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欠发达地区农民融资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欠发达地区农民融资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来源:《红旗文稿》期号:2013/09作者:张 弛
在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是重点中的重点,难点中的难点,需要社会各方面大力扶持。其中,尤其离不开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但是,笔者在中部某省的几个贫困县调研时发现,当地农民普遍存在着贷款难、难贷款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而且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多方破解农民融资难题。
一、农民融资难的主要表现
当前,农业生产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而是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变,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加密集。同时,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加快,也使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大。特别是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民有渴望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愿望,创业、兴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和助推,而农民贷款难、难贷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1.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农民“贷难”。调查发现,在一些贫困县,金融网点一般只分布在乡镇,通常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3家金融机构,每家金融机构平均只有10名工作人员,而这些乡镇的平均人口在3万人左右,服务很难有效覆盖。历史上,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曾经每个行政村招聘一名信贷员,负责受理本村农户的贷款申请和审查。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批信贷员在信用社改革时全部辞退。由于金融机构网点少、人员少,一个人平均要管理上千农户,难以全面了解贷款农户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加之一些乡村位臵偏远,交通不便,贷后管理困难,所以大部分农民的贷款需求被拒之门外。
2.农民融资的门槛较高,农民“难贷”。与城市居民贷款用房产、车辆等固定资产抵押不同,《担保法》、《物权法》明确规定,农村的耕地和宅基地不能作为抵押。农民的住房因建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也不能作为抵押。虽然法律允许抵押的荒地承包经营权、农村车辆所有权等,由于登记制度不完善,法规不明确,实践中都不能作为抵押物抵押给金融机构。由于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农民贷款不能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通常只有担保贷款一种途径。在一些贫困县,农村信用社采取农户联保、公务员及公办教师担保的方式,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采取公务员及公办教师担保的方式,这样最多也只能贷款3-5万元。由于农村地区的公务员及公办教师稀缺,再加上担保手续复杂,农户很难轻松贷到款。同时,通过联保、担保获得的贷款数额不大,很难满足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3.农村融资的成本较高,农民“怕贷”。在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农户贷款需要采取公务员或教师担保、多户联保贷款的形式。农村公务员、教师毕竟很少,通常也不愿轻易承担担保风险,贷款农民往往需要“攀亲带故”,无形中增加贷款成本。同时,联保贷款由于涉及多家农户,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实地考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个别素质低的工作人员对贷款农户“吃拿卡要”,造成农民贷款成本居高不下,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轻易去贷款,这也是造成农村民间借贷活跃的主要原因。
4.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农村金融机构“慎贷”。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着无法抗拒的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直接造成农业生产收益低下。同时,由于农民在知识、技能、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农业生产和经营方面缺
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应对复杂多变市场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这些主客观原因都会形成不良贷款,对风险掌控要求越来越高的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往往慎之又慎。
5.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农村金融机构“惧贷”。由于农村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意识和信用观念,农民的信用观念仅限于农民与农民之间,一些信用观念淡薄的农民甚至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认为政府的贷款可以不还,一些“钉子户”干脆不还,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长期不能收回,不良贷款率较高。当然,这也与一些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松懈有关。
二、破解农民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
调查表明,由于农民从金融机构融资难,造成当地民间借款发生率高达95%,其中农民借款的80%来自于农民与农民之间。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农民未能获得任何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也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1.农村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农村金融机构本来“姓农”,应该立足农村,服务农业,面对农民。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要改变过去“只存不贷”、“多存少贷”的现象,不断加大“三农”信贷资金的规模计划,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过去“高高在上”、“有求不应”的态度,发扬“挎包银行”的精神,深入乡村、深入农户,了解农民需求,掌握农民生产经营状况,随时把控信贷风险。同时,要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让农民与城里人一样享受热情、高效的金融服务。
2.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连续10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村金融改革做过重点部署,但是仍未解决农民融资难的困境,主要是因为涉农贷款投入不足、农村金融产品不足、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农村金融仍处于“贫血”状态。因此,必须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些年,在农村地区成立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有益的探索。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贴近农村、了解民情、审批快捷、手续简单,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金融产品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政府应该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使其不断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3.推进农村物权改革,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农民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合法有效的抵押物品。土地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法律允许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另外,对于农业产业园、水面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资产,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登记、评估、公证,以达到抵押条件,满足信贷需求。
4.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建信用村、户。农村不良贷款率高主要是由于农民的信用意识不高造成的。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以评定“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构建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村金融机构、农户“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对信用等级高的实行贷款优先、手续简化、额度放宽、利率优惠等优惠政策,逐步营造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
5.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保障信贷资金安全。各种自然灾害往往会给受灾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户造成很大损失,也是造成农村金融机构慎贷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虽然农村地区推行了农业保险制度,但主要是政策性保险,其种类仅限于母猪、水稻、奶牛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其产品基本是传统的灾害保险,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农业保险需求,导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保险覆盖面很低,涉农信贷风险大,农民参保的积极也不高。因此,需要加强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同时建立各级协调管理农业保险工作的专门机构,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商业化运作的模式,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和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
第二篇: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分析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以湖北省欠发达地区长阳县为样本,结合其实际情况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现状,揭示了欠发达地区商业性金融支农功能逐步退化、农村信贷资金大量流失、信贷产品原创性少、农业保险服务不足等诸多问题。并结合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的要求和目标,提出了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支农作用、严控资金外流渠道、完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机制、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分析;解决建议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指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吸收农村存款、发放农村贷款、办理农村收支和转账结算及发展农村信用社等活动。当前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欠发达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国内外学者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进行了广泛研究。国内学者董晓林、院合宽(2008)指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信用社支农乏力、农村贷款额度偏小、贷款利率较高、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问题。赵启华、裴志忠(2007)提出农村保险业发展缓慢,未能在支农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国外学者Hugh T.Patrick(1966)认为欠发达国家金融系统的供给不足仅仅是对缺少金融服务需求的一种反映。可见,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和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相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为此,本文以湖北长阳县这一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相对欠发达地区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及问题展开探究是很有意义的。
二、长阳县农村金融的现状
(一)金融机构设置及从业人员情况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山区,人口约41万,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12年年底,长阳县共有8家金融机构:1家政策性金融机构,4家国有商业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和1家农村商业银行。该市基本上形成了以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邮政储蓄四分天下的格局。金融机构网点共63个,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网点21个,农村商业银行19个,邮储银行13个,国有商业银行9个,政策性商业银行1个。从总体上来看,长阳县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不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够、活力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要。
(二)农村金融存贷款状况
长阳县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显著扩大,但是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仍然较低。2012年末长阳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5017万元,比年初增加110894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9614万元,比年初增加81818万元。个人贷款65377万元,比年初增加19827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6807万元,比年初增加5598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9707万元,比年初增加42464万元;中长期贷款227100万元,比年初增加12588万元。尽管农业贷款总量有所增加,但从总体来看,农业贷款占比依然较低。201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为61428 万元,比2011年末增加10244万元,但分别只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71%和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额55980万元的18.3%。
(三)农村金融支持“三农”情况
尽管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金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农户和乡镇小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仍在较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
长阳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11元,同比增长10.0%,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90元,同比增长16.03%。由此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按2位数增长,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数仍然较低。
从下表可以看出,一方面,近三年来长阳县农户和乡镇小企业各年贷款需求数额的基数远大于其获得的实际贷款数额的基数,两者的差距不断拉大,2010~2012年资金缺口分别为98990万元、111178万元、152002万元。另一方面,尽管近三年来长阳县农户和乡镇小企业实际获得的贷款数额在持续增加,2011年比2010增加了85696万元,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55980万元,但是近3年来长阳县农户和乡镇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数额也在持续增加,2011年比2010增加了97884万元,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96804万元,这反而造成农户和乡镇小企业所获得的实际贷款数额增加数量小于其对资金的需求增加数量。
(四)农村金融改革状况
近几年,长阳县加大了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力度,把农村信用社按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恢复了其合作金融的本来面目,取消了其承担的政策性功能,从政策上、制度上支持农村信用社提高涉农贷款,主要支持农户和农村企业。2012年,长阳农村信用社净投5亿元贷款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其中涉农贷款3.5亿元。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只要有贷款需求的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农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县农信社都将积极、大力支持,力争涉农贷款增幅占全部贷款增幅的70%以上,力争涉农贷款投放实现“两个高于”,即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增量高于上年。
三、长阳县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存在较多的问题,其整体功能已经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商业性金融支农服务功能弱化
截止目前,长阳县各国有商业银行出于强化风险管理、追逐经济利益的考虑,集中在城区开展业务。即使是以支农为主的农业银行,由于其商业化性质,也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重新构建其自身新的组织体系。在机构设置上,大量撤并县市以下的农村营业网点,努力向城市增设网点;在资源配置上,将内部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等重点向金融资源富集的城区分支机构倾斜;在业务发展上,不再直接面向一般农户和众多乡镇企业开展业务,重点开发城市优良客户、城镇高收入群体客户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
究其原因,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资金运转具有长期性、波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从而带来农业资金在经营中不可避免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大、成本高、资金需求分散、回收慢等不利因素,而这与商业银行所追求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是相悖的,因此商业银行向盈利性较高、资金回报率较高的城镇领域转移是情理之举。
(二)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资源配置十分稀缺,需要紧急“输血”,及时补偿。但是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村信贷资金外流严重。一是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吸收储蓄,而不放贷,其结果是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外流。2012年末,长阳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667 万元,比年初增加128 万元,增长23.7%,增速为14.9%,比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速高出8.8 个百分点,其存款几乎全部外流。二是农村信用社尽管是支农主力军,但在利益的驱使下,欠发达地区许多农村信用社也争相向城市的企业发放贷款,更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
(三)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
近年来,长阳县金融机构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在信贷产品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总体看,仍存在信贷产品原创少、市场适应性有限等问题。各家金融机构信贷品种大同小异,没有对农户和农村企业需求进行细分,市场适应性有限,不能满足不同农户和农村企业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上的融资需求。此外,信贷产品创新层次低,多是从同业模仿引进的,属吸纳性创新,具有本行特色的原始性创新稀少,金融机构间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县乡信用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囿于当地的经济金融现状,创新处于相对低级的层次,过于重视形式和宣传的创新,侧重点也在于改善金融服务,未能因地制宜的开发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
(四)为“三农”提供的保险服务不足
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最具代表性的是为“三农”提供的保险服务不足。一方面,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大导致保险经营主体缺失;另一方面,农险保费高和农民支付能力低导致承保规模和范围过小。
从1992~2012 年20年间,长阳县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且呈逐年萎缩的态势。目前,长阳县共有5家财产保险公司,而开办农业保险的只有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长阳支公司一家,且承保的范围、数量和险种都极其有限。目前开办的险种只涉及农产品种植保险和牲畜养殖保险两大类,农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性不高,而且由于收入增长缓慢,虽有一定保险需求但却无力购买;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即使有开设的,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
四、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问题的建议
本文结合长阳县农村金融现状,详细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建议,希望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支农作用
一方面,引导商业性金融为农村服务。长阳县有些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已出现了不少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化农业组织。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经营已经能够承载商业性金融,资金的逐利性流动能够有效地配置经济资源,并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为部分有需求的农户和企业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发挥村镇银行支农的独特功能。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表明资金的缺乏。村镇银行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营业范围内的信贷服务网络,加大对农户贷款的营销力度,变被动放款为主动放款。长阳县村镇银行必须铲除传统农村金融的固有弊端,发扬新机制,为长阳县贫困者提供贴心到位的资金与金融服务。
(二)严控资金外流渠道
农村资金主要是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资金渠道流出的,所以要严控资金外流的金融渠道。从农村信用社来看,可以从杜绝信用社违规资金外流渠道、提高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收益率等方面加以解决;从邮政储蓄来看,可以从扩大邮政储蓄的业务范围、增加邮政储蓄的信贷功能等方面加以解决。
(三)完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机制
一是可以尝试“综合授信”,使一些效益高、和信用好的农村企业在其额度内能够随时获得所需的资金;二是可以尝试创新组合性信贷产品,即将不同类型的信贷产品组合在一起,为农户提供综合信贷服务;三是可以尝试开发捆绑式信贷产品,如将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捆绑在一起,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四)构建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农村经济发展易受生产过程周期长、回报率低、自然灾害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因此在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和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欠发达地区特点的农村信贷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可参照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另一方面,可对投保农民提供保险费补贴,以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力,从而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鸿儒简明金融词典[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2]董晓林,杨小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基于江苏县域的经济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1(05).[3]寇武江.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构建的几点思考[J].农村金融,2006(07).[4]马凯.河北省农村金融现状调查与思考[J].河北金融,2009(02).(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第三篇: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浅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11-03 11:52:00 ]作者:梁秀芬
论文关键词:建设项目 管理现状 对策建议
论文摘 要:建设项目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壮大区域经济实力的增长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往往在建设项目管理方面,一路绿灯,不能严格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致使污染源头得不到有效控制。本文结合涡阳县实际,就如何在加强项目管理、控制新污染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部分党政领导、企业法人对环境保护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头,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如过分热衷于招商引资,给每个政府部门下达招商引资的指标等。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获得一定的地方利益及政绩,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对环保工作干扰多、支持少,事实上造成环保部门执法难、建设项目环评执行难、三同时跟踪难。
1.2有关部门没有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把关不严。《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各级计划、经贸、建设、工商、土地管理和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严把项目审批、登记、规划、用地、设计、竣工验收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擅自批准建设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共同把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关是法律法规赋予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但有关部门没有很好尽到共同把关的责任,使得环保部门独立承担压力,这也是造成很多项目漏报的一个根本原因。
1.3环评单位评价工作存在随意性。部分环评报告书(表)评价及预测模式照搬照抄,泛泛而谈,缺乏科学性与真实性。相当多建设项目的实施结果和环评结论相差甚远,引发了公众对环评的不信任。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造成建设单位的困扰,同时也产生社会的不安,增加行政成本。部分环评单位开展环评的指导思想不正确,以为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拿人财钱替人消灾,就完全按着建设单位的意愿开展评价,失去了环评选择最优方案、为环保部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意义。
1.4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不到位。“三同时”制度本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但现实中,有的企业将“三同时”往往变成“两同时”甚至是“一同时”(即主体工程与环保设施只是设计同时)。有些企业对“三同时”有关规则和报批程序不熟悉,执行“三同时”工作时草率处理,不遵循规定程序,不让本单位环保部门人员参与。还有的企业在新、改、扩项目上马时,环保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投产,而是分期分类进行。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控制管理阶段,无法做到“预防为主”。
1.5环保设施竣工验收问题多。从执法实践看,相当多的建设项目未经验收即擅自投入生产。究其原因,有的是企业环保设施建设滞后而不能验收,有的是企业逃避环保验收,有的是环保部门未能及时组织验收,还有的因为生产负荷未达到验收要求而长期不能验收。环境监察部门负责项目验收后的日常监管,往往也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但却常常未能参加环保设施的竣工验收,中间断了一节,容易产生问题。某地曾有一重污染建设项目,从项目审批到验收,环境监察部门一直不知道,结果项目正式投产后一直未纳入日常监管范围,直至后来发生了污染事故,管理漏洞才暴露出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将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由偏重经济增
长转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的行政绩效评价体系,对党政主要领导的考核由单纯GDP量的增加转向引入环境绩效的“绿色GDP”。要落实长效执法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强部门联合执法督查机制建设,加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和司法监督的作用。
2.2完善考核体系,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这是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的一个重要举措。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增加建设项目立项、用地、规划、工商环保前置审批条件考核的份量,确实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彻底改变以往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环保执法难的局面。
2.3 实施环评质量纠错制度,强化环评单位的法律责任。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实施环评质量纠错制度,对未能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未能认真按照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整体要求,对项目建设过程及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没有进行充分慎重分析,导致环评结论错误的,视不同情节给予取消评价证书、证书暂停使用落实整改等处分,对责任人要取消环评上岗资格。环评单位应对评价结果经过项目建成后的回顾性评价负有法律和经济责任。
2.4 加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严格把好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关,强化项目可研、初步设计及施工阶段的环境监理工作,督促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未经环境保护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生产)。对建设项目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并责令限期整改;对建设单位未经环境保护验收就擅自投入生产使用的,依法予以查处。
2.5严肃查处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就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污染防治设施未经验收就擅自投产的行为予以重点查处,严格按照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出台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有关条款,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 余,陈 曦.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的问题及对策.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J],2004,16(1):44~45.[2]张社柱.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政务公开的思考--关于环评管理有关问题的调研.陕西环境[J],2005,9(3):11~13.[3]李建斌。试论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对策。黑龙江环境通报[J],2006,4,18-20.
第四篇: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解决“三农”问题,对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并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珍具有重要意义。能否提供优质充足的金融服务,则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据笔者对垣曲县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调查显示,存在着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金融服务难点和问题,并尝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与建议。
农村金融服务中出现的难点和
垣曲县地理特点为“七山二川一分塬”,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总人口有25万人,近85为农业人口。从最近5年农民收入情况看,增长缓慢:2000——2004年农民人均绩纯收入分别为892元、926元、958元、1061元、1216元,略有增长,但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
(一)财政支农乏力,农业信贷投入偏低。
垣曲县财政不能完全自给,且入不敷,每年都要靠国家和省财政转移支付来补助,对农业的投入更无法保障。农业很大程度上处在自我发展,原始积累阶段。据对2000——2004年统计,县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总计年均点财政支出的4.6左右,每年不足1500万元,财政支农作用平乏无力。农业信贷投入更远低于农业在对该县国民经济的贡献。据统计,2000——2004年农业增加值点GDP的比例在20——28之间,而农业贷款点各项贷款的比例仅在3.2至6之间,投入与产出明显不匹配。据调查,农业信贷投入低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加工和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竞争力很弱,难以获得农信社信贷支持。
(二)“三农”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由于近年来,一直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出台,“三农”融资难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随着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三农”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1)“三农”贷款风险大。欠发达地区农业,愈发表现为弱势产业,易受自然和市场双重因素制约。大多数农户经济基础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低,稍受到自然灾害或市场行情变化影响,贷款就不能按期归还。据统计,2004年底垣曲县农村信用联社农业贷款的不良率为32.3,比各项贷款不良率高出18个百分点。(2)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据对英言、蒲掌、同善三乡镇的农户调查。30的农户除了房屋之外,没有其他较有价值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60的农户仅拥有房屋和彩电为主要和固定资产。且所调查三乡镇中70农户的房屋由土坯和木料等建造,市场价值较低,不具备市场交易的可行性,自然难以得到信用社的认可!因无足值合法的抵押品,农户很难得到创业致富资金支持。受经济收入有限的制约,通过联保方式,农户也仅能得到小额贷款的支持。(3)“三农”资金需求量增加,农村信用社往往按浮动利率上限执行,实际增大农业成本,加重农民负担。如垣曲县信用社自2004年10月29日存贷款利率调整后,对个体社员种养业贷款及支农再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80,个体社员及其他非种养业贷款利率上浮100。据测算信用社执行上限利率比调整前所扩大的幅度而获得盈利80万元。
(三)金融服务盲区再度产生,金融资源供需矛盾持续存在。
近年来,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大幅怀缩,在农村乡镇尤为明显。目前,垣曲辖内13个乡镇,拥有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网点的约为8个,即形成金融服务盲区的乡镇有5个,占比为38.5。工行、农行网点几乎全部撤出基层乡镇。由于缺乏竞争,服务质量差,广大农户得不到金融机构的便利服务,同时,信贷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农户的有效信贷需求。
农家信贷资金来源进一步趋紧。2000年以来邮政储蓄从所在六个乡镇平均每年吸收存款为8000——9500万元左右,相当于人民银行对五个信用社进行支农再贷款支持。尤其只存不贷的单向业务发展,减少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来源,加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供求矛盾。
(四)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出现新的特点,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支农工作进展。
表现为农信用社经营方向与职能性质发生严重冲突。按照国家金融制度安排,农村信用社职能定位于支持“三农”,服务“三农”,而近年来信用社在同行业的竞争下,为求生存谋发展。舍弃部分应予扶持的农户,侧重支持乡镇民营企业发展。表现为所发放支持的企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余额中占到相当比例。据对英言、蒲掌和古城三农信用社调查,2003——2004年所发放支持民营企业的贷款占三社各项贷款总额之比分别为35、31和48。
目前改革中的部分农村信用社把工作重心转向一味达“标”,不注重支农实效。因为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信用社发展
各项业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也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部分农村信用社对于消化处置不良资产的难度认识不足,更没有制定具体的落实计划措施;整体素质结构矛盾进一步显现,尤其表现在不少信用社负责人对法人治理结构,股份制或股份合同制等各项现代企业制度相关概念及根本意义了解不够和认识不清;不屑于研究辖内支农工作实际和探索如何建立适合的运行机制,只
一味地为争取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待遇,而盲目硬性地去满足央行要求的标准。
二、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难点与问题的对策
1、政府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农村金融工作,即要把报务“三农”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并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1)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要为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加在农村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村信息工程和建设等措施,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硬件”,为金融服务的提出和开展搭建平台。同时,地方政府也应把信用村(镇)建设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建设诚信乡镇和诚信政府;此外,应借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地方政府出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和提供“一站式”高效政务服务,为招商引资和吸引外埠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新环境。
(2)当地政府应以市场手段为主不断引导和推动地主产业结构调整,培育适应地方实际的经济发展项目和企业项目,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也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地融资舞台。
2、对农村信用社要给予政策扶持:(1)加快推进农信化改革,央行发放专项票据给予资金支持外,重点要解决农信化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在出台不良资产外置优惠政策,如减免税费,财政补贴等的同时,建议国家同对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一样,可尝试进行收购和剥离农信社不良资产。(2)通过政策扶持和调整,努力创造改善农业弱势地位的金融服务机制。对农信社担负的政策性功能业务,要给予财政贴息:对仅限于粮棉油收购的农发行,调整其业务范围,增加的扩大其政策金融职能,强化其支农职责和作用,如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扶贫贷款等业务。
3、建立综合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入服务竞争机制。建立政策性、商业性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可进可出,并存发展的格局。根据农村实际,国家和地方政府可制定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进入农业领域的相应优惠鼓励政策,使政策性银行充分发挥政策支农作用,各类商业银行能积极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并消除乡镇服务盲区。同时,建立农村信贷资金内部循环机制,即要求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经营性质,将从农村所吸收存款以一定比例缴存人民银行,再由人民银行以支农再贷款的形式返还给当地农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第五篇: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郡县治,天下安”。内蒙古自治区**市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莫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是**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内蒙古自治区和**市两级党委、政府坚持“以农牧民为本”,重点扶持欠发达农牧区,积极发挥
政策的主导性,充分调动旗市的主动性,突出优势产业,明确特色定位,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动以莫旗为代表的农牧业旗县向多元型、创新型、特色型的发展目标迈进,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一、坚持政策主导,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欠发达地区要摆脱落后的局面,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上级政策的主导性,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投入和外部援助,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同时,结合国家产业布局和地区发展规划,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通过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和合理积极的转移支付,逐步缩小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2005年启动“三少”民族危草房改造工程,累计投资1.37亿元,改造危草房5482栋。2008年组织18个厅局单位对莫旗进行重点帮扶,实施了一批农牧林水、教育卫生和城乡基础设施项目。2009年已落实帮扶资金5734万元。同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实施标准化养殖小区、草原围栏、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千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扶贫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市坚持统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努力为莫旗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把岭西煤炭资源向莫旗远程配置,2009年重点实施2×2.5万千瓦背压机组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报批立项,积极做好华润风能20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构建立体交通网络。组织申报阿—莫铁路项目,围绕尼尔基湖建立水上航线。调整**支线机场建设规划,将莫旗纳入规划范围,积极争取立项实施。2008年,加大公路建设力度,累计完成总投资2.7亿元,修路573公里。2009年,积极争取尼尔基至腾克公路项目、111线至李屯大桥公路工程、111线那吉屯至尼尔基镇升级一级公路项目,力争早日立项开工。
二、坚持发挥优势,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培育内在源泉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受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等制约,欠发达地区不能照搬沿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也不能在低水平、低层次上承接产业转移,更不能全面开花,四面出击。必须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优势、发挥特色,围绕重点领域、核心产业,引入先进技术和工艺,努力培育区域品牌,使优势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莫旗拥有**面积最大的耕地资源和最丰富的水资源,长期以来,这两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却没有实现优化配置。今后一个时期,**将支持莫旗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整合优势生产要素资源,切实改变“种植业靠天吃饭、过境水浪费流失”的不利局面。
(一)依托丰富的耕地资源,做好“土地”文章
莫旗拥有耕地面积669万亩,人均20亩,是全国人均1.4亩的14倍。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作好“土地”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集中各级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的农田水利项目,整合资金,统一使用,连片实施,整体推进,切实改变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二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进一步稳定豆、薯、米等传统粮食作物,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地位。大力发展菇娘、黄烟、中草药等特色经济作物,积极引进新型节水、抗旱品种。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走农牧结合型发展道路。继续保持“南乳北肉”的发展格局,加快种畜改良步伐,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四是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成立精干高效的工作部门,积极探索推进大户经营、股份制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模式,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二)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做好“水”文章
莫旗拥有大小河流56条,地表水资源总量144亿立方米,占**市水资源总量的60%,水能蕴藏量达66.6万千瓦。其中,尼尔基湖总库容86亿立方米,水面面积近510平方公里,是莫旗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一是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战略性转变,适应水资源分布特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农牧林结构,积极发展节水型农牧林业。依托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大力发展北部山区节水农业、节水灌溉。重点抓好下游30万亩灌区工程审查立项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二是依托尼尔基湖丰富的水资源,积极发展多
元生态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湖区渔业经济和民俗生态旅游。进一步完善规划、包装项目,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发展湖区渔业经济,科学制定《尼尔基湖渔业发展规划》,防控源头污染,加强渔业管理,完善服务体系,成立专业化公司,建设渔业生产设施,适度发展湖中网箱养殖,打造绿色有机品牌,推进渔业产业化、集团化发展。三是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引入大型旅游
集团,着力构建民族民俗游、绿色生态游、环湖水上游、休闲度假游、冰雪达乡游的大旅游格局,建好中国达斡尔民族园,打造国内知名民俗生态旅游胜地。努力争取额尔和那日松蒙古部落景区二期开发项目落地建设,继续全面打造腾克霍日里绰罗达斡尔部落景区。积极做好大型旅游活动。全面筹划湖区野外冬钓活动,争取在2009年举办中国首届野外“冬钓节”。四是进一步保护现有林地资源,规划建设绿化隔离带和生态保护带。大力推进湖区上游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着力构建湖区源头优美和谐的生态屏障。
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工作重心要向农畜产品加工业转变
农业是莫旗的优势主导产业。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农畜产品资源,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18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9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0%。一是坚持以内源型增长为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特色工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力做好大豆加工、畜禽加工及中药饮片等产业。继续支持华润雪花、草原清江、蒙鹅工贸、富达药业、京达米业等企业,打出品牌、做大规模。二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集群化发展。发挥大豆资源优势,加快鑫豆都等企业的重组整合步伐。围绕华润雪花公司,积极引进麦芽厂,培育大麦种植基地,努力破解“有基地无企业、有企业无基地”的矛盾。
四、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产业格局要向多元型、外向型转变
产业结构单
一、相对封闭保守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制约因素。欠发达地区要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强化地域分工、明确区域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地区民族特色,发挥多元文化优势,将欠发达地区的低成本优势和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莫旗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仅170公里,位于哈大齐2小时经济圈以内,是**对接黑龙江省的东大门。2008年招商引资37个项目,其中来自东三省25个项目,占全部项目的67%,资金占41%,资金额为39836万元。**市积极支持莫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合作,积极融入哈大齐工业走廊,整合生产要素,加强产业协作,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哈大齐工业走廊农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业等重点产业,主动对接、联合协作、共创品牌,建设生态型绿色产业开发基地,实现“借船出海”。继续支持大庆隆赫达集团番茄酱项目,落实原料基地建设。围绕粮食、石材、肉类等优势产品,积极引进商贸物流企业,主动对接黑龙江省邻近县市,建立商贸联系、打造合作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民族之乡”、“歌舞之乡”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为先导的第三产业。依托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俗特色文化,努力提升斡包节和昆米勒文化艺术节、民族风达乡情等文化旅游活动的知名度。努力扩大“曲棍球之乡”在全国的影响力,积极承办曲棍球、水上、冰上等体育赛事。
五、坚持夯实基础,把提高全民素质放在实现科学发展的优先位置
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增强劳动力就业能力,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全力支持莫旗实施“科教兴旗”战略,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行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巩固“两基”达标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围绕农、工、旅、贸多元产业格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人才储备。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推广农业科技大集等好经验、好做法。加大智力支持力度,选聘大中专毕业生和科技特派员,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素质,整合城乡党建、农牧、科技、教育、就业等各类资源,实施专业化、订单式培训。牵头组建“**百万农民创业先导团”,增强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经验,提升创业水平,强化技能培训,增强致富能力。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在发达地区建立培训基地,提高理论修养,拓宽工作视野,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