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一点建议
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一点建议
摘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本文分析了造成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对于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可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障建议
正文:
恩格斯曾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要从这种相对平等的原始观念中得出国家和社会中的平等权利的结论,要使这个结论甚至能够成为某种自然的、不言而喻的东西。”宪法赋予了每个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农民工却因为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享受不到其应有的医疗卫生保障权利。
首先由于国家户籍制度的限制,人为形成社会保障体系的二元性。农民工生存在农村与城市的夹缝中,没有城镇参保资格,故享受不到城镇市民的医疗保障,又由于离开农村,不能有效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的医疗保障。这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城乡两项保障制度快速稳步发展的同时,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却游离于两项保障制度之外,两种制度都没有明确将其纳入保障范围。即使让农民工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又与其务工现状相背离,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仍处于无保障状态。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不能在区域和城乡之间有效对接。近年来,不少地方尝试将农民工医疗保障就地纳入城市社保体系,但这种地区性政策无法适应农民工流动性需求。社会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流动存在极大矛盾,使这本来保障农民工权利的制度难以实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探索试行医疗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有效对接,保证农民工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由于社会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流动存在尖锐矛盾,现阶段必须解决好农民工就地医疗和异地就医报销难、比例低问题。可采取将农民工的医疗服务委托打工地“合管办”或医疗保险机构代为管理,就地医疗费用由原籍地按政策报销,确保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障。
第二,法律对农民工医疗保障权利的保护不到位。《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主体仅限于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一年失去工作者,只能获得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不能享受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待遇。另劳动法除了第76条作宣言性规定外,尚无法律法规对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予以规范,未将农民工劳动福利纳入调整城镇原有职工福利保障。
此外,我国缺乏农民工享受社会医疗的实体法,现有社会医疗立法基本上停留在民政福利,尚无法律法规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予以规范。因此建议《劳动法》应增加有关条款对农民工的社会医疗保障予以补充和规范。
当今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的发展,但社会制度建设的滞后,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农民工生活在社会医疗体制的夹缝中,导致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在一定程度引发了农民工的仇视心理。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发生工伤事故后不但得不到相应的赔偿,雇主不管农民工的死活,“将其解雇了事”,使农民工产生了对雇主和社会的报复心理,使公共安全存在巨大隐患,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城乡分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平稳高速运行。
参考文献: 《我国农民工问题探析》----曾宪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对话:维护农民工权益,政府还需做什么》-----《人民政协报》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第二篇: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与存在的问题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毕业论文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与完善思路——以杭州市为例
学生姓名
马可莹 指导教师 张雪平
分 院
财税分院
专业名称 财政学
班
级
08东方财政 学
号 0820200116
提交日期 2011年11月10日 答辩日期 2011年12月4日
2011年11月10日
声明及论文使用的授权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本人同意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上网公布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思路
——以杭州市为例
摘 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扩大,他们的社会保障成为亟待关注的现实问题。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许多缺陷。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体系,构建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本文从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出发, 从财政投入角度分析了解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实意义, 并且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障;财政学;完善思路
While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and improve the problems of the mind
— — to hangzhou for example Abstract: Migrant workers is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must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a social phenomenon, with the constant expans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eir social security become calls attention to problems of migrant workers.the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many defects.the government should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a while against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relief system.From the city of social security situ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social security of those reasons, from the analyses about the town while social security issue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countermeasure.Key words: local government;public debt;Scale forecast;early warning mechanism
目录
一、引 言„„„„„„„„„„„„„„„„„„„„„„„„„„„„1
(一)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二)有利于维护杭州市区安全和稳定
(三)有利于提高杭州城市化水平的发展
(四)有利于杭州市各区域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杭州市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4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相关调查结论
(二)杭州市现行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4
1、浙江省政府实施的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文件存在局限性„„„„„4
2、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不能衔接„„„„„„„„„„„„„„„„„„„5
3、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的区域流动受限„„„„„„„„„„„„„„„5
4、缺乏有效的法制监管„„„„„„„„„„„„„„„„„„„„„„
(三)对比浙江省其他省市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总结经验„„„„„„7
1、温州市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7
2、宁波市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7
三、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方案„„„„„8
(一)制定详细的实施办法„„„„„„„„„„„„„„„„„„„„8
(二)规定保险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转移„„„„„„„„„„„„„„„9
(三)强化用工单位的法律责任„„„„„„„„„„„„„„„„„„10
(四)加强对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监管„„„„„„„„„„„„„„„„10
(五)抓好农民工医保法制教育„„„„„„„„„„„„„„„„„„11
四、结论„„„„„„„„„„„„„„„„„„„„„„„„„„„„„„11 参考文献 „„„„„„„„„„„„„„„„„„„„„„„„„„„„„13
一、引 言
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生存的边缘人, 城市化的主力军, 其社会保障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 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 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工群体向城市工人阶层完全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杭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农民工外出务工规模加大,形成一种特殊的人口类型,已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大规模农民工在城市间流动为杭州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市政府也应对其作出相应的回报,为其建立一个有保障的生存环境。其中医疗保障是农民工最为迫切和需要的部分,现今很多城市的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包括杭州市的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这样会导致农民工的迁入潜在巨大风险,为化解风险,让农民工所在城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现今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应加大力度,从各方面研究杭州市政府在建立医疗保障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为其建立适合他们自身的体系制度。
解决好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对杭州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市政府能真正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加快城市化进程,创造城市经济收入。
(一)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伴随着市场经济条件的发展,土地政策的转型,许多农村家庭土地得不到保障,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社会保障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必不可少的安全网,现今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使得农民工别排除在了政府实行的“统分统包”政策之外,无法享受到包就业包养老,这么一来,就会出现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的秩序。
(二)有利于维护杭州市区安全和稳定
城市建设离不开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来说,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农民工从事脏、累、苦、差的性质的工作,生活条件底下并且收入不高,会对城市构成隐在的不安定因素,杭州市有许多违
法犯罪案例,其中不少是由外来人员所造成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工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障,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可以大大降低城市犯罪率,维护城市和谐稳定。
(三)有利于提高杭州城市化水平的发展
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 人口、产业不断从农村向城市集聚, 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这引起了一系列问题, 如农民收入过低或增长乏力、就业压力大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之一就是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至今尚未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有利于杭州市各区域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农村街道发展的不一致性以及其他一些客观因素,使得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相对比较狭窄,难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条件的优越性。从长远角度来看,把农民工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有利于杭州市各区域建立城乡一体化。
二、杭州市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相关调查结论
杭州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长三角的重要城市之一.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还是民营企业的数量和产值,都居于全国的前列,每年吸纳外来农民工的数量庞大。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杭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医疗保障状况不仅维系着每一个农民家庭,关系着他们家庭的生存和未来.而且关系到杭州市乃至全国的劳动力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杭州市现共有外来务工人员147万,占杭州市所有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20岁以下的占1.49%;20到30岁的占41.79%;30到40岁的占40.30%;40到50岁的占14.93%;50岁以上的为1.49%,绝大部分打工者为青年和成年人。农
民工男性比例占到了绝大多数的80%,女性相对较少,原因是农村的仍是女性以留在家中干农活照顾小孩为主,而男性由于体力上的优势在城市较容易找到工作。这样的年龄与性别分布使农民工主要承担体力型的工作。
而有关农民工文化程度的调查上,92.3%的农民工为初中文化水平之下,较低的文化水平导致农民工从事的工作从工种看,一般都以苦脏累、无技术特长的工作为主。如建筑工地、普工、缝纫工、清洁工等。依据社会分层理论,以职业划分,这类工作属于无技术而又收入不高的最下层。
从农民工来源分布情况看,本省外市的占21.4%;来自江苏的占14.3%;安徽14.3%;河南11.4%;甘肃8.6%;湖北7.1%;四川7.1%;其他15.8%。
经过对杭州市农民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44.1%的人认为医疗保险最重要;其次是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分别占35.1%、12.2%和8.5%。可见,多数农民工都认为医疗保险较其他保险更重要,他们希望生病后,尤其是住院医疗费用,能够得到补偿。
而对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9.0%的农民工未参加任何保险,35.2%的农民工参加了养老保险,31.6%的人参加了医疗保险,而4.1%的人不知道是否参加保险,其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淡漠。
调查农民工对于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医疗保险参保的倾向结果显示,有35.8%的人更愿意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他们认为城镇医疗保险的保障好,且就医更方便;18.5%的人更愿意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这部分人大多认为自己将来还要回农村,所以选择农村合作医疗;另有35.8%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知道该参加何种医疗保险,他们缺乏各类医疗保险常识;愿意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人只占9.9%。
在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群虽然已经达到1.24亿人,但许多城市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还仅限于城镇居民,城市外来农民工、失地农民等社会弱势群体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在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的过程中,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17号)第十二条规定,“灵活就业人员以上年本统筹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础,由个人(其中非正规组织就业人员由非正规就业组织管理单位)按月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缴纳7.5%作为医疗保险费用”。按照杭州市医疗保险政策规定,外来农民工只要是有依托单位的,都可以按照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所以在政策
上没有障碍。但杭州市外来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状况并不乐观,有82.7%的人未参保或不知道是否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也只有17.3%,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占13.4%,签订合同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情况明显好于未签订合同的农民工。
调查发现,农民工对医疗保险政策了解不够,医疗保险意识不强。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积极性不高,除了农民工流动性大、经济因素外,农民工医疗保险知识欠缺,缺乏应有的保障意识是重要原因。对是否能够参加医疗保险,86.5%的农民工不知道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杭州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他们只有等发生大病时,才感受到医疗保险的重要性。所以在医疗保险筹资意愿调查中,那些发生医疗费用比较高的人群,比其他人群有较好的筹资意愿。因此,要做好农村务工人员的宣传和引导工作,让他们理解社会保障的政策和规定,提高他们参保的积极性。
(二)杭州市现行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浙江省政府实施的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文件存在局限性
浙江省政府实施的《意见》有其局限性。2006年《意见》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加强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规定用3年左右时间将与用人单位有劳动合同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农民工发生工伤后.用人单位必须及时申报,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工作。(3)与城镇用人单位签订规范劳动合同的农民工,随所在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尚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可以先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按照“低费率、保大病”的原则,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和医疗需求,合理确定缴费基数和保障方式。该《意见》从适用范围和对象上来讲,旨在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其中.农民工医疗保障方面,一是工伤保险,要求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二是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与城镇用人单位签订规范劳动合同的农民工,随所在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该《意见》的不足之处表现在:(1)从形式上看,作为一个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意见》,是政府指导性意见,充其量只属于省级政府规章.缺乏
很强的规范性,如没有规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其效力和执行力当然会大打折扣,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落实。(2)从内容上讲,关于农民工的工伤保险的规定已经明确,但基本医疗保险不够充分,因为只规定“与城镇用人单位签订规范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可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而现实中,许多企业根本没有与农民工签订书面形式的“规范”劳动合同,有关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人、缴费比例、保险账户的管理等都没有明确。
2、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不能衔接
由于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无法统一,所以医疗保险的地域差异就会给外出务工农民带来许多的不便之处。杭州市现今实行的是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双轨制。一方面,农民工的户籍在农村、按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定,可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另一方面,他们在城镇务工.但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各种医疗保障待遇。如果患病基本上要在户籍地定点医院就医。这种制度使得农民工生病之后需要回家乡治疗或者选就进医院自费治疗,非常不便,并且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因此,与之前的调查结果符合,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不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同时也不积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这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不愿增加经济负担为农民工办理除工伤保险之外的城镇职工保险,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大,很有可能在农村与城镇之间来回流动,而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又不够衔接完整,所以外出务工人员不愿参加保险。
3、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的区域流动受限
由于杭州市的农民工都来自于各种不同省份,农民工流动性大,具有“候鸟式”的特点,工作单位和地点都不能固定,所以他们所参加的医疗保险应同样具有流动性和延续性。这里区域流动是指农民工因工作的地区流动包括国家层面的大流动、省级层面的中流动和围绕地区中心城市的小流动导致医保关系的转移。以前国家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只是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人社部等三部委发布的《流动就业人员医保转接接续暂行办法》才有所规定。即使有“有所规定”,也可能因这些“规定”不能协调统一.农民工医保关系的流动还是受到极大地限制。
4、缺乏有效的法制监管
2010年6月杭州市委印发的《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规定,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全市的基本医疗保障工作,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基本医疗保障工作;各级医保(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发改、经济、卫生、民政、财政、税务、物价、食品药品监管、教育、残联、信息、工商、审计、人事、公安、人口计生、总工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本办法的实施工作:建立健全由政府部门、参保人员、社会团体、新闻单位、医疗和药品服务机构等方面代表参加的医疗保障社会监督组织,加强对医保管理、服务、运行的监督。如此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界定各监督部门的地位和职责.但仍需要具体化,尤其是要强化监管部门的责任,否则监管的力度和效果难以凸现出来。
许多企业尤其是私营和个体企业利用自己处于劳动力用工的需方市场的优势,不愿为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据有关调查显示.杭州市国有和集体单位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比例达78.3%。而私营和个体企业等单位的农民工参保率仅为8.5%。造成这种结果,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低,不知自己有哪些法律权利,更不知如何寻求法律保护。他们考虑到自己的工作机会难得、工资水平低、工作流动性大,单位不为其办理医疗保险也无所谓。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法律制度的缺失,没有有效的监管。如果完全由企业单位自觉地履行农民工医疗保障责任是不现实的.许多私营和个体企业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低.更不愿为了办理农民工医疗保险而增加其用工成本。依据我国《劳动法》以及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要求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等。参加医疗保险是用人单位应尽的法定义务,如《北京市外地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外地农民工,应当到所在区、县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办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手续。
(三)对比浙江省其他省市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总结经验
1、温州市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温州市在2008年4月1日起发布下达了《温州市区农民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办法中说明了温州市区的农民工可参加医疗保险了,规定在温州市区范围内与各类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可享受参加医疗保险后带来的保障。《暂行办法》注重调动市区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重点保障农民工在患重病时期的医疗费用,确保了农民工在我市务工期间应有的医疗保障权益。届时,市区用人单位需为本单位的农民工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者农民工医疗保险。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农民工医疗保险工作,地税部门负责农民工医疗保险费的征收工作。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于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住院统筹基金,并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参保前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工,《暂行办法》规定不再参加市区农民工医疗保险。
同时,《暂行办法》制定了“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由用人单位缴费”为基本原则的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低费率”有利于广覆盖,能提高用人单位参保积极性,促进我市医保扩面;“保大病”是重点解决农民工在患重病时的医疗费用;“保当期”旨在确保农民工在我市务工期间应有的医疗保障权益;“由用人单位缴费”主要考虑到农民工收入较低,全部由用人单位缴纳医疗保险费,有利于减轻农民工个人经济负担。
对比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对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办法缺少针对性,不能根本解决农民工特有的“无钱、无权、无保障”问题,同时由于财政拨付力度不够,一些办法从根本上难以实施,所以温州市财政对提供给农民工固定医疗保险的投入是值得杭州市学习借鉴的。
2、宁波市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宁波市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了《宁波市住院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将市范围内与各类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外来务工人员也纳入了参保范围。并且规定,住院医疗保险费和大病救助金由用人单位按规定标准缴纳,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在职职工个人不缴费,从而大大减轻了农民工的大病风险。至2009年7月底,全市新增住院医疗参保人数1.7万名。为让更多的农民工实现病有所医的愿望,劳动保障部门近日全面部署落实了农民工医保扩面工作,将任务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定期统计上报农民工参保数据,每月通报各地扩面进度和完成目标任务数,及时研究解决扩面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且将进一步完善参保缴费办法,方便农民工参保;加强和规范农民工医保基金管理,探索行之有效的农民工就医管理方式和医疗费用结算方式,为农民工就医和医疗费用结算提供便捷的服务。
为了使更多的农民工纳入医保覆盖范围,2009年5月,宁波市在实施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推出了为农民工量身定做、缴费水平更低、个人不缴费的住院医疗保险。所有使用农民工的城镇用人单位均应按照政策法规规定,为农民工办理基本医疗保险或住院医疗保险,农民工既可选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也可选择参加住院医疗保险,并且与城镇参保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与温州市一样,宁波市也制定了专门针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农民工专门医疗保障,其中缴费水平低,分住院与基本医疗保险的特点符合现今社会上农民工看病难看病烦的特点,这方面也值得杭州市借鉴。
三、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方案
(一)制定详细的实施办法
在没有医疗保障基本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省、市人大、政府方也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农民工的不同承受能力.对医疗保障制度先行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参考2010年6月印发的《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有关规定,提出如下建议,(1)目标宗旨:实现全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2)基本原则:城乡统筹;全民覆盖;分类享受;费用分担;自愿选择:相互贯通;属地管理。具体内容是:对本省所有城乡居民作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以保障城乡居民不同的基本医疗需求:建立用工单位、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对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可以按规定选择和转换不同的医疗保险;以各县(区、市)为独立的统筹地区,负责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3)医疗保险类型: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困难救助制度。(4)管理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辖区的基本医疗保障工作.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
本辖区内的基本医疗保障工作。各级医保(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和对象:各类用人单位及其在职职工。(6)参保手续:符合参保条件的用人单位和个人.应在纳入参保范围的3个月内,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手续。(7)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办法:合理规定各类参保企业单位、在职职工、灵活就业人员的缴纳职工医保费比例,参保后的连续缴纳、参保后中断的补缴以及参保单位原因导致参保人员中断或未按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弥补和处理。(8)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每人每月缴纳一定的重大疾病医疗补助费.用于建立重大疾病医疗补助资金。(9)医保账户管理和流动: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由医保经办机构统一建立和管理: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按规定转移、清算和依法继承。(10)缴费年限:包括职工医保实际缴费年限、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视作缴费年限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11)统筹基金承担:规定参保人员发生的符合医保开支范围的住院医疗费如何办理,如最高限额、住院起付标准等。(12)责任追究:用工单位违法规定的法律责任、监督管理部门的违法违纪责任等。
(二)规定保险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转移
现今实行的是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双轨制度使得流动的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在两地或者更多地方自由转换与该地的保险关系,这需要一个自由的可转移的保险关系转变体系来应付这一特点。保险关系的转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跨地区或跨省的流动。在这一方方面,我国《流动就业人员医保转接接续暂行办法》已有规定。主要内容有: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对象.应是在转出地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后因跨地区就业,医疗保险关系需随同转移,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企业职工:以后再逐步扩大到灵活就业及其他人员:职工因跨地区流动,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需随同转移时.参保人员应首先在转出地办理医保关系转出手续.转出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为其出具在当地的参保证明。转入地接收单位按照《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办理参保转入登记手续。这就能很好的解决外出务工人员跨区域跨省流动的医疗保障问题。
保险关系转移的另一方面是不同种类的医疗保险可以贯通,即对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可以按规定转换不同的医疗保险。由于农民工的身份和工作特点,其参
加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应允许转移,不仅可以实现与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而且可以保证医保与工作在时空上的一致性,真正解决农民工无论是进城务工还是在农村务农的医疗保障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和比例.最终解决全国农民工医疗保险全范围覆盖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强化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当前多数企业没有明确告知农民工有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权利,企业想方设法逃避参保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使得农民工丧失了参加医疗保险的机会和权利,这是农民参加医疗保险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强化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既要明确参加和办理农民工医疗保险是其应尽的法律责任,又要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缴纳农民工医保费的比例。同时,还要明确规定用工单位不按规定缴纳农民工医疗保险费的或者欠缴农民工医疗保险费的.农民工发生的医疗费用应由用工单位承担,农民工医疔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四)加强对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监管
对于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的利益的保护者,政府应该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需要在已经有了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的同时,做好自己的监管工作,加大监管的力度。如: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信息系统和农民工投诉举报中心,公开投诉电话,认真受理农民工举报投诉,完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对侵犯农民工医保利益的行为依法严厉查处。建立健全由政府部门、参保人员、社会团体、新闻单位、医疗和药品服务机构等方面代表参加的医疗保障社会监督组织,加强对医保管理、服务、运行的监督,对违法行为通过媒体予以曝光。加强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农民工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工作.简化审理程序.加快审理速度,对案件仲裁费用酌情予以缓收、减收或免收。这才能保证法律法规执行彻底,保障农民工拥有一个安全规范的劳动保障环境。
(五)抓好农民工医保法制教育
农民工由于教育程度较低,所以自我权益保障意识也比较低下,遇到医疗保障问题就不知道改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通过医保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行使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医保法制教育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开展,如村、街道、社区、工会等,利用广告、画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农民工自愿参保和督促参保的氛围。医保法制教育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才、物,农民工流出地和流人地的政府部门都要给予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
四、结 论
本文试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文件搜集、法规办法整理,了解农民工中灵活就业群体的医疗保障现状与要求,以杭州市为例,剖析了我国灵活就业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尽管目前农民工迫切需要医疗保障,但在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下,他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农民工群体仍存在着诸多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问题。农民工中灵活就业群体的卫生需求量相当的大,但卫生服务利用率低,灵活就业农民工普遍反映缺乏医疗保障,期望政府给予关注,希望得到同城市民待遇。杭州市政府作为人民公共利益的代表,应高度重视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农民工的权益的保障问题,要树立和强化公民观和人权观,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予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权利、享受平等的待遇。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要求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把全体社会成员列为保障的对象。目前杭州市政府对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已经在逐步健全,但是外来打工人员的保障还十分不够,建立全民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应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必须解决造成灵活就业农民工参保率低的农民工支付能力差、农民工异地流动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衔接等突出问题。建立全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让广大灵活就业农民工享有城镇人口相同的社会保障,有利于体现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所有社会成员自愿或强制参加各种社会保障的基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个人帐户,并确保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中央政府每年应该为他们支付一笔社会保障金,该经费由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承担。确立了全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障后,重点把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在内的整个社会人群,在制度设计上,把农村务工人员医疗保障纳入不同水平的医疗保障制度之中。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不同阶层有不同的需求,要求我们的社会保障与之相适应,解决农村务工人员基本医疗保障也要适应不同阶层的外来务工人员的需
求,宜“低缴费率,高覆盖率"。要提供不同层次的险种,增加其参保的选择性。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最终应过度到以个人为单位的居民医疗保险。改革征收体制,基本医疗保险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对短期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个人缴纳医保费用将起到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大大便利个人帐户的流动。政府应加大法治和管理力度,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可以用来提把灵活就业农村务工人员纳入法定参保人群,以维护其合法权益。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政府和企业共同对个人缴纳医保费用进行监管,为弱势群体负起相应的政府责任。强化政府部门对灵活就业农民工的援助职能,在他们权益受损时,政府应当帮助农民工维护自己的权益。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各方面素质。要对灵活就业农民工进行健康宣教以提高他们的卫生保健意识,让他们理解社会保障的政策和规定,提高其积极主动的参保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怀廉:“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3]何晓玉:“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2006年。
[4]王永进: “转型时期农民工问题及其对策”,《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
[5]王如冰:“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与制度构想”,《今日南国》,2009年。[6]房莉杰:“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7]罗俊:“农民工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农村经济》,2009年。
[8]刘苓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衔接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9]唐新民:“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过渡性方案的路径选择”,《思想战线》,2005年。
[10]徐拯:“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透析”,《商场现代化》,2008年。[11]白丽娜:“建设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浅析”,《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2007年9月。
[12]曾春燕、魏晋才:“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困境与出路探究——浙江省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的调查”,《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27期。
[13]范婉玲:“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对H市建筑行业农民工的调查”《学理论》,2009年第31期。
[14]高珍珍、魏哲铭:“基于现有模式对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年第14期。
[15]黄乾:“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15期。
[16]黄乾:“农民工参与城镇医疗保障的行为研究”,《南方人口》,2009年第24期。[17]李二斌:“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以苏南太仓市为例”,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8]林鹰:“对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卫生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19]梁忆非、姚庆梅、高春英:“对我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第28期。
[20]马继平:“中国基层农村卫生项目发展方案”,《2006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2006年9月。
[21]宋静、冷明祥:“发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年第23期。
[22]王文华、甄长言、谢坤:“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基于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视角”,《知识经济》,2010年第15期。
[23]先德强:“川南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影响因素和对策——以合江县为例”,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4]徐青:“建立健全新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的政府责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5]张雅凤、林忠嗣、张楚石、黄霞:“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建设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辽宁省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调研”,《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年第22期。
[26]和芳芳、史向军:“对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再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
[27]杨立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2003年。[28]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年 [29]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
[30]卢海元:《走进城市: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第三篇:香港医疗保障制度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香港医疗保障制度
香港医疗保障制度基本上沿袭了英国的全民健康服务制度,由政府直接主办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护理服务,為市民提供高品质、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市民也可以自行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享受商业健康保险有关待遇。由於香港公立医院提供的服务品质高、收费低,市民一般都选择公立医院提供住院和专科门诊服务。在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下,香港的私立医院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还没有充分发展。
由於受亚洲金融危机和经济调整影响,香港经济发展趋缓,对医疗保障制度產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香港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政策(—)保障对象
香港医疗保障制度覆盖所有持有香港身份证的市民。确定这样的覆盖范围,是因為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市民提供整体医疗体系,保证没有任何市民会因為经济能力不足而无法获得应有的医疗服务。(二)筹资方式
香港公立医院的经费主要来源於税收,由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提供。政府採取预算拨款的形式给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经费。医生和有关人员均享受公务员待遇,接受政府统一规定的工资待遇;所有香港市民看病只需交付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少量的费用。(三)管理体制
香港公立医院由医院管理局(HOSPITALAUTHORITY,简称HA)管理,目前,HA辖下有超过40间的公立医院、50间专科诊所和15间普通科诊所。另有在基层的65家公立的普通科诊所由卫生署管理。(四)个人付费
香港市民去公立医院和诊所看病只需支付少许费用。公立医院和诊所的收费标準是,普通病房每日收费68元(2002年11月29日上调為100元),一切膳食、住院、化验、药物及手术费用均包括在内。公立普通科门诊诊所每次诊症收费37元,专科诊所每次诊症收费44元。香港的公立医院和诊所收费水準远低於成本,据测算,公立医院普通病房的成本是每天3100元,而收费标準连零头都不到。
另外,经济困难的市民还可以申请看病时减收或豁免个人支付的这部分费用。而政府则要对申请者进行家计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储蓄、个人工作、劳动能力、年龄等),以确定申请者是否可以减收或豁免看病时的个人支付费用。(五)服务的提供
除公立医院外,香港也有私人诊所和医院,这些私人诊所和医院採取市场化运作,依据医疗服务成本自主确定价格。由於香港公立医院提供的住院和专科门诊服务品质高、收费低,目前,全港94%的医院服务是由公立医院提供的,另外6%由私人医院提供。普通科门诊则主要由私营的普遍科医生提供,主要原因有:一是病人向私营的诊所看病,可以自主选择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医生,诊疗时间也更有弹性(公立诊所等待期长);二是私营的普通科医生每次诊症收费约 150元,大部分市民都能负担得起,并认為“物有所值”。(六)药品管理
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香港卫生署负责全港药物的登记和註册、社区药房和本地药厂的监管及有关药剂法规的执行。各医院、诊所的药剂管理则根据管理机构或性质的不同分為三个体系:HA负责统筹公立医院及其门诊的药剂服务;卫生署则负责维持普通科门诊的药剂服务;私立医院和私人医生的药剂管理由他们自行负责。
HA管理的公立医院的药品支出占全港药品支出的大部分,因此,香港药品管理的关键在於HA所负责的药品管理。HA总部的总药剂师办事处(总药办)是负责公立医院药品管理的具体执行单位。HA对药品管理主要通过建立“两个委员会”、确定“两种制度”来进行。
“两个委员会”指中央药物建议委员会和药物评选委员会。其中,中央药物建议委员会负责管理新药的引进,由医院“药事委员会”向中央药品建议委员会提交引进新药的申请书,委员会成员就新药的效用、安全性和成本效益,对各医院的申请作出评核和建议,并提出适当的用药方针。药物评选委员会负责非专利药的审评,香港為确保公立医院药物的素质,所有需使用的非专利药品,必须由药物评先委员会审核通过。
“两种制度”指医院协定处方制度和中央採购制度。医院协定处方制度的内容包括药品目录、新药评估、用药范围等,未纳入协定处方的药品需市民自付。药品能否纳入协定处方即取决於医院所需,也因其安全、效能和成本而定。中央採购制度指总药办把总开支较大及用量稳定的药品列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為中央採购,通过竞价投标签订购买合约。
二、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一)政府直接提供医疗服务為主
香港的公立医院所需资金完全由政府供给,医生享受公务员待遇,因此,香港的公立医院不是一个独立的利益单位而是附属於政府的,没有营利的动机。这与其他实行社会医疗保险、存在第三方付费的制度是有本质区别的。香港这种政府直接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不存在医院利用医疗服务的专业性谋取利益的问题。因此,政府的政策方针也易於在医院中贯彻执行,对医院的管理成本也较低。但同时,医院依附於政府,HA一方面通过对所属公立医院拨付经费,就服务的种类和范围代表公眾与各医院谈判,另一方面又负责管理各医院,以确保医院能平稳运行,并為其职工提供工作和福利保障。因此,HA既是公眾服务需求的代言人,又是医院和医生的利益的代言人,当医院利益与公眾利益不一致时,由於医学界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优越,HA就有可能為/医院的利益而损伤公眾的利益。(二)强调可及性与公平性
可及性、公平性和效率通常作為衡量医疗保障制度的宏观指标。香港的医疗制度特别强调公平性和可及性。关於可及性,一是政策上可及,所有市民都覆盖在医疗制度中,二是地域上可及,不论市民身在何处,大都能在30分鐘内抵
达医疗服务的地点,并备有救护车以保证市民的紧急医疗需求及时得到满足。关於公平性,从筹资方面看,经费来源於税收,收入高的人对税收的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贡献也大,因此,香港医疗制度的筹资从社会角度来看是比较公平的;从待遇水準看,全港市民不论贫富,在公立医院看病支付同样的费用,能得到同样的医疗服务。但就微观来看,也不儘然,如果考虑同样的支出对不同收入的家庭的负担是不一样的,香港医疗制度的待遇也有不公平性的一面。在服务效率方面,儘管政府对提高效率有所关注,但公立医院仍存在专科就诊排队等候的情况,目前市民首次预约专科门诊的等待期约為四个星期。
(三)以医院為中心提供服务
儘管卫生署和HA对健康教育和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香港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也颇有起色,但香港的基层医疗服务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是基层医护人员特别是家庭医学专科医生人数偏少,目前,全港符合资格的家庭医学专科医生大约只有120名。另一方面,公眾对家庭医学的优点认识不足,仍希望到医院接受医疗服务。香港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等诸多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都是依託医院进行的。1999年设立的健康资讯天地(主要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场所)就设在HA大楼,与九龙医院紧临。而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也多是社会自愿者。同时,在制订医疗服务的发展计画和分配资源时,都先考虑医院的需要。香港的这种以医院為中心的服务提供方式,促进了医院的发展,近年来病人住院人次数、门急诊人次数均出现两位元数的速度上升。但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导致医疗服务品质难以提高,医疗经费的使用也未达到最大效益。
三、香港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和採取的改革措施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就目前而言,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2001年,全港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5.2%,当中政府支出占GDP的2.7%,低於美国的14%和英国的近7%的比例。而香港的人均预期寿命男性為77岁,女性為82岁,高於美国人均预期寿命(男性為74岁,女性為80岁),也高於英国人均预期寿命(男性為74.3岁,女性為79.5岁)。但随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全民卫生服务的医疗制度也正面临著越来越多的挑战。(—)经济不景气
目前,香港经济已持续通缩几十个月,物价下降幅度累积达13%,部分市民收入水準持续下降,财富萎缩,失业率不断攀升,同时,政府收入大幅度减少,公共开支继续增加,财政连续数年出现赤字,政府对医疗卫生预算呈递减趋势。再加上医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消费水準的提高,医疗保障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突出。香港的经济和财力支持现有医疗保障制度的能力令人怀疑。(二)人口老龄化
目前,全港670多万人口中约有11%為65岁或以上的老人,预计到2019年,这个比率将增到15%。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全社会医疗费用负担增加。因此,即使保持香港市民的现有医疗服务享受水準不变,由於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也将要求政府不断增加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政府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三)疾病谱变化
香港市民所患疾病以慢性病居多。与以往相比,传染病的发病率已下降不少。现在造成医疗费用负担的疾病和残疾多是由慢性病引起,这类疾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病需要长期护理,加上涉及大量人力和高新医疗技术,费用十分高昂。这也给财政和医院带来巨大压力。
香港政府和医疗管理局目前已针对上述挑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主要有:
(一)增加个人收费,抑制不合理的医疗需求。
—是从2002年11月29日起,将公立专科诊所每次诊症收费由44元调整為100元;二是从2003年4月1日起,将公立医院住院收费由每天68元增加到每天100元,并对药单中的每一类药物收费10元。(二)整合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从明年起,将现由卫生署管辖的68所公立普通诊所划归HA管理,以加强普通门诊与专科门诊、住院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同时,香港HA正在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专科转诊指引,為住院或专科病人转入普通科或私立医院提供据。
(三)建立资讯管理系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香港拟在各公立医院之间建立共同的资讯平臺,以期资讯共用,这样一方面可以杜绝重复掛号,另一方面也可為市民提供各医院的就诊人员情况,引导市民合理选择医院,从而缩短病人的等待期。(四)提出了建立颐康帐户的设想,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所谓颐康帐户,指每名市民从40岁开始,直至64岁,必须把大约1至2%的收入存在个人帐户,用以支付本人和配偶将来的医疗开支。除非供款人患上残疾,他们必须年满65岁,才可开始提取供款,用以支付公立或私立医疗和牙科服务的费用,或向私营保险公司购买医疗和牙科保险。建立这 港通国际
版权来自www.xiexiebang.com 一帐户,旨在鼓励公眾在年轻时进行储蓄,以提高自身年老时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
提出并尝试实施以上措施,说明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是这些措施能否推行并奏效还难断定。应该看到就香港的医疗保障体系来看,这些措施还是围绕著原有制度进行的改良性调整,并没有触及基本的医疗保障模式,也没有採取切实措施促进私人医疗机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因此,医疗保障体系的结构性调整还没有提上日程。
转载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1.现状
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还得不到广大农民的认同。据调查中农民反映,每人每年交纳30元,这个资金农民都能接受,但在门诊看病1年仅能报销200元医药费,且报销标准为超过30元按比例报销,很多医疗费用都不在报销范围之列。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而真正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这样看来,参合农民受益面小。
问题
1部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不高,基金难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合作医疗政策缺乏了解、认识。一是对参加合作医疗表现积极的一般都是经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医疗补偿的家庭及其邻居。二是农民思想上依然存有侥幸的心理,壮年群体参合费收缴将会是一大难题,如一村民说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参合费,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强力壮不生病,怕交了钱而不得病,钱被别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三是对具体的报销程序和报销比例了解很少,存在模糊认识。只知道交纳了合作医疗基金,但不知道具体内容和报销程序,在不是定点的医院看了病却无法报销;四是部分农户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观念尚未建立,部分农户对政策不理解,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
2.参保期限制了新生婴儿的享受,在参合费收缴后出生的婴儿因没有交今年的参合费就意味着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医疗保障,而新生儿患病的概率是比较高的,有的孩子生病住院就没有无法报账。
3.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不高,自费药用得过多。有农户反映,医生在开处方前首先就问是否参加了“新农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一个处方将会多5至10元,他们认为医院是在做生意,不愿再交明年的参合费了。有的医院不按规定正确使用自费药品,而使用大量“新农合”范围外的药。
4.门诊报销范围窄、比例低,定点单位过少,住院报销门槛太高。
5.市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台州市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不方便外出务工农民及时就近就医,给重病、大病患者造成困难。
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在新农合政策宣传方面还存在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不全,宣传效果不佳,政策解释不到位等问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要抓住宣传对象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必须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在村宣传栏上举办特刊、组织医务人员进村给农民检查身体、举办“新农合”知识竞赛等,让农民真正吃透理解上级政策。
2.完善参合基金筹资渠道与专项管理制度。通过行政命令由驻村干部逐年逐户上门收缴资金,可能在基层出现梗阻现象,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去生命力。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目标,一些地方对部分筹资困难户往往采取先垫资后筹资的办法,许多村组干部对此苦不堪言,他们表示,如果再没有妥善的筹资方法,又必须去完成相应的指标,他们也会由抵触到反对,使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无法开展。应相对降低农民筹资标准,增加省、市政府的补助标准,才有利于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农民的“救命钱”,且数额巨大,一旦出现问题,不仅砸了合作医疗的牌子,更会伤了群众感情,毁了政府形象。为此,要建立合作医疗基金收、管、存分离和封闭运行的管理体制,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保证了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运行。
3.推行科学合理的农民参合补偿机制,更大限度让利于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建议将基金分为门诊补助基金、住院补助基金、大病二次补助基金、风险基金四个部分。制定了补大又补小、稳妥又积极的“个人家庭门诊账户+大病统筹+二次补偿”运行模式。即将农民缴纳的“小钱”建立家庭账户,用于门诊费用报销,增加参合农民受益机会,扩大受益面;将各级财政补助的“大钱”列入大病统筹基金,用于报销参合农民的住院费用,年终根据基金结余情况,在留足风险金和健康体检金的前提下,对花费医药费超过一定数额的重大疾病患者,再给予一次补偿。
4.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要加强农村卫生设施设备建设,强化村级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二要建立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建设一支与农村卫生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三要切实落实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加强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全面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四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医药市场整顿力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切实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是农村群众的迫切要求,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现实。
问题与解决方案
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医疗保险中个人所承担费用较高
农民是十分重视既得利益的群体,期望最少的付出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调查显示,农民期待能够报销70%~100%,然而,农民到荆州市市中心医院就医报销比例是30%~35%,到乡村医疗单位就医报销比例是70%~80%。由于乡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医务人员短缺,且整体素质不高,长期得不到培训,业务骨干流失严重,很难满足农民就医需要。实际情况是农民一看病就往大医院跑,大医院就医条件好,但报销比例低,这种比例与期望的差距使农民心理产生一种失落感,直接影响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2.2“供方诱导需求”现象突出
在目前医患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定点机构在给病人诊治时并不按对病人最有利的方式治疗,普遍存在开大处方,即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严重,这加重了农民的就医负担,导致农民对医保不满[1]。
2.3缴费方式不够灵活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个人缴费实行集中缴费的方式,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民因错过缴费期而无法享受翌年的合作医疗待遇。同时,还有一些外地的农民不能及时在迁入地交医保,这样在就医时引起一些麻烦。
2.4报销手续繁琐
从票据上报、审批到取款需要很长时间,农民往往需要在指定医院看病后,返回到用户所在乡镇地审批,审批通过后再返回指定医院报销,加大了农民的交通费用开支,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的农民更是存在诸多不便。
3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对策
医疗保险是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医疗保险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发展;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看病难、报销难的现状,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本措施。
3.1加大对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
一是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机制,保证农村公共卫生费用不断增加。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投入要重点支持乡镇及村级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巩固和完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医疗网络建设。二是政府应积极鼓励各乡镇医院运用市场调节手段,注意吸引民间资本,采取合资入股、设备租赁等多种方式,改变医疗机构单一公有制的产权机构,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和经济收益[2]。
3.2提高乡村医疗水平
一是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扶植和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院的行政联系,在村卫生所人员的资格确认、管理及专业能力培训等方面给予乡镇卫生院一定权力,这样既增加了村卫生室对乡镇卫生院的向心力,又提高了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在业务及药品采购方面应推动村医疗卫生所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互利合作,以提高农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应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对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交流学习。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吸引大学毕业生或退休专家坐诊或寻找对口扶持单位进行交流,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四是为乡镇卫生室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并邀请专业人员教授村医正确使用和维修设备的方法,改变农村卫生所治病缺乏医疗设备的局面。
3.3大力普及各项卫生保健知识
一是在医保进行初期,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活动,通过印制“医保政策管理解答”等宣传资料,并组织人员将宣传资料发放到各乡镇每家每户,同时通过在各乡镇、集市、交通要道等重要位置悬挂宣传条幅,力争居民医保政策知晓率达到100%。二是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活动期间和活动后期,工作人员向居民讲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新政策和报销流程,并耐心、细致地就社区居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出解答,让居民近距离了解城乡居民医保新政策,提高大家参保意识。三是定期组织市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到乡镇卫生院及预防保健站进行宣传和知识讲座,现场解答农民关心的医疗热点和难点问题,加深广大农民对卫生常识和保健知识的了解。
3.4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应进一步简化补偿手续,提高补偿比例,降低起保线,提高封顶线,使农民获得最大的实惠。同时,要降低起付门槛,扩大补偿范围,应将慢性病、住院分娩、人为事故等列入补偿范围。合理提高分级分段报销比例,实行二次补偿[3]。积极探索大额为主,兼顾小额的医疗费用补偿方式,尽可能做到,大病大补,小病小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上的自愿原则与实际做法上的半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群关系 政府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参加”,这是新农合的基本政策要求,但在动员、组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时,各地各级政府官员将其作为政绩来体现,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民“参合率”作为考核的目标之一,农民“参合率”指标级级下达,使得一部分基层从事这一工作的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和方法动员、甚至强制农民参加。有的乡镇为了达到完成“参合率”目标,甚至硬性规定,哪一个村完不成任务,就从哪个村的村干部工资中扣除。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种种手段来完成参合率,从而引发一些社会矛盾
2.2 管理成本太高
这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参合收费成本和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成本上。从收取“参合费”方面讲,一般每年农民自筹参合经费是在上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由村委会干部每家每户上门收取,以前每人10元钱还好一点,现在的每人30元,如遇到人口较多,但家境不太好的农户一时也交不起这些钱。在调查中乡镇干部和村委会干部反映,这四个月的基本工作就是收钱,有的农户一次没有两次,多的一户跑过十几次,才能将钱收到。有的只好村干部自掏腰包为其垫付。不少村干部反映,这种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干群矛盾,好事并没有办好。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村干部这种半强制性收费,意见很大。
这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参合收费成本和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成本上。从收取“参合费”方面讲,一般每年农民自筹参合经费是在上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由村委会干部每家每户上门收取,以前每人10元钱还好一点,现在的每人30元,如遇到人口较多,但家境不太好的农户一时也交不起这些钱。在调查中乡镇干部和村委会干部反映,这四个月的基本工作就是收钱,有的农户一次没有两次,多的一户跑过十几次,才能将钱收到。有的只好村干部自掏腰包为其垫付。不少村干部反映,这种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干群矛盾,好事并没有办好。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村干部这种半强制性收费,意见很大。
1.3 管理机构无编制,人员临时抽调,经费紧张,管理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据调查了解到目前为止,江西省所有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新农医中心,都是挂靠在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之下,由卫生局副职任主任,临时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管理机构。有的县连办公用房也是临时租借的。新农合制度已经由过去的试点到现在全面实施,试点县已经有六七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临时性机构,没有机构编制,没有干部职数。这种状况与其工作职责极不相称。我们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民生工程,社会关注度高,管理机构职责重大,其工作性质:政策性极强,专业性要求很高,事务性非常突出。因此在人员配置上要求很高,既要懂政策,又要有医、药、财会、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做大量如审核、审查、监管、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等事务性的工作。但现在由于属于临时机构,人员也属临时抽调,这显然不利于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加之经费紧张,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
1.4 实施范围窄,覆盖面小
我国农村医保体系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保障覆盖面小,参保率低。目前,只有极少数地区单兵突进初步建立了覆盖面较广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其它大多数县区不同程度实施了医疗救助制度,但一般农民都没有受益。据初步测算,我国农民患病后应就诊而未就诊和应住院而未住院者均超过30%。贫困户中31%是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5 保障功能差,保障水平低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保障基金调剂范围小,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减轻了部分农民的医疗负担,解决了部分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但因为投入财力有限,住院医药费起付点相对较高,最高报销额相对较低,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患小病时得不到补偿,影响其参保的积极性,而在患大病家庭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时,又很难得到强有力的医疗保障和救助。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医疗保障制度对患病农民的保障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
1.6 筹资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农村医疗保障筹资模式基本采取中央、省、县、乡镇四级财政共担的方式,从短期看,这一做法对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逐步引导农民增强参保意识,扩大农村医保覆盖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长远看,这种福利模式的做法,往往容易使农民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以自我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机制,一旦经济滑坡,就会面临瓦解的境地。
2.针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的建议
2.1 积极稳妥,逐步提高覆盖率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以及保障意识有较大差距,同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短期内让全体农民普遍参加进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以富裕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作为突破口,逐渐摸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如此试点实践,找到有关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般共性原则和规律性,总结经验教训,然后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具体情况由点及面,逐步推广。
2.2 因地制宜提高保障水平,增强保障功能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部分地区农村开展了医疗和救助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保障水平差,标准较低,没有做到应保尽保。今后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如合作医疗、医疗保险、村里或企业发展医疗补贴、大病统筹等形式。另外,要抓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行为,让务实的农民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
.3 规范运作,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在农村搞社会医疗保险,必须坚持“实帐户”,不能搞个人空帐。要不断强化医保基金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机制。真正做到科学管理,民主监督,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现象发生,使农民真正受益。要切实完善制度,做好保值增值工作,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目前存银行和购买国债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投资领域,进一步提高盈利率。
2.4 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农村医保体系建设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行为包括:①舆论引导。利用下发文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广泛宣传参加医保的好处,提高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让农民自觉自愿参保。②健全网络。健全各级医保队伍,尤其是稳定县、乡、村三级业务经办机构及人员,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是开展农村医保工作的基础。③规范政策。已经实施医疗保障的地区要明确各级财政负担的比例,其目的除强化政府责任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但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助能否及时足额到位。
2.5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即使同一乡镇村庄之间,同一村庄相邻农户之间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所以,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因地制宜地建立以基本社会医疗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和家庭储蓄保障等并存的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在具体操作中也可以借鉴有些省市的先进经验。
搞好合作医疗,有利于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们只要提高对合作医疗的认识,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用事实来打消农民心中的疑惑与困惑,相信这项为农民服务的政策必将深入民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第五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基本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有着重大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十分重视,自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陆续做出若干重大决策,加强组织推动,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简介
(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在城镇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国务院从1994年起,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后来扩大到20多个省区的近40个城市。
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全面进行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这一制度。
从2003年开始,国务院按照“财政支持、农民自愿、政府组织”的原则组织进行试点。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2007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召开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总体来看,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成效显著。
成绩
总体来看,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探索,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是主体层次,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别从制度上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和农村居民。2007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02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91万人。二是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是最低层次,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主要是为无力承担进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个人/家庭缴费责任以及进入后无力承担共付费用的城乡贫困人口提供帮助。2007年底,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已经所有涉农的县(市、区),90%的县(市、区)都建立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城乡医疗救助1171万人次,救助资金支出了46.1亿元。三是补充医疗保障体系,包括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主要解决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障之外多层次的医疗需求。
二、医疗保障制度初步显现
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公费劳保医疗单位管理医疗费用,职工医疗待遇“苦乐不均”,部分职工医疗费用长期无法报销的问题。为适应人口流动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完善政策,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纳入了医疗保险体系。加大财政对个人缴费参保补助力度,帮助城镇非就业居民和农村居民参加医疗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促进了社会公平。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不断加强,形成以“三个目录,两个定点,一个结算办法”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了对定点医药服务机构的监管和调控机制。从改革的实践看,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参保人员的疾病费用负担减轻,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效应明显。
三、医疗保障责任逐步清晰,公共财政作用不断加强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中政府、单位(雇主)、个人(家庭)等的责任逐步清晰,公共财政对医疗保障的投入不断加大。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一些省市陆续出台政策,通过加大政府投入、企业尽责等办法,解决了相当部分困难企业、关闭破产国有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2007年11月,国务院从2007年财政增收中拿出80亿元专门用于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通过多渠道筹资,加大财政投入等办法,尽快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对农民和城镇未就业居民参保缴费给予补助。政府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城乡居民,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80元的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40元给予补助,对东部地区适当补助。部分省份对不同财力状况的市(县)给予不同标准补助。这既有利于调动城乡居民参保积极性,也有利于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基本保障制度。三是提供医疗保险管理费用,医疗保险管理费用不从基金中提取,由财政承担医疗保险基金全部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医疗费用,减轻了基金支付压力。四是政府对医药卫生的投入,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方便了参保患者,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
四、医疗保险促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筹资和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为医疗机构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不断缩短与医疗机构结算周期,对参保人员在医疗机构发生的合理费用及时足额支付,改变了公费劳保医疗长期拖欠医疗机构医疗费问题,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医疗保险通过建立定点管理制度,利用协议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进行监督,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促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目标原则
(一)目标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对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非从业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进行制度安排,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原则。属地管理原则,筹资水平、保障标准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大病统筹原则,城镇居民按规定参保缴费,重点保障城镇居民大病医疗需求;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资金筹集以个人和家庭缴费为主,实行医疗费用分担;统筹安排原则,逐步做好各类医疗保障制度之间基本政策、筹资和待遇水平及管理措施的衔接。
政策框架(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全面进行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一)覆盖范围
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随着原劳动保障部对于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保政策的明确,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际上覆盖了城镇全体从业人员。
(二)筹资标准
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在职职工缴费率为本人工资的2%。退休人员个人不缴费。具体缴费比例由各统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统筹层次
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为统筹单位,也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京津沪原则上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筹。
(四)待遇支付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个人账户主要支付门诊费用、住院费用中个人自负部分以及在定点药店购药费用。统筹基金用于支付符合规定的住院医疗和部分门诊大病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最高支付限额(封顶线)一般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
(五)补充医疗保障政策
目前主要有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公务员医疗补助:公务员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实行医疗补助。补助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封顶线以上、个人自付和超过一定数额的门诊医疗费用。
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为解决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各地普遍采取了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的办法,补助资金由单位和/或职工定额缴纳,一般为60~100元/每年,资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补助资金对职工超出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按一定比例支付。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国家鼓励效益好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税前列支。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为解决学生、儿童等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2007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在79个城市开展试点,后来又增补江苏镇江、河北邯郸、河南平顶山以及吉林全省试点,试点城市达到88个。7月中旬国务院召开全国试点工作会议进行部署,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2008年2月26日,吴仪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试点电视电话会议。2008年,试点城市扩大到229个城市。主要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覆盖范围
城镇中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二)筹资标准
由各地根据低水平起步的原则和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并考虑居民家庭和财政负担的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标准:成年人一般在150~300元/年之间,未成年人一般在50~100元/年之间。
(三)政府补助
为了引导和帮助广大城镇居民缴费参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了政府补助的政策。政府对所有参保居民给予不少于人均80元/年的补助,对城镇特殊困难群体的参保缴费再给予不少于人均60元/年的补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助一半,对东部地区,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办法给予适当补助。
(四)管理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原则上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一致,由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在支付政策上与职工医保的区别:一是居民医保只建立统筹基金,不建立个人账户,基金主要用于支付住院医疗和部分门诊大病费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探索门诊普遍疾病医疗费用统筹的保障办法。二是基金支付比例原则上低于职工医保而高于新农合,一般为50%左右。
国家决定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届时,将基本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中国的城乡居民无论地域、身份、经济状况有何不同,都可以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政府资助为主、针对农村居民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有农村居民都可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对所有参合农民给予适当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除市区以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每年每人补助40元,地方财政的资助额不低于40元。中央财政对东部省份也按中西部地区一定比例给予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般采取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主要补助参合农民的住院医疗费用。各县(市)确定支付范围、支付标准和额度。新农合一般由卫生行政部门所属的“农合办”管理资金的筹集和支付。
截至2008年4月30日,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区)数达到2729个,已经覆盖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8.15亿,参合率为91.54%,如期实现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新农合制度”的目标。2008年上半年,全国参合农民累计受益2.35亿人次,其中住院补偿2039.92万人次,门诊补偿1.94亿人次,体验补偿1355.84万人次,其他(住院分娩、慢性病门诊、特殊疾病治疗等)390.2万人次,参合农民的总体受益面从2007年的14.73%提高到18.13%,参合农民实际住院补偿比从2007年的31%提高到35.4%,筹资标准提高的实际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2003年,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对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做出了全面部署。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卫生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提出从2005年开始,在各省进行试点。这项制度主要采取财政资助、社会捐助、政府管理办法。一是资助低保人群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二是对部分高额医疗费用负担重的困难人群给予现金补助。2007年,全国城乡共救助1000万人次,支出36亿元。
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目前,全国所有统筹地区,都建立了医疗保险行政管理和业务经办机构。全国定点医疗机构5万家,定点零售药店3.5万家。大多数地方实现了住院医疗费用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医疗服务管理政策主要是“三个目录,两个定点,一个结算办法”。
(一)服务项目管理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标准和办法,研究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可以支付的医疗服务项目范围。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简称“三个目录”。参保人员在“三个目录”规定范围内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诊疗项目目录采用“排除法”,列不予支付和部分支付的项目。药品目录采用“准入法”,使用药品通用名称,分为甲、乙两类,甲类药品由国家统一制定,使用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乙类药品由国家制定,地方可以在15%幅度内调整,个人需要先自付一定比例。执行《医疗工伤保险药品目录》(2004年版)共有西药品种1027个,其中甲类315个,乙类712个;中成药823个,其中甲类135个,乙类688个。
(二)就医管理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定点资格,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定点机构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费用,可以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支付。职工可以选择若干包括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在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也可以持处方在若干定点药店购药。
(三)结算管理
统筹基金支付的费用一般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直接结算,具体结算办法由各统筹地区确定。目前各地实行按服务项目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制、按病种付费等多种结算方式。
远景目标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