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促进人口转移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时间:2019-05-12 19:4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力促进人口转移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力促进人口转移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第一篇:大力促进人口转移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促进人口转移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乌审旗发展改革和经济商务局局长赵咏峰

乌审旗下辖6个苏木镇、59个嘎查村,全旗总人口10.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7462户、52792人。总土地面积1747万亩,其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9.2万亩,可利用草牧场面积742万亩。近年来,按照“城乡统筹、集约发展”要求,全旗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促进农村牧区人口转移,收到了一定成效。据统计,目前全旗实际居住的农牧户有10000余户、40000余人。根据市旗两级发展现代农牧业、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综合考虑农牧区情况,初步测算全旗最终可保留从事农牧业的人口为4500户、15000人。由此可见,我旗农村牧区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需要进行转移。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的转移农牧民、减少农牧民、致富农牧民,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旗农村牧区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快结构调整,以产业大发展促转移

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使农民变职工。一是抓好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吸收农牧民就业。当前,要紧紧抓住我旗煤炭、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全面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搞好协调服务,通过与华能、中煤等大型国企及国内500强企业

1合作,发展煤、气、化、电多级联产项目,以大项目形成大

产业、建设大基地的同时,积极主动与企业搞好对接,加强

针对性培训,促使企业优先消化吸收当地农牧民就业。二是

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农牧民就业。要按

照工业园区规划,围绕工业园区产业,及早规划建设与之相

配套的物流、机修、商贸、餐饮等功能服务区,着力拓展教

育培训、后勤社会化和社区物业等新型服务业。三是针对当

前农牧民普遍存在的恋土情结,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牧民实

现就近就业,使其离土不离乡,有效促动农牧民转移。

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使农民变民工。要稳定发展普

通劳务输出。成立专门机构,瞄准建筑、餐饮、环卫等用工

需求量大的企业、行业和领域,主动与外界沟通联系,强化

信息服务,加强组织引导,积极推动有务工愿望的劳动力有

组织、成规模地输出。要大力发展技能劳务输出。把具有初

中以上文化程度、素质较高、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牧区中

青年劳动力作为技能劳务的主要培养对象,大力开展技能培

训,积极培养和输出高水平的机修员、服务员、保安员等,组织各类艺人、技术员到各地施展技艺,打造劳务品牌,提

高劳务输出的整体竞争力。

要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民变市民。更多的实践

证明,城镇化发展与农牧民转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

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小城镇不仅是接纳农牧业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也是发展农牧区加工业,建立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农牧区服务体系、承接和传递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不

断扩大城区规模,壮大城区经济,增强小城镇吸纳农牧业劳

动力和提供就业岗位能力是转移农牧民的又一有效途径。为

此,首先要突出加快中心城镇改造建设步伐。按照“开发新

区、繁荣旧区、壮大园区,三区互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思

路,把老城商贸区、行政文化中心区、工业园区作为一个整

体,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努力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支

撑有力、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三区”浑然一体、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兴城镇,有效吸引农牧民进城创

业。其次要加快村镇建设步伐,规划建设若干人口适当集中的小村镇。当前,我旗的劳动力转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

多呈短期流动,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不能达到真正转

移的目的。针对以上实际情况,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建设、稳步实施的原则,在园区边、城镇边、交通要道边建设人口

相对集中的小村镇,集中发展设施农业,为劳动力转移创造

良好的就业条件、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以此减少农牧民转

移的后顾之忧。在新区和小村镇建设当中,要特别注重为农

牧民提供优惠政策,如无偿提供建设用地、宅基地置换、对

住房进行补贴、给予三产服务业经营资金支持、配合做好子

女上学、加强就业培训、专业技术教育等,以此促动农牧民

自愿转移。

二、着力加强现代农牧业建设,以农牧业产业化促转移

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激发农

牧业内部的就业潜能,是当前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途

径。一要加快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建设,加大耕地、草

牧场整合力度,积极采取“公司+农户”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在释放大量农牧民离开土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同时,让少部分

农牧民“返包倒租”不离土地为公司打工,实现劳动力就地

转移。二要促进龙头企业建设,增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拉动

力。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发展和壮

大农牧业龙头企业,特别是直接从事农牧业规模生产、以及

农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龙头企业,提高单位农

畜产品的附加值,以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开辟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壮大农畜产品经纪人队伍,构筑农牧业

产业化经营载体。要不断壮大农畜产品经纪人队伍,充分发

挥其在推进农畜产品流通中的“二传手”作用,促进农牧民

实现内部就业,就地转移。

三、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以全方位综合保障促转移

一要加强宣传发动,引导农牧民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

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身边

典型引导、推广致富经验等方法,营造“外出打工光荣,劳

务输出快富”的浓厚舆论氛围,改变农牧民“守土度日,温

饱即满”的思想,激发广大农牧民离乡离土、务工经商的热

情,引导农牧民走出田头找出路、跨出家门求发展、跳出农门快致富。二要明确责任,规范劳务输出渠道。要把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稳定,实现富民强旗的重要举措,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的责任,明确目标,严格考核,强势推进。三要做好指导工作,进一步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要在保护农牧民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本着依法、自愿、有偿、平等协商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外出转移劳动力通过转包、租赁和托管等方式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四要实行跟踪服务,切实维护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对有组织的、成建制的劳务输出,要主动介入,与用工单位对接协调,监督用工单位与转移的劳动力签订劳务合同,在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方面提出合理合法的要求,并帮助其解决在户口、居住、计划生育、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外出农牧民的法律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五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让农牧民放心在外务工。要加强农村牧区的治安巡防工作,为外出劳务的家庭守护好庭院和农田作物,解决外出劳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宽心、放心地在外打工创业。

总之,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是现阶段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现实选择。我们要在市委市政

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八次全委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全力做好农村牧区人口转移这篇大文章,以实实在在的转移成效和良好的结构转型推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孙景淼(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为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对于我市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扣“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抓好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加快形成城乡产业融合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建设都市农业为主题,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重视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都市农业产业格局和“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圈层布局,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扶持,引导和鼓励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外向度。

继续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为重点的人口集聚机制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要素市场化的产业集聚机制。引导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小城镇集聚,吸引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合理集聚。以产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纽带,发展块状物色经济,繁荣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积极推进家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健全都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杭州农网和农技110的作用,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更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抓好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健全生产管理、检测检验、监督保障体系,强化全过程管理,不断满足群众对放心、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以实事项目实现城乡共同进步

以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致力城乡共同进步,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有新成果。坚持城乡统筹、执政为民、惠及农民,把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从农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设计和利用有效的载体,从需要和可能上考虑,明确内容、时间、标准,集中力量抓好和深化一批涉及实事项目,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现实途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快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以改善农田水利、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农村建设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精神生活,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需求。深化“49100”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重视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和困难户危房改造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结合杭州实际,积极推进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尽快实现农户零说赋。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努力解决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撤村建居单位的清产核资和股份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制度改革,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更好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广大农民。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流动。

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趋势,适时调整乡镇、村行政区划和管理范围,加快建立“精简、高效”服务型的乡镇、村管理体制。

第三篇: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

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开展情况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缓解城乡人力资源矛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各项工作积极、稳妥、有序、规范开展,推动我县城乡统筹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专项督查的通知》(云府办明电〔2012〕34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现就我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重之中重,多措并举增加投入,不断加快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色、重点集镇打造成效明显,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是从户籍制度入手,在稳定和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原有权益的基础上,确保农村转户进城居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益和待遇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改革,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和谐,对于促进我县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实现富民强县跨越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广播、佤山电视台、沧源县政务信息网、永久性标语等多种渠道在全县广泛宣传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1

对农村居民要深入开展政策讲解,引导群众积极进城落户。同时在主要媒体设置宣传专栏,积极宣传贷免扶补”创业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政策和养老保险等各项优惠政策等工作成效,为群众答疑解惑,形成全社会支持、理解和参与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的认识、理解和执行水平,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准确性。同时,做好进展情况的信息收集和舆论引导工作,确保此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

(三)落实医疗、养老等保险政策。农村转户进城居民,有用人单位并签订稳定劳动合同的,随用人单位参加就业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没有单位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在合法稳定住所居住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转移接续手续。随同父母转变为城镇居民的子女,可随父母在合法稳定住所居住地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同时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应按照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没有用人单位的,可选择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可选择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转户进城居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15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缴费不足15年的,可缴费至满15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为了使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进一步得到落实和实施,我局将加大以下方面的工作力度。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和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工作的领导,及时成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定期研究决定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督促检查工作目标落实情况,加大改革工作的推进力度。建立和完善实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部门领导责任制,并纳入干部年终考核内容。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议县委、政府整合各级各类建设项目、民生扶持政策、奖励补贴资金,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承载能力。要客观把握我州城镇居民少、城乡差距大等实际情况,在区域规划调整、加大城乡统筹等方面积极探索、稳步实践,促进城镇人口合理聚集。要建立起一套以公安户籍为基础,各职能管理部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政府管理系统,完善工作联动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增加必要的投入,确保我州城镇化有序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各尽其责,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保障农村转户进城居民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在全州广泛宣传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有关政策内容,对所涉及的重点群体深入开展政策讲解,引导并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在各级各类主要媒体上设置宣传专栏,为群众答疑解惑,搭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形成全社会支持、理解、参与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的认识、理解和执行水平,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准确性。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艾合买提.吐尔地

(2009年3月)

2009年3月9日——13日,由我牵头,抽调农办、新村办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到17个乡镇场重点对黑英山乡1村、克孜尔乡3村、亚吐尔乡10村、拜城镇3村、温巴什乡7村、大桥乡2村、铁热克镇恰麻古鲁克村等7个新农村示范村进行了调研。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课题就当前乡村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对拜城县农业农村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召开座谈会7场次,走访群众140人次,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拜城县“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效:

自2006年拜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拜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力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林果业,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一批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后备产业和增收新亮点,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 12.18亿元,较2005年的7.5亿元增长61%;其中种植业收入6.55亿元,林果业收入0.4亿元,畜牧业收入3.1亿元,渔业收入0.2亿元,二、三产业收入1.9亿元,分别比2005年的4亿元、0.3亿元、1.8亿元、0.17亿元、1.17亿元增长了64%、33%、72%、18%、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3元,同比2005年增加1153元,增长43%。可以这样说,十届县委以来的这几年是拜城县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生动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得以大力推进。

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县这几年农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一是主攻了畜牧业,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得以树立。从县域实际出发,高规格、集群智地召开了“畜牧业发展研讨会”,制定畜牧业发展措施,确立了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思路;大力推进科学养畜示范工程,加快了农区畜牧业发展步伐,畜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都得到改善和提高。2008年,畜牧业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达到1002元。二是种植结构进一步得以调整优化。以优质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的38.2万亩粮食作物和以酱番茄、甜菜、制种玉米、亚麻、马铃薯、辣椒等为主的29.65万亩特色作物实现了种植品种多样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态势,订单作物面积逐年递增,2008年订单作物面积已占总播面积的85%;设施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全县温室面积已达到了2307亩,亩均效益达6121元,其中亩效益万元以上的已达到 1410亩。三是特色林果业得到发展。坚持不懈地狠抓了以核桃、杏、葡萄为主的果业生产,十万亩葡萄产业基地建设顺利启动。全县果园总面积已达18万亩,以葡萄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林果产业得以培育壮大。

2、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一批高水平的龙头企业介入粮食、番茄、亚麻、马铃薯、生猪养殖、牛羊屠宰加工、细羊毛生产、木材加工、特色林果等产品开发,促进了一批优势特色产品产业带建设。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8家,其中自治区级1家,地区级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资产达10亿元,固定资产7.6亿元,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全县80%以上的农户从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受益。

3、农村劳务经济后势跟进。

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出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优惠政 策,农民劳务创收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2006-2008年三年间,我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51期,培训农牧民69373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 69397人次,向疆外输出800余人次,累计完成劳务总收入14823万元。2008年完成劳务总收入5954万元,人均劳务创收395元,比2005年的210元增长88%。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2008年,全县水利设施建设投入1.04亿元,完成了大宛其防洪工程、卡拉苏引水渡槽、人畜饮水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高效高新节水滴灌技术,完成抗旱打井53眼、滴灌面积6500亩。农机装备实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5、财政投入逐年加大。

2006年——2008年县财政共投入支农资金16643万元(其中农业5185万元,林业2743万元,水利4709万元,畜牧4006万元),仅2008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7404万元,比2005年的2948万元净增长151%,年递增30%。

6、农村改革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农村土地承包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得到稳定和完善,积极稳妥地推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2008年,农民人均减负增收520.75元,是我县农民负担最轻、得到补贴最多的一年。2006年——2008年,累计实现农村2150户13544人脱贫。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覆盖15.4万农牧业人口,农牧民平均参合率达到97%,农村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得到大力发展。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一是资金投入到位。县财政在投入800万元的同时,县直单位投入帮扶资金380万元,企业投入资金27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511万元用于示范村建设。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大力发展。目前全县通村柏油路已达276 公里,共建建沼气池4690个,农村改厕2916户,11个新农村示范点居民区道路实现硬化。三是抗震安居工程取得实效。累计完成抗震安居建房43761户,完成投资9.8亿元,全县约有17万群众喜迁新居。完成村庄整治103个村,庭院改造3462户。四是“勤劳致富、合作共进”活动深入开展,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技能竞赛;成功举办了拜城克孜尔葡萄艺术节暨首届农产品展示会。

二、我县“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乡村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归纳起来,我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乡镇财力紧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加上融资渠道不宽,致使新农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尽管县财政逐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目前大部分示范村仍停留在等钱做事的阶段。在调研中乡村干部普遍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庭院改造资金缺乏;农民认为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缺资金的有209人,占调查农户的52%。认为资金来源应由国家投资与农民投资相结合的 225人,占56%;省市投资的58人,农民自筹的57人,银行贷款的54人,国家投资的52人,社会和企业捐助的42人。

2、农民增收压力仍然很大。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达到3853元,而按照2015年基本达到10000元的目标,尚差6147元,显然难度很大。农民收入不平衡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2008年,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超过2万元,达到20:1,分别是1995年、2000年的10倍和5倍;人均纯收入各 层次中,3000元以下的3.1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1%;3000--4000元的5.6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7%;4000--5000元的5.7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8%;5000元以上的0.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在调研中就农民如何增收这一问题,提出靠畜牧业的149人,占37%;外出务工的117人,占29%;科学发展农业的87人,占21%;林果业的65人,占16%;种订单作物的18人,占5%。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山区地理条件所限,村庄布局缺少规划,农民建房无序,大部分村的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成本高。特别是非中心村“脏、乱、差”现象非常突出,村容整治难度较大。我县近几年虽然重视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一些农村公路,但全县农村的绝大多数自然村庄,通达等级公路的很少,与全面小康80%农户都通硬质路的要求差距很大。农田水利由于资金和投劳不足,仍有遇旱引不进、灌不上,遇涝排不出、降不下的情况。还有许多低产田需要改造。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铁热克镇恰麻古鲁克村由于海拔高,至今尚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农牧民对发展畜牧养殖业增收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冬季缺水,饮水要到几公里外的河谷。在调查中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重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解决村民安居乐业的农民有211人,占52.7%。

4、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由于长期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相对来说,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法律、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不足,农村中封建迷信、毁坏资源、早育超生、宗族势力、社会矛盾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较普遍。有55%的农户认为有必要继续接受现代科技、法律、技术技能培训。

5、产业发展思路少。一些乡镇、村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大部分示范村对通路、通水、旧村改造、村容整治等基础设施建 设比较重视,但在壮大富民产业上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新农村建设缺少发展后劲。32%的农户对产业结构调整比较茫然,对市场摸不透,对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放心,不知道种什么能挣钱。希望国家财政扶持和提供贷款发展产业的农民有82人,占20%。

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按照地区要求,到2015年全地区要实现人均纯收入8000元-10000元目标,我县农牧民未来七年间人均纯收入要年均增长600-800元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大的压力,但也面临很多大好机遇。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我县大力实施“5531”工程、建设经济强县的艰巨任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才能推动“三农”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通过乡村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的建言献策,归纳起来,我们认为拜城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应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抓起:

(一)统筹发展城乡经济,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要突出解决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来。分析我县农民收入状况,要突出推动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发展农区现代畜牧业。坚持肉乳并重、牛羊猪禽并举、因地制宜发展的思路,大力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强化畜牧养殖小区和畜牧示范园建设,重视动物疫病防疫工作,抓好“拜城油鸡”的繁育和养殖推广工作,推动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畜牧业增收,真正使畜牧业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 业。未来几年,我县制定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概括起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核心,把握两个方向;统筹三种关系;坚持四项原则;建设五大产业带;完善六大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坚持持续快速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一核心;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统筹畜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农区牧区城郊畜牧业协调发展,县内市场与区内国内市场开拓;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建设牛羊肉、奶类、细羊毛、生猪、禽蛋五大产业带;完善畜禽良种繁育、饲草料保障、动物疫病防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牧业科技支撑和服务、畜牧业行政执法六大体系,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将我县建成自治区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把今年确定为“畜牧业发展突破年”,2009年奋斗目标是:出栏牲畜51.22万头(只)以上,出栏率达到57%以上,农区和城郊畜牧业规模养殖量占总饲养量的65%以上;农作物秸秆加工调制25万吨,秸秆利用率达到80%;畜产品商品率达到40%,畜牧业总收入力争占到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长远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畜牧业总收入力争达到八亿七千五百万元--十一亿五千五百万元,畜牧业人均收入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达到35%以上,达到2800-3500元。二是要切实加强林果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当前林果业发展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有相当一部分本应进入挂果期的果树没能按期结果,本应进入盛果期的各类果树产量偏低,效益偏低。对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见实效”问题,要针对各树种、树龄、树势的不同情况,采取切实得力措施,使这部分果树产量和果品质量在近年内有大的提高,在“十一五”末达到预期产量。对正在大力发展的葡萄产业,从一开始种植,就应该定位准、起点高、标准严、质量优,在品种确定、规划布局、栽培模式、技术管理、投入保证、专业技术 培训、产业培育、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不断寻求新突破,提高林果基地建设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努力构筑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生产、品牌支撑、产加销相结合的现代林果产业体系。长远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林果业总收入力争达到5亿--6.5亿元,林果业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2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三是继续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要求,在切实抓好冬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提高单产、提高品质、确保总产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种好制种玉米、甜菜、亚麻、酱番茄、辣椒、马铃薯等特色高效作物,并以间作套种、复播等多种途径,种植大蒜、洋葱、韭菜、小拱棚西瓜等作物,切实提高亩均产出效益。大力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培育农民增收新产业。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民做精庭院种养业,因地制宜发展庭院优质葡萄、塑膜拱棚蔬菜和养殖业,注重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规模发展。长远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种植业总收入力争达到六亿两千五百万元--八亿两千五百万元,种植业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25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5%以上。四是要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抓住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环境治理的有利时机,鼓励农民以家庭经营形式参与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旅游和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继续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不断扩大县域经济规模,为城乡统筹提供有力载体,为农民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开辟更大空间。要积极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继续加大统筹城乡就业力度,结合大规模开展农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从更大范围引导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创收。坚持农业内部转移与向二三产业转移、就近转移与跨区域转移、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推动劳务创收向多元化渠道拓展,促进农民工在城乡、地区和产业间有序 流动,着力形成一批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创业队伍。长远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农村二三产业总收入力争达到3.75亿--5亿元,二三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2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以上,其中劳务创收达到800-1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0%。五是要大力促进贫困农民增收。我县农民增收难,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贫困农民增收难。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扶贫职责,实行分类指导,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增加扶贫投入,提高扶贫效率。对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具备的贫困乡村,继续实行就地扶贫,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重点是强化技能培训、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增强其增收能力。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建立救助制度。六是要不断完善和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重点是要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粮食收购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臵补贴政策,落实家电下乡补贴,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农业补贴机制。强化宏观管理,完善大宗农产品风险调控机制,避免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逐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制度。

(二)统筹改善生产条件,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一是树立大市场的发展理念,努力促进生产型农牧业向经营型农牧业转变。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加工业,肉、禽、蛋、奶生产加工业,林产品生产业,渔产品生产业,不断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流通范围,消除流通障碍,提高流通效率,提高大农业产品的商品率。二是树立大生态的发展理念,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家园、促进增收为目标,加强植树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推行乡村绿化及路旁、宅旁绿化;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加快宜林荒山、荒地、荒沟造林;坚决禁止毁林开荒、破坏湿地生态、破坏草场植被、滥捕乱猎野生动物 等行为;加强林木抚育管护、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加大依法治林和科技兴林力度,确保森林草原植被有效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认真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围绕特色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扶持,在有机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主导产业,建立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各类农民协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对规模较大、运作规范、作用明显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其在传递信息、标准化生产、商品互通、担保贷款,保护权益等方面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到2015年,全县建立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各达到100个、50个,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40%。四是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切实抓好农田、草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草场恢复建设,推进沃土工程、种子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加强农田草场病虫鼠害综合治理;抓好综合水利设施规划建设,搞好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及灌区配套建设;加快实施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农牧业机械化步伐,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和推广力度,逐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五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运用、转化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化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着力解决好生产急需的品种资源和技术问题;加快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加强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引进、推广设施农业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和农畜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强农牧民适用技术的培训。六是用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农牧业。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创办和改造一批、开放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生产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高、辐射范围广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抓好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做好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的论 证、申报等前期工作;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建设一批种植养殖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加强产销衔接。

(三)统筹推进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体制保障。一是要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建立“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改进农村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提高农村工作管理效率。二是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采取多种方式,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运行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三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调整城乡关系,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衔接配套的农村医疗救助和以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是要统筹推动城乡市场体系建设。要打破不利于城乡市场双向流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搞活农村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特别是要继续推进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粮棉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民购销队伍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农产品销售,促进农产品在流通中增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培育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领域,提高农民整体消费水平。五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落实到户。

(四)统筹城乡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加强农村交通、能源、通讯建设。重点加强村通油路建设;尽快解决农村无电区域的供电问题;扩大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应用范围;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扩大电话网和邮政网络覆盖面,努力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邮。稳步推进牧民定居、农村改水、牧区水利、扶贫开发建设等工作。二是要统筹城乡财政资金投入。切实落实好中央关于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政策规定,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积极探索整合各个渠道支农资金的办法,把分散的资金尽可能集中起来使用,发挥最大效用。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力度,狠抓资金的到位率,防止截留和挪作他用。今后财政支农资金重点要用于支持农村水利、道路、安全饮水、生态环境、电力、通信、农村能源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农村发展教育、文化、社会等公共事业,尽快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的全面对接。2004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2061万元;2005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2948万元;2006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3380万元,其中农业1808万元,林业594万元,水利288万元,畜牧690万元;2007年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5859万元,其中农业2127万元,林业961万元,水利1309万元,畜牧1462万元;2008年县财政共投入支农资金7404万元,其中农业1250万元,林业1188万元,水利3112万元,畜牧1854万元。三是要统筹城乡信贷资金投入。立足解决农村金融资本不足的问题,加快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着力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培育农村信用环境,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引导种类金融机构扩大农业信贷投放。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业务,探索政策性农 业保险制度。四是要统筹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农村。要为城市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县城工业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围绕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着力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农业生态、休闲、观光等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城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股份和股份合作的形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公共服务项目。

(五)统筹城乡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高中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继续加大“两基”攻坚力度,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认真落实各项减免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西新工程”、“2131”工程、“村村通”和乡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丰富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扶持组建业余文艺队伍。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逐步做到县有综合文化中心,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医疗制度,完善农村特困户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农民健康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做到每个乡镇有一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应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抓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农牧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农牧民崇尚科学,远离迷信,逐步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五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投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六)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一是要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规划体系要以县城规划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统筹规划中心乡镇、村庄和社区。要抓紧启动乡镇、村庄的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以乡镇为主,突出村庄规划。要重点编制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各地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编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编制城乡用地规划和村镇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住宅用地;编制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突出农村全面发展。二是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稳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人口分布、产业布局,认真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着力发展县城和重点乡镇、交通干道的小城镇建设。三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继续实施“6020”“1050”两大帮扶工程,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人口、产业、商贸、教育文化等要素向小城镇聚集,提高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利用率,提高承载能力和吸 纳能力,形成村镇建设新格局。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建筑建材业、旅游服务业、餐饮业、商贸业向城镇聚集,不断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五是认真落实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优惠政策,放宽入住条件,鼓励有经营意识和有一定技能的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进镇,务工经商,逐步建立和扩大一批农村新城镇。

(七)统筹城乡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和农民权益 一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新疆稳定。坚持不懈地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进一步加大管控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臵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坚决果断地打击分裂破坏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早发现苗头性的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努力把每个乡镇村都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健康细胞”。二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不断改善党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领导,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证农牧区基层民主健康发展。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扎实推进民主管理的各项工作。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把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审批、村干部报酬、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大力宣传基本法律知识,提高农牧区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模范。认真总 结先进性教育活动创造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保持基层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牧区“三级联创”、“双培双带”活动,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抓好“五个好”乡镇党委和村支部建设,不断增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中选拔村干部;加大“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推进力度,有步骤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切实改变农村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的状况。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全县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县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今后我县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领域,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使农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这不仅确立了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地位,也同时指明了我们工作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前进的方向。“三农”问题,是一个涉及整个国民经

济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去考虑和切入。

对我国来说,“三农”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富民强国的基础在“三农”,重点和难点工作也在“三农”。对此,需要各级、各方面在思想上更加关注“三农”,学会用创新的思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去抓“三农”。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成为效益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创造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只有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才能为农民增收、就业增加、财政增长提供可能和条件。“三农”问题是中国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上上下下,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全党动员,全民参战,持之以恒。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实际措施的支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笔者认为,在加速中小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基础上,目前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

1、改革土地征用制度。这项改革的目标是把现行的强制性政府征用行为改变为交易性的市场购买行为,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一是要打破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按照市场法则解决建设用地问题,让农民代表与用地方直接谈判确定土地出让的价格、出让的方式和出让的期限。二是对土地出让取得的收益除按一定的比例纳税外,剩余部分作为“失地农民”就业和发展的资本。三是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公益性占地应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和分享收益,当然,还应允许农民把经批准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以租赁形式转化为工商业用地。

2、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在这方面,国家要花大气力,一是率先在农村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二是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由乡村和农民自筹解决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工资长期拖欠、教育资源流失的状况。三是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四是优化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五是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把农村教育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改变农村教育的“离农”现象。让农民这一中国最大的群体享受教育,得到教育带来的实惠。值得肯定的是,长期以来,教育为“三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新的形势下,教育服务“三农”也正面临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特别应当看到的是,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然而,现在的事实是,我国的农业科技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村不仅缺乏高级技术人才,更缺乏中初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细胞,是最为活跃的基本因素。没有数以亿计的农民能动的参与,现代农业就难以欣欣向荣。因此,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要把农村教育的重心调整到面向仍要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多数各级各类学生身上,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农村学校应不应该有自己的办学模式,以及应有怎样的办学模式,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无论怎样定位,无论什么样的模式,都必须体现大多数学生回乡务农立身的需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从长远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升农民施展才智的能量。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实惠。这就要求农村教育要比过去更加主动地贴近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提供农民之所需。

3、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这是长期捆住农民兄弟离土亦不能离乡的一条绳索。一是把附加在户籍上不合理的福利性成份全部剥离出去,还户籍的本来面目。二是除对一些大城市进行户籍管制以外,取消对大中城市的户籍管制,让农民自由选择户籍登记地,赋予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利。三是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等带有等级色彩的划分方法,按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进行户籍登记。

4、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改变“土地就是农民的保障”的片面认识,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城镇居民和国有单位的福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职工平等一致、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过去把农民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下载大力促进人口转移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力促进人口转移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

    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

    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二统筹城乡发展 一、时政背景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我们对这战略深信不疑的......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现路径(推荐5篇)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现路径 作者 舒国增 2013-05-22 05:58:00来源:2013年05月17日 11:15 经济日报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