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

时间:2019-05-12 19:2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

第一篇: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

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资源、环境、人口、教育等多个学科。因此就人的作用而言,必须全方位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包括现实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和潜在的农村劳动力(就学人口、家务劳动人口和军事人口)两部分。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是指农村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技能水平;一般体现在农村劳动人口的体质水平和文化水平上。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现代意识等。本文所涉及的素质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在生产力发展的诸因素中,人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状态,对于充分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是极为重要的条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省农村耕地等自然资源相对不足,靠开发耕地等物质资源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余地越来越少,而只能靠人力资本投资,挖掘潜在的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来促进农村

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势必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影响现代农业建设,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将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现实要求。只有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

一、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

(一)辽宁农特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辽宁省现有77个涉农县区、986个乡镇、11868个行政村。随着农村城镇化程度的提高,辽宁农村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1年一2005年,辽宁农村人口数量分别为2229万人、2211.7万人、21972万人、21763万人、2029.7万人,呈下降趋势,而且尤以2(X)5年下降最为明显。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显示辽宁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 2477万人,占总人口的58.7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743万人,占总人口的41.30%。辽宁已经成为全国城镇化程度最高的省区之一。

在年龄构成方面,辽宁省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劳动力占较大比重。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

据显示,辽宁省1227万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20一49岁的占79%,除19岁以下和50岁以上年龄组所占比重较小外,其他备年龄段分布相对比较均衡;全省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s岁。呈现青壮年态势。

2004年末全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5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3.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5个百分点。2054年底,辽宁全省农村劳动力剩余总量为546万人,与2000年相比。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348%。

(二)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2003年辽宁省农村住户人口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2003年辽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1.75%。小学程度占2455%,初中程度占6193%,高中程度占799%,中专程度占22.4%,大专以上占1.44%。与全国相比,辽宁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全国处于偏上水平。2003年辽宁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占264l%,而2001年辽宁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占28.57%,2003年与2001年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提高。城乡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如大连市城市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而农村只有7.8年,差距为28年。按照以往的增长速度,大连市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城市目前的水平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闻。

(三)农村人力资源科技素质偏低

由于中小学教育中涉及农业技术知识的内容少,再加上农民受教育年限低,农业职业教育普及率低,而且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能够看懂农业科技书刊的人数不多。因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较低,缺乏职业技术和技能。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积极开办工业和第三产业,但传统小农思想的挟隘性依然存在,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差、心理素质脆弱,对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敬而远之。存在着“思想保守不愿用,没有知识不会用。怕担风险不敢用。缺乏投入不能用,农业比较利益低不想用”的“五不用”现

象。20D4年辽宁农调队农村住户调查显示,大约有8l%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望态度。

(四)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

近年来,辽宁省外出务工农民不断增加。2003年外出务工农民增加到1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2_7%。2054年农民

外出务工^数达到193万人,同比增长15%。辽宁省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

7.3%,而全国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为12%。辽宁省外出从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者构成了农民打工族的主体,比重高达726%;高中及以上学历者约占14%;小学文化程度务工人员占129%,此外,还有少量务工者是文盲或半文盲。而且绝大部分劳动力未接受过系统的技能培训,在辽宁省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9%。由于缺少一技之长,外出务工者大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从事技术工种的很少。又由于不具备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职业技能、科技素质和法律常识等必备素质,使得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狭窄。即使进了城市也不能充分就业。

(五)低素质劳动力沉积农村

随着备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但是相对于农村人口的整体而

吉。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低素质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这部分沉积劳动力的整体特征是“两高、两低”,即年龄高、妇女比例高,文化程度低、实践技能低。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难度比较大,也将成为制约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整体提高的—个重要阻碍。由以匕分析可见,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状况的特点是:农村人口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从地区看,主要分布在西部;从行业看。主要沉积在一产;从性别看,女性劳动力素质低于男性;从年龄看,青年劳动力素质稍高。而且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与城市相比差异较大。辽宁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差、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这一基本现状,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进—步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教育体系不完善;农村培训机制不健全;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均等;学校教育和培训与地方人才需求桕脱节;教育投入不足;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待加强。

二、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教育,从根本上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手段,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都与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相

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种相关研究报告认为,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96,初中毕业可提高10896,大学毕业则可提高300%。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力资源成为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而且人力资源中劳动者的素质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一)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强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一般包括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和成人教育。一直以来,农村教育相改革的发展提倡“三教统筹”,并为农村的人才培养、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辽宁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应当是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应突破原有的农村教育观。突破“三教统筹”,树立大农村教育观,拓展农村教育的内涵。实行“六教统筹”。即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高中教育,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教育的统筹,建立健全以高等农业教育为龙头,以农村基础教育、农村高中教育为主体。以农村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为基础.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成^教育为两翼的农村教育体系。.

实行“六教统筹”,必须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整合教育资源,按照教育市场化发展的需要,改革教育体制。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基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要依据农村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二)建全农村培训机制

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辽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辽宁开展的大规模的农民培训

包括:绿色证书培训,培训农民10万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训农民22万人;阳光工程示范专业培训,培训农民68万

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民600多万人次。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和应用了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这些成果祀技术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农茸毛对培训的认识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参

加各种类型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但是,从全省整体情况看。目前农民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参与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还比较少,不同地区农民参加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还很不均衡。如2005年初,九三学社对辽宁铁岭地区的调查显示,50%的农民表示近年来从未接受过乡镇或村里组织的真正意义上的培训,有348%的农民接受过农技知识的培训,仅有87%的农民接受过市场知识的培训。因此,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在强调学校教育租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当务之急是对现有的农村人力资源的技术和技能的培训。因此。要依据劳动力走向以及社会的需求,建立健全备类就业培训制度和培训工程,并依据不同岗位、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法。长期以来。农民培训工作要以由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杜会备方面力量参与农民培训,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起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培训体制。

(三)充分挟持并利用各类教育资源

第一,城市教育应增加服务功能,扩大眼务对象,在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基础上,全方位为农村人力资源服务。一要加强对转移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的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教育、技术革新

第二,要注重城市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以解决后顾之优,实现教育均等。三要面向农村,全方位开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农民就业的可能性和有序性,提高就业竞争力。四要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应发挥优势,为农村培训农tC--T4稻、师资,培养农村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第二,倡导智力回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单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同时,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过程中的工作和学习,掌握了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如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价值观念、法律观念等。进而可以全面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

第三,积极引导在农村地区发展的企业或公司,吸收当地劳动力就业,树立就业必先培训的理念。促使企业或公司实行

零学费定向就业培训,提升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业,减少城市的压力。

第二篇:农村科技素质现状与对策

农村科技素质现状与对策

09轻化工程林玮玮091058046

中文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民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备受中央领导人的重视。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问题的关键因素又是农民素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要全面完成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首先就要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真正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关键词:农民科技文化现状 解决对策

夏津县农民素质现状

在农民素质各项指标中,最关键的是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2006年4月28日—30日,夏津县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10个乡镇39个村的劳动力文化结构现状,从事的主要职业及收入情况掌握技能情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现状,这次工调查了1640人,按男女劳动力统计标准,其中劳动力1094人,占总人口的66.7%(针对农业人口)。调查的劳动力,按年龄分段,18~30岁的411人占37.6%;31~40岁的308人,占28.1%;41~50岁的253人,占26.9%;50岁以上的122人,占7.4%。

按文化程度分,高中119人,占10.9%;初中710人,占64.9%,小学253人,占23。1%;文盲32人,占1.1%。

所调查的劳动力,掌握技能的62人,仅占5.3%。掌握技能以瓦工、木工为主,大部分是初中,笑傲新文化程度,年龄主要在41~50岁之间。

综上,从调查的情况看,掌握技能的劳动力少,并且掌握的技能单一,技术性不强,科技含量低。农村劳动力对培训自身技能意识不强,思想比较保守。

新型农民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他们具备三个明显素质:具有较好的社会素质,自立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讲公德、有道德、重美德、尚文明;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熟悉和会用现代农业技术,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针对夏津县农民素质现状,培养新型农民,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完善农村教育的保障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教育资金。在加大农村投入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增加教师的收入。因此,我国应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监督教育经费的落实和使用,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并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的问题,以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调动广大农村教师积极性。

(二)要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创新农民培训途径,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要调动和协调好各涉农部门以及党校、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等各单位各部门构成有层次有组织,责任清楚,易于操作的新型农民培训网络体系,适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变化,明确职责,凝聚合力,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要加强对涉农部门尤其是农业技术部门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三农”,使广大农民在接受服务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县直各涉农部门要适应永德县大力发展的各种产业,分层级制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建立制度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要进一步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和相关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要构建自上而下的农技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农业技术人员抓村组干部、抓科技示范户,村组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

(三)要关注和审视劳动力输出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农村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农村培养、稳定、集聚人才的能力不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相对较差,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人才流失导致的结构性问题更趋严重,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这就导致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应用和转化,一些基本的种养技能农民并没有很好掌握。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对农村人口状况、产业结构、经营方式、乡村治理及城市管理等都会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外出务工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不少外出务工农民就业不充分、收入不稳定、权益保护亟待加强;另一方面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越来越多是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要稳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又要确保务农劳动力素质稳定和提高;既要逐步增加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又要确保农业生产不受影响。两个方面的任务都很艰巨,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千方百计创设和优化创业环境,留住农村人才,同时吸引外出农民回乡创业,这样才能为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永久动力,也才能使农村真正地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

(四)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发挥各涉农部门的职能,调动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创新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对农民的法律法规、国情国策、科技知识等知识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发挥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的作用,开辟针对性强的农技服务频道,宣传特色种养殖管理、技术等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科技知识;将放映党员电教片与科普片相结合,扩大受众面。

(五)要落实好政策和资金,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尽力让多数农村进出交通通畅,开会有场所,娱乐有场地。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就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逐步改变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与传播方式,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农民科技培训的顺利开展,要注重实际效果,切实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强立法工作,积极推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法制化建设。

提高农民素质是个系统的工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单靠某部门的力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在培训农业实用技术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的建设,切实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使其自觉追求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文化、经济、法律、道德等观

念和意识。双管齐下,才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关键。

参考文献:

夏津县农业局关于农民文化结构的调查报告 山东农业报 2006.01

姜作培,费凡 论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福建论坛,2006.6 李大洁,新型农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

第三篇:浅析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和对策

浅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对策

目录

内容提要

关键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1.1 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庞大但受教育程度低。

1.2 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偏低。

1.3 农村劳动力中存在着心理贫困现象。

1.4 农村劳动力的权利缺失与差别歧视。

1.5 农村劳动力的公民意识薄弱。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影响。

2.2 制约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

2.3 长期的“以农哺工”使农村出现边缘化趋势。

2.4 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职能缺失。

2.5 农村人力资源对自己的产权认识模糊。解决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

3.2 完善劳动力市场

3.3 不断完善城乡教育平等政策

3.4 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3.5 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力度

【摘 要】: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开发、配置和利用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它无论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推动小康社会的建立,以至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意义。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大力地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这种转移才可能有效实现。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原因;对策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在这个大背景下,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和投资人力资本,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是数量庞大但受教育程度低、身体素质差,且存在着心理贫困、公民意识薄弱、权利缺失和差别歧视等问题。笔者从农村人力资本、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产权等角度分析,提出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消除不合理的歧视制度等措施,从而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1.1 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庞大但受教育程度低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底,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6157 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4471 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 %。农村人口的数量庞大,蕴含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很低,我国农村人口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很大;

同时,在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9 % ,而接受过专门的农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 % ,掌握农村技能和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很少。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很低,所以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对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认识还很模糊,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任重道远。

1.2 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偏低

受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偏低。在许多贫困的农村,饮水困难、住房条件差等基础设施问题也都严重影响着农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农村的医疗保健制度、养老保健制度还不健全,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还非常严重,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1.3 农村劳动力中存在着心理贫困现象

农村人力资源的心理状况同样令人堪忧,一方面,恶劣的农村生存环境催生贫困。由于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信息闭塞,教育程度低下,贫困的生存环境导致了贫困文化的滋生,环境制约着农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一些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存在着消极无为,不思进取的贫困心理,靠国家的救济度日,得过且过,没有发家致富的精神动力,甚至有少数人还有赌博、酗酒等恶习,使整个村风民风下降,最终导致贫困现象的循环往复。由此可见,农村人力资源的精神贫困往往比物质贫困更可怕。

1.4 农村劳动力的权利缺失与差别歧视

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使得农村发展迟缓;对农民的教育投入不足,使得农民的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只能从事低水平,低层次的劳动。进城务工人员要办理诸如《暂住证》、《计划生育证》等城市公民不需要办理的证件,这就提高了他们劳动准入的门槛;他们还要交纳治安联防费、流动就业人员服务费等歧视性费用,加重了负担,限制了农民的增收。同时民工的子女要交价格不菲的借读费、赞助费,却享受不到城里孩子的同样教育。在社会上还存在着许多歧视农民的现象,农民没有享受普遍平等的公民待遇,逐渐沦落为弱势群体。

1.5 农村劳动力的公民意识薄弱

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薄弱,亟待提高。农民由于不懂法而违法的事情屡见不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对选举等政治权利的行使,往往漠不关心;对村中的公共事务,很多人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使基层民主建设很难有效开展,贿选事件时有发生。同时,许多农民还相信迷信而不崇尚科学,部分陈规陋习大行其道。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了难度。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2.1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影响

城乡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阻碍了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使中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长住户口和暂住户口,不同的户口有不同的待遇。这就造成劳动力城乡市场的地区分割和人员自由流动的壁垒。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许多企业在招聘时,以本地户口作为限制门槛,使得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被拒之门外。这就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业时存在着不公平的对待,使本身素质较低的农民增加了失业的风险。农民几乎不可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机会及社会地位,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他们的生活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同时户籍制度也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启动,由于他们

不具备城市永久居民身份,工作预期不稳定,生活压力很大。

2.2 制约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

我国农村教育中,孩子的升学流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农村人力资源的增加。许多农村孩子上完小学就不再上初中,或初中毕业就不再考高中,而且有很多农村家长认为上高中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大学。这样就出现了放弃教育的连锁反应,农村有相当数量的低年龄者进入就业状态,直接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源总体教育水平较低。其次,农村中优秀人力资源单向流动到城市,而真正继续留在农村进行科技生产的人很少。这种现象反映了过去“以工哺农”的印迹,来自于农村的优秀人才“跳出农门”后就大多永久地离开生长的乡村,而留下来的大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同时,我们发现除了考核选拔调出农村的精英外,大量的青壮年成为农村劳务输出的主力军,而妇女、老人成了农村劳动的主体人群,直接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减少。

2.3 长期的“以农哺工”使农村出现边缘化趋势

长期以来,国家从发展工业和支持城市建设的需要出发,通过“剪刀差”压低农产品价格,从农业中转移了大量资金,使农民增收缓慢。农民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大量贡献,但农民收入很低,离小康目标很远。同时,国家财政支农力度还很不够,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使农村的建设困难重重,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

2.4 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职能缺失

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不足,对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使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农村孩子失学现象严重,农村人口受教育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政策支持缺失,相关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十分薄弱,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困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成本过高,进一步导致农村劳动力混乱,劳动力市场环境恶化,损害农村劳动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药价高、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政府没有完全担负起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2.5 农村人力资源对自己的产权认识模糊

现代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是契约双方达成协议条件下的一种行为权,农村人力资源就是其人力资本的产权主体。“我国农民并没有开发自身人力资源的主导权,即农民对自己的人力资源不

享有排他的权力,从而导致了长期开发本质上是对农民变相的剥夺和人权上的藐视。”中国农民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群体,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大多数都作为一种客体被开发而没有明确树立人力资源自身的产权,自己的独立身份很模糊,没有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农村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自身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十分被动。解决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

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供给水平,是我国农村建设的重大课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一场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理念革命运动,倡导“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各级政府应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就是指以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农村建

设过程中,在修改和制定公共政策时要充分体现和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限制其合法、合理的利益,既要把农民的需要、解放和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和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又要树立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民教育的投资力度,以公共财政支持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着重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制定好农村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具体落实,保证农民享有教育培训的各项权利,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

3.2完善劳动力市场

各级政府应建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系统,把农民工纳人全国的就业体系,切实搞好农民工外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农民的劳动就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劳动合同管理、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保障信访等等,进行统一的服务,合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同时要建立社会就业网络和中介服务机构,大力推进劳动力向外转移。要加大社会就业网络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力度,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集中的区域设立劳务服务站,规范劳务中介机构管理,扩大服务范围,相关部门和职成学校要加强劳务协作,定期开展转移信息交流. 从而提高劳动力转移和使用的效率。

3.3不断完善城乡教育平等政策

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滞后,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为促使农村社会人力资本的尽快形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应重点放在人力资源质量开发上。一是彻底打破职业教育城乡分割的局面,不断优化和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快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二是注重创新农村教育制度,促使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机制尽快形成和完善。政府应以增强人的能力为重点。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和改革地方财政制度。针对不同层次的不同群体,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安排和有效的制度安排,从体制上解决农村教育农村办的状况。三是加大对农村各种形式教育投资的力度、拓展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在目前我国有太多的低素质农村人力资源需要开发,而国家的教育资源又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投资体制,拓展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即在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的同时。在不影响企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鼓励企业进行教育投资,因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最终大多要在企业通过与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价值和剩余价值。农民既是人力资源承担者,又是人力资本的载体和直接受益者所以更应该鼓励农民积极开展家庭智力投资,并成为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者之一。此外,国家应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人力资本的收益率。

3.4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因此,各用人主体单位应营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制度、人际关系等环境,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制度,使大多数组织成员感到相对合理,使劳动者在舒坦的环境中施展出应有的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经济上、生活上等各方面,为人才提供一种温馨的、有吸引力的软环境。对劳动者的工作贡献应予以及时的物质和精神鼓励,进一步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实现“智力资源资本化”。建立人才贡献与收入相适应的分配制度。通过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使现有人才气顺、人和、劲足、事成、薪高。人事管理要改由“固定控制型”向“指导激励型”转变,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合理流动,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乡镇、重点改制企业挂职任职,使人才结构、分布同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方向相配套。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发展的制度保证。

3.5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力度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加以保障,否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很可能会流于形式。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履行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定职责和义务,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得力的措施。政府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起主导作用的一方,需要不断加大投入,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顺利进行。总之,推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充分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及其内涵,通过政府主导,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积极参与,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我国全面小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寿廷,王少杰法学视野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J ] 理论探索,2006 年(总第157 期)

[2]徐钟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 [J ] 生产力研究,2005第1期

[3]李寿廷法学视野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J ] 理论探索,2006 年(总第157 期)

[4]许项发政府在开放和转移农村人力资源中的职能 [J ] 求实,2004第8期

[5]唐任伍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M] 前进出版社,2004第7期

[6]宋玲妹对影响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因素的分析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7(4).

第四篇: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一、中国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人力资源的管理。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主体,它服务质量的好坏与人员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或讲人力资源开发十分重要。乡镇卫生院是由我国政府直接举办,从院长任命、人员的分配聘用、医务人员的职称、工资,都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乡镇卫生院大多数院长是业务技术型院长,缺乏管理知识,不懂卫生院的现代经营理念。

2、卫生专业人员情况。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素质较低,业务骨干短缺。表现为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绝大部分是初级卫生技术人员;学历低,中专学历和无学历的达到60%以上;素质差,非卫生专业人员进入乡镇卫生院的较多,先上岗、后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最后造成队伍不稳,一些好一点的医生想尽办法往上级医院调动,形成乡镇卫生人才外流的现象。而乡镇卫生院由于体制、条件、编制的限制,对于需要的人才无法引进,不能及时补充技术力量,形成“好的留不住、坏的不想走、要的进不来”的局面。

3、乡镇卫生院的激励机制。国家为鼓励医务人员到农村乡镇卫生院工作,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实行了定向降分段招生培养;城里医生晋升技术职务前先到农村工作一年。尽管如此,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仍然缺乏吸引力,农村高级卫生人才短缺。由于政府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经费短缺,人员工资不能足额发放的现象十分普遍。

4、乡镇卫生院的人才培养。乡镇卫生院经费的不足直接影响人员的培训,缺乏长远和短期的培训计划,很多医生、护士毕业后没有进行过一次继续教育。医护人员长期得不到新知识的培训、进修和深造,必将使诊疗技术水平下降,影响__医疗服务质量。同时由于得不到进修培训,第一学历又较低,发表论文困难,加之这些又是职称晋升的前提条件,所以,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晋升职称成了难题,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第五篇:辽宁启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辽宁启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本报讯(记者 刘玉)近日,辽宁省教育厅2013年农村初中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班开班,标志着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正式启动。从10月中旬起到年底前,该省将组织完成5000名左右农村初中专任教师省级集中培训。

培训包括理论提升、跟岗研修和校本实践3个模块,总计100课时。通过聚焦课堂教学效率,拓宽教师教育视野,深化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推动教师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的转化,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13年至2017年,辽宁省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全省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进行省级集中培训,并支持各地开展各级名师到农村支教或送教活动。为保障该项计划顺利实施,省教育厅要求市、县两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调动农村教师进修的积极性,使他们正确处理工学矛盾,按时参加省级集中培训。

下载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公路建设现状与对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浅谈农村公路建设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公路建设现状与对策 【摘要】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这仍然无法改......

    浅析酒店餐饮部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

    案例分析 新闻071班 2054107142李丰毅 浅析酒店餐饮部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 ——以北京梦都酒家为例 摘要:酒店企业要树立品牌,餐饮的经营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浅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市场研究■2010 ■12 笪王慧平 目前“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 “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 源,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

    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xx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虽然地处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但作为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一方净土,校园文化建设是我们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

    浅谈农村防雷减灾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防雷减灾现状与对策 吴怡兴 (儋州气象局 海南 儋州 571700) 摘 要:本文就海南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现状,指出了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分析了农村成为雷击事件的高发区......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摘要: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1985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XXX镇党委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抓好农村......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及其对策 福建省光泽县增坊小学陈志求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使学生受到情感陶冶,获得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