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农村金融工作助推农业产业创新发展
农村金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工作,紧紧围绕省市决策部署,不断加快金融事业发展,促进金融服务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08年,**县各项存款余额为63.29亿元,较年初增加13.7亿元,增长27.6%,同比多增4.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1.65亿元,实际较年
初增加2.86亿元,增长14.22%;存贷比为36.37%。今年截止到2月底,全县银行各项存款余额69.0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25亿元,其中4家农村金融机构存款49.09亿元,占71.11%,贷款17.22亿元,占77.39%。同时,我县公开发布了全国首份县域金融生态评估报告,荣获首批市级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县。当前,全县农村金融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农业发展。积极利用银企政三方座谈会、项目发布对接会、建立信贷项目日常流转机制等方式,切实加大对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近些年来,仙竹米业、丹陵花木、新城牧业、恒源油脂等一批农产品龙头企业,菜花坪、大同桥、新市等一批规模农业基地得到了银信支持。2008年,全县累计发放农业贷款8.84亿元,占全县累放额的39.78%。二是缓解了农民需求。推动了小额信用授信贷款,保障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要。2008年对全县12.8万符合授信条件的农户核发了贷款证,占总农户的71.5%,全年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61亿元,占同期贷款总量的52%,帮助农民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支持了农村建设。为落实国家项目配套,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农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农村路网、水网、电网和信息网等建设,有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近3年来,信贷投入了约为3亿元。如2008年,农发行对县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发放贷款5000万元,对农村数字电视项目发放贷款1000万元。
农村金融问题是农村反映较为强烈、较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农村融资难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农村企业融资难。农村企业内部管理欠规范、经营体制风险高、有效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低,贷款企业的贷款满足率低。据调查,全县目前有80%以上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信贷支持。二是农村金融服务少。农村可用抵押担保物有限,金融服务点全面收缩,金融服务弱化问题明显。如我县设在县城以下的金融机构仅有34个,其中每个金融机构平均服务对象超过两万人,服务半径达50多公里。三是农村信贷成本高。农业贷款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贷款农户多、单个贷款额度小,信贷资金营运成本大;农业生产经营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相应信贷风险较大,这些都增加了对农贷款的成本。四是民间融资规模大。我县民间资金活跃,融资规模估算超过贷款规模。经济处于低潮时,特别是一些企业的民间融资最容易出现资金链条断裂,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改变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不优、质量不高的局面,建立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对此,我们建议加大四个方面的工作力度:一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平衡发展。农村信用社要始终发挥支持县域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农业银行立足农业,回归城乡;农业发展银行发展农业,建设农村;邮政储蓄银行调整业务范围,反哺城乡。二要鼓励农村金融组织大胆创新。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培育新型金融主体,积极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试点,允许有条件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引导各类民间金融组织依法依规运营,切实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不足。三要破解农村抵质押品缺失难题。创新抵押、质押贷款模式,不断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有序发展动产、不动产抵押贷款,积极发展林权、农户住房、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四要保持农村金融低成本优势。政府建立利率补偿机制,对直接用于支持“三农”的贷款,由财政给予贴息或发放补贴资金,或减免税收,运用财政手段拉动金融信贷资金对“三农”的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有力的金融服务。
第二篇: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近两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汉源”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以高新技术助推产业提质增效,难中求进,跨越赶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为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快创新步伐,本文试图在总结已收获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已收获初步成果。
一是引进优质科教资源,搭建产学研联盟,助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迈出大步伐,县校(院)合作深入推进并取得实效。已合作开展科研、科技示范、培训项目十余个,各项目进展顺利、效果明显,其中的一些项目,由于有了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将彻底解决单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2011年12月,县委、政府与四川农科院签订县院合作协议书,展开全面合作,今年启动实施汉源梨果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水稻新品种产量潜力鉴定基地建设,有机优质功能性高档大米生产技术产业化示范,甜樱桃早结、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示范,花椒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技示范项目五个,投资规模达185万元。
2012年6月,县委、政府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在此基础上,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卫生局、。
高山的有机蔬菜基地1000亩,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转换认证”。
当前,县委、政府正在制订《汉源县农村技术能人服务特色产业实施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在全县范围选取100名“土专家”、“田秀才”服务全县特别是下半县的农业特色产业。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农村技术能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全县特别是下半县产业规模,推动产业总体布局平衡。
三是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围绕汉源特色产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县内企事业单位积极向省、市科技部门和科协系统争取项目支持,2012年共组织完成科研项目申报19个,获批12个,获得各类支持资金131万元;全年科研课题成果达到11项,其中有3项获得了市科技进步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申请并获批专利32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较2011年增长了113%;完成汉源县首例技术交易网上登记。
二、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我县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全县转方式调结构对科技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发展还不平衡,特色和聚集效应不够突出。县内河谷坝区沿108线及西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好,基本达到了应种尽种,而受地理气候的制约,东南部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有个别高山乡镇基本上就没有特色产业,农民还停留在种玉米、洋玉、红薯等传统作物上,只能维持生计。就是在发展较好的地方,由于种植效益的差异,各产业往往此消彼涨,呈不稳定状态,甚至出现了产业之间争土地的情况(如大樱桃产业和花椒产业争地的情况就比较突出)。
二是产品品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县水果生产进入了四川省二十强县,但以种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金花梨为主的梨产业,由于在大面积栽培中,未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实施,果品品质下降严重,连汉源人都甚少消费,售价从当年每公斤3—4元一路跌到当前的1—1.5元,收益不理想,品质急待提升。
三是产业品牌急需培育。当前,我县虽有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却没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各特色产业生产和销售分散性比较大,价格往往操控在收购商手中,农户很难获取品牌效益,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产业的生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
四是龙头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是联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肩负着科技创新、开拓市场、带动农户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任。目前,除个别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经济实力弱,赢利能力差,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上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不具备核心竟争力,对产业的发展带动能力不强。
五是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创新机制还不健全。本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和在落实国家、省、市鼓励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方面措施还不到位,特别是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整合科技资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方面仍待继续深化。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利用优质科教资源,深化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我县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基础已初步形成,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龙头企业与优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深化产学研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向企业流动,带动企业掌控行业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着重挖掘、认定和培育本地优良品种资源,引进优良新品种,研发新技术,为我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提供依据,还需要根据市场前景的科学评估,帮助中、高海拔区域找准产业发展路子,助推我县产业均衡发展。
二是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在县校(院)合作的基础上,按市委、市政府要求,按1:0.5比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当前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200万元,我县应按50—100万元设立,以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有望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进行先期培育,对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进行扶持;
应设立专利实施资助资金,用于企业专利申请的资助,以及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扶持,资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在我县实施转化,促进我县自主创新成果产权化、商品化及产业化。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培育和维护自主品牌。首先是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第三篇:龙泉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龙泉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2012年11月
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工作,坚持以“提高科技技术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为主要任务,以建设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方向,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业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科技支撑。
一、市校合作深入开展,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深入实施“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战略,分别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32家科研院校(所)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先后引进98位专家教授来龙进行一线指导培训。同时聘请了汤
一、汪炳良、陈再鸣、张金枝等教授为龙泉农业首席专家,通过借智发展、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能够满足农业发展基本需求的研发推广体系。
一是创新了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了以“首席专家为引领、农技指导员为核心、责任农技员为骨干、产业农技员为基础”的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聘任农技推广专家(助理)12名,农技指导员53名,责任农技员120名,培育产业农技员89名,通过纵向的市、乡、村三级联动,“耳(菇)—稻轮作”、食用菌设施化栽培、高山蔬菜反季节生产、茶叶多茶类组合生产、畜禽规模化养殖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普及推广。完成了林权信息卡、营造林信息系统等13个林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已基本完善。
二是创新了农业耕作制度。依托首席专家的技术优势,根据不同地域优势,规划发展不同的农业产业,总结提炼了龙泉现代农业十大创新模式。首创“黑木耳—水稻轮作”、“千斤粮,万元钱”高效模式,被全省乃至全国的食用菌生产地区广泛学习;推广高山夏菇种植、“绿茶+乌龙茶”多茶类并举发展、山地蔬菜技术集成等新型耕作摸式,大大增加了农民收益。
二、产学研有效结合,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成绩斐然
依托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影响力,以项目合作、项目申报为纽带,就食药用菌、茶叶、蔬菜、毛竹以及畜牧业等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合作。2010年以来,我市累计争取丽水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62个,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10个,省级科技项目42个,丽水市级科技项目10个,争取资金1182.5万元。通过产学研合作,全面加快了我市竹茶菌蔬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全面提升发展。龙泉市分别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市(县)、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单项强县和“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市(县)”。
一是毛竹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竹产业提升工程,完成低产低效竹林改造和高效林建设31.7万亩,建成现代高效示范园区4个,新增14家规模以上竹加工企业。全市竹产业一产产值三年增长47.1%,地方财政收入三年增长171.1%,竹农人均增收1650元,新增就业1.5万余人,走出了一条以资源为依托、科技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的富民强县新路子。二是特色茶发展迅速。“乌龙茶及多种名优茶组合开发技术”等项目开发获得成功,“龙泉金观音”成为浙江省第一只乌龙茶科技新产品,并且在全市进行推广,发展金观音茶叶基地1万多亩,亩产值超万元,参与农户达2000多户,建成官埔洋金观音茶叶专业村,兰巨金观音之乡,“金观音茶叶”被誉为“龙泉第三宝”,龙泉成为浙江省金观音茶叶基地。三是高山蔬菜呈现规模化发展。依托龙泉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主攻高山蔬菜,从浙江大学引进四季豆、番茄等50多个蔬菜新品种,引进了护根育苗、微蓄微灌、畦面覆盖等新技术,建立了1.5万亩的高山商品蔬菜产业带,为高山地区农民的增收寻找到了新的增长点,龙泉成为长三角最具竞争力的高山蔬菜生产县(市)之
一。四是食用菌产业全面提升。深入实施“食用菌提升工程”,食用菌标准化率达35.6%,有效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菇,建成900万袋的华东地区最大夏菇生产基地,日交易量达到15吨;“白灵菇中试试验合作项目”在我省首次获得成功,实现工厂化栽培,还成功开发了金针菇、杏鲍菇、秀珍菇的工厂化生产,进一步优化了食用菌产业结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畜牧业循环经济摸式研究”项目和菌糠废弃物转化为生物饲料试验成功,食用菌原材料利用率提高了5—6倍,全面促进了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示范点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我市与浙江大学共建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挥了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了龙泉市特色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2010年7月底,我市又被列入第二轮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开始实施“龙泉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二期)项目”,上垟镇源底村、道太乡供村列入了第二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项目实施一年多来,源底村、供村两个试点村积极围绕科技示范这一新农村建设中心,形成了示范村——龙头企业——示范户为一体科技示范体系,村民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农民收入逐年增长,2011年源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414元增加到7491元,增长16.8%;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920元增加到7885元,增长33.2%。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呈现出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发展健康的态势。
四、科普宣传培训持续开展,农民科技素质逐步提升
以实施科技特派员和科技下乡为重点,实施开展一批科技下乡科普宣传培训活动。一是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兰巨、屏南等7个乡镇选派7位丽水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2010年以来我市科技特派员共争取上级项目21个,争取资金82.5万元,共推广引进新品种35个,推广新技术37项,建设示范基地面积4830亩,培训2614人次,发放科普资料6395份,新增就业15833人,增加农民收入9353万元,有效推
进了农村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二是建立科技示范户制度。配备了百名科技人员结对帮扶百户农村科技示范户活动,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向农村科技示范户传授和推广农业新技术50余项,指导开发农业科技项目68个,帮助解决技术难题870余项,提供市场信息咨询1500余次,带动示范农户3600余户,并专门召开了灵芝良种栽培示范推广颁奖大会暨栽培技术培训会,对18名新品种示范推广先进个人和2家先进单位及 4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给予表彰,鼓励他们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科技示范带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三是广泛开展科技宣传培训。(1)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科技活动周”,针对群众生产生活中科技知识需求,牵头组织了农业、林业等14个职能部门的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举办了科技知识与成果展示、现场科技咨询和义诊、发放科技图书和资料、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农业主导产业栽培技术培训、农村卫生知识讲座、灵芝新品种栽培示范推广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普活动。三年来共组织开展了大型科技活动27场次,参与送科技下乡人员200余人次,参与群众2万余人,展出科普宣传展板215块,发放技术资料3.3万余份,接受现场咨询5000余人,解答技术难题1600多个。(2)积极进行科技培训服务。先后在16个乡镇举办了稻、菌、茶、蔬、果等实用技术讲座17场,参加培训的农民达3800余人。(3)通过知识产权宣传周,并举办了专利申请实务培训班7期,组织专利示范企
业、科技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和相关技术人员1260人次参加培训。(4)通过龙泉电视台星火技术节目,宣传农业实用技术236期,收看的农民达23900多人。
第四篇: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该如何发展农业,壮大农业产业,成为政府不断思考的问题。近日,记者走访了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来了解他们对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想法。
记者了解到,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研究出了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不同模式,如高原特色农业、彩虹农业、都市田园、大园小镇等。其中,高原特色农业是针对云南等高原地区提出的,在集中发展粮食、烟草、蔗糖、茶叶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推进特色产业向最适宜区集中,大力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这种高原特色农业模式在云南开远凤凰谷、普洱茶马古道等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实践,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
(海南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
(北京蓝调庄园)彩虹农业的创新模式指的是在现有农业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特色、提炼文化、大胆创新、打造卖点,通过大地景观如多彩花田、彩色森林等多种农业种养殖形式,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丰富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功能,提升区域地产价值,实现农业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这种模式在北京蓝调庄园、海南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四川绵阳香草庄园等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彩虹农业的创新模式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贡献了力量,三农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四川绵阳香草庄园)如今的农业正在向多元化、产业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成功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高原特色农业、多彩农业等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正在覆盖越来越多的区域,国内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意。
(普洱茶马古道)
第五篇:扎实工作努力创新、党建工作助推发展
扎实工作努力创新、党建工作助推发展
一年来,公司党委在师市党委和国资委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创建了“134”即:围绕一个中心、立足三个着力点、加强四个建设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力的促进了公司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下面,我就公司党建工作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予以汇报。
一、公司党建工作取得的经验
(一)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开展党建工作,为企业发展再添强劲力量
一年来,公司党委始终坚持“团结拼搏打造一流企业、诚信服务温暖千万用户”这一中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紧紧围绕公司领导班子提出的发展思路开展工作,牢固树立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公司实现全面科学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公司经营生产得到了持续提高,圆满完成了上级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立足三个着力点扎实推进,党建工作见成效出亮点
1、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着力点,推动公司健康发展
一是公司党委及时成立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并多次组织召开动员部署会议,与各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签订了承诺书和决心书。组织指导三个党支部召开公开承诺会,要求每个党员就思想政治、岗位技能、创先业绩、联系群众等向党员职工做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和全体党员的监督,实现了责任明确化、工作具体化、步骤清晰化、效果明显化。
二是将创先争优活动贯穿于经济活动之中,相继开展了观看宣传片、发放党纪教育读本、组织党的知识测试等活动,既丰富了党建活动形式,又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使创先争优活动真正成为助推公司经济发展的强劲抓手。
同时,鼓励基层党支部积极创建“五个好”党组织。公司党委办公室下发了党建工作台账,制定了基层党组织月度考核公示栏,定期就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进行评比公示。将创先争优活动与每月工作结合起来,改变了“年终算总账”的做法,做到了月月添动力,时时有鞭策。
三是在公司党委的指导下,三个基层党支部纷纷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户”等活动,形成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向纵深发展,也使基层党建工作得到了全面推进。
2、以大力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提升领导班子建设为着力点,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按照上级党委统一安排部署,充分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等平台不断强化学习、夯实理论;明确目标、注重实效;完善制度、团结统一;加强教育、廉洁自律。进一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和谐型、服务型和廉洁型的“六型”领导班子。
(1)完善学习机制,提升领导能力。
为切实加强公司领导班子建设,公司党委制定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了学习计划、中心组发言、考勤报告、“党课我来讲”等制度,将深入学习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治企能力,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
(2)完善决策机制,增强责任意识
公司相继出台了《“三重一大”制度》和《党委议事规则》等制度,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公司领导人员的决策行为进行规范。
(3)完善责任机制,加强党内监督
公司领导班子通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规范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机制,签订并公开党风廉政责任书,进一步加强党内外监督,努力建设一支廉洁规范、高效务实的领导队伍。
3、以全面建设企业文化为着力点,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公司党委围绕“以企为家”、“关爱职工”两大主题,依托职工文化中心、支部学习园地、职工教育培训、文化体育活动等丰富有效的载体,大力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不定期组织收费员、客服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党的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习经常化、制度化、常态化,使公司上下形成一股乐学之风。建立了乒乓球室、阅览室、健身室和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等职工活动场所,为职工开展文体活动,汲取知识的营养提供场所,搭建了平台。2010年,公司被师市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三)深入加强四个建设,党建助推企业发展
1、加强党风建设,增强队伍核心力
一是落实了党委对纪委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把反腐败工作贯穿到了各项工作之中;二是认真开展了企业领导人廉洁自律工作,严格遵守了《廉政准则》和企业领导人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三是贯彻执行制
止奢侈浪费行为的有关规定,实行了企业招待费向职代会报告制度;四是严格执行党委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制度,对干部的任用、煤炭的采购、制度的建立、大额资金的开支等重大问题均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做出决定;五是制订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三个管好”的规定》,要求领导干部在抓好廉洁自律的同时,切实加强对身边工作人员、配偶子女的管理,杜绝发生在身边的腐败行为;六是采取给职工发放征求意见书、公开廉政意见箱、收集职工意见进行反馈等形式,增强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2、加强组织建设,增强组织战斗力
一是公司公开招聘了一名办公室科员,加强了党建组织工作力量,加大了工作力度。二是根据公司具体情况,新成立了客服中心党支部,将原有的两个党支部更改为三个党支部,进一步强化了组织领导。
3、加强思想建设,增强党群凝聚力
公司党委紧紧抓住思想理论建设,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兵团党委六届四次、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师市党委九届五次、六次、七次(扩大)会议精神,并把理论学习与促进公司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结合进来,与当前检修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党建品牌。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战斗力
公司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9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18名。为使入党积极分子早日符合党员标准,早日加入党组织,公司党委通过沟通谈话和压担子,增添其信心和工作责任感,不断培养和教育,帮助他们实现入党愿望。
二、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党支部组建时间较短,各项机制落实不是很到位。二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扎实工作精神的党务工作者较为缺乏,这也在一定程度了阻碍和制约了党建工作的有效、深入开展。
三、党建工作改进措施
1、进一步增强搞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党建工作,2、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通过大力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感染和激发职工入党积极性;改进工作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生产一线的青年、妇女和科技人员入党工作,不断改进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和有力武器常抓不懈,把政治理论教育与业务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为困难党员职工办实事,求实效,使党员和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
4、加强领导,不断完善和落实党建目标责任制。要把党建工作情况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标准进行考核。
在今后的工作中,党委将在师市党委和国资委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党员教育经常化、党内生活制度化、党员管理规范化、发挥作用具体化、服务群众长期化”的目标要求,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认真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继续深入持久地抓好党建工作,促进公司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