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9:0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

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02-09-1

3杭州市调研组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 重要途径。如 何发挥我市的区位、经济和技术优势,按照法地的自然条件、产业特点,加快建立和形成市 场适销、土壤适生、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区域经济,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 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就全市农业结构区域化调整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现状分析

我市地处东经118°21′-120°44′,北纬29°12′-30°31′,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由 西南 向东北倾降展开,西部山峦起伏,中部丘陵绵亘,东部平原广阔。拥有中低山1208万亩,丘 陵454.5万亩,平原667.5万亩,水域204万亩。全市耕地总面积285万亩,其中水田245.5 万亩,旱地39.5万亩。上述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市农业生产的多宜性。中央十五届三中全 会提出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户把调整作为增效、增收的突破口来抓,并且逐步把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农业经济区域化开始起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原地区粮经结构比例日趋合理。近年来,平原稻区已开始打破农田单一种植粮食作物 的格局,粮食种植面积逐步调减,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面积逐年扩 大。2000年全市种植粮油作物的农田131.1万亩,比1999年调减26.74万亩,粮油作物和经 济作物的比例从1999年的74∶26调整到2000年的66∶34。如油菜以经济作物计,粮经比例由 67∶33下降到59∶41。

2.山区、半山区及围垦区发展茶桑果势头较猛。蚕桑、茶叶、水果等多年生经济作物,是 我市种植业中三大传统“拳头”产品,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和工业企业的发展,蚕桑基地逐 渐 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我市淳安、临安等西部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骨干经济之一,并呈现 区域化趋势。全市50个蚕桑生产重点乡镇,桑园面积92164亩,产茧量6868.8吨,占总产量的82.3%,其中有43个集中在淳安、临安、桐庐、建德。茶叶生产呈现了名优茶区域化发展 态势,西湖龙井、千岛玉叶、径山茶、千岛银珍、雪水云绿等生产规模发展很快,2000年全 市茶叶总产量为2.42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7681.58吨、产值4.19亿元,分别占总产量的 31.74%,占总产值的82.8%。淳安县依托7万亩茶叶基地,2000年千岛玉叶产量达到1426.7吨,产值9523.2万元。建德市2000年茶叶基地发展到4万亩,生产千岛银珍46吨,产值120 0万元。水果生产区域布局基础较好,主要优化品种结构。我市在巩固老基地,提升传统产 品品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基地和新兴水果生产。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发展梨为主体,同时兼有柑桔、桃、草莓、枇杷、青梅等小水果为重要内容的生产格局,2000年全市梨种 植面积5万亩。柑桔是我市栽培面积最大的水果,面积在16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建德和淳 安。通过高接换种,早熟温州蜜柑和柑的面积在逐步扩大。优质梨发展速度较快,集中在 我市桐庐的钟山、富春江,余杭的横湖,萧山、滨江的围垦地区,而且呈规模发展趋势。

3.城郊蔬菜和水产稳步发展,区域性结构开始形成。目前,全市有常年性蔬菜基地

5.72万 亩,其中江干、西湖等郊区就有4.8万亩,占83%,随着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还将进一步 扩大。为了保证蔬菜均衡上市,高山蔬菜生产应运而生,临安、桐庐等县(市)利用高山小气 候的特殊地理条件,积极发展高山蔬菜,仅临安市高山蔬菜面积就

有1.38万亩,主要分布 在石门、临目、龙井桥、上溪等乡镇。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为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 的条件,西湖区及萧山、余杭的水产生产发展势头迅猛,目前,西湖区及萧山、余杭两市就 有水产养殖面积7.4万亩,占全市内荡养殖的73%。

4.畜牧业规模生产发展迅速,区域性布局趋势日显。现代化的畜禽饲养场正从近郊向远郊 扩散,规模饲养、专业饲养逐渐成为主体。全市已基本形成市郊的奶牛,市郊、萧山、富阳 的瘦肉型猪,西湖、萧山、临安的野鸭、特禽和放养鸡,余杭的肉羊和蛋鸭,桐庐的蜂和肉 兔,建德的蛋鸡等呈现出一定规模的区域生产态势。食草型牲畜在丘陵地区发展势头很好,部分山区县(市)出现了“养羊热”。畜禽饲养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全市各类畜禽规模场(户)达9781个,其中年出栏肉猪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户)4260个,出栏瘦肉型商品猪117.59 万头,占总出栏数的48.23%;全市有年出栏肉鸡2000羽以上的规模场(户)590个,出栏肉鸡 412.4万羽,占全市出栏肉鸡的20.3%;规模蛋禽场户提供禽蛋41729吨,占全市禽蛋产量的73.54%。

5.新兴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都因地制宜 地发展了一些农产品,有的已经争取到市场,形成了气候。起步较早的建德草莓,目前已发 展到1.84万亩,集中在建德杨村桥一带;临安的竹笋已发展到25万亩,并开始形成产业化 生产;萧山的花卉苗木已有5万余亩,集中在新街镇一带,远销全国各地。富阳的芦笋位居 全省前列。还有临安的山核桃、建德里叶白莲、余杭塘栖枇杷等传统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新发展。

我市的区域化农业经济虽然已开始起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规划、引导不力,组织 化程度不高,靠农户自发形成的区域布局不尽合理,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二是区域 分布不够集中,信息、技术、加工密集程度低,流通服务组织规模小,不利于产业化经营,不利于产品档次提升;三是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发展不快,规模优势难以凸现;四是主 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存在着各地雷同的状况;五是政策支持和服务滞后,特别是加工、流通 缺乏体系,难以适应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实施农业结构区域化调整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是战略性调整,而不是适应性调整。因此,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实现战 略性的转变,这就是要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的数量型调整转变到质量型和效益型上来,从小 打小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到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商品生产上来。按照大 市场、大流通的思路,由区域内自求平衡向发挥区位优势、形成区域间专业分工与协作转变,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农业区域结构调整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优势竞争原则。区域结构 调整的目的就是创造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使各地能够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优势产 业、支柱产业,形成别具一格的区域特色农业的新格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处理 好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环境保护与发展特色农业之间建立起一种 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三是市场导向原则。农 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区域特色农业的基本定位,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必须认真分 析研究市场信息,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谋划和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四是效益最大化原则。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最根本目的,通过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最大限度 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五是创新原则。在新一轮区域结构的调整中,要解放思想,开阔视 野,拓展思路,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圈,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发展高 新农业,建立起全新的农业区域结构模式和格局。

三、我市农业结构区域化布局的基本思路

我市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又是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省会城市,区位优势十分突出。要充分发挥杭州城郊、平原、山区半山区等不同农业区域的比较优势,使主导产业向优势地 区集中,实现农业的区域和专业分工,提高杭州农业的效益和品位,加快建设并形成四个特 色农业区域:一是围绕发展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创汇农业、精品农业,以园林化、设施化、科技化为特点,形成杭州城郊都市绿色园艺产业区域;二是围绕发展大型花卉苗木、畜牧 及水产养殖、粮食生产和创汇农业基地,以规模化、集约化为特点,形成萧山、余杭等平原 地区为主的种养加多种经营高效农业产业圈;三是围绕发展茶、桑、果、竹、药材等经济作 物及特种畜禽养殖,以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为特点,形成山区半山区名特优稀特 色农业圈;四是依托杭州西湖至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临安生态旅游线等旅游大资源,大力发 展高标准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使自然风光和农业风光相得益彰,为杭州的山水增色,使 之与杭州旅游城市的地位相适应。根据以上总体思路和具体区域布局,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

1.粮油生产:稻麦作物在我市是适种作物,但不是优势作物。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我 市生产的稻麦品质不具优势,市场占有份额很小,加上杭州经济发达,稻麦生产成本相对较 高,效益较差。因此,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重点是保持175万吨生产能力,保护基本农田。其布局:①城郊区块:江干、西湖、拱墅、滨江、下城五区,作为省会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 的郊区,应与城市发展目标相配套,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使黄金地段产生黄金效益,故粮食 作物应逐年压缩直至最终退出。可连片规划发展部分油菜,既具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可利用 油菜花作为旅游资源。②东北水网平原区块:本区块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要稳定粮油生产,防止大起大落,十五期间保持一定的水稻面积。加快发展鲜食、加工型粮食作物。粮食总产稳定在50-60万吨。③西南部丘陵山区、半山区:该区块人多地少,粮食缺口较大,农业生产水平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应以单季稻和旱杂粮为主。

2.蔬菜生产:城市消费以自给为主,外地调剂为辅,保持均衡上市,平稳供应,大力发展 加工、外销蔬菜,积极发展高山蔬菜,提高省内外市场占有份额,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按其 功能,划为三个区块:一是城市消费蔬菜基地。全市蔬菜基地达到7.5万亩,其中杭州市郊 6万亩,各县(市)1.5万亩。鉴于城市建筑用地和环境绿化用地的需要,杭州市郊蔬菜基地 应逐步从近郊向远郊即郊区的内环向外环转移,以留出足够的城市发展空间。二是发展加工、外销蔬菜基地:萧山、余杭以鲜食毛豆、大葱、酱菜原料为主,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扩大 外销和出口加工量;富阳以芦笋、蘑菇为主,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扩大基地规模;临安的竹笋 应巩固已占有的市场,延长生产、供应期,并积极拓展新的消费市场。三是野生、高山蔬菜 区:利用临安、淳安、建德、桐庐等地得天独厚的山区小气候条件,以不影响生态环境为前 提,发展高山蔬菜和野生蔬菜。野生蔬菜要扩大加工能力和规模。

3.水果生产:要以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形成特色为目标,到“十五”期末,面积从39.6 万亩扩大到45万亩,优质水果比例提高到70%。具体的调整思路和区域布局为:①大幅度调 减柑桔种植面积,“十五”期间,面积逐步从16万亩调减到10万亩,发展区域主要定位在淳 安千岛湖库区周围及建德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两岸,利用库区周围良好的小气候条件,并 通过品种结构调整,提高柑桔的总体品质。其它地域凡树势严重老化、品质不良的都应下决 心淘汰出局;②利用我市为梨适栽区的优势,大力发展蜜梨生产,面积从目前的5万亩扩大 到“十五”期末的8万亩,逐步代替柑桔成为我市水果的主导品种。桐庐的钟山、富春江,余杭的横湖一带,萧山、滨江的围垦地区均适宜蜜梨的生产,应利用现有的生产规模和生产 技术设施,积极扩大种植;③桃子

生产以调减早熟品种增加中熟品种为主,主产区安排在近郊、富阳、桐庐一带,并在适当时候恢复加工品种黄桃的生产;④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名优特 色小水果生产。我市有许多在省内外知名度甚高的小水果,如余杭塘栖和淳安白沙枇杷、萧山大青梅、临安天目蜜李、萧山杜家杨梅、淳安千岛无核柿、建德草莓等,这些名特小品种 在巩固老基地的同时,要加速新基地的发展;在条件相似的地区实行连片种植,以加快形成 品牌和规模效应,增加市场投放量,满足杭州国际旅游城市对果品多样性的需求及加工出口 的需求。尤其是建德的大棚草莓目前种植面积达到1.84万亩,市场开拓良好,已成为我市 水果生产上的一种强项品种,要积极地巩固发展。淳安的白沙枇杷品质突出,应加快发展,形成规模。

4.蚕桑生产:我国加入WTO,茧丝绸业发展前景看好。因此,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发 挥杭州“丝绸之府”之优势,重振我市的蚕桑生产,提高蚕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蚕桑生产要相对集中,形成规模,重点向淳安、临安、桐庐、建德等西部山区转移,同时提高 富阳、余杭老蚕区的生产水平。在全市选择50个乡镇作为蚕桑重点基地进行扶持、建设。区 域分布如下:淳安县15个乡镇;临安市12个乡镇;桐庐县10个乡镇;建德市6个乡镇;富阳 市3个乡镇;余杭市4个乡镇。其建设规模设计为:到2005年,桑园基地总面积达到11万亩,其中新发展1.8万亩,改造老桑园5万亩;蚕茧总产9500吨,蚕茧总产值1.52亿元,户均茧 款收入从目前的1500元左右提高到2500元。总产量和总产值占全市蚕桑业的比重分别达到90 %和89%,使我市的蚕桑生产真正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新格局。

5.花卉苗木生产:花卉苗木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应根据杭州城市定位,科学合理地制定产业规划,以使我市花卉苗木的生产能适应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省会城市环境美化和城市居民家庭美化的需求。初 步设想:“十五”期间,在近郊发展以盆花、鲜切花为主的生产基地1000亩左右,年生产盆 花800万盆。主要产地集中在江干区;以余杭和江干为主,发展草坪生产基地4000亩;在萧山逐步形成10万亩相对集中连片的优质绿化苗木基地。其它地区可根据自然资源,适当发展特色观赏园艺生产。

6.茶叶生产:根据我市的生产现状和市场的需求变化,茶叶生产仍应继续循着“增加名优 茶,压缩低档茶”的发展思路,以打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出口为主攻方向,努力提 高茶叶生产效益。布局设想:一是按地域特征和环境条件划分茶类生产区,对海拔500米以 下的地域,发展相对集中连片的茶园,主产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大宗炒青、烘青等绿茶,逐 步实行机采,有条件的可采用机耕,以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效益的增长;对海拔500米至800 米的地域,建立品牌名茶和有机茶基地,要及时淘汰更新劣质低效老茶园,发展早生优质高效茶园;对海拔800以上的地域,开发高山茶系列。二是各区、县(市)要以已经形成的品牌 为核心,及时调整茶类结构,扩大名茶生产规模。要充分利用已注册的商标和形成的品牌,余杭的径山茶、淳安的千岛玉叶、建德的千岛银珍、桐庐的雪水云绿、富阳的富春茗绿、临 安的天目青顶、萧山的云石三清等都已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应积极扩大生产,以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份额。

7.畜牧业生产: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 比重已达到60%以上,而我市目前还只有25%,发展潜力很大,应把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作为 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破口来抓。规划到2005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大农业比重达到30%以上,猪、家禽、食草牧畜及其它畜牧业的比重由现在的6.5∶2.5∶1调整为5.5∶3∶1.5。区域布局: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牧业,城郊和平原农区主要抓好主体牧业的规模经营,山区半山区要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发展食草家畜和特种养殖。中心城区应禁止兴建饲养

场,现有近城区的饲养场应及早向远郊转移,①生猪生产:以萧山围垦区一带和市区外围一带 为主要发展区域,规模饲养的比重达到全市生猪出栏量的65%以上,逐步减少近郊农户的饲 养数量。②家禽生产:以建德市的莲花、三都、杨村桥、梅城等乡镇为主要生产区域,巩固 和发展蛋鸡300万羽;以余杭塘栖镇为主要生产地,饲养蛋鸭120万羽;在现有快速型肉鸡生 产的基础上,利用临安、淳安、建德、桐庐等地的山林、竹园、果园发展生态放养优质慢速 型肉鸡,发展规模200万羽;以西湖区、萧山区为主产地,发展野鸭1000万羽;以萧山、余 杭、市郊等地为主,积极发展鹌鹑、肉鸽、番鸭、绿壳蛋鸡、山鸡、富贵鸡等品种,饲养量 达到占家禽存栏量的2%。③奶牛生产:从市区逐步向萧山、余杭、富阳等远郊转移,发展规 模为2万头。④羊生产:以余杭、临安、富阳等半山区为主产地,发展山羊20万只;以余杭 的潘板、漕桥、瓶窑为主产区,发展绵羊10万只。⑤兔生产:以桐庐、萧山为主,建立生产 规模为年出栏20万只的肉用、皮肉兔生产基地。⑥蜂生产:以桐庐、萧山为主,稳定蜂生产 量,重点抓好产品加工和外贸出口。

四、实现农业结构区域化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1.通过信息、技术、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对发展区域化经济的宏观引导。一是信息引导。加 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是感觉农业向理性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业实现效益的过程即 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的过程并非是自动实现对接,而是存在一个信息反馈、渠道开拓的复杂 的中间过程。“杭州龙网”业已开通,在建好市级农业网站的同时,要抓紧县乡各级网站建 设,真正实现信息传输反馈双向交流畅通的目的,从根本上克服盲目生产的倾向。这是发展 区域农业经济的必要条件。二是技术引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科技优势、协调优势,通过 科技示范带动农民调整、优化结构,指导农民学会运用新的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水平,实现增 收目标。还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重新调整乡镇农技人员的配备,以突出产业技术 重点。与此同时要鼓励农科人员与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三是政策 支持。通过制定一系列促进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优惠扶持政策,尤其是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 应重点向农业骨干项目、优势项目、龙头企业、农业支柱产业倾斜,以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 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结构的纠偏和升级。

2.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区域化农业产业的升级。现代农业的发展已充分证明,科技含 量越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产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也就会随之提升。因此要以技术 创新为突破口,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深度 开发,切实提高区域特色农业的产品品质和产业档次,降低生产成本。要通过科研和生产的 有机结合,把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整合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 作:一是大力实施种子、种苗、种畜工程,适应和满足区域化生产对优质种子、种苗、种畜 的需求;二是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加快高 新技术取代传统落后技术的速度,尤其要注重针对不同的区域特点研究不同技术路线的问题 ;三是加快实施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指导农民发展精品农业,培育 更多的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尤其要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和有机农业;四是加强农业科技示 范园区建设,引导和带动农民走农业科技化道路。

3.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农业区域化的发展空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业 的区域调整具有决定性意义。实施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后,原来的经营格局被彻底打破,农业能否真正增效,取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同步跟上。生产的农产品如果不能有效地 转化为商品,那调整就失败了。因此,必须把生产与加工、流通结合起来,由单一经营向产 业化经营转化,生产基地、加工和流通体系的建设要统盘考

虑,三者不能偏废。目前,我市 农业产业化程度总的看还不高,如何达到调整农业区域结构与发展产业化经营相互推进,是 各级政府应作重点研究的问题。要通过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宏观引导,并充分调动社 会民间力量,把我市产业化经营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特色产品做精做深,把主导产 业做大做强,把农民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有效地衔接起来,多层次地提高农 产品附加值。发展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是培育、扶持龙头企 业,包括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以及流通中介组织,特别要采取优惠政策,保护农民专业协会和农产品营销大户的利益,保护他们的经营积极性。订单农业是农业产业 化经营的一种崭新形式,是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通过举办农业博览会宣传、推介农业精品、新产品,就是政府促进订单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举措。

4.切实加强领导,提高区域经济的社会化程度。各级政府要把培育区域特色农业作为农业 工作的一个新重点来抓,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确保结构调整目标的实 现。首先,政府要进行科学决策,利用区划成果,组织搞好区域化农业的规划布局;第二,要增加农业投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要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秩序,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和农业生产质量监督体 系建设,推进优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第四,要切实转变职能,搞好协调服务,帮助农民 开拓市场,着力解决农民自己无力或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充分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积 极性;第五,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为农民调整结构提供正确的产业导向,促进区域特色农 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篇:盘县农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盘县农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黄雷 何斌

〔内容摘要〕 盘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生产方式和观念落后、产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投入不足,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盘县 农业结构 调整

〔作者简介〕 盘县农业办公室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情况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品种和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盘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着力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原来的劣质品种逐步淘汰,优质高产优良新品种被大面积推广运用,使全县农业种植结构渐趋合理。优质杂交玉米和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扩大,产品品质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特色作物快速发展。至2008年推广杂交玉米42.6万亩,优质及特用玉米25.13万亩,杂交水稻7.52万亩,种植脱毒马铃薯27.1万亩;种植烤烟6.36万亩,蔬菜6.5万亩;折耳根、生姜、芸豆、芭蕉芋、荞麦等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

(二)草畜产业稳步发展,畜禽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畜牧业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贵州畜牧大县”建设目标,以发展畜牧养殖示范基地为载体,以建设养殖小区为突破口,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畜牧业。2007年末实现大牲畜存栏25.2万头(匹);猪存栏55.91万头(其中:能繁母猪3.18万头);羊存栏18.17万只;家禽存栏161.37万羽;肉类总产量5.83万吨;禽蛋产量1850吨。全年畜牧业产值达5.92亿元。启动实施“种草养羊”科技扶贫项目,落实种草养羊项目农户550户;建设人工草场

1.32万亩。品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共有牛改点112个,羊改点51个,猪改点248个;实施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工作,对存栏能繁母猪每头补助50元,全年补助资金158.78万元;积极实施优质肉牛生产、畜牧百强村建设项目;加强动物防疫、产地检疫、疫病防控、疫情测报、肉类检验工作,稳步推进畜牧业发展。

(三)生态林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林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生态林业的建设与保护上,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建设“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狠抓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林建设、石漠化治理、农田生态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红果新城环城绿化工程建设。近两年全县每年的营造林面积保持在5万亩左右;实施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减少森林植被砍伐,林业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2007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6.96%,提前实现了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5%的目标,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乡镇企业结构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全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优势为依托,狠抓采矿、建材、建筑运输等乡镇工业企业,成效显著。至2007年底,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1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23亿元;完成税金9.47亿元;从业人员预计达到13.2万人;全县乡镇企业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13.5亿元;全县乡镇企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旧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依然存在。生产经营者对政策的依赖性很大,把握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比较脆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跳不出旧的生产经营模式和框框,严重束缚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阻碍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从盘县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看,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44亿元,增长17.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其中一产9.36亿元,二产80.13亿元,三产28.95亿元;呈现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慢的发展格局;从农业内部看,种植业仍占大头,畜牧业次之,林业最少。在种植业内部,经济效益低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又占了大头。因此,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还不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仍然偏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仍需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

(三)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县对“三农”的投入在逐年增加,至2008年县级财政投入达到1.19亿元,较上年增长22.1%,但与农村急需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投入跟不上农村经济的发展所需。由于近年来我县局部地区自然灾害不断,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部分农村原始积累几乎没有,农民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有相当一部分村和农户出现“返贫”,部分村和农民连简单再生产都有很大困难,严重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比较低。主要是农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的规模小,缺乏精深加工的能力,市场竞争力差,辐射带动能力弱;各产业之间的产业链条过短,农业订单管理不规范,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拉力不足。

(五)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手段落后,设备缺乏,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投入和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认证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推广、市场体系等建设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四格乡坡上村的洋芋和滑石乡的折耳根基地进行产地论证。

三、盘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一)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安全、生态农业作为核心,围绕农林牧大宗产品实现品种优良化、布局合理化、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优势。重点是在大力提升玉米、小麦、洋芋和特色经济作物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舍饲养羊为主的养殖业,树立“畜牧强农”的思想,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小农户、大产业”的发展路子,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建设小区(养殖小区),发展三户(专业户、示范户、经营户),力争把我县建成全省重要的以肉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养殖基地,真正把传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千家万户发展种草养畜业,加快草产业开发步伐,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经过努力,建成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多层次、高效益的草产业综合经济,使草产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以推动种植业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根本转变。积极发展以经济林为主的优质林果业,积极引进名优新特经济林树种,加快对老果园的嫁接改造步伐,逐步提高黄花梨、蜜桔、西瓜等优质林果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同时,加快发展制种、中药材、折耳根等后续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优质特色高效农业快速发展。

(二)切实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的设投入,坚持抓好中低产田土改造、人畜饮水、节水灌溉示范、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和农村电气化建设、小水电、风力发电等工程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粮食稳定生产。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和林业生态建设,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步伐,减少森林植被的砍伐,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营造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林业建设上,围绕“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以恢复植被、扩大森林覆盖率为重点,切实搞好生态建设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

(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从全县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积极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不断强化农村科普工作,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宣传科学思想,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一是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重视和研究解决县、乡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要重视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分区域分类型抓好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观光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石漠化农业区示范建设,通过高新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名优产品开发,辐射带动一批科技示范乡、示范村、示范户的发展。三是建立多层次农业教育培训网络,因需设教,全面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更新现有农技人员的科技知识,努力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科技水平。四是要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联姻与合作,不断创新与完善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机制,重点要改革落后的耕种方式和灌水方式,精耕细作,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栽培、模式化丰产栽培、畜禽科学饲养和农产品保

鲜、贮藏、加工等实用技术,继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

(四)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近年来,盘县农业从农产品短缺现状迈向总体平衡,而且受到外来农产品冲击很大。从当前农产品市场情况来看,品质差的农产品不仅价格低,而且滞销严重,而名优产品少,市场上适销的优质稻、优质玉米、小麦,优质水果和名优茶需求很大,但产量有限。发展特色农业,开发生产特点和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利用复杂的气候资源优势,寻找区域差域差异,发展特色农业,开发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结构的方向。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建设体系,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引进新品种、优化品质,推广和普及良种,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无公害基地、产品的认证和建设,才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农业生产水平,发展效益型农业。例如:在盘县海拔1600m以上地区的富硒地带,开发优质高山含硒保健茶;利用老厂镇“万亩竹海”竹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竹笋、竹荪等系列产品及竹制品和竹制工艺品;也可在刘官镇红岩村加大南丰蜜桔的生产规模,在保田镇发展优质梨生产,扩大英武乡西瓜生产规模,其它乡镇可发展中药材生产,特色种植、养殖项目等,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格局,使之成为地方的主导产品,提高农业生产力。

(五)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加快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建立全县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水平,经过3—5年的努力,农业标准普遍得到实施,主要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害化生产,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达到优质农产品标准。二是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的质量、产地认证,抓好地方农产品的标准认证和质量生产标准制定工作,认真执行质量生产认证标准,用标准化生产手段培育,加快对盘江镇折耳根、四格乡乌洋芋、英武乡西瓜等名特产品的产地认证工作。三是要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农业、畜牧生产基地为生产示范点,积极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严把质量标准关、产地环境关、产品检测关和市场准入关,从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加强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工作,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六)认真搞好农产品销售服务工作。一是各级涉农部门要及时掌握并提供全国及周边地区农产品价格、营销信息服务。通过信息服务使农民了解市场行情,什么作物能赚钱就种什么。由过去要我种什么,变为现在我要种什么的农业结构调整模式。二是尽快培育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制度,分析预测省内外、县周边地区农产品产销市场,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三是要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和力量,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为农民提供良好的营销服务。供销等有关行业要加快组建由农户参与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副产品购销力度,搞好农产品流通。四是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信息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提高我县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水平,充分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帮助农民了解市场,调整增收措施。

(七)切实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县、乡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责任,始终抓在手上。二是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思想,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方式,改变工作方法,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解决结构调整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四是动员和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强化为农服务;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农民群众扎实有效地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第三篇:区域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新民街道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新民街道辖区有12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辖区面积78.65平方公里,其中,街道中心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辖区居民15044户39558人,其中农业人口1.9万人。耕地面积5.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0.9万亩、旱田面积4.5万亩;林果面积2万亩。十二五期间,新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目标,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为保障,努力推动新民街道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

一、街道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街域经济发展情况

在过去五年中新民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街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使全街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截止到2014年12月,固投计划20亿元,实际完成20.3亿元;规上产值计划18亿元,实际完成18.05亿元;社消零售总额计划46612万元,实际完成47800万元;计划利用内资4600万元,实际

完成5700万元;财政收入实际完成3208万元。全街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新民街道设施农业的发展是个曲折、波动的过程。蛇山村占地150亩的连片冷棚香瓜,已形成规模,但由于经营出现问题,现已不存在。英守村俊平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30亩连片草莓温室大棚也是经营出现问题,现在已经没有生产。新民街道现存设施农业情况主要有:

1、种植专业合作社,占地50亩,15栋大棚,设施面积22.5亩。

2、花卉种植合作社,占地818亩,设施面积300亩,展示大厅12亩。

3、各村零散温室大棚占地30亩,设施面积15亩,主要种植蔬菜、葡萄等。

(三)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新民街道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比较顺利,建成了新民村花卉基地,成立了花卉苗木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花农90余户,生产营业东北及南方各类花卉绿植达百余种。制作各种盆景,建成三栋展示销售大厅8000平方米,年销售收入约12000万元,实现利润1200万元,基本形成规模。

(四)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新民街道休闲农业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几大休闲园区,星罗几家采摘园和餐饮山庄。

1、金钟山都市农业休闲园。位于新民街道东英守村金钟

山自然村,占地1100余亩,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是集养殖、种植、旅游、度假、餐饮、垂钓、住宿、休闲采摘、购物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园,建设单位为大连金钟山农业有限公司。具体内容包括:一是2栋3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可以同时容纳800人就餐,可接待会议、培训,并有住宿客房;二是养殖基地,鸡舍1万平方米,年饲养笨鸡5万只,提供优质鸡产品;三是采摘园360亩,果品种类有苹果、苹果梨、南国梨、樱桃、山楂、杏、榛子、山野菜等;四是农事体验园,将农地分块租给游客进行耕种体验;五是垂钓园,开发60亩鱼池,可供百余人同时垂钓;六是仿古烽火台一处,可参观旅游;七是开辟登山路径5000米,可登高远眺;八是风情小木屋,正在规划建设之中;九是农产品小超市,提供本园区内生产的“金钟山”牌农产品等。

2、塔山都市农业园。位于新民街道以东3公里,大连军区政治部农业基地内,临近304国道和沈本产业大道,佟陈公路旁。占地780亩,是集养殖、种植,餐饮,住宿,垂钓和休闲采摘购物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场所。由原军区政治部农场部分改造而成。建设单位是大连市苏家屯区佟陈种植专业合作社。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果蔬采摘,蔬菜园40亩,温室大棚15栋15亩。葡萄园50亩,还有300亩果园,主要品种有梨、李子、杏、樱桃、桑葚等;二是垂钓园,60亩鱼池;三是会议中心两处,日可接待150人。四是部队特色客房15间,农家

四合院3处,多功能会议室1处;五是农家院饭庄一次,可一次容纳200人;六是综合养殖场200平方米,可饲养猪、羊、鸡、鸭、鹅等;七是购物中心一处,可提供自产农副产品及军供“北大营”及军酿纯粮白酒等。

3、新民东北花卉盆景科技博览园。位于新民街道新民村,占地818亩,集花卉种植、盆景制作、观赏鱼养殖,冬季垂钓,餐饮住宿,休闲观光游,花卉盆景批发零售等。建设单位是大连市苏家屯区新民花卉苗木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具体内容包括:一是高标准设施温室花卉种植区240亩;二是高标准温室盆景制作区60亩;三是观赏鱼养殖区12亩;四是冬季垂钓设施园2处,20亩;五是观光展示销售厅3栋8000平方米;六是筹建餐饮住宿农庄一处。

4、年华山庄采摘园。位于新民街道英守村,李英西山,占地300亩,其中果园面积200亩。可提供果品采摘、主要品种有苹果梨、南果梨、樱桃、杏等。

5、塔山榛子园。位于新民街道塔山社区,占地3000亩,种植品种大榛子。由大连塔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现已批量生产大榛子和榛子苗,可提供观光购买。

6、鑫淼垂钓园。位于新民街道英守村,郑英自然村。占地30亩,其中有水面积10亩,农家饭店400平方米,可提供垂钓、餐饮服务,日可接纳300人。

7、东开电力山庄。位于新民街道河山村,西河山自然村

南山,占地450亩,有鱼池50亩,果园100亩,别墅3栋,是花园式山庄,可提供垂钓和采摘等。

8、李英守草莓采摘园。位于新民街道英守村李英守自然村,占地30亩,设施面积15亩,种植优良品质草莓,可提供草莓采摘。

9、菲菲澳家庄园。位于新民街道黑牛屯村,有大连菲菲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于1999年立项开发,修建了别墅380栋,康居楼19栋,有跑马场、鸽子楼、滑雪场、科技楼、温室大棚、水上俱乐部等项目。有土地2787亩,山林地5871亩,黑牛水库400亩。由于资金原因现已停产,历史问题复杂,资源优势好,有待整合开发。

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一是年龄高,二是综合素质低。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少,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

2、农村劳动力流失。由于经济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农村中有知识和能力的青年农民大都走出农村到外地务工,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鲜有回乡就业创业的,造成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原劳动力就业转移输出主要去向为大连、本溪等周边地区。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新民地区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经营单一,而且现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缺乏稳定的利益连结机制,对农民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弱,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4、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缺乏地区品牌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业规模不大,标准化农业生产推进缓慢、农业生产的外向度不高、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等。

5、设施农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新民地区十二五期间发展的设施农业,因发展思路、经营不善等问题,相比周边其他街道的快速发展存在明显滞后情况,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效益。三、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思路

在十三五期间,加快新民地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新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街道党工委和政府经研究决定,明确了新民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以完善街域规划为统领,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环境生态化、管理规范化的五大战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临空制造、食品加工、都市农业、休闲旅游五大主导产业,以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城

乡一体、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现代小城镇。

(一)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健全农业组织保障体系,把十三五期间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通过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研究成立由分管农业副主任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各村包村干部、村干部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促进都市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集群,培养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重点抓好米业、木业、花卉种植等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要充分利用好农林局到街道、村培训授课的机会、远程教育系统以及各种协会,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市场等知识的培训,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

(四)大力推行标准化农业生产,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各村门要结合各自的特色农业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产品生产协会组织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及相关质量标准认证和卫生注册认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防疫、综合执法等方面建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十三五期间农业的发展。

(五)加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打造现代都市特色农业。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新民街道办事处

2015年3月26日

第四篇:农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改

柏树乡农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柏树乡域面积25平方公里,全乡辖10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3727户,总人口16192人,耕地面积22432亩,人均耕地面积1.46亩,2011年人均收入6083元。属山、井水混灌,且地处金塔和西营两个灌区,发展经济产业潜力大。

一、2012年农业结构调整情况

1、思路和措施:我乡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节水增收为目标,坚持压夏扩秋,压粮扩经,井水村小麦零种植原则,积极发展节水高效的大田农业。以石羊河流域治理为契机,着力推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不断壮大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培育提升养殖暖棚为主的畜牧业。坚持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辐射带动全乡特色林果业发展。

2、取得的成就:今年全乡共落实旱作农业12000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6750亩,马铃薯1500亩),露地蔬菜2340亩;开工设施农牧业864亩,扣棚560亩,其中200亩以上示范点1个,为中畦一组养殖小区;50亩以上的示范点2个:接引三组养殖小区、亿家禾万头猪场续建项目;在我乡6个山水村共栽特色林果业3750亩,占任务的185%。栽植薄皮核桃3650亩97340株,枸杞100亩,补植黄冠梨125亩。其中500亩以上的连片示范点2个,300亩以上的连片示范点3个,200亩以上的连片示范点4个,100亩以上的示范点7个。全乡夏秋比例调整到15:85,井水灌区4个村、山水灌区沿路沿线全面实现小麦零种植。

3、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农业结构调整举步维艰。由于有知识的青年农民多已跳出“农门”,出门打工或经商,在家务农的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小农思想严重,市场观念淡薄,不愿或不会调整。根本原因还是缺乏科学知识,对市场了解不够,适应不了市场需要。

(二)缺乏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实现“订单农业”。农民怕有收成无销路,如大田制种玉米等高效节水作物不敢尝试去种,同样也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三)土地流转困难,难以形成规模种植。因部分农户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进行生产,宁愿种“懒庄稼”也不愿调换或租让耕地,导致土地流转面积小、时间短、价格低,严重制约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二、2013年农业结构调整规划

1、思路和目标:明年我乡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我乡地域优势,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和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规模,发展具有我乡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一是严格按照区委4301强基富民工程安排,大力发展“设

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重点发展以养殖暖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和以薄皮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力争到2015年,全乡户均达到1座棚,1亩林,畜牧业收入达到农业收入的50%;二是以石羊河流域治理为主线,不断压缩高耗水、低效益作物,扩大双膜垄作沟灌玉米、沟灌马铃薯、制种玉米、精细蔬菜等高效节水农业种植面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力争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格局,推动我乡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2、具体打算:

(一)着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我们将按照柏树的实际,充分利用地域特点,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坚持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有序推进的原则,在右

三、接引、清水、中畦四个井水村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提升已建棚的效益和质量,通过添平补齐、整村推进、优化种植结构、完善配套技术、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设施装备等措施,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日光温室发展水平,力争实现养殖小区(场)每村达到1个的目标。充分发挥乡农办和科技助理员的作用,使棚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二)着力发展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充分发挥我乡传统养殖优势,以“亿家禾”万头猪场为龙头,积极推广暖棚养殖和规模化养殖,逐步实现“人畜分离”,在山水灌区打

造以育肥生猪、肉牛、羊为主的畜产品养殖基地,突出抓好牛羊育肥,稳步发展奶牛业,逐步扩大养鸡产业,通过示范村和示范户,带动全乡畜牧业生产方式变革,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实质性转变,由传统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大幅度提高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推动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到50%,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畜牧强乡。

(三)积极发展以薄皮核桃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坚持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兼顾,环境治理与资源开发并举的原则。按照“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要求,在山水灌区大力发展以薄皮核桃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重点做好已栽植苗木的管护工作,计划新栽植特色经济林2500亩,辐射带动全乡林果业经济发展,使林果业收入在全乡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占到15%以上。

(四)积极发展节水高效的大田农业。全力推广玉米全膜垄作沟灌和双垄沟播、马铃薯全膜垄作、大田滴灌等大田节水种植技术,动员和组织农户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以末级渠系、井口为单元,引导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区域化节水种植,大力发展节水产业,进一步调整粮经种植结构,压夏、扩秋、扩经,压缩高耗水的大田作物面积,推广低耗水的全膜沟灌瓜菜和技术,计划种植全膜沟灌瓜菜3500亩,旱作全膜双垄沟播作物7000亩。同时,大力开展农业科

技培训,让培训服务于主导产业的发展,下大力气引导群众种植经济作物,以期达到节水增收的目的。

3、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要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引领和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各项工作。成立农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由书记、乡长任组长,靠上抓;农口负责人任副组长,具体抓;农口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包干包片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在全乡形成干群齐心抓调整的良好氛围,确保结构调整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指导。从乡农办抽调技术人员、从区农技、畜牧站聘请专家,实施品种、知识、技术指导,促进种养技术的快速应用。加大技术指导力度,深入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及时解决农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技术含量。

(三)加强奖惩。制定与工作目标挂钩的奖惩措施,一阶段一落实一兑现。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人,明确时限,实行倒逼机制。压担子、压责任,增强压力感,调动积极性。

第五篇:关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镇以前仅仅依靠水稻、甘蔗、蔬菜种植等单一农业发展经济,这样的结构模式不仅规模小而且效益低,农民常常处于广种薄收,入不敷出的状态。如今,我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具雏形,农民享受到了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获得的利益,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一、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农民股份合作制等农业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农头企业、流通大户、种植大户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与农业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实行以销定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愁销路的后顾之忧。加快土地流转和集中力度或由种植大户租种,推行土地、人力、技术资源的整合,促进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经营,如种植大户**分别联合村里的三个种植大户,在自己、合伙人、亚细亚公司三方之间,以“股份”形式联合种菜,蔬菜基地由1个增加到4个,种植面积由100余亩增加到320多亩。

二、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既要符合市场的需要,又能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发展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增进对台农业交流协作,扩大合作领域,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台湾高优水果、特种养殖、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着力发展对台农业,建立一个台湾农产品试验基地,种植木瓜、莲雾等台湾优质水果120亩,是**省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和**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示范基地;适度发展特种养殖,温泉养鳖100亩、养鳗100亩,2007年,全镇无公害蔬菜复种面积5万亩,种植生态型食用菌52万平方米。**村的龙须菜、新吴的“阳春”砂仁、佛手瓜、**村的大棚蔬菜、**的木瓜、**村的蘑菇种植等声名远扬,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特色” 的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有效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难问题,扶持农村产业发展。一是大力推行农户贷款;二是建立了奖励政策;拿出20万元设立高优农业发展奖励资金,用于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大棚蔬菜、台湾木瓜、茶叶等高优农业种植,并每亩给予补助奖励200元至500元不等。三是积极向上争取;2006年以来,累计发放幸福工程扶贫周转金60万元;发放幸福工程款49.5万元,扶持160户困难户发展经济。四是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与公司签订销售合同,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愁销路的后顾之忧,确保资金使用的良性循环。

寻求闽台乡镇建设合作交流、互惠互利的路子

1、开展闽台农业合作

**与台湾地缘相近,两地气候、土壤等种、养殖业生产条件相似。**镇属典型的传统农业重镇,农业基础较好。**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区把绿色的高优高效农业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种植的农产品多为“大路货”,传统品种比重大,新优特品种稀少,缺乏市场竞争力。整个项目区内农业特色不明显,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业科技含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镇,可考虑采用三种闽台农业合作方式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一是引进台湾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如马来系列木瓜、黑珍珠莲雾、台雕罗非鱼等适合**气候地理条件的新品种。二是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新技术。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吸引台湾农民企业家来**创业。

2、引办台资工业

**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发展方兴未艾,是台资企业投资的热土。通过现有在**投资创业台商的牵线搭桥,依托**良好的工业发展条件,加大台资企业引进力度,有效加快我镇工业发展速度,实现你赚钱、我发展的双赢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要要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上寻找突破口,要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

一是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以来,**镇先后投入7500多万元,完成农村等级水泥路建设达78公里;投入1700多万元进行地质灾害点176户群众的搬迁安置,**小区、**小区等一批批地质灾害安置点正成为灾害点村民新的家园;投入850多万元,完成拦河坝修复、**排涝站水闸重建等冬春修水利工程,保证了村民旱能灌涝能排;投入240万元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村民在家里就能用上放心水。

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基础设施的维护、完善等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财政困难,基础设施维护资金相形见肘。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210万元,完成**卫生院改造提升,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2008年全镇农村合作医疗达参合率达96.18%,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16家村级卫生服务所(站)规范化建设全部验收合格,投入60万元,对镇敬老院进行改扩建。顺利完成**中学与**四中的撤并工作,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办学条件。挖掘和整合各村文化设施,做到村村有广播电视、阅览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宣传文化中心户等文化设施,活跃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2015年在全县率先举办首届老年人运动会,受到市、县有关部门肯定。三是搞好综合治理,开展家园清洁,建设和谐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些不和谐因素。多年来**镇大力开展综合治理工作,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努力消除社会热点和治安隐患。开展一系列以“平安家庭”“平安学校”“平安企业”为主题的活动,组织开展好上下联动的群防群治工作,维护全镇的社会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并实现连续4年没有八类案件发生,社风民风和谐和美。

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建立19支保洁队伍,配套垃圾清理专项资金,实行卫生三级三包制度,保持村容村貌每日整洁,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新农村。

下载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对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创业工程”,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通过“经营城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

    农业结构调整

    甘肃农业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的思路与对策 李丽莉 ( 甘肃经济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新时期、新的经济环境下赋......

    杭州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调研报告

    杭州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已经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也存在“东快西慢、东强西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

    抓农业结构调整促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蔡县作为一个拥有135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要顺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发展农业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为第......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调整优化全县种植业结构,不断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政协于六月十九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在政协领导带领下,先后深入到东湾镇、五合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新店乡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工作情况的 报 告 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组: 根据丘政办发„2008‟11号《丘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丘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工作方案......

    银行信贷结构调整调研报告(模版)

    银行信贷结构调整调研报告:一、总体评价年,总行制定实施了信贷结构调整5年纲要,5年来,按照总行的文件要求,我行在信贷结构调整的各方面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行业、区域、期限、......

    信贷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一、总体评价 XX年,总行制定实施了信贷结构调整5年纲要,5年来,按照总行的文件要求,我行在信贷结构调整的各方面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行业、区域、期限、业务品种结构得到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