波入户工程,使大多数农民掌握一两项致富本领,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的优质率;二要适应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分层次培养“乡土人才”,支持培养乡土人才担当文明建设的生力军,由本村村民自己为村里提供资金、技术、科技、信息和发展门路,提高农村文明的自我发展能力。
2.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用好农民信箱、农技110等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为农村发展奠定坚实信息后援保障。
3.深化城乡共建同促发展。用好结对资源支持农村建设。一方面要引导结对村明确自身的创建主体地位,把握当前开展的“双百结对、共建文明”、“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等活动平台,主动与结对部门、单位沟通对接回访,把当前最迫切的需要反映给对方;另一方面要组织结对双方座谈会、走访活动,为结对活动升升温,引导结对单位逐步扩展“帮送”内容:送戏、送电影、送书籍、送讲座、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送设施、送规划进村入户,促进城市文明、文体设施、文化服务向坎底村辐射延伸覆盖。同时注重推动“送”向“送种”结合相转化,不仅“送文明”,更要“种文明”。
(三)注重创新文明载体丰富农村精神文明生活。
1.加强精神文明活动载体建设。实践证明,要摆脱精神文明建设的被动局面,克服虚而不实、空对空的毛病,就必须精心设计和选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载体,以“新、奇、特”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开。农民是最为实际的,只有能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实惠,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活动,才能吸引农民群众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因此,要加强调查访问,了解农民需求与口味,做到有的放矢,要跳出娱乐型的“小文化”框框。引入科技、教育、扶贫、普法、计生等人文学科、构筑“大文化”框架,更多层面地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做到以娱乐型教育农民,以实用型引导农民,多举办开发一些符合当地实际、兼顾乡土气息与时代新风的活动载体,才能有效解决农民的参与问题。如:戏曲是村民乐于接受并喜爱的活动形式,则可以提倡老戏新唱,将时代理念、创富经验融入其中,双管齐下。
2.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桥梁,是巩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乡镇宣传站、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下工夫建设好村民文明学校、农民夜校、图书室、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继续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同时切实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力保做到有场所、有设备、有管理、有效益,投入增效成正比。
(四)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完善。
1.完善领导组织机制,强组织。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创建目标,落实各项工作,关键在领导。各级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以文明办为主体的工作班子,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评比和表彰。要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不搞“大突击”、“一阵风”,兴师动众,无实际内容的检查,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克服和避免形式主义和突击应付的被动状况。
2.依靠总结量化指标,定依据。针对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考核标准本身很难量化的现实,提倡创新思维寻求突破口。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道德管理、道德基础、道德环境、道德修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制定衡量农村地区农民道德建设水平的量化指标,既可使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有据可依,也方便农民群众在平时的行为中能够有所对照,实现自我约束。要鼓励配合开展以“议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风尚评议活动。发挥村“两委”、村民小组、共青团、老年协会作用,公开征选乡风评议员,组成评议小组、乡风纠查队,建立“村风文明评议会”。通过组织村民开展不同层次的道德风尚评议活动,对村内的人和事进行“一月一评议”和“一事一评议”,查找存在的不良习俗,评议身边的不文明事例。并将历次评议结果与“孝敬户”、“文明户”、“和睦户”等评选活动挂钩,通过加分扣分制促成评比工作的量化操作,由此规范村民的行为。
3.建立考核机制,抓落实。当前各地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软任务没有强措施,工作上弹性太大,相应约束考核机制亟待建立,以激励机制保障各项工作落实,成效得以体现。如在考核机制上,可考虑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成果综合评价地区一把手和其他主要领导的工作,其中将村风民风的改善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并加大所占比例,从而引起当地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
第五篇:当前农村形势及问题
徐勇: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思考
当前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路
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取得的成效最明显。但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农村和农民问题又再一次成为改革开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2000年,湖北省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领导写了一封信,引起领导人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这封信的中心思想是: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江泽民在视察基层工作中也谈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朱总理在2001年人大会议上谈到,最担心也是最难解决的是农村和农民问题,主要工作是一增一减,即农民增收与农民减负。农民为什么苦,为什么穷,为什么危险?怎样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和减负?对此作一些思考。①
当前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对当前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估计。有二个基本估计:从过去看,农村发展最快,变化最大;从现实和未来看,农村问题最突出,矛盾最深刻。前者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农民实现温饱,基本达到小康,少数农民较为富裕。后者主要表现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性变化,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城乡差距扩大。在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农村和农民处于相对贫困化状态。当前有三大突出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加大。
经济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80年代我国农民收入在较低水平基础上有了明显增长。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增长的趋势减缓。特别是城乡差距愈来愈大。1992城乡消费额大致相同。到1996年,农村人口占三分之二,消费额却只有40%。到2000年,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的消费额只占三分之一。
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家庭承包制的政策和体制的作用愈来愈小。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土地问题。农村改革实行分田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基本温饱。但家庭承包的局限性十分明显,这就是无法形成规模经营。目前人平不到一亩耕地,农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商品率低。参照发达国家经验和标准,人均耕地1
亩只能维持基本温饱,相当于贫农;10亩可以达到温饱有余,相当于中农;100亩可以达到小康以上的生活,相当于富农;1000亩以上便可以主要依靠农业到达富裕水平。人均耕地少,农产品商品率低,难以扩大再生产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农业产业化,这一“瓶颈”问题不解决,就难以从根本上走出农村发展困境。
第二,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但却永远是“嫌贫爱富”。市场化的起点是平等的,结果却是不平等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要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市场化一方面造成人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向城市集中。犹如抽血器,如学费。另一方面造成农民的边缘化。农业不再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农村和农民在整个国家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减低,如即使是农业县,其财政收入也主要依靠非农业。农民为现代化提供积累,却承受现代化的消极后果。如仅仅依靠农产品价格剪刀差,1949年到1979年30年内国家就从农村获取达7000亿元的财力。而同期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却远远低于此数。除了国家的汲取外,还要受到市场的掠夺。粮食紧张实行国家统购,粮食宽余时政府不再承担责任。农资市场价,农产品政府价。朱总理的粮价改革没有取得应有成效。一级骗一级,一直骗到朱总理。由于不等价交换,1996至2000年,农民减少16000亿元,同时保障了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这个贡献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做出的。但这一贡献处于隐性状态,一般人意识不到,农业省份更是看不到贡献的回报,所以,重视农业成为口号农业,谁重视,谁吃亏。
第三,农民负担呈增长趋势。80年代,农民生活好转有三个原因,一是包产到户,二是风调雨顺,三是轻徭薄赋。1985年,整个国家的农业税才47亿元,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农村税费增加和市场化,农民负担不断加重。仅仅是农业税就高达500个亿,各种税费加以一起高达1000多亿。而各种名目的费更是无底的洞。直接后果是种田不仅不赚钱,还得贴钱。“一个农户1999收支表分析”。1个人耕种1.95亩水田,收入为990元(共收1800斤,政府价100斤55元)。支出:化肥319.2元,农药56.7元,水费94元,代耕费280元,各种税费281元,电费61.6元,农网改造223元。共支出1379元,收支相抵负389元。目前,相当多数的农民收入来自于外出务工。棋盘乡一个乡有25000人外出打工。擦皮鞋1元1双,1个月一般可以净赚300元以上。但城市无法容纳太多务工农民,形成无恒居无恒业的流氓无产阶级,流动人口犯罪率大幅上升。同时造成大量农田被抛荒。
总体上看,少数人富裕(主要依靠工商业),大多数人相当于下中农,少数人贫穷。而下中农是最不稳定的。随时可转为贫农。
(二)市场化程度不高,劳动力转移困难
中国正在发展市场经济,但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没有商品化,不能自由买卖。由于生产规模小,农产品商品化率低。有增长无发展。黄宗智。过密性增长。小商品生产加农业是对农业的补充而没有实现农业的商品化。“伪商品化”。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仍然大量堆积在有限的土地上。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只有减少农民,即卸载。其出路是工业化,将农民转化为工人。但由于我国工业化程度不高,城市和工业难以消化众多农村人口,只好发展乡镇企业。沿海地区主要依靠乡镇企业。但是乡镇企业有天生的弱点,就是分散,资源浪费,竞争性不强。沿海地区在国有企业尚没有走向市场经济时,依靠灵活的机制实现起飞,内地发展大规模发展乡镇企业没有这一条件,不仅没有能促进经济发展,反而成为包袱。目前乡村两级财务的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乡镇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由农业溢出来1亿5千万以上剩余劳动力。城市无法消化。这种流动人口是社会不安定因素。如果切断了农民与土地的联系,农民就会失控。贫民----流民----难民-----暴民。但承包地实际上是农民的最后一道保障。轻易不能变。目前,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为什么没有1500万下岗工人问题严重,主要是农民有一块土地作最后的保障。这样就形成悖论。要提高农民收入,就要实现市场化和规模化经营,这必然要求改变土地家庭承包制;而这又会造成大量农业人口无法消化。
(三)乡村财政危机,基层政权不稳
财政,财是政的基础。目前,乡村财政十分困难,基本都为负债经营,处于破产边缘。主要原因是:
其一,现有国家管理和财政体制。国家管理必须付出成本。在现代化中,国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处于边缘地位的农民纳入国家体系中来。在中国更为突出。如计划生育、各种达标等形成的“压力型体制”。国家管理必须付出成本。但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国家管理成本由基层政府和农民承担。政府人员工资及行政开支、学校教师工资及行政开支及各种费。而机构的不断自我膨胀具有惯性。人民公社时期只有1个正乡级,现在至少有3到4个。湖北还将政协下沉到乡镇。汉川市平均每个乡镇180人,有的高达400多人。特别是实行分税体制后,好的税源逐级上收,中央集权,造成基层财力空虚。胡鞍钢写《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中国财力大了,农民没有得到好处,大多投入城市。如国庆50周年,仅仅一个北京市就投入1000多亿。为申办奥运会,又要不下1000亿以上。如果把这笔钱用于农村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其二,基层干部的“搭便车行为”,乡村干部与村民的脱节。管理层次。集体主义意识被市场化行为取代。一是应有的报酬,二是借政府名义。村干部补贴却成了固定工资。成为一个特殊利
益阶层。村干跑步。“一身酒气,两袖腥风”。国家权力的内卷化,机构增长,效率降低,成反比。治理成本进一步增加。
大量的管理成本和基层干部的“搭便车”使农民负担不断增加。特别是引起农民不满。国家的事情要农民出钱,农民交的钱并没有为农民办多少事,在村民自治条件下合法性受到怀疑。在家庭经营条件下,农民以种种理由不交,乡村干部收不到钱。方式:强迫,恶人治村;依靠罚款,计划生育;借债。黄梅一个镇平均一个村30万。汉川市629个行政村,有91%的村负债,总债务达1亿多。后果:种田赔钱,农民外流;信用危机,1999年湖北浠水4171人(1053户)农民联合状告乡政府。人民政府却成为人民的被告;农民反抗,江西、湖南等地多次发生恶性事件。如江西数万农民冲击乡政府,湖南省许多地方自发组成减负会,带头人主要是转业军人和外出打工者。2001年2月7日,湖北省利川讪数百人冲击镇政府,318国道被堵。出于稳定考虑,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但实际问题没有解决,乡村干部有难处,乡村干部队伍进一步不稳。走读干部。政权“虚化”。如果只是少数干部,属于个人品质,如果是多数人行为,属于体制。
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路
进入21世纪,农村和农民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1975年四届人大周总理提出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看来,农业现代化已不可能。中国科学院最近搞了一个各省份进入现代化的时间表,虽然不准确,但可以看出,越是农业省份,进入现代化的时间排在越后。在现阶段,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主要内容是农民增收和减负。
一是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创新。中国改革是从微观改革开始的,活力来自于微观社会。包产到户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联系,激活了农村的内在活力。但包产到户只是土地经营权的转移,没有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问题,即农业仍然依靠的是简单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我们常说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1%的人口,但没有注意到我们是以占世界40%的农民才养活了21%的人口。所以,我们只能是农业大国,而不是农业强国。如以色列是农业小国,却是农业强国。10多万人口务农,不到我们一个小县的务农人口,却每年出口农产品14亿美元。将土地归还巴勒斯坦后只能开赌场。要实现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的转换,变农业大国为农业强国,必须将资金、技术、知识、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吸引到农业中来,与土地、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进行最优化配置。而要使这些要素进入农村,就必须使其具有资本的性质,即有增值的可能。要实现增值,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现有家庭承包对土地的分割使规模难以扩大,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没有资本的投入。为此,在家庭承包不变的情况下,可考虑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作为资本加以转让,将土地向种田能人或
农业经营者集中。原有农户转让经营权参与分红或者有偿转让。这种转让是有限的,农户可以按合同收回经营权。这种农业我称之为资本农业,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引入现代生产要素,激活原有生产要素。以此改造微观经济。如我省的赵发所,成为“红色庄园主”。如他的6000亩美国黒了都收获,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
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中,仅仅依靠农业自身是难以摆脱农村困境的。因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弱势社会,农民是弱者群体。没有国家的支持和宏观环境的改造,农村和农民问题难以得到妥善解决。这正是近几年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所在。所以,国家下决心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被之为农村“第二次改革”。其内容主要是费改为税,适当增加农业税的比例,取消各种收费。即朱总理讲的农业税由原500个亿,增加到700亿,将原收取的1200亿降到700个亿左右。税费改革从总体上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规范税费征收,缓和农村干群矛盾。但这一改革也有局限性。
其一,国家只是减负,没有增加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农业的弱质性天然需要国家的保护和扶持。WTO谈判最艰难的就是农业保护。受制于农业利益集团的压力,各发达国农政府都对农业有保护措施。如法国农民经常将剩余农产品堆到政府门口。美国农业十分发达,但也要给农民以大量补贴。中国农民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非常善良的。但所获得的保护和支持却十分有限。WTO谈判的焦点集中在对农业补贴。龙永图说,“这绝对是选了题目”。因为根据WTO规则,发达;国家对农业补贴为5%,发展中国家可以达到10%,而我们只有2%,如果扣除农业税收,农业补贴实际是负数。所以,中国不仅要进一步减少农业税,还要更多地向农业投入。其重要方式是向城市收取工商税和个人所得税,返哺农业。国家的投入与补贴要远远高于收取的农村税费。如清朝康熙乾隆提间就实行过各省轮流免赋的政策,从而出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其二,税费改革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改革就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税费改革只是改革了征收方式,并没有改革需要税费供养的机构和人。机构和人的存在,还会以新的方式收取。安徽是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省份,实行税改费不久,一些地方擅自开征“人头税”(个人所得税),收不到就办“学习班”。自如正在进行的河南省税费改革从理论上可减少23亿元。但全省2145个乡镇,财政供养110万人,平均每个乡镇超过500人。还有众多的村组干部。如果不把人减下来,23亿无是难以真正减下来的。我认为,税费改革必须加以配套。一是作为公共管理和乡镇机构和提供公共产品的学校应该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二是在合并乡村的基础上,随着村民自治的发展,逐步将乡镇政权改为乡镇公所,成为县级办事机构,主要负责收税、治安等政务活动,而不再直接管理经济。三是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一事一议”,有多少
钱办多少事。村内事务由本村负责。
总之,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但问题本身不在于农村和农民。需要国家高度重视,有效解决。否则每个人的幸福生活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因为你要时刻着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