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问题跨越三农时空

时间:2019-05-12 19:4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工问题跨越三农时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工问题跨越三农时空》。

第一篇:农民工问题跨越三农时空

“农民工”问题跨越“三农”时空

赵凌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院长,教授,博导,研究员)

时下,人们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标准提法是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旨在通过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的建设。总之,在老百姓、学界、决策层心目中,“三农”问题是中国农村问题的基本表现,解决中国农村发展的问题集中体现为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提法,“三农”问题的提法未尝不可,从表象上看,农民工问题属于“三农”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民工问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超出了农村的空间范围,超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时间区间,超出了经济发展的社会领域,应该当作一个独立的问题加以重视和研究。

遮蔽“农民工”问题独立性的,除了人们对于“农民工”本人的偏见以外,还有“农民工”这一提法。“农民工”这一提法,指向“从事工人或职工工作的农民”,或者“进城务工农民”。这一理解带有极大的偏见成分。查遍西方历史,在西方工业革命时代,大部分工厂劳动者来自农民,但没有“农民工”的提法,当今世界,也没有那个国家的公民在进城当了工人和职员以后仍然被冠以“农民”称呼的。在中国,“农民工”的提法,是传统二元户籍制度下歧视的产物。而且,在中国的语境中,凡是带有“农民”字样的,往往都带有歧视的含义。

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应该在学理上,在政策上,在文化上,打破这种歧视和偏见,不要继续用出身命名人的身份,而是用工作的功能来命名人的身份。我们不能再向本来已经因为从事简单、繁重体力劳动而自感卑贱的农民施加这种偏见和歧视了。所谓“农民工”是不存在的,他们实际上是工人、是职员,因为他们从事的工作,是工人和职员的工作,他们负责的岗位,是工人和职员的岗位,他们具备的功能,是工人和职员的功能。在这些方面,他们与城里人毫无二致。与城里人不同的是,他们来自农村,工人和职员的职业不固定。严格来讲,这方面的差别也不大,因为,当今大多数城里工人和职员即便本人不是直接来源于农民,他们的父辈或祖辈也是来源于农民,城里人的职业也逐渐开始具有流动性。

如果这样来看,“农民工”问题具有了独立性,不是“三农”问题所能涵盖的,也不是通过解决了“三农”问题就能解决的。

首先,“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问题。我们把农民工问题界定为“三农”问题,实际上是在传统户籍制度框架下,用身份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产物。“农民工”既然在城里务工和创造财富,那么,“农民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城市问题。试想,除了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家庭事项以外,农民工的维权、医疗、就业、培训、失业、工伤、文化娱乐、政治权利、等公共问题,哪个不是城市问题?可见,不能因为带上“农民”二字,就将“农民工”问题单纯归结为“三农”问题。否则,城市不管这些问题,今后还得依靠总理帮助民工讨工资,总理帮农民找医生,搞培训。

其次,“农民工”问题成为超越“三农”时空的问题。这一问题超出农村的空间范围,超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时间区间。既然“农民工”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问题,因此,“农民工”问题超出了“三农”问题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农民工”问题超越“三农”问题的空间,是指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心越来越移向城市,“农民工”问题中越来越多的方面需要城市解决。“农民工”问题超越“三农”问题的时间,是指“三农”问题的解决并不能解决中国的“农民工”问题。这是因为,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阶段的国家,中国的农民还是要持续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即便是“三农”问题解决了,依然存在这一过程。相反,“三农”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城市真正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农”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相反。

第三,“农民工”问题超出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领域的问题。“农民工”问题不仅超越农村的时空,而且超越经济问题的空间,成为社会领域的问题。从经济上看,“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化和信息化而出现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持续过程。从社会上看,“农民工”问题是农村和整个国家社会分层的过程、社会流动的过程和社会整合过程。从政治上看,“农民工”问题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整个阶级关系的重构过程。从社会管理角度看,“农民工”问题是社会公共管理体系的重构过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各项问题解决的枢纽。这一问题的解决程度,将决定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的合理和顺利程度。

第四,“农民工”问题的解决需要整体思考和整体社会体制改革。正是因为“农民工”问题的整体性与长期性,我们没有理由将这一问题的解决仅仅局限于农村领域,而是要从整体上考虑,从整个社会体制改革领域谋划这一问题的解决。例如,当前,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进行涉及城乡的平等权利制度变革,将导致城乡之间分割的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医疗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二元政府制度、二元财政制度、二元税费制度、二元金融制度、二元公共投入制度、二元电力制度、二元燃料制度、二元住房制度、二元土地制度、二元粮油供给制度、二元劳动人事制度、二元组织制度等,逐步实现一元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将是中国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

“农民工”问题的时代性、宏大性决定了理论研究以及政策设计视角转换的必要性。首先,有必要将“农民工”从“三农”问题中独立出来,确立“农民工”问题研究的独立的、新的视角,建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理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由于“农民工”问题的综合性,对“农民工”问题进行多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理论体系。第三,在公共政策设计中纳入“农民工”因素,或者,以“农民工”问题为重要基点之一,调整和重构公共政策与政策体系。

第二篇:跨越时空课程

跨越时空,整合资源——初中思品课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

田华新(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

陈红(北京教育学院社科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副教授)王淑苹(北京市西城实验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随着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普遍,也出现了很多的提法和名词,从最初的 CAI到后来的 CIM,到现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等等。众多的概念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些混乱。首先梳理一下概念。早期的 CAI即我们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 CIL,其实是计算机辅助学习。从辅助到整合,不仅仅是词语的变化,其背后还蕴含着教学观念的变化。目前国内对信息技术比较主流的理解是,它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何克抗教授认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学科教学、课堂教学三种整合的关系: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是从课程高度对待整合,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对一线教师来说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则偏重于从教学实践层面对待整合,强调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则是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这三个概念之间是一种包容关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涵盖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涵盖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三种提法第一种提法外延最大,第二种提法其次,第三种提法最具体。

在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时,信息技术主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备课时,收集资料、制作课件,上课时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模拟一些现象、辅助教学,课外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交流,整理自己的成果。学生主要利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自学、研究、交流和进行作品的设计等等。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 .多媒体教室中以教师为中心,创设情境为主的场线型整合 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软件来创设环境、引导学生思考。主要特点:

“多媒体”(多种媒体)、“场”(传统教室师生面对面教授的场景)和“线”(通过网络线连通互联网实现世界资源共享)。多媒体能提供一种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超文本组织、管理各种学科知识,场提供师生交流的立体空间,以及由线支撑的“因特尔高速公路”,这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师生情感的培养,教师信息资源的获取,都非常有利。

在多媒体教学之下的教学设计,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呈现问题的关键点,达到解决难点的教学目标后,再利用网络拓展知识,或利用课件做巩固练习。用于密度较大、拓展性较强、以呈现为主的课程,或者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教学内容中,复习课也会经常使用。

创设情境是信息技术 与学科教学整合 的初级阶段,是以教师知识讲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整合。

主要缺点:

在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与以往投影、录像参与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师只要稍加技术指导和培训,即可应用这种模式上课。它的致命弱点是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易把学生当成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某种程度上起到助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教学,只是利用了新技术,但是没有本质上的教学结构的改变,穿新鞋走老路。.建构主义“抛锚”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整合。

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一般流程:

以教师抛出围绕学习中心内容的“锚”为起点,引起学生共鸣,并通过讨论、协商学习,最后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3 .基于网络型软件平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整合。

网络型软件平台的整合,是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模式。教学设计时,一般宜选材料较多,容易思维发散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先制作好教学主题网络平台,学生分组协作也制作好围绕主题的多媒体或网页作品,课堂教学时,教师的网络平台起到组织、指导各个层次的教与学活动的核心作用。

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具备比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还需要较长时间设计,学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也需要较长时间准备,学习不再仅限于 45 分钟的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卷面上。.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

“ 英特尔未来教育”是国家教育部师范司从美国引进的教育需项目,是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模块之一,它的目标是使一线的学科教师懂得怎样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 21 实际技能的发展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主要特点:一是以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为设计思路,通过对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三个框架问题的层层深入设计,引导学生对学科核心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高思维的水平发展。二是以教法革新为特色,体现当代教育教学的特点,包括常用的案例性教学、合作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反思性教学、面向作品的评价等等。第三是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把信息技术应用的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扮演学生角色,制作供学生参考的范例和工具模板。

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 让教师看到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曙光,弥补了目前我国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上的空白。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困难

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整合的误区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强化情境创设,淡化教学目标。重视活动形式,轻视活动效果。过分依赖网络,忽视其它资源。过分依赖技术,弱化教师作用。这些误区反映了教师对核心问题的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究竟谁是形式,谁是内容,谁应该服务于谁,这值得探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要明确,否则情境的创设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只有网络形式的教学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网络资源的科学性问题也不少,如果过于依赖网络上未经验证的资源的话,也会影响获取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一些传统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也不应该被忽视,比如图书馆、书籍、杂志、报纸。教师过于依赖网络,导致离开多媒体便无法进行思品课教学,不用信息技术便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师做公开课时,往往不考虑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能力,造成信息时代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很多素材在使用中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运用,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起到了干扰的作用。有的教师用课件代替板书,课件中只有课题和课的主干,没有辅助性的知识;或者一味的追求感官刺激,这样的课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过于追求内容的丰富,应用过多的表格、图片、动画、视频等等,内容往往是重复的;或者字体过多、过密,看起来十分费力。这些现象的发生说明教学中没有以学生为根本,短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过多,导致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表达的机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甚至学习兴趣的丧失。要走出这些误区,必须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和意义。

究竟怎样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下面介绍一些基本的原则。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 1 .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整合。

选择什么样的整合原则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关。以逆反心理这段视频为例,可以看出传统的说教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传统的课堂教学也不能挖掘出这样生动的素材,而信息技术却能发掘出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与学生交流。不同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应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对心理和道德的内容,要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必修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传统的课堂教学就很难实现,学生不愿公开自己的隐私,而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抒发平台。对于法律部分的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技术呈现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整合。

如何结合 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整合?比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让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生命的图片,展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篇章。体现生命之间互相关爱,比如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为图片配解说词,引导学生学会感谢、学会思考,感受到生命之间是相互关爱的。再以一些内容相反的图片加以对比,学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学教并重开展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有两种,教为主和学为主。教师习惯于偏重教为主,对学生的关注不太到位,加上技术的限制,课件制作不能很好的关注和学生的交流。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理论,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信息技术作为情感激励的工具。.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适时是指整合的时机恰到好处,教师要及时捕捉,针对一些特殊的问题,比如涉及学生隐私和心理活动的,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样课堂上也能进行其他类型的交流。适度的原则也很重要,要防止过犹不及。

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走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

【学习要求】

(一)能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定义,并正确理解三种整合之间的关系;

2.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3.明确新课程对教师在教材二次开发上提出的新要求;

4.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困难,特别是认识上的误区;

5.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遵循的原则,提升自己运行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水平;

(二)其他相关要求

1.能认真完成预习及课后作业。

2.能认真研读本课程所提供的资源。

3.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四种模式,分析自己适合的模式有哪些?

4.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坚持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思考你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状况,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整合水平。

第三篇:【跨越时空十年聚会】

2002史口二中“跨跃时空”十年聚会

倡议书

2002史口二中全体同学:

可记得那个浪漫的夏天,我们由一个200多人的团队散落天涯,一幕幕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的情景恍如昨日!一部分继续自己的学业,一部分参加了工作。

韶光易逝,转眼间我们毕业已经十年!

也许您现在已经卓有成就,自己正领导着一个企业或者单位;或许您已经步入了所在单位的管理阶层,成为一个骨干分子;也许经过多年的奋斗,您已经成为一个都市白领,纵横商海;也许您正在筹划自己新的事业,养精蓄锐准备拼杀……但是,有一点也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忘记或者抹杀:我们都是2002史口二中的一分子,几年的学习和生活,曾经留下了我们的许多回忆——

我们一起去往事里走走。去听听久违的声音,看看久违的面孔。去往事里走走吧!回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尽管我们知道你很想抑制内心的期盼与波澜,平静地呆着。只是这样难得的欢聚,会因你的缺席而黯然失色,更令我们黯然神伤!不管身居要职抑或平头百姓,同窗之情不变。

来吧,你还在想什么;来吧,你还在等什么!去往事里走走!相信你除了欣喜和激动,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2012年3月15日星期四回忆从前的我们

第四篇:浅析“三农”问题

浅析“三农”问题

班级:xxx姓名:xxx学号:xxx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是指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三农”问题的存在是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分析“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三农”问题;经济与社会发展;解决对策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二)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二、“三农”问题对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八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幅员辽阔。农村的现代化,意味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与稳定,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三农”问题不解决,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影响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展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耕地资源将减少,水资源将不足,草原面临退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人类文明也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所以说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其它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又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的高度发达,将为工业提供丰富廉价的原料,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1、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

2、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3、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二)政策原因

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

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农村基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税费体制不合理。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

(三)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相互分割、相互对立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上的巨大差异。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定在小块土地上,使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过多,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导致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经营规模化难以实现,农民的小农思想意识浓厚,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外生化特征

过多地依赖政策的支撑,而这种支撑往往以农村地区的牺牲为代价,政府对农民的反哺工作又严重滞后,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广大工人与农民勒紧裤带,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改革开放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随着改革向城市的转移,农民工进入城市,促进了全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

乡镇企业的幼稚性和盲目性,以及国际现代化农业对我国小农经济的挤压,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艰难。改革开放之初,外资规模小,试探性强,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我国农村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外资促进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量廉价商品,如服装、玩具等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外贸出口和农村承包责任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墨西哥抢走了我国在北美的贸易份额。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实现城镇化,最关键就是要提高效益,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

(二)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政府要放弃计划思维,树立市场理念,确立服务职能。实行县乡干部直选制度,使基层干部受上级领导,对下级负责。切实精简政府人员,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素质、管理素质和社会道德素质。

(三)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取消现行户籍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制度,恢复宪法赋予农民的自由迁徙权利。有条件、有步骤地将进城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纳入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之中。废除农业各税,实行城乡统一的财税政策。取消一切农民负担,从根本上遏制乱收乱摊行为。开征高消费税、社会保障税,提高赠予税率和遗产税率。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计划生育政策

逐步废除退休工资制度,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三制的原则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失业而有所助。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加大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消除城乡差别。只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积极配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五)改革现行教育体制

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修改《义务教育法》,实行12年义务教育,在中小学开设科普课程并纳入高考。实行高校招生全国各省市统一的录取分数线,以扩大在农村的招生规模。颁布《义务支教法》,创立国家助学基金和支教基金,保障困难学生入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任教。改革农、林院校的学科设置,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高新科技发展所需的农业人才。

(六)实行行政区划改革

实行行政区划改革,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快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调整省级区划,把特大省区分割成几个省区,废除地市级行政机构,实行县辖市改革,缩短政府管理链,提高管理效率,以利于发展中小城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七)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组建行业协会和农民协会,促进农产品的流通,维护农民利益,增强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主体地位,为完善农村市场,保护农民利益创造条件。

五、总结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

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解决好。虽然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和政府的政策,坚定信心,奋力开拓,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在广大农村实现,三农问题也一定能够解决。

第五篇:“三农”问题

4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不超过1200字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参考答案: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思路 “三农”问题的形成,是由我国特殊的历史进程和特殊国情决定的,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出现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涌现,这就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三农”问题靠以前的一套是不可行的。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的思路,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必须坚持系统和统筹的观点,必须采取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以及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等,既要支持“持久战”,又要保证每个阶段有目标、有成就,需要全社会戮力同心,更需要每届政府薪火相传。第一,要在调整政策、协调城乡发展上有新突破。抓紧调整不平等的城乡、工农发展政策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金融、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政策,特别是教育发展政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此外,还要积极研究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优惠的问题,农业、农产品结构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外向型农业、农业产品的经营体制问题等,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第二,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有新突破。一是以规模经营为基础,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二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培养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三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形成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四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第三,要在农业科技水平上有新突破。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第四,要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上有新突破。健全村民自治体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并对基层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稳步推进乡镇自治,同时,要完善农村基层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思路。只要随形势的变化改变思路,就能保证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从而使“三农”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下载农民工问题跨越三农时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工问题跨越三农时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服务三农,关爱农民工子女

    服务三农,关爱农民工子女 ——山东体育学院基础理论系“三下乡”志愿服务团赴邹平市韦家村纪实 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迎接世博会,履行大学生社会责任,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7月20......

    关注三农,情系农民工调查报告(定稿)

    关于农民工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刘超指导老师:方建斌 时间:2010年暑期 地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乡甘道村 一 调查基本的情况: 调查范围:湖北省恩施土......

    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果......

    “三农”问题及建议

    “三农”问题及建议一、财政支农投入 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直接支持和间接引导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农业投入呈倒......

    关于三农的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 1、 建国以来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不同时期,为“三农”问题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 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 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

    论“三农”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论解决“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论文摘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