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5篇)

时间:2019-05-12 19:2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第一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在2008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国家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公共财政主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扶持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加强与外国政府合作,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必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筹集资金。同时,为了完善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体系,由中央财政直接出资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也已启动。《决定》由十七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其中明确提出将农村金融列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可见中央对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视。

而我们蛟湖村地处来舟镇东北向,与镇区相距4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九十年代初,就以开发振兴湾立体农业而闻名,近几年来,又开发了白土工业小区,引进武夷飞燕琼脂有限公司、百创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奶牛饲养场及多家竹制品加工企业落户,为蛟湖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证。现有3个村民小组,131户、总人口446人。其中:劳动力216人,在外务工和经商39人。全村土地总面积5.9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0.49万亩,森林覆盖率70.68%;耕地面积215亩(其中:水田

180亩,旱地35亩);山地面积0.93万亩。在我们村里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村的百合花,可是在发展种植百合花和其他种植植物方面,对于农民来说是有心想发展,却出现资金短缺问题;村民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想提升家庭生活质量,购买家电产品,可是在购买家电补贴产品时,国家给予的补贴力度还不够大,造成村民不愿拿出钱来消费,无法从实质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对农业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多年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被视做中国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效率低下、信用环境不好、资产质量差以及抵押担保物不足、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农村剩余人口流向、村企合作不够等,因此,还有人说农村金融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实践,我总结出农村金融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贷款和村企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不足将导致经济体的发展陷入“贫穷陷阱”,不仅使贫困恶性循环,而且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农村本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在没有其他产业的扶持下,农村村民无其他资金来源,必然要依靠农村信贷的支撑,可是又因为银行的资金借贷是要有评估条件,若是没有资金收回的来源就会造成难贷款的情况,这样不仅锉削村民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造成农村的经济更难发展。在我们村里还有几家企业,就比如说村民发展本村的特色产业---百合花,需要盖大棚、请人

员、买材料,这些资金都要借贷才可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资金难贷使得企业的开启难度提高。

(2)“贫血”的农村经济还在继续向城市“输血”。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再者,农业和农村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加大,若在企业无法发展的情况下会造成更多的村民没有经济来源,这样就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匮乏,同时却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大规模转移。我国农业生产有成本高、收益低,自然风险大的特点;加入WTO后,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增大了市场风险。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低,系统性风险严重。由于风险和收益不匹配,造成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人民的资金来源的匮乏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银行还好会将资金转向有利益回收的地方,像城市的其他企业,这样造成农村的金融资金更是大规模的转移走,农村的资金支持就像无法延续的流水形成枯涸。

(4)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即使之前每年的国家一号文件都是跟“三农”挂钩,可是在政府政策出台后,仍是有许多的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因为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很多时候,国家根据农村现实发生的各类事件后拟定各项政策,可是国家在制定这些政策时却没有考虑到农村的村情村况,没有考虑到时间的有效性,使得政策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这其中暴露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

(5)农村产业结构简单形成经济发展不佳。农村产业结构决定了在地广人稀的农村提供零售金融产品与服务成本巨大。这就要求农村金融的提供者,坚持不懈地开发符合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不遗余力地压低运营成本。而封闭的农村经济市场,又因为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经济服务与产品定价过高,经济服务方式单一。

根据上述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我通过实践调查提出个人一些解决措施:

(1)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2)搭建特色经济发展平台。我村是传统的农业村,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发展乡村经济,就要立足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特色。引进龙头企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改变过去产业扶持的方式,由发展结果的奖励为发展过程中的扶持;要积极鼓励有实力、富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能人或企业领头开发,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嫁接传统工艺,将传统作坊式生产转化为现代化经营,打品牌,进超市,促进传统特色加工业做大做强。

(3)统筹人的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原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关键靠人。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不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积蓄后劲;积极培养经济能人,使其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头羊”和农村经济的示范者,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村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引路人,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狠抓教育培训,强化工作保障,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领导和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带领农民群众闯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新路子。(4)利用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农村需要根据本村的特色产业,利用网络科技宣传本村的特色,在网络效应的支持下,提升本村的知名度,扩大经济资金的来源,促进本村的农业和村企的发展。

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的调查,依据实际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也对于本村经济的发展有了更为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第二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改革发展系列报道之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中国信息报 2008-10-24 09:23:54 凡个人署名文章,均不代表国家统计局观点,作者文责自负。转载或引用时务请遵守本网“版权声明”。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日前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决定》由十七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其中明确提出将农村金融列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可见中央对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视。

农村金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1993年以来,我国农业信贷规模占全国信贷规模之比在3.1%和5.3%之间,这期间,农业增加值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3年为19.7%,2007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11.7%,同时,农村非农产业对国民经济中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农业和农村信贷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极不对称。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不足将导致经济体的发展陷入“贫穷陷阱”,不仅使贫困恶性循环,而且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加大。

另一方面,“贫血”的农村经济还在继续向城市“输血”。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

一面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匮乏,同时却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大规模转移。这其中暴露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农村金融问题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农村金融的挑战和风险

其实,管理层很早就开始关注农村金融问题,近些年来,国家一再出台相关措施强调金融机构要支持“三农”。2003年6月,国务院出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拉开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序幕;2005年5月,央行明确4省进

行“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成立7家小额信贷试点公司;2006年12月底,邮政储蓄银行挂牌,主要定位于服务农村金融;2007年10月,村镇银行等试点工作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2008年5月,央行、银监会发布《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四类农村金融机构相关政策。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已大幅改善,但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央行上月19日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做出如上表述。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仍不很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此外,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相对仍然较高。

同时,包括工、农、中、建等国有四大银行不断从县以下撤离,农业融资规模的增长缓慢,成为一道多年未化解的难题。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农村金融机构空白和覆盖率低,使农民无法享受普惠制金融服务”。

多年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被视做中国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效率低下、信用环境不好、资产质量差以及抵押担保物不足等,一直是令业界和决策层感到棘手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我国农业生产有成本高、收益低,自然风险大的特点;加入WTO后,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增大了市场风险。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低,系统性风险严重。由于风险和收益不匹配,造成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

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在评估贷款安全的时候仍然强调抵押担保的作用而不是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农户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土地集体所有使得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农户的有效金融需求难以满足。

农村金融的性质决定了在地广人稀的农村提供零售金融产品与服务成本巨大。这就要求农村金融的提供者,坚持不懈地开发符合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不遗余力地压低运营成本。而封闭的农村金融市场,又因为金融供给不足而导致金融服务与产品定价过高,金融服务方式单一。

发展农村金融要从制度着手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责任和分工不清晰;农业银行和信用社改革出现离农倾向、涉农服务能力减弱;农村民间金融缺乏规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育迟缓;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进展缓慢,满足农民贷款需求与化解金融组织风险的矛盾依然突出等问题和形成原因,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远提出,当前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任务应包括:

首先,加快推进正规金融机构改革。一是抓紧实施中国农业银行整体股份制改革,通过国家扶持、自身重组将其改造为按市场规则运行的商业银行。农行要充分发挥贴近农村的传统优势着力提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等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除继续履行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职能、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外,要在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支持作用。三是深化信用社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顾虑信用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其次,积极培育民间的信贷组织。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对“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组织,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管制;对已经进入市场的小额信贷组织,帮助督促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补充机制。允许和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再次,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在继续鼓励农户资源互助担保的同时,建立专门的担保基金,催生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从事农业担保服务;鼓励引导商业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农户信用记录;发展农户联户担保,降低信用风险。

最后,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从特定品种下手,积极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办公模式。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通过保费补贴等手段,扩大投保范围。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进入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保险。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积极发展农业再保险,通过财政补贴和委托代理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原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记者 孙靓)

第三篇:深化南宁市农村金融改革

深化南宁市农村金融改革

周 娟

随着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发展逐渐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转变,对资金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尽管近年来,南宁市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在制度、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南宁市须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等,建立适应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特点和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南宁市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资源匮乏

在四大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农村网点基础设施配置差,科技含量低,服务效率不高,能够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组织资源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南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且当前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出,农村金融融量存在很大缺口。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滞后。如贷款财税补偿不够、农民有效抵押不足、农民各种权益和财产无法尽快参与农村金融活动等,农村金融配套法律法规有待完善。二是农村金融风险分摊机制不健全。目前,南宁市还没有专业性农业担保机构,尚未建立起对金融风险的补偿与分担机制,金融机构对成本高、风险大、效益小的支农服务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中介机构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且农村地区诚信意识、金融意识亟待加强。

(三)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不足

当前,南宁市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主要局限于对传统业务的补充和更新,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业务创新明显不足;农村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模式单一,订单农业质押贷款等多种融资工具亟须开发与推广。

二、推进南宁市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扶持农村金融机构

一要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农业贷款贴息制度、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农户住房商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二是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拨付一定数额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农业保险业务补贴、担保基金补充、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农业贷款补贴及奖励、特殊贷款利息补贴、农业风险损失补贴、农村支付结算设施补贴、农村金融产品开发补贴及奖励、农村金融创新奖励、农村金融组织设立补贴等,对各种奖励资金、补贴资金可采取无偿给予方式,对各种发展资金、补充资金则可采取有偿方式给予,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

(二)完善农村金融支撑体系

农业银行县(市)支行可定位于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村产业龙头企业,采取客户经理制,提供信贷服务和支付结算等特色服务;农业发展银行县(市)支行可

定位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及其他县域经济发展重点项目,采取商业化经营,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政府重点工程的落实;农村信用社可定位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流程银行经营,实施社区银行转型,积极发放农民调整产业结构项目贷款、农民消费贷款、农民养殖业贷款等;邮政储蓄银行可定位于农村工商户及其他经济组织,采取精细化经营,支持农村商业贸易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信贷组织可定位于农村消费贷款等,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逐步建立财政资金政策性银行资金、商业性金融机构资金以及民间资金、私有资金、外资等多层次、细分工的农村发展资金支持体系。

(三)健全农业担保和保险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研究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渔权、生产设施等抵押融资管理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尝试开展最高额抵押质押循环贷款,实施多种抵押担保办法,把企业库存产品、原材料、仓单、种养业保单、农业机械设备、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收费权等物品和权利纳入抵质押范围。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建立小额农贷担保基金。

二是积极发展“三农”保险。建立并完善银保互动机制,健全保险业务网点。保险机构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探索通过保险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生平安保险,为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服务;积极稳妥发展种养业保险,拓展农村公路、水利、电网改造等保险业务,开办农村地区小额人身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房屋保险、农机具保险等涉农险种。

(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是创新贷款担保产品和方式。开发农民需要的、适合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如农村住房、教育、医疗、耐用消费品等消费信贷,开办农业科技贷款、劳务输出贷款、农民工回乡创业贷款和农村应急贷款等;以订单和保单等为标的资产,开发“信贷+保险”、“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信贷模式;完善农户贷款联保制度,积极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推出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法定代表人担保、中小企业联户联保和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放宽农户小额贷款对象、额度、利率和期限,开发农民财产、健康、意外等保险产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发挥引导生产、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作用。

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建立信贷“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操作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行“农金村办”服务模式,开办金融超市,在农村地区开办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在农民主要聚居地设立ATM机和自助银行,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推行涉农金融业务产品的流程、价格、贷款公开制度,实施“阳光放贷”;健全登记、托管、交易和清算制度,加快农村金融现代化清算系统建设。

(五)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监管

一是建立监管机构依法监管、金融企业内部控制、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积极开展审慎分类监管,如对村镇银行全面实施审慎监管,对贷款公司重点发挥好投资人的监督制约作用,对农

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实行社员自律管理的监管责任等;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实行与持续监管一致的市场准入政策,健全监管指标体系和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落实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联动机制,加强对重点机构和领域的现场检查;搭建监管信息交流电子化平台,完善监管信息交流和信息披露制度,金融监管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查处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二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积极组织企业机构参加信用评级和信用评价;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利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构建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完善农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信用咨询系统,实现与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咨询系统联网。

(六)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制定《民间金融实施条例》,明确借贷双方的权力义务及法律责任,通过环境、能源、土地等政策手段引导南宁市民间借贷投向;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测,严格规范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经营范围,严格内部自律监管制度及风险防范措施;规范和引导农村地区民间金融行为,依法打击农村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取缔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和高利贷等非法融资活动;大力发展非银行信用,拓宽农村居民的金融投资渠道,如农场、林场、专业户及乡镇企业等可通过发行证券(股票、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或通过成立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证券投资等。

作者单位:南宁市社科院

第四篇:民间资本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民间资本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夏汛鸽

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踊跃参与农村金融市场,是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农村金融改革滞缓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非公经济36条”、“民间投资36条”及相关实施细则的颁布,国家银监部门逐渐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一批主要由民间资本注资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继诞生。民间投资参与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以村镇银行为主的中长期金融服务体系,以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为主的短期金融服务平台,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主的临时金融服务渠道方兴未艾。但总体上观察,民间资本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度不深、影响力有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依然“少而弱”,尚未根本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对农村金融市场事实上的垄断。继续努力引导民间资本规范融入农村金融市场,事关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事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不容懈怠。

正确研判民间资本投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困难

(一)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渠道窄、门槛高、风险大。受国有资本为主导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政策的影响,村镇银行中民间资本的占比可能进一步降低。目前,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以下或简称“小贷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工作进展迟缓。国家规定必须由已确定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村镇银行主发起人,使作为小贷公司大股东的民营企业主实际上处于从属地位,不利于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有些省禁止小贷公司跨地区经营贷款业务,实际上制约了民间资本的合理流动,导致长期存在县域经济资金短缺的局面。由于注册资本金高企,使有的本应面向“三农”、小微企业的小贷公司转做大额贷款而“不务正业”。国家银监部门对民间资本单个法人股东入股资格的过高要求,导致民间投资经常被拒之门外。此外,农村贷款领域多为周期长、风险大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农村普遍缺乏信用评级及农产品保险的背景下,民间投资风险不言而喻。

(二)民间资本注资农村金融组织步履艰难

1.村镇银行。(1)按现行规定导致村镇银行主发起人选择面过窄,无法让更多优质民间资金流入农村金融领域。(2)缺乏社会公信力而吸储难度大,制约了贷款规模扩张。(3)不能进入全国拆借市场进行资金拆借,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成本较高。(4)未能加入人民银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只能借助其他银行综合业务系统开展业务。(5)贷款出现脱农化、短期化倾向,涉农贷款比重不高。(6)“村镇银行不在村”现象依然严重存在,目前只能承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将进一步设立向下(村镇)延伸的二级支行”。

2.小额贷款公司。(1)“只贷不存”的规定使小贷公司以非金融企业身份从事金融活动,但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税收征缴、土地房产抵押及动产和其他权利抵押、财务监督等有关事务,则因企业性质不明而面临诸多不便。(2)按规定小贷公司要交纳5.6%的营业税及附加25%的所得税,因对冲了其盈利能力而使其选择高利率,影响了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效果。(3)按规定小贷公司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5%,实际操作中经常严重超出这一比例,不利于其可持续稳健发展。(4)按规定小贷公司可从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但实际上因县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没有资金拆出权而无法落实。(5)因未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增加了小贷公司经营风险。

3.融资担保公司(以下或简称“担保公司”)。(1)资本实力相对较差、抗风险能力较低,一些担保公司资金运用不规范、资金到位率不足。(2)部分担保公司脱离主业违规经营,虚假注资、高息吸储、违规放贷、超额担保、资本金过度流动等时有发生。(3)一些中小规模担保公司对企业风险的评估主要依赖主观判断、没有完善的再担保机制来规避风险,没有执行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10%的规定。(4)担保公司在与银行的合作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承担100%的风险),不利于双方的长期合作发展。(5)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复合型人才极少,给担保公司的业务带来人为风险。

4.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金融业务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不大、整体运营水平较低,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2)能够得到银监部门金融业务经营许可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数量极其有限,一些地方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县级分支机构愿意参与建立农民资金互助社的相关事宜,但因体制制约使相关“申报”迟迟得不到批准。(3)主要由民间资本支撑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如何可持续发展尚待探索。

5.典当行。(1)目前国家关于典当业的相关政策依然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在工商部门的管理中,典当行被视为一般企业;但在税务部门,典当行却又按金融行业的标准在缴税。(2)典当业主要靠自身资本注入实现收益,但要缴纳2次所得税后才能实现利润分配:首先要缴33%的企业所得税,在给股东(自然人)分配时,还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实际所得税税负达到46.4%。

(三)民间融资态势总体可控但监管无序。中国农村经济实体较普遍存在“抵质押物所不值”的问题。现代金融严格的抵质押条件与完备的贷款审查要求,与现阶段中国农村保险业的落后呈现巨大反差。在中国经济市场化不可逆转的大前提下,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必然坚守其“成本底线”,与“小额、分散”的农村贷款需求将会长期博弈。因此,大量民间融资活动仍在未有序监管的状态下进行或将成为常态。诚然政府相关部门一直在规范引导民间资本,使其借贷利率高、容易滋生非法集资行为的问题总体仍在国家掌控之中。现阶段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总体净流入量不大,其主要原因或许在于:在金融垄断格局未被打破的前提下,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被抑制;如何规定和管理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的风险控制权重,仍然缺乏明确有效的监督和纠错机制。

继续改善民间资本融入农村的金融政策环境

(一)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应继续放开农村金融领域,让民间资本放手发展,包括继续支持和推动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要提高民间资金注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比重,进一步明晰产权和完善治理结构,发挥其在县域经济中的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继续加快村镇银行建设。要因地制宜贯彻执行国家已出台的政策措施,改制村镇银行不必一定由国有商业银行发起,并可慎重考虑适度降低发起人资本充足率条件;适当扩大村镇银行的试点区域,并逐步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的比例实际上仍被限制在49%以内的现状。继续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应在增资扩股的基础上,使单笔借款提高到1万元以上。对扶贫型的资金互助社重在扶贫,政府应加大投入,增加互助社的可用资金,为贫困户提供更多扶持。对效益型的资金互助社,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入股,允许股金分红。

(二)继续加强政策扶持。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贷款的财税支持力度。有关部门应大幅降低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对农村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减征、免征或返还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放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存贷比限制以及呆账核销条件,尽快建立金融支农风险基金,通过财政贴息、专项补助等形式建立健全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制度。要进一步促进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建议在农村金融领域,不允许对单位存款及社保金存入的银行作出限定,应由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业务竞争。在处理不良贷款抵押资产、人才培训等方面,对各金融机构一视同仁。要进一步鼓励金融创新。应鼓励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开展集体林权、海域(水域)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蔬菜大棚、农村房屋产权等抵押质押贷款工作试点,切实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贷款抵押难问题。

(三)继续改善农村金融环境。要继续引导公众理性投资。应推广各地成立民间融资服务中心的经验,集中介服务、备案管理及监测体系等功能于一体,对利率符合法律规定的民间借贷备案登记,将民间借贷置于阳光下操作。要继续加快涉农保险业发展。应加快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相关机构,建立健全针对面积大、影响大、灾害发生频繁的专项巨灾保险和再保险机制,有效增强农业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化解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要继续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应协调人民银行放开征信管理系统,由人民银行指定一家金融机构代为查询信用信息。应逐步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其他各类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

理性拓展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空间

(一)加大国家推动农村金融创新政策力度

国家应在“顶层设计”的层面切实突破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体制障碍,逐步扩大银行业分支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的自主权;积极鼓励所有涉农金融机构充分吸引民间资本,更加广泛务实地参与农村金融创新工作。采取拨出专项资金为支农建立担保基金、提供利差补贴,以及风险补偿等措施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农村金融创新;减免涉农金融机构对新兴农村金融组织批发贷款业务的营业税和所得税,适当提高对其财政贴息水平。出台对涉农金融机构发放专项支农再贷款办法,用于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相关业务;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担保机构逐步达到准入条件,携手扩大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提高面向本地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领域的融资能力。

国家应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对新型信贷产品的运用与开发,推动建立民营企业动产、知识产权、股权、林权等质押贷款业务;对错失组建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机遇的地区,鼓励民间资本积极进入金融领域创建相关服务机构。允许通过私募股权投资扩大民间资本直接融资的比重,依托商会或商会筹备的某种经济实体发行产业投资基金,并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公司制、合伙制的私募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企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差异化信贷政策和融资政策,在信贷政策、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政策;加大中央财政补贴力度,积极鼓励银行业机构向贫困地域金融空白地区延伸服务。

(二)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更加规范进入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1.村镇银行。(1)完全取消关于“设立村镇银行需国有商业银行发起并相对控股”的规定;降低资金开户的银行类别门槛条件,政府部门账户和政府金融资源可适当向村镇银行倾斜。中央银行可通过“支农再贷款”之类优惠政策措施,使村镇银行扩大资金实力,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自行确定贷款利率。(2)村镇银行应与农村信用社同等享受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政策。对涉农贷款实施补贴制度,由中央以及地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信贷补贴,以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3)村镇银行要加强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要强化内部控制,完善风险防范措施。贷款发放始终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农户贷款的覆盖面,防止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风险。要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贷前审查与风险预警机制,提高贷款审查量化评分制和信用评级制的实际水平。(4)坚持村镇银行在村镇设置的根本方针,鼓励各地将已在县城(或村镇)建立的村镇银行支行(或营业点)于1-2年内转制为实体村镇银行(具有总行营业部功能),彻底改变村镇银行不在“村”的尴尬境地。增大村镇银行的规模,准许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开设异地分支机构。

2.小额贷款公司。(1)应将小额贷款公司直接定义为“金融机构”。将小贷公司改制村镇银行必须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改为由“符合条件的企业法人作为主发起人”,尽快制定出台小贷公司转型为乡镇银行的具体实施细则。(2)放宽小贷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比例不得超过资本净额50%的限制,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资信审查情况,自主审定对小贷公司的融入资金,利率执行同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富裕资金应依一定条件按比例批发给小贷公司使用;小贷公司持续稳定经营3年后可放宽增资扩股条件。(3)适当扩大小贷公司业务范围,允许其开展拆借、票据贴现、资产转让等业务,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加盈利空间。逐渐改变小贷公司按普通工商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及附加的现状;鼓励经过试点比照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适当减免小贷公司税费、适时降低其贷款利率并获得利息补贴。(4)适时将小贷公司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提高审贷效率,防范信贷风险。地方政府在原给予企业贴息基础上建立小贷公司风险补偿基金;对小贷公司放贷过程中产生的不良贷款,经审核可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偿。由省级有关金融管理部门牵头建立有相关部门参与的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小贷公司监管虚置问题。

3.融资担保公司。(1)应逐步改变民间资本为主体的融资担保公司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附庸的现状。放宽“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的限定;探索国家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与民间融资担保公司之间平等的盈利模式。国有商业银行对由民营担保公司担保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实行基准利率不上浮或者下浮;对运作规范的民营担保公司的保证金收取比率控制在10%—12%。(2)应充分肯定民营担保公司和业务领域的金融性质与合法性,简化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流程,以民营担保公司的调查评审为主,提高贷款效率。整合出台民营担保公司可适用的法规,对担保公司定位、市场准入退出、行业标准、从业员资质、担保实施方式、担保比例、担保倍数等关键性内容应作出统一规定。(3)应对民营担保公司进行评级和等级划分,规范担保机构的业务操作;探索组建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协会,提高民营担保业组织化程度。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担保机构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加强担保业梯度建设,完善再担保机制。强化担保公司内控机制,防范经营风险。(4)应建立健全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机制,推动建立银行与担保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进一步理顺股权、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动产为担保物的融资担保公司,加大对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措施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努力做到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共担风险。

4.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应适当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企业成员的比例,鼓励构建以龙头民营企业为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积极鼓励各类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扶贫互助社)、农民互助基金和有实力、有意愿的民营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探索以股份合作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实力。(2)积极鼓励龙头民营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公司+合作社+社员”的信贷模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提供林业、果业、养殖业担保,以及订单质押、仓单质押等组合贷款。也应积极探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联保贷款方式,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动产或不动产抵押贷款,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公司”贷款模式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不足难题。(3)人民银行应在防范资金风险的前提下,引导相关金融机构给予农村资金互助社资金融通方便,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与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对接机制。探索民间资本与松散农户日常资金需求的有机联系;相关制度性的有机联系应在互助金章程中予以规定,以利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正常运行。(4)努力创新贫困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制度实践,务实创造农民资金互助社的长效机制。丰富完善民间资本在农民资金互助社内的有机构成;对“小额”资金(5000元)与满足贫困户发展资金实际需求的关系,应适时具体分析或调整。对按年末借款余额3%提取风险准备金、农民交纳互助金不低于财政扶贫资金总额15%且不超过50%等政策规定,应在防止向变相吸储和非法集资演变、防范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的目标前提下,注意及时分析、随机监控。

5.典当行。(1)典当是人类文明中最古老信用形式之一,作为银行的补充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将我国新型典当业与高利贷混为一谈,不利于合法正常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取得共识。《典当管理条例》在已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应适时正式出台;有关典当与抵押的相关区别,乃至所有权转让产生的具体政策问题,宜在充分案例研究基础上制定细则予以规范。(2)从保护当户权益与典当业利益的前提出发,目前应简化程序、降低成本,扩大绝当当物的处分权利;同时典当业应尽快立法,提高其法律和社会地位,促进其良性运作,更好地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服务。(3)典当行作为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引导其发展过程中要适时构建征信体系,防范和化解违约风险;将典当业纳入人民银行的监测范围,有利于监测、统计社会融资总量指标,规范行业发展。借鉴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经验,并根据典当自身特点加以改造,完善授信流程。(4)探索建立多层次典当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典当行抗风险能力。加强银行与典当行的纵向合作,有效促进两者间优势互补。加大培训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启动和推进典当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工作,建立典当行全方位、分层次的轮训制度。

(三)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村金融覆盖较弱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通过承包租赁或业主招标等方式,鼓励、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农田水利、水土保持、交通、学校、邮电等项目,并实施相应的政府补贴。与此相关,应鼓励民间资本经过务实调研,在县域经济的适宜区域设立商业性质的金融担保机构,通过参与上述事宜落实立足服务“三农”的相关承诺。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建立各类服务“三农”的投资基金,通过由民间资本组成的各类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对有意参与上述事宜的相关企业或机构进行投资参股。还应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探索建立各类专项产业投资基金,应以政府引导、民间参与的主导方式,依托民间资本设立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相关专项产业投资基金;特别是运用国家片区扶贫政策,通过专项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改进国家扶贫资金使用方式,加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力度。

逐步完善奖惩共济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一)加快构建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企业贷款、涉农贷款业务,各地政府可根据贷款余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发挥财政对新兴农村金融组织信贷投放的杠杆撬动作用。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财政资金补贴范围,对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均按上年贷款平均余额2%给予财政补贴的政策,应适时予以提高补贴比例的调整,激发农村金融组织信贷投放的积极性。进一步支持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拿出专项资金对出现的风险、坏账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补偿;对新成立的相关金融机构,采取税收奖励或返还的奖励措施;对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贡献突出的小额贷款公司,应给予特别奖励项目扶持,促使其经营模式尽快成熟。

(二)努力保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有序发展。人民银行应在村镇银行的金融统计、利率浮动、存款准备金、支付结算、现金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银监局应加强业务指导,帮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完善各种制度,形成新的制度体系。指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与其业务性质、规模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框架和组织机构,协调有关部门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各种服务支持,指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定加强风险防范的措施办法,探索建立县域银行业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补偿基金,对由于政策因素产生的不良贷款,适当予以补偿。人民银行和业务主管部门应切实从政策、环境、服务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新兴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三)探索风险共担体制促进农村金融良性循环。应始终关注如何切实防止民间资本走向非法融资领域,将民间资本投资规范在有效可控范围之内。应具体研究银行业和担保业如何互惠互利、共同承担合作风险,逐渐合理解决民营担保机构长期无条件为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信贷资金风险的状况。应引导、鼓励民间资本积极融入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与其共同践行合作承担相关风险的具体过程,积极探索实践有关林权、茶权、船权、土地流转经营权、商标权抵押、存贷抵押等多种担保形式,着力解决民间资本实务的各类融资难问题。应积极探索如何鼓励民营企业依照《公司法》招聘金融职业经理人,通过规范公司机制治理,按照银监部门要求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各级政府也应努力做到监管到位不越位,坚定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可控的信念;努力探索并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实现良性循环。

第五篇:农村金融改革

农村金融改革

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处于尝试阶段,在调查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改革的目的所在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而良好的金融服务。所以,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在摸索中勇于创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农村经济中逐渐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和宗旨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实行“小额、分散”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存贷款业务不能超出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既要坚持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坚持商业存在原则,达到资本保值升值的目的。村镇银行只要在坚持信贷标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下,审慎经营、科学管理,合理运用定价机制,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首批提出试点的村镇有6个,仪陇县金城镇是其中之一。仪陇是国家贫困县,全县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2万人。当地银行业机构原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其中邮储机构不发放贷款,农行县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比较有限,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是该县信贷增量投入的主要力量。截至2007年3月,该县各项存款余额4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9 亿元,县域存贷44.37%。因此在仪陇建立一家村镇银行和一家贷款公司比较符合当地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从数据上似乎也可以证明村镇银行目前的改革试点是成功的:惠民村镇银行开业9个月时间,截至200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68 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08 万元,其中对97户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6笔、850万元,贷款余额520万元;对91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5笔共210万元,贷款余额188万元;实现收入21.1万元。

在对村镇银行的介绍中还不可避免的谈到村镇银行区别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地方,从银监局的报告中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募集资本的开放性。村镇银行可引入本(外)地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自然人资本。四川仪陇村镇银行引入的就是南充市商业银行以及四川本地的其他几家企业。二是服务的社区性,村镇银行不得跨社区办理存贷款业务,可有效满足当地金融服务需求。三是由良好银行发起,有利于将成熟的业务产品推广到农村。南充市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二级城市商业银行,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现在的人员引入和业务管理基本都是依据南充市商业银行进行的。四是法人治理相对健全,业务流程相对清晰,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成立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对24.5万农户计29亿元的统一授信。

村镇银行在农户眼中的定位

在经营者与农户眼中,与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市场三大机构的区别才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落脚点。

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

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比较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优势就是全国的网点以及规范的服务”,这是金城镇居民的话。农行全国联网系统优势使在外打工的当地农民有了最快捷、安全的方式将其资金进行异地划转,所以农业银行总是门庭若市,而居民也为排队长龙而苦恼。村镇银行的进入在短期内似乎也无法改善这种局面。由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于本土,所以其资金划转在跨行跨地区方面只能通过南充市商业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系统进行。而且目前在当地只有一家营业网点,虽然计划实施自助服务柜台,但很多农户根本无法使用。所以,无论是从村镇银行还是从农户个人的时间以及成本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的存款获取是没有优势的。即从存款业务来讲,村镇银行需要把握好尺度才能在当地长期发展下去,农民也才能从中得到切实的益处。

与农业发展银行的比较

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的贷款中,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其中的贷款创新点在各媒体中都有报道,比如当地的獭兔养殖 但是这种看似新颖的贷款模式却是在政府的带领之下进行的 这让人看到的是一家政策性银行的做法。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村镇银行依靠了很多的政策扶持,但其盈利模式是什么?风险又由谁来承担?从这点上看,村镇银行的组织资本构架与其盈利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现在靠政策扶持,将来又怎么办?如果仅仅是依靠政策的话,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何在?

与农村信用社的比较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那么就首先来分析下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区别。在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眼中,僵化的体制以及落后的人员素质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资本的开发性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清的还有更现实的问题 外来性。虽然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优质的当地银行,但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它对于金城镇这样的农村来说是水土不服的 至少在短期来看。首先,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典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优质的业绩来自于其在二级城市的投融资经验,而对于山区农民的金融需求而言,外来经营管理理念和外进人才是无法适应当地状况的。其次,从本地获取金融人才而言,很现实的方法是从农村信用社“挖人”。但是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员工在当地的高工资地位待遇以及长期的客户关系网络等等原因让已经在改进的农村信用社“放人”几乎不可能!这样看来,本来的人才优势则有可能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

同时,在农户眼中农信社是给予过他们贷款支持的。不仅是村镇银行,早在2005年开始,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就已经对所有农户实行了授信,村镇银行的授信“不过是再走一遍别人走过的路而已”。虽然在银行中了解到村镇银行的授信额度有所提高(小额信贷),但对于只需要对农业生产提供金融帮助的农户来说,村镇银行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额度的提高。村镇银行的良好思路也在于此:比如,在农业保险方面,南充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方之一 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在此方面有着一整套的国际经验。村镇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在当地进行实践 这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比拟的优势。

孟加拉乡村银行

尤努斯及其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可谓众望所归。正如该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所称: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的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后才会成为可能。小额贷款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从社会底层的发展看,也有利于提高民主和民权。穆罕默德•尤努斯已证明自己是一位可以将构想转变为数百万人们获益的政治行动的领导者。他的构想已经使孟加拉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数百万人受益。尤努斯和孟加拉乡村银行已证实,哪怕是最穷的穷人,也可以为自身的发展作出努力。这适用于任何文化和文明。尤努斯,这个在美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孟加拉吉大港大学任经济系主任的孟加拉上层精英人士,以满腔的激情、虔诚而强烈的道义感去关注那些处于饥饿与赤贫中的穷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比的坚韧,挑战传统的金融体系和固执的经营理念。从1974年开始,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他从27美元(贷给吉大港大学附近村庄的一名妇女)微不足道的贷款艰难起步,发展成为拥有近四百万借款者(96%为妇女)、1277个分行(分行遍及46620个村庄)、12546个员工、贷款总额达40多亿美元、还款率高达98.89%的庞大的银行网络。其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成功,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村银行信用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现在有23个国家仿效格莱珉乡村银行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农村信贷体系。就连美国这样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成功地建立了格莱珉网络并有效实施反贫困项目。

现代金融体系中,贷款需要抵押担保已经成为一种顽固的习惯。银行家用繁密的法律条款来限制客户,保证自己不受损失。在未获得任何抵押的情况下向穷人发放贷款一向被传统的银行家普遍认定为一件行不通的事。因为,在这些人看来,穷人的信用与智慧,都不足以使他们利用贷款创造合理的增值,因此向这些穷人贷款注定得不偿失。尤努斯创建的格莱珉银行正好相反,它的基本假设是:每一个借款者都是诚实的。“我们确信,建立银行的基础应该是对人类的信任,而不是毫无意义的纸上合同。”尤努斯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贷款对象仅限于穷人,额度很小,无需抵押,被人们称为“穷人的银行”。

实践证明,小额信贷是满足穷人信贷需求的一种很好的信贷方式,自创立以来,这种信贷受到了穷人的热烈欢迎,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诚如尤努斯在自传《穷人的银行家》所说:“如果我们把给予富人的相同或相似的机会给予穷人的话,他们是能够使自己摆脱贫困的。穷人本身能够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我们必须去做的只是解开我们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而已。”在一个嫌贫爱富几成气候的时代,尤努斯和他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所作所为,的确令人感动,为此,让我们为他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再一次鼓掌!

下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宁波银监局借力系列举措强化“三农”服务 为贯彻中央关于支持农业和水利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落实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

    农村金融改革调查报告

    大学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回顾与解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农村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在新的国际和国内金融形势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农......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推荐)

    题目: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一)农村金融的概念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概念 (1)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就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 ,“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扶持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金融提供连续持久的支持。我国农业基础比......

    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推动办域经济发展

    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推动办域经济发展 ——***办事处典型事迹 **镇***办事处地处**北岸,县城西南城乡结合部。***国道和***国道、**铁路贯穿境内。**大道接引**高速出口过境。......

    深化产业链招商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讲解

    深化产业链招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高新(滨江)区经合办近年来,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招商方式,正以其独特的吸引......

    怎样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怎样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2007年03月20日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

    发挥远程教育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发挥远程教育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蓝田县前卫镇前卫村 一台电脑,一个站点,教育一方干部群众。 一条资讯,一片视野,推动一方经济发展。 一种教育,一个平台,丰富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