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探索

时间:2019-05-12 19:2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泉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泉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探索》。

第一篇:泉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探索

泉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探索

2009-08-27 16:23:42来源: 泉州统计信息网2009年02月11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工业化、城市化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这既是一个有利于“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容易忽略“三农”问题、导致社会各类矛盾凸显的社会敏感期。本文拟利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资料,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探索。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要按照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坚持从实际出发,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就是建设物质文明,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具体表现;乡风文明就是要建设精神文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邻里之间,生产上要相互帮助,生活上要相互关心,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村容整洁就是建设生态文明,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让农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外在表现;管理民主就是建设政治文明,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它的提出及付诸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內需的地方就是农村,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其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赋予广大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发展能力,平等的享受发展的成果,弥合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二、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工业反哺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外向型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市情的发展道路,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一)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1、优势特色农产品比重不断提升。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继续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取消农牧业税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资料显示,2006年和2007年我市分别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65.37亿元和188.12亿元,分别增长0.9%和0.5%。水产品、乌龙茶、芦柑、龙眼、德化梨、蔬菜、食用菌、马铃薯、畜禽产品、花卉等优势农产品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2006年是81.5%,2007年达到86.7%,超过了“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优势产品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85%的目标。

2、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在我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农业投资总量逐年提高,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和2007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66.8亿元和71.02亿元。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我市99.9%的村和95.9%的自然村通公路;28.8%的村地域内有车站或码头;100%的乡镇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100%的村通电;近100%的村和99.6%的自然村通电话,92.5%的乡镇有邮电所,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3、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由单一的农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方向转变,非农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996年的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的89.2%上升到2006年的94.9%;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比由1996年的44.8%回落到28.1%,为全省9个设区市最低,而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占比则由1996年的35.2%和20.0%上升到50.3%和21.6%。

4、乡村财力增强投入增多。乡镇财政作为国家最基层一级财政,既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保障,又是县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村建设工作的财力主渠道。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全市乡镇财政总收入69.13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财政总收入5197万元,为1996年的4.3倍;财政总支出63.38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财政总支出4765万元,为1996年的5.5倍。2006年,我市村集体收入24.83亿元,村集体资产总额217.57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99亿元。乡村财政收支、投资状况总体良好。

(二)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我市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6年和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606元和7244元,仅次于厦门,位居全省各设区市前列,体现了我市经济相对发达,农民较为富足的市情。

2、农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90.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超过25平方米;住宅为砖木结构的57.12万户,占49.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20.52万户,占17.7%;22.6%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使用入户管道水的住户90万户,占77.9%,;农村住户炊事使用的能源中,主要使用电的7.54万户,占6.5%,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51.93万户,占44.9%;59.6%的村完成改厕,其中使用水冲式厕所的有69.96万户,占60.5%;村内道路路面以水泥路面为主,占78.3%,柏油路占2.4%;39.4%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

3、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末,86.7%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01台、固定电话84部、手机147部、摩托车86辆、电脑9台、生活用汽车7辆。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和娱乐方面的消费

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7.5%,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42.9%回落到42.2%,消费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食品消费的内部构成看,主食消费的主导地位格局已被打破,副食消费比例逐年增大;从实物消费量来看,人均粮食消费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蔬菜、肉类、奶品等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

(三)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社会保障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市在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关注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06年末我市农业户籍人口471.07万人,其中有6.57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保险,339.08万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1.94万人得到了集体养老金,30.1%的乡镇有敬老院。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市全面实施,全市有农业人口的所有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

2、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科技文化素质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2006年末,18.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92.0%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80.0%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63.3%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34.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比第一次农业普查增加4.7倍;32.6%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36.6%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比第一次农业普查时的占比提高20.6个百分点。全市农业从业人员数97.43万人,其中文盲占7.0%,初中占51.5%,分别为全省各设区市最低和最高;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1.62万人,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2006年末,我市97.7%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53.0%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91.3%的村有卫生室;88.8%的村拥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11.1%的村拥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86岁,比1995年提高了2岁。

(四)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重视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农民生存需求的同时,重视满足农民对民主权利和安全的需求,加大了民主法制建设力度,打击了各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违法活动,为广大农民营造了一个政治上民主、生活上安定的良好社会环境。据了解,2006年我市共有2383个村(社区)开展了村务决策听政工作,占总数的97.4%,群众满意率达到了88.3%;社会安全满意度达到了91.8%;2007年全市100%村推行村集体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充分显示了近几年我市在推行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又是一项全面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一)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不断壮大,但是这并不能掩盖我市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发展缓慢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够的事实。2006年我市机耕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8.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8个百分点;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2006年的0.9%回落到0.5%,增加值率也下降到56.9%,较2006年低了0.6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偏低,在全省9个设区市中,仅高于厦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在全省9个设区市中位居第6位。

(二)城乡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一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资料显示,2006年末,我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9%,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2倍,达到15972元,增长12.4%。二是增长速度相对较慢。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增长了7.9%,但是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在全省各设区市中仅高于福州。

(三)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就大多数农村地区和农村居民而言,现阶段农村居民应对生存风险的基本方式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然而,工业化与城市化使很多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到第二、三产业,往往没时间照顾家庭;生育观念的转变使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传统的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降低,农业的收益小,在遇到自然灾害和年老、疾病时无法保障基本生活;对于被征地农民,除了土地补偿、安置费外,其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也需要获得法律保障。由于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层次低,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内容,主要散见于部门规章、相关机关发布的通知、命令等等,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在许多方面仍属空白。现有的零散颁布的各种条例、通知和规定,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不能形成配套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严重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

(四)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农村教育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的政策,但部分偏远地区水平仍然较低、基础不稳固,有些地方存在学生因贫辍学、学校危房年久失修、公用经费短缺等突出问题。农村教育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也存在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加上历史原因等因素导致了我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55年。2006年末,我市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及初中学历占了绝大部分,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总数的3.9%,在全省9个设区市中,仅高于宁德。

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及整合工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须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信贷支持;切实加大新农村建设各项投资协调整合的力度,围绕广大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问题,在建设规划的框架内,整合各类资源,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形成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的投资管理新格局,确保新农村建设真正取得成效;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四者的比重分别为54.1%、38.2%、4.0%和3.6%,可见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增加农民收入就要从这两方面下工夫。一是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以发展二、三产业和城镇化为主要途径,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推动工资性收入增长,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二

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如丰泽的花卉、龙眼,洛江的花卉、龙眼、蔬菜,泉港的渔业、家禽,石狮的水产加工,晋江的畜牧业、渔业、龙眼,南安的花卉、龙眼,惠安的花生,安溪的茶叶、油柿,永春的芦柑、茶叶、食用菌,德化的梨、蔬菜、马铃薯等,积极探索“企业(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为合作模式的合作组织,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公司)的优势,发挥合作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连接基地、农户与市场的多种服务功能,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三)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土地征用征收办法、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采取政府征地企业租赁制、利用土地补偿费为被征地农民办理社会保险等补偿方式,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对被征地农民的转移支付。尽快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完善村级财务托管制度,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抓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建立金融支农的长效机制,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继续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和配套改革,探索建立多元化林权投融资机制。

(四)加强基础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着力培养知识型农民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断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农民的客观要求。因此,要从农村教育入手,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一是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完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建立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二是办好技术教育,着眼于开发现有农业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推广先进技术,特别是把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作为农民技术培训的重点,把农民技术教育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职责来抓。三是加强农业中等学校建设,扩大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农民,着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使一部分农民达到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水准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成为高层次的农民。

(五)继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我市农民对村务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和对社会安全满意度分别达到了88.3%和91.8%,但应该看到村务不够透明的现象依然存在,社会安全满意度比2005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民主监督不够有力和农村赌博不良风气有所抬头等问题。因此,应该继续大力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完善村民自治,切实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继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传播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先进适用知识,为农村创建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六)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在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森林毁坏等环境问题。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点。应该实施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生物多样性、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5大生态工程,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占一补一”制度;

开工建设碧坑水库、洛江八峰水库,建设石狮、晋江供水二期及南安沿海三镇供水等引调水工程,完成山美灌区南高干渠改造整治和金鸡拦河闸重建,提高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水平;全面整治农村工业“三废”和村庄污染源;对维护全市生态良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严格控制用地功能转变,严禁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强德化戴云山、安溪云中山、永春牛姆林等国家级和省、市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加大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域的投入,力争我市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者:黄胜锋 泉州市统计局)

第二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措施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措施

内容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 存在许多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8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增长18%,与城镇投资相比,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大多地方仍旧是以“锄头加扁担”和家庭单干为主的传统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投资太少,特别是农业研究和推广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河南省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为601元、小学为7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728元。河南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据统计,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已有5%到10%的适龄儿童没机会入小学,更有15%到30%的小孩未能上初中。(5)高辍学率在农村的初中阶段已经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30%.(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 2 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财政投资的不足,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目前,在我国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不协调的严重问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文件公布的数字,我国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具 体到农村的话,每年增长近750多万人。同时,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导致我国农村生态急剧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农村能源短缺。

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一)体制上的原因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从体制上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城市,党在政策上对城市实行倾斜,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政策的倾斜。第二,设置严格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设置将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禁锢在农村的土地上,农民不得随意迁往城市。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就业、投保等机会的不平等,从而引起收入不平等,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第三,用人机制的不健全。农村干部中大量存在不重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敢于坚持真理、说真话、办实事、讲实效的人才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甚至受到打压排挤。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 第一,造成了农技人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行企事业单位改制分流后,农村地区的农技站几乎成为一个空壳,主要原因是工资得不到保障。第二,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资金、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比农村发展要快,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 要快,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在工资待遇上存在很大差异,农村教师待遇普遍低于城镇或城市教师,部分农村教师生活比较困难,许多青年教师都想方设法离开农村,或“攀高枝”调离农村,或以升学的方式脱离农村教育事业,造成骨干教师的严重流失。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不力是农村建设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众多问题,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第一,农村党员年龄偏大,青年党员新增人数不多,因此,一些支部班子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解决新的矛盾的能力不强。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不健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力,凝聚力不强。第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威信不高。第四,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队伍存在严重的知识贫困,不能摆正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主要精力用于自己致富和迎来送往上,对村党建工作不是一抓到底,而是时紧时松,工作也只是停留在开会和一般号召、发文件上,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可以采取党员选举与上级组织举荐相结合的方 式。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工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是农民所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必须关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存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已制定的各种保护性的政策法规,要贯彻落实,已经落实的则要不断完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优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的选择,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充分利用。一要不断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加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力度,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农村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要不断发展针对农民所设置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 型农民。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人才资源。针对农村原有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笔者认为,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探索

本文作者:李思银 好范文原创投稿

农村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效益后评。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应能够放眼全局,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和群众意愿等相关内容,做到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方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和民众满意化的最高价值取向。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收到如此效益呢?本文笔者就结合实际工作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新农村规划中的一些问题。

新农村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专业性和表达民意性的工作。要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倾向来看,实在不容乐观,新农村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不是简单的建筑规划图纸的移植或“亮壳”工程。它需要规划师通过对规划区域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确定该区域农村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景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尽量不加重农民负担,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种种困惑

在当今这样一个工业、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已经陷入了“城市色彩农村化,农村个性模糊化,政绩驱动功利化,亮点频出空壳化”的困惑中,农村特色的消失,各种弊端的凸现,制约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

1.1 移植城市特色,乡村个性全然遗失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盲目学习城市建筑设计是不可取的。农村建筑及布局与城市布局也存在有相似之处,但是对于使用功能分区、自然环境的和谐、生产生活的习惯、民风民俗的特点等等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不同之处是众多农村个性和特点所决定的。如有的建筑物前后要有用于晾晒稻谷、茶叶之类的平整场地,是由使用分区和生产特点决定的;有的农村建筑物使用纸浆石灰墙面加民族特色的彩画(大理白族民居),它是继承发扬古朴建筑风格,体现和张扬个性的东西;猪厩、牛圈、鸡舍等是必不可少的设施;房屋周围的菜园也是农村生活的自给自足的重要角色;凡此种种都是农村生产特点和地方特色决定必要考虑的,绝不能一味的模仿城市建筑设计。那就使得新农村建筑规划断了胳膊少了腿——残缺不全,缺少了自己的乡土特色。

1.2 政绩驱动功利,乡村空壳亮点村频现

当今的世界是激励竞争的世界,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一些地方政府却认为“发展政绩才是硬道理”,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后,很多地方挖空心思打造新农村亮点,来铸就政绩,造成了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浪费,却收不到良好效果。一是重投入,轻实效,创造空壳亮点。有的地方不注重对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和预算,着力打造亮点,高标准、重投入,甚至不惜以增加农民负担,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目标只是为了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当然,上级领导满意,政绩也就树起来了。可是建成后的新村庄,因为不切实际,农民得不到实惠或得到的实惠不多,也就成为了供各级领导参观的空壳亮点村。二是重包装,少内涵,着力造就面子工程。有的地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做得不多,面子工程做得不少。他们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在农村打造“容貌”工程,给农村房屋穿新衣;给道路入口树招牌;让农村名字谱神话…… 到最后,得到上级肯定的也不少,就是得不到农民朋友的认可。三是规划缺失,配套不全,脱离了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与承受能力。水、电、通信线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文明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农村基础薄弱,村距相隔远,导致配套设施的建设一直成为建筑规划的鸡勒。很多乡村居民已习惯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生活,在原来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的情况下固然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规划成型成规模的居住区,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当然这些方面也许广大官员是不一定考虑得到的,但作为新农村规划的专业人员是一定要考虑的。

综上所述,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规划工作尤为重要,它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说:“规划是龙头,是先导”。一个项目规划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和对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的控制与引导。因此,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抓好规划十分重要。未来新农村规划建设路子

新农村建筑规划,不是规划师在电脑桌旁就能设计完成的,而是需要规划设计师对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民族民风情况、生产生活状况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指标做调查研究,再对该区域农村未来发展战略做出总体部署评价的基础上,来安排近期建设和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探索

黄水兴

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调查

笔者调研了翔安区新农村的建设现状,了解到“十五”期间,翔安区用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管理理念指导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探求一条政府引导、部门配合、试点先行,稳定推进的道路。

1、政府引导。引导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切实增强了致富本领;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多种文化娱乐生活,移风易俗、废除封建迷信活动,切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农民改善居住环境,切实使农民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

2、部门配合。建立了定期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村、部门扶持制度。制定具体了实施方案,指导督促工作的落实。

3、试点先行。区政府统一安排,各镇、村将工作细化,制定试点方案,采取现场观摩、交流经验等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翔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被一些人简单地看成是按照城市的标准去建设新农村,这不仅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还不利城市化战略的实现。实际上,当前农民最关心、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增收。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建设新村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美好的家园要由农民自己主动创造,否则,即使是最美好的想法、最周全的计划、最动的援助,也不一定是农民所需要的。所以,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最基本前提就是要以农民为中心、为主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

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措施

1、一种目标

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一再强调,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不是一个新命题。所建的新农村,就在于资源的再造,在于人口上的“变负担为资源”,在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效率的利用,在发展模式上要依靠最大的内部能动,实现资源意义上的减负与再造的“合二为一”的目标。

2、二个趋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二个趋向”。一个趋向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世界工业化国家普遍走过的发展道路。必须走“工业反哺农业”的道路。另一个趋向是从重点支持工业向重点支持农业转变,从重点支持城市向重点支持农村转变。

3、以“三个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好“三个结合”。一是坚持增强党员党性观念与转变群众思想观念相结合,首先要解决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适应新的形式和新的要求,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工作上来;二是坚持综合素质与群众致富能力相结合。“穷”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农村党群关系的重要因素,一定要拔掉“穷棒子”,坚持把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与增强农民致富能力相结合,千方百计地拓展农民致富渠道,创新农民致富手段。三是坚持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与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相结合。“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要通过交任务,压担子的办法,促使村支书、村支委与村委会切实担起服务群众,服务生产,服务大局职责。

4、建立四大体系

一是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走科技型,循环经济型发展路子。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发展农村家庭工业,搞好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镇村支柱产业,按照市场要求,培育发展农村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农村观光旅游等新农村服务业;二是建立农村新型社会事业发展体系。完善新型农村教育系统,使低技能农民向智能型、创业型农民转变,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三项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险服务网络和体系;三是构建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金融部门和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外力机制;四是建立新型管理协调体系,健全新农村的领导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村镇、区政府职能,选好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等。

5、五项工程

新农村建设要按照“整合资源,发挥优势,试点推进,务求实效”的总体思路,建立积极实施智力支农,和谐护农,金桥富农,光彩助农,文化益农的五项工程。

(1)智力支农。积极组织各界有志之士,专家学者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及技术部门的力量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和谐护农。建立农村和谐友好协议,各行各业的友好协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更加稳定的和谐环境。

(3)金桥富农。充分发挥统战系统、政协委员的推介宣传作用,发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的优势,引导他们到翔安农村投资兴业,为新农村经济发展牵线搭桥,力促新农村经济发展。

(4)光彩助农。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实施“爱心计划”,支农救助,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让农民群众受益。

(5)文化益农。充分利用“科技下乡”平台活动为农民讲授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知识,可组织文化、艺术界人士开展文化艺术下乡,举办“美丽新农村艺术专场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6、六个方面下功夫

(1)在深化认识上下功夫:要克服消极畏难思想,急噪冒进思想和与己无关的思想。

(2)在科学规划上下功夫:规划是纲,纲举目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要注重前瞻性、科学性和特色性。

(3)在培育产业上下功夫:要加强明细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和推进产业升级。

(4)在基础设施上下功夫:要加强乡村路网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

(5)在村庄整洁上下功夫:要整理脏、乱、差,整治乱建房和治理设施落后。

(6)在倡导新风上下功夫:要提倡民主新风、和谐新风和文明新风。

7、八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1)工业企业带动型。以马塘村为典型例子,通过银鹭集团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充分利用本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和的基础上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得工业企业与农村融为一体。

(2)特色产业带动型。以新圩古宅大蒜、洋葱生产基地得独特条件,围绕一种或两种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

(3)畜群养殖带动型。大力发展生态型养殖业和种植业,形成规模化、工业化、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模式。

(4)休闲产业带动型。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地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培育集观赏、娱乐、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

(5)商贸融通带动型。在新店的刘五店码头,马巷的五星和舫阳、大嶝建立商贸流通服务,创建就“合作形式,租赁性质、独资管理”的新模式。

(6)旅游产业带动型。以翔安独一无二的大嶝岛、香山公园、大帽山生态园、东园戏剧学校为依托,开展旅游活动,形成旅游产业品牌。

(7)合作组织带动型。以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突破原有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制约,提高农业产品的综合利用开发水平。

(8)劳务经济带动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作者单位:厦门市环境保护局翔安分局)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举措。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需要明确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临河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临河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型

以八一办事处联丰小区为代表,它以日光大棚为主导产业,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推行住房、温室、“一池三改”紧密结合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使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得到较好的转化和利用,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典型。2008年该小区人均纯收入达11000元以上。

(二)以城带乡发展型

以城关镇增光六祖为代表,该地农民充分利用靠近城郊、交通便利、信息快捷的有利条件,在搞好农牧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虽然耕地面积少,但依托城郊优势,农民非农收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周边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其它村民小组。一条以城带乡的发展之路、富裕之路。从而为临河区城郊型村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借鉴。

(三)优势产业推进型

主要特点是有明确的优势主导产业,农民收益较为稳定。而且收人比较高。如干召庙永丰六组为奶牛养殖专业村,养殖奶牛594头,户均5头,建起奶站3座:双河镇永丰八组人均耕地28亩,以种植油葵为主。通过宣传引导,广大农民能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投工务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组环境面貌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

(四)旧村改造型

以乌兰图克红旗三组为代表,这些村组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导产业,农牧业生产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地政府立足实际,尊重农民意愿,以财政投入为主,农民投工务劳,组织农民对村庄道路、绿化美化、青贮窖池建设、垃圾清理、破旧占道建筑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建设和整治,经过近3年的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治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发展生产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公共财产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国家投入少,乡镇财力紧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加上筹资渠道不宽,新农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从目前情况看,地方财政不具备在较大范围内调整收入分配的条件,扩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非常困难。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规划中,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首先要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发展后劲。其次要创新投入机制。采取政府、农民、部门、社会各界、政策优惠、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投入。再次,整合农村公路、农网改造、沼气工程、扶贫开发、人畜饮水、节水示范、林业生态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要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村公益性项目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方面的引导性补贴。

二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建设新农村。必须以教育农民、转变农民

观念为基础,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前提。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不是很高。自主能力很差,尤其是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传统的小富即安思想根深蒂固。生活方式较为落后,农民对生活环境的脏乱差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与新型农民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培养新农民。要坚持教育引导和依法管理并重。深入开展农村形势教育、政策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促进农民观念更新、行为创新、致富技能创新。突出加强农民择业观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新的就业意识,促使农民走出农村,面向现实择业。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引导农民转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塑造农村新风尚。

三是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视程度不够,主体意识不强。少数乡镇、村组干部、村民存在“有钱才办事”的错误认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利用好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首先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发动工作,唤起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业,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怕困难、敢想敢干的观念。其次要通过典型示范,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临河区新农村建设对策

(一)明确发展思路。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中的矛盾

深化认识,更新观念,让基层政府和农民真正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一是坚持农牧业基础地位始终不动摇。生活宽裕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村容整洁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形式。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以发展现代农牧业为基本动力,核心是以农村体制改革为重点,长远保障是以教育、科学、文化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只有加大对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向集约型农牧业,才能实现农牧业的革命性飞跃。二是政府在对新农村进行资源有效配置同时,让农牧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制定、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等,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三是将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非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在借鉴示范村建设经验的同时,与扶贫开发项目进行衔接,有助于推进贫困村的发展步伐和新农村建设。应抓住机遇,加大农牧业投入,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植,力争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

应将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科学论证农牧区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项目,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上报沟通,争取国家立项,获得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以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同时,加快市场化改革,理顺农畜产品流通渠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农牧民调整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推进现代特色种植业、生态有机畜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在发展模式上、组织形式上、规模化经营上创出特色。

(三)加快改革步伐,推动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无论是推进农牧业的规模化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还是完善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管理等,都必须继续拓展农村综合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强化乡镇政府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对农牧区教育卫生事业的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农牧区金融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牧区特点的农牧金融体系。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应加大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县城和建制镇落户条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提高保障水平,逐渐与承建社会保障体系接轨。重点抓好农牧区水、电、路、气、讯建设。畅通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质量和服务功能。加大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渐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质量的统一。加快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培训、用工等信息,减少农牧民就业成本,逐渐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下载泉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泉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泉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共5篇]

    阳光总在风雨后——关于关于泉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暑假期间,我回到老家对我们周边地区的进行了认真观察和走访,为避免地方共性和特殊性,调查了不同乡镇和村庄。其中......

    东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修改稿

    东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 华彬—东兰县农业局 (导语: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

    县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汇报

    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大力推进山区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县落实市委要求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汇报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

    县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汇报

    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大力推进山区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县落实市委要求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汇报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

    村企联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

    村企联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 内容提要:结合对沈阳市大民屯镇方巾牛村实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核心主题,对村企联合发展、新村产业定位、环境友好发展进行了分析和......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王玉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

    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