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1
农民增收情况调查与思考
农民增收是农民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我们基层干部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全面准确了解农民增收实际情况,近期,自己深入我镇部分村组,通过入户走访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当前农民增收及农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从调查走访情况看,今年来,随着中央1号文件的全面贯彻落实,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农民收入呈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虽然农民收入呈持续增长,但是增长缓慢,增幅较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农村工作实际,现思考如下:
一、农民增收缓慢主要表现
1、农民增收渠道少。我镇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从乡镇企业及村集体组织经营获得收入极少,缺乏弄头企业,很少有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险、包装、品牌等附加值增值收入。
2、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不到位,农作物品种更新极为缓慢,虽然农产品在质量上有所增加,但品种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缺乏农产品品牌,市场价格低,增产不增收。
3、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业是弱智产业,本身抗御自然灾害频繁,农民收入具有不稳定性。
4、农民收入不平衡。目前、农村留守人员中,中老年妇女、老年人、学生儿童占绝大数,强壮劳动力少,农业从业文化素质低,高中学历的几乎没有,有一技之长的就更少。调查中发现,凡有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不强、思想观念落后,致使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增收渠道不宽,家庭经济收入低。
5、一些家庭入不敷出。随着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农村水电、运输等成本的不断增加,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困难。特别是就医、子女教育等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入支及不平衡。
6、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致使销路不畅、价格上不去、效益不佳。
二、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
1、劳动者素质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素质有力很大得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上的思想观念认识。但是与当前形势相比,农民整体素质还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管理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
2、农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和主要收入来源,增收较为困难。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名优稀特品种少,大宗品种多,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3、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小规模,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而是科技含量低,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缺乏,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三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管理以及经济核算。
4、生产信息不灵。农村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沿,农户成了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着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的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心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5、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户家庭收入的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也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但从近几年势态看,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发生了困难,转移速度减慢。农村大量剩余土地滞留在土地上,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
农民增收必须有新的速录,采取综合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当前应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树立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实在农产品相对过剩、消费结构转型、农民增收趋缓的背景下进行的,必须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以此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树立市场主导议事。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三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四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变粗放经营为精细管理。实践证明,农民家庭经营,管好管坏大不一样,在同等条件下,事实精细管理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户家庭经营和企业经营一样,必须搞好收支账目记载,搞好成本核算,分析每一项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对策。
3、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针对目前农民结构单一的状况,要从“强
二、活三”抓起,激发农村经营活力,靠多业并举增收。“强二”即增强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以我镇丰富的果品、饲草等农产品为依托,积极发展畜牧养殖、果蔬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活力”即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先与实践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通过推进两个转移,在农村培育更多的农民老板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今后,我镇将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拉动我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4、加强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念、互联网等传媒手段,为农民解疑释惑,最快捷的推广 普及农
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有针对性的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城市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本领。要把说理教育和典型引路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5、转变职能,改进和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指导。一是转变指导方式,尽可能地变传统地会议指导,文件指导为政策引导、示范引导、服务引导和市场分析预测引导,积极探索农民乐于接受、简捷实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二是转变指导目标。在搞好对常规农业指导的同时,以促进农民增收位主要目标,抓“关键是少数”,把对工作指导重点转移到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具有支撑指导作用的工作上来,着重抓好高效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普及等工作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好自己不会干和办不到的事情。
6、着力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一道农民从加大农业投入中增。一是要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综合捆绑农业、水利、农机、国土等多部门项目,集中连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种田能手多渠道投资建基地、签订单。二是着力解决好农业贷款难为题,金融部门要创新支农方式,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7、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医疗、教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前重点要抓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和完善,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解决后顾之忧,让广大农民放心安全抓生产、谋发展、促增收。
第二篇:制约农民增收的调研对策
**市是自治区规划的**北坡经济开发带的重要县市之一,农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全市辖10镇7乡和5个牧场,拥有97万亩的肥沃耕地,是**最主要的产棉区之一,棉花的生产种植曾经为**农民的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我国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全国性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市作为一个农业县市,农业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
献率也在逐年减少,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市发改委农调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市农民种植棉花的平均产值合计分别是1338.36元/亩、1392.87元/亩、1371.14元/亩、1162.96元/亩,而平均净收益分别为328.55元/亩、289.78元/亩、217.25元/亩、-35.61元/亩,数据表明,在产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市农民种植棉花的平均亩纯收入在明显减少,到了2008年甚至达到-35.61元/亩。当前农业种植收入仍然是**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帮助农民增收是关系到**市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
一、影响**市农民增收的原因
针对**市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市发改委农调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如下:
1、土地规模小,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据有关统计资料提供,**市现有耕地97.07万亩,67%的人口在农村,每个农业人口拥有的耕地面为6.68亩,再加上多年来的传统种植模式和种植习惯,决定了**只能是小而散的种植经营方式,短期达到规模种植根本不现实。
2、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长。近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致使种植成本不断增长,仅仅从2008年与2007年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比来看:尿素价格上涨2%;国产二氨价格上涨60%;进口二氨价格上涨80%;农膜价格上涨7%;棉种价格上涨了27.79%;农用柴油价格上涨了19.38%;各种农药的平均市场价格上涨了约10%左右。通过市发改委农调队数据显示,**市农民种植棉花的平均成本2000年为526.38元/亩,而2008年为1198.57元/亩,增加了128%。
3、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政府服务跟不上。由于宣传、服务跟不上,**市种植的棉花和周边兵团的棉花相比,存在品质差、销售难、价格低等问题。
4、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由于分散种植经营模式,不利于采棉机的推广应用,造成拾花费用高。二是现在依然采用大面积淹灌的排灌方式进行农田灌溉,既浪费水资源又达不到较好的效用,使**市农业用水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
5、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发展缺乏后劲。如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而且缺少上规模的蓄水库,严重制约着**市农业的发展。
二、**市农民增收的几个新途径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民在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相关企业的支持合作下,积极摸索农业种植增收的新途径,成为**市农民致富的新亮点。1、2008年采用高压滴灌结合新良种种植的模式在石桥乡杨树村、哈图布呼镇八队、吉尔格勒特乡李百祥等三处试种近22亩,引进棉种25公斤。根据这一年的实际种植情况来看,平均每亩产量达到400公斤以上,其中石桥乡杨树村亩产达460公斤。栽种新品种后,农民的亩纯收入比其他品种增加了400元左右。通过对杨树村进一步的调查了解,2009年该村计划种植标准杂交棉1号在2000亩以上,另外,哈图布呼镇、吉尔格勒特乡也有更多的农户有种植新品种的意向。为更好的推广新品种,由**市发改委牵头,计划引导石桥乡杨树村的农民自发组织成立农民组织,就标准杂交棉的种植、栽培、管理、生产、销售、种子繁育等开展各项业务,创立品牌,从而不断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
2、**市充分利用淀粉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抓住国内外玉米市场价格上涨的机遇,在西大沟镇大力发展玉米种植产业,2008年实现平均净利润504.13元/亩,为**市农业增收开辟了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道路。
3、大力发展番茄加工产业,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2008年**市农民种植番茄实现平均净利润892元/亩,逐渐形成了一个农民稳定增收的新途径。
三、关于对**市农民增收的其他建议性对策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后出现的新问题,是多种矛盾交织的集中反映,带有全国普遍性。要实现农民增收问题,并不是单靠一两项具体措施就能解决的,而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1、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应着眼于市场需求,把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品种质
第三篇:当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当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对策, 农民, 因素
相关词条:对策, 农民, 因素
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
当前,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已经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是主体、利益是根本、收入是核心。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速缓慢、增长乏力,导致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认真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积极寻求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措施,对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村公共财政严重缺位。一是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方面的缺位。农村税费改革之前,是9亿多农民通过缴纳各种税费支撑了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事业。为了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不少地方只能通过集资、借款等方式建农村校舍。结果,不仅农户而且不少村级组织都因此背上了数额巨大的债务。二是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投资的缺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获取农业丰收的最基本的保证。但长期以来,各级财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有很多欠账,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三是农村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方面投资的缺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贡献率大约在30%左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只有20%至30%,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四是农村社会保障及公益建设方面投资的缺位。目前,绝大多数城市人口已经享受到了较好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以及生活最低保障等方面公共财政所带来的好处。但是,对于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公共财政的阳光还远远没有照到他们身上。
2.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一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一般仍是以种植业为主。在种植业中又大多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较少。这种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导致农民增收的渠道十分狭窄。二是农产品的供需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农产品需求的层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追求优质化、高档化、多样化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而我国农产品中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大路货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而精深加工产品更少,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步,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四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目前农村地区平均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面积只有0.5公顷左右,大致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即使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也仅大致相当于其1/3。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农产品价格低。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免除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等措施来刺激粮食生产,但伴随着继之而来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使得政府给农民的“好处”很快就会被迅速上涨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抵消”了,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仍然十分低下。若再扣除农民种田的劳动力成本,几乎很难再有过多的剩余。而且,由于农产品生产上的供需脱节,农产品旺季上市时又常常出现“卖难”现象,甚至有可能导致农民血本无归。
4.城市化进程滞后。中国的城市化不单纯是城市建设问题,更主要的是,它还涉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城镇化的滞后,直接限制了农业剩余劳
动力转移的途径,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延缓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主要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曾经在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自1995年以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持续减弱,接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逐年减少。这也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5.城乡“二元化”割据体制。一是地域限制。现行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农村,即使外出打工也被冠以二等公民的印记。二是就业限制。政府在解决失业和再就业问题时,往往只考虑城市居民,而没有将农民的就业纳入政策范围。三是社会保障方面的限制。目前除了部分地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进行小范围的改革试点以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几乎是一片空白。城乡“二元化”割据体制中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迁徙自由,不公平的就业制度使得农民面临着不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农民的未来充满不稳定性。这种不平等的体制使农民增收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
6.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低。一是发展不平衡。除为数不多的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比较好外,大多数地区还缺乏龙头带动。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知名品牌,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化经济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不稳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坑农害农现象。四是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建设缓慢,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完善、不配套,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滞后。
7.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专业技术队伍人才匮乏,乡村两级政府和组织基本没有建立起像样的农技推广队伍。二是农业科技缺乏创新机制,农业生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缺少既可以大幅度增产又能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三是缺乏农业科技推广对象。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愈来愈多的农村青壮年强劳力外出务工经商,留守乡土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及儿童,缺乏有文化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传承人。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这些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技术长期落后,农业生产效率很难有大的提高。
8.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据有关部门此前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5%、33.9%、46.2%、10.1%、1.3%。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占了88.6%。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增加了他们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难度,加大了他们通过利用新技术发展高效农业、特色经济的难度,也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等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二是要加强和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扩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三是要加强监管,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
2.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切忌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二是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下工夫在“优”、“特”、“高”上做文章。“优”就是要抓住良种这个要素;“特”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无公害的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绿色产品并形成优势产业;“高”就是要按照“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要求,加快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加快推广立体种养、耕地套种、反季节生产等生产模式。
3.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增收193元,而且增长潜力很大。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处于初级发展形态,加工水平和层次不高,没有形成“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产品附加值水平低,最终导致农民增收能力不强。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大力促进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尽快走上致富的道路。
4.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农民的数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前,尤其要搞好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在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方面具有大中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搞城市化建设必须把小城镇建设放到重要地位。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地发展县城和小城镇,促进人口、经济、建筑、文化、信息等要素在城镇高度集聚和整合,使小城镇成为二、三产业的集中地,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渠道,形成较强的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口迁移政策,消除小城镇发展的体制障碍。
5.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正当权益。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是活跃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为了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深化城市用工制度改革,解决城市农民工面临的各项问题。一是要加快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和增强农民就业务工的能力。二是要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切实解决他们在土地承包、工资支付以及工伤和职业病保险方面遇到的各种纠纷。三是要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通过逐步完善各种政策和机制,使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能够接受并完成必要的义务教育。四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把农民工的各项社会保障需求纳入城市整体制度规划中。总之,要尽最大努力为农民工排忧解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在城市务工经商。
6.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当前,在这方面需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适当降低设立金融机构的门槛。要通过积极引导和规范,允许农户建立和发展一些互助性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满足广大农户小额、频繁的生活和生产资金需求。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资金大量流出农村,支持资金向农村回流,使金融资金能够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服务。
7.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国家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一是要针对落后和贫困地区的农村,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改变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二是在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三是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教育体系,尤其是要尽快构建科学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搞好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8.搞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首先,要把充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如,在招聘乡镇公务员和事业人员以及“村官”时,可以尽量多招聘农业专技大学生;在职业高中学校,要尽量多设置相关的农业专业技术课程;在各类农业院校,可以把农村生源学生列入国家学费减免和生活资助范围,吸引更多的青年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如,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基地,把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骨干和专业大户,分期分批组织到培训基地培训;以开展项目的方式实施
农业科技推广;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等等。
作者: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蔡红霞 来源:《理论前沿》2009年第17期
第四篇:农民增收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
农民增收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仍然比较缓慢,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积极寻求农民收入健康稳定增长的对策和措施。
一、当前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就河南省来看,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和农民大省,在农民收入方面表现的比较明显。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4.71元增加到4454.24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78.4%提高到93.6%,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显著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以来的五年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均超过7%,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连续突破300元、500元、600元三个大台阶;尤其是2006年、2007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民收入进入了增速最快、增幅最大、增长最稳定的阶段,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08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外出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河南农民收入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4.24元,比上年增加602.64元,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增加额最多的一年。在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602.64元中,主要增长点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经营纯收入。2008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9.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半壁江山”。二是工资性收入。去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500.01元,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8.5%,拉动农民纯收入增长6个百分点,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转移性收入。去年全省农民获得的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人均为255.02元,比上年增加69.36元,增长37.4%。尤其是农民得到的补贴、救济金等转移性纯收入人均为202.02元,增加69.02元,增长51.9%,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力量。
二、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第一,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区域结构高度雷同,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当前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大宗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相对过剩,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第二,农产品成本高。突出表现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尽管对农民实行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资价格上扬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但仍然影响了农民收益的持续增加。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导致了主要农产品价格已普遍超出国际市场水平。其结果,农产品增产空间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使农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第三,农业经营主体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就河南的情况看,人均农业资源占有水平低,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亩,约为世界平均的1/7,英国的1/80,美国的1/46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加之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造成农业经营主体分散,超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低下,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同时,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导致采用农业适用技术率不高,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使农民增收无力。
第四,非农岗位就业不足。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来自乡镇企业和进城打工的劳务经济。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整体萎缩,增长速度回落,经济效益低下,吸纳就业能力明显下降,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增幅也随之下降。与此同时,城市国有企业下岗或失业人员增加,加上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进城务工的难度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机会减少,抑制了农民非农产业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增幅下降。
第五,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2008年河南城镇化水平为36%,低于全国45.7%的平均水平。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造成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增收困难。与此相对应,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使农民的就业领域窄小,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农村经济无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良性循环,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
第六,农民负担过重。农民负担是农民向国家和社会无偿提供的支出,它与农民实际收入间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就河南目前情况看,自2002年底全面推行税费改革以来,的确是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农民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降低了投入成本,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尽管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集款,明确规定要将农民承担的绝对额控制在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但“三乱”现象屡禁不止,农民的政策性成本增多,使得农民收入很大一部分被挤掉。
三、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要继续加大和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各项补贴政策,建立稳定的种粮收益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的环节给予补贴。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加大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坚持开发式扶贫,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努力实现脱贫解困和巩固温饱的双重目标。真正落实好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切实得到实惠。
(二)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就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来说,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继续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帮助农民增加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不断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拓宽粮食增值空间,实现粮食加工品种的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提高粮食精深加工水平;继续推进优质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要加快发展果蔬、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和加工基地,创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等等。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化解农户经营的市场风险;还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让农户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后续利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促进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按照市场要求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形成优质产品和主导产业,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要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保证农民从中真正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使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四)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产业化、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稳步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已势在必行。要鼓励企业和农村能人承包或租赁农户土地,再返聘农民、培训农民,有序合理地使用劳动力。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规模化生产。在能人或企业的带动下,农户能很快掌握农业科学技术,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在这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认真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提高组织的经济实力。应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技术培训,选派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指导。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和行业界限,组建强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更多的农民闯市场。应鼓励基层组织、供销社、乡镇农经中心等单位,利用它们的技术、资金、营销网络等优势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积极发挥社会能人的作用,引导鼓励能人牵头,联合农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鼓励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引导其逐步发展成为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科技进步,发展品牌农产品,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加强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为其提供优质生产原料,实现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
(六)稳定农资价格,保护农民利益。
要积极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组织好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生产资料的调运,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稳定农资价格,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组织技术力量,进一步强化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倡导农民科学施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
第五篇:农民增收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定稿]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仍然比较缓慢,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积极寻求农民收入健康稳定增长的对策和措施。
一、当前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就河南省来看,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和农民大省,在农民收入方面表现的比较明显。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4.71元增加到4454.24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78.4%提高到93.6%,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显著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以来的五年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均超过7%,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连续突破300元、500元、600元三个大台阶;尤其是2006年、2007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民收入进入了增速最快、增幅最大、增长最稳定的阶段,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08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外出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河南农民收入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4.24元,比上年增加602.64元,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增加额最多的一年。在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602.64元中,主要增长点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经营纯收入。2008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9.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半壁江山”。二是工资性收入。去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500.01元,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8.5%,拉动农民纯收入增长6个百分点,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转移性收入。去年全省农民获得的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人均为255.02元,比上年增加69.36元,增长37.4%。尤其是农民得到的补贴、救济金等转移性纯收入人均为202.02元,增加69.02元,增长51.9%,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力量。
二、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第一,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区域结构高度雷同,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当前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大宗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相对过剩,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第二,农产品成本高。突出表现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尽管对农民实行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资价格上扬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但仍然影响了农民收益的持续增加。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导致了主要农产品价格已普遍超出国际市场水平。其结果,农产品增产空间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使农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第三,农业经营主体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就河南的情况看,人均农业资源占有水平低,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亩,约为世界平均的1/7,英国的1/80,美国的1/46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加之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造成农业经营主体分散,超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低下,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同时,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导致采用农业适用技术率不高,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使农民增收无力。
第四,非农岗位就业不足。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来自乡镇企业和进城打工的劳务经济。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整体萎缩,增长速度回落,经济效益低下,吸纳就业能力明显下降,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增幅也随之下降。与此同时,城市国有企业下岗或失业人员增加,加上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进城务工的难度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机会减少,抑制了农民非农产业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增幅下降。
第五,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2008年河南城镇化水平为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