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汇报
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
大力推进山区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
——***县落实市委要求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汇报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部署和高烽书记“汉昌要提升户办工程经验,实现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新突破”的要求,在巩固户办工程基本模式基础上,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优化
村容村风村貌、提升村民自治管理水平入手,深入实践,与时俱进,初步探索形成了“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的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路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 本 内 容
“六个一” “三配套”的户办工程模式是我县近几年来在总结过去庭园经济成功作法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出的农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模式,迎来了省委、省政府2003年9月农建会和2004年全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高层专家论坛、四川省扶贫办主任会议在我县召开,“汉昌经验”在全省和中国西部广泛推广,并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在坚持其基本模式不变的前提下,坚持以建设生态经济园为重点,以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为核心,以循环经济为纽带,以生态家园为目标,对“户办工程”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并大力开展“三村建设连片”探索实践,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更加鲜明和富有特色:
1、规范提升“六个一” “三配套”内容。“六个一”规范为:每户建成一个年稳定收入3000元以上的生态经济园,一口年产气400方以上的沼气池,一个蓄水100方以上的防旱池,一眼机压或电提卫生井,一条连接干道的硬化生态路,一套卫生舒适的生态农居。在“六个一”基础上将原总结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配套”规范提升为生态家园建设“三配套”:一是园、圈、气生态循环建设配套。以沼气池为纽带,一头连经济园,一头连畜禽圈舍,园中饲草、桔杆和经济作物下脚料饲养畜禽,畜禽粪便入沼气池产气,同时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入经济园,从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链条。二是退、改、调生态产业发展配套。“退”就是大力实行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天然林管护,改善生态环境;“改”就是将退出来的耕地、非耕地和农居周围的坡台地、坟竹地、鸡啄地进行坡改梯、薄改厚、瘦改肥,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和提升地力;“调”就是利用改后的耕地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以退促调、以改促调、以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三是生态庭园经济与庭院文化建设配套。生态庭园基础建设就是抓“六个一”建设,重点是对农居进行“四改”(改厕、改圈、改厨、改外观形象或建新房),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树养花,“美化、净化、绿化”人居环境;庭院文化建设重点是“五有”生态家庭文化细胞建设:有电视、有电话、有文化匾联、有图书角、有科技明白人,从而实现独具特色的生态庭园经济和庭园文化配套。
2、实施“户办工程”建家。即以“六个一” “三配套”为主要内容的户办工程,大力建设一家一户、一庭一院的生态家园。其中,在过去户办工程的基础上,着力新提升三个特色:一是突出循环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以沼气为纽带,全面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药”生态经济园模式,大力推广畜牧业适度规模养殖和沼气节能技术,扩大经济园建设规模,注重庭园生态保护和生态绿化,不断推进围绕庭院的生态循环圈内各环节的有机链接。二是进一步突出生态农居的地方文化特色。即引导农民不搞巨大投资、相互攀比建特色不鲜明的大洋楼,而是注重体现原生态和川北农居建筑风貌,重点在提升居住质量上下功夫。三是由过去重点注重“六个一”中的个体建设整合为建设和谐的生态家园整体形象。对生态农居建设由县建设局设计了8套新图纸全县推广,尽量形成一村一貌、一线一特色。在生态经济园和连户通院道路建设上,不再是各自为阵,而是统一规范,突出产业支柱和区域特色。
3、开展“三村”建设连片。户办工程生态家园,是组成山区生态小康新农村的单元细胞,为实现由点到片建设新农村,我们开展了“三村”建设。一是绿色产业富村,实现庭园经济向农业产业化基地跨越。为改变生态家园户办工程中经济园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种植模式,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将各类经济园串联成相对连片的产业化基地,使千万个“小庭园”组连成能对接市场的产业化“大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进培植业主和大户,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要求发展产业化经营;同时,围绕猪、兔、果、蚕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依靠二三产业带一产业的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有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文明创建兴村,实现文明家庭向文明新村扩展。其主要是由县文明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开展以户为单位的“五户十星”(遵纪守法户、科技致富户、庭院文化户、五好家庭户、户办工程达标户)创评活动,以村为单位建标美村道公路、新型合作医疗卫
生站、幼儿园、村级组织活动室、“三农”信息服务点的五项公益建设创建活动,努力推进由分散的生态家园文明户不断向文明新村扩展,凡是生态家园文明户达到80并完成五项公益建设的村可申报文明新村,由县文明委每年评选一次,两年一复查。三是村民自治管村,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为主向村民民主管理为主转变。民主管村主要通过四途径实现:公推竞争直选村干部,实现民主选人;村民代表监管村务,实现民主理财;制定村规民约治理歪风,实现民主育人;实行一事一议办公益事业,实现民主决策。
二、初 步 成 效
今年以来,我们在户办工程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小康新村的要求,大力推行“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模式,使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正在我县加速建设。今年,全县新增生态家园户办工程户1.2万户,累计达到6万户,占全县农户的31;启动新村建设102个,基本成形的新村49个;成片的生态小康新村村组面占全县的16。今年11月,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天增专程来我县调研,对我县的这一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子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主要成效有:
1、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健康发展。紧紧围绕肉食品、罐头果蔬、丝绸毛纺织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猕猴桃、生猪、毛兔、蚕桑、汉昌梨等产业化基地,全县今年新建生态经济园4.1万亩,累计达35万亩。今年新建早熟梨基地5000亩、品改雪梨6200亩;新植猕猴桃、蚕桑分别为1.1万亩、1.24万亩;今年已出栏生猪115万头,同比增长11万头;存栏毛兔380万只,我县今年被列为国家级育肥猪标准化生产基地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新引进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壮大龙头企业3家、改制龙头企业2家、引进和培育流通型龙头企业4家。建成国家级百强专业协会1个,省级百强专业协会5个。我县被中国农学会授予全国生态庭园经济高效产业专业示范县,成为国家红阳猕猴桃原产地域保护基地县,绿色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达到70以上。
2、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通过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建成的经济园可实现年收入6亿多元,户平增加收入4000元以上,实施生态小康新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600-3400多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00-1400多元,今年农村居民存款余额达31亿元,比年初增加5.4亿元。由于收入逐年大幅增加,促进了农民物质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目前,全县达到“五有”标准的农户占50以上,比去年新增11个百分点;100的乡镇、94的村实现了电视光纤联网,60的农户通有线电视,100的村、38的户通电话;让农家人望而却步的宽带网、电脑也悄然进入农家,成为农民赚钱的“好帮手”。
3、农村人居条件极大改善,人与自然日趋和谐。今年新建沼气池6400口,累计达到11.5万口,7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新建防旱池2500口、卫生井4200眼,分别累计达到5.4万口、14万眼以上,红层找水打井7100口(春节前完成1万口),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放心水;新改扩建生态农居1.4万套,累计达到9.8万套,人居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积极引导农户对农居进行绿化配套,建设房前屋后花园,“房在绿中座,人在花中行”的独特景观随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村公益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新改造标美村道路370公里,累计达到1870公里,村村建有合作医疗卫生站,建农村“三农”服务点600多处,86的农户享受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38个村(组)被授予县级以上卫生村(组)称号。生态汉昌建设加速推进,汉昌被列入全省唯一一个农村环保行动计划县,“汉昌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今年6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目前正在准备迎接国家验收;陵江镇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优美示范镇,元坝镇等5个镇评为四川省环境优美乡镇试点镇。
4、农民思想观念极大转变,乡风民俗日益文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在给农民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更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良好乡风民俗的形成。一是农民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明显增强。过去由政府引导建生态家园转向自觉投资建设,在专业大户和农村能人带动下,农民走出农村小天地,主动对接大市场。全县常年在外营销人员达1.6万多人。二是农民科技意识、质量效益观念明显增强。积极学习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科技致富在农村成为新时尚,全县70的农户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三是文明意识、诚信意识明显增强。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渐入农村,农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农村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县农村达到“五好家庭”的农户达7.8万户,“十星级”文明户达到5万户,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达200个(国家级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12个、市级文明村28个)。汉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上交流发言,汉昌生态庭院文化今年入围国家文化部“文化创新奖”,我县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县。四是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明显增强。随着普法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农民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自主决策、自我管理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村治安明显好转,每万人发案率仅为万分之一。汉昌“四五”普法经验在全省依法治省工作会上交流发言,全县100的村创建成了市级村民自治模范村,今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村民自治示范县,并列为全省30个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工作试点县。
三、推 进 方 式
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不断探索和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方法。
1、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创新推进。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届接着一届干,形成如今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模式,先后经历了四步跨越:一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围绕房前屋后大种小药园、小果园、小养殖、小桑园、小鱼塘,形成了庭院经济,主要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二是9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由庭院经济走向庭园经济,主要建经济园解决商品经济增收问题;三是党的十六大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农村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探索形成了“六个一” “三配套”为主要内容的户办工程模式;四是今年市第五次党代会后,按照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广元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要求,又进一步探索形成了“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的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路子,全面探索和推进经济、文化、生态和政治文明和谐发展。每一步跨越都充分遵循当时发展形势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并努力实现高烽书记要求的“提升新内涵、打造新亮点、实现新突破”。
2、关键:坚持“户办为主、政府帮扶”,有效解决投入机制。通过采取政府补助引导建、转变产权自觉建、庭院评星激励建、村规民约要求建、能人示范带动建等办法,建立了以群众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助、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了“政府引导投入——市场效益回报——农户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一是明晰产权自主建。对原集体的荒山、场园、水利工程等经营权公开拍卖,引导买主自觉进行绿化、改造,实施塘库、场园民营化,并将拍卖的收益用于补助农户进行新农村建设,激发农民自我创业热情。三年来全县共拍卖山坪塘2143口、场园207个,不仅使所拍卖的山坪塘、场园得到改造,而且将收益的800万元又通过补助农户发展户办工程等9100多处。二是能人示范带动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着力培育规模经营土地的专业大户及加工业大户、营销大户,通过大户带动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全县共培育业主1000余人,其中100亩以上的大户业主53家,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和水面7万余亩,直接带动农户4万余户。三是政府扶持引导建。一方面,政府加大统一规划和宣传教育力度,动员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干。另一方面,用好用活上级各类项目与财政资金以奖代补,辅之以机关干部帮扶、税费减免、用地优惠等措施,支持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政府每投入1元可带动农户自主投入10元以上,今年来,全县各类项目打捆和县乡财政投入2100万元,带动全县农户自我投入资金近2.1亿元,投劳近960万个。四是村规民约要求建。把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分解成可以量化的具体指标,由村民自主决策,民主管理,讨论制定村规民约,要求农户自觉搞好新农村建设。同时,大力宣传生态经济致富能手和典型示范村组,以点带面,有力地辐射和推动新农村建设。
3、重点:实施“百村万户新村建设计划”,不断扩大新村覆盖面。为加快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步伐,我县大力实施了“百村万户新村建设计划”,即全县启动新村建设100个,每年完成三分之一以上的组,每年建成户办工程生态家园1万户以上,通过6—7年的努力,全县80的农户基本建成“户办工程生态家园”,50的村组达到生态小康新农村标准。一是坚持政府规划引导。实行“三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确保建设质量;实行“三优先”,即先规划后建设,先国道沿线后农村腹地;先物质后精神,实现交通道路联成网,水利灌溉联到地,绿化美化联庭院,骨干产业联成片,学校医疗联农户,活动阵地联村民。二是严格新村建设“三不”要求。即不盲目攀比,不搞形式主义、花架子,不负债搞水泥路,突出“巴山农居”特色,切实增强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实效。三是瞄准目标稳步推进。按照“百村万户新村建设计划”的部署,全县每年每个乡镇重点打造1-2个村,每个村重点打造20户以上,县级部门联挂抓好1个以上的组,确保全县每年1万户以上达到或基本达到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标准。
4、保障:健全四项保障机制,形成新村建设合力。坚持统筹党建与经济发展,力求在汉昌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上有新突破。一是实施“一把手”承诺上岗,强化乡村干部责任。对乡镇、村“一把手”将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作为任期承诺主要目标,承诺一年一检查,凡完不成承诺目标的,则按程序降职或改任非领导职务。实施这项改革以来,有2个乡镇、6个村“一把手”因此被免职或降职使用。二是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改变过去按行政区划设置基层党组织的习惯模式,大胆尝试和推行“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从而增强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县已在产业链上建党小组485个,得到了四川省委领导充分肯定。三是实施“五个一”办实事亲民工程,增强党组织带动作用。大力开展“五个一”(即县级干部挂包一个新村,一个部门对口帮建一个新村,副科级以上干部在农村培养一个科技明白人、联建一个生态家园示范户、帮扶一个贫困户)亲民工程,通过这一举措,全县培养了2万多名科技明白人,200多项公益事业有人牵头抓,近1000户贫困户得到资助,改善了党群、政群、干群关系。四是建立扶贫帮扶制度,解决弱势群体生活困难。针对农村贫困户、五保户、缺劳户建设生态小康新农村投入不足的实际,我们采取党员干部、县属部门结队帮扶和项目资金适当倾斜的办法,支持和引导他们积极建设家园。全县县属部门和副科级以上干部共帮扶贫困户2160户,帮扶资金和捐物折资48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生态小康新农村平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我县“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建设新农村的探索和实践,符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第五次党代会要求,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小康新村已成为汉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目前正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我们一定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一定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贫困山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外出后留守家园人口老龄化严重、贫困地区投入困难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认真研究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村民自治力度,不断扩大“户办工程”和“三村建设”覆盖面,千方百计加快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二篇:县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汇报
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
大力推进山区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
——***县落实市委要求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汇报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部署和高烽书记“汉昌要提升户办工程经验,实现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新突破”的要求,在巩固户办工程基本模式基础上,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优化村容村风村貌、提升村民自治管理水平入手,深入实践,与时俱进,初步探索形成了“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的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路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 本 内 容
“六个一”+“三配套”的户办工程模式是我县近几年来在总结过去庭园经济成功作法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出的农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模式,迎来了省委、省政府2003年9月农建会和2004年全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高层专家论坛、四川省扶贫办主任会议在我县召开,“汉昌经验”在全省和中国西部广泛推广,并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在坚持其基本模式不变的前提下,坚持以建设生态经济园为重点,以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为核心,以循环经济为纽带,以生态家园为目标,对“户办工程”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并大力开展“三村建设连片”探索实践,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更加鲜明和富有特色:
1、规范提升“六个一”+“三配套”内容。“六个一”规范为:每户建成一个年稳定收入3000元以上的生态经济园,一口年产气400方以上的沼气池,一个蓄水100方以上的防旱池,一眼机压或电提卫生井,一条连接干道的硬化生态路,一套卫生舒适的生态农居。在“六个一”基础上将原总结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配套”规范提升为生态家园建设“三配套”:一是园、圈、气生态循环建设配套。以沼气池为纽带,一头连经济园,一头连畜禽圈舍,园中饲草、桔杆和经济作物下脚料饲养畜禽,畜禽粪便入沼气池产气,同时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入经济园,从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链条。二是退、改、调生态产业发展配套。“退”就是大力实行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天然林管护,改善生态环境;“改”就是将退出来的耕地、非耕地和农居周围的坡台地、坟竹地、鸡啄地进行坡改梯、薄改厚、瘦改肥,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和提升地力;“调”就是利用改后的耕地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以退促调、以改促调、以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三是生态庭园经济与庭院文化建设配套。生态庭园基础建设就是抓“六个一”建设,重点是对农居进行“四改”(改厕、改圈、改厨、改外观形象或建新房),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树养花,“美化、净化、绿化”人居环境;庭院文化建设重点是“五有”生态家庭文化细胞建设:有电视、有电话、有文化匾联、有图书角、有科技明白人,从而实现独具特色的生态庭园经济和庭园文化配套。
2、实施“户办工程”建家。即以“六个一”+“三配套”为主要内容的户办工程,大力建设一家一户、一庭一院的生态家园。其中,在过去户办工程的基础上,着力新提升三个特色:一是突出循环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以沼气为纽带,全面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药”生态经济园模式,大力推广畜牧业适度规模养殖和沼气节能技术,扩大经济园建设规模,注重庭园生态保护和生态绿化,不断推进围绕庭院的生态循环圈内各环节的有机链接。二是进一步突出生态农居的地方文化特色。即引导农民不搞巨大投资、相互攀比建特色不鲜明的大洋楼,而是注重体现原生态和川北农居建筑风貌,重点在提升居住质量上下功夫。三是由过去重点注重“六个一”中的个体建设整合为建设和谐的生态家园整体形象。对生态农居建设由县建设局设计了8套新图纸全县推广,尽量形成一村一貌、一线一特色。在生态经济园和连户通院道路建设上,不再是各自为阵,而是统一规范,突出产业支柱和区域特色。
3、开展“三村”建设连片。户办工程生态家园,是组成山区生态小康新农村的单元细胞,为实现由点到片建设新农村,我们开展了“三村”建设。一是绿色产业富村,实现庭园经济向农业产业化基地跨越。为改变生态家园户办工程中经济园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种植模式,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将各类经济园串联成相对连片的产业化基地,使千万个“小庭园”组连成能对接市场的产业化“大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进培植业主和大户,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要求发展产业化经营;同时,围绕猪、兔、果、蚕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依靠二三产业带一产业的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有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文明创建兴村,实现文明家庭向文明新村扩展。其主要是由县文明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开展以户为单位的“五户十星”(遵纪守法户、科技致富户、庭院文化户、五好家庭户、户办工程达标户)创评活动,以村为单位建标美村道公路、新型合作医疗卫生站、幼儿园、村级组织活动室、“三农”信息服务点的五项公益建设创建活动,努力推进由分散的生态家园文明户不断向文明新村扩展,凡是生态家园文明户达到80%并完成五项公益建设的村可申报文明新村,由县文明委每年评选一次,两年一复查。三是村民自治管村,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为主向村民民主管理为主转变。民主管村主要通过四途径实现:公推竞争直选村干部,实现民主选人;村民代表监管村务,实现民主理财;制定村规民约治理歪风,实现民主育人;实行一事一议办公益事业,实现民主
决策。
二、初 步 成 效
今年以来,我们在户办工程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小康新村的要求,大力推行“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模式,使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正在我县加速建设。今年,全县新增生态家园户办工程户1.2万户,累计达到6万户,占全县农户的31%;启动新村建设102个,基本成形的新村49个;成片的生态小康新村村组面占全县的16%。今年11月,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天增专程来我县调研,对我县的这一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子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主要成效有:
1、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健康发展。紧紧围绕肉食品、罐头果蔬、丝绸毛纺织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猕猴桃、生猪、毛兔、蚕桑、汉昌梨等产业化基地,全县今年新建生态经济园4.1万亩,累计达35万亩。今年新建早熟梨基地5000亩、品改雪梨6200亩;新植猕猴桃、蚕桑分别为1.1万亩、1.24万亩;今年已出栏生猪115万头,同比增长11万头;存栏毛兔380万只,我县今年被列为国家级育肥猪标准化生产基地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新引进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壮大龙头企业3家、改制龙头企业2家、引进和培育流通型龙头企业4家。建成国家级百强专业协会1个,省级百强专业协会5个。我县被中国农学会授予全国生态庭园经济高效产业专业示范县,成为国家红阳猕猴桃原产地域保护基地县,绿色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达到70%以上。
2、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通过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建成的经济园可实现年收入6亿多元,户平增加收入4000元以上,实施生态小康新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600-3400多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00-1400多元,今年农村居民存款余额达31亿元,比年初增加5.4亿元。由于收入逐年大幅增加,促进了农民物质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目前,全县达到“五有”标准的农户占50%以上,比去年新增11个百分点;100%的乡镇、94%的村实现了电视光纤联网,60%的农户通有线电视,100%的村、38%的户通电话;让农家人望而却步的宽带网、电脑也悄然进入农家,成为农民赚钱的“好帮手”。
3、农村人居条件极大改善,人与自然日趋和谐。今年新建沼气池6400口,累计达到11.5万口,7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新建防旱池2500口、卫生井4200眼,分别累计达到5.4万口、14万眼以上,红层找水打井7100口(春节前完成1万口),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放心水;新改扩建生态农居1.4万套,累计达到9.8万套,人居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积极引导农户对农居进行绿化配套,建设房前屋后花园,“房在绿中座,人在花中行”的独特景观随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村公益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新改造标美村道路370公里,累计达到1870公里,村村建有合作医疗卫生站,建农村“三农”服务点600多处,86%的农户享受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38个村(组)被授予县级以上卫生村(组)称号。生态汉昌建设加速推进,汉昌被列入全省唯一一个农村环保行动计划县,“汉昌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今年6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目前正在准备迎接国家验收;陵江镇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优美示范镇,元坝镇等5个镇评为四川省环境优美乡镇试点镇。
4、农民思想观念极大转变,乡风民俗日益文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在给农民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更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良好乡风民俗的形成。一是农民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明显增强。过去由政府引导建生态家园转向自觉投资建设,在专业大户和农村能人带动下,农民走出农村小天地,主动对接大市场。全县常年在外营销人员达1.6万多人。二是农民科技意识、质量效益观念明显增强。积极学习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科技致富在农村成为新时尚,全县70%的农户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三是文明意识、诚信意识明显增强。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渐入农村,农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农村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县农村达到“五好家庭”的农户达7.8万户,“十星级”文明户达到5万户,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达200个(国家级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12个、市级文明村28个)。汉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上交流发言,汉昌生态庭院文化今年入围国家文化部“文化创新奖”,我县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县。四是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明显增强。随着普法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农民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自主决策、自我管理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村治安明显好转,每万人发案率仅为万分之一。汉昌“四五”普法经验在全省依法治省工作会上交流发言,全县100%的村创建成了市级村民自治模范村,今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村民自治示范县,并列为全省30个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工作试点县。
三、推 进 方 式
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不断探索和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方法。
1、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创新推进。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届接着一届干,形成如今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模式,先后经历了四步跨越:一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围绕房前屋后大种小药园、小果园、小养殖、小桑园、小鱼塘,形成了庭院经济,主要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二是9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由庭院经济走向庭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汇报
田六村位于莘县王奉镇驻地西南5公里处,全村共385户,1471人,其中党员41名,现有耕地2164亩,人均耕地达1.7亩。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田六村党支部一班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自己动手,真抓实干,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截至目前,全村瓜菜菌常年种植面积达
800亩,林果面积550亩,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0元,位居全镇前列,一个经济发展、民主管理、精神文明、村容整洁、环境生态的新农村正在形成。
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党支部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支部书记商银祥任现职已近二十年,拥有扎实的党员基础和群众基础。近年来,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村党支部时刻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着力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
该村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农民文化大院、图书室,配套了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远程教育设备。依托村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对党员干部加强学习,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强化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团结支部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带领群众致富。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全村经济大发展。连年来,田六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县级优秀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全村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镇前列,同时支部书记商银祥同志当选为莘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二、抓调整,引项目,经济发展创新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生产发展在农村首要指的是农业发展。
田六村土质沙化,漏水漏肥严重,耕地产出率低,以往种植的小麦、玉米,产值低,收入少。近几年,村干部与群众“远学寿光,近学位庄”,正视分析自身优势,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通过外出参观取经,从1990年全村发展第一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开始,到现在全村共建有冬暖式大棚650棚,并筹建了一处蔬菜交易市场,日交易量平均为8万斤,最高时达20万斤。
近年来,田六村立足本村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广有机肥料、生物肥料,严禁各种高残留剧毒农药、花费等生产投入品的使用,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进行生产,积极发展绿色蔬菜种植,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单一的种植结构。自1994年以来,该村连年被评为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
田六村有一处300亩废弃多年的集体梨园,由于品种老化,缺乏管理技术等原因,产量低,市场销路窄,别说外卖,自己吃都不觉得甜,几乎没有效益。党支部书记商银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千方设百计多方联系,最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郁金香生物技术公司达成了联合开发田六村梨树高接换头改造成韩国黄金梨基地项目,外方投入接穗种条和人员改接,并负责常年技术指导及20年产品包销工作,利润对半分成。梨园改接当年即形成花芽,第二年即结果达1000斤,2004年即达2000斤,2005年亩产3000斤以上,亩收入2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年年递增,相当可观。同时还发展250多亩的新梨园,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为本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倡文明,树新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的有机统一体。为此,在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生活宽裕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田六村近年来认真开展“文明户、文明街、文明村”创建活动,提倡文明新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田六村兴建文化大院,着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2003年,该村筹资5万元为村里安上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2004年,该村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组织村民修筑村内坑洼不平的道路。9月份,筹资15万元硬化了5公里的道路。同时投资13万元在村内3条主干道上铺设了给排水管道,并安装了高标准路灯48盏,达到净化、亮化,彻底改变了村里落后的生活环境。田六村还实施了“五改”即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灶住户五大工程,推广沼气、太阳能等实用技术,实现人畜分离、改厕入户、疏通沟渠、清洁引水、村路硬化、整洁美化,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生活居住环境质量。
下一步,田六村大力提倡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会
第四篇: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们**村共有耕地面积2050亩,辖13个村民小组,2380口人,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全村以民用采暖、造纸机械加工业为主,现有企业10个,年产值达1.8亿元。在创建和谐新农村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战略,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努力推进
和谐新农村建设,在“抓”字上下功夫,在“新”字上求突破,努力做到“六抓六新”。
一抓农民增收,发展新产业。在创建和谐新农村过程中,在工业发展上,我们村注重结合本村实际,给村内企业提供用地、用电、用水方面的优惠,帮助企业筹集资金解决实际困难,协调企业与村民间的关系。如:在桑宝公司新型采暖炉项目的征地工作上,有一少部分村民思想落后,成见较深,甚至到企业滋事生非,村干部就多次上门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及时化解了村企矛盾,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发展环境;此外,为国盛机械厂等新建企业在调整用地、生产线路架设方面提供帮助,保证了企业前期筹建和正常运转。村两委的服务跟上了,村内企业与村民的关系理顺了,农民增收也就有望了。我们依托桑宝、机械厂等龙头企业,积极解决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仅2005年,就安排村民就业100余人,直接促进了村民增收。农业发展上,我们在稳定两大优势企业的同时,下大力气进行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重点发展了养殖业,全村共有规模养殖户6户,特色养殖户12户。此外,我们鼓励村民种植冬瓜、地黄等经济作物达500多亩,经济效益显著。工农业的协调快速发展,不仅吸纳了大批劳动力,也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2005年,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务工率达80,村内种植户、养殖户、产品加工运输户等专业户占全村户数的45,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同比增长20%,非农业收入已占总收入的70%,全村经济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二抓精神文明,提倡新风气。我们以创建文明村为切入点,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积极引导村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我们还投资4万余元,建起了高标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设“四室”、“一场”、“一校”、“一台”和“六个协会”,初步具备了政治理论学习、法纪教育、文体活动、科技服务等功能。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立和完善,极大地满足了村民求富、求知、求乐的需要。今年春节,村里还组织了沁阳、焦作、济源三地农民门球邀请赛,活跃了村民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受到了全村群众的一致欢迎。为了让村民看上有线电视,村两委积极与广电局协商,促成有线电视进村,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6%。如今,我们村的村民逐渐养成了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村里无不赡养老人现象,无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无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闹访现象,治安案件发案率显著下降,逐步形成了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新风尚。
三抓素质提高,培育新农民。创建和谐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我们村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积极联系市科协、省农科院、省农大等科研单位,建立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他们运用科技致富的本领,切实增强了村民转移就业和独自创业的能力。通过培训,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舞台。
四抓环境整治,营造新环境。我们村坚持以“创优美舒适环境,建文明和谐新村”为目标,以整治脏乱差现象为突破口,从整治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入手,广泛发动群众改水、改厕、改灶、改路,逐步改善农村环境,做到了道路畅通、农居清洁、院落整齐、圈厕卫生、生活区和生产区分离。为了确保村内环境整洁,我们拿出1万元,组建了专门的环卫队,设立了固定的垃圾倾倒点、填埋点,彻底解决了村里脏乱差的顽疾。同时,投资20余万元,对村内所有大小街道的路面进行了硬化修复,架设路灯60多盏,对街道两侧进行了绿化,村里的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基本完成。为改善全村人的吃水条件,村里还投资5万元新打深水井1眼,目前,正与市自来水公司联系铺设自来水管道。
五抓村务公开,构筑新体系。村两委班子十分重视村务政务的公开和民主决策,凡涉及全村的大事,关系群众利益的事务,都提请村民代表大会议论、决策。尤其是财务方面,村理财小组的职能得到了强化,任何开支未经小组审核的均不能入帐,村内财务状况的透明化,让村民对本村财务“心中有数,心服口服”。我们还健全完善了村民自治机制,认真制定了新农村创建规划以及学习宣传、文化教育、法制道德、日常活动的目标、制度等,切实保障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了民主自治的程度,使新农村创建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六抓先进性建设,增强新活力。创建和谐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
第五篇: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们**村共有耕地面积2050亩,辖13个村民小组,2380口人,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全村以民用采暖、造纸机械加工业为主,现有企业10个,年产值达1.8亿元。
在创建和谐新农村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战略,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努力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在“抓”字上下功夫,在“新”字上求突破,努力做到“六抓六新”。
一抓农民增收,发展新产业。在创建和谐新农村过程中,在工业发展上,我们村注重结合本村实际,给村内企业提供用地、用电、用水方面的优惠,帮助企业筹集资金解决实际困难,协调企业与村民间的关系。如:在桑宝公司新型采暖炉项目的征地工作上,有一少部分村民思想落后,成见较深,甚至到企业滋事生非,村干部就多次上门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及时化解了村企矛盾,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发展环境;此外,为国盛机械厂等新建企业在调整用地、生产线路架设方面提供帮助,保证了企业前期筹建和正常运转。村两委的服务跟上了,村内企业与村民的关系理顺了,农民增收也就有望了。我们依托桑宝、机械厂等龙头企业,积极解决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仅2005年,就安排村民就业100余人,直接促进了村民增收。农业发展上,我们在稳定两大优势企业的同时,下大力气进行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重点发展了养殖业,全村共有规模养殖户6户,特色养殖户12户。此外,我们鼓励村民种植冬瓜、地黄等经济作物达500多亩,经济效益显著。工农业的协调快速发展,不仅吸纳了大批劳动力,也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2005年,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务工率达80%,村内种植户、养殖户、产品加工运输户等专业户占全村户数的45%,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同比增长20%,非农业收入已占总收入的70%,全村经济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二抓精神文明,提倡新风气。我们以创建文明村为切入点,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积极引导村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我们还投资4万余元,建起了高标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设“四室”、“一场”、“一校”、“一台”和“六个协会”,初步具备了政治理论学习、法纪教育、文体活动、科技服务等功能。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立和完善,极大地满足了村民求富、求知、求乐的需要。今年春节,村里还组织了沁阳、焦作、济源三地农民门球邀请赛,活跃了村民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受到了全村群众的一致欢迎。为了让村民看上有线电视,村两委积极与广电局协商,促成有线电视进村,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6%。如今,我们村的村民逐渐养成了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村里无不赡养老人现象,无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无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闹访现象,治安案件发案率显著下降,逐步形成了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新风尚。
三抓素质提高,培育新农民。创建和谐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我们村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积极联系市科协、省农科院、省农大等科研单位,建立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他们运用科技致富的本领,切实增强了村民转移就业和独自创业的能力。通过培训,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舞台。
四抓环境整治,营造新环境。我们村坚持以“创优美舒适环境,建文明和谐新村”为目标,以整治脏乱差现象为突破口,从整治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入手,广泛发动群众改水、改厕、改灶、改路,逐步改善农村环境,做到了道路畅通、农居清洁、院落整齐、圈厕卫生、生活区和生产区分离。为了确保村内环境整洁,我们拿出1万元,组建了专门的环卫队,设立了固定的垃圾倾倒点、填埋点,彻底解决了村里脏乱差的顽疾。同时,投资20余万元,对村内所有大小街道的路面进行了硬化修复,架设路灯60多盏,对街道两侧进行了绿化,村里的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基本完成。为改善全村人的吃水条件,村里还投资5万元新打深水井1眼,目前,正与市自来水公司联系铺设自来水管道。
五抓村务公开,构筑新体系。村两委班子十分重视村务政务的公开和民主决策,凡涉及全村的大事,关系群众利益的事务,都提请村民代表大会议论、决策。尤其是财务方面,村理财小组的职能得到了强化,任何开支未经小组审核的均不能入帐,村内财务状况的透明化,让村民对本村财务“心中有数,心服口服”。我们还健全完善了村民自治机制,认真制定了新农村创建规划以及学习宣传、文化教育、法制道德、日常活动的目标、制度等,切实保障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了民主自治的程度,使新农村创建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六抓先进性建设,增强新活力。创建和谐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村以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按照“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管理、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总体目标,切实解决本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我们按照柏香镇“六好”村街的创建要求,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继续实施“双强”工程,切实加强了班子建设和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党员干部服务“三农”的实力,使之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真正把先进性活动建成村民长期得实惠的满意工程。目前,村两委班子风气正、人心顺、想干事、比创业的氛围已初步形成,为创建和谐新农村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和思想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是整体发展意识不够强,党员、群众还没有形成“全员动员、人人招商”的浓厚氛围。二是地理优势、产业优势发挥不够,没有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挖掘潜力,多渠道、全方位进行招商引资力度不够。三是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党员致富、带富能力、依法办事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五是发展经济的措施不够,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力度还需加大。
三、下步创建思路
随着第三批先进性教育的不断深入,村两委将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先进性,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加大和谐新农村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发挥紧靠沁伏路的地利优势,依托民用采暖、造纸机械行业,通过把这两大产业做大、做强,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剩余劳力安置,全面协调工农业发展,为改善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活,为创建一个和谐、文明、富裕的新伏背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