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收入水平现状的实证分析及对策
农民收入水平现状的实证分析及对策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扭转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下降的局面,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村稳定和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反映农民收入水平的指标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5年,为收入快速增长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397.6元,平均每年增长16.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仍高达15.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38元增加到347元,7年增长1.51倍。第二阶段为1986~1991年,为收入增长缓慢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423.8元增加到708.6元,平均每年增长10.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率为2.7%;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376元增加到621元,5年增长65%。第三阶段是1992~1996年,为收入增长较快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784.0元增加到1926.1元,平均每年增长25.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5.6%;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718元增加到1768元,4年增长1.46倍。第四阶段是1997年以来,为收入增长缓慢、增幅下降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2090.1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四年绝对增加值仅为163.3元,每年实际增长幅度分别为4.6%、4.3%、3.8%和2.1%,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呈下降态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997年的1876元增加到1999年的1927元,两年间实际每年增幅分别仅为1.01%和1.69%。
根据宏观消费函数,收入水平及其增长率是决定消费水平及其增长率的最主要的因素。1985~2000年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4.67倍,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0倍;1985~1999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4.55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7.47倍。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8倍。以上数据分析表明,1985年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家庭,反映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同时它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10.2个百分点,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反映出收入水平也相差较大;1985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值减至4.5个百分点,相差幅度缩减126%,足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进而折射出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1986~1991年,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上涨了1.4和1.3个百分点,表明城乡
收入增长均进入缓慢阶段;1992~1996年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上下1个百分点之间浮动,最终下降1.3个百分点,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下降了4.3个百分点,其下降幅度是农村居民家庭的3.31倍;1997年以来,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距的最小值为1997年的8.5个百分点,最大值为1999年的10.7个百分点,10.7个百分点已经超过了1978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值差。显而易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农民收入状况更加堪忧。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收入是财富积累的源泉,长期的收入差异必然要积累成为个人财富差距。1978年,城镇居民储蓄占储蓄总额的比重为73.55%,农村居民储蓄占26.45%。1985年,城镇居民储蓄占的比重下降为65.19%,农村居民储蓄比重上升为34.81%,上升了8.36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281 .2亿元,增幅为36.2%,农村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126.7亿元,增幅为28 .92%,这一切恰好是完成在1978~1985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时期的最后一年。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年中,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积累水平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事实。1999年,城镇居民储蓄占储蓄总额的比重上升为81.19%,农村居民储蓄下降为18.81%,比1978年的26.45还低7.64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5438.2亿元,增幅为12.66%,农村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776.3亿元,增幅为6.76%,增幅相差近一倍。2000年的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重为80.79%,农民储蓄存款比重为19.21%,城镇居民储蓄增量减少的原因与储蓄存款利息征税,其他投资市场分流了一部分存款有直接关系,在此显示出的农民储蓄存款比重相对上升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及增长幅度的变动情况,进一步说明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确实呈现下降的趋势,扭转这一局面迫在眉睫。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症结所在(一)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增长受到制约。与工业等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有机构成不高,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因此,农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全国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比1999年的2.8%的增幅略有下降。而这一增长率在1995年、1996年为5%,1997年、1998年则下降为3.5%。①据初步统计,在农业总产值的构成中,种植业所占的比重为55 .7%,比上年下降1.9%。受严重早灾和种植面积调减的影响,粮食生产大幅度减产。据统计部门分析,2000年全国30个省区市中,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减产,占83%。2000年全年粮食产量为46217.5万吨,比上年减产9.1%,是建国以来粮食减产的最大幅度。1999年、1998年、1997年各年粮食产量分别比上年减产0.8%、3.7%和2.1%。②
(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民所得必然减少。2000年农民出售粮食平均价格比上年下降了15%。以1996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为100,1999年为769,下降了23.1%;2000年则只有74.4,下降了25.6%。③③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有关数据计算。
2000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比上年下降3.6%,粮食类收购价格比上年下降9.8%。由于农产品价格收购下降,农民来自于农业生产的所得逐年减少。1997年至1999年,粮食价格的下将使农民人均减收40元,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为-15%。由于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1998年比1997年减少2.3%,1999年比1998年减少4.5%。2000年继续这一趋势,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比上年减少43%。
(三)乡镇企业增长缓慢。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2000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4.9%提高到63.6%;农民从乡镇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由1995年的30%上升到34.5%。但是,据资料统计,2000年乡镇企业个数比上年减少50万家,乡镇企业增加值为27300亿元,比上年仅增长10%,几乎成为有史以来增长速度最低的一年,由此对农民增收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四)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市场开发不利。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是:一般性产品多,大路货多,而名优产品、特需专用产品偏少,比例不高;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深加工、精细做产品少之又少。从区域性角度分析,地区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差别不显著,特色农业受制。因此,农产品供求结构存在一定失衡,导致市场开发受阻,部分农产品卖不出去,潜在着更大的危机。直接表现就是不时出现局部的“卖粮难”、“卖瓜难”、“卖棉难”等农产品销售困难,引起农产品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提高。
(五)农民负担过重。农民负担过重是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的,农民增收缓慢与农民负担降不下去有直接关系。“头税(农业税)轻、二税(提留统筹)重、三税(集资摊派)是个无底洞”已形象地说明了农民超额负担所在。首先,农民的“暗税”负担沉重。农民出售农产品、购买工业品,长期以来承受着沉重的价格“剪刀差”的负担,俗称为“暗税”。据测算,1979~1994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民手中提取了大约15000亿元的“暗税”,年均约938亿元,而同期农业税总额只有1755亿元,年均109.7亿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8.5倍,“暗税”负担之重,令人吃惊。④④参见《农村经济参考》,2001年第9期。其次,对农民的“三提五统”欠妥。“三提五统”是指村级的三项提留和乡级的五项统筹款,其实质相当于要求农民负担的具有税收性质的“费用”。虽然相关的支出按正常规定用途属于农村公共事业,但一般城市居民却不需承担类似的费用。
(六)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剩余劳动力过多。恩格尔定律表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消费支出总额中,食品(主要是农产品)支出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可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相对重要性的下降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民身份的人口有8.1亿,其中4.5亿为农村劳动力,据初步匡算,3亿劳动力就可以满足现在的农业需求,现实中存在着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
(一)实行轻徭薄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当前,应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而广之,扩大受益面积,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同时要注意维护改革成果,控制反弹。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要依法征收,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随意增加农民负担;要严格控制对农民的收费项目,制止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摊派,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将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由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需求有限且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单纯追求增加农产品总量来支持农民增收已不是上策。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稳定总产量,提高内在质量,大力扩种高效经济作物,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品,使农业从数量型增长向以质量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农业转变: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经营体系。
(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科技是农民增收的法宝,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要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力量,围绕科学种田,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点,发展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展关键性农业科技攻关,并尽快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使用。特别是要加强重大农业实用技术的转化推广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入户率,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明确本地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重点,使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在更为稳妥的基础之上。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农技培训和文化教育,增强农民掌握和运用农业技术的本领,为不断推出和实施新的农业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一些障碍,制约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脱节,致使乡镇企业效率提高受阻,竞争能力不强。现阶段应该以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为重点,推进乡镇企业改革,提升乡镇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用城市化理念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把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这样既有利于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非农化。据测算,今后15年,若能通过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到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即45%的话,将使农村人口减少30%,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可增加30%。
(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并辅之以其他财政手段,切实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首先,政府应继续增加投入,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重点用于水利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农业技术创新等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力争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降低自然风险,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其次,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调节地区差异、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大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开发等工作中,实现公共财政职能。再次,改进财政补贴方式,将农产品价格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农村基础教育补贴等作为补贴重点,并发挥其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的非财政资金投资到农业领域,将好处直接落实到农民身上,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二篇:旅游业交通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实证研究
旅游业交通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实证研究(1)摘 要 武当山旅游资源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相对滞后的旅游交通管理手段及现实条件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文章以实证形式分析了武当山旅游资源禀赋以及交通管理现状,并从交通路线管理、交通工具和景区道路的改革与发展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旅游交通管理 实证 武当山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交通管理条件是地区旅游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可进入性、网络化程度以及道路质量的优劣,对客源吸引、线路组织、旅游大环境的营造等方面均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完善的交通管理网络系统的支撑,即使再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只能处于待开发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其旅游经济价值,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武当山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独特、道教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然而旅游交通的管理手段滞后却成为制约武当山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巨大的瓶颈。为了提高武当山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提升其真正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档次,对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的再认识是很必要的。1 武当山旅游资源评价
武当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1)武当山自然景观奇特绚丽。这里层峦叠壑,有72峰、36岩、24涧、11洞、10石、9台等胜景。主峰天柱峰素有“一柱擎天”之誉;环绕主峰的众峰千奇百怪,争雄斗奇,但又朝向主峰,形成天造地设“万山来朝”奇观。武当山四季景色各异,不管何时游览都能享受其神秘空灵的自然美景。
(2)武当山道教建筑雄伟壮观。这里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发祥地,所建道教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号称“万古之奇观”。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宫观庙宇500多处、2万余间。明代鼎盛,皇帝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建成9宫9观等33处建筑群。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129处,仍不失当年宏伟气势。
(3)武当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除道教建筑外,武当山的道教武术、道教音乐、道教法事、道教药膳、道教珍贵文物等也蜚声海内外,特别是武当拳更是在国际上享有广泛声誉。另外,武当有关真武等的传说故事、风俗民情等也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现状分析
2.1 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现状
(1)公路交通。为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武当山的公路交通近几年来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目前,316国道(汉十公路)、209国道穿境而过,汉十高速公路十堰至襄樊段已经开通,初步形成了“十”字形的交通网。武汉至十堰、十堰至银川的高速公路正在兴建和完善,将进一步改善武当山的旅游交通,促进武当山旅游事业的发展。景区外交通:武当山发往全国各地或途径武当山的班车北达北京、石家庄、郑州;西到汉中、安康、西安;东到南京、无锡,南达长沙、深圳等。省内交通更是四通八达。
景区内交通:武当山城区到乌鸦岭25km旅游公路、老君堂至琼台中观15km索道公路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山路转弯处还专门安装了反光镜;蒿口至五龙宫、官山吕家河至田畈业已修通旅游公路。武当山旅游制定车辆有100多辆,司售人员服务较周到,游客上下山比较方便,乘车收费较合理。武当山正拟建旅游车队,以期把旅游交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铁路交通。武当山附近的火车站有:武当山站、武当山西站(六里坪站,距武当山11km)、十堰站(距武当山34km)。襄渝铁路横贯武当山麓。开通的铁路旅客列车经过武当山的有40多列,分别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青岛、武汉、郑州、西安、洛阳等大中城市。且武汉到武当山有专门的旅游专线车。
(3)航空。老河口机场距离武当山90km、襄樊机场距离武当山180km、武汉机场距离武当山500km。且老河口机场正在扩建,将开通北京、广州、西安等大中城市的航班。2.2 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的现实问题
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以及发展旅游业意识的增强,武当山地方政府近年来在武当山旅游交通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投入。但短期内,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还跟不上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步伐,与其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也极不相称。在安全、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上,武当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从公路交通方面看。武当山只是初步形成“十”字形的交通网,两条国道也是多年前修建,路况条件难以满足旅游交通需求。同时,通往武当山的交通车辆也只是提供一般运营服务,根本没有为专程前往武当山的游客提供的旅游专线车辆,尤其是公路运输工具在软硬件方面都没有达到要求。武当山从山门到南岩这一段公路与国内其他很多景区相比确实上了一定档次,不仅提高了景区内车辆的安全性,也使武当山旅游交通总的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但由于山路弯度较大,加上形形色色的车辆出入,每年还是有大型交通事故发生。此外,普通的巴士没有起到带客“游”的目的,仅仅作为一个把旅客带上山的交通工具。
(2)从铁路方面看。虽然武当山站处于襄渝铁路沿线,却只是一个小站。据近年的列车时刻表来看,前几年并没有武当山这一站。游客只能在六里坪(距武当山11km)或十堰站(距武当山34km)下车后改乘中巴到武当山。为了发展武当山旅游业的需要,近几年新增了武昌至十堰的旅游专线车,并且专设了武当山一站。作为一个过路站,列车在武当山只停留10分钟。而且游客在武当山站根本买不到卧铺票,就连硬座票也不能完全保证。返程游客只能提前到十堰站订票。如此交通条件,根本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3)从航空运输方面看。最近的老河口机场和襄樊机场距武当山分别为90km和180km,虽然从这两个机场到武当山的公路交通非常便利,但增加了游客的路程时间;且下了飞机又转乘汽车,易给游客带来负面心理影响。据调查,这两个机场主要接待的是国外游客,他们要先坐飞机抵达北京,然后再从北京乘飞机到武当山。外国游客对旅游安全、舒适、便捷等方面要求相对较高。但是这两个机场的班机都是小型飞机,从安全系数、便利程度和运输档次上都难以满足外国游客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海外市场的开发。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问题之对策分析
(1)景区外的交通管理方面,可以增加旅游专线的铁路、公路、航空客运班车和班机。对这些专线车进行内部改造和外部包装,使其成为真正的服务于游客的“旅游车”。例如,在车内以风光片、专题片的形式面向游客进行报道。在景区运营的旅游车配备服务人员,随车介绍沿途风景名胜、风俗民情、旅游须知等。丰富游客旅游生活,增加对武当旅游区的了解,增添旅游活动的乐趣。另外,政府与铁路部门应多多沟通,将武当山站设为停靠大站,增加在武当山站停靠的列车次数,并且游客在武当山站也可购买当日返程硬卧票。航空客运方面,如果有能力的话,最好有武当山自己的机场。增加航班数量,增添大型直升飞机,提高飞行的安全性能。
(2)对于景区内部的交通管理,武当山的旅游交通管理手段及方法必须以国内外成功发展的例子为榜样,建设现代化的旅游交通管理网络。
一是线路设计方面。武当山还应该增加旅游线路的设计和规划。目前,武当山的主体线路是一日游的“道教建筑游”,这一线路已经陈旧,不能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精品线路如“两山一江游”、“秦楚帝王文化游”、“秦巴风情游”、“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游”“武当道教文化游”等,由于处于正在开发阶段,组织的游客也不多。由于线路开发不够,游客不能全面领略武当山的道教文化,于是就有了有些游客所说的“武当山不可不去,也不可再去”的说法。因此对武当山的线路设计应遵循系统性、适当超前性、“风景线”、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的原则,将景点用线路串起来,既可以增加景点数量,延长游客的观光时间,又真正做到让游客满意。
二是公路交通工具方面。可以考虑禁止外部车辆进入武当山景区,在景区内部统一使用“旅游敞篷车”。这种敞篷车以电力作为能源,比九寨沟的“绿色环保车”更为干净。与武当山目前运营的巴士相比,“旅游敞篷车”安全、无污染,还能满足游客悠闲欣赏沿途风景的要求。
从索道工具来看,武当山索道自投入运营以来争议颇多。部分专家认为,在景观核心区内建观光电梯,破坏了自然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景观变得很不和谐。同时,由于索道的快捷,缩短了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对旅游区的经济并非是件好事。也有专家认为,项目本身对当地自然环境影响不大,影响主要来自其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等。笔者调查发现,武当山索道主要是建在山的背面,并非核心景观区;而且,乘坐索道可以俯瞰走神道所不能看到的自然美景。再者,建设索道本是为了方便游客,不能单从景区的经济目的出发而否定索道的服务功能。如果武断地去拆除索道,那么由此所带来的建筑垃圾和对景点的破坏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对于武当山的索道建设运营,我们应多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在方便游客和环境保护之间达到适度的平衡。作为一种特色交通工具,从乌鸦岭到上金顶的一段山路上,有很多轿夫在路途等候着提供服务,价钱从20~200元不等。这段路比较艰险难走,轿夫的出现方便了游客,而且这种特色交通方式也成为武当山交通旅游的一道风景线。但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地政府对轿夫还没有很系统的管制,这种交通方式也还没有为广大的游客所接受。
三是景区道路。除了交通工具外,包括公路和步行道在内的景区道路也是重要一环。对于景区建设来说,一方面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任何开发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到游客的需要;同时,还应在解决人造设施与景区自然风光的协调问题上下功夫。总之,在武当山景区应该实现交通设施景观化。
我们再来看一看武当山目前的步行道。武当山步行道主要是乌鸦岭到南岩和金顶的道路。通往南岩的朝拜道比较平缓好走。通往金顶有明代和清代两条古神道,明道较为艰险,但是景致绝佳。一般人都愿意沿此道登金顶。但由于路途遥远又艰难,对中老年人和小孩来说很困难。当地政府正考虑对此道路重新铺砌为青石板路。因为这既能给游客带来方便,又能体现神道古朴的韵味。如果这一措施得以实施,也将是武当山另一道风景线。
当然,从武当上旅游业管理的实证研究上看,在发展绿色旅游交通、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旅游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期待着我国旅游行业综合旅游交通网络的日趋完善和旅游行业的兴旺腾飞。
参考文献 范学锋.武当山旅游手册[M].湖南:湖南地图出版社,2004 2 费振家.武当旅游交通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龙启德.贵州森林旅游交通线路及旅游线路的组织与规划探讨[J].贵州林业科技,2003(11)
Ps:上述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第三篇:旅游业交通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实证研究
摘 要 武当山旅游资源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相对滞后的旅游交通管理手段及现实条件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文章以实证形式分析了武当山旅游资源禀赋以及交通管理现状,并从交通路线管理、交通工具和景区道路的改革与发展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关键词 旅游交通管理 实证 武当山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交通管理条件是地区旅游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可进入性、网络化程度以及道路质量的优劣,对客源吸引、线路组织、旅游大环境的营造等方面均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完善的交通管理网络系统的支撑,即使再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只能处于待开发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其旅游经济价值,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制约。武当山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独特、道教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然而旅游交通的管理手段滞后却成为制约武当山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巨大的瓶颈。为了提高武当山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提升其真正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档次,对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的再认识是很必要的。1 武当山旅游资源评价 武当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1)武当山自然景观奇特绚丽。这里层峦叠壑,有72峰、36岩、24涧、11洞、10石、9台等胜景。主峰天柱峰素有“一柱擎天”之誉;环绕主峰的众峰千奇百怪,争雄斗奇,但又朝向主峰,形成天造地设“万山来朝”奇观。武当山四季景色各异,不管何时游览都能享受其神秘空灵的自然美景。(2)武当山道教建筑雄伟壮观。这里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发祥地,所建道教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号称“万古之奇观”。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宫观庙宇500多处、2万余间。明代鼎盛,皇帝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建成9宫9观等33处建筑群。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129处,仍不失当年宏伟气势。(3)武当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除道教建筑外,武当山的道教武术、道教音乐、道教法事、道教药膳、道教珍贵文物等也蜚声海内外,特别是武当拳更是在国际上享有广泛声誉。另外,武当有关真武等的传说故事、风俗民情等也丰富多彩,异彩纷呈。2 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现状分析 2.1 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现状(1)公路交通。为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武当山的公路交通近几年来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目前,316国道(汉十公路)、209国道穿境而过,汉十高速公路十堰至襄樊段已经开通,初步形成了“十”字形的交通网。武汉至十堰、十堰至银川的高速公路正在兴建和完善,将进一步改善武当山的旅游交通,促进武当山旅游事业的发展。景区外交通:武当山发往全国各地或途径武当山的班车北达北京、石家庄、郑州;西到汉中、安康、西安;东到南京、无锡,南达长沙、深圳等。省内交通更是四通八达。景区内交通:武当山城区到乌鸦岭25km旅游公路、老君堂至琼台中观15km索道公路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山路转弯处还专门安装了反光镜;蒿口至五龙宫、官山吕家河至田畈业已修通旅游公路。武当山旅游制定车辆有100多辆,司售人员服务较周到,游客上下山比较方便,乘车收费较合理。武当山正拟建旅游车队,以期把旅游交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empirenews.page--](2)铁路交通。武当山附近的火车站有:武当山站、武当山西站(六里坪站,距武当山11km)、十堰站(距武当山34km)。襄渝铁路横贯武当山麓。开通的铁路旅客列车经过武当山的有40多列,分别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青岛、武汉、郑州、西安、洛阳等大中城市。且武汉到武当山有专门的旅游专线车。(3)航空。老河口机场距离武当山90km、襄樊机场距离武当山180km、武汉机场距离武当山500km。且老河口机场正在扩建,将开通北京、广州、西安等大中城市的航班。2.2 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的现实问题 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以及发展旅游业意识的增强,武当山地方政府近年来在武当山旅游交通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投入。但短期内,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还跟不上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步伐,与其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也极不相称。在安全、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上,武当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从公路交通方面看。武当山只是初步形成“十”字形的交通网,两条国道也是多年前修建,路况条件难以满足旅游交通需求。同时,通往武当山的交通车辆也只是提供一般运营服务,根本没有为专程前往武当山的游客提供的旅游专线车辆,尤其是公路运输工具在软硬件方面都没有达到要求。武当山从山门到南岩这一段公路与国内其他很多景区相比确实上了一定档次,不仅提高了景区内车辆的安全性,也使武当山旅游交通总的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但由于山路弯度较大,加上形形色色的车辆出入,每年还是有大型交通事故发生。此外,普通的巴士没有起到带客“游”的目的,仅仅作为一个把旅客带上山的交通工具。(2)从铁路方面看。虽然武当山站处于襄渝铁路沿线,却只是一个小站。据近年的列车时刻表来看,前几年并没有武当山这一站。游客只能在六里坪(距武当山11km)或十堰站(距武当山34km)下车后改乘中巴到武当山。为了发展武当山旅游业的需要,近几年新增了武昌至十堰的旅游专线车,并且专设了武当山一站。作为一个过路站,列车在武当山只停留10分钟。而且游客在武当山站根本买不到卧铺票,就连硬座票也不能完全保证。返程游客只能提前到十堰站订票。如此交通条件,根本不能满足游客需求。(3)从航空运输方面看。最近的老河口机场和襄樊机场距武当山分别为90km和180km,虽然从这两个机场到武当山的公路交通非常便利,但增加了游客的路程时间;且下了飞机又转乘汽车,易给游客带来负面心理影响。据调查,这两个机场主要接待的是国外游客,他们要先坐飞机抵达北京,然后再从北京乘飞机到武当山。外国游客对旅游安全、舒适、便捷等方面要求相对较高。但是这两个机场的班机都是小型飞机,从安全系数、便利程度和运输档次上都难以满足外国游客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海外市场的开发。3 武当山旅游交通管理问题之对策分析(1)景区外的交通管理方面,可以增加旅游专线的铁路、公路、航空客运班车和班机。对这些专线车进行内部改造和外部包装,使其成为真正的服务于游客的“旅游车”。例如,在车内以风光片、专题片的形式面向游客进行报道。在景区运营的旅游车配备服务人员,随车介绍沿途风景名胜、风俗民情、旅游须知等。丰富游客旅游生活,增加对武当旅游区的了解,增添旅游活动的乐趣。另外,政府与铁路部门应多多沟通,将武当山站设为停靠大站,增加在武当山站停靠的列车次数,并且游客在武当山站也可购买当日返程硬卧票。航空客运方面,如果有能力的话,最好有武当山自己的机场。增加航班数量,增添大型直升飞机,提高飞行的安全性能。[!--empirenews.page--](2)对于景区内部的交通管理,武当山的旅游交通管理手段及方法必须以国内外成功发展的例子为榜样,建设现代化的旅游交通管理网络。一是线路设计方面。武当山还应该增加旅游线路的设计和规划。目前,武当山的主体线路是一日游的“道教建筑游”,这一线路已经陈旧,不能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精品线路如“两山一江游”、“秦楚帝王文化游”、“秦巴风情游”、“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游”“武当道教文化游”等,由于处于正在开发阶段,组织的游客也不多。由于线路开发不够,游客不能全面领略武当山的道教文化,于是就有了有些游客所说的“武当山不可不去,也不可再去”的说法。因此对武当山的线路设计应遵循系统性、适当超前性、“风景线”、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的原则,将景点用线路串起来,既可以增加景点数量,延长游客的观光时间,又真正做到让游客满意。二是公路交通工具方面。可以考虑禁止外部车辆进入武当山景区,在景区内部统一使用“旅游敞篷车”。这种敞篷车以电力作为能源,比九寨沟的“绿色环保车”更为干净。与武当山目前运营的巴士相比,“旅游敞篷车”安全、无污染,还能满足游客悠闲欣赏沿途风景的要求。从索道工具来看,武当山索道自投入运营以来争议颇多。部分专家认为,在景观核心区内建观光电梯,破坏了自然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景观变得很不和谐。同时,由于索道的快捷,缩短了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对旅游区的经济并非是件好事。也有专家认为,项目本身对当地自然环境影响不大,影响主要来自其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等。笔者调查发现,武当山索道主要是建在山的背面,并非核心景观区;而且,乘坐索道可以俯瞰走神道所不能看到的自然美景。再者,建设索道本是为了方便游客,不能单从景区的经济目的出发而否定索道的服务功能。如果武断地去拆除索道,那么由此所带来的建筑垃圾和对景点的破坏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对于武当山的索道建设运营,我们应多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在方便游客和环境保护之间达到适度的平衡。作为一种特色交通工具,从乌鸦岭到上金顶的一段山路上,有很多轿夫在路途等候着提供服务,价钱从20~200元不等。这段路比较艰险难走,轿夫的出现方便了游客,而且这种特色交通方式也成为武当山交通旅游的一道风景线。但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地政府对轿夫还没有很系统的管制,这种交通方式也还没有为广大的游客所接受。三是景区道路。除了交通工具外,包括公路和步行道在内的景区道路也是重要一环。对于景区建设来说,一方面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任何开发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到游客的需要;同时,还应在解决人造设施与景区自然风光的协调问题上下功夫。总之,在武当山景区应该实现交通设施景观化。我们再来看一看武当山目前的步行道。武当山步行道主要是乌鸦岭到南岩和金顶的道路。通往南岩的朝拜道比较平缓好走。通往金顶有明代和清代两条古神道,明道较为艰险,但是景致绝佳。一般人都愿意沿此道登金顶。但由于路途遥远又艰难,对中老年人和小孩来说很困难。当地政府正考虑对此道路重新铺砌为青石板路。因为这既能给游客带来方便,又能体现神道古朴的韵味。如果这一措施得以实施,也将是武当山另一道风景线。[!--empirenews.page--]当然,从武当上旅游业管理的实证研究上看,在发展绿色旅游交通、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旅游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期待着我国旅游行业综合旅游交通网络的日趋完善和旅游行业的兴旺腾飞。
第四篇: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加强农业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解决 “ 三农 ” 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民收入问题是 “ 三农 ” 问题的核心和根本。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强农业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解决 “ 三农 ” 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农 ” 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对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扩大。寻找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农民增收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既有农业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并且农民收入本身也包含了多种收入成分。在国内,有很多关于农民增收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土地制度缺陷说、城乡二元结构说、农村
劳动力剩余说等。高倚云(2005)认为,进入 21 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了粗放经营或弃田抛荒的被动局面,农民收入增加存在着制度性缺陷;黄祖(2008)对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已经呈现土地流转方式的多元化、土地流转过程的市场化、土地流转工作的规范化、土地流转价格的合理化等新特点;温铁军(2004)认为农民收入问题深层次矛盾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张英红(2003)在分析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制约农民收入增长时,指出国家制定和运用包括户籍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十多项具体制度,并通过 “ 挖农补工 ” 和 “ 剪刀差 ” 获取工业化优先发展所需的积累资金,是当今中国农民问题日益尖锐化的症结所在;陈锡文(2001)认为我国农民增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所面临的困难;另外陆文聪、陈艳、李小军等运用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关于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包括农业内部增收论、非农产业带动论、城乡统筹发展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论等。王乃学(2001)认为,农民增收、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出路在于打破小生产,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探索现代化道路;吴敬琏(2002)认为,我国每个农村居民只占有一亩多耕地,即使把农产品收购价提高一倍甚至几倍,农民的收入水平也难有大的提高,生产和生活设施也难有大的改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量转移,是解决 “ 三农 ” 问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心环节。樊纲(2004)提出,我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根本出
路在于 “ 工业化 ”,即农村人口就业的非农产业化,也就是绝大多数农民(80% 以上)最终都能在非农产业(工业、服务业等)中获得稳定的就业。而继续从事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活动中获取更高的收入;蒋和平(2005)紧密地联系我国农业发展实际,从技术创新、技术传递、技术需求和技术转化等四个方面,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规律,提出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陈进(2003)提出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将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行业分割状况,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颜华(2004)认为合作经济组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通过合作,能够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黄祖辉(2008)认为,要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并规范农地流转是十分重要的因素。陆文聪等(2008)认为,要促进农民增收,政府的财政支持非常键。我国学者的大多数研究限于研究某一方面,或者是对整体上作了比较粗略的描述性分析,缺乏深入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通过参阅相关文献,以农民收入理论为基础,找出可能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因素,运用 1995 — 2008 年农民收入及其相关的统计数据,通过计量分析,验证这些因素对于农民的收入影响的显著性,然后就实证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分析和建议。二、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分析。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由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和从事非农业生产收入两部分构成,其中从事农业生产收入的量受到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农产品产量等因素的影响,非农业生产收入受到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影响。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产品的种植,所以与农产品种植相关的因素,例如化肥的费用、种子的价格以及农药的价格等变化,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农民对农产品种植种类的选择及方式方法上的选择,进而对农民收入有所影响。同时国家政策及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也会影响农产品相关材料的购买价格,导致农产品的生产价格降低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所以本文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来衡量这一因素。农民所种植的产品的种类很多,例如大
豆、棉花、小麦、玉米、水稻、青菜等等,各种品种供求关系会影响农产品售价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考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比重能够更好的反映收入的来源。财政支农是国家在宏观上进行农业生产调控,会影响农民收入,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支出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支柱。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种植,因此,农民收入很大部分取决于农产品的售价,而售价又与农产品的产量密切相关。供求关系会影响农产品的售价,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农产品的产量,在理论上产量的多少对农民的收入会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大量青壮劳动力就业无门,造成农民收入低下且增长缓慢。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每提高 1%,会使得农民收入降低 1925.3 元。粮食作物的附加值低,粮食生产收入受规模水平影响大,一般农户很难大幅度提高粮食的种植面积,因而农民种粮致富之路很难实现。剔除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从理论上来说是在显著性水平为 0.15 的前提下农产品价格指数与农民收入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指数是会影响农民的种植,从而影响农民的收入。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每增加 1 元,农民纯收入只提高 0.09 元,说明财政支农的资金,并没有真正全部用于农业,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每公顷的粮食产量增加 1 公斤,农民人均收入减少 0.02 元,对农民来说粮食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特别是中国劳动密集性的农业),粮食产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很显著。但有句俗话 “ 谷贱伤农 ”,也就是说农民种植的作物越丰收,谷物的价格就越便宜。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包产到户,种粮的积极性很高,外加环境的风调雨顺,农民的粮食种植产量越大反而会降低农民的收入。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每增加 1%,农民收入将减少 147.73 元。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而种植面积是长久不变的固定资产,所以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对农民的总收入产生贡献,反而还会消减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所以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增加会导致农民收入的减少。还有比较重要的因素是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知识就是力量,文化程度,是能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1.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我国粮食作物的附加值小,相对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经济价值高,附加值大,其生产很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这个特点体现为独占性、稀缺性。针对农村实际情况,结合本地资源优势,以区域特色产业开发为重点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单纯注重增加产量的传统方式,转向生产价格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引导农民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转移到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和经营。例如: 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扩大果、桑、茶、蔗、菜等经济作物面积,积极培植农业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地探索不同的组织形式,在倡导 “ 龙头企业 + 基地 + 农户 ” 模式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组成各种行业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加大农产品标准化和无公害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这样才能够扩大更广阔的市场,才能对农民增收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在农业内部结构上应该不断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以加大综合市场竞争能力。2.农业外部相关因素的调整。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普及程度低,制约着农业生产的附加值的提高。在我国制定农村战略时,需要注重创造条件把适当的科学技术引向农村和农业生产上来,真正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在科技兴农的进程中,把技术和人才结合起来特别重要。需要改革目前的农村教育制度,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把农村教育与农业科技结合起来,使农村教育 “ 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发展经济作物生产,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经济作物的经济价值高,附加值大,对于农民增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各地应该根据当地环境特点,种植合适的经济作物。从生产的角度看,发展经济作物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就需要政府为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技术指导,并提供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信息。(二)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改变投入的方向。当前,我国财政支持力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大,说明了国家没有将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和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也没有加大对农村科研、基础教育、医疗保险等农村公共品的支持力度,资金投放分散,重点不突出。政府应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扩大投入总量,加强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次要改变投资结构,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投入,尤其加大对产前信息体系建设和产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从根本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再次要加强农业投入的立法,制定积极的农业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此外还应切实抓好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农村小型水利、县乡村道路、农网改造工程、沼气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我国财政支农相比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较低,因此需要国家财政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但仅仅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调整财政支农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提高农民收入作出贡献。(三)增加非农产业收入由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减少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现在可以从非农领域寻找增收突破口,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推动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域集中;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壮大县域经济;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务工收入。1.鼓励乡镇企业创新发展首先,鼓励乡镇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无疑会促进大量的农村专业市场的涌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各地应以自己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允许部分农民专门从事这些产业,并允许他们以非农产业为终生职业。第三,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引 导更多的农民定居于工业经济带周围、服务于企业,无形中促使农民身份的变迁,使其成为新的 “ 市民 ”,这也从客观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增收难的问题。第四,政府出台利率减免、义务技术咨询等优惠政策,增加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收入。2.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根据农民内部的复杂性,应按农民的需要,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以及救灾扶贫网络等。其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传统的户籍制度制约着人口、土地等资源的流动,使资源不能得到最优配置,应该打破这种户籍制度的限制,只要满足足够的条件,比如在城市获得稳定的工作或住所,就可以允许户口的自由迁移。最后,保障进城农户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 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保证城镇企业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歧视、排斥农民,使城乡劳动力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公平竞争,实行同工同酬、能者多得、多劳多得的政策(四)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除了以上的因素外,随机因素我们要考虑教育的因素。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的情况是: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民贫困,影响农民子女受教育,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全国有数百万农村儿童因贫困而辍学,或根本上不起学;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大力、全面地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大力推广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首先要认真实施 “ 科教兴农 ” 战略,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让农民子女都能接受教育。要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既要抓好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学生初中、高中升学率,使农村劳动力后备力量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得到提高;又要强化科技素质教育,抓好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村劳动力队伍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归根到底也是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首先,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针对我国目前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必须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中央政府直接保障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实行补助,逐步压缩高等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教育投入逐步向义务教育倾斜,用法律手段将经费负担的责任、数量等固定下来。针对投入量不足的状况,根据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部分农村提供优惠,如免除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些学杂费,为当地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用品等。其次,政府也应采取积极措施,扩展资金筹集的渠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量,如发放教育国债等。政府应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在注重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兴办适合普及农业技术和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
第五篇: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湖南XX大学
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
院系: 年级: 专业: 学号:
一.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现状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扭转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下降的局面,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
农村稳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1、反映农民收入水平的指标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5年,为收入快速增长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397.6元,平均每年增长16.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仍高达15.2%;农 2
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38元增加到347元,7年增长1.51倍。第二阶段为1986~1991年,为收入增长缓慢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423.8元增加到708.6元,平均每年增长10.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率为2.7%;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376元增加到621元,5年增长65%。第三阶段是1992~1996年,为收入增长较快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784.0元增加到1926.1元,平均每年增长25.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5.6%;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718元增加到1768元,4年增长1.46倍。第四阶段是1997年以来,为收入增长缓慢、增幅下降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2090.1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四年绝对增加值仅为163.3元,每年实际增长幅度分别为4.6%、4.3%、3.8%和2.1%,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呈下降态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997年的1876元增加到1999年的1927元,两年间实际每年增幅分别仅为1.01%和1.69%。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同时它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10.2个百分点,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反映出收入水平3
也相差较大;1985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值减至4.5个百分点,相差幅度缩减126%,足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进而折射出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1986~1991年,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上涨了1.4和1.3个百分点,表明城乡收入增长均进入缓慢阶段;1992~1996年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上下1个百分点之间浮动,最终下降1.3个百分点,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下降了4.3个百分点,其下降幅度是农村居民家庭的3.31倍;1997年以来,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距的最小值为1997年的8.5个百分点,最大值为1999年的10.7个百分点,10.7个百分点已经超过了1978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值差。显而易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农民收入状况更加堪忧。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收入是财富积累的源泉,长期的收入差异必然要积累成为个人财富差距。1978年,城镇居民储蓄占储蓄总额的比重为73.55%,农村居民储蓄占26.45%。1985年,城镇居民储蓄占的比重下降为65.19%,农村居民储蓄比重上升为34.81%,上升了8.36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281 .2亿元,增 4
幅为36.2%,农村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126.7亿元,增幅为28 .92%,这一切恰好是完成在1978~1985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时期的最后一年。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年中,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积累水平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事实。1999年,城镇居民储蓄占储蓄总额的比重上升为81.19%,农村居民储蓄下降为18.81%,比1978年的26.45还低7.64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5438.2亿元,增幅为12.66%,农村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776.3亿元,增幅为6.76%,增幅相差近一倍。2000年的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重为80.79%,农民储蓄存款比重为19.21%,城镇居民储蓄增量减少的原因与储蓄存款利息征税,其他投资市场分流了一部分存款有直接关系,在此显示出的农民储蓄存款比重相对上升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及增长幅度的变动情况,进一步说明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确实呈现下降的趋势,扭转这一局面迫在眉睫。
二.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现状分析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改革硕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我们这,农民生产人口严重过剩,大家纷纷出去打工,比如广州,深圳等地,使得青壮劳动力六十,更加阻碍了农业发展。
今年暑假,我特地在我的家乡—崔家山旁边的文川的东部、南部地区,针对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展开了调查,发现了困扰农民的两大因素。
1.其一是天灾,主要是干旱。
6月下旬到8月中旬近2个月的时间内,文川大部分地区滴雨未落。这期间正是高粱等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而灌溉用水的天价又让农民却步,只好眼睁 6
睁地看着庄稼干枯变黄,甚至枯死。也有部分农民舍不得将前期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付诸东流,只好忍痛花钱买水灌溉施肥。这样做也只是确保秋天有一点点收获,其实根本没有盈利可图。调查后我做了如下计算:一季庄稼,至少灌溉两次才能成熟,费用为14元每小时,一般情况下每亩一次要灌溉4小时。这样,每亩花去水费115元左右。另外,每亩需化肥约20公斤,每斤1.6元;天旱虫灾时,农药每亩花费约25元,每亩地总共合计花180元。如将所得产品拿出销售,如大豆,亩产约150公斤,每公斤约2元左右,所得不过300元。去除耕地费、种子费、运输费、农业税等,进农民腰包的不超过30元。所以农民辛勤劳动下来,基本上算是无偿劳动。更何况人多地少,生产的粮食仅能够自己消费,根本无节余去换钱。
这些年林业发展很快(主要是果业),由于先前缺乏市场经验和战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种无非是红星、金光、国光、富士等老品种,除富士销路好一点外,其他几种则难以出手。因此果农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还要面对卖果难的尴尬。
2.困扰农民的另一因素为人为因素。
在人文因素中,部分领导的决策失误,也给农民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像前面述及的盲目发展果树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种不佳,质量不高,收成小,更换品种或农业结构转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上述的两种因素,导致农民的人均收入极低,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经商,形成以工养农和以商养农的格局。当然,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科技投入逐渐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盖技术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广。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岳壁乡,两项技术的推广率达到90%以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陕西作为全国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其所含的文川地区又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严格地说,以上的情况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通过此次调查,我感慨很多,作为农民的女儿,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广大农民终年劳作的艰辛、痛苦和无奈。不过我坚信,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三.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问题解决
1.实行轻徭薄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当前,应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而广之,扩大受益面积,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同时要注意维护改革成果,控制反弹。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要依法征收,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随意增加农民负担;要严格控制对农民的收费项目,制止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摊派,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将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2.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由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需求有限且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单纯追求增加农产品总量来支持农民增收已不是上策。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稳定总产量,提高内在质量,大力扩种高效经济作物,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品,使农业从数量型增长向以质量为前提、以 9
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农业转变: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经营体系。
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科技是农民增收的法宝,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要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力量,围绕科学种田,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点,发展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展关键性农业科技攻关,并尽快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使用。特别是要加强重大农业实用技术的转化推广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入户率,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明确本地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重点,使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在更为稳妥的基础之上。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农技培训和文化教育,增强农民掌握和运用农业技术的本领,为不断推出和实施新的农业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4.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一些障碍,制约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脱节,致使乡镇企业效率提高受阻,竞争能力不强。现阶段应该以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为重点,推进乡镇企业改革,提升乡镇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用城市化理念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把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这样既有利于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非农化。
5.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并辅之以其他财政手段,切实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首先,政府应继续增加投入,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重点用于水利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农业技术创新等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力争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降低自然风险,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其次,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调 11
节地区差异、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大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开发等工作中,实现公共财政职能。再次,改进财政补贴方式,将农产品价格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农村基础教育补贴等作为补贴重点,并发挥其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的非财政资金投资到农业领域,将好处直接落实到农民身上,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四.参考文献
1.耿明斋,邓淑斌;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变动趋势分析[J];2002年05期
2.张伟,张建春,魏鸿雁;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安徽省
铜锣寨风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5年05期
3.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