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XXX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专题调研》要求,结合XXX信用社服务县域经济工作的业务实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支持“三农”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2年4月末XX联社各项存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增幅%;各项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增幅%;存贷比率%。我联社坚持“小额、分散、支农”的服务“三农”信贷原则,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XX宝”贷款等惠农信贷品种,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至2012年4月末涉农贷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增幅%,较各项贷款增幅高出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占比%,比上年末提高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中“两小贷款”余额万元,比上年增加万元,增幅%。
二、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支农资金不足。农村信用社立足县域,主要吸收当地存款资金,存款规模受地方经济影响较大,特别是山区农业县,经济规模制约农信社支农资金更加明显。县域范围内存款市场份额的竞争日趋激烈,民间融资行为更加活跃,存款搬家的现象比较突出,支农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信社支农功能的发挥。
(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能满足需求。这些年来,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虽有一定提高,但还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客户群体看,农村金融服务对象广泛,客户群
体个体差别较大,服务需求差异化,部分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从涉农贷款操作和管理上看,农村客户群体对信用社贷款程序多、手续繁琐一直颇有微词,复杂的贷款环节,使一些借款者望而却步,同时,信贷产品单一,未能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从基础服务设施上看,农村信用社硬件服务设施还有待加强,服务网点的改造、人力资源配置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农信社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措施与建议
(一)立足社区、服务“三农”。我联社找准市场定位,主要服务于县域经济,信贷资金绝大部分用于支持本地农户、中小企业的发展,农信社存、贷款市场份额均占当地金融机构第一位,同时也成为本地纳税大户,农信社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支持,与县域经济息息相关,不能离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简单地下达增长目标。
(二)农信社股权改革在探索中前进。XX联社自XX年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以来,增资扩股,自身资金实力不断增强,截止XX年末,股本金总额万元,比改制初期增长了倍。资本实力的增强对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持农信社支农方向不改变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加予确认,比如当前对农信社章程的修改,明确支农承诺等措施很有必要。另一方面,农信社股权流转目前仍处于制度空白,建议监管部分能出台指导意见加予规范。
(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我联社加强网点规划,逐步推进网点改造,完善乡镇网点基础设施,截止2012年4月末,全辖已布设助农取款服务点个,涉及行政村落个,覆盖面达%。做好服务网点改造,2012年规划改造网点个,增设自助银行个,进一步提升网点服务功能与效率。随着服务网点与设施的扩张,风险管控要求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助农取款服务点,农信社既要承担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社会责任,又要承担由此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建议放宽覆盖面要求,成熟一个布设一个。
(四)稳步推广“两小”、“农商宝”等特色信贷产品。几年来,一直保持“两小”贷款的稳步增长,逐步压缩单户额度过大的联保贷款,实现总额增长、户数增加、比例合理的推广目标;2010年我联社推出的“XX宝”贷款品种经过试点,已签约商户家,存入保证金万元,共发放贷款笔万元,为信贷支持农村个体工商户与农户共同发展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五)推行“阳光信贷”,适当简化贷款手续和审批程序。我联社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一是公开信贷品种、办贷流程、信贷服务人员服务片区、办贷监督机构,承诺办贷时限;二是简化万元以下的贷款办贷手续;三是适当放宽基层网点的贷款审批权限。农业和农户小额贷款具有其特殊性,既受其生产经营项目的制约,也与农村地区经济交易方式相关,建议监管部门对额度较小的农户贷款在监管上适度放宽,允许农信社以比较简化的手续规范对此类贷款的管理。
(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我联社多年来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的评定工作,至2012年4月末已评定信用户户,比去年增加户;信用村个,比去年增加个;信用镇个,比去年增加个。同时,与法院、公安等执法部门紧密协作,加大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需要社会各方共同赢造,政府的带头示范作用最为
重要。
(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近年来,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相继出台,我联社积极承担各种低保资金、财政补贴资金的代发业务,先后承接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各种民政优抚对象的补助、水库移民补贴、种粮直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代收代发业务,涉及户数达到万户,这些业务虽然工作量大、占用资源多,但惠及千家万户,我们充分发挥农信社点多面广的特点,为群众提供便利的服务。另一方面,承接各项贴息贷款业务,先后开办了扶贫贴息贷款、下岗再就业贴息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巾帼妇女创业贷款、助学贷款等业务,为构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农信社承接的政策性贷款、贴息贷款业务较多,建议各类财政贴息资金、风险补偿金等的拨付能直接划付农信系统。
年月日
第二篇:关于开展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专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加强和改进农村 金融服务专题的调研报告
按照中央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加大对薄弱领域金融的支持的总体部署,我行从XX月XX日到XX月XX在XX县全县地区范围进行深入调查。在此期间我行成立调研小组,行长任组长。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等方式对全县范围内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情况进行调查,金融机构在加强金融服务方面即有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调研内容作出以下归纳:
一、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目前看,农村信用社以重点扶持小额贷款、五户联保贷款等为主,同时注重开发新的的小额贷款种类和贷款方式,积极探索产业化项目贷款管理模式;农业银行以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主,注重多种经营贷款的开发,积极探索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坚持以粮食收购贷款为主,注重农业基础设施贷款的投入,探索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贷款。三家“农字”机构在政府、人民银行和当地监管部门的共同扶持、服务和引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调和补充,实现了对“三农”经济的最有利得支持。
二、近年来,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规模集镇的形成,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得农村个体经营不断加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但是,农村经济形式过于单一,收入来源渠道有限,原始积累很少,群众难以依靠自身力量扩大再生产,只有通过贷款来解决。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生产成本明显降低,要求贷款的农户明显增加。再者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革,单户的资金需求额明显增加。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的同时,农村、农业、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问题也随之出现,主要体现在:
(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网点不足,只有城镇才有金融机构网点,以信用社为主,使得当地农户无法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办理业务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乡镇或县城,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融资困难。
(二)金融服务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三农”需求。在农村地区经营贷款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信用社,信用社的贷款业务主要包括短期农户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普遍存在期限短、金额小的特点,难以满足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贷款利率定价固化,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都是由上级管理行/社统一规定,基层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执行规定利率,没有利率定价权限。这种简单的浮动利率式定价方法虽方便操作,但忽视了农村信贷市场对利率定价的需求。
(四)农村金融法治环境较差,司法执法难、对拖逃债务人的处罚难以落实,导致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挫伤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热情。同时农村信用咨询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部分农民缺乏信用意识、甚至有部分债务人恶意赖账。
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去解决问题。
(一)扩大营业规模,在农村地区增加营业网点,安装ATM机、POS机等支付工具,建设助农取款服务点,拓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广度,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时间。
(二)在不断完善短期农户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经济情况增加大额农户贷款、涉农企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助学贷款及大学生返乡创业贷款等贷款项目。
(三)实行差别化利率,主管行/社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下放利率定价权限,金融机构要坚持让利于农民,科学、合理、灵活地进行利率定价,在信贷资金安排和贷款利率档次上实施支农优惠政策。
(四)金融机构要肩负起对农村地区进行法制教育和提高个人信用意识的责任。让农民知法懂法,了解认识个人信用的重要性,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的提升。
三、“三化同步”是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而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要求和历史任务。围绕这一主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强化“三农”服务,更好的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确立发展战略,以服务“三农”为主旨,努力优化信贷结构,保障“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稳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支持涉农企业,不断提升涉农贷款占比,增强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动力,努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规范业务操作流程,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提供简便优质的服务,提高运作效率。不论营业部还是信贷部必须做到合规合法,规范业务流程,对外公布业务办理需要的条件,提高业务办理的透明度。
(三)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创新信贷产品要增加信贷种类,研发适销对路的消费贷款品种,重点扩展教育、医疗保健、建房等生活需要贷款;创新中间业务,运用农村地区和县域居民的闲散资金,开展风险可控、收益较高、手续便捷的结算、汇兑、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机构业务的多元化需求。
(四)建立支农导向绩效考核机制,员工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基础工资按合同标准下发,考核绩效工资按考核结果进行下发。
四、在遵循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原则上,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具体监管意见: 服务承诺方面:金融机构要强化支农力度,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因此,建立支农服务承诺制度必不可少,不论是主管行、社还是基层行、社的“一把手”都要在新一年工作前制定支农计划,并鉴定支农服务承诺书。确保支农的服务力度,明确贷款投向,服务农村金融,同时也为监管部门监管提供了依据。
市场准入方面:在符合市场准入基本原则和条件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一个地区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情况、银行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金融市场的规模及潜力。同时新开办的银行是否有利于银行间的有效竞争,是否有利于加强银行之间在提供服务时的配合与协作,最重要的是,是否有利于提高银行服务农村地区的效率。
差异化考核方面:在强化支农力度的基础上,对各地区进行差异化考核。金融机构深入农村地区进行调查,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再此基础上建立支农考核制度,确定支农考核标准,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监管指标适度容忍方面:在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只有深入调查研研究,才能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有的业务可以有容忍度,有的业务不可以有容忍度,如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小企业、“三农”的信贷支持、在存贷比例、或不良贷款率超标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保持一定的容忍度。但对国家退出政策范围的信贷指标,则从严监管,保持零容忍。
五、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支持“三农”的政策,如: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等等,使得广大农民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三化同步”战略部署的提出更体现了农业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石,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生活状态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国家扶持“三农”的政策不光可以发展了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还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政策建议:
(一)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增加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支出,特别是增加农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的支出;增加农村地区农民再教育支出,在农村地区除了义务教育外,农民素质的提高基本上没有其他途径,通过增加对农民再教育支出,使更多的农民在素质上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加大落实差别化货币政策。国家在继续严格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水利建设、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银行金融机构认真执行政策,对于执行力强的金融机构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争取信贷权限和信贷规模,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三)尽快建立监管信息系统,多渠道采集监管信息,实现对银行机构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监控等监管信息的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实现监管人员通过该系统对金融机构的连续监控和动态分析,对银行的潜在风险作出早期预警和防范。同时建立支农考核监管机制,配合国家支农政策的实施,对支农力度大、效果好的银行进行一些政策上的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投放力度,扶持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服务以及监管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只有积极探索、创新,不断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和监管,建立与农村向适应的服务体系,才能真正的实现“三化同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第三篇:信用社农村金融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盖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农村金融服务情况的报告
省联社营口办事处:
根据营口市人民银行《关于开展2010-2011农村消费需求快速调查的通知》要求,我联社将2010年金融支持农村的措施、成效、问题进行了总结统计,并将2011年金融服务农村情况进行了规划,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0年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采取的措施
1、确定金融服务农村方向
盖州市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发达,初步形成了水果、水产、畜牧、白色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全市农业形成了东、南部以无公害果品生产为主体,以山野菜、柞蚕、珍禽、羊、牛、猪等种养业基地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中、西部以沈大高速公路绿化产业带为重点的高效特色农业生产,以葡萄、黑李子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生产,以工厂化养殖为标志 的“海上营口” 建设;北部以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为主,稻鱼、稻蟹混养等立体高效农业为代表。
根据盖州市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我们明确了立足县域经济、加大“三农”贷款投放的战略,确立了“三条支农主线”:一是东、南部地区以支持水果、柞蚕、畜牧养殖等为重点,二是中、西部地区以支持塑料大棚、蔬菜、水产 捕捞和养殖等为重点,三是北部地区以支持水稻、稻鱼、稻蟹混养等为重点,使全市信用社能够各自找准信贷支持切入点,有的放矢地投放各项贷款,推进信贷主营业务规模迅速扩张,为完成改革、经营和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2、完善农户小额信用方式,大力投放农户贷款。首先是加强农户信用等级评定。通过认真开展贷前调查,详细了解本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农业生产的品种和项目,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其次是按照信用等级严格授信。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了逐级授权的管理方式,授信额度为1-3万元,有效的缩短了农额小额贷款的审批时间。第三,按照实际合理定价利率。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小额农户贷款利率,摒弃了过去“一浮到顶”和就高不就低的利率定价机制,将农户小额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控制在合理水平,有效的扩大了农户贷款的覆盖面。截止到12月末,全辖已发放农户贷款107945万元,支持农户34004户,农户贷款余额达到119965万元,占全辖农户25%。
3、进一步开展道德信贷金卡工程,延伸小额信用贷款领域。
我们积极与村镇政府、宣传部、文明办等相关部门协作,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为农户办理贷款打好了基础。2010年,我联社开展了新一轮十星级文明户评定活动,新评 定十星级文明户2507户,于3月末前完成发卡,为农户贷款提供便捷的条件。同时有效的解决了“银行有钱不敢贷,农民缺钱贷不来”的两难现象。
4、加强地域优势扶持力度,支持禽畜养殖业发展。盖州市拥有天然的禽畜养殖优势,针对这个特点,我们采取抓大户、带小户等有效措施支持养殖业发展。今年,我们对高屯、卧龙泉、杨运等十几个山区乡镇,投放绒山羊养殖贷款7000万元,支持农户3500户,绒山羊存栏数达到25万只,农民累计增加收入2000余万元。投放养鸡、养牛贷款6900万元,支持2000余户农民,牛存栏数达到1.5万头,鸡存栏数达到55万只,农民累计增加收入1500余万元以上。如,高屯镇养羊大户廉玉启看准时机欲扩大养殖规模,但资金不足,向高屯信用社申请贷款,信用社在调查审查后,为其发放了15万元贷款,解决了该户的资金困难,使该户一跃成为高屯镇数一数二的养羊大户,带动了周边一大批农户从事绒山羊养殖。
5、发挥沿海资源优势,支持海产品养殖业、加工业。盖州市是全国海蜇生产和出口基地,出口量占全省的80%,占全国的60%。海蜇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价格一路攀升,沿海农户借助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近海养殖、海蜇捕捞及深加工。对此,我们抓住海产品捕捞、加工、养殖的有利时机,投放贷款5500万元支持农户 捕捞,投放7000万元支持海产品深加工,使沿海地区农户收入不断增加。如,盖州市西海村村民田福贵,多年来一直从事海蜇收购加工销售生意,今年到了海蜇捕捞季节,该户欲扩大加工生产规模,向信用社申请贷款,信用社仅用2天就为其发放贷款12万元,保证了该户的生产经营需求,预计该户加工海蜇销售后利润可达5万元。
6、积极投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带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盖州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其中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尤为重要。截止2010年12月末,我联社信贷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17户,贷款余额4496万元,带动农户1万余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户;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
7、抓住农业规模化经济体,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盖州市辖内农业专业合作社已具规模,共有各类合作社233个。我们针对专业合作社无法提供有效抵押担保的难题,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最大程度地满足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需求。
二、取得的成效 截止12月末,盖州联社各项贷款余额突破25亿元,累计发放各项贷款189938万元,净投放15650万元,增幅达到6.24%,完成全年计划15650万元的100%。因为贷款的及时、大量投放,全辖收息实现了18193万元,比同期多收了2293万元,经济效益也大幅增长,实现利润2200万元,同时,信用社社会形象和地位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信用社已成为盖州市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各项存款占全辖金融机构的 34%,列在第一位,各项贷款余额占全辖金融机构的52%,列在第一位。
在农村信用社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支持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真正实现了社农“双赢”。盖州市也因此被国家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县、无公害水果示范县、秸秆养羊示范县,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果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海蜇生产和出口基地、绒山羊生产基地。预计盖州市2010年农业增加值在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7500元,增长14%。其中,仅畜牧养殖就可为农民累计增加收入500余元,水产平捕捞、加工、养殖可为农民累计增加收入800余元,高效农业可为农民累计增加收入500余元。
三、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抵押担保难。
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的根本原因是“抵押 担保难”,现有的小额信用贷款额度不能满足或者不能全额满足部分农户的贷款需求,而多数农户只有居住的住宅房屋,不能提供有效的资产抵押。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最突出问题也是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人,使信用社不能全力对其进行信贷支持。目前我联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主要体现在对社员的个人贷款上,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保证贷款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用社信贷支持农业的力度。
2、农户抗风险能力较弱、信用环境差,使得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
农户贷款不良率较高主要原因一是农户从事的种植业、养殖业受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影响较大,而农户个体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导致信用社形成大量不良贷款;二是部分地区信用环境差,农户还款意识不强,贷款后不愿还款。
3、农业保险险种少,不能有效降低农业风险。目前保险公司对农业贷款保险的险种较少,仅有人身意外险和抵押物财产保险两种,不能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及防范农户经营风险。
四、意见及建议
1、成立担保机构,为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 如有关部门牵头,各专业协会、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出资成立各行业风险担保基金,对缺少资金 想贷款,又提供不出有效的抵押、担保的种植户、养殖户、专业合作社等提供担保,担保额度可在基金额的基础上放大10倍,也可以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可有效解决种植户、养殖户、专业合作社等无有效抵押、担保问题。
2、政府带头打造良好信用环境,对农户给予政策扶持 一是建议地方政府以身作责,协调各个部门打造出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得人人遵守信用、信守承诺。种植户、养殖户的信用度提高了,信贷人员也敢放贷了,信用社也可相应提高信用贷款额度,这样即使农户受益,同时信用社也从中得到收益;二是希望政府在落实国家支持“三农”政策的同时,给予农户信贷贴息政策,减轻他们的负担。
3、协调保险公司增加农业险种
建议协调保险公司出台、增加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品种,给种植户、养殖户上保险,增加种植户、养殖户抵抗自然灾害、疾病、瘟疫以及市场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种植户、养殖户损失,降低信贷风险。
五、2011年农村金融服务规划
1、积极支持设施农业种植业
省政府设施农业三年规划出台以来,盖州联社牢固树立“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农业富民”经济发展战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着力扶持设施农业建设,使农民逐渐摆脱传统农业靠 天吃饭的束缚,走向靠设施、靠技术实现现代工厂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我社一心为农、勤廉高效的贴心服务下,如今,设施农业在我市已是遍地开花,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的劲头儿越来越足,农业“大棚”已成为打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门的“金钥匙”。
在我市,以“大棚”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早已成为农民认可的致富之路,但因其建设标准高,投入资金大,很多农民尽管清楚的知道“大棚”就是个“小金库”,却也只能望而兴叹。为解决这一限制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两年,在全面做好“支农“工作的同时,盖州联社始终把支持设施农业建设作为信贷投放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满足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需求,有力助推了我市农业格局的大转变和农业经济的大发展。2011年我联社将继续增加对设施农业种植业的扶持力度。
2、扶持生姜种植业
素有“生姜第一镇”的徐屯镇生姜生产已有60余年的历史。徐屯镇生产的生姜块大、肉厚、口感好而受省内外客商的青睐。二00五年被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批准为无公害食品,并注册为“辰丰牌”生姜。二00八年又被列入第六批国家级生姜生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镇生姜种植面积5000亩,年生产量达4000万斤,产值近3亿元。为帮助农户做大做强这一农业特色产业,我社2011年将积极投放信 贷资金,为农民朋友发展生姜种植业保驾护航。
3、助推绒山羊养殖业发展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绒山羊养殖已成为我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由于东部山区在养殖绒山羊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有十多年的养殖经验,使东部山区高屯、榜式堡、暖泉、万福、梁屯、小石棚、什字街、卧龙泉、矿洞沟、徐屯、杨运、双台等十几个乡镇平均半数以上农户都养羊。每年举办1—2次种羊交易大会,东部山区已成为全国绒山羊繁殖、育种基地。绒山羊养殖业的兴起,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好转。目前,全市有养羊户10829户,养羊经纪人413名,绒山羊饲养数量达到41万只,年产羊绒125吨,出售种羊5万只,实现总产值4亿元以上。
我市绒山羊养殖正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成立了一批绒山羊养殖合作社及绒山羊养殖协会,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把握市场行情,避免信息不畅,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减少羊贩“扒皮”的中间环节,使养殖户获得最大收益,加大了抗风险能力。我社2011年将重点对绒山羊养殖业进行信贷支持。
盖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二0一一年一月十一日
第四篇:关于开展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专题调研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巢湖监管分局
关于开展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专题调研的通知
各村镇银行:
按照中央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加大对薄弱领域金融支持的总体部署,根据银监会《关于开展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专题调研的通知》(银监办便函„2012‟170号)要求及安徽银监局的布置,为全面了解辖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情况,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各行务必高度重视此次调研工作,要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开展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要成立专门组织,落实专人负责,集中精干力量,制定详细计划,加强工作协调,认真做好调研工作。
二、方式灵活,讲求实效
各行要紧紧围绕调研内容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采用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形式,根据地域差别和机构差异情况,有选择性地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增强调研工作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统一分工,各负其责
各行要做好分工和协调,明确各自职责,做到有的放矢。
四、按时上报,确保质量
各行要对照调研提纲,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单位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对国务院、银监会“三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二)本单位在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和创新经验推广;
(三)制约本单位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问题,包括主客观因素;
(四)本单位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从发展战略、股权基础、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创新、绩效考核等方面,分别提出完善“三农”服务机制建设、提高支农服务水平、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政策建议。各银监分局和安徽省联社还要就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服务水平等提出差别化监管建议和管理措施(包括服务承诺、市场准入、差异化考核评价以及对主要监管指标适度容忍等方面)。
调研报告要做到条理清晰、内容详实、有理有据、论证充分,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要用数据进行佐证,存在的问题要用说服力较强的案例反映。请各单位于5月31日之前将调研报告连同附表(纸质和电子版)报送巢湖银监分局农金科。
— 2 — 联系人:王啸冰,联系电话:0565-2399023
附件:1.关于开展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专题调研的通知(银监办便函„2012‟170号);
2.安徽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情况调查统计表。
巢湖银监分局
二○一二年五月十日
第五篇:关于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聚成合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及其服务是经济发展的血液。而目前,由于农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显,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三农”金融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另外,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另外,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在所难免,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
特点,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1.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建立起政府主导、横向联动和金融服务“三位一体”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并构建农村金
融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测,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考核,并不断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外部生存环境。首先,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融资成本,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健全信用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强化农户诚信教育,培育农户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政府采用补助的形式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新型农民整体素质。另外,深化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农村市场主体。尽快建设和健全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系统,加快诚信立法,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运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经济手段,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等诚信机构,提升其公信力。建立农村信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完善企业市场竞争和退出的公平环境,创造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诚信环境。其次,转换地方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指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目标、任务以及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切实转换服务理念,强化农村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加快支农金融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保证规章制度的完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护农村投资者、存款者的合法权利。再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与支持力度。财政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农业产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满足农村金融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农村金融生态比城市金融生态相对脆弱,因此,需要加强国家财政与政策性金融对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项目支持力度。同时,需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与制度设计。
2.加快法律制定,为农村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金融立法应循序渐进,平稳推进。应重点制定农业投资法、农村合作金融法和农业保险法等专门法律,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之有能力和动力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首先,制定农业投资法。制定农业投资法,使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法律化,通过立法规定中央、地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比例及相应的责任。另外,农业投资法在法律上要规定对农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农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应低于城市的商业银行,以调整其级差收益。同时,建立农业信贷国家财政补贴制,以补偿因低息贷款而造成的损失,走农村金融“以农养农,国家保护”的路子。此外,农业银行在完成上交存款准备金后,多存可以多贷,但必须明确农业信贷的结构比例和投入时期。其次,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及配套的法规,给农村合作金融以应有的法律保护。在农村合作金融法律中,要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组织形式、融资渠道、经营机制、管理模式、运营规则、职能作用等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在资金、利率、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优惠政策,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在立法中应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经营目标、经营业务、权利义务、与政府的关系等内容做出规定。这样既可以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的依据、规范和保障,又可以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市场,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再次,制定农业保险法。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从法律上明确政府、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政策和财政上予以支持,建立起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在农业保险法中,要明确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和实施方式。扩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农业保险应包括农作物的耕种、收获后储藏、加工及其运输的保险,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财产的保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身保险及各种手工艺和家庭产品的保险等。另外,要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保费补贴,根据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财力,规定保费补贴的参考比率;进行费用补贴,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由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经营费用进行补贴。实行某些优惠政策,对农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免税,对其经营的商业保险业务则降低税率,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也实行免税;对农业保险的投保人提供贷款担保或对向投保者提供低息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另外,要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制度体系。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等。
3.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首先,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内控制度,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树立以改革和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价值观,构建起涵盖农村信用社各部门、各岗位以及每个员工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目标考核、真正使经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增强其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同时要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其次,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强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强化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有效地转换经营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内控执行效果;强化增资扩股工作,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操作的合规合法性,逐步优化股权结构。再次,完善治理结构。在治理结构选择上,要坚持所有者控制原则及效率管理和监督原则。要做到入股农民是农村信用社的所用者和控制者,形成信用社和入股农民的命运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制度和体制安排,创造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在组织内部结构机制安排上,既要相互统一,又要相互制衡。根据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所有者的利益主体和他的风险主体是一致的,而在治理上和管理上也应由他们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最后,加强风险防范。努力扩充资本金。资本充足率提高了,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同时,农村信用社应抓住改革的机遇,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改善自身经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形象,做好服务,强化信用社与社员的联系,使入股社员得到实惠,提高人们的入股积极性。努力实施多元化战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务应该多样化,资金的投放领域和投放对象应该广泛化。提高信贷质量。农村信用社要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严格信贷审查,加强信贷管理,及时催收贷款。
4.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应构建一个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相结合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首先,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作为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逐步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满足不能通过竞争性金融活动而获得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继续支持国家粮油储备体系建设,履行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在业务拓展上,农发行在目前基础上调整充实业务范围,积极开办粮油产业化经营贷款、重新对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市场定位,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结构,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使其成为支持农村发展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同时要拓宽业务覆盖面。通过增设基层网点、接收部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或接收部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作为自己的分支机构,增强服务农业的能力。另外,逐步开办扶贫开发项目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业务;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和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拓宽筹资渠道。此外,建立农村政策性保险业务,鉴于商业农业保险尚缺乏市场基础,建议在政策推动下争取成立地方性的,以政策为依托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建议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在财政补贴之外,支付农民的保费补贴和农业保险部门的超额赔款补贴,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其次,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合作金融机构因自身制度设计的特点,使得为社员服务方面具有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的内在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如由农户自愿发起的资金互助组织,这种资金互助组织应是真正意义的合作制组织,社员之间互相监督,社员代表参与合作社决策,建立社员大会控制下的法人治理机构,有效建立其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再次,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民间金融具有信息成本低、利率弹性大、服务态度好等优点,适度、健康的发展对于活跃民间投资,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要通过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民间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的信用资源来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主体,使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国家应尽快制定民间金融相关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加强政策引导,规范民间金融行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之合法化、公开化。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根据市场化的原则,发展以不吸收公众存款的私营、股份、合作制的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条件成熟时可由监管部门实行备案制管理,设立民营银行,提高民间金融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更好为“三农”服务。
5.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首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调整县级金融服务功能。国有商业银行要合理设置县域机构,取消单纯吸储的银行营业网点。商业银行可以适度调低系统内上存资金的比例和利率,以减少和解决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农业资金流向非农业、经济落后地区资金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这个资金盈缺布局不均衡、两极分化越拉越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适度“放权”,给予或扩大对基层行的资金授权授信额度和新增贷款的审批权限。其次,调整、完善农村邮政储蓄的功能,以改变邮政储蓄造成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国家应制订相应的政策,政储蓄资金管理办法,必须对现有邮政储蓄制度进行改革。将县以下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通过人民银行全额用于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并将此作为一项制度稳定下来。另外,降低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中央银行利率。此外,按照机构企业化方向改革邮政储蓄机构,推进邮政储蓄银行网络的建立,并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面向“三农”开展业务;通过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再次,对支农再贷款要进行财政贴息,引导资金进入农村。不论在地方一级还是在国家一级,财政支农资金和信贷资金都缺乏衔接和配合,国家和地方财政可将支农资金给予财政贴息,以引导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加大农业投入,降低农民的贷款成本。
6.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首先,建立农村信贷保险制度。积极开发农业贷款损失补偿保险品种,对商业性保险公司按照农业保险的业务比重给予相应的保费补贴及免交涉农业保险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其次,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引导农民参保意识;也可以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办业务,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代理农业保险业务。也可以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再次,建立信用担保补偿机制。政府要建立信用担保补偿基金,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补充当年基金并牵头组建符合农村需求的评估担保机构,设立由财政、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出资的信用担保基金,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以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最后,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机制。消除政府承担隐性担保的责任,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为稳定金融体系提供事后补救措施,也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