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
对策研究
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称羡,这一新产业在带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在经过了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后,休闲农业出现了产品低、水平重复、服务同质化、季节性受限明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和研究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有利于休闲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正文: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副产品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休闲农业不仅让游客通过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品尝乡村美食获得愉悦的娱乐和审美体验,更拓展了农业功能,延伸了农业效用,丰富了农业内涵,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为主要形式的初期发展阶段,已步入功能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
纵观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旅游局也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推动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在1999年,又推出了“生态旅游年”。2006年推出“乡村游”。2007年,提出“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旨在达到“城乡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优势互助,共同繁荣”,进一步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达3亿多人次,旅游收入400多亿元,休闲农业的发展已使全国2 000万人脱贫,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规划,少特色
不少地方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政府缺乏对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引导,扶持力度不大,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致使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雷同,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其余都是大同小异;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主要以个人、民间资本投资为主,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务农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乒乓球等项目,“上午挥钓竿,下午玩麻将”,跟普通农庄相同,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市场定位不明确,简单仿效,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园、名品、名菜、名项目等,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2、缺管理,少人才
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休闲农业的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导游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而这些对以往专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者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业主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3、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开发不够,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响力不大,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消费减少,园区效益低下,使得经营难以为继。
4、失农味,少组织
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大兴土木,变更土地使用形态,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建筑物富丽堂皇,忽略原有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及特色,扭曲休闲农业的本质,脱离“农”字,“农”味不足,失去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当今休闲农业的经营除集团以外,部分农民仅采取共同经营的组织形式,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体制,在经营中难免产生盈余分配、权利义务分担等方面的纠纷,且休闲农业多为点状布局,组织化程度不高,整体意识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组合,各自为政,缺乏与大环境的协调性,与新建设脱钩,很难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布局中去。休闲农业的对策
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而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同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社会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因地制宜,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休闲农业的开发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生态循环”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切忌“求大、求洋”,贵在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优势。建设上要重视项目的设计,要整合资源,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规划景观搭配和基础设施建设,精心选择经营项目,研究市场需求,策划经营模式。经营中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基础、种养产业为核心、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农业产业、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在经营内容上开阔思路,以“农”字为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开发和保护,弘扬农耕文化,提高农业品位,注重“土、特、奇、鲜、知识、参与”,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更新理念,规范管理,促进多元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休闲农业经营管科体系,传授景观生态学、旅游经济学、农业规划学、生态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内容,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要加强行业自律,成立休闲农业协会,把从事休闲农业规划、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工作者组织起来,休闲农业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科学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业经营,市场化运作,注重信息服务,加强宣传,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力,培育客源市场。要积极引导工商和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休闲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6(4):144-148.[2] 王婉飞,王敏娴,周丹.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3] 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5):26-30.[4] 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4(1):26-33.[5] 曾玉荣,刘荣章.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功能[J].台湾农业探索,1999(1):14-16.[6] 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二篇: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王和才 蔡健 梁荣华
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称羡,这一新产业在带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在经过了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后,苏州休闲观光农业出现了产品低、水平重复、服务同质化、季节性受限明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苏州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苏州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和研究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有利于苏州休闲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苏州
引言
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副产品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1]。休闲农业不仅让游客通过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品尝乡村美食获得愉悦的娱乐和审美体验,更拓展了农业功能,延伸了农业效用,丰富了农业内涵,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2]。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1苏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苏州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现状
苏州毗邻上海,处于沪、宁、杭的中心地带,全市乡村区域约占市域面积的75%,其中水域面积占到42.5%,广袤的乡村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人文活动、民俗文化、景观意境等融为一体,构成江南水乡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的美誉,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更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源和观光休闲场所。
苏州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多年来,先后建成了4个国家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初步形成了六大品牌模式:一是借助山水自然资源的生态休闲乡村游,如三山村、树山村;二是以地方特色美食、茶果、花木为卖点的参与体验式乡村游,如神园农庄、虞山宝岩生态园;三是以耕作或加工方式独特、科技含量较高的修学游,如波力牧场、未来农林大世界;四是以乡间节庆、宗教、工艺、戏曲等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式乡村游,如太湖渔港村、镇湖刺绣之乡;五是以古村落建筑和民居生活形态为吸引物的文化休闲式乡村游,如陆巷、明月湾;六是以临近传统旅游区(点)和城乡结合部特点的农家乐式乡村游,如旺山村、蒋巷村。
1.2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苏州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拓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必须看到,苏州休闲农业发展中许多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1规划滞后,发展无序
休闲农业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造成农业旅游总体目标不明,基本处于随意开发的状态,区域间协调性不够,建设时没有准确的定位,景区(点)布局自由、随意,缺乏特色,主题不突出。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无法发挥,有序发展的环境尚未营造成功。
1.2.2缺乏文化,内容单调
目前,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地域特色不明,文化内涵肤浅,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多以钓鱼、吃饭为主,内容与形式雷同。各地都热衷于园艺场、生态园区建设,景区(点)农业旅游的主题不突出,没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的自然状态,没有发掘农村文化的深刻内涵,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农业旅游活动,缺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旅游环境不尽如人意。景区(点)回头客少。
1.2.3季节影响,忙闲不均
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休闲农业存在着随季节忙闲不均的现象,忙时人山人海,闲时无人问津。农业旅游产品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匮乏于夏季和冬季。如西山梅花节的旅游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天梅花开花的一段时间内,采摘在秋天的橘子收获时节内,其他时节类似的景点因缺乏旅游主题,很少有人光顾,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1.2.4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
一些景区(点)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需设施不配套,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到位。某些景区(点)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交通和相关旅行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不达标,既不方便游客,又使相关的娱乐、餐饮、购物等营业收入降低,使农业旅游的品位下降,相关产品的质量不能实现预期,经营难度加大,收入水平低。
1.2.5 定位不明,宣传不够
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充分发掘农村风情、民俗、传统农事等农耕文明,利用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做深做透山水秀色、田园风光的文章。而目前的一些农业旅游景区(点)却忽略了根本。同时,苏州农业旅游市场营销企划的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促销的手段,农业旅游景区(点)的知名度较低,市民的认可程度也较低,客源明显不足。休闲农业的属性和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的原则
2.1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具有三重属性[3]
2.1.1农业属性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休闲观光功能,是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娱乐性、消遣性农事活动,为旅游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农业旅游可能改变原有的生产程序,改变原来的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活动不能因旅游休闲受影响。所以,要防止农业区域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保护好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
2.1.2生态属性
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吸引市民,让市民在旅游中体验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交织的生态环境的静心健体效能,感受纯朴的乡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知识性、趣味性,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性。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保持原有自然风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1.3服务属性
休闲农业的服务属性包括提供活动场所和生活设施,通过让市民游览风景、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满足市民的旅游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从业农民的收入。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是休闲农业特有的吸引物,因此,不能走让人工游乐设施从城市搬到农村的复制。
2.2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遵循的原则
2.2.1拓展农业功能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资源基础上衍生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形式,若离开了农业这个基础,休闲农业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应立足于农业生产基础,结合农业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农村环境、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形态进行农业旅游重点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产品系列设计。
2.2.2服务市民
农业旅游的服务主体是市民。这就决定了它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性质和服务产品。一般讲,市民缺乏农业知识,不熟悉农业生产过程,不了解农村文化。一些生长在农村的市民,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厌倦,希望换一下环境,找回过去的感觉。根据不同人群的要求,结合苏州实际,可以选择不同的农业旅游类型。
2.2.3保持自然风貌、田园风光
坚持农村自然生态景观和农业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产品资源和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农业旅游,坚持观光休闲、文化娱乐、愉悦身心的景观景点的保护和旅游活动结合开展,坚持特色优先、组合成片的互惠共赢的发展。可以适度发展人造农业景观,突出主题,增加农业旅游的效益。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制定科学的苏州市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规划,项目总体规划要充分反映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的主导思想,明确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建设完善的苏州市休闲农业从业规章,规范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采取积极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营造有利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大公共财政对苏州市休闲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明确行业管理部门,制定行业统一的管理标准,完善休闲农业的服务标准,明确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基本条件及配套设施的标准,统一各类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定期考核结合不定期抽查,对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服务进行评定,并予公布。特别是要加强对餐饮、卫生、环境等条件的监管,防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3.3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态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一定要强调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欧盟各国农村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它们的建设方式正
在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在那里农村的房屋不求整齐划一,道路不求宽大笔直,对原始地貌不做没有必要的改变,一切顺其自然。这些措施有利于防洪、阻滞滑坡,也有利于维持植被的生长和地下水源的储备。
3.4苏州休闲农业依赖于苏州都市农业,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才能发展良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依靠科技力量,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靠科技拓展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依靠科技力量,对农民进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建立起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专业化的导游、接待和服务队伍。
3.5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和传统旅游业,它的基础是农业,是给人们提供一个普及农业知识、参与农事活动、学习农村文化、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设计不应按风景名胜区那种模式和要求去进行。休闲农业设施的设计标准,要体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气息,建筑风格要与当地农家的建筑风格相吻合,内部设备既要根据农村实际,又要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开发休闲农业,需要熟悉农业和旅游知识的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论证和设计。
3.6农业休闲项目的建设应有别于高档度假村,要注意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的配套,注意农业资源的利用,切莫走入传统旅游的大投入、低产出、重形式、轻内容的歧路。切莫走进为观光而观光,为产品而产品的误区。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要把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产品内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要确保基本农田、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完好无损。要通过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3.7应加强休闲农业观光区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农业观光旅游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和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3.8在政府加大建设资金的同时,拓展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招商。通过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民资、外资在建设中的作用,互惠互利,促进苏州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结语
客观分析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苏州休闲农业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以后,逐渐暴露出苏州休闲农业管理与经营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旅游部门与农林、交通、水利、文化、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协调不够,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休闲观光产品数量少、水平低、服务同质化、季节性受限明显,农业观光景点饮食卫生、环境污染不容乐观等影响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诸多问题。因此,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苏州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资料:
[1]詹玲.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8,(10):15-16.[2]郭宾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J].理论界,2006,(1):236-237.[3]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4(7):572-575
第三篇:毕业论文 我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
我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2011年5月16日
摘 要
农业保险的发展对我国农民、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农业保险在抵御农业经济风险、转嫁农业经济危机、保证农业生产连续进行、为农民提供一定的保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险因为农民收入较少、财政和政策支持缺乏、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没有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农业保险限制条件过多等因素致使我国农业保险出现了认可度不高、普及度不够、收效不明显。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观察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和措施,并总结出国家开展农业保险的经验是政府适当的干预和支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保险经营者提供补贴和再保险等。将国外经验和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认为目前我国发展农业保险要从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加大政府的投入和干预、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部门和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农业保险补偿基金、建立试点地区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农业保险;国外经验;保险立法; 政策支持
I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surance development to Chinese farmers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great influence.Agricultural insurance against agricultural economic risk, in economic crisis on agriculture for farmers, provide certain safeguard etc 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However, China'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ecause farmers earn less and lack of support, financial and policy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not perfect, no related department to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limited conditions such as excessive factors have led to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ppeared approval is not high, the popularity and gets enough is not clear.In order to bett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observed foreig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measures, and summarizes the state develop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experience is government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and support, perfect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a business operator providing subsidies for insurance and reinsurance, etc.Foreign experience and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I think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o speeds up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legislation, from increasing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intervention, to set up a special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anagement department and share-holding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mpanies, the establishment agriculture insurance compensation fund, establish pilot areas aspects.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surance;Foreign experience;Insurance legislation ;
Policy support
引 言.............................................................1
一、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意义.........................................1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背景.....................................1
(二)农业保险的作用和意义.......................................2 1.农业保险对农民个人的影响.....................................2 2.农业保险状况对农村经济的影响.................................2 3.发展农业保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2
二、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2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2
(二)我国农业保险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 1.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持和立法保障.................................3 2.赔付额度较小、农业保险赔付不到位.............................3 3.农业保险费高昂与农民收入低下的矛盾...........................3 4.农业风险程度及损失发生程度的测量计算难度较大.................4 5.没有专门的相关部门来管理.....................................4 6.农业政策性保险限制条件多且保险补贴品种少造成了政策障碍.......4
三、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措施...............................5
(一)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5
(二)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5
(三)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经营者提供业务费用补贴.....................6
(四)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6
四、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措施和建议...................................6
(一)加快农业保险立法的进度.....................................6
(二)政府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6
(三)农业保险方面的创新.........................................7
(四)建立农业保险补偿基金.......................................7
(五)试点建立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相结合的制度框架.................7
(六)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部门.................................7 参考文献...........................................................9 致 谢............................................................11
引 言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按保险标的种类不同,农业保险又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和林木保险。农业保险在农业经济中,对加强农业风险防范尤其是对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减少农业经济遭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因素的冲击;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安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还主要是由保险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益而言,保险费用较高,也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的矛盾,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商业性保险公司无法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这就很难刺激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在萎缩的供给和低迷的需求状态下,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本文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较于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展开现状分析,并结合国外的经验和措施,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一、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意义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背景
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业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灾害和市场动荡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损害强度呈现加大趋势。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具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的特性。据统计,30年间,我国遭受洪涝、干旱、霜冻、冰雹、病虫害等灾害的农作物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高达29.8%,而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为16%。另据中国社会科学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评估,我国每年因各种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 总量的2%一4%。
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各种风险、保证农业生产连续进行、维持农民农业收人稳定的有效方法。因此,应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保险是农业灾害风险管理社会化与市场化的趋势,但我国的农业保险却一直处于经营效益低下的状态,并出现日益萎缩的趋势,大部分的农业损失只能靠农户自主承担或政府的灾后救济。我们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保障农业生产经营,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面对农业巨灾被动的救济局面,推动和完善我国保险制度和体制建设,适应全球保险市场一体化,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实力。
(二)农业保险的作用和意义
1.农业保险对农民个人的影响
农业保险可以使投保农户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可以转移和分散风险,由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民共同分担损失,以赔偿支付的方式保障农民生活的稳定。最大的减小农业灾害和其他市场因素对农民的影响,从而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经济基础。
2.农业保险状况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农业再生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持续性,保护农业资源。同时,农业保险有调节农村经济、稳定物价的作用,因为农业保险的实施,可以使大额的不定的农业风险损失,转化为小额的固定的农业保险费的缴纳,可以节约部分开支。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帮助农民及时恢复生产,也可以稳定农产品物价水平,保证社会对农产品的正常消费。
3.发展农业保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波动是引发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农业上因风险造成的损失,不仅会导致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不稳定,更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相应的,农业保险在直接促进农业生产活动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间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农业保险的介入,会使农业生产者尽快恢复生产,从而保证农产品的供给和价格的稳定,从而安定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社会生活。
二、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
农民收人持续、稳定增长对农业保险存在着客观上的需求,然而,与这种强烈需求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我国农业保险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
首先是农业保险供给主体少。我国保险市场上早期经营农业保险的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两家。近几年,虽有小型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股份公司进人农业保险领域,但由于其成立的时间短,其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同时又受限于地域和规模。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特点,使得其他保险公司
对农业保险望而生畏。经营主体少,不能形成农业保险供给市场上的有效竟争,影响着农业保险险种供给。
其次是农业保险保费收人少,且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特性使商业性经营主体经营农业保险的非赢利性和追求利润的目标相矛盾,致使农业保险在经营主体本身少的情况下,开办的农业保险险种迅速缩减,农业保险保费收人大幅减少。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不断减少,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不断减少,都显示出农业保险供给乏力。
(二)我国农业保险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持和立法保障
国家财政政策和财政支持不够或者因为地方财政不足,尤其是农业地区财力捉襟见肘,对三农支出尚无保障,更无力增加对农业保险业务的支持,致使财政支出不足,影响农业保险的投入和增长。目前在立法方面,我国尚未就强制性扩大农业保险作出统一的立法;在国家法律缺乏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地方性法规对此也是一片空白,农业保险实施的指导和业务的开展仍处于法律盲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
2.赔付额度较小、农业保险赔付不到位
对于农民的自然灾害损失或者市场因素造成的损失相比赔付额度较小,不能有效的转嫁风险,减少农业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与此同时,本身就少之甚少的赔付额在赔付的过程中仍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没有到位,致使农民积极性受挫,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认可度不高,从而致使农业保险推及起来困难较大。例如我省2009年试点参保中,每亩地合同条款赔偿190元,实际每亩地赔偿20元。这就使得对农业保险抱有极大期望的农民在心理上收到了打击。实际上,赔偿不到位的情况存在于各个地区,并不是河南省独有。
3.农业保险费高昂与农民收入低下的矛盾
农民农业收入较少,农业保费相对于农民纯收入来说比例较大,农业保险费率的制定往往是根据农业风险的大小及标的损失率来确定。农业风险具有风险标的大的特点,这就要求农业保险的承保面积只有足够大,才可以符合大数法则。加之,农业风险具有广泛的伴生性、风险事故与风险损失的非一致性、风险结果的滞后性等使农业保险具有很多与其他险种不同的特点,同时其隐含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非常严重。仅从自然灾害来讲,每年我国因自然灾害造成农村地区的经济损失占农业总产值的7%左右,因此农业保险费率往往是以百分之几计算,而不是类似其他财产保险险种以千分之几计算。农民收入水平低,支付能力较差虽然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收入水平仍然不高。据统计资料,2008年人均收入排第一位的上海城市人均收入26675 元,农村人均收入为1 1443元,排最后一位的甘肃城市人均收入10969元,农村人均收入仅为2725元。全
国平均城市人均收入15781元,农村人均收入4717元。可以看出全国农村人均收入不及城市人均收入的l/3。而东部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均收入都较高,这样绝大部分农村人均收入更低,购买保险产品对于他们来说仍是奢侈的消费。
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情况较为落后,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对于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为收入来源的小农产,如果要求其拿出年收入的7%左右去购买农业保险,显然非常不现实。以我省来说,平均每亩地产小麦和玉米共1800斤计算,收入为1800元左右,其中每亩地耕地、播种、施肥、农药、收割等费用共计800元,每亩地纯收入为1000元左右,每亩地缴纳一百多元的保费相较于农民的纯收入而言也确实比例太大。
4.农业风险程度及损失发生程度的测量计算难度较大
我国农业生产面积巨大,发生风险损失时难以很快有效的组织起来相关的组织来进行损失测算。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经营对象千差万别,不同地域所面临的风险大小程度不尽相同,有关农业风险损失的历史数据也不够完整准确,要科学计算出能客观反映各地、各类保险标的的分类费率尤其困难。同时,对农业产量及灾害损失程度的测算较为复杂,目前世界上也没有权威的损失计算标准和方法,为农业保险理赔工作带来了难度。
5.没有专门的相关部门来管理
由于没有相关部门的管理,从而使得农业保险从投保到赔付都杂乱无章,没有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以及问题的处理,农业保险的实施度和作用力就大打折扣。同时,农业险收费机制不顺畅,从而使得农业保险在实行的过程中漏洞百出,损害农民利益。农业险由于保险标的相对较小,每家收费一般只是几元钱到几十元钱,保险公司营业人员逐家上门收缴有实际困难,因此2009年以前保费由地方政府代为收缴后统一交给保险公司。实际工作中,乡(村)有关人员在保费收缴中“多收少缴”,这样既增加了农民负担,致使农业险被农民视为“乱收费”,也减少了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长期以来,保险公司农业险保费收入一直低于赔付金额,导致上级保险公司从2009年以后不再批准部分地区开展农业险业务。
6.农业政策性保险限制条件多且保险补贴品种少造成了政策障碍
农业政策性保险限制条件多。政策性农业保险只限于玉米、小麦、大豆等类农作物,其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不在参保范畴之列,并且还有如病虫害不在保险责任内的限制条件。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的特色种养业逐步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及养殖业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农户投保需求强烈,需要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作物保险补贴的品种。此外,牲畜保险仅限于部分牲畜,很多牲畜都不受保护。以我省来说,我省是生猪生产大省,养殖又受到市场和生态环境、空气环境等较多因素的影响,许多
养殖户迫切需要畜牧业农业保险来增强养殖户抵御风险,但遗憾的是,我省目前尚未有生猪保险。
上述原因的存在,导致农业险成为“高赔付”险种,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对农业险的赔付属于商业行为,承担不起大规模的赔付。按照保险业规则,高赔付导致高费率,这对目前收入不高的农民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目前,农业险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如果完全按市场化的规则划定保险费率,农民保不起;若按农民能接受的价钱卖保险,保险公司赔不起。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保险公司在农业险方面效益不佳,成了影响农业险开展的主要因素。
三、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措施
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约有40多个国家以各种形式开展了农业保险,其中开展较好的国家,普遍引进了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促进了农业险的充分发展。如为对付农业保险高费率,影响农民投保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少国家的政府采用财政补贴给予支持。
同时,基于农业保险风险集中、损失严重等特点,以及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的特性,许多国家通过设计合理的运行机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主要是经济、法律上的支持),使国家(各级政府)、企业(保险公司)和农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在开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相互协调:国家通过支持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实现发展农业以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目标;保险公司通过开办农业保险,实现获得经济效益的企业目标;投保农民个人则是农业保险的直接受益者,以少量的保险支出获得比较稳定的生产收入,把农业风险转嫁出去。具体措施包括:
(一)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使农业保险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农业保险作为农业发展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相关法律有很强的依赖性。从国外农业保险立法的背景和农业保险制度变迁乃至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视角考察,其立法的意义远超出一般的商业规范性法律制度。
美国的农业保险原则上实行自愿保险,但1994年美国《农业保险修正案》明确规定,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政府其他福利计划,如农产品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补贴和保护计划等;必须购买巨灾保险,然后才能追加购买其他的保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事实上的强制保险。日本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实行强制保险;对达不到规模的农户,实行自愿保险。
(二)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
美国保费补贴比例因险种不同而有所差异,2000年平均补贴额为纯保费的53%(保费补贴额平均每英亩为6.6美元)。其中巨灾保险补贴全部保费,多种风险农作
物保险、收入保险等保费补贴率为40%。日本保费补贴比例依费率不同而高低有别,费率越高,补贴越高。水稻补贴70%(费率超过4%),早稻最高补贴80%(费率为15%以上),小麦最高补贴80%。
(三)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经营者提供业务费用补贴
美国政府承担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费用以及农作物保险推广和教育费用,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至25%的业务费用(包括定损费)补贴。日本政府承担共济组合联合会的全部费用和农业共济组合的部分费用。
(四)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
美国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对参与农业保险的各种私营保险公司、联营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日本则由都、道、府、县的共济组合联合会和中央政府为市、町、村的农业共济组合提供两级再保险。
四、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措施和建议
正是得益于引进了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农业保险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为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开展,切实促进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农业保险立法的进度
当前国内农业保险立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法律的缺失往往导致社会预期不明确,导致改革难以推进。为此,政府应尽早制订出法规:确立农业保险为政策性法定保险;明确政府办理农业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保险金额、费率、条款的核定,以及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方式等做出相应规定;根据地域不同财政不同调整农业保险与农业贷款、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村救济及农民福利的关系,将农业保险与农业贷款、农产品价格、农村救济及农民福利等政策捆为一体,让政府将支农资金用于补贴保险公司经营费用或者补贴农民保费,以促使农业风险从“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前防范”等。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明确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二)政府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农业保险的扶持、支持力度政府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是世界各国支持、保护农业的普遍做法,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定,又可以达到保护本国农业发展的目的。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经营,因此政府不但要从政策上支持农业保险(如规定强制性投保的险种、税收优惠政策),而且要加大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力度(如对参保农民的保费补贴、对经营农业保险组织的业务经费补贴、对
农业保险教育投资等),以保证经营农业保险的组织不至于亏损,维持农业保险经营的持续性。本人认为目前政府急需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农业保险业务单独核算的基础上,免征农业保险业务收入的所得税,并按照农业保险业务收人的一定比例补贴业务经费。
2.规定关系国计民生和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农业险种为强制保险,并对参加强制保险险种的农民按一定比例实行保费补贴。
3.政府应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作为农业保险教育基金,为农业保险的科研、教学搭建平台。
而在政府支出方面,个人建议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区域,中央财政负担一小部分,地方财政负担一大部分;在西部欠发达地带则由中央财政负责一大部分,地方财政负责一小部分。这样可以根据地域差距来进行财政补贴。
(三)农业保险方面的创新
在农业保险方面的创新,包括农业保险公司体制的创新和农业保险险种的创新。成立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该公司应主要定位于在集中解决自然灾害上替代政府补助后恢复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解决大灾后政府和农民的后顾之忧。该公司虽有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但必须以商业保险机制进行运作。创新农业险种,增加农业险种的内容和涵盖面积,从而使不仅仅是小麦、玉米等粮食类作物能够参与到农业保险,经济类作物、林业、牧业等都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农业保险中来。从而拓宽品种,扩大面积。
(四)建立农业保险补偿基金
充分利用农业保险的政策地位,通过转移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建立包括国家、省、市、县等多级的农业保险补偿基金,形成与中央财政相补充的能有力支撑农业保险业的货币资源。在补偿基金中,一方面是调整存量,即通过整合现有支农资金(支农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财政救灾支出等),调剂一部分资金支持农业保险。同时加大增量支持,即在维持原有支农渠道的同时,中央财政设立支持农业保险的专项资金。
(五)试点建立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相结合的制度框架
简单来说就是,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在贷款条件和利率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以体现正向激励,待条件成熟时可将农户是否参加保险作为向其发放贷款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对许多希望通过种植经济类作物、粮食作物、林业和牧业的农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六)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部门
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部门,从而能够整合现有资源,加大管理力度。鉴于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所占份额较大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情,农业保险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参与。由于农业风险的管理涉及财政、金融、农业、气象等多种领域,为避免出现因各自为政、分割管理、资源分散配置而导致高投入、低效率的局面,有必要在金融管理部门组建农业风险管理局,以进一步整合资源,统一协调农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行动。
同时,国际农业保险发展经验表明,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建议政府部门将农业保险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拨出专项资金以推动农业保险发展。
参考文献
[1]HESS ULRICH.Innovative financial services for rural services for rural India: monsoon-indexed lending and insurance for small holder[R].Washington,D.C:World Bank,2003:18-19.[2]杨思思,郝志军,张增显.我国农村保险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金融,2009,(5).[3]付菊,刘洪,肖菊萍.发展农村保险市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5).[4]刘荣茂,马林静.国外农业保险法的启示与借鉴[J].华东经济管理,2005,19(3):48-49.[5]民政部.中国民政事业发展报告.1996—2005年,http://www.xiexiebang.com/agrisearchfuwu/search.jsp [13]王克祥.国外农业保险模式[J].中国牧业通讯,2007,(1):25-26.[14]张跃华,何文炯.农村保险、农业保险与农民需求意愿――山西省、江西省、上海市7406户农户问卷调查[J].2007(6).[15]王伟,刘松鹤.合作互助制农业保险模式较优的一个论证—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J].中国科技博览,2009(13).[16]曹倩.中国农业巨灾保险模式[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17]杜正茂,龙文军.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发展研究[J]。2009-03 [18]海洋,张晓丽.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探析.上海农业学报,2008.04 [19]温涛,谢家智.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框架[J].2008(8)[20]王伟.政策性农业保险、合作制经营模式与博弈论证[J].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学报.2011(1).致 谢
第四篇:浅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
浅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
(二)时间:2013-04-10 22:18来源:中国休闲农业 作者:佚名 点击: 278 次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主要是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不同特色的主体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1、休闲农庄类。主要是以农业庄园为背景,综合食宿、会议、娱乐等多功能的休闲农业。它以良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为重点,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农产品、特色的餐饮和住宿,让游客既能享受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安全农产品,又能享受到较高水平的休闲服务。如湖南的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浩博农庄、百果园、新江生态农业产业园、湘楚和道源、滴翠山庄,北京的蟹岛农庄、华坤庄园等。
2、农业科技园类。主要是高科技农业园区对外开放、拓展功能发展而来,是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利用科研设施作吸引物,以高新农业技术为内容,向游客展示新技术、新品种,使游客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的休闲活动,是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业园。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江苏傅家边农业科技观光园等。
3、采摘体验类。主要是利用农业长产成果,供游客休闲体验。采摘是休闲农业一个非常重要的体验验活动,采摘果园也是最为传统的休闲农业经营业态,收益直接,因此分布广泛、数量最多。市民通过参加采摘活动,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生活的田园乐趣。典型园区如北京御香观光采摘园、北京金福艺农番茄联合国,浙江宁波天宫庄园等。
4、观光游乐类。主要是利用当地资源环境经,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经营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等,以大田农业和果林业为重点,开发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江西国洪生态园、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安徽宁国恩龙农业观光园、河北省北戴河集发农业、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七彩蝶园、浙江碧云花园等。
5、农耕文化类。主要是休闲农业企业(园区)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业生产生活用品、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的农业文化游戏。如辽宁省的葫芦山庄。
6、市民农园类。主要是将位于大城市近郊的农业用地规划为若干小区,出租给市民进行农耕体验和农业品自给的园区,它的发展是基于都市居民对食品安全与可持续生活的追求。典型园区如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北京万科艺园农业体验园、北京乐和仙谷有机农场、浙江绿谷开心农场等。
7、其他类型。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优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生态的湿地、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水等休闲旅游
第五篇:休闲观光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休闲观光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农业最初于20世纪30~40年代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以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到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省陆续成为开发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开始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开发。
在中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迄今虽仅仅只有20~30年左右的历史,但发展势头十分良好。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省针对长期困扰农业的劳动力外流、成本提高和外国农产品倾销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各种对策,其中包括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内容。1983年,台湾农政部门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休闲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研讨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定下了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hm2,而且必须连在一起;有较多农民参加且受益;有当地产品可供销售;有美丽景观可资观赏;有丰富农业活动可让人体验,并且要能维持农业本质以区别于一般游乐区等。近十余年来,台湾继开辟大湖草莓园、木栅观光茶园、北投观光桔园、阳明山观光花园、士林观光农园、昆仑森林草药园和内湖观光草莓园等观光场所以后,又建立了有较大面积的苗栗县南庄乡三角湖休闲中心和台北县双溪乡慈晖休闲农场。到1994年,“农委会”又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积极辅导各地建立示范性之生活体验型市民农园。此后,市民农园在台湾各地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台湾农政部门及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上大力支持,在经营管理上予以辅导,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成长。
在中国大陆,1993年,《北京市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观光农业”概念。1996年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观光农业”。1998年6月正式出台《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同年8月成立了观光农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订了观光农业发展计划并建立了《郊区民俗网》。据北京市观光农业办公室调查,1996年京郊拥有119个观光农业景区(点),共接待近300万人次的旅客,获得经营性收入3.2亿元。到2002年,观光农业项目已累计达2246项,全年接待游客3618.1万人次,为1996年的12.1倍,观光农业总收入22.75亿元,为1996年的7.1倍。2002年秋,“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在北京延庆县召开。
在东南亚国家,休闲观光农业已渐成气候。如日本自1985年以后,分别设立了大仁、名寄、石垣等自然农法休闲农场。1988年,泰国社会福利协会及教育部特别教育局,在泰国最大的青少年农业训练中心开设了面积为3hm2的休闲型教育实验农场。巴西在距离圣保罗市大约60km的麦格林市建立了MAO自然农法休闲中心,并于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一个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的热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既是一种值得欣喜的好现象,但也有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概括起来,中国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8个方面的问题:
(一)盲目建设,遍地开花:很多地方的投资者为当地农民,当他们认识到身边的环境资源能作为“摇钱树”时,便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单纯模仿别人的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急于求成。为了降低成本,许多人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审查。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及市场定位,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二)政府包办,作秀道具:不少农业高科技园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或由政府出面将土地以很便宜的价格承包给企业,或建成后由政府直接养着,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个作秀道具,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极大浪费。这一方面是因为干部的考核制度和“业绩观”使然,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些领导对休闲观光农业理解不透,或决策脱离实际。
(三)管理不善,环境超载:大多数地方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地方政府希望借助开发当地农业观光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出台了一些低价租赁土地、减免税费等系列政策,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但缺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
(四)档次不高,缺乏特色:目前,中国许多休闲观光农业所在的地方都是在原有的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经营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水平较低,服务意识不强。中国疆域辽阔,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同一区域内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雷同。
(五)良莠不一,效益迥异:目前在一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比较早的地方,如广东,已出现两极分化,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管理规范的企业效益不错,反之则有的刚好能维持,有的则已关门大吉,自行退出。市场是十分残酷的,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必定是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六)规模较小,项目单一:国外研究表明,当休闲观光农业的半径达到29.5km时,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中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大多规模较小,活动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如有的观光果园、垂钓园除供游人观光、采摘、垂钓之外,缺乏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配套设施和服务,致使游客在园区逗留时间短,观光农业的旅游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七)圈地运动,缺乏规划:政府有必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制定。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各地不同农事特点、民风民俗,建立相应咨询服务机构,加强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有关的调查研究与经验总结,形成一整套休闲观光农业政策信息服务体系。
(八)规范不够,潜力不足:总体上来说,中国休闲观光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政策法规还没有出台,或有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出台,但还不够完善。在一个地区,如果政府部门不对其进行很好的规范,让其自由发展或自生自灭,势必潜力不足,来去一阵风,几家高兴几家愁。
三、值得注意的若干方面
(一)休闲观光农业的内容和服务项目应区别于旅游度假村和宾馆、饭店
休闲观光农业的内容和服务项目与旅游度假村、宾馆、饭店和一般的游览参观有较大的区别,要紧紧围绕“农业”做文章,体现农村的幽美、质朴、古淳等特色,而不是追求高档化、城市化、现代化。具体地说,休闲观光农业的内容和服务项目可将重点放在以下一些方面:①农村自然景观,如油菜花、溪涧、田间小路、石桥等;②农村人文艺术,如民间花灯花会、狮子舞、剪纸、社戏等;③文物、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品,如梭油瓶、水车、风磨、蓑衣等;④农村风味食品和野味、野菜品尝,如烤番薯、臭冬瓜、野猪肉、马兰头等;⑤垂钓;⑥农村集市;⑦参观农舍及其室内布置;⑧果园、菜园、花圃、茶园、桑园观光与采摘;⑨家畜家禽喂养;⑩干农活,等等。
(二)休闲观光农业应向多目标利用型、综合经营型和规模型方向发展
台湾在经营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有些游客对农产品成熟度缺乏了解,幼嫩果实和成熟果实一起采摘,使业主蒙受重大损失;二是由于内容和服务项目单一,或有明显的季节性,影响设施的综合利用;三是当大量游客蜂拥而至时,由于管理人员不足,造成混乱和某些设施使用不当,致使场内物品丢失或毁坏。鉴于以上教训,为避免重蹈覆辙,在开发和建设休闲观光农业时,首先应把多目标利用(健身、教育、休憩、商务等)、综合经营(观光、采摘、购物、饮食、住宿等)和规模化(要求面积较大,成带连片)纳入规划之中。经过近20年的探索发展,目前台湾已涌现出许多成功的休闲观光农业区,如苗栗县南庄乡三角湖休闲中心,堪称岛内经营休闲观光农业的典范。该中心占地86hm2,四周群山环绕,中间有一个三角形的湖泊。内设野餐区、牧场、牛车站、山地文化荟萃、茶艺馆、农家花园等,是一、二日游的好去处。游客可在中心内看瀑布、戏湖水、露营烤肉和品尝农家菜肴。中心备有帐篷、睡袋,可出租给游客使用,生牛肉由当地饲养户直接提供,盆景由当地农民自行种植制作,农产品展售中心供应山区妇女编织的手工艺品。上述设施和服务项目均值得全国各地借鉴。
(三)农业院校要为休闲观光农业培养和提供所需的全面型人才
由于休闲观光农业所涉及的部门较多,相关的专业领域不下十余个,故从事该工作的技术人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比较全面的实践能力。可以说,目前这种全面型人才还没有或相当少。农业院校要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休闲观光农业培养和提供所需的全面型人才。该专业可由环境、旅游、生态学、农业、文化艺术、园艺和农学等系或学科合办,挂靠在农业
经济系(或经济与贸易学院)。课程的设置应包括旅游学、园林学、生物学、环境学、农业考古学、作物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民俗学、农产品加工、烹饪等。
四、对策措施
(一)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可采用双管齐下的方法,即一是经营者及有关政府管理部门要从农村发展、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的高度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介绍休闲观光农业的概念、意义、特点及相关知识,使人们逐渐从单纯的公园和风景点游览走向多元化的集观赏、健身、长见识的休闲观光农业区。新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区与现有的公园和风景点一起,将极大地丰富城乡人民的业余生活。
(二)因地制宜地开发休闲观光农业
其一,可在原有农场(或农庄)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投资,把其改建成集观光、采摘、野餐、娱乐、体验农家生活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观光场所。如浙江省金华市北山生态实验场在上阵垄水库上游,经过数年的努力,将昔日荒山秃岭低洼地建成了鸟语花香、果硕鱼肥、绿树成荫的富庶园。目前,他们正在进一步建设垂钓区、乡村别墅、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以形成垂钓、采摘、观赏、农家菜品赏和农家生活体验一体化服务的休闲观光农场。其二,利用某类农副产品可直接供人品尝的特性以及生产这类产品所具有的临近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展以品尝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活动。如位于杭州西湖边的龙井一带,可利用杭州市民喜爱喝茶和向往田园生活的心理,在茶园里搭棚造屋,表演茶道艺术,供前来游玩的城里人在品茗龙井茶和观赏郊区茶园景色的同时,能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可与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中国的生态农业于1981年在北京举行的生态工程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它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与其它类型的替代农业也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生态农业实质上是一种综合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工程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精华建立起来的,是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模式。生态农业建设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无污染的安全保障。所谓绿色农产品,是指从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到销售过程中无任何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能提供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无毒、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总称,它可以是粮食、蔬菜、水果、畜禽、蛋类和饮料等食品类,也可以是服装、工艺品、草席、纸张等用农产品加工而成的日常生活用品及轻工业原料,还包括绿肥及饲料类等。在休闲观光农业区内开辟水果、蔬菜等绿色农产品基地,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能为游客提供新鲜、美味、无污染的各类食品,可谓是一举两得。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与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产品基地结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利互惠,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管理机构,增加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与建设的投入
目前,中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与建设,总的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旅游、文化艺术、卫生检疫、建筑业、科研、食品加工、环境保护、财政及商业等诸多环节或部门,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可组成由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国家、省(市、区)、地区(市)、县(市、区)休闲观光农业开发领导小组,以加强中国休闲观光农业工程实施的整体协调性。在加强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的同时,积极争取多渠道的财力投入,同时要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和对外开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优惠政策,并逐步推动形成较明显的规模化效益。
(五)优先在沿海滩涂、高山坡地和生态农业实施区等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在选定休闲观光农业基地时,应将生态环境条件的好坏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在目前情况下,可在沿海滩涂、高山坡地和生态农业实施区等污染较少的区域优先发展,并逐渐扩大面积与增加服务项目。要因势利导,避免盲目发展。在项目实施以前,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向有关部门递呈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