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畜牧水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畜牧水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广德时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份额大幅提升。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畜牧水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来抓,不断加大养殖生产扶持力度,落实养殖综合防控措施,我县的畜牧水产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配音:我县地处苏浙皖三省八县交界处,交通便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工作,将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来抓,全县畜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近10年来,我县涌现出一大批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协会和养殖大户。
配音:(企业仅供参考)广德县斌强鸭业是我县鸭业养殖龙头企业。1990年,斌强鸭业从养殖500只肉鸭起步,在众多的养鸭户中脱颖而出,在市场风浪中,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种禽繁育、孵化及肉鸭饲养、屠宰加工和熟食制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公司。
采访:广德斌强鸭业负责人
配音:龙头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养殖协会的发展,辐射出强有力带动作用,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县形成了以和威集团为龙头的肉鸡养殖群体,以安泰公司为龙头的生猪养殖群体,以荣达禽业为龙头的蛋鸡养殖群体,以斌强鸭业为龙头的肉鸭养殖群体,以和威集团和县苗禽协会为龙头的苗禽产销群体,以獭兔和蜜蜂为主体的特种养殖群 1
体的六大畜禽养殖群体。畜牧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规模迅速壮大,龙头带动作用已经突显。(字幕)截止目前,我县畜牧业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龙头企业10家。全县畜禽养殖标准化小区120个、规模养殖场756个、家庭小作坊式小规模养殖户1300个、畜禽专业产销合作社23个,全县规模养殖比重达95%以上。
配音:(简单介绍一个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小区)
在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示范小区场的带动下,我县畜牧业正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之路。2010年我县有3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获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小区场称号,1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获市级标准化示范小区场称号。同时我县依托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建设,建成的安徽荣达禽业有限公司全新标准化蛋鸡舍,配备了从土耳其进口的全自动化蛋鸡养殖设备;建成的安徽和威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单栋10000㎡的全新钢结构肉鸡养殖舍,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我县家禽养殖整体水平,也推动了我县家禽养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采访:畜牧兽医水产局负责人:这个项目建设所带来了好处 配音:为进一步搞活禽产品流通,有效地促进畜牧业发展。几年来,县农委、畜牧兽医水产局积极鼓励、引导、组织养殖大户、营销大户闯市场,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带动畜牧业发展。目前全县共有饲料服务单位100余家,兽药服务单位76家,畜禽营销人员200余人。2000年以来,我县依托龙
头企业和规模养殖户,利用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县这一契机,积极引导和扶持组建畜禽养殖专业协会,使我县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一跃上升到23个,协会的成立和运作,提高了广大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养殖户进入市场架起了桥梁和纽带,有效地促生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采访: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合作社成立的好处
配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的各个领域。08年底,我局与企业共建水平较高的动物疫病诊断监测室验室,为我县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牧业健康发展服务。同时,我县依托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和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积极开展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和肉鸡等技术培训。不仅提高了畜牧养殖从业人员养殖水平、素质,也促进了我县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近几年来,在畜牧业市场需求和政府畜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双重推动下,我县养殖业良种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养殖业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养禽业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已涌现出数家种禽企业和一批中小规模的种禽场。目前,我县已拥有规模种禽企业五个、年孵化肉鸡上亿羽的孵化场一个,AA级种猪企业一个、人工授精服务站一个、苗禽市场一个、苗禽协会一个、小规模种鸭场、哺坊数十个,加上农村数8000余头的散养母猪养殖户,与种畜禽监督管理部门一起构成了我县的养殖业良种繁育体系。
配音:与此同时,我县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无公害产品、精品、品牌畜禽产品的研发放在畜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企业和
合作社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行畜禽无公害化养殖,同时依法加大对养殖环节、养殖投入品市场及屠宰环节监管力度,畜禽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在狠抓畜禽产品质量的同时,我县绿色无公害产品、精品、品牌畜禽产品也逐渐增多,企业及合作社不断地加强与省内外科研单位联系,加大畜禽产品的开发和宣传,我县出现了一批畜禽精品、品牌产品。同时,加快发展淡水养殖业。依拖中小型水库、湖泊等资源,大力发展常规品种鱼养殖、特种养殖和休闲渔业。目前,我县水产品已获无公害认证的有2个、绿色食品认证的有5个、注册商标的有3个。
配音: 畜牧水产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安全,关系到一个产业的存亡。“依法兴牧、依法治牧”是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确保畜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我县继续从建立健全完善动物防疫管理体制着手,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动物防疫管理新的方法和路子。02年我县被列为全省五个基层动物防疫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之一,06年进一步整合资源,组建了县畜牧水产局,内设了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形成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新体系,组建了五个动物防检分站,建立了23个产地检疫报检点,培训和聘选了136名村级防检员,建立了一只素质高、能打硬仗的防疫队伍。同时全力做好防控高致病禽流感病等重大动物防疫工作,狠抓禽流感病、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提高群体免疫力,建立健全养殖档案、免疫台帐和政、技企联系制度,确保免疫质量和免疫密度,加强疫情监测、积极开展禽流感抗体检测采样、化验工作,加强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和监督,进一步落实动物防疫行政许可制度,充分发挥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哨卡的作用,实行全天候24小时值班,对出入境动物运输车辆严格查物、验证、消毒,严历打击逃避检疫的行为,严防疫情扩散和传播。由于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到位,全县实现无重大
动物疫情发生。
配音:近年来,我县采取“政策优惠、产业招商、承接转移“等方式,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的同时,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2010年全县畜牧业产值8.89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3%,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为1465元,占农民人均总纯收入的20%。
采访:畜牧水产局负责人,谈谈下一步发展。
结束语:在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户的带动下,我县畜牧业正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之路。畜牧业已从副业一跃成为农业第一大产业,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份额大幅提升已成为我县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产业。
第二篇:绥宁县“十二五”畜牧水产业发展规划
绥宁县“十二五”畜牧水产业发展规划
畜牧水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规划回顾与预期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十一五”规划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以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狠抓产业发展,推广实用技术,建设龙头企业,强化疫病防控,加强执法监督,保障产品安全,促进了全下县畜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一五”规划进展
畜牧业经济实现了新发展。据统计,2008年全县生猪出栏36.16万头,比2005年递增
2.6%;牛出栏3.35万头,比2005年递增3.5%;羊出栏3.16万只,比2005年递增4.0%;家禽出笼224.46万只,比2005年递增0.9%;禽蛋产量564吨,比2005年递增0.5%;肉类总产量30409吨,比2005年递增2.9%;畜牧业产值6亿元,比2005年递增5.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
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现了新飞跃。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重大动物免疫任务。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成效显著,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我县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年年获得市主管部门的好评。
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了新突破。我县重点招商引进的惠农食品有限公司生态猪场项目的建成必将带动我县养殖业的快速和农民增收主。
畜牧业项目建设实现了新进展。“十一五”规划的4个重点畜牧业建设项目已有2个基本建成,2个正在实施。
(二)“十一五”规划预期
“十一五”前两年,全国养猪业经历了剧烈动荡,生猪产量急剧下降,肉价大幅上涨。200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初步建立了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养猪业得到了恢复性发展,我县养猪业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机耕得到较快应用,牛耕逐步萎缩,这一变化促进了我县规模化肉牛养殖发展,我县目前有肉牛专业户350户,存栏肉牛9000头。养羊业是我县传统的产业,县、乡政府高度重视山羊发展,促进了山羊产业较快发展。家禽业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我县养鸭总数位居全市第一,部分养殖户充分利用我县山多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生态土鸡养殖呈现可喜的势头。
综合上述因素,预计到2010年猪牛羊禽出栏量将分别达到40万头、5万头、9万只、280万羽;肉、蛋、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40500吨、1000吨、2300吨;牧业产值7.8亿元(现行价)。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县畜牧业纵向比有发展,横向比有差距,仍然存在投入不足、发展不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发展不够是畜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纵向比较,我县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较,由于受粮食、经济作物生产的制约,导致饲料供应不足,我县畜牧业与全省其他县市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畜牧业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2、畜牧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县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成绩但步子不快,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2008年牧业产值中生猪占65%,禽占20%,牛羊占10%,水产品占5%。草食家畜的比重虽有提高,但与我县耕地面积少、饲料用粮短缺的现状不相符,与我县丰富的草山资源不配套,与牛羊肉市场需求大的现状不合拍。
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原有的国有种畜禽场倒闭,我县无标准化良种猪场,种猪供应矛盾突出,导致我县种源供应严重不足,外地流入的仔畜成为引发动物疫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当前亟需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以保障畜牧业发燕尾服需要。
4、龙头企业建设亟待加强。畜产品加工是带动畜牧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县生猪、牛羊加工龙头企业尚未建立,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促成龙头企业的建立。
5、畜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扶持。但由于我县财政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扶持有限,畜牧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发展基础不牢。
二、“十二五”畜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养殖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为手段,按照抓规模拓增量、抓加工增效益、抓特色创品牌、抓防控促发展、抓监管保安全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畜牧产业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巩固其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根据我县实际,结合中央扩大内需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条件,力争到2015年全县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50万头、10万头、30万只、400万羽,比“十一五”年均分别递增6.25%、20%、46.6%、8.57%;肉蛋产量分别达到6万吨、1000吨,水产品4000吨,年均分别递增9.63%、13.3%、14.8%;牧业产值1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
三、畜牧业发展重点与产业布局
(一)发展重点
根据我县交通相对落后有利于防疫,竹林、草山资源丰富、溪河水库密布等畜牧水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十二五”期间,以发展土鸡、绿洲黄羊、生态养猪、优质肉牛、特种养殖等生态畜牧业和有机产品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畜牧水产业,大力引进畜产品加工项目,推广和健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产、供、销、加工一条龙服务,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生态环保型畜牧业经济品牌。
(二)产业布局
1、生猪产业。坚持规模发展和生态养殖两手抓,以建设万头猪场、养殖小区为重点,形成以公路沿线为主要区域的优质产商品猪板块,年出栏优质商品猪30万头;以生态环境良好和种猪资源丰富的乡村为重点,加快绥宁花猪开发,形成有机猪产业基地,出栏有机生态猪20万头。
2、家禽产业。以土鸡规模化散养为重点,开发雪峰乌鸡绿洲麻乌鸡等地方口种资源,建设土鸡规模散养板块,年出栏土鸡100万羽,满足城区居民消费需求。
3、肉羊产业。充分发挥绿洲黄羊品种资源优势,经绿洲黄羊为主,推广二元杂交,主攻出栏率,年出栏绿洲黄羊30万只。
4、肉牛产业。以推广冻精改良、饲料青贮氨化技术为重点,改进饲养方式,提高出栏率及肉牛品质。
5、健康水产业。充分利用我县水库资源发展健康水产养殖,推广网箱养鱼技术,养殖品种重点推广巫水鳜鱼、黄顙鱼等野生鱼种,建立洛口山、花园阁等野生鱼繁育和养殖基地。
6、特种养殖业。根据我县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引导发展竹根猪等特种养殖。
四、重点项目与投资预算
项目建设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十五”重点争取和建设以下项目。
1、绥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本项目主要为我县动物疫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建、配套设施、购置仪器设备等,预计需投资180万元。
2、绥宁县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项目。本项目主要为湘西南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建、配套设施、购置检测设备等。预计需投入资金400万元。
3、绥宁花猪保种繁育与杂交利用项目。保护地方优良种公母猪,建种猪保护区、种猪繁育场、人工授业站及服务体系等。绥宁花猪核心群1000头,繁殖群1000头。开展二元杂交;年出栏优质生态有机猪20万头。预计投资12000万元。
4、10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建设乐安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和污水处理设施,推广生态自然养殖模式,年出栏优质肉猪10万头。需投资6000万元。
5、30万只标准化山羊养殖小区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标准化养羊小区,建设标准羊栏和人工草场,推广养羊模式,年出栏优质商品肉羊30万只。
6、种草养畜项目。建设标准牛栏、人工草场和冻配点,推广冻精配种、饲料青贮和秸秆氨化,实现肉牛年出栏10万头。预计需投资6000万元。
7、牛羊产品加工项目。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建设牛羊产品加工厂及污水处理配套设施等,年加工山羊10万只、肉牛5万头。预计需投资1000万元。
8、10万头生猪加工项目。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建设生猪加工项目及污水处理配套设施等,年加工生猪10万头,预计需投资600万元。
9、健康水产养殖项目。多方筹资建设水库网箱养鱼,规范网养布局和提供技术,年出库鳜鱼、黄颡鱼等名优特健康水产品2000吨。预计需投资600万元。
10、特种养殖项目。筹集资金建设种场,年提供种竹狸2000组,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和配套设施,提供疾病控制服务,年出栏健康优质竹根猪20000只。预计需投资300万元。
11、地方特色生态乌鸡项目。主要建设项目包括保种、扩繁、供应父母代种鸡和生产商品鸡,年供父母代种鸡1000套,出笼生态乌鸡100万羽。预计需投资600万元。
第三篇:工业园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工业园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渭南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 陕西调查 第32期 总第305期
2013-11-5 10:37:00 工业园区是依托市、县区域形成的一种聚集型的产业圈,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中指出:“实践证明,发展县域工业园区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近日,我们对渭南市的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园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区域总体水平,园区企业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较少,配套生活、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供需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成为制约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 1.政策扶持产业园区建设
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产业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保证了县域工业园区的规范发展、科学运行。2009年,省政府又印发了《陕西省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纲要(2009—2012年)》,其中着重提出了要在现有187个县域工业园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抓好100个重点园区建设,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2011年制定了《县域工业集中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定对集中区内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两年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46亿元,共支持了116个项目,总投资达55.29亿元。
渭南市2007年开始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中共渭南市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在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税收、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制定了跨区域经营企业、产业联合转移企业的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经过6年多的建设,全市工业园区的数量已达13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2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区10个;一期规划建设面积118平方公里。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从2009年底的264户增加到2013年6月底的927户;园区主导产业由单纯的工业逐步向发挥各自区域优势的农业及服务业产业拓展,分别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医药、精细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煤化工、钢铁等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园区的规划建设及相关事务由独立的园区管委会进行管理,政府投资,企业受益,产业基础良好,充分发掘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吸引市、县内外甚至国内外企业集聚园区。截止2013年6月底,13个工业园区完成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投资83.70亿元,投资强度为0.75亿元/平方公里。2.园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总体水平
工业园区从规划到建设集合了当地的优势资源,区内聚集的企业往往是当地甚至全国实力较强的企业,加之各项优惠政策对园区企业的倾斜,使得园区内企业快速成长,带动了园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园区入驻的927家企业,九成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园区外企业。从营业收入看,201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450.96亿元,同比增长11.7%;而13个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237.75亿元,同比增长30.3%,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市的85.3%;从税收看,201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69.5亿元,同比下降38.4%;工业园区企业上缴税金37.2亿元,同比增长22.6%,园区创造的税收优势极其明显。
3.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快速发展的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的重要贡献力量,带动了全市经济的较快发展。目前渭南市工业总产值中,七成来自工业园区;全市工业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八成多来自园区企业;全市工业企业缴纳的税金,五成多来自园区企业。2012年,工业园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达三成,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30%来自于工业园区,表明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发展的领军。
4.对扩大社会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调查显示,工业园区从业人数增长较快,是社会就业扩大的重要区域。2012年,工业园区吸纳社会就业人员16万人,就业人数同比增长32.8%;从业人数占渭南市全社会就业人数的5.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富平县庄里镇的陕西华达陶瓷有限公司是西部地区最大的陶瓷砖生产企业,年销售额数亿元,产品销往新疆等地。该公司上千名职工中,有超过700人为附近窦村镇、庄里镇的农民工,经过培训,他们成为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人年均收入1至2万元。
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进程亟待加快
标准厂房的建设对于提高工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承载力、吸引企业入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09年开始,渭南市政府在全市工业园区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但目前标准厂房建设进程缓慢,制约了工业园区吸纳企业和招商引资。截止2013年6月底,工业园区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标准厂房面积仅为20.1万平方米,仅占规划面积的17.5%。13个园区中只有5个园区实施了标准厂房建设,6个制订了标准厂房建设规划,还有2个标准厂房建设规划正在制订中。
2.园区土地集约化利用不足
由于标准化厂房建设进程缓慢,标准厂房容积率较低,造成土地浪费。一些工业园区土地规划后一直没有企业入驻,土地长期闲置。如渭南市某经济园区,标准厂房规划面积32.05万平方米,目前仅建成1.6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其他土地闲置。大荔县、白水县的工业园区,也存在同样问题。
3.部分园区配套设施不健全
对于入驻的企业,如何帮助其顺利快速的发展是工业园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建设住宿用房等生活配套设施是促进企业加速成长的基本条件。调查发现,部分工业园区在标准厂房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配套的公租房、商务办公用房以及职工住宿用房、商业网点等配套设施的后续建设,企业缺乏入驻动力,入驻企业难以集中精力发展生产。一些工业园区存在排污管网不配套,雨污不分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供气等设施落后等现象,给周边地域带来了极大的环保压力。
4.园区企业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了不少优质企业入驻园区,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分公司因业务发展,每年都需要扩充300到500名专业人才,但是人力资源市场上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现象长期存在。陕西省高校林立,但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对接,导致园区内企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矛盾。
5.园区中较大型企业优秀劳动力流失现象开始显现
由于渭南与西安毗邻,园区企业有经验的优秀员工外流现象日益显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西安存在区位优势,很多有经验的员工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到西安寻找发展;二是企业员工大多希望能够在工作的地方安家立业、高质量生活,而园区建设和企业目前尚不能满足,园区企业和地方政府吸引人才的措施和政策仍然缺少一定力度。
三、促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明确建设目标,系统规划园区建设
在战略定位明确以后,园区建设必须有系统的规划跟进和明确的目标体系,为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提供清晰的导向。如环保、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在引进项目前就要做好系统规划,怎么建、建哪里,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或企业进园如何管理等,都需要明确。园区 应围绕自身的战略定位,明确每年引进多少企业、建设多少厂房、建设多少配套设施,为推进园区各项工作和加快发展指明方向。
2.强化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协调
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园区应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服务工业化的建设理念,做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互动,协调发展。应当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帮助入驻企业解决员工成家、置业等生活问题,真正做到“筑巢引凤”,留住人才,使工业园区逐步向产业聚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发展。
3.积极寻求高效的园区管理和运行机制
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不断适应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创新:一是建立全新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在园区管委会模式基础上注重引入专业的管理服务企业,逐渐下放服务权限;二是赋予园区管理者系统的管理权限,确保企业在园区内就能完成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所有审批手续;三是实行独立管理,避免与行政区的权利交叉现象;四是园区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要高度精简,转变作风,使各项优惠措施能够实实在在惠及区内投资者和企业。
4.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项目驱动是节约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有效方法。工业园区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促进企业和项目进园,根据企业进园进度逐渐扩大园区规划土地面积;对于入园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土地使用面积和厂房容积率,杜绝企业多占土地导致占地不用现象发生。
签发:王恩斗
核稿:李 玲
撰稿:渭南调查队 张建录 肖茸 刘小兵
第四篇:全力助推XX经济发展
全力助推XX经济发展
作为重要的行政执法和经济管理部门,国税部门肩负着为国聚财、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双重使命。伴随着XX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XX的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也给国税部门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我们牢牢把握XX经济“稳中有升,持续提升”的总基调,坚持经济税收观,围绕中心、站位全局、主动作为、服务大局,自觉把国税工作融入XX经济建设大局,全力助推XX经济发展。
牢记税收使命,为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牢记国税部门“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根本职责,把围绕收入抓管理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开展“新春话发展”、“五五立局”论坛等活动,把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到谋发展、干工作上来,凝聚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来。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主线,不断做大税收蛋糕,为XX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保障。2011年我局共组织税收72.68亿元,继2008年后再次迈过70亿大关,创历史新高。今年一季度累计组织税收20.99亿元,实现首季开门红。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始终遵从“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一基本规律,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重点,严格执行一系列调结构、促发展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2011年落实税收优惠11.09亿元,其中审批出口退税3.7亿元,固定资产进项抵扣6.48亿元;2012年出台了支持XX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一系列措施,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压缩环节加快审批、创新机制优化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结构调
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起征点调高等政策,起征点调高政策惠及16357户个体工商户,未达起征点户达到个体工商户的75.5%。对39985户(次)小微企业免征普通发票工本费83.6万元,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添了活力和后劲。
创新纳税服务理念,为经济发展构建有效载体。牢固树立“中原发展我有责”的主人翁意识,把握优化服务这一重点,积极主动服务,提升服务标杆。我们加快由“执法+管理”向“执法+服务”转变,在全系统开展了“服务在我手中 满意在您心中”活动,积极探索办税服务大厅实体化,实现审批事项在大厅办结,加强工作讲评和沟通管理,建好服务窗口;加大税收宣传力度,对纳税人进行沟通式、定点式讲解和引导,树立依法诚信纳税典型,用和谐融洽的征纳关系为经济发展凝聚合力。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为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环境。牢固坚持依法治税这个基本原则,规范税收执法,努力为XX经济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坚持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当好税收法律卫士,自觉用法律约束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税收经济秩序,2011年共检查纳税人838户,执行入库税款1.23亿元,今年1—3月稽查入库1975万元;加强执法监督,发挥税收执法督察和内部审计的综合监督作用,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
坚持素质引领,为服务经济发展打造高效团队。牢固树立“严管就是厚爱”的理念,将以人为本与从严带队相结合,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坚持文化培育,用“忠诚、奋进、发展、为民”的XX国税核心价值观引领人,带动工作;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国税大讲堂”活动,抓好岗位技能培训、高素质专业化骨干培训,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狠抓工作落实,开展“我的工作大家评”、明察暗访活动;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围绕案例找风险,围绕风险抓内控,围绕内控保平安”大讨论,完善内控机制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为服务XX建设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和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保护电力设施 助推经济发展
保护电力设施
助推经济发展
——达州市“保护超(特)高压电力设施平安乡镇(街道)”创建活动推进会在渠县成功召开
为了深入贯彻省、市综治委的安排部署,全面推进“保护超(特)高压电力设施平安乡镇(街道)”创建活动,确保全市超(特)高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7月18日下午,达州市“保护超(特)高压电力设施平安乡镇(街道)”创建活动推进会在渠县召开。会议由市综治办副主任张建忠主持;中共渠县县委副书记淳永奉介绍了渠县的人文历史和发展现状,并就渠县“三电”工作的总体情况作了说明;市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委“三电”设施安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三电”办主任方波做重要讲话;达县、大竹、渠县的“三电”负责人汇报了“保护超(特)高压电力设施平安乡镇”创建活动工作的开展情况;市级相关部门,达县、大竹、渠县所涉乡镇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达县在“保护超(特)高压电力设施平安乡镇”创建活动中,一是建立了五个工作机制,即:组织领导机制,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共防共治共调共处的协调工作机制,定期排查工作机制,确保境内两条超特高压线路安全畅通。二是做到三个广泛宣传教育,利用综治宣传月活动集中宣传,以及对中小学生、未成年人、施工作业人员的宣传教育、“五残”人员的监管、废旧收购站点的发展宣传,提高群众爱线护线意识。三是抓好三个排查整治,切实消除超特高压线路安全隐患,即:开展集中重要部位的清理整治行为,全面摸排涉线各类矛盾纠纷,危及超特高压电力设施运行的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深化工作措施,落实责任,确保保护超特高压“平安乡镇”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方波要求,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要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超(特)高压电力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紧迫感,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解决突出问题,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要突出重点,加大宣传教育、巡线守护、排查调处和打击整治的力度,确保创建活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对照责任目标,健全完善排查打击整治、企业内部治安保卫、联动执法推进基层平安创建、宣传教育、保障考核等工作的长效机制。方波希望,大家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平台上,全面推进“保护超(特)高压电力设施平安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各项工作,为建设幸福达州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