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宁波银监局借力系列举措强化“三农”服务
为贯彻中央关于支持农业和水利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落实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近日,宁波银监局提出“四项十一条措施”,积极引导督促全辖银行业机构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对“三农”信贷投放,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全面构筑农村金融体系,切实增强支农合力
宁波银监局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在稳步推进粮棉油收储等传统业务的同时,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城镇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择优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小企业发展。要求国家开发银行发挥中长期贷款的资金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开发性金融覆盖到新农村建设相关领域,加大对农村水气路电等基础设施投放,支持小城镇建设及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不断创新支农服务方式,拓宽支持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要求各商业银行要按照商业化、市场化的原则,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加快信贷业务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增强支农工作的主动性,通过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等的信贷投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同时,要积极介入县域经济发展,挖掘新的信贷业务增长点,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支持“三农”发展。
突出支持重点,扎实深入地做好“三农”服务
在强化“三农”服务上,要加强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突出农村金融服务针对性。各政策性银行要注重发挥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优势,加大对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农作物喷滴灌和微灌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建设等农田水利基本项目的中长期贷款投放。要求大中型商业银行充分运用资金规模优势,积极支持重大水利项目和大型水利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防洪排涝和堤防建设、居民和工业原水供应、污水处理回用、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及滩涂围垦等工程项目的金融服务,加强对生态湿地、水土保持及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的融资支持;农业银行要充分发挥“三农”金融服务优势,重点对农村地区水利设施建设、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农村河道、溪道综合整治、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及主导产业示范区排水水系整治和汞闸配套等小农水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要进一步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大县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支持。
此外,要加大春耕备耕资金投入,切实做好促进粮食生产的金融服务。要求各银行业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农业部门的沟通协调,准确掌握当地春耕备耕的总体安排和实际进度。认真开展春耕备耕信贷资金需求调查,进村入户,走农访企,科学测算,及时调整和合理制定支持春耕备耕生产信贷资金的投放计划。要多方式、多渠道筹措涉农金融服务资金,信贷投放要首先满足春耕备耕有效需求,资金不足的要及时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对农民购买良种、农药、化肥、农机具和农用燃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有效信贷需求及时予以满足;对农资企业和种子公司等的流动性贷款要予以优先支持;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合理掌控春耕备耕资金投放节奏,避免耽误农时。
加大信贷投放,加快涉农服务创新
要配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在切实注重风险防范基础上,大力开展信贷支持,把农民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列入重点支持范围;在信贷投向上,加大对粮食生产、“菜篮子”工程、各类农产品生产、家电下乡、农机购置、小城镇建设、节能减排以及农村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全方位加强对现代农业各链条和环节的信贷支持;在贷款方式上,继续大力发展不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银团贷款,着力探索“银行+企业+农户+合作社+保险+担保”信贷合作服务模式。
同时,在政策允许范围和风险控制内,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探索农村财产抵(质)押方式,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切实缓解农村抵押担保难问题。积极探索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等“多权一房”抵(质)押担保方式,促进农村资源、资产转化为农民创业资本;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货款的融资运作模式;稳步推广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渔船捕捞证质押贷款,支持渔民发展渔业生产。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营造良好金融运行机制
宁波银监局要求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依托信贷征信系统,全力推进“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创建工作,切实培育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消费者素质。一是积极拓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内涵,与宣传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知识、农村青年创业项目推介及典型经验介绍等品牌活动有机结合,与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形成长效机制,更好地服务农村青年创业。二是充分发挥“支农宣传服务站”作用,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一方面,通过在乡镇集市、城乡社区等地设立宣传点、编印金融知识宣传手册、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志愿服务小分队走村入户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另一方面,要求基层营业网点设立金融业务咨询台、农村金融服务热线、金融知识宣传栏,为农户尤其是农村青年及时答疑解惑,使金融知识教育普及面在农村进一步拓展,努力实现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素质的提高。三是推介展示涉农创新产品,适时组织开展涉农创新金融产品展示推介活动,现场推广并解答消费者对新颖产品的疑虑,推动新产品的传播和普及,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状况,提高消费者对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和业务的认知和理解,增强风险意识。
第二篇:争创农村金融信用县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争创农村金融信用县 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信用工程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某某县“农村金融信用县”动员会隆重召开,信用社作为组织实施单位,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这既是上级领导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和促进。根据会议安排,我就信用社开展该项工作的情况和打算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信用工程创建总体情况
2009年,我县启动信用工程创建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按照“政府主导、信用社实施、农民参与、多方配合、整体联动”的创建思路,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信用农户的评定、信用村(组)、信用乡镇的创建工作,形成乡(镇)、村(组)、农户三级联动,政府、信用社、农民多方参与的创建氛围。截止2015年8月末,全辖总农户数51478户,剔除(长期外出务工、65周岁以上、其它原因未参加评级农户)2437户外,应建档49041户,应建档农户占总农户95.3%,已建档农户48331户,建档面98.6%,已评级农户46476户,评级面96.2%,其中特优级3216户、优秀级10639户、较好 级19551户、一般级12755户、等外级315户。总授信金额19亿元。创建信用组529个,信用村40个,信用乡镇3个,信用乡镇达27%。8月下旬省级验收组已对平庄、天星两个乡镇进行验收。
二、主要做法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关心和精心指导下,我社积极组织全辖网点扎实开展信用工程创建工作。一是构建诚信建设评价体系,确保创建工作质量。根据相关标准,我们制定了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评价体系。在农户资信评定中吸纳村支两委主要领导和农民代表加入农户信用评级工作小组,参与农户评级授信工作,并通过张榜公示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监督,增强评级授信工作透明度,提高公信力;始终遵循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强化检查监督,严把评定验收质量关,保证创建工作质量。二是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县联社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形成了理事长亲自安排,经营班子主抓,农村业务部部具体抓,包片部室配合抓的组织领导体系,工作组定期、不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使创建工作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三是加强考核,确保创建工作得到有序推进。为使创建工作取得成效,我社把各基层网点的信用工程创建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明确奖惩。四是加强经验交流,积极吸收其他地区的先 进做法为我所用。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采取召开座谈会和定点宣传等方式,通过印发宣传单、宣传资料、在公路沿线、乡镇主要街道、交通要道制作固定标语、广告牌、悬挂横幅标语、开展“金融夜校”等形式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六是走访调查,开展信用乡镇“回头看”和健档评级。我社基层网点积极与村支两委、村民小组干部深入田边地头、进村入户开展农户建档评级。对已创建成功的信用乡镇开展指标监测。
三、取得的成效
信用工程建设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选择,是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地方党委政府、金融部门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从开展“信用工程”创建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一是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信用乡镇的信用农户授信额度最高可达到50万元。二是信贷资金加大投入,2009年我县信用乡镇创建试点推开以来,我社累计投放农户贷款35.38亿元,加快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茶叶、蔬菜、水果、烤烟等经济作物规模种植以及畜牧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走上了市场化、专业化、协会化和龙头化的路子,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助推了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三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具体 体现,增强全县基层党政干部、信用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了地方党政和村支“两委”在百姓心目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农民得实惠,减轻了农民负担。按平均利率计算,每年可为诚信农民优惠1000余万元贷款利息。反之,信用工程的创建,县委、政府为全县诚信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五是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以开展信用工程创建为契机,我们积极实施农村金融“三大工作”建设,在城区和11个乡镇安装ATM机20台,POS机172台,在全县80个行政村安装农信银自助存取款终端83台,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全面覆盖,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几点体会
总结近年来的信用工程创建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
1、必须坚持党委、政府主导这个保证。过去的实践证明,单靠农村信用社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县委、县政府发挥全局组织领导作用,依靠各乡镇党委、政府发挥牵头领导和调度作用,才能真正干好这项工作。
2、必须坚持整体联动这个工作机制。只有通过各级政府加强协调,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形成整体联动合力,才能把信用工程工作开展好,维护好。
3、必须坚持真抓实干这个作风。只有全县信用工程创建工作者统一认识、团结一心、真 抓实干,讲求质量,才能完成诚信建设规划的各阶段目标,给县委、县政府交上满意的答卷。
五、“某某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信用工程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联动机制和多方协调配合不够。按照“党委政府主导、信用社主推、各部门联动、群众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信用乡(镇)创建工作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但是支持的力度还不够。从创建过程到后期管理,信用社承担了十分繁重的工作任务,由“信用社主抓”变成“信用社单干”的局面,乡镇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之间协调配合和联动机制还需要加强,迫切需要地方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创建工作进度仍需加快。虽然已经按照工作计划有序开展了信用乡镇创建,但“农村金融信用县”申报要求信用乡镇要达到辖内乡镇的80%以上,而我县目前才创建有信用乡镇3个,才达27%,工作进展缓慢,仍需加快工作进度。
(三)信用环境仍不容乐观。虽然信用工程创建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县域信用坏境,但信用社不良贷款仍然居高不下,仍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及干部职工长期拖欠贷款,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我县信用工程的创建。全县信用社共起诉借款户18户,金额为825.08万元,全部收回4户,金额30.5万元,部分收回8笔,金额320.69万元,仍有14笔,473.89万元没有收;行政企事业单位拖欠贷款4笔,本金732.1万元、利息181.17万元;干部职工及家属拖欠贷款87笔,本金267.94万元、利息194.96万元,金融生态环境治理难。
(四)宣传力度弱,营造信用工程创建氛围急需加强。虽然我们已经制作了墙体广告、宣传折页、召开动员会、座谈会等,但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在电视等媒体上进行有声有影的宣传,群众知晓率不高。
(五)目前,仍有部分财务预算单位和农口部门未在信用社开立账户存款,还没有达到金融信用县申报验收标准(按照公平对等、效益优先、贡献度与政策倾斜度相匹配的原则,清理并取消对农村信用社开户歧视性政策。县直单位在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比例达60%以上,财政、农业、林业、水利、供销、水产、畜牧、农村医疗、农村保险、移民等农口部门开户存款比例为100%,农口部门在农村信用社存款资金比例不低于农村信用社在县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比例要求)。信用社按照“资金取之于地方,用之于地方”的要求,以占全县金融机构56%的存款,支持全县70%的贷款,支持地方资金缺口大。
六、几点建议和请求
信用工程创建工作需要各方面大力支持。
1、建议各级 党委政府坚持把信用工程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形成政府主导、信用社主抓、各级部门大力支持的良好局面。
2、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搭建好“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产业支持、科技支撑、市场信息”五个平台,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发展,为巩固信用工程建设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3、请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帮助信用社组织资金,使“金融信用县”评定验收标准早日达到。
4、请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帮助信用社清收干部职工不良贷款,归还行政事业单位拖欠贷款。各单位、部门广泛参与“信用单位”评定,依托“薪动力”干部职工贷款参与建档评级,进一步扩大信用建设氛围。
5、请求党委政府协调新闻媒体,加大信用工程创建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某某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重视诚信建设,树立信用意识,切实把严守信用当作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主动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6、请求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信用社的支持力度,帮助信用社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信用社稳步健康发展,使我县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能早日达到申报验收标准。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各位领导,同志们,虽然我社在开展诚信农民建设、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县委、县政府以及上级部门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 较大差距,距“三农”发展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需求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信用社主抓、各乡镇、部门密切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四位一体”创建模式,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二是开展以信用单位,信用社区、信用园区、信用商圈、信用商户建设活动为重点,强化对信用乡镇、信用单位,信用社区、信用园区、信用商圈、信用商户的动态管理,严格按标准进行考核,确保全县信用工程建设顺利开展。三是认真落实优惠措施,对已授牌的信用乡镇、信用村组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使全县群众真正感受到诚信建设的实惠,看到讲诚信带来的好处,切实提高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推动“金融信用县”的有效开展。四是进一步规范信贷管理,创新信贷模式,强化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体系,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力度,有效支持“三农”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千家万户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条件和标准等;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通过新闻媒体,悬挂、张贴标语,开展“金融夜校”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诚信农民建设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六是将“某某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相融合,促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上台阶。主动与县相关部门做好对接联系,摸清扶贫户基本情况,及时的 对扶贫户开展建档评级工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惠农“双加”贷款方式积极的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助农增收脱贫。
各位领导、同志们,某某县农村信用社是某某人民自己的银行,为“三农”服务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也是共同的责任。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更是农村信用社和基层党政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和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的具体体现,也是为广大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我们将认真总结,大力推广,共同建立地方政府、农村信用社、村(组)和农户“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为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力争在2016年成功创建成为“某某农村金融信用县”
汇报结束,谢谢大家!
某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改革发展系列报道之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中国信息报 2008-10-24 09:23:54 凡个人署名文章,均不代表国家统计局观点,作者文责自负。转载或引用时务请遵守本网“版权声明”。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日前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决定》由十七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其中明确提出将农村金融列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可见中央对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视。
农村金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1993年以来,我国农业信贷规模占全国信贷规模之比在3.1%和5.3%之间,这期间,农业增加值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3年为19.7%,2007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11.7%,同时,农村非农产业对国民经济中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农业和农村信贷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极不对称。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不足将导致经济体的发展陷入“贫穷陷阱”,不仅使贫困恶性循环,而且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加大。
另一方面,“贫血”的农村经济还在继续向城市“输血”。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
一面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匮乏,同时却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大规模转移。这其中暴露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农村金融问题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农村金融的挑战和风险
其实,管理层很早就开始关注农村金融问题,近些年来,国家一再出台相关措施强调金融机构要支持“三农”。2003年6月,国务院出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拉开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序幕;2005年5月,央行明确4省进
行“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成立7家小额信贷试点公司;2006年12月底,邮政储蓄银行挂牌,主要定位于服务农村金融;2007年10月,村镇银行等试点工作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2008年5月,央行、银监会发布《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四类农村金融机构相关政策。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已大幅改善,但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央行上月19日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做出如上表述。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仍不很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此外,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相对仍然较高。
同时,包括工、农、中、建等国有四大银行不断从县以下撤离,农业融资规模的增长缓慢,成为一道多年未化解的难题。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农村金融机构空白和覆盖率低,使农民无法享受普惠制金融服务”。
多年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被视做中国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效率低下、信用环境不好、资产质量差以及抵押担保物不足等,一直是令业界和决策层感到棘手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我国农业生产有成本高、收益低,自然风险大的特点;加入WTO后,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增大了市场风险。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低,系统性风险严重。由于风险和收益不匹配,造成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
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在评估贷款安全的时候仍然强调抵押担保的作用而不是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农户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土地集体所有使得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农户的有效金融需求难以满足。
农村金融的性质决定了在地广人稀的农村提供零售金融产品与服务成本巨大。这就要求农村金融的提供者,坚持不懈地开发符合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不遗余力地压低运营成本。而封闭的农村金融市场,又因为金融供给不足而导致金融服务与产品定价过高,金融服务方式单一。
发展农村金融要从制度着手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责任和分工不清晰;农业银行和信用社改革出现离农倾向、涉农服务能力减弱;农村民间金融缺乏规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育迟缓;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进展缓慢,满足农民贷款需求与化解金融组织风险的矛盾依然突出等问题和形成原因,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远提出,当前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任务应包括:
首先,加快推进正规金融机构改革。一是抓紧实施中国农业银行整体股份制改革,通过国家扶持、自身重组将其改造为按市场规则运行的商业银行。农行要充分发挥贴近农村的传统优势着力提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等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除继续履行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职能、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外,要在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支持作用。三是深化信用社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顾虑信用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其次,积极培育民间的信贷组织。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对“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组织,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管制;对已经进入市场的小额信贷组织,帮助督促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补充机制。允许和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再次,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在继续鼓励农户资源互助担保的同时,建立专门的担保基金,催生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从事农业担保服务;鼓励引导商业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农户信用记录;发展农户联户担保,降低信用风险。
最后,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从特定品种下手,积极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办公模式。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通过保费补贴等手段,扩大投保范围。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进入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保险。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积极发展农业再保险,通过财政补贴和委托代理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原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记者 孙靓)
第四篇:携手实干民营企业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携手实干民营企业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各位领导、企业家朋友:
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能参加此次座谈会,和各位领导及企业家一起讨论关于“引导民营资本对农村投资,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颍上县信用联社的服务宗旨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我们一直和一些实干诚信的民营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这些民营企业中有不少就是对农村投资,如与我们联社合作多年的安徽省阜阳永祥良种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是经阜阳市政府批准的全市第一家农业产业化试点单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基地,农科教相结合、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之路”,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种子、信息,带动了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并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达到了多方共赢。
但是我县民营资本对农村投资的总体情况还有待继续组织推进。
一、我县民营资本对农村投资的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各级政府在组织农村投入、促进农村发展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但仍满足不了我县各乡镇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农村建设投资问题逐步显现,农业和农村投资增加,仍存在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投入总量与占比明显偏低。总体而言,目前农业和农 1 村投资总量不足,比重偏低。①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②是农业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的比重增长缓慢。
(2)农村投资与城镇差距突出。近年来农村投资增长虽渐加快,但与已得到明显控制的城镇投资增长差距明显,特别是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比重趋降。
(3)投资主体相对分散、资金效益不佳。目前农业投入渠道多,相关部门职能划分不明确。一方面,造成资金使用分散,点多面广,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达不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使得应该投入的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投入后的监管较为松散,投而不入、投而不管、重复和乱投入的现象较为普遍,农业投资达到预期效果的只占50%。
(4)农业投资风险系数大。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在生产、储存、流通等环节承担着各种自然风险,同时也存在着市场竞争力弱、比较效益低等特点,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产品价格易波动,投资预期下降,市场风险加大,各层面对农业的投资行为异常谨慎。
二、我国民营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资本的投资效率取决于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环境两个方面。尽管目前民营资本投资农村初显端倪,但从目前情况看,民营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的效应未完全显现,还面临着不少障碍。(1)新农村建设投资环境方面:
①组织机构尚未健全。当前,我市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基本上是自发的、零散的,甚至是无序的,没有专门组织领导机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没有真正介入进去。民营企业参与新 农村建设由谁来负责领导、由哪个部门来组织实施、采取什么措施来具体落实等一系列问题尚未明确。
②政策导向尚未明晰。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很多政策性问题,如民营企业(企业主)无偿捐助农村公益事业的税收政策,民营企业参与合作开发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和土地政策,民营企业招收农民、培训农民的扶持政策等等,目前还没有具体规定。
③合作平台尚未建立。我市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主要是通过企业与村里的直接对接,政府还没有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如政策平台、项目平台、信息平台、活动平台、服务平台等。政府搭建的平台越宽,村企合作的机率越大,取得的成效也越明显。
④环境氛围尚未形成。新农村建设要依靠全社会的参与,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参与。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治环境、舆论环境、创业环境、人才环境等,鼓励和支持更多民营企业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去。
⑤管理措施尚未规范。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民营企业参与是一种新生事物。为保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规范有序,必须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哪些项目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的、哪些是不能参与的,哪些是可以赢利的、哪些是必须无偿的等等。
(2)民营企业自身投资管理水平也存在一些问题: ①企业家认知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大都是个人出资或几个合伙人共同出资,没有将企业当成独立的经济实体,而是更多地看成是自己私有财产的一部分,看成是自己荣誉 和身份的象征,致使企业难以实现产权社会化。另一方面,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思想观念影响,有的民营企业家心存顾虑,担心改革开放和民营企业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不敢大规模进行资本运营。
②体制障碍。一是产权单一落后。不论企业大小,大多选择个体业主制、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投资者通常要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而且投资主体较少,必然导致决策权个人化,阻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企业很难上档次上规模。二是制度不配套。多数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起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职工失业保险制度,与国有企业相比,保障基金积累过少,保险水平过低。三是管理落后。家庭式管理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不规范、不科学、不健全,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主观意识很强、随意性大。
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民营企业仍在走着依靠进口设备、扩大规模等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老路,没有真正把加强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等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许多民营企业对产品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及计划,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缺乏在创新上的有效合作。而有的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认识不足,对侵权行为的防范和打击乏力,一直受恶意抢注商标、商标冒用、假冒伪劣等行为侵扰,面对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缺乏追求技术自主创新的压力和动力。
三、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服务环境、政策体制和舆论氛围,加快民营资本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使民营资本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支撑之一,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三大途径
一是着眼提升农业综合功能,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建设产业结构优、经济效益高的新农村。要坚持“龙头带动战略、品牌建设战略、弱项突破战略、组织合作化战略”四大战略,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投资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是着眼提升农村综合实力,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建设生活环境好、幸福指数高的新农村。要按照“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的要求,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对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加快推进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的转变。
三是着眼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建设增收渠道多、保障水平高的新农村。要围绕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增收渠道多、保障水平高的新型农民的目标,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提高农民增收水平和保障水平,加快推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在更深层次上参与新农村建设。
2、把握四条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的原则。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是政府,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和职责,通过规划先导、投入引导、政策指导,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好环境,提供更大支持。
二是科学和谐的原则。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来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民营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民营企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帮助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自觉行动。
三是自愿双赢的原则。必须立足于自愿,着眼于双赢。要充分尊重民营企业的主观愿望,根据企业自身的意愿来鼓励企业投资、参与新农村建设,也要充分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决策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有权决定本村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事项。
四是务实可行的原则。所谓务实可行,实质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从我县农村地域多样性和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性较大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既要切忌急功近利,形象工程;又要防止标准过高,模式雷同。
3、加大宣传,营造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手段和形式,加大 对新农村建设尤其是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和农村建设过程中需扶持项目等的宣传,让各种社会力量掌握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了解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方式、项目和内容。总结宣传企业和企业家回馈家乡、回报桑梓的典型,增强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加强共建开展情况的跟踪报道,善于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及时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不断将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
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联社将积极准备,信贷支持实干民营企业对农村投资,助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
颍上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二○一二年二月八日
第五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在2008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国家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公共财政主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扶持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加强与外国政府合作,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必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筹集资金。同时,为了完善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体系,由中央财政直接出资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也已启动。《决定》由十七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其中明确提出将农村金融列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可见中央对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视。
而我们蛟湖村地处来舟镇东北向,与镇区相距4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九十年代初,就以开发振兴湾立体农业而闻名,近几年来,又开发了白土工业小区,引进武夷飞燕琼脂有限公司、百创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奶牛饲养场及多家竹制品加工企业落户,为蛟湖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证。现有3个村民小组,131户、总人口446人。其中:劳动力216人,在外务工和经商39人。全村土地总面积5.9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0.49万亩,森林覆盖率70.68%;耕地面积215亩(其中:水田
180亩,旱地35亩);山地面积0.93万亩。在我们村里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村的百合花,可是在发展种植百合花和其他种植植物方面,对于农民来说是有心想发展,却出现资金短缺问题;村民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想提升家庭生活质量,购买家电产品,可是在购买家电补贴产品时,国家给予的补贴力度还不够大,造成村民不愿拿出钱来消费,无法从实质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对农业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多年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被视做中国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效率低下、信用环境不好、资产质量差以及抵押担保物不足、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农村剩余人口流向、村企合作不够等,因此,还有人说农村金融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实践,我总结出农村金融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贷款和村企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不足将导致经济体的发展陷入“贫穷陷阱”,不仅使贫困恶性循环,而且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农村本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在没有其他产业的扶持下,农村村民无其他资金来源,必然要依靠农村信贷的支撑,可是又因为银行的资金借贷是要有评估条件,若是没有资金收回的来源就会造成难贷款的情况,这样不仅锉削村民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造成农村的经济更难发展。在我们村里还有几家企业,就比如说村民发展本村的特色产业---百合花,需要盖大棚、请人
员、买材料,这些资金都要借贷才可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资金难贷使得企业的开启难度提高。
(2)“贫血”的农村经济还在继续向城市“输血”。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再者,农业和农村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加大,若在企业无法发展的情况下会造成更多的村民没有经济来源,这样就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匮乏,同时却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大规模转移。我国农业生产有成本高、收益低,自然风险大的特点;加入WTO后,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增大了市场风险。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低,系统性风险严重。由于风险和收益不匹配,造成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人民的资金来源的匮乏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银行还好会将资金转向有利益回收的地方,像城市的其他企业,这样造成农村的金融资金更是大规模的转移走,农村的资金支持就像无法延续的流水形成枯涸。
(4)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即使之前每年的国家一号文件都是跟“三农”挂钩,可是在政府政策出台后,仍是有许多的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因为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很多时候,国家根据农村现实发生的各类事件后拟定各项政策,可是国家在制定这些政策时却没有考虑到农村的村情村况,没有考虑到时间的有效性,使得政策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这其中暴露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
(5)农村产业结构简单形成经济发展不佳。农村产业结构决定了在地广人稀的农村提供零售金融产品与服务成本巨大。这就要求农村金融的提供者,坚持不懈地开发符合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不遗余力地压低运营成本。而封闭的农村经济市场,又因为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经济服务与产品定价过高,经济服务方式单一。
根据上述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我通过实践调查提出个人一些解决措施:
(1)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2)搭建特色经济发展平台。我村是传统的农业村,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发展乡村经济,就要立足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特色。引进龙头企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改变过去产业扶持的方式,由发展结果的奖励为发展过程中的扶持;要积极鼓励有实力、富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能人或企业领头开发,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嫁接传统工艺,将传统作坊式生产转化为现代化经营,打品牌,进超市,促进传统特色加工业做大做强。
(3)统筹人的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原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关键靠人。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不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积蓄后劲;积极培养经济能人,使其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头羊”和农村经济的示范者,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村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引路人,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狠抓教育培训,强化工作保障,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领导和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带领农民群众闯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新路子。(4)利用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农村需要根据本村的特色产业,利用网络科技宣传本村的特色,在网络效应的支持下,提升本村的知名度,扩大经济资金的来源,促进本村的农业和村企的发展。
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的调查,依据实际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也对于本村经济的发展有了更为明确的计划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