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19:0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就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深化科技推广培训在基层的投入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

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

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3参考文献

[1] 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2] 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3] 马桂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32-233.[4] 徐彬,里日斥,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9-11.

第二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推广学》论文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院:理学院

班级:应用化学114班

姓名:陈领航

学号:2011014974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理学院应用化学2011级陈领航2011014974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

人员的比重高达46.9%,但是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仅有15.2%。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新台阶,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科技进步。中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30%~40%,多一半的科技成果不能为经济建设作贡献。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三科(科研与推广单位、农业教育机构以及国外的科研成果)与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桥梁工程”高标准的建好。“桥梁工程”指的就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推广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现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其优点是具备一定的推广条件,能较好地执行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计划。但是中国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存在着科技推广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推广、生产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差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

推广体系创新和改革新技术扩散理论诱致性创新原理软科学中国农业推广体制创新体系的构建、运行

[正文]

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理论中的新技术扩散理论和制度创新原理中的诱致性创新原理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理论中的新技术扩散理论

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是指新型农民从获得农业新信息到最终采用新成果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众多农业科技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分为如下五个阶段:认识阶段(感知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尝试阶段)、采用阶段(接受阶段)。

“新技术的扩散”可以使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扩散,也可以是由一个单位或地区向更

多的单位或地区扩散。新技术在农民群体中扩散的过程,也是农民的心理、行为变化的过程,是“驱动力”与“阻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当驱动力大于阻力,创新就会扩散开来。研究表明,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突破、紧要、跟随和从众4个阶

段。

2、制度创新原理众的诱致性创新原理

1987年,舒尔茨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只有通过技术变革,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新动力等,才会有可能实现农业部门的增长。因此,新的有利技术供给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装便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速水佑次郎和拉坦进一步发展了舒尔茨的理论,建立了诱致性创新理论。诱致性创新理论由诱致性技术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相结合的理论,它反映了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与制度的一般均衡关系。技术创新是诱致性创新的核心,在经济子系统中,资源禀赋的变化会诱发技术变迁。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需要结合在一起,同时它需要产权制度的支持,需要公共支持的农业研究和推广体系。

二、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1、需求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对推广体系的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问题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真正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它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要不断优化农村聚才、育才、用才环境,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早就一大批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科技需求分析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效益低、规模小、惧风险、秩序不规范造成的积极性低下、资金不足等问题的约束,农民对科技需求和技术来源要多样化、专业化,并且当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对科技需求相对不足。

(三)新阶段对农业推广理念、制度、方式与方法变革的要求

①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明确职能、科学定位。

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多元化,要求必须明确划分政府、涉农企业、社会组织、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各自的职能。国家推广体系的主要职责是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科学经营。不断增加收入,以及开展直接为履行这些职能服务的技术质量监测等基础工作。

②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面向市场和农民,自下而上开展工作。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都是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科技推广是执行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新时期推广工作必须实现目标和重点的转移,即从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数量为主转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因而必须根据市场和农民的需求开展推广工作,诱导农民自觉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素质发展农业和农村的道路。

③要求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创新。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在工作方法上不能继续完全沿用传统计划经济的“技术师范+行政推动”的老办法,要按照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原理,积极探索引导弄饭胡和带头人,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重视培养农民科技示范户,加强对农民专业协会的工作指导与合作,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从而帮助农民不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④要求用世界的眼光来认识和改革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提出:中国将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国际贸易,加强涉农国际磋商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重点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领域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生产的面貌有个新的转变。

2、供给分析

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特点:①政府直接领导;②狭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③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供给状况的特点:①科技需求与供给脱节;②取消农业税后供给能力进一步下降。

(一)中国农业推广体制弊端分析:

① 科研、教育、推广严重脱节。

中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长期以来是由上级部门来决定,而不是由农民来决定。这样使得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有时候并没有完全调查当地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这不仅阻碍了适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业新技术不能迅速地传播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普及难度加大。

② 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源供给渠道单一,供给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是国家出钱,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研究和开发,农业企业、社会、农民无偿或抵偿使用和手艺。这就使得投资渠道单一,总量不足。另一方面,“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减少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流失,造成农技人员从事推广事业时间减少,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受到较大的破坏。

③ 管理体系不顺,职能发挥不平衡。

中国是农业打过,农业科技推广属于官办形式,这种推广体系有利于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的推广,符合中国国情。但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推广工作的实践证明,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比如推广工作受政府机构变动的影响较大,管理体系不顺畅,这些有问题的地方还需要加强和改善。

④ 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

中国的资源推广比率严重低于国际标准水平(详见国际公认黄金分割率比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性研究),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而技术开发则是提高科技推广率的关键,中国农业科技的开发投资需要加大,此外,推广重点过分偏向农业产中技术指导,而产前、产后和加工技术指导薄弱。

⑤ 农业推广率低

⑥ 推广人员数量庞大、队伍不稳,文化素质低、知识结构老化。

解决这一弊端的有力途径就是加大对推广员的审核程度,对推广队伍进行筛选优化,达到减少人员,稳定队伍,提高全体推广人员素质的目的。

⑦ 经费严重不足,开展工作困难

(二)对于这些弊端问题的解决对策

① 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

② 加大资金投入,控制一些不法政府官职人员从中抽取利益。

③ 将推广人员队伍进行统一培训、优化、深造。

④ 增加管理人员,开展多渠道的管理机制,并多发展、沟通农民,及时将从农民那里得到的问题反馈给推广人员。

三、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及创新体系的构建、运行

1、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机构改革与设置

①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省、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的建设。

②乡镇级的政府农业科技推广职能实行社会化,组织管理职能由乡镇政府承担。

③根据需要,县级机构可派设跨乡镇的专业中心站。

⑤ 充分发挥村干部、新型农民、涉农企业和各种农民企业合作组织及协会的作用。

(二)人员配置和用人机制

对于进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专业人员,应当进行类似于公务员的资格考试,考试由省级部门统一安排。农业推广机构用人制度的改革,海英包括实行聘任制和辞退制等配套措施,提高推广人员的学历标准等。

(三)经费收支制度和管理体系变革

在实行职能重新定位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农业推广部门实行统收统支制度和全额拨款。管理体制与经费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需要中央农业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并负担相应的经费支出,所需经费总量并不是很大。所以需要我们变革收支制度和管理体系。

(四)非政府机构的参与

逐步扩大允许非政府机构服务的范围,将那些不一定非由政府机构完成不可的职能向非政府机构开放,形成在一些领域中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与非政府农业推广机构并存的竞争局面。

2、创新体系的创建与运行

(一)创建的内容

①建立科技试验、示范体系

②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③建立信息传播体系

(二)基本框架

在政府支持下,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引导,联合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根据农业区域资源和产业特色,创建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移的新型推广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培训和转化体系三个平台。其体系的建立以管理平台为基础,以成果转化平台为核心,以信息和培训平台为支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①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机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时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涉农企业进行改制并组建新的企业,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顺利实施。

②人才机制: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广大农民各种社会需要的提高,社会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效、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科技推广专家(科技人员)数据库。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以项目、基地为纽带,吸纳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和涉农企业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可教人员、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等多方面的积极性。

③保障机制:a.经费保障。农业科技推广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离不开国家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所以要切实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b.组织保障。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运行机制。c.人员保障。稳定现有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同时创新人员使用机制,实行一套能激发推广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使用机制。

④激励机制:在所有推广主体中,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奖励制度,更好地使用机制,重奖直接从事推广体系的有功人员。对那些取得重大成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

重奖,并且调整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的评价取向等。

四、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创建的政策建议

1.通过制度化的程序,进行改革中创新

2、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投入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4、建立科技示范、农民培训和网络平台

5、与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结合起来进行

6、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

7、产学研紧密结合,完善现代农业科技供给体系

8、重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提高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水平

五、结语

农业推广学作为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农村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历了几次创新和变迁。总体讲,尽管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在发展理念、组织体系建设以及推广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拓展,但是与农业技术创新体制的改革相类似,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行政化的组织架构,公共科技推广的基本地位并没有得到解决。新型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把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放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框架中统筹考虑,这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 黄天柱,陈心宇.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J].中国农学通报,2001,6(20)

[2] 沈伟桥.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220~224

[3] 翟雪凌,范秀荣.中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 [J].中国农技推广,2000:34~35

[4] 窦铁岭等.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改革的思考 [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3):65~67

[5] 丁振京.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创新研究 [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1

[6] 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 黄天柱.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8] 王慧军.农业推广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9] 何静,农贵新.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政府职能 [J].农业经济问题,1999,(4):57~59

第三篇:浅谈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

浅谈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好生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乡村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本人多年的农机化工作经验,现就如何抓好当前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浅谈几点想法。

主题词:农机科技推广问题对策

农机科技推广是农机化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最有效的措施。为此,笔者就当前我省乡村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进行探讨,助推现代农业稳中发展。

一、乡村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村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由于受过去传统耕种模式的影响,思想认识、工作方法、专业技术、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制约,普遍存在新型农机具、农机化技术推广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广体系断层,技术服务难到位;

二是行政指令推广,服务对象难接受;

三是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普及;

四是服务环节薄弱,推广效果难突破;

五是科技交流不畅,专业技术难更新;

六是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增强。

二、推进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当前乡村农机科技推广难的实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与乡村地貌特征、区位优势、产业结构、人员素质、本土化作业程度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特色、推介亮点、抓出成效来,为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服务。

1、提高农机科技推广认识,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中央1号文件提出“坚持科技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重大战备部署,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发展乡村生产力,农机科推广体系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要充分认识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风,各级党委、政府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农机科技推广体系稳定和发展。基层农机科技推广人员也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弘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始终走在农机科技推广第一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献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加强农机科技人才培养,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地乡情村貌均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有着较好的发展环境,但在很大程度上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生根缔固,导致乡村农业产业项目难形成规模,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农机科技带头人、农机科技示范户、大规模的机械化示范作业带动等。这就需要乡村加强农机科技能人培养,培育发展农机科技示范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整合乡村农机科技人力资源;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农机科技下乡秀、专业技术培训秀、农机推广信息秀”的作法,以农时活动为契机,将新型适用、符合本土作业特色的农业机械现场演示会和技术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注重加大对新型适用农机具和农机化技术的推广示范力度,积极邀请相关生产企业技术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农户科学操作使用新型农业机械和农机化技术,真正把“科技培训班”办到农民的心坎上,把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农机专

业合作组织应遵循“民主、民办、民管、民受益、社会化”原则,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农机合作经营组织。

一是创办主体多元化。可采取乡村农机大户、种稻大户、致富能手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乡村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

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户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采取“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多种服务形式。

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形成、建立、健全、完善与发展壮大,需要政府政府各部门加强扶持、指导和管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帮助他们筹集资金、组织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重点突破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拓宽跨区作业服务领域。

3、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针对目前乡村发展现状,积极开展农机科技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宣传培训要突出层次、实用型,进行分类指导,全力提高农民农机科技素质。对基层农机技术培训可以通过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推广网络,对乡村干部、科技人员、农民三个层次进行分类指导,采取“理论讲座+现场操作+专家指导+考核验收”等有效方式进行培训,对考核达标者发给结业证书或“绿色操作证书”。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应结合农时季节,采取把培训班与现场示范操作相结合的办法,手把手的指导农户现场操作,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科技意识。同时应加强对基层农机科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4、加强农机科技体系建设,发挥科技创新优势

一是要健全农机科技推广体系。合理构建县、乡、村、农机科技示范户四位一体的推广体系,县一级要突出新型农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应用,还要根据乡镇产业特点,确定区域性农机科技服

务网络,配置相关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更好的为现代农业服务;要切实大力对农机科技员,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科技示范户的正面引导,让他们在农机科技推广领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要充分发挥农机科技优势。根据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科技能人,培育发展更多的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将农机作业服务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服务环节,积极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中科技与人才优势,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要创新农机科技推广思路。一方面,要把农机科技推广体系融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中去,通过他们的示范辐射影响周边乡村农户发展新型农机具和应用新型农机化技术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要在有条件的乡村发展1-2个农机科技示范户,采取典型引路、政策扶持、民企互动等有效方式,推进乡村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其三要积极引导、鼓励各自农机生产企业创办自己的科研推广机制,充分调到社会各方力量,加快新型农机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创新,切实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推动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

第四篇:兴安盟农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兴安盟农业审计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保驾护航

-----记兴安盟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先进事迹材料

近几年来,根据自治区审计厅的安排和兴安盟委行署的工作部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相继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四项补贴及农牧业专项、扶贫、环保、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矿业价款等项目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通过这些项目审计,揭示和反映了各级资金管理部门决策失误、资金渠道不畅等问题造成的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损失浪费等问题。仅2007—2008年间,纠正各类违纪资金4000多万元,上缴财政资金112万元,移送案件线索3起,使农牧民直接受益资金450万元,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9条。对突泉县农业四项补贴及其他农牧业专项资金审计项目被评为审计厅表彰项目;2007和2008年,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工作在自治区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工作通报中,均获得工作业绩突出的表彰。可以说,兴安盟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为兴安盟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牧区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践行科学发展,明确工作思路,促进审计工作上水平。几年来,我科始终把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和“改进方法、加大力度、保证质量、提高效率、文明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盟委和行署的中心工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护生态环境等热点问题,开展有针对

性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同时加大效益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的分量,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为促进我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作用。

1、紧紧围绕国家惠农政策落实、围绕盟委、行署的农村中心工作安排农牧审计项目,开展农牧业审计。

兴安盟是个农牧业大盟,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兴安盟农村牧区的投入,特别是在农业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土地治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投入,对我盟农牧业的发展、农村牧区的稳定和农牧民的增收,对我盟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起了关键作用,因此,管好用好涉农资金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成为我们两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所以,每年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时,都要向盟委、行署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征得盟委行署对农牧业审计的支持和重视。即使是审计署和区厅下达的农牧业审计项目,我们也一并向领导汇报,取得他们的支持。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既争得了主动,也明确了方向,审计处理和审计决定的落实就能及时到位,从哪些方面为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也非常明了。

2、树立以民为本的审计理念,把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作为审计的终极目标,促进审计工作上水平。

对凡是损害农牧民利益的,我们做到一经发现,坚决惩处,决不姑息。2007年,通过审计,使农牧民直接受益资金近450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向农牧民退回产业化资金110万元;

农业四项补贴项目非农户获得的补贴款退还财政专户近150万元;责成有关部门退还向农牧民以补贴抵扣收费近190万元。去年4月,我们对一农牧场开发资金项目进行审计时,查出产业化项目报帐资金有疑点,但农牧场领导推委项目点路途遥远、道路不畅,百般阻挠我们进入项目区,但我们排除困难,通过当地审计局联系财政所,绕道通辽进入项目区,连续工作近16个小时,终于弄清这个农牧场弄虚作假,骗取国家开发资金135万元。致使国家支持农牧民的产业化资金挪作他用,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引起了农牧民的强烈不满。通过审计,将产业化资金在短时间内归位于农牧民,极大地维护了农牧民的利益,广大农牧民也认知、认可了审计,使审计工作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二、实际工作中“五注重”,力求审计项目“出精品”。

一是注重涉农审计项目的选择,近年来,除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审计任务外,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开发项目、土地整理等涉及民生的项目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选择的主要方向是制约我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瓶颈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事业以及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执行。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审计如何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摸索和积累经验。

二是注重审前调查,分析资金走向,抓重点问题。比如:2008年开展的矿业价款审计,审前,我们通过国土资源网站,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收费现状、资金量、资金使用单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找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和单位。尽管我们在工作中

遇到了种种阻力,但,我们排除困难,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查出某国土资源部门将本级征收的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中部分资金交由某科室负责管理、使用,脱离监管,资金额高达462万元之多。此项审计已报送纪检监察机关。

三是注重审计调查和对项目的实地踏察。农业专项资金大多实行专户管理,实行“报账制”,要求必须用正规票据列收列支,有些项目还不允许往乡镇下拨资金,因此账目处理往往是干干净净。但项目是否真正实施和完成,不经过调查和实地踏察是弄不清楚的。审计查出的问题大多数是通过实地调查、踏察而得来的。如土地整理项目审计,我们查出某市国土资源管理局通过税务代开发票,弄虚作假,套取项目资金51.81万元(已全部收缴);农业四项补贴审计,我们查出突泉县有一个乡各村的机动地国家粮食补贴14.9万元,均以个人名义领取,用于各村办公费用支出。某镇有1万多亩土地由非农户种植两年总计获得粮食补贴款25.2万元。有一个乡救灾资金18万元,报账内容为购置种子、化肥等,审计组到项目区进行实地察看,调查接受群众,结果是每人20袋的化肥纯属子虚乌有,到群众手中只有2袋化肥,种子也是不敢信任不知产地是哪儿的种子。农业四项补贴审计,我们调查走访农牧户就达40多户。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就全盟农业四项补贴及其他农牧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撰写了《兴安盟审计局关于农业四项补贴及其他农牧业专项资金审计的综合报告》,并提出了应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粮食补贴机制;筛选优良品种的同

时,还应多征求农民意见;对屡教不改,严重违法违纪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等五条审计建议。受到盟行署重视并予以转发。因此,就农业审计而言,审计和审计调查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容割舍。

四是注重宏观效果,要求审计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归纳具有典型性、倾向性的问题,审计结束后要认真分析,上升到一定的层次和高度,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或撰写审计信息。重大的专项审计除了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外,还要同时向当地政府专门报告,同时还需对审计决定落实情况进行督察,从而引起政府和主要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例如:2008年初,以行署名义组成督察组,对审计决定落实情况进行督察,其中对审计要求非农户享受的国家粮食补贴要退还财政粮食风险基金专户进行了重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了通报,引起轰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年来,农业审计方面的综合报告多数都被政府批转,有的还在《兴安要情》等领导专阅上予以刊登。

五是注重审计资源和审计力量的整合。我们已经认识到,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在新形势下已不只是专业科室的事情,而是全局性任务,需要财政审计、基本建设审计、社保审计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更需要盟旗两级审计机关的通力合作。因此,我们要求从今年起每年的农审向政府做出一个综合报告,全面综合地反映审计涉及到的关于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的问题。2006--2008年,我们在开展退牧还草、农业四项补贴、扶贫资金审计时就是

采取盟局下达审计通知书,旗县互审的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加强审计资源配置的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农业审计队伍的建设,给每一位农审人员都配置了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使农业审计工作开展有了人员和物质支撑和保障。

总之,农业审计资金量大,涉及资金分配、管理部门多,流程长,特别是有些资金的使用涉及到千家万户,所以,我们会继续发扬不怕累、肯吃苦,扎扎实实的工作精神,在进行账目检查的同时,还要深入到项目工程,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千万农牧户调查了解情况,向农牧民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方针政策,积极宣传盟委行署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使广大农牧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从思想认识、组织准备等方面都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发挥农业资金审计为兴安盟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我市做为农业市,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市拥有抗旱水源机电井5万眼,其中大井1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大大高于全省20%的水平。拥有喷灌、微滴灌设备8500台套,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7万亩。小型集蓄水池67个,库容1682万立方米。农业桥、涵、闸数量1145个,农田高低压线路265公里,水田防渗渠道7.9公里,逐步改善靠天吃饭局面,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虽然加强了抗旱保收田建设,但仍有部分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如遇大的旱情,影响种植业生产。已建的农田水源井井房和电网不完善,管理难度较大、运行成本较高。全市灌排渠道布置杂乱无序,配套建筑物破坏严重,灌溉功效明显萎缩,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电、路、涵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不足。由于地方配套难度 大,部分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没有完成消险加固,影响防洪减灾效果。沼气、太阳能、秸秆燃气等新能源利用还在起步阶段,不能充分利用于农业生产。仍有近7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没有解决,已吃上自来水的农户还存在水质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农民生活质量,也影响养殖业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国家项目投入为主,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特别是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病虫害防治、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性工程,虽然我市是产粮大县,却是财政穷县,地方财政经费紧张,在基础设施投入中,地方财政匹配和农民自筹占三分之一以上。虽然各级政府都有投入,但要求群众自筹比例较大,一家一户从事生产的农民虽然是最终受益者,却根本无力单独挑起这一重担。

3、维持基础设施运转机制还不完善,影响建设成效。虽然建设了一些农业科技实验场所,但科研推广经费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农业科技人员缺乏,不足需要量的一半,且非专业人员多、技术素质不高。农机合作的组织化、市场化建设成果还有待检验。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没有安排建后运行资金(现代化试点),在未落实相关管理办法的情况下,项目运转困难。

对策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各项政策和要求,针对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需要和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生产与服务保障并重,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以支持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向为农服务体系、农业保障体系、市场化组织化标准化建设上转移,逐步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择优扶持的原则,重点在良种工程、科技推广、农机装备、疫病防治、生态建设、新能源、农田水利、市场建设、产业化扶持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好钢用在刀刃上,以相对少的 投入换取较快的发展。同时,以各级政府为主加大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等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扶持比例,减轻农民负担。

3、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新路,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改变过去主要由政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做法,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明晰产权、建立奖励和补助等制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在投入上,首先,政府要舍得投入。每年应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基础设施规模,发挥其杠杆作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贷款担保、贴息和项目资金匹配,调动金融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财力和其他行业资本转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其次,动员大企业投入。充分利用大企业资金充裕、技术力量强等优势,引导动员企业资金、技术和人员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第三,加大对上资金争取。抓住新农村建设有利时机,加强行业部门间协调配合,把握产业投向,争取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 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标准粮田、农机装备、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小型集蓄水工程、灌区改造、动物疫病防治等国家和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发挥实效。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利用水平。一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一些按照传统方法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因投入大、能耗高,成本增加导致运行不畅,建议在今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利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实现节本降耗。二是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园区、推广中心、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中的指导作用,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具备熟练应用农业设施设备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三是对于一些资金需求大,维护困难,短期难完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转变建设思路,以其他方式实现建设效果,以水田防渗渠道为例,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可以采取土地规模经营、统一渠道规划、控制灌溉技术等手段,达到降低水资源消耗目的。

5、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机制。一是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探索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经营者对农民服务收费不宜过高,应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收取。对于一些收益较差的基础设施,如我市偏远地区的农田水源井,在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可以无偿交由农民使用管理。二是对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运营和管理。我市的农机合作社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短期无法改变土地分散状况的情况下,以组织化带动生产规模化,并带来一定的经营收益。

二、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密山市农业人口23万人,农村劳动力人18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27万人。全市现有耕地总面积236万亩,土地集中经营面积80000亩。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程度的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逐步增强。为此,我们初步探索了土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机制,土地流转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工作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土地流转心态较为复杂。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心态比较复杂、多变,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习惯于靠种地养活自己,担心流转土地后会 失去生活的依靠;兼职从事二、三产业,农闲时从事农业的农户,都想留几亩土地来补充家庭收入,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已经脱离农业或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户,把土地作为今后生活的“退路”。不少农户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概念混淆不清,担心土地流转后,征用土地时得不到补偿。

2、土地流转还不够规范,原有流转遗留问题较多。农户间自发流转的,以口头约定、“君子协议”为主,土地流转的随意性较大,遇到利益冲突时,解决难度大。有书面流转合同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不清、约定不明、权利义务不具体、流转期满处理办法不明确等问题。同时,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档案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台账登记和变更工作还需跟上。

3、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开发保护力度尚需加大。尽管我国的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等,缺乏专门的法律和规定。从开发保护措施看,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产生土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产出率。但当前对大户和农业企业承包经营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大,个别群众过分地提高土地流转费,使大户感到左右为难,扩大规模、搞活经营积极性不是很高,影响土地的开发流转。

4、土地流转规模小,引进开发业主难度大。从流转规 模看,不少农户有多处小块田地,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流转规模小、农业收益比较低,又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业主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业主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业的比较少。有的依赖性大,只想靠政府支持;有的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有的项目选择不准,品种单一,管理粗放。

推进规模经营的对策

农村经济要发展,最基础的工作是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努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目前,我市农业保险的范围小,农户参保率低,农业保险险种单

一、形式单调,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保险运营成本大,受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影响,保险收益不高。因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必须建立政策性保险资金,设立农业再保险制度,确保农业生产有盈余。

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退路,即使外出打工赚不到钱还可以回来种田,心里踏实。所以农民从是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因此没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 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抗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为农地流转提供强有力地安全支撑,才能促进农村土地市场的尽快发育。

3、健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有保障的劳务输出格局。目前,我市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环境不稳定,兼业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不稳定性使他们难以彻底离开土地。因此,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积极推进多元化建设,放手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通过广泛施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从多方面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带动农地流转,实现“人走在先,流转在后”的目标。

4、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发展规模经营的认识。要帮助农民读懂政策、讲清道理,算好经济帐。指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户,使农民明白30年土地政策不会改变。向农民讲农地流转可以形成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的发展。形成规模经营之后,生产者可以从规划决策、组织生产、农业生产力资源配置、先进农业科技的 应用等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科学种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5、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规模经营形式。创新农村经营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要不拘一格。我市推广以下几种经营模式。一是业主规模经营模式。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或折股,由种养能人或工商业主进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土地量化入股,村集体统一经营模式。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组建股份合作制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开展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作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6、积极培育典型,建立试点示范机制。坚持因地地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示范引导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作手段。试点乡镇成立示范领导班子,以农村经管队伍为主体,组建工作小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前农村土地经营现状,提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为试点示范提供基地,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7、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专班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须要有组织保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挂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工作领 导小组,并落实专人具体抓。加强对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示范点的政策引导。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从构建优势产业入手,重点围绕“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建设,积极培育市场,打造信息平台,扶持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我们紧紧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增值转化,形成了以水稻产加销、大豆产加销、颗粒饲料产加销、豆奶产加销四个链条组成的粮食深加工产业;以山葡萄产加销、玉米产加销二个链条组成的酒类深加工产业;以皮革产加销、乳品产加销两个链条组成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白瓜籽产加销、山野菜产加销、烤烟产销、甜菜产销四个链条组成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可年加工转化粮食、牛奶、白瓜籽和甜菜等40万吨,加工牛原皮18万张,年实现产值13.8亿元,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建成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黑龙江瓜瓜叫、黑龙江龙兴制革),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68 万亩,畜牧业奶牛养殖基地达7307头,肉牛养殖基地达10万头,绵山羊养殖基地达11.8万只,带动农户2.4万户。

1、产业规模偏小。我市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优质粮、油、养殖等,发展都不错,但形成规模的屈指可数,产业规模偏小。如畜禽养殖业,农民还普遍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小农意识形态;蔬菜种植仅停留在每家每户几分自留地的面积,没有形成商品蔬菜基地,没有形成产业效益。

2、缺乏品牌经营意识。我市虽是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市)、绿色食品开发示范县(市),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县(市)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而目前我市农产品经营的总体情况还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缺乏市场经营和品牌带动意识,产品难于走向市场,竞争力不强。

3、缺少资金、信息和科技服务。由于农民家庭资本积累有限,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壮大普遍受资金“瓶颈”制约,更难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仅仅依靠政府支持远远不够,金融服务缺失,必然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能力较弱,比如在科技服务、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应用和市场供求信息等方面,还不能提供全程的配套服务。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规划部门和科研单位,认真研究全市农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结合各乡镇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1-2个优势农产品,制订具体的发展规划,打造优势产 业,集聚优势产业形成优势经济。如山区乡镇重点发展林果和药材,市城周边乡镇重点发展“城市农业”(蔬菜),滨湖乡镇重点发展水产养殖,“沿路”乡镇结合林业“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发公路沿线的低坡地和荒山荒坡,重点发展生态林果业。

2、突出重点,做大基地。围绕重点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良种扩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着力打造果业、水产、蔬菜、药材、畜禽、优质粮油特色产业基地,以基地的壮大促进龙头企业的扩大发展,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生产同类产品的 “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包括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连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千家万户与一体化经营的有效对接,达到“农户联基地、基地联企业、企业联市场”的效果。同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力度,优先投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在项目申报、基地设施改造上,重点倾斜基地和种养大户。

3、抓住关键,做强品牌。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产前农资、产地环境、产品质量认证,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绿色、有机食品的品牌申报注册力度,尤其是加大原产地商标的注 册力度,培育开发一批品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实现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壮大基地的良性循环,使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地生效。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重点予以扶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4、更新理念,拓宽思路。坚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出农村繁荣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三农”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型农业战略,用项目建设提升农业,主动对接农业发达地区、科研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业项目招商引资的内涵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扩大招商领域和范围,加强项目的包装、推介、跟踪、落实、管理与服务,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和开放度。

5、通力协作,搞好服务。整合资源服务,强化部门协作意识,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平台。金融部门大力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在信贷政策上降低门槛,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农业、科技、水产、林业等部门,建立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的定点联系制度,积极开展产销信息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服务。落实各部门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的政策服务,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监督约束和服务等机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下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总结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总结1 半年来,在市农业局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支持下,我市农技推广工作坚持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区州市农业农村会议......

    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大全

    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 摘要:财务管理是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不但存在于企业,在政府机关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这里主要阐述关于我国基层政府财务......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合集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需要通过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

    基层党建存在问题及对策(5篇范文)

    基层党建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一、存在问题 (一)政治站位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一些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以及上级的决策部署有时存在学习领会不深,遇事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思......

    基层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世纪新阶段给基层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党内外轻视和忽视统战工作的情况依然存在,从而出现了上重下轻的倒三角形状态。不少领导干......

    基层法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挂职法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韩 国 斌 按照中院党组的安排,我于2006年9月到汤原法院挂职副院长一职,经过近半年的工作,我切身体会到了挂职法院同志们的极高工作热情、较高的司法能......

    基层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治教育是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始终保持部队高度稳定重要手段,是确保官兵思想过硬、政治合格的有效方法。当前,基层单位业务工作的日......

    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汇编)

    基层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之我见 郑小强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有效控制了人口自然增长过快势头,取得了举世数目的成效。但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