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科技实践课
地理科技实践课总结
张雨作
4月1日,我带领高一11班,来到浒关农村上了一节地理科技实践课,就课堂内容与生活实践的整合进行探索。
目前,高一地理正在学习农业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农作物的认识上。而我们的学生大部分从小生长在城市中,大部分没有在农村的经历,对于基本的农作物认识模糊,对于各种农作物的生活习性更是一无所知。而本部分课堂内容,农业的区位,是要探寻各种作物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要学好本部分内容,需要对农作物的习性,周围的地理环境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浒关后汤村。学生对于这样的实践课兴趣也是比较浓厚,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新的体验。走进田野,学生们便开始好奇的辨认,讨论着各种农作物的名称,以及习性。有的学生也闹了很大的笑话,面对大片的麦田,有的学生说是韭菜,有的认为就是一般的草。我们走在田野里,就各种农作物进行辨认,并就各自的习性,以及为什么会生长在在这里进行了讨论。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辨认了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木,就金花菜,蚕豆等江南特定的蔬菜的生长环境进行了探讨。重点对两种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的生长习性进行对比,并让大家思考了,为什么在太湖平原适合这两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通过实地的考察,思考,同学们对于课本的只是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而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记忆,同时提出了不同于书本的见解。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思考——讨论,这么一个过程,得到自己的认识,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学习过程,相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听讲——作业——记忆的过程,学生的接收积极性更高,自然取得的效果也更好。这么一节野外实践课对同学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生活体验课,让远离自然的学生再一次亲近自然,亲近土地。同学们纷纷表示,想不到,到大农村,也是这么的好玩,在田野里面奔跑,欢笑是那么的自在。释放了平时的学习的压力,忘记了电脑网络带来的虚幻的充实。享受着泥土,汗水给我们带来的欢乐。现在的学生,缺乏正确的体验观,我们的教育,应该运用各种机会,给学生以正确的体验,让他们在正确的体验路上前行。
第二篇:地理科技实践活动
地理科技实践活动
身边水资源保护的调查报告
研究时间:2013年3-8月
学校:合肥第四十六中学
课题组负责人:高歆冯俊倪才发
课题组成员:地理兴趣小组成员、长江水学校社员
第三篇:综合实践课(高二地理备课组)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测量学校经纬度的试验设计
重庆十一中顾明武
一、活动目的此次活动是在深入学习和贯彻国家提出的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方针背景下开展实施的,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通过对学校经纬度的测量,掌握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地理观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可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差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进而养成地理生活化的习惯。
二、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三、背景分析
在国家大力贯彻和实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不断摸索利于学生创新和长远发展的教学模式,其中活动课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以及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时差的产生以及计算有所理解。平时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学习基本的原理,知识比较抽象,因此同学们对地理试验的兴趣比较浓厚,特别期盼这次活动。有少部分同学理论知识掌握得很扎实,但是动手操作的能力有所欠缺。
四、活动时间和地点:2012年9月23日前后学校操场
五、活动内容
通过日出之时杆影的指向确定方位,正午时的影长计算正午太阳高度,通过时差计算经度。
六、理论依据
1、测量纬度(杆影法): 9月23日前后是我们24节气中的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日出方向为正东方向,杆影指向就是正西方,那么正北方向就可以确定;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物体正午时的影子指向正北方;物体影子的长度与太阳高度角之间是负相关;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之中会作有规律的周期运动,在这过程中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而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与当地的纬度也有直接关系。
各小组确定好标杆并且量出标杆长度L1(大致1m左右)和选定测定点,先通过日出时的杆影指向确定方向(正西方),以选定点为中心画出正西方,进而标出正北方向,接着在中午时标杆的影子与所画的正北线重合时(即重庆十一中学当地地方时为十二点时),量出标
L1L1杆影子L2,利用数学公式(tanH=,H=arc)计算出重庆十一中学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L2 L
2角H,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最后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
2、测量经度(时差法):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区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秒钟,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差。
确定好标杆的正北方向之后,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学校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由于重庆十一中学的经度比北京时间所在经线(120°E)偏西,因此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之后再过一小段时间,才到重庆十一中学当地地方时的十二点),最后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经度Φ(该地经度=120°E-ΔT/4min)
七、活动准备
1、人员准备
分六个小组,每组6-7人。
2、器材准备
标杆、皮尺或拉尺、手表(与北京时间校准)、计算器、粉笔、实验记录本、相机等记录媒体。
3、天气情况
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正午十二点时立竿见影)。
八、活动过程
2012年9月23日(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学校高一年级的同学们在中午放学后兴致勃勃地来到学校操场进行“学校经纬度测量实验”的地理课外测量活动。
① 取一根长度约1m的标杆,找一块水平地面,将圆杆垂直竖立在地面上。
② 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方向坐标;
③ 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
④ 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本地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12点54分),量出标杆影子L2=57cm。
⑤ 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重庆十一中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tanH=10057,H≈60.5°)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90°-60.5°=29.5°)。
⑥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的经度Φ(校园经度=120°E-54分/4min)。
九、实验结果
实际测量的结果各组平均值(29.5°N,106.5°E)与GPS卫星测得校园经纬度(29°35′07.68″N,106°35′45.89″E)虽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作为使用简单工具测量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十、实验遇到的问题
1、实验的器材不够精确:如皮尺、拉尺易偏移,存在微小误差,测量的标杆太粗或者不够垂直等;
2、实验人员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分工不明确等。
3、重庆是处于四川盆地东部的山城,受山地地形和多云雾天气的影响,观测日出时杆子的影子所指示方位存在误差。
十一、实验改进建议
1、使用较精确的仪器,用更精确的指北针确定正北方向。
2、使用更好的方法确定正北方向:如提前一天以需测标杆为圆心画一个圆,根据太阳照射标杆的轨迹路径与该圆的两个交点的中点与标杆的连线确定正北方向。
十二、小结
在此次地理课外实验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看到了同学们在课堂上见不到的笑容和执着,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分工与协作,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虽然测出的结果与GPS测出的经纬度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简单的工具条件下得出这样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以下是部分同学的心得体会:
①实验时要仔细,尤其是在确定方位和记时差时,因为一天之中就这样一个时刻(地方时12时),以尽可能缩小误差。
②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更加激发我们地理学习的乐趣。科学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只有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理论运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彰显科学的魅力,让科学的气质绽放出更加明亮的光芒。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形成了一种热爱科学、团结互助的求知氛围,而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标榜与提倡的。总之短短十几分钟的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也是一次美妙的实践。
③这次实验是我们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增加了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到了地理不仅是在课堂学习知识,也可是在生活随处可以学习的。④虽然在太阳底下人会变黑,但被内心的舒畅感和满足感充斥着,也是很快乐,通过此次活动,我知道我们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不是仅存于理论,增加了对地理的兴趣,我更爱地理这门课程。
⑤这次活动中我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及实验操作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应用,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我们的合作意识,启发我们更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深刻的体会到了同学之间的默契感,希望以后多举行此类活动。
⑥多动手多动脑,从实际操作中更深层的理解了课内的知识,使同学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都在这次动手操作中得到应用,真正得到“学以致用”。
⑦实验过程中有过一次错误的测量,通过与已知GPS卫星测量的校园经纬度的比较,组员们讨论后及时发现错误重新测量,最终测得较为准确的数据,从中感受到团结协助的重要性,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是一次受益匪浅的课外实践。
第四篇:科技实践
科技实践活动
晁元园
严青
一、活动的背景
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自身的科学素质,养
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为了让学生了解电池的 历史、生产流程和作用,学习电池的有关知识,创新科技实践活 动,我们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创建“电池环 保”特色中队---“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利用”科技实践活动,组织、参 与废旧电池的回收宣传活动,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 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精神,增强了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 爱好。
在选择科技实践活动时,学生对“废电池的危害、回收、利用” 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大家都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用电池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电池可以说是生产多少,最终就废弃多少; 集中生产,分散污染;短期使用,长期污染。如今废电池的危害已 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
现在在每个家庭都普遍用到电池,例如:南孚电池等。这 为“电池环保”特色中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
件。
二、创新活动过程
(一)活动多样,科技实践活动“主题化”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实践大赛》,积极探索科技实践的新思路和新对策,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青少年年人处于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所以学生对于“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利用”科技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并积极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
1、创新活动的载体
活动开展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科学理论书籍,征求了很多
科技辅导员、电池厂技术人员以及一些学生的意见,设计出了一
些保障活动能顺利进行的载体,如:《电池回收箱》主要作为教 师、家长、同学、亲友、邻居回收电池载体;《电池处理调查表》 主要体现电池对社会环境的危害做宣传的内容;“环保小卫士”主 要用于表扬、激励成为积极参加环保活动的学生,鞭策正在努力 的同学。
2、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硕果累累
为了展示日常科技教育的成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
养,多年来我校每年五月、十月份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深入 开展“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利用”科技实践活动,普及科技知识教 育。根据学生特点和地方特色,我校开展了以“电池”等为主题的 科技周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 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综合性”,学生全员参与,人人感受到科技 无处不在的魅力。如开展的“环保电池”——以“环保”为主线的科技 周系列活动为例,我们不仅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创设浓厚的科 技氛围。举行科技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科幻画”比赛和“科 技小制作”展览,展示少年儿童学习创新和敢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并在深圳市举行的科学论文、“科幻画”比赛和“科技创新大赛”等取 得了优异的成绩,科技教育活动成果显著。
3、创新科技信息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拍摄、查阅书报杂志、上网浏览等方式,搜集关于环保电池的发展、种类、原理等知识。利用课间、班队 活动或晨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展示活动:开展以“环保 电池”为主题的图片展览会;以“环保电池”的为主题的中队活动; 出一期以环保电池为主题的黑板报;开展“环保电池”的小小分析 会,举办中外科学家、发明家故事会,组织学生与电池科技工作 者交流……让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全方位的了解环保电池的相关 知识。
(二)走向社会,科技实践活动“社会化”
开放性是科技教育的一个特点,社会实践是校内科技教育必
要的延伸和补充,为此我们十分重视社会科技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使学校科技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探 究学习创造条件,为拓展学生进行科技考察、调查等方面的渠 道,我们依靠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科技 实践活动。我们以现代工业知识的开拓、新信息的了解为主,组 织学生到比亚迪工业园区、比克电池厂参观、学习,聘请电池工 程师为校外科技辅导员,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推动学生的课外 科技活动,实行科技实践活动“社会化”。
1、科技实践活动小组进社区宣传电池环保知识
我们中队在学校少先队大队的帮助下,走进社区,进行有关 废电池回收的宣传活动。首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哪些地方 用到电池,电池的类型,生活中用电池的频率多高,电池用完后 怎么处理,对电池的危害是否有所了解等内容。全校师生踊跃参 加,将家里的废弃电池进行回收。宣传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并不 只局限于这些。大家都希望能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也设计一套回收 方案。于是我们进入了第3阶段。
2、参观电池公司,学习高科技知识,科技实践活动小组与专家面对
面交流。
十月份,我们科技实践活动小组参观了电池生产公司---深圳 市比亚迪电池公司,并采访了他们的李工程师,科技实践活动小 组与专家面对面交流。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国际上对废电池的 处理十分重视,国际上通行的废旧电池处理方式大致有三种:固 化深埋、存放于废矿井、回收利用。西欧许多国家将收集起来的 废电池先用专门筛子筛选出纽扣电池,提取其中所含的汞加以利 用。其余的各类废电池一般运往专门的有毒、有害垃圾填埋场。这种做法不仅花费太大,而且还造成其中有用物质的浪费。德国 马格德堡近郊区正在兴建一个“湿处理”装置,在这里除铅蓄电池 外,各类电池均溶解于硫酸,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原料比较纯净,电池中包含的各种物质有95%都能提取出来。
我国废电池的危害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被列入十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中。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处理废旧电池的方法,不过据悉我国将采取湿法处理废电池。通过这次实地访问我们不仅进一步对废电池的危害和里面蕴含的资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增强了我们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三)家校结合,科技实践活动“家庭化”
为使科技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充分利用部分学生的家长
在比亚迪、比克电池公司中任职,对电池的生产、利用、危害、回收等环节比较熟悉的有利条件,把电池环保科技教育的范围延伸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家庭。
1、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
我校结合学习型家庭的推荐评选,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 作,把科技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访问家庭、在校接待、家长 学校、家长会等形式指导家庭共同学习,更新知识。
2、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我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学生进行家校网上交流,要 求学生经常浏览“中国电池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 学生的一些学习困难,培养了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 能力。
3、家长与学生一起编辑“科技小报”
“科技活动周”活动期间,“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利用”科技实践活
动要求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编辑“手抄报”、“科幻画”和制作“科技小
制作”。家长们对学校的活动非常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
建议,说明学校的科普工作受到了家长的认可,已渗透到家庭这块
阵地。如,科技小报的制作由其家长一起,读书籍、找资料、剪报
刊、精心挑选,组成一份精美的科技小报,在一楼大厅展出。在共
同活动中,家长也得到了熏陶。
三、活动的效果具有创新性
(一)普及了电池环保知识
今年5月1日至5月7日,利用学生“五一”放假期间,让学
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电池的生产、废电池的危害、回收、利用
等资料。学生在查找大量资料后了解到:(1)废旧电池是人类健康的潜在杀手
人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是靠化学作用,通俗的讲就是靠腐蚀作 用而产生电能的。其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铬、汞、镉等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大。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而一节一号电 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所以废电池的回 收势在必行。(2)废旧电池废中有宝
废电池并不是仅给人类带来危害,它里面还蕴含着很多资 源。例如纽扣电池含有锂、锰、银等稀有金属;铅蓄电池中含有 铅;手机电池中含有镉,这些物质回收价值很高。现已有工厂开 始进行这方面的回收、提取工作。另外在普通干电池中还含有 锌、铜、锰粉等资源。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我们又对废电池的实 际回收、处理过程产生了兴趣。
(二)强化了学生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
我国处理废电池方面的措施还相当落后,与国外相比还有很 大距离。在我们目前有限的条件下,可首先关注对环境和人体健 康危害较大的废电池,例如手机使用的含镉电池和镍镉电池。这 类电池的污染较重,也有较大的回收价值。因此,学校每年利用 世界环境日,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 组织学生“废旧电池回收”、参观电池厂等等活动,强化学生的环 保意识。
(三)比赛活动屡获殊荣
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对环境保 护的意识更加自觉,开展环境保护,共建和谐社会。一年来,电 池环保中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 瞩目的佳绩:第二十二届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竞赛项 目获深圳市二等奖;第四届龙岗区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比赛 获一等奖;第五届中小学生“奇思妙想”科学创意征文比赛获区 一、二等奖;首届中小学头脑奥林区克(OM)竞赛超级结构获 二等奖;第五届中小学电脑设计比赛幻灯类《环保大行动》获区 二等奖;龙岗区大运科普知识决赛获区二等奖;第五届中小学电 脑设计比赛绘画类《救救我们的地球》获区三等奖;“科技活动月” 首届中小学校优秀科技实践活动评比中作品《小学生环境意识调 查报告》获区一等奖,区中小学生发明创造比赛比赛作品等等。学校也因此被评为“龙岗区中小学科技教育先进单位”。
“电池环保”特色中队---“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利用”科技实践活 动依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 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充分利用比亚迪、比克电池等高科技公司,组织、参与废旧电池的回收宣传活动,创新了科技实践活动,强 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活动效果明显,屡获殊荣。
时代在前进,科技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的发展”的理念,我们将为学生在科技的天地里搭建更为广阔的舞 台,让每一个孩子在领略、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科 技让我们的生活熠熠生辉,培养科学探究和创新精神,增强对科 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
第五篇:经典地理评课
经典地理评课
2010年暑期,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修高中地理研修主题是“评好课”专题。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老师主讲的《怎样观课议课》贴近一线教学实际,充满人文关怀,不少建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几段讲座视频和文本,我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2010年11月25日,周四,应淮南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邀请,陈大伟老师又亲临淮南开设全天讲座,上午半天的主题就是《怎样观课议课》。陈大伟老师的讲座注重现场互动,娓娓道来,擅长故事寓意,视角独特,不少建议朴实、中肯,听他的讲座令你不觉得时间难熬,即使讲座中的有些话我耳熟能详,而身处讲座现场的我却迟迟舍不得离开。陈大伟老师身上值得学习之处甚多,而最难能可贵之处是在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之路中,陈大伟老师能够坚持真正深入一线,身体力行,敢于说:只要有机会,观察老师上课,与老师讨论课,偶尔也给中小学生上上课,以此感受课堂、研究课堂,检验和完善观课议课的认识和实践。这是很多教育专家不敢说更不敢尝试的危险行为。太多的教育专家和教师同行很会批判,而曾担任过地理教师的陈老师更善于“建设”。于是,2010年底,我决定网购此书,收藏一本。2011年元月,抽了两周时间细读了《怎样观课议课》(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尤其喜欢作者写的“致力解结(序)”和最后的附录“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书中罗列的案例多数是初中和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例,以小学的课例偏多。阅读链接部分呈现了域外体育课例,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没有见到高中课例和初高中的地理课例,这是我感觉奇怪的地方,陈老师曾经是地理教师出身,原本以为他的书中会选择地理课例的。不过,天下万事,本同一理,对于教育同样如此,开卷有益,殊途同归,我决定以陈老师的著作为指导,来梳理工作九年来地理学科一线教研活动中听评课的心得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