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金融改革破题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将趋激烈
农村金融改革破题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将趋激烈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宣布,决定在浙江省丽水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并同意实施《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分析指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依然不足且面临诸多掣肘。未来,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逐渐迈向深水区,农村金融生态将不断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坚持贴近和服务“三农”,差异化经营是关键。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据人民银行消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人民政府已联合印发《关于在浙江省丽水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浙江省丽水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并同意实施《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通知》指出,将通过实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在浙江丽水率先完善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建立一个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适度竞争、商业运作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此次改革试点将采取人民银行和浙江省政府“行省共建”模式,并坚持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按照经批准的改革规划方案分布实施改革,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革过程中有重大政策突破的事项实行“一事一报”,经批准后实施。
按照试点总体方案,丽水市改革试点将重点探索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加强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内容。
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部分地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愿望十分强烈。人民银行表示,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差异大,农村金融涉及面广,通过选择合适地区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推动农村金融科学发展力度,综合协调金融部门和市场主体,共同探索农村金融多层次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建立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风险可控、适度竞争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在开展农户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在丽水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要求。此后,人民银行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开展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并制订了《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巨大市场潜力与发展掣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潜力不断扩大,很多金融机构也在努力开发农村金融市场,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依然不足且面临诸多掣肘。
巨大潜在市场和发展依然不足并存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最明显特征。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农村金融市场规模正在以此前意想不到速度在发展。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多元化、规模日益庞大、适度竞争的格局。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全国13多亿人口中,农村人口6.7亿,但农村人均消费只有城市的六分之一,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农村消费、投资的大量增长必然要求配套的金融服务支持。
发展不足特征也非常明显。据人民银行的相关统计,目前,农村地区的银行卡渗透率不足10%,与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而截至2011年底,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依然有1696个。
为此,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还明确提出,要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郭田勇认为,发展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包括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支付体系的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村客户普遍缺乏抵押物等原因。
此次改革试点方案中,灵活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完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改进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则成为改革主要思路。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将逐步迈入深水区,国家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支持将加大,农村金融生态也将不断改善。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坚持贴近和服务“三农”是关键。
而根据此次改革方案,将引导现有各金融机构拓展涉农服务范围、加大支农力度;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兴农村金融机构或组织,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鼓励建立社区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各类中小型金融机构,鼓励建立社区银行、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等各类中小型金融机构和组织。
竞争日趋激烈下,经营成本高,风险较大的业务特点则短期难以有效改观。中国银监会合作部副主任田建华表示,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本身区别很大,农村金融具有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两大风险叠加,使得农村金融服务风险更大。据他介绍,目前,我国农村金融贷款的坏账率平均比其他商业贷款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
业内专家提出,一边是诱人的巨大市场潜力,一边是竞争激烈、成本高、风险大,金融机构要有效开发农村市场,关键还在于坚持贴近“三农”,实行差异化经营,针对农村客户需求和业务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创新。
第二篇:农村金融改革
农村金融改革
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处于尝试阶段,在调查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改革的目的所在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而良好的金融服务。所以,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在摸索中勇于创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农村经济中逐渐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和宗旨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实行“小额、分散”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存贷款业务不能超出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既要坚持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坚持商业存在原则,达到资本保值升值的目的。村镇银行只要在坚持信贷标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下,审慎经营、科学管理,合理运用定价机制,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首批提出试点的村镇有6个,仪陇县金城镇是其中之一。仪陇是国家贫困县,全县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2万人。当地银行业机构原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其中邮储机构不发放贷款,农行县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比较有限,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是该县信贷增量投入的主要力量。截至2007年3月,该县各项存款余额4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9 亿元,县域存贷44.37%。因此在仪陇建立一家村镇银行和一家贷款公司比较符合当地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从数据上似乎也可以证明村镇银行目前的改革试点是成功的:惠民村镇银行开业9个月时间,截至200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68 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08 万元,其中对97户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6笔、850万元,贷款余额520万元;对91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5笔共210万元,贷款余额188万元;实现收入21.1万元。
在对村镇银行的介绍中还不可避免的谈到村镇银行区别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地方,从银监局的报告中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募集资本的开放性。村镇银行可引入本(外)地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自然人资本。四川仪陇村镇银行引入的就是南充市商业银行以及四川本地的其他几家企业。二是服务的社区性,村镇银行不得跨社区办理存贷款业务,可有效满足当地金融服务需求。三是由良好银行发起,有利于将成熟的业务产品推广到农村。南充市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二级城市商业银行,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现在的人员引入和业务管理基本都是依据南充市商业银行进行的。四是法人治理相对健全,业务流程相对清晰,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成立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对24.5万农户计29亿元的统一授信。
村镇银行在农户眼中的定位
在经营者与农户眼中,与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市场三大机构的区别才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落脚点。
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
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比较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优势就是全国的网点以及规范的服务”,这是金城镇居民的话。农行全国联网系统优势使在外打工的当地农民有了最快捷、安全的方式将其资金进行异地划转,所以农业银行总是门庭若市,而居民也为排队长龙而苦恼。村镇银行的进入在短期内似乎也无法改善这种局面。由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于本土,所以其资金划转在跨行跨地区方面只能通过南充市商业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系统进行。而且目前在当地只有一家营业网点,虽然计划实施自助服务柜台,但很多农户根本无法使用。所以,无论是从村镇银行还是从农户个人的时间以及成本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的存款获取是没有优势的。即从存款业务来讲,村镇银行需要把握好尺度才能在当地长期发展下去,农民也才能从中得到切实的益处。
与农业发展银行的比较
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的贷款中,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其中的贷款创新点在各媒体中都有报道,比如当地的獭兔养殖 但是这种看似新颖的贷款模式却是在政府的带领之下进行的 这让人看到的是一家政策性银行的做法。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村镇银行依靠了很多的政策扶持,但其盈利模式是什么?风险又由谁来承担?从这点上看,村镇银行的组织资本构架与其盈利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现在靠政策扶持,将来又怎么办?如果仅仅是依靠政策的话,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何在?
与农村信用社的比较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那么就首先来分析下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区别。在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眼中,僵化的体制以及落后的人员素质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资本的开发性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清的还有更现实的问题 外来性。虽然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优质的当地银行,但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它对于金城镇这样的农村来说是水土不服的 至少在短期来看。首先,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典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优质的业绩来自于其在二级城市的投融资经验,而对于山区农民的金融需求而言,外来经营管理理念和外进人才是无法适应当地状况的。其次,从本地获取金融人才而言,很现实的方法是从农村信用社“挖人”。但是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员工在当地的高工资地位待遇以及长期的客户关系网络等等原因让已经在改进的农村信用社“放人”几乎不可能!这样看来,本来的人才优势则有可能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
同时,在农户眼中农信社是给予过他们贷款支持的。不仅是村镇银行,早在2005年开始,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就已经对所有农户实行了授信,村镇银行的授信“不过是再走一遍别人走过的路而已”。虽然在银行中了解到村镇银行的授信额度有所提高(小额信贷),但对于只需要对农业生产提供金融帮助的农户来说,村镇银行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额度的提高。村镇银行的良好思路也在于此:比如,在农业保险方面,南充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方之一 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在此方面有着一整套的国际经验。村镇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在当地进行实践 这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比拟的优势。
孟加拉乡村银行
尤努斯及其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可谓众望所归。正如该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所称: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的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后才会成为可能。小额贷款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从社会底层的发展看,也有利于提高民主和民权。穆罕默德•尤努斯已证明自己是一位可以将构想转变为数百万人们获益的政治行动的领导者。他的构想已经使孟加拉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数百万人受益。尤努斯和孟加拉乡村银行已证实,哪怕是最穷的穷人,也可以为自身的发展作出努力。这适用于任何文化和文明。尤努斯,这个在美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孟加拉吉大港大学任经济系主任的孟加拉上层精英人士,以满腔的激情、虔诚而强烈的道义感去关注那些处于饥饿与赤贫中的穷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比的坚韧,挑战传统的金融体系和固执的经营理念。从1974年开始,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他从27美元(贷给吉大港大学附近村庄的一名妇女)微不足道的贷款艰难起步,发展成为拥有近四百万借款者(96%为妇女)、1277个分行(分行遍及46620个村庄)、12546个员工、贷款总额达40多亿美元、还款率高达98.89%的庞大的银行网络。其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成功,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村银行信用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现在有23个国家仿效格莱珉乡村银行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农村信贷体系。就连美国这样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成功地建立了格莱珉网络并有效实施反贫困项目。
现代金融体系中,贷款需要抵押担保已经成为一种顽固的习惯。银行家用繁密的法律条款来限制客户,保证自己不受损失。在未获得任何抵押的情况下向穷人发放贷款一向被传统的银行家普遍认定为一件行不通的事。因为,在这些人看来,穷人的信用与智慧,都不足以使他们利用贷款创造合理的增值,因此向这些穷人贷款注定得不偿失。尤努斯创建的格莱珉银行正好相反,它的基本假设是:每一个借款者都是诚实的。“我们确信,建立银行的基础应该是对人类的信任,而不是毫无意义的纸上合同。”尤努斯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贷款对象仅限于穷人,额度很小,无需抵押,被人们称为“穷人的银行”。
实践证明,小额信贷是满足穷人信贷需求的一种很好的信贷方式,自创立以来,这种信贷受到了穷人的热烈欢迎,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诚如尤努斯在自传《穷人的银行家》所说:“如果我们把给予富人的相同或相似的机会给予穷人的话,他们是能够使自己摆脱贫困的。穷人本身能够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我们必须去做的只是解开我们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而已。”在一个嫌贫爱富几成气候的时代,尤努斯和他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所作所为,的确令人感动,为此,让我们为他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再一次鼓掌!
第三篇:农村金融改革调查报告
大学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回顾与解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农村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在新的国际和国内金融形势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三轮重大的改革,至此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三个显着阶段:1979-1993年;1994-1996年;1997-2011年。本文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以此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程。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邮政储蓄等正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三个显着阶段,基于对这三个阶段的分析,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历程进行探讨。
第一阶段:恢复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1979-1993年)
在1979年之前,我国对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安排是动员农村储蓄,支持城镇工业化发展,没有建立起单独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真正的农村金融组织。1979年之后,我国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农村金融安排,主要是恢复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
(一)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1979 年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其农业贷款对象从以集体为主变为以农户为主,并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农村商品经济,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接着,农村合作信用社也从政社合一的体制下解放出来,恢复了其在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198
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农业银行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而不作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农村信用社业务规模和业务内容发展迅速,对农民个人贷款用途发生了改变,贷款数额也成倍增加。根据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从该年起农村信用社改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监管,农村信用社脱离中国农业银行的领导管理,实行自主经营,金融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农村信用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随后,国家农业投资公司、国家林业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也逐步成立。这样,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并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若以1980年为基期,1980-1993年间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信社存款增加了18.7倍,年平均增幅达25.7%;贷款增加了15.6倍,年平均增幅24.1%.农村社会总产值增加了12.3倍,年平均增幅22.1%。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在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体和私人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国家放开了对民间信用的管制,允许民间自由借贷,允许成立民间合作金融组织,民间金融演化过程和初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农村合作
基金会、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各种合会、私人钱庄,其中农村合作基金会自1984年在少数地区试办以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国发展也较快。从性质上来讲,它不是一个真正的金融机构,而是一个社区性金融系统的补充,对于协调农村闲散资金,缓解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中国农业银行身兼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任务,这种背景不利于其商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的改善。农信社在农业银行直接管理下,也束缚了其独立发展空间。加上部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组织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严重的非规范经营,混乱了农村金融市场,加剧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所以,以建立农村金融体系为目的的第二轮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阶段: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1994-1996年)
自2004年以后,面临着混乱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势在必得。这是《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的。这轮改革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金融制度的安排。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1994 年,我国成立了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试图通过该银行的建立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从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中剥离出来。该行主要任务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
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运用分为两类:一类是重点支持农业的产前环节,其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体的各类农业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另一类是为了支持粮棉油等农产品流通各环节,进行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体的收购、调销和储备贷款。中国农业银行也将政策性业务划出之后,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加快了商业化的步伐。
(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
农村信用社的政治体制背景比较复杂,必须加强对其的商业化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向合作制方向发展,并在信用联社的基础上,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金融监督管理。由于农信社继续沿袭中国农业银行管理时期商业化的经营方向,随农村金融需求的大幅度增加,金融供求缺口越来越大。事实上,农信社本身的历史包袱沉重,资本金严重不足,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不完善,很多方面都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要求。
同时,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明确其不属于金融机构,不得办理存贷款业务,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改变为隶属农业部,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仍隶属于财政部,但办理农业信托投资。
第二阶段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符合农村融资需求的金融体系。但是,实际运行中发现,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农业生产性金融需求也有十分苛刻的贷款条件,农
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性金融需求也缺乏来自银行的资金保证。
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必然由非正规金融安排来补充,导致民间借贷和各类合会组织兴起,带来许多金融纠纷。各类基金会和部分农信社不能规范经营,金融市场寻租现象普遍。
第三阶段:促进农村金融商业化和多元化(1997-2007年)
1997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了撤并,退出了县域范围,重点转向了城市;基层营业机构的贷款审批权和财务权上收,业务重点放在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上,较少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一)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造
2003年6月,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为标志,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由8省市试点进一步扩散到全国。这轮改革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从2003年起,我国允许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银行,但
对其设立在注册资本总量、资本充足率、发起人规模、从业人员、设立分支机构数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这些新型农村银行均是在原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股份制银行,实际上不具有合作性质。
改革后,农信社逐步形成了四种产权关系: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级农信社统一法人、县级法人。截至2010年底,完成产权改造后,组建了17家农村商业银行,113家农村合作银行,1824家县级统一法人。由于此轮改革的目标不是解决农村融资问题,而是解决农信社生存和发展问题,所以在解决农村融资问题上,资金越来越远离农民,向城市流入。
(二)农村邮政储蓄的发展
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数量庞大,遍布城乡,业务发展迅速,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上起到一定作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第五大银行。邮政储蓄拥有最广的城乡覆盖面,并提供最多交易额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其近60%的储蓄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邮政储蓄于2006年在部分省份开展邮政储蓄定期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缓解了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将试点在农村领域发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微小企业主贷款,并在时机成熟时推出农村小额保险甚至小额期货等产品。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始终未能发展起来,整体上处于滞后状态,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在数量和
质量上的规模上均较小。
(三)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渐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转变,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管制力度。为了消除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竞争冲击,1997年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合并、关闭;随后1999年,被彻底解散。除农村合作基金会外,非正规性金融体系主要由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高利贷、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组成。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也是类似于信用合作组织,基本上均被取缔。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了小额贷款试点,银监会出台了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新政策,给农村金融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多元化发展道路。2007年的3月1日,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为标志,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关键时刻。
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2007年1月29日公布的2007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迫切性,表明了优化农村金融体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环节。为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等金融机构。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6个试点省
(区)共核准2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1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另外,还有8家机构已提出申请,其中3家已获筹建。三类新型机构共筹集各类资本12726.65万元。其中,银行资本6480.21万元,占比50.9%;产业资本1953.89万元,占比15.4%;个人资本4292.55万元,占比33.7%.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2446.16万元,存款余额19344.87万元,贷款余额11953.48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初步起到了将社会资金引向农村地区、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金融商业化、多元化。
由于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农村经济长期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而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种金融组织的效益和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各国有商业银行和众多的股份制银行。在当今金融市场放开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农村金融组织想要在新的时代下赢得发展机遇,必须深刻研究农村金融改革的脉络,理清各种问题存在的根源,不断地深化改革,开拓各种新的金融产品,做好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在为农村经济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四篇: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推荐)
题目: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一)农村金融的概念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概念
(1)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就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是货币、信用、金融与农村经济组成的‘融合体’”、“是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中的信用关系”、“是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
(2)农村金融改革及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改革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单指农村信用社改革,广义的农村金融改革蕴涵极其宽广,既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国家对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媒介的创新和发展,也包含农村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以及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保险的发展等问题。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单纯考虑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难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根本问题,必须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全面改革
(二)农村金融现在发展状况
已逐渐形成系统,因为农村市场大,发展前景好,农村金融占金融界的重要地位;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但是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支持部够;农信社等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已发挥越来越要的重要,但是仍存在制度及内部系统的不足之处;我国农村金融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农村金融的繁荣。
(三)农村金融现在存在的不足和应该改进的地方
1,农村金融的挑战和风险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被视做中国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效率低下、信用环境不好、资产质量差以及抵押担保物不足等,一直是令业界和决策层感到棘手的问题。
2,改进的方法,措施,途径
(1)体制改革
(2)机构改革(一系列包括农信社,农邮政等机构改革)
(3)发展新型农村金融(如小额信贷,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四)农村金融未来发展前景
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机遇
结合我国的拥有的优势,基础,今年来国家的政策扶持,国内外的机遇等谈未来我国的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状况
第五篇:信用合作联社)_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农村金融改革或将破题
信用合作联社)_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农村金融改革或将破题.txt老子忽悠孩子叫教育,孩子忽悠老子叫欺骗,互相忽悠叫代沟。▲ 男人 这花花世界,我要用什么颜色来吸引你。369信合网(信用社、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信用合作联社)_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农村金融改革或将破题
当前位置:首页>>金融天地>>信合新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农村金融改革或将破题
2009-12-28
2009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7日上午在北京开幕。据悉,根据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形势,这次会议预计将研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政策措施,部署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
今年中国粮食在连续5年增产的基础上再次实现增产。据农业部预计,预计全年粮食产量比上年5250亿公斤将有所增加,再度创下历史新高,成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同时,前三季度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9.2%。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实施品种和范围,启动生猪价格调控预案,完善农产品国际贸易调控政策,效果明显。此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得到巩固、完善和强化。中央财政已安排1230亿元用于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增长19.4%;在四批扩大内需投资中,安排农村沼气、优粮工程、标准粮田等农业投资200.5亿元,约占总额的5%.当前,部分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民收入出现徘徊、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新老问题仍然存在。专家分析认为,明年是中国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需要认真研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村改革和城乡统筹等重大问题。
12月初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从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等多方面入手,稳步扩大农村需求。同时,明年还将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改进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政策将会在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得到进一步细化和部署。
一年一次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中国政府研究制定未来一年农业农村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的最高级别会议,一般情况下国务院主管农业的领导和各省级地方的主管领导出席会议。
农村金融改革或成十二五突破口 专家建议优先土地制度改革
正当年末,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会议即将召开。除了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之外,每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历来受到瞩目,而新一年的中央1号文件更是各方期待和关注的焦点。
据《中国经济周刊》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人士处获悉,如不出意外,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将继续聚焦“三农问题”,成为继2003年至2009年连续7份涉农的中央1号文件之后,第8份涉农的中央1号文件。
不过与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相比,有一项工作可能更具前瞻性。目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农业部等相关涉农部门正在研究和起草我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涉及的“三农”相关内容。
专家建议:“十二五” 期间农村金融改革优先于土地制度改革
那么,这份涉及“三农”的“十二五”规划的看点又是什么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央高层已经意识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理顺一系列体制机制的问题,单单依靠各类‘三农’直补不足以为未来的‘三农’问题找到出路,农村金融改革可能会成为重要的突破口。”
谢扬强调,就“十二五”规划而言,农村金融改革应该优先于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相比之下,阻力难度都会相对小很多。
早在今年11月下旬,在福建省漳州市召开的2009中国农业市长(海西)论坛上,来自全国人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的官员就对“十二五”期间农村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现代农业只是靠直补可能已经走不下去了。单单依靠增加财政补贴,不能改变农产品[12.48
-1.03%]剩余价值过低的问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坦言:“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而其中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
谢扬认为,今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的最后一部分已经提出了“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就是一种信号。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但谢扬发现,在全国的农村信用社中普遍存在从村里农民手中吸收存款而向乡镇以上企业发放贷款的情况,从而出现了农民的真实金融服务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网点13.9万个,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71.9%,其中包括了农业银行、农村合作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但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仅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0%。
刘振伟认为,尽管贷款有所增长,但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和
“三农”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不高;覆盖面有缺口;服务功能不健全;涉农贷款不良率较高等问题。
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望而却步”
事实上,如何通过金融改革搞活农村一直是困扰“三农”专家的难题。在刘振伟看来,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表现为五个矛盾:商业银行效益考核与支农要求的矛盾;政策性银行资本金不足与支农任务重的矛盾;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重与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的矛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慢与形成竞争格局需要的矛盾;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与分散涉农信贷风险的矛盾。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不支农,80%放在乡镇以上的企业,”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段应碧认为:“目前支农惠农力度还不够,现行举措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未来中央的三农政策应该从增强农村自身活力上着眼,不但在多予少取上做文章,还应该在放活上做文章。”
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内部人士认为:“上述矛盾都是存在的,但有些矛盾是现行政策体制造成的。比如说农行已经剥离了不良资产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依然负担着支农惠农的要求,而从在商言商的角度来看,此部分业务往往是成本高风险大的业务,并不符合股东对于银行绩效、业绩的考核要求。”
“农村合作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导致大量不良资产。按照现在的政策支持,有些省化解历史包袱需要20年以上,”刘振伟还告诉记者,“因此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效益考核和支农需要的矛盾突出,甚至出现了不少金融机构收缩农村网点的情况。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比较慢。”
根据谢扬的调研,只有32%的农户能够得到正规渠道的贷款。从另一方面来看,涉农贷款不良率高达14.8%。这客观上使许多涉农金融机构对于涉农贷款“望而却步”。
谢扬认为,由于涉农金融机构的特殊性,政府必须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包括银行贷款的贴息,农村保险的补贴,农村金融服务担保,农村金融机构融资体制改革。
刘振伟建议,在财税政策方面,应该减征涉农金融机构的营业税,而在货币政策方面,降低涉农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比例,例如,可以设定在11%,中小型规模的可以在10%左右等等。
来源:新华网
369信合网 版权所有©联系电话:0519-86617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