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时间:2019-05-14 00:5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第一篇: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摘 要:为了推进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就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产业发展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分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题,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措施,以供相关人士进行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问题;发展措施

为了促使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在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提升,就需要建立以及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解决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之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促进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重要措施。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中现存的问题

1.服务机制缺乏完善性

目前,大多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是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辅,因此很多参与推广服务的工作人员因需要处理的行政事务比较多,而缺少时间和精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外,科技推广服务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对服务人员的管理也不够科学。所以,现阶段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效率低下问题,这也是导致一些农业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无法及时得到推广应用的原因之一。

2.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经费较为有限

由于部分地方领导缺乏对推广农业科技重要性的认识,造成经管部门拨付给推广机构的经费较为有限。并且投入到推广机构的经费大部分是用于支付服务人员工资的,因此,真正用于科技推广的经费非常有限,影响了推广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办公设备陈旧落后,服务人员知识匮乏

由于目前缺乏足够的推广经费,大部分推广农业科技的服务机构都存在办公设备陈旧落后,网络配置不足的问题。同时,工作人员因网络问题不能丰富或学习农业科技的相关知识,自身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提高。由此导致服务人员在推广新技术时,无法向有关部门以及社会提供合理合法的数据,无法得到相关的质量认可和计量认证,推广服务工作难以展开。

4.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员大都存在素质水平低、科技知识更新缓慢的问题。另外,因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经费短缺,科技服务人员的工资难以得到保障,人员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较为低下,甚至有不少服务人员选择辞职、转行。

5.机构设置不合理,合作单位关系淡薄

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涉及三类组织机构:教育单位、科技研发中心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当前的推广工作中这三者都采取独立体制,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这就导致了推广机构的信息难以及时反馈到科技研发中心,科研中心也无法实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也就是说,农业推广机构同教育单位以及科研中心是分轨道运行的。另外,再加上组织机构的设置存在不合理,导致服务机构的各主体部门难以对资源进行整合,难以实现科技推广服务系统高效运行,同时也就难以满足农民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二、关于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政府应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强支持力度以及建立健全推广服务体系。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服务机构的配套设施需要得到完善,使服务人员有条件学习和补充科技知识,与此同时,服务人员基本生活也能够得到保障,促使其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以及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其次,应当建立以及完善推广服务体系,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通道畅通,同时进一步完善城乡机构,使得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能够得到机构管理和指导。

2.加强推广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工作

建设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管理机制和优良工作环境。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改革力度,创建良好工作环境,做好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工作。政府结合当地一些主导产业进行特色经营,有组织、有计划安排人员深造,实现基层推广队伍服务人员科技知识更新以及素质提高。

3.创新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根据实际推广工作调查了解到,部分地区农民学习新技术积极性不高原因是服务人员工作模式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符,无法满足农民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因此,服务人员应当转变思维以及创新推广模式,促使农业科技能够得到真正推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围绕当地特色产业,从农民自身要求出发,引导农民转变思维,主动参与到创新技术学习中来。第二,改变农业技术培训模式,实行培训式教学,让农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参与到实践中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接轨。

4.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

第一,明确服务机构定位,创新运行机制。政府应当建立集科技研发、教育及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在机构定位上,应当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实际的发展需求。革新推广服务体系,应当创建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并以行政手段作为辅助。第二,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及时有效开展,信息传递速度影响着农业发展成效以及农民增收。所以,应当完善科技服务推广平台,建立信息化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发展步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本人根据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应当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创新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以及加强推广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陈丽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OL].南方农业,2016,(32):59-60.[2]栗建枝,成锴,李洪,王国平,张银牛.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践探索与思考――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04):64-67.[3]李菊英.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8):3-4+11.

第二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推广学》论文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院:理学院

班级:应用化学114班

姓名:陈领航

学号:2011014974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理学院应用化学2011级陈领航2011014974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

人员的比重高达46.9%,但是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仅有15.2%。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新台阶,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科技进步。中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30%~40%,多一半的科技成果不能为经济建设作贡献。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三科(科研与推广单位、农业教育机构以及国外的科研成果)与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桥梁工程”高标准的建好。“桥梁工程”指的就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推广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现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其优点是具备一定的推广条件,能较好地执行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计划。但是中国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存在着科技推广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推广、生产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差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

推广体系创新和改革新技术扩散理论诱致性创新原理软科学中国农业推广体制创新体系的构建、运行

[正文]

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理论中的新技术扩散理论和制度创新原理中的诱致性创新原理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理论中的新技术扩散理论

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是指新型农民从获得农业新信息到最终采用新成果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众多农业科技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分为如下五个阶段:认识阶段(感知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尝试阶段)、采用阶段(接受阶段)。

“新技术的扩散”可以使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扩散,也可以是由一个单位或地区向更

多的单位或地区扩散。新技术在农民群体中扩散的过程,也是农民的心理、行为变化的过程,是“驱动力”与“阻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当驱动力大于阻力,创新就会扩散开来。研究表明,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突破、紧要、跟随和从众4个阶

段。

2、制度创新原理众的诱致性创新原理

1987年,舒尔茨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只有通过技术变革,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新动力等,才会有可能实现农业部门的增长。因此,新的有利技术供给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装便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速水佑次郎和拉坦进一步发展了舒尔茨的理论,建立了诱致性创新理论。诱致性创新理论由诱致性技术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相结合的理论,它反映了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与制度的一般均衡关系。技术创新是诱致性创新的核心,在经济子系统中,资源禀赋的变化会诱发技术变迁。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需要结合在一起,同时它需要产权制度的支持,需要公共支持的农业研究和推广体系。

二、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1、需求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对推广体系的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问题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真正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它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要不断优化农村聚才、育才、用才环境,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早就一大批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科技需求分析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效益低、规模小、惧风险、秩序不规范造成的积极性低下、资金不足等问题的约束,农民对科技需求和技术来源要多样化、专业化,并且当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对科技需求相对不足。

(三)新阶段对农业推广理念、制度、方式与方法变革的要求

①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明确职能、科学定位。

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多元化,要求必须明确划分政府、涉农企业、社会组织、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各自的职能。国家推广体系的主要职责是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科学经营。不断增加收入,以及开展直接为履行这些职能服务的技术质量监测等基础工作。

②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面向市场和农民,自下而上开展工作。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都是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科技推广是执行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新时期推广工作必须实现目标和重点的转移,即从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数量为主转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因而必须根据市场和农民的需求开展推广工作,诱导农民自觉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素质发展农业和农村的道路。

③要求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创新。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在工作方法上不能继续完全沿用传统计划经济的“技术师范+行政推动”的老办法,要按照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原理,积极探索引导弄饭胡和带头人,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重视培养农民科技示范户,加强对农民专业协会的工作指导与合作,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从而帮助农民不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④要求用世界的眼光来认识和改革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提出:中国将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国际贸易,加强涉农国际磋商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重点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领域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生产的面貌有个新的转变。

2、供给分析

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特点:①政府直接领导;②狭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③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供给状况的特点:①科技需求与供给脱节;②取消农业税后供给能力进一步下降。

(一)中国农业推广体制弊端分析:

① 科研、教育、推广严重脱节。

中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长期以来是由上级部门来决定,而不是由农民来决定。这样使得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有时候并没有完全调查当地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这不仅阻碍了适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业新技术不能迅速地传播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普及难度加大。

② 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源供给渠道单一,供给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是国家出钱,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研究和开发,农业企业、社会、农民无偿或抵偿使用和手艺。这就使得投资渠道单一,总量不足。另一方面,“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减少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流失,造成农技人员从事推广事业时间减少,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受到较大的破坏。

③ 管理体系不顺,职能发挥不平衡。

中国是农业打过,农业科技推广属于官办形式,这种推广体系有利于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的推广,符合中国国情。但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推广工作的实践证明,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比如推广工作受政府机构变动的影响较大,管理体系不顺畅,这些有问题的地方还需要加强和改善。

④ 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

中国的资源推广比率严重低于国际标准水平(详见国际公认黄金分割率比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性研究),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而技术开发则是提高科技推广率的关键,中国农业科技的开发投资需要加大,此外,推广重点过分偏向农业产中技术指导,而产前、产后和加工技术指导薄弱。

⑤ 农业推广率低

⑥ 推广人员数量庞大、队伍不稳,文化素质低、知识结构老化。

解决这一弊端的有力途径就是加大对推广员的审核程度,对推广队伍进行筛选优化,达到减少人员,稳定队伍,提高全体推广人员素质的目的。

⑦ 经费严重不足,开展工作困难

(二)对于这些弊端问题的解决对策

① 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

② 加大资金投入,控制一些不法政府官职人员从中抽取利益。

③ 将推广人员队伍进行统一培训、优化、深造。

④ 增加管理人员,开展多渠道的管理机制,并多发展、沟通农民,及时将从农民那里得到的问题反馈给推广人员。

三、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及创新体系的构建、运行

1、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机构改革与设置

①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省、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的建设。

②乡镇级的政府农业科技推广职能实行社会化,组织管理职能由乡镇政府承担。

③根据需要,县级机构可派设跨乡镇的专业中心站。

⑤ 充分发挥村干部、新型农民、涉农企业和各种农民企业合作组织及协会的作用。

(二)人员配置和用人机制

对于进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专业人员,应当进行类似于公务员的资格考试,考试由省级部门统一安排。农业推广机构用人制度的改革,海英包括实行聘任制和辞退制等配套措施,提高推广人员的学历标准等。

(三)经费收支制度和管理体系变革

在实行职能重新定位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农业推广部门实行统收统支制度和全额拨款。管理体制与经费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需要中央农业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并负担相应的经费支出,所需经费总量并不是很大。所以需要我们变革收支制度和管理体系。

(四)非政府机构的参与

逐步扩大允许非政府机构服务的范围,将那些不一定非由政府机构完成不可的职能向非政府机构开放,形成在一些领域中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与非政府农业推广机构并存的竞争局面。

2、创新体系的创建与运行

(一)创建的内容

①建立科技试验、示范体系

②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③建立信息传播体系

(二)基本框架

在政府支持下,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引导,联合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根据农业区域资源和产业特色,创建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移的新型推广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培训和转化体系三个平台。其体系的建立以管理平台为基础,以成果转化平台为核心,以信息和培训平台为支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①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机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时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涉农企业进行改制并组建新的企业,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顺利实施。

②人才机制: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广大农民各种社会需要的提高,社会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效、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科技推广专家(科技人员)数据库。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以项目、基地为纽带,吸纳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和涉农企业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可教人员、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等多方面的积极性。

③保障机制:a.经费保障。农业科技推广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离不开国家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所以要切实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b.组织保障。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运行机制。c.人员保障。稳定现有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同时创新人员使用机制,实行一套能激发推广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使用机制。

④激励机制:在所有推广主体中,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奖励制度,更好地使用机制,重奖直接从事推广体系的有功人员。对那些取得重大成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

重奖,并且调整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的评价取向等。

四、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创建的政策建议

1.通过制度化的程序,进行改革中创新

2、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投入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4、建立科技示范、农民培训和网络平台

5、与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结合起来进行

6、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

7、产学研紧密结合,完善现代农业科技供给体系

8、重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提高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水平

五、结语

农业推广学作为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农村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历了几次创新和变迁。总体讲,尽管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在发展理念、组织体系建设以及推广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拓展,但是与农业技术创新体制的改革相类似,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行政化的组织架构,公共科技推广的基本地位并没有得到解决。新型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把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放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框架中统筹考虑,这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 黄天柱,陈心宇.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J].中国农学通报,2001,6(20)

[2] 沈伟桥.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220~224

[3] 翟雪凌,范秀荣.中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 [J].中国农技推广,2000:34~35

[4] 窦铁岭等.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改革的思考 [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3):65~67

[5] 丁振京.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创新研究 [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1

[6] 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 黄天柱.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8] 王慧军.农业推广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9] 何静,农贵新.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政府职能 [J].农业经济问题,1999,(4):57~59

第三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就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深化科技推广培训在基层的投入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

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

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3参考文献

[1] 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2] 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3] 马桂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32-233.[4] 徐彬,里日斥,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9-11.

第四篇: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苏文明 于代松 陈国先 贺刚

一、都市农业概念界定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都市农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舒惠国[1]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大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卢树昌[2]认为,沿海都市农业有别于内地都市农业,是依托大都市、服务于大都市、遵从大都市发展战略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在保留农业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寄生于都市且满足都市多功能需求并能提供远高于传统农业和单纯现代农业附加值的一种特殊现代农业,是区别于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都市农业不仅只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表现为高度集约化,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二、现阶段成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都市农业多重功能认识不足。第一,城市优先、农村附从的发展理念占据了思想和管理领域,致使农业的阵地迅速丢失,都市农业也就显得可有可无。此外,许多社会成员和部分政府管理者往往未能站在乡村的角度,尊重乡村的意愿、维护乡村的基本权力和利益,如果都市农业发展空间萎缩、生长乏力、对城市支持也就极为有限。第二,单纯、传统农业思想还有一定市场,忽视了成都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特别是耕地极为有限的现实,城市经济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导致传统农业没有多少空间,除了政治上、形式上需要的农业和暂时顾不上地区农业外,农业几乎没有作为。第三,简单强调产业、规模、产出、税供的评价模式,当代农业对GDP、财税的贡献的确贫弱甚至需要反哺,导致其不受重视。第四,所属区县对城市化的过度向往,未能认识到都市也需要与之匹配的都市农业的支撑。第五,对都市农业的生态、就业、都市环境及生活方式支撑等功能认识不到位。

2.对都市农业的服务与引导不够。成都的都市农业是在缺乏预见和重视中比较随机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缺乏有效的服务与引导,加之城市、工商业迅速发展需要农村土地的转化补给,城市周边的广大农村、农业地区就长时间处于待变更状态,当然就没有稳定的发展都市农业的基本条件了。另外一方面,成都市农业业态和农村土地一直在两种较极端方式之间转化着:一头是以人均不足一亩土地、3~4人的家庭为主体经营规模的分散、原始、随意、应付式生产和经营,一定规模的农民自身的内生性组织几乎没有,这也极大地抑制了都市农业的规模化与稳定持续发展;另一头是基层政府主导或促成的农业规模化投资项目的稳定及持续性忧患,出现了如双流等地引入的众多农业业主不断变换、调整等现象。因此,农业的规模化要求、风险抵御、抱团参与市场、经营环节的分工协作、跟风与恶性竞争的避免等,都需要加以服务与引导。

3.都市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欠缺。成都目前的都市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农家乐模式的农民就地变身,大多只能从事小规模的种、养产业经营和低档次的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且小农经营意识明显。而都市农业所需要的具有现代管理、服务意识的旅游、服务、产业化农业的企业管理人才相对欠缺,具有现代农业、资本运营、项目运作观念和能力的都市农业投资、经营人才更是稀少,具有适应都市消费需求、市场规律的都市农业营销能力、技巧、经验的营销人才也极为不足,具有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类项目的优质服务员工(人才)也缺口不小,且尚未形成有效培养机制。

4.民间投资进入都市农业尚有顾虑。成都都市农业受地形地貌、土地人口结构、历史传统、消费特征等限制难以形成太大规模,它的投资、经营主体不可能是政府和外来大型投资商,必然以民间、尤其是来源于附近地区的中小投资者为主。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供应历史欠帐巨大、配套不到位,农村基层行政服务、管理水平较低,农民缺乏自己的组织且经济、市场、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土地产权法律不清晰,地方发展战略、政策因关键领导的原因随意性大,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够(调查发现,成都市二三圈层农村地区的贷、存款比例近年一直低于50%)、农业保险极度欠缺,这些导致都市农业投资面临诸多政治、法律、地缘等风险,使许多潜在的都市农业投资人顾虑重重,比如近年来在邛崃等地的一批农业项目的运行艰难就加重了投资者的担忧。

5.都市农业与城市需求的对接还多有阻隔。由于长期“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理念主导,区域消费单边集中在城市,未能关注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流通、交易、加工环节多有障碍,而少有考虑都市农业消费的释放和引导,同时由于农产品自身的季节性波动大、检验检疫不规范等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都市农业消费的提升与城市的同步发展。

6.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这里指粮食生产)的关系平衡问题。成都都市农业目前几乎没有经营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尽管有人均土地指标太低、粮食消费下降、成都偏爱休闲、产出效益驱使等必然因素。考虑到成都巨大的人口规模、生活消费,对基本的粮食底线、刚性需求也是甚为巨大的,出于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保证底线规模粮食的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是必须的,就未来相关指标测算、预测来说,维持650万亩耕地的粮食生产必须确保。

三、成都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研究

1.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1)根据农业的多功能性来制定农业投入政策。第一,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给予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间各个环节的互动。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同等重要,但是在实际中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较难计算,其效益也不易为人所认识,根据郭淑敏[3]对农业生态功能测算结果看,农业生产的生态价值约为产品价值的3倍。在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时,考虑环境、食品安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使农业与农村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产生多方面的功能与效益。第二,需要将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市场销售体系、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生产组织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及其安全体系,作为都市农业政策投入的方向。第三,拓宽和扩大政府支持的领域及范围,多功能农业的有效发展,不但需要政府在农业政策上的支持,而且需要政府不断拓宽支持的项目范围和领域。(2)转变农业经营模式。第一,改善种植业的内容和结构;第二,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农业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整合各区域间农业发展,围绕多功能的理念,针对各地区发展不同农业产业的资源状况,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出优势,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并运用有效的政策手段使不同农业区域的农业发展互进互动、互为因果和补充,融合为全域成都都市农业发展有机体;第三,加快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步伐,多功能农业能否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关联部门的加速发展,以便为多功能农业的顺利成长创造条件。

2.加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服务与引导。(1)根据成都农村的实际情况,广泛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制定发展都市农业的中长期计划,引导发展都市农业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2)以科技成果为依托,促进农业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及稳定性。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推广,促进农业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和稳定性。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实施科普示范工程,推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村信息化、农业科技园区等模式,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引导技术、人才、信息、项目、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不断增强农村科技供给能力,积极破解城乡发展中的“科技鸿沟”。(3)培育农民自己的内生组织,壮大都市农业发展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第一,都市农业目标的实现,仅仅依托农民这一主体是不够的。通过建立和探索多方合作机制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及促进农业农村市场化等方面的积极性,丰富农业生产多环节和多领域的合作,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及推进城乡统筹进程。第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国内外经验看,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满足了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中产前、产中、产后过程的各类需求,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加强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1)以职业化为目标,引导农民转型与转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同时也是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农民职业的转化。农民职业化是传统农民身份终结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业已达到相当高的专业化、工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与其他职业一样,农民把农业当作企业来经营,从事这项事业既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又需要很强的管理经营才能,职业化的农民与工人一样,都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者,都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化保障机制,特别是在农民职业化过程中,更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包括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就业保障机制),以此来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职业化提供机制与体制保证。

(2)加强复合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掌握一些有关农业专业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经营农业企业。可依托有关农业院校培养各层次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企业也可以与农业院校联合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企业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另外,可通过脱产、半脱产、请专家现场授课等形式,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

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4.优化和创新投资软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1)把握主体和重点。农业投入的主体是农民,要教育和引导他们转变思想,增加投入,扩大再生产,鼓励家庭投资开发联户集资开发,充分认识投资农业的意义。要从过去的“口号农业、口粮农业”转变到“市场农业、商品农业”上来,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农业投资的重要性。一些比较大型的联合开发项目可以实行股份经营,使开发者和资金支持者互利互惠。(2)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投资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和法规明确各级政府的农业投资责任和义务,确保农业投资的稳定性,进一步规范农业投资行为,减少随意性。完善农业保障机制,建立政府支持、合作组织为主经办、农业企业和农户广泛参加的保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农村集体经济要完善和加强以工补农,适当提高积累率,要进一步扩大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合作基金。要探索建立农业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如,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培育良好的农业信用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不断增加信贷资金投入,降低都市农业项目风险。此外,应继续加大农业开放开发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招商引资办法,打造载体,创新机制,激发和调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开发农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3)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农业投资环境。从硬件上来讲,主要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从软件来讲,主要是各级政府在制定农业投资政策上要给农业以优惠和倾斜,要为农业投资者营造一个统一、稳定、透明和可预见的政策环境。着力推进政府效率的短期改善,重点优化和创新投资软环境。简化行政法律法规手续,推动行政改革和提高政府流程效率,鼓励官员成为服务企业的“帮手”,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建立权威的有效能的外商服务和投诉处理机制。

5.破除城乡隔阂,对接农村发展需求。(1)加强都市农业消费的释放与引导。第一,尊重城市和乡村各自的权益、规律、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在消费方面既要合理引导乡村的相关消费进入城市、更应通过改善乡村消费环境疏通城市消费到乡村释放,形成城乡消费相互流动、补充、兼容的良好局面。第二,通过交通、饮水、排污等基础建设改善乡村消费环境,既有利于留住乡村居民的大宗消费和置业消费,又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消费,充分释放城市消费对乡村的辐射,乡村围绕城市良性地发展各类延伸产业、特别是休闲服务业。第三,以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增强新城对市中心城区的相互支援和独立作用,构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为乡村自身消费和经济发展留下更多宝贵资金,同时也促进消费。第四,改善乡村治安、人文环境,依靠独特自然资源,以留住当地居民、又吸引城市居民光顾、休闲、投资、居住,乡村在坚持和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上与城市和谐相安。第五,引领城市人口进入乡村。通过城乡一体的民政、法律、公共福利服务,疏通城市老龄、闲养、恋乡人口流向农村的通道,使他们可以安全、方便、合法地到乡村消费、居住、购置产权,使相关的服务业投资跟着流进乡村,既就地吸纳农民就业又满足城市新消费需求,同时可人性地疏解“大城市病”的累积。第六,在城市周边丘陵地区推行林、园、荒地使用权物权化交易,对城市巨大的生活性置业投资提供释放空间,既能使这些地区获得宝贵的治理生态环境资金、又能使农民就地就业、还能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消费(投资)动力。(2)促进资源、信息、资本等的交融流动,以实现都市农业与城市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辐射转移,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推广。以中心城区为极核、以主城区为增长极,在主动承接外部发达地区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转移辐射的同时,通过“极化-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城市外围圈层的发展,并通过产业、要素的梯次转移推动成都周边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6.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1)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成都目前有耕地620万亩,现有人口1200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将呈现机械式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人口将达到1600万以上,而耕地将逐渐减少,人均耕地不足0?4亩,这是成都发展都市农业的现实背景,也决定了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这是基于我国实际确定的基本发展方针。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仅是确保大中城市主副食品稳定供给的需要,也是维持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2)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农业发展目标的确定是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也为政策和定位确定了基调。在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农业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其目标结构也不同,其变化遵循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过渡的一般规律。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间存在替代关系,因此,在任何时期对这三大目标均不可偏废。在小规模农户基础上,如何兼顾包装供给、农民收入、环境保护实现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国大中城市的农业只能从国情、市情出发,开创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舒惠国.关于促进发展重庆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3).[2] 卢树昌.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42).[3] 郭淑敏.都市农业生态功能货币价值化计算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探索研究[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68).

第五篇: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苏文明 于代松 陈国先 贺刚

一、都市农业概念界定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都市农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舒惠国[1]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大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卢树昌[2]认为,沿海都市农业有别于内地都市农业,是依托大都市、服务于大都市、遵从大都市发展战略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在保留农业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寄生于都市且满足都市多功能需求并能提供远高于传统农业和单纯现代农业附加值的一种特殊现代农业,是区别于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都市农业不仅只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表现为高度集约化,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二、现阶段成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都市农业多重功能认识不足。第一,城市优先、农村附从的发展理念占据了思想和管理领域,致使农业的阵地迅速丢失,都市农业也就显得可有可无。此外,许多社会成员和部分政府管理者往往未能站在乡村的角度,尊重乡村的意愿、维护乡村的基本权力和利益,如果都市农业发展空间萎缩、生长乏力、对城市支持也就极为有限。第二,单纯、传统农业思想还有一定市场,忽视了成都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特别是耕地极为有限的现实,城市经济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导致传统农业没有多少空间,除了政治上、形式上需要的农业和暂时顾不上地区农业外,农业几乎没有作为。第三,简单强调产业、规模、产出、税供的评价模式,当代农业对GDP、财税的贡献的确贫弱甚至需要反哺,导致其不受重视。第四,所属区县对城市化的过度向往,未能认识到都市也需要与之匹配的都市农业的支撑。第五,对都市农业的生态、就业、都市环境及生活方式支撑等功能认识不到位。

2.对都市农业的服务与引导不够。成都的都市农业是在缺乏预见和重视中比较随机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缺乏有效的服务与引导,加之城市、工商业迅速发展需要农村土地的转化补给,城市周边的广大农村、农业地区就长时间处于待变更状态,当然就没有稳定的发展都市农业的基本条件了。另外一方面,成都市农业业态和农村土地一直在两种较极端方式之间转化着:一头是以人均不足一亩土地、3~4人的家庭为主体经营规模的分散、原始、随意、应付式生产和经营,一定规模的农民自身的内生性组织几乎没有,这也极大地抑制了都市农业的规模化与稳定持续发展;另一头是基层政府主导或促成的农业规模化投资项目的稳定及持续性忧患,出现了如双流等地引入的众多农业业主不断变换、调整等现象。因此,农业的规模化要求、风险抵御、抱团参与市场、经营环节的分工协作、跟风与恶性竞争的避免等,都需要加以服务与引导。

3.都市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欠缺。成都目前的都市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农家乐模式的农民就地变身,大多只能从事小规模的种、养产业经营和低档次的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且小农经营意识明显。而都市农业所需要的具有现代管理、服务意识的旅游、服务、产业化农业的企业管理人才相对欠缺,具有现代农业、资本运营、项目运作观念和能力的都市农业

投资、经营人才更是稀少,具有适应都市消费需求、市场规律的都市农业营销能力、技巧、经验的营销人才也极为不足,具有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类项目的优质服务员工(人才)也缺口不小,且尚未形成有效培养机制。

4.民间投资进入都市农业尚有顾虑。成都都市农业受地形地貌、土地人口结构、历史传统、消费特征等限制难以形成太大规模,它的投资、经营主体不可能是政府和外来大型投资商,必然以民间、尤其是来源于附近地区的中小投资者为主。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供应历史欠帐巨大、配套不到位,农村基层行政服务、管理水平较低,农民缺乏自己的组织且经济、市场、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土地产权法律不清晰,地方发展战略、政策因关键领导的原因随意性大,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够(调查发现,成都市二三圈层农村地区的贷、存款比例近年一直低于50%)、农业保险极度欠缺,这些导致都市农业投资面临诸多政治、法律、地缘等风险,使许多潜在的都市农业投资人顾虑重重,比如近年来在邛崃等地的一批农业项目的运行艰难就加重了投资者的担忧。

5.都市农业与城市需求的对接还多有阻隔。由于长期“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理念主导,区域消费单边集中在城市,未能关注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流通、交易、加工环节多有障碍,而少有考虑都市农业消费的释放和引导,同时由于农产品自身的季节性波动大、检验检疫不规范等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都市农业消费的提升与城市的同步发展。

6.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这里指粮食生产)的关系平衡问题。成都都市农业目前几乎没有经营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尽管有人均土地指标太低、粮食消费下降、成都偏爱休闲、产出效益驱使等必然因素。考虑到成都巨大的人口规模、生活消费,对基本的粮食底线、刚性需求也是甚为巨大的,出于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保证底线规模粮食的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是必须的,就未来相关指标测算、预测来说,维持650万亩耕地的粮食生产必须确保。

三、成都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研究

1.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1)根据农业的多功能性来制定农业投入政策。第一,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给予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间各个环节的互动。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同等重要,但是在实际中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较难计算,其效益也不易为人所认识,根据郭淑敏[3]对农业生态功能测算结果看,农业生产的生态价值约为产品价值的3倍。在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时,考虑环境、食品安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使农业与农村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产生多方面的功能与效益。第二,需要将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市场销售体系、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生产组织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及其安全体系,作为都市农业政策投入的方向。第三,拓宽和扩大政府支持的领域及范围,多功能农业的有效发展,不但需要政府在农业政策上的支持,而且需要政府不断拓宽支持的项目范围和领域。(2)转变农业经营模式。第一,改善种植业的内容和结构;第二,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农业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整合各区域间农业发展,围绕多功能的理念,针对各地区发展不同农业产业的资源状况,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出优势,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并运用有效的政策手段使不同农业区域的农业发展互进互动、互为因果和补充,融合为全域成都都市农业发展有机体;第三,加快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步伐,多功能农业能否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关联部门的加速发展,以便为多功能农业的顺利成长创造条件。

2.加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服务与引导。(1)根据成都农村的实际情况,广泛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制定发展都市农业的中长期计划,引导发展都市农业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2)以科技成果为依托,促进农业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及稳定性。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推广,促进农业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和稳定性。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实施科普示范工程,推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村信息化、农业科技园区等模式,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引导技术、人才、信息、项目、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不断增强农村科技供给能力,积极破解城乡发展中的“科技鸿沟”。(3)培育农民自己的内生组织,壮大都市农业发展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第一,都市农业目标的实现,仅仅依托农民这一主体是不够的。通过建立和探索多方合作机制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及促进农业农村市场化等方面的积极性,丰富农业生产多环节和多领域的合作,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及推进城乡统筹进程。第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国内外经验看,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满足了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中产前、产中、产后过程的各类需求,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加强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1)以职业化为目标,引导农民转型与转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同时也是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农民职业的转化。农民职业化是传统农民身份终结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业已达到相当高的专业化、工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与其他职业一样,农民把农业当作企业来经营,从事这项事业既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又需要很强的管理经营才能,职业化的农民与工人一样,都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者,都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化保障机制,特别是在农民职业化过程中,更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包括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就业保障机制),以此来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职业化提供机制与体制保证。(2)加强复合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掌握一些有关农业专业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经营农业企业。可依托有关农业院校培养各层次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企业也可以与农业院校联合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企业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另外,可通过脱产、半脱产、请专家现场授课等形式,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4.优化和创新投资软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1)把握主体和重点。农业投入的主体是农

民,要教育和引导他们转变思想,增加投入,扩大再生产,鼓励家庭投资开发联户集资开发,充分认识投资农业的意义。要从过去的“口号农业、口粮农业”转变到“市场农业、商品农业”上来,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农业投资的重要性。一些比较大型的联合开发项目可以实行股份经营,使开发者和资金支持者互利互惠。(2)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投资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和法规明确各级政府的农业投资责任和义务,确保农业投资的稳定性,进一步规范农业投资行为,减少随意性。完善农业保障机制,建立政府支持、合作组织为主经办、农业企业和农户广泛参加的保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农村集体经济要完善和加强以工补农,适当提高积累率,要进一步扩大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合作基金。要探索建立农业金

融风险规避机制,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如,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培育良好的农业信用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不断增加信贷资金投入,降低都市农业项目风险。此外,应继续加大农业开放开发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招商引资办法,打造载体,创新机制,激发和调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开发农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3)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农业投资环境。从硬件上来讲,主要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从软件来讲,主要是各级政府在制定农业投资政策上要给农业以优惠和倾斜,要为农业投资者营造一个统一、稳定、透明和可预见的政策环境。着力推进政府效率的短期改善,重点优化和创新投资软环境。简化行政法律法规手续,推动行政改革和提高政府流程效率,鼓励官员成为服务企业的“帮手”,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建立权威的有效能的外商服务和投诉处理机制。

5.破除城乡隔阂,对接农村发展需求。(1)加强都市农业消费的释放与引导。第一,尊重城市和乡村各自的权益、规律、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在消费方面既要合理引导乡村的相关消费进入城市、更应通过改善乡村消费环境疏通城市消费到乡村释放,形成城乡消费相互流动、补充、兼容的良好局面。第二,通过交通、饮水、排污等基础建设改善乡村消费环境,既有利于留住乡村居民的大宗消费和置业消费,又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消费,充分释放城市消费对乡村的辐射,乡村围绕城市良性地发展各类延伸产业、特别是休闲服务业。第三,以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增强新城对市中心城区的相互支援和独立作用,构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为乡村自身消费和经济发展留下更多宝贵资金,同时也促进消费。第四,改善乡村治安、人文环境,依靠独特自然资源,以留住当地居民、又吸引城市居民光顾、休闲、投资、居住,乡村在坚持和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上与城市和谐相安。第五,引领城市人口进入乡村。通过城乡一体的民政、法律、公共福利服务,疏通城市老龄、闲养、恋乡人口流向农村的通道,使他们可以安全、方便、合法地到乡村消费、居住、购置产权,使相关的服务业投资跟着流进乡村,既就地吸纳农民就业又满足城市新消费需求,同时可人性地疏解“大城市病”的累积。第六,在城市周边丘陵地区推行林、园、荒地使用权物权化交易,对城市巨大的生活性置业投资提供释放空间,既能使这些地区获得宝贵的治理生态环境资金、又能使农民就地就业、还能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消费(投资)动力。(2)促进资源、信息、资本等的交融流动,以实现都市农业与城市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辐射转移,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推广。以中心城区为极核、以主城区为增长极,在主动承接外部发达地区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转移辐射的同时,通过“极化-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城市外围圈层的发展,并通过产业、要素的梯次转移推动成都周边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6.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1)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成都目前有耕地620万亩,现有人口1200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将呈现机械式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人口将达到1600万以上,而耕地将逐渐减少,人均耕地不足0•4亩,这是成都发展都市农业的现实背景,也决定了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这是基于我国实际确定的基本发展方针。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仅是确保大中城市主副食品稳定供给的需要,也是维持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2)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农业发展目标的确定是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也为政策和定位确定了基调。在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农业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其目标结构也不同,其变化遵循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过渡的一般规律。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间存在替代关系,因此,在任何时期对这三大目标均不可偏废。在小规模农户基础上,如何兼顾包装供给、农民收入、环境保护实现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国大中城市的农业只能从国情、市情出发,开创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舒惠国.关于促进发展重庆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3).[2] 卢树昌.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42).[3] 郭淑敏.都市农业生态功能货币价值化计算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探索研究[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68).

下载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 一是一些工作部署,缺乏相应的落实措施,督导调度不及时,抓落实的力度不够。 二是工作作风不够深入,下基层联系群众少,到田间地头少,一般性......

    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以制度创新为重要支撑。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员匮乏,农民交互机制缺失,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制......

    2011年度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合同履行自查报告

    2011年度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合同履行情况自查报告 龙舟坪镇人民政府、县农业局: 根据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相关精神,为确保我镇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和农技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2011......

    中国投资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中国投资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投资银行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

    存在问题及措施

    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拼音也好,字词也好,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而且随着识字量的增多,形近字的增加,学生更容易混淆。 2、词语积累不够。有些同学做一些比较死板的题目......

    毕业论文 我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精选五篇)

    本科生毕业论文 我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2011年5月16日摘 要 农业保险的发展对我国农民、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2011年度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合同履行自查报告5篇范文

    2011年度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合同履行情况自查报告龙舟坪镇人民政府、县农业局: 根据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相关精神,为确保我镇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和农技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2011年......

    浅谈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

    浅谈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好生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乡村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本人多年的农机化工作经验,现就如何抓好当前农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