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手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9:0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手》。

第一篇:教育: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手

教育: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手

本报记者 李凌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场景?

黑龙江“北大仓”,联合收割机在一望无际的金黄稻浪中往来穿梭,万亩良田,全部机械化播种、收割;

北京大兴,现代化的养猪场内,物联网将猪的身份识别、喂养、免疫管理等信息全部连入网络,利用手机、电脑,便可随时随地掌控猪场信息,实现远程监控;

苏南,高效农业大棚里,番茄刚拉秧,丝瓜秧就爬上来了,丝瓜秧底下又种上了莴笋,立体农业尽展风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这些都是将工业机械、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例。

今年年初,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的第十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明确提出落实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战略,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拉动影响下,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迈开了加速向前的步伐。

世界农业现代化第四次浪潮方兴未艾

受高技术、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影响,世界农业前沿深刻变化,拥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的脚步

环顾今日全球,农业现代化第四次浪潮正方兴未艾。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12年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这样描绘农业现代化的第四次浪潮:

“受高技术、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的影响,世界农业前沿深刻变化。信息革命引发农业的信息化浪潮。生态革命引发生态农业、持续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等的兴起。高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等的发展,丰富了农业的技术选择,扩展了农业的发展前景„„”

在美国,卫星技术和电脑程序结合的“全球定位系统”帮助农民确定哪些区域肥料充足、哪些区域肥料欠缺,做到有的放矢地施肥,既节省成本又保护了生态;地处沙漠腹地的以色列,探索科技发展农业的道路,以滴灌技术推动农业革命,克服水资源不足、土地贫瘠的困难,使沙漠中盛开鲜花、四季里蔬果飘香成为现实。

然而,在这次农业现代化浪潮中,拥有几千年农耕文明,曾创造领先世界的耕作技术、水利设施的中国,却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脚步。

大部分农业地区还停留在肩挑背扛、犁耕镰收的原始生产形式,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只有50%左右,化肥当季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仅30%多,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带动农业的规模经济。据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作业率为54.5%,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为53.5%,距离发达国家的68%还有较大差距。除此之外,中国农业现代化还面临“谁来种地”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人群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没种过地、也不愿回乡务农,一项调查显示,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占84.5%,希望在城里定居的占93.6%。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四化同步’思想,是党和国家在面对世界农业现代化新趋势,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实际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新时期的农业现代化,除了提升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还要注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和影响。”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曾对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进行过全面阐释,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郑风田指出,在“四化同步”的部署下推动农业现代化,关键是促进人力资源、科学技术、资金投入、智力因素等从城市向农村回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其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是关键因素。

在2012年6月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明确指出,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农业教育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面向未来,我国已经迈进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依靠劳动力素质提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新阶段。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成当务之急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领头人,不仅要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还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引起了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从2003年的8614亿斤增加到2012年的11791亿斤,我国粮食产量9年共增产3178亿斤,年均增产353亿斤,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

“在粮食大丰收的背后,科技无疑成为强大支撑。”郑风田说。

我国的杂交稻育种推广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标志性成果。从1996年农业部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开始,以袁隆平为首的科研团队,分别于2000年前和2005年前实现百亩连片单产700公斤的一期目标和800公斤的二期目标,2011年又达到亩产900公斤的纪录,实现了超级稻育种的完美“三级跳”。

记者查阅了自2000年设立国家科技进步奖以来的获奖情况,共有17项成果获得一等奖,其中有15项是关于水稻、小麦、大豆等粮食品种的选育,这充分说明我国在粮食育种方面所做的努力。

“然而,除了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其他品种的自主供给不足。我国蔬菜、瓜果、养殖等产业半数以上品种需要进口。”郑风田还指出,“与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加工增值等领域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

在郑风田看来,导致农业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投入欠账太多。“据统计,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仅为0.6%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比例,也远低于全国科技的平均投入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意识到农业科技创新的价值以及投入的不足。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就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出部署,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在事关农业稳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农业现代化的前沿技术领域、农业科技长远发展的基础研究领域,确定一批重大选题,集中资源和力量,力求取得突破性重大成果。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到田间地头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困扰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另一难题。据统计,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比例。

青岛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院长罗小勇分析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受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体系的制约,很多农业科研成果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水平,多停留在实验室出来的成果阶段,理论性成果远多于实际应用性成果。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领头人,要从制度上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鼓励科学家及企业更多地投入到成果转化当中,将成果转化纳入到对科研工作者的考评之中,建议多评聘一些推广型教授。”罗小勇说。

另一个原因则是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滞后,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近10年没有进过大学生,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平均比例不足15%,多数只具有中专或大专以下学历,呈现出人员不足、知识结构老化、现场指导能力弱等特点,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罗小勇建议,对全国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的编制进行大幅度调整,特别注重充实乡镇一级推广队伍,根据农民的人数按1000—2000∶1的比例配备农技推广人员,“这一比例既符合我国农民素质相对较低、严重缺乏农科知识的需要,还有利于解决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

农业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

农业教育体系必须进行调整,职业教育要进一步下沉,提高涉农职教吸引力,吸纳农民开展学历教育,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罗小勇在基层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时发现,农业生产规模、方式都不断发生变化,但很多农民的生产观念、种植技术还停留在10多年前的阶段。

在青岛莱西市,一些种了十五六年草莓的专业户农民,近年来却为自己种的草莓病害不断而犯愁,却又找不到解决方法。原来,这些农民仍然坚持施农家肥越多越好的传统种植观念,而且多使用未曾腐熟的动物粪便。正是由于施肥不科学,才导致了草莓生理性病害的频繁发生。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转变。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司长曾一春说。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对农民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种植技术,更要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理念。”郑风田说,“农业教育体系必须进行调整,职业教育要进一步下沉,满足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

2007年第二次农业普查的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超过55%,初中文化不足40%,高中文化不足5%,大专以上仅占0.2%,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0%。罗小勇指出:“在近邻日本,每个县都有农校,招生对象主要以农村孩子为主,多数学生毕业后回家当农民。因此,日本农民整体素质很高。”

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曾一春建议,要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体系,选择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和新生劳动力进行重点培养,对农民开展学历教育,想办法让真正在农业生产一线、有迫切需求的农民能够享受到受教育机会。

近年来,各地纷纷探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09年开始,河北省创新农村职教办学模式,面向农民开展中职学历教育,通过“送教下乡”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大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送教下乡”推出以后,职业学校在乡镇建分校,设置教学点,把学校办到农户门口,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教学以生产需要为导向,学生走读、教师走教,使学生不离家门、不离土地、不影响生产,系统地学习中职课程。目前,已有36万在乡从业农民在150多所试点学校、1900多个教学点接受系统的涉农中职教育。

兴隆县职教中心的学生王长发在学校的扶持下,成立了“清香核桃合作社”,带动了128户村民参加,现在总经营规模近500亩、年产值可达500余万元。在邢台农校的扶持下,该校学生、内丘县岗底村支部书记杨双牛带领全村人,从过去生产绿色苹果到128道工序生产有机苹果,人均收入仅苹果一项就达到2万元。

“事实证明,对农民开展中职学历教育,已成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方式,不仅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还盘活了农村中职教育,让农村职校真正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摇篮。”河北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王晓飞表示。

为了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政策。2006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助学金政策,2007年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困难学生,覆盖了90%左右的中职学生。2009年,国家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推行中职教育免费,2010年覆盖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2年又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及涉农专业,进一步激发农村青年读中职的积极性。

在好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选择留在家乡。山西省高平市南许庄17岁的少年郑自钢毕业后,并没有跟其他同学一样,选择读高中或者到城里打工,而是报考了高平中专的现代设施农业专业,立志当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他告诉记者:“我选择留下来,是因为农业正在现代化,以后在农村大有可为。”

不过,郑风田却指出:“现在的农村教育体系,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离农化’倾向相当严重。农村学生不学农业知识和技能,对农村没有感情。初中或职校毕业后,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后备劳动力不想务农、不爱务农、不会务农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郑风田建议,要纠正农村教育“离农化”倾向,义务教育阶段,在现有文化课程外,增设农业技能课程,适当安排农业技能教育,加深学生对农业的感情;同时,针对16岁以上、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青年,要有计划地加强培训,为农业现代化留住人才、贮备人才。

促进人力资源回流,激发农村内生活力

国家应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吸引有志从事农业的青年返乡,重新构建双重循环回路,以更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农业现代化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马瑞强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这位有着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头衔的青年农民,2010年放弃央企待遇优厚的工作,辞职回到内蒙古老家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带领村民组成水果玉米合作社,当了一名职业的博士农民。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持续推动下,以及大学生村官等政策的号召下,农村生活条件大为改观,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广阔的农村舞台上一展身手。

2008年4月,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启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一项深刻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战略就此开启。

从2008年到2011年,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4年来,全国共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名,目前在岗21.2万名,覆盖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3以上,其中本科生达到66.1%,党员比例达到57%,学生干部26%,教育部和中央部门所属院校毕业生达到16%。

这群大学毕业生的到来,正令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面貌悄然发生转变。在重庆,大学生村官谢文鑫自己购材料、布线路,开通村里广播,定期播放音乐、宣传政策,让小村庄再次焕发生机;在江苏,大学生村官张秋香带领群众发展蔬菜大棚,带动全村和周边1000多名农户人均增收3000多元;在云南,村支书助理张学凤积极参与各种矛盾纠纷调解,甚至说服多年的“冤家村”握手言和。

“优秀人才,尤其是领导农民发家致富的领军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村基本上成为‘抽水机’,大量农村优秀青年通过上大学、参军、打工等形式离开农村,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剪刀差’变成人力资源‘剪刀差’。”郑风田说。

如何吸引部分大学毕业生从城市转向农村,促进人力资源回流,以更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农业现代化,成为很多“三农”专家、农业科技专家反思的问题。

“目前,全国有各层次涉农教育的院校600多所,每年农科专业招生人数接近20万,但毕业能够到基层农业生产一线服务的人员比例很低。”罗小勇表示,“一方面大学生在城镇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又存在巨大人才缺口。为什么不多出台一些政策,吸引大学生尤其是涉农大学生到农村就业?”

罗小勇指出,近几年来,农业部、教育部推出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引导农科专业大学生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不过,他希望力度能够更大。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介绍过传统中国的人力资源双重循环回路,即乡村地区通过科举等方式向城市输送人才,这部分人力资源再通过告老回乡等方式,作为“乡绅阶层”回流到乡土社会,广泛参与到乡村社会的管理和建设中。郑风田建议,国家应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吸引有志从事农业的青年返乡,重新构建双重循环回路,培养一批经营管理人才、种植能手,并给予一定的荣誉与奖励,吸引更多人才留在农村。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村官项目,要资金和项目配套跟上去,目前中央以及地方各种涉农项目资金达一万多个亿,能否留出一部分让大学生村官申请。”郑风田表示,“让他们不仅能下去,还能留得住,发挥作用。”

第二篇:强力推进江源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强力推进江源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生产原料,为生态城镇化建设提供必要支撑,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生态城镇化的重要基础,能够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要在特色上找出路,特色上做文章,结合我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域特点,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全力做好“山、水、田”三篇文章,着力发展林下经济,立足发展安全、无公害、绿色食品,重点加快食用菌、蔬菜、中药材、林蛙、黄牛、野猪、山蜂、蓝莓等特色产业发展步伐,重点推进黄牛养殖,积极向省里争取,加大产业扶持;充分利用长白山区优质水资源,发展林蛙、冷水鱼等特色养殖业,着力打响长白山区域绿色生态品牌;继续推进“退粮进特”战略,充分利用好省专项扶持政策发展万亩棚膜经济,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屯一特”的发展模式,努力打造“香菇镇”、“木耳村”、“蔬菜村”、“蓝莓村”、“五味子村”等专业镇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带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继续加快新农村建设,各镇街、各包保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秋季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突出沿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的“三线”整治。继续推进“四清、四改、两化”工作,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要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建立和推进长效保洁制度和“城管下乡制度”,落实农户包保责任。继续强化帮扶工作,结合省委实施“三帮扶”工作制度的良好契机,切实加强督促和调度、衔接和落实、检查和考评等工作,同时,各包保单位及各局站所都要在所包保镇村有帮扶项目。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一直是我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板”。各镇街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帮助指导各村搞好规划、选好项目,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各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快速催生一批各具特色的村集体项目,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第三篇:推手影评

影评《推手》

影片《推手》堪称现代家庭的经典之作。它反映了中美历史文化差异,糅合了许多现代元素,能生动再现现代人在家庭伦理。家庭生活上的做法和观念,是部纪实主义作品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教育意义。

这部影片主要以已经70多岁,喜欢练习太极拳的朱老先生被在美国当工程师的儿子朱晓生从中国内地接到美国安度晚年,而后以他与美国媳妇玛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展开来。

人人都说美国好,我看不见得。朱老先生到美国后生活很不习惯,儿子晓生工作很忙,呆在家的时间很短,而老人与儿媳玛莎又因言语不通缺乏交流,加之生活方式不同不能相互适应对方,老人每天寡言少语,常练太极推手,听京剧唱歌,练练书法来消遣剩余时光,排解心中的压抑之情。翁媳两人的生活观念不同,在家写作的玛莎感觉受到了干扰,便换上运动装去跑步。由于两人交流困难,老人并未察觉到儿媳的不满。老人又打开电视机看,电视中老两口在巴叽吧叽地吃饭,接连换了两张碟子也觉得没什么意思,玛莎走过来调低音量,让老人带着耳机听,老人索性关掉了电视去打坐静休。这时玛莎的朋友琳达穿着西装翩翩风度的走来与玛莎交谈,麻纱向朋友倾诉了对老人的不满与委屈。晚上,老人下厨炒菜,小孙子杰米放学回来向爷爷打招呼问好。老人私下与晓生诉说在美国的不适应。杰米洗澡时调皮的跑出来,玛莎正要把儿子带回去洗澡,爷爷一把抱起,气氛弄得很尴尬。吃饭时,杰米很快放下碗去看电视卡通,老朱与儿媳争着与晓生说话,晓生感到为难,闹得大家都不愉快。老人在洗碗时见晓生进来便把碗交给他,自己出去抽根烟。望着空中明月,老人感到一丝孤单寂寞涌上心头。

在孙子学中文的时段,老人显得十分高兴,亲自教孙子,并给他讲老北京时的倒句;‘东西接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晚上老人在梦境中还重复着白天是教孙子学汉语时的情形,晓生半夜起发现妻子还未睡,正在电脑下写书,他知道妻子心情不好,便给妻子拿来些点心充饥。妻子向他抱怨他父亲在的这些日子里,没能写出什么书。晓生讲出自己的苦衷希望妻子理解他。接着劝说着妻子一起睡觉。

第二天,儿子上班,孙子上学学中文,朱老先生在附近去教人练推手时见到了教人包饺子的陈太太,老人觉得她面相和善很是激动。想有意引起陈的注意。他两次用推手对付一胖子,把陈太太的摊子打翻。接着帮忙包饺子。与陈太太聊起各自身世,相谈甚欢。

玛莎胃痛,老人给她拿捏不知是用力过猛还是玛莎太紧张,玛莎胃出血,接着被儿子匆忙送往医院,使得原本战战兢兢关系更加摇摇欲坠。老人和杰米一起吃饭,杰米抱怨爷爷把妈妈弄伤了。老人有些黯然,在儿子回来后问了下情形。

过了几天,朱老先生不见陈太太去包饺子,一打听才知道陈太太去了别处,他又让儿子帮孙子转学到陈太太工作附近。晓生知道父亲的心思打电话给陈太太的女儿,朱老先生耐心的等待陈太太的电话,一阵铃声惊醒了打盹的朱老先生。两人兴致勃勃地谈开来。过了几天,朱老先生在儿子的陪同下给陈太太送了他自己写的毛笔字。

朱老先生不顾玛莎的反对外出锻炼,却一直未归。晓生找不到父亲,把家里砸得稀乱又出去了。警车把老人送回来。老人和玛莎一起收拾,晓生喝得醉醺醺的回来了。酒醒之后晓生终于下定决心让父亲搬走。却发现父亲外出着凉了。父亲去治病时被被子里掉出张旧时的全家福。老人辛酸的回顾了往事。文革时的不幸令晓生感动,就暂时没提,转而告诉妻子另一种方法。儿子在给陈家打电话时透露陈太太将去春游。朱老先生不顾病体也去了。吃得很开心,子孙们远远避开,朱老先生给陈太太推拿之脊椎。有人提议爬山,两位老人远远被落在后面,陈太太情不自禁的道出子女们何某借此机会干他们走的是使两人很伤心,朱老先生在给儿子留下封辛酸的心离离家出走。老人在洗碗时遭老板侮辱,用推手达到许多人。儿子在监狱哭着向父亲道歉请父亲回去住。老人坚决不再会老人独自搬到一新居住下从此他教授推手过活,同时他见到了同样搬出女儿家的陈太太,两人相互同情。

影片以如此悲剧收场,看完影片,我的心变得如此沉重,父母的爱宽容而博大,老人们爱子女不计回报,心甘情愿的为子女付出,到头来回报他们的却是子女为了自己的安宁将父母赶走,伤害了父母。老人们为了不打搅子女的生活搬出去了,正如朱老先生所说:房子越来越大,却容不下一个老人,家的感觉在一天天消失,还有什么会比这伤害更让老人寒心。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里,晓生无奈选择放弃了父亲,亲情输给了对自己的怜爱,在这件事中没有胜者,只有情感上的受伤者,经历这件事的人心中的伤口永难愈合。

在现代社会里,经济上实现了独立的子女们生活忙碌,追求个人自由倾向日夜明显,使得传统社会中的家庭氛围逐渐淡化,亲情淡化是不争的事实,现代人应该反思原有的生活方式,中日追求财富却失去回归家庭的回报。

不肖的子女令父母揪心,这不仅是两代人情感冷漠的哀叹,更让父母为孩子的将来人生路是否顺畅产生担心,生活中我挺烦家中老父老母不休的唠叨,我知道他们好意为我,但固执任性的我却一再不耐烦的去打断或避开,我反感这种细微的关怀,经常与他们争吵,父母都很担心我,现在在异地读书,耳边总感觉缺些什么,心里充满对父母的歉疚,我知道时间愈久情愈浓、歉意愈深,现在想来我本可与父母交流,消除隔阂,我们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大多由理解沟通过少造成的,冷静细想其中有可取之处,善于倾听便能解决,我的心当时很浮躁。

“子欲养而亲不在”生活中多少这样伤心的事例证实了这一点,“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我们这一代绝不能等到父母老了再去尽心赡养,平时尚且不能做到的话等到我们长大之后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会更大,父母可能被我们视为累赘,即使我们能给父母丰裕的物质生活,却不能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我想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对父母问候关怀是最佳的选择,不论贫富。家的温馨感觉从小就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有一天我们脱离家庭寻求自己遥远的梦想,最后还是父母用爱抚慰我们伤痕累累的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每个人长大后都要为实现个人独立各奔前程,终日在外打拼总会有厌倦、劳累、困顿的时候,美酒、鲜花、掌声已不能抚慰我们的心灵,这时候父母的关爱最能让我们放松身心,我们不能等到自己劳累的那一刻才想到父母,父母也同样需要子女的陪伴。

叶落归根,在这个世界上,家是避风的港湾,追求家庭幸福是每个人的内心要求,父母老了更需要我们庇护和给予心灵上的安慰,追求家庭幸福对于风烛残年的父母,却像是一个遥远的梦,父母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给家庭的和谐美满带来了悲怆色彩,在家庭内争中没有胜者,只有情感上的受害者,经历这件事的人,心中的伤口很难愈合,我们要有感恩和珍惜的心去维护家庭的和美幸福,为父母创造一个安享晚年的环境,让《推手》中的悲剧不要在我们身上重演。

推手讲求力的平衡,使自己保持平衡而让对手失衡,讲求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的策略,推手是影片的线索,不仅是老人消遣娱乐的运动,更是他多年来处于弱势地位是忍受苦难的姿态,老人打倒了员工、老板、流氓、警察,就是使用借力打力的推手,扭转劣势,影片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影片以小见大,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面貌,影片语言不乏幽默生动,引人入胜,给人一种酣畅淋漓、振聋发聩的感觉,它不愧是一部好作品!

第四篇:推手观后感

《推手》观后感

英语1006班 1801100611 高思文

在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推手》这部影片,当时看完后就给我留下很多思考与回忆,可是有些感觉还是很难以名状。今天,又看了一遍,感觉明朗了很多。

《推手》是一部以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家”为主题的电影。它讲述了一段充满悲情的故事:朱老先生被儿子晓生接到美国,与儿子、孙子和洋儿媳住在一起。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上的不同和年龄上的代沟,朱老先生和儿媳玛莎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儿子和丈夫的晓生夹在两人之间,左右为难。后来朱老先生在社区教太极作为消遣,认识了有同样处境的陈老太太,并对之产生了好感。晓生得知后,便于陈老太太之女私下计划撮合二老。但是陈老太太发现了这些,朱老先生也因儿子的别有用心受到了伤害。于是,朱老先生离家出走了。他在中国城一家餐馆洗碗打工,想自食其力。可是没能如愿,最终在老板的刁难下拿出了看家本领“推手”,推到了老板及其雇来的流氓,还推到了警察,并被警方拘留。晓生在新闻上得知后,接回了陈老先生。但是朱老先生还是搬了出来,住在中国城的租房里,靠自己教授太极拳为生。同时,又遇到了同样搬出来住的陈老太太。最终,影片在二人的交谈中结束。

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但却难以温暖一位东方老父亲的心。中国人对待父母那么温情孝顺,美国人却难以接受。美国人不喜欢几代

人住在一块,他们希望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相互之间互不影响。在这部电影里,中西之间在对待父母以及教育的差异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对待老人问题的差异

电影中的儿媳多次向丈夫抱怨,为什么一定要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儿子确认为应该尽孝道。老人的儿子在影片中是一个中西结合的角色,在影片的开始他还是一个比较偏向传统的中国人。妻子和父亲争吵时,他还是更多的站在父亲这一边的。但是,老人的儿子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想把父亲请出家门。那次迷路正好做了导火线!“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家!”这句台词看的人心酸,但这也正是朱老先生和陈老太太共同的感受。毕竟儿女们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感染,想过完全西式的生活,而老人正是他们的心病!于是,在和陈老太太的郊游事件后,朱老先生终于决定以离开来反对儿子的西方观念,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悲,但这也正是中西文化最难调和的一处!

(二)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在影片中,小杰米是最无辜的一个,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杰米的教育上,玛沙是完全开放性的美式教育。于是,当小杰米画出了一幅充满暴力色彩的漫画时,玛沙会亲吻他并给予他鼓励。而在朱老先生看来,那些美国动画太过血腥暴力,会教坏小孩

子,他更希望在孙子身上看到中国儒学的文化底蕴,于是他给孙子画画时用的是中国画——水墨画。

在老人入狱后,儿子的中国性又回到了身上,那颗中国式的孝心又回到他身上。儒家的“孝道”促使他将老父亲接回家。但是此时的父亲却拒绝了他的孝,要成全自己的儿子,只要儿子幸福一切都好,这又是中国的典型的爱子之心。或许只有中国的父母会为孩子操心一辈子,从出生到自己死去,孩子始终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孩子,他们可以抛弃一切,可以牺牲自己,这与西方的文化观念有很大不同。

(三)、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五谷杂粮,喜欢将各种蔬菜和肉类搭配,并用各种手法烹制成色、香、味具全的美味佳肴。但是在西方,人们对营养很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也都生吃,使我们难以接受。所以,朱老先生才会在和儿子儿媳妇一起吃饭时,让儿子劝儿媳妇吃东西要讲究搭配,但是西式化的儿子只是回答他一句:“他怕胖!”

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就不同了,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并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

乐的情趣。另外,中西餐所使用的餐具也不同。影片中,朱老先生始终钟爱着传统的中式餐具,他的儿子也是,用碗和筷子。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

就因为中西方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影片的最后

虽然朱老先生和陈老太太都选择了离开子女,单独过。我认为这样的选择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与其在一起别扭,到不如自己过自己来得舒坦。并且自己的子女会不时地看望自己,就像朱老先生说的“如果有空的时候就带孩子来看我,这样大家见面还有三分情。”

最后,我想以推手的精髓——平衡来结束我的文章。我认为推手的精髓体现了我们中国传统几千年的思想观念——中庸。中庸思想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就是要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坚持中庸思想,中西方文化才能在碰撞与摩擦中找到平衡点。所以,我认为在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上,我们应该坚持中庸的思想,也就是推手的要诀——平衡.

第五篇:推手 观后感

《推手》观后感

《推手》它表面上是一部喜剧片,看后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回忆。这部电影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一篇,围绕着一个移民美国的家庭中发生的故事,表现了东西方在文化和生活之间的差异,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

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然而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却是老年人是坟墓,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中国人对待父母那么温情,美国人却很难接受,不喜欢几代人住在一块,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相互不影响。在美国,儿女是自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却不列为自系亲属。这对传统的孝子贤孙的中国人来说,是可怕的。在这部电影里,中西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对待老人问题的差异

电影中的儿媳多次向丈夫抱怨,为什么一定要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儿子确认为应该尽孝道。老人的儿子在影片中是一个中西结合的角色,在影片的开始他还是一个比较偏向传统的中国人。妻子和父亲争吵时,他还是更多的站在父亲这一边的。老人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分歧却是很大的。但是,老人的儿子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还是想将老父亲情出家门,那次迷路正好做了导火线!“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家!”这句台词看的人心酸,但这也正是朱老和陈太太共同的感受啊。毕竟儿女们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感染,想过完全西式的生活,而老人正是他们的心病啊!于是,在和陈太太的交游事件后,朱老终于决定以离开来反对儿子的西方观念,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悲,但这也正是中西文化最难调和的一处!

(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五谷杂粮,喜欢将各种蔬菜和肉类搭配,并用各种手法烹制成色、香、味具全的美味佳肴。但是在西方,人们对营养很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也都生吃,使我们难以接受。所以,朱老才会在和儿子儿媳妇一起吃饭时,让儿子劝儿媳妇吃东西要讲究搭配,但是西式化的儿子只是回答他一句:“他怕胖!”

在用餐方式上。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就不同了,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并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其次就是中西餐具的不同。影片中,朱老始终钟爱着传统的中式餐具,他的儿子也是,用碗和筷子。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三)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在影片中,小杰米是最无辜的一个,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杰米的教育上,玛沙是完全开放性的美式教育。于是,当小杰米画出了一幅充满暴力色彩的漫画时,玛沙会亲吻他并给予他鼓励。而在爷爷看来,那些美国动画太过血腥暴力,会教坏小孩子,他更希望在孙子身上看到中国儒学的文化底蕴,于是他给孙子画画时用的是中国画——水墨画。

而且,朱老的观念中,生儿子是为传宗接代的看法仍然存在,而这一观点显然引起了玛沙的强烈不满!

在老人入狱后,儿子的中国性又回到了身上,那颗中国式的孝心又回到他身上。儒家的“孝道”促使他将老父亲接回家。但是此时的父亲却拒绝了他的孝,要成全自己的儿子,只要儿子幸福一切都好,这又是中国的典型的爱子之心。或许只有中国的父母会为孩子操心一辈子,从出生到自己死去,孩子始终是他们生命中最终要得一部分,为孩子,他们可以抛弃一切,这与西方的文化观念又大有不同!

影片的最后虽然朱老和陈太太同样选择了离开子女,单独过,但这样的选择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与其在一起别扭,到不如自己过自己来得舒坦,既然身在美国,就入乡随俗,谁让中西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呢!

下载教育: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手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手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手 观后感

    Pushing Hands: the Integr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The movie “Pushing Hands” tells a story about a retired Chinese tai chi instructor came to his so......

    农业现代化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制约因素?如何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007,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

    推手观后感苑

    《推手》观后感 对外汉语专业苑贺芬20140328108 《推手》这部电影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为主线,探讨的是父子关系在一个他国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这部电影涉及的主题是......

    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

    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形式,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

    留学成移民推手:教育分享变身移民推介会

    留学成移民推手:教育分享变身移民推介会 2013年07月30日10:42 大洋网-广州日报 我有话说(1人参与) 业内提醒: 选择投资移民[微博]项目需谨慎 EB5投资要选有实力的公司 暑假期......

    信息技术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推手

    信息技术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推手湖北省安陆市棠棣镇百花初级中学 周朝发 摘 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资源的公平配置、合理管理、充分利用以及潜力的深入挖掘,可以使之成为教育公......

    观《推手》有感-中西文化

    观《推手》有感 推手讲述的是北京太极拳朱师傅刚退休不久移民美国和儿子朱晓生生活的故事。朱老是一直生活在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移民美国后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和一......

    李安简介及《推手》鉴赏

    Why Lao Zhu in the movie “Pushing Hands” finally chose to live alone although his son moved into a larger house? How Ang Lee(李安), the director, reveal the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