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等将成农业发展主体(5篇)

时间:2019-05-12 19:0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庭农场等将成农业发展主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庭农场等将成农业发展主体》。

第一篇:家庭农场等将成农业发展主体

家庭农场将成农业发展主体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将是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农业机械化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化为导向的新型精细化农业。农业已经衍变出了专业化、职业化和现代化、社会化等特征,在此现状下,金融如何能够满足行业发展已是迫在眉睫的议题。“中原地区(河南、山东)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如何更好让生产资料为农业服务,将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业各细分领域迅速发展,吸引了包括产业资本、社会资本在内各类机构的积极投资。近几年,中国农业领域的投资累积达上亿美元。其中,以农业(种植业)占得比重最多,而绿色、有机的种植方式又是目前较为吸引资本关注的热点。目前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一部分高管高调宣布将进军农业领域,以水果种植为切口开始介入,因而在把住进口粮食数量的红线前提下,开发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实现农业商品化。

第二篇: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平川区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我区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

一、平川区家庭农场现状

截至6月,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家庭农场37家,经营产业覆盖粮油、蔬菜、畜禽养殖、水产、苗木等产业。家庭农场逐步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区

亩至

亩家庭农场家,占

%:

亩到亩家庭农场

家,占

%:

亩至

家庭农场

家,占

%:

以上家庭农场家,占

%

2019年,评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家。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引导,稳买推进土地有序流转。

我区坚持以市场导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士地流转工作,健全区乡村级士地流转服务平台等,积极引导地向家庭农场的有序流转。

(二)规范管理,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完善家庭农运营制度,健财务制度,建立全面的农业生产记录,规范家庭农场运营机制。

(三)强化服务,提升家庭农场综合实力。

加强培训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提高经营能力。

三、存在困难

(一)农业生产高成本、高风险,效益低。

一方面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成本逐年增加。

(二)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存在不确定因素。

一些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心存顾虑,导致一些农场流转来的土地不集中,有的租期短、变数大,农场主不敢投入,增加了生产和管理成本,制约了农场扩大经营规模。

(三)家庭农场融资难。

家庭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融资难,难以扩大生产,影响了农场的正常生产秩序和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

(四)家庭农场设施薄弱。

多数家庭农场的道路、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修建费用较大,农场主因陋就简,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五)受人才制约较大。

家庭农场经营者多为种养殖大户型而来,文化素质偏低对农场的管理较粗,产品市场营销意识不强,产品没有向精深有效延伸。

四、意见建议

(一)加快土地适度流转规模。

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上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租、转包、互换等多种形式,推进承包上地向家庭农场规范流转,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入才流转土地,逐步建立士地向规模、向“能人”集中的激励机制。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围绕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困难,在农业补贴、资金奖补、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强扶持,提高其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

(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形成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组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产业联合体,构建完善的新型衣业经营体系,实现三大主体融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四)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与技术指导,提升家庭农场生产平。

根据家庭农场类型,通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家庭场主培训班,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培育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现代农业。

第三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

全面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人民银行党委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和要求,积极组织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特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力创新农村金融制度,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持。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4〕42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经营管理比较规范、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收益相对稳定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采取灵活方式确定承贷主体,按照“宜场则场、宜户则户、宜企则企、宜社则社”的原则,简化审贷流程,确保其合理信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购置农机具、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事农田整理、农田水利、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维修等农业生产用途,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意见》强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合理确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利率水平和额度,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积极拓宽抵质押担保物范围。对于地方政府出台了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以及通过抵质押或引入保险、担保机制等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利率原则上应低于本机构同类同档次贷款利率平均水平。对于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田整理、农田水利、农业科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可以提供3年期以上农业项目贷款支持;对于从事林木、果业、茶叶及林下经济等生长周期较长作物种植的,贷款期限最长可为10年。要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经营规模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资金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案。

《意见》明确,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形式,可选择部分农业生产重点省份的县(市),提供“一对一服务”,重点支持一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其他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小额贷款公司,也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信贷管理体制,优化信贷管理流程,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意见》指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信贷政策实施方式,支持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对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要在发放支农再贷款、办理再贴现时给予优先支持。深入开展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放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以评估引导带动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意见》提出,要拓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对经工商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达到企业化经营标准、满足规范化信息披露要求且符合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发行条件的新型家庭农场,可在银行间市场建立绿色通道,探索公开或私募发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金融债券专项用于“三农”贷款,加强对募集资金用途的后续监督管理,有效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资金来源。鼓励支持金融机构选择涉农贷款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盘活存量资金,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完)

附件: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易商协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精神,扎实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当前实现农村农户经营制度基本稳定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结合的重要载体。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对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实现“四化同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历史地位,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创新,合理调配信贷资源,扎实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项金融服务工作,支持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二、切实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经营管理比较规范、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收益相对稳定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采取灵活方式确定承贷主体,按照“宜场则场、宜户则户、宜企则企、宜社则社”的原则,简化审贷流程,确保其合理信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重点支持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购置农机具、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事农田整理、农田水利、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维修等农业生产用途,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三、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有效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对于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根据市场化原则,综合调配信贷资源,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对于地方政府出台了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以及通过抵质押或引入保险、担保机制等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利率原则上应低于本机构同类同档次贷款利率平均水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之外不应附加收费,不得搭售理财产品或附加其他变相提高融资成本的条件,切实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满足农业生产周期实际需求。对日常生产经营和农业机械购买需求,提供1年期以内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1至3年期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对于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田整理、农田水利、农业科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可以提供3年期以上农业项目贷款支持;对于从事林木、果业、茶叶及林下经济等生长周期较长作物种植的,贷款期限最长可为10年,具体期限由金融机构与借款人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在贷款利率和期限确定的前提下,可适当延长本息的偿付周期,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林果种植等生产周期较长的贷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贷款到期后适当展期。

五、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满足农业现代化经营资金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还款来源、贷款真实需求、信用状况、担保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最高额度。原则上,从事种植业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贷款金额最高可以为借款人农业生产经营所需投入资金的70%,其他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贷款金额最高可以为借款人农业生产经营所需投入资金的60%。家庭农场单户贷款原则上最高可达1000万元。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六、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质押担保物范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经营规模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资金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案。对于种植粮食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重点开展农机具抵押、存货抵押、大额订单质押、涉农直补资金担保、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等业务,探索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创新产品;对于种植经济作物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探索蔬菜大棚抵押、现金流抵押、林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对于畜禽养殖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重点创新厂房抵押、畜禽产品抵押、水域滩涂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对产业化程度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供应链金融服务;对资信情况良好、资金周转量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积极发放信用贷款。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主动参与制定辖区试

点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积极稳妥推动辖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鼓励金融机构推出专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产品,配置足够的信贷资源,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七、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鼓励各商业银行大力开展农村支付业务创新,推广POS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支付业务,多渠道为家庭农场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支持农村粮食、蔬菜、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类专业市场使用银行卡、电子汇划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探索依托超市、农资站等组建村组金融服务联系点,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进一步丰富村组的基础性金融服务种类。完善农村支付服务政策扶持体系。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的信用采集和评价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与信贷投放相结合,探索将家庭农场纳入征信系统管理,将家庭农场主要成员一并纳入管理,支持守信家庭农场融资。

八、切实发挥涉农金融机构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要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农业发展银行要围绕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模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积极支持农村土地整治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作为国有商业银行“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特殊优势,创新完善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产品,探索服务家庭农场的新模式;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大对“三农”金融业务的资源配置,进一步强化县以下机构网点功能,不断丰富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形式,可选择部分农业生产重点省份的县(市),提供“一对一服务”,重点支持一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其他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小额贷款公司,也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信贷管理体制,优化信贷管理流程,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九、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综合考虑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加县域资金投入,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对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要在发放支农再贷款、办理再贴现时给予优先支持。通过支农再贷款额度在地区间的调剂,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粮食主产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

十、创新信贷政策实施方式。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工作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示范县创建工作有机结合,推动涉农信贷政策产品化,力争做到“一行一品”,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

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考核政策的引导作用,提高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愿和能力。深入开展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放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以评估引导带动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十一、拓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对经工商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达到企业化经营标准、满足规范化信息披露要求且符合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发行条件的新型家庭农场,可在银行间市场建立绿色通道,探索公开或私募发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金融债券专项用于“三农”贷款,加强对募集资金用途的后续监督管理,有效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资金来源。鼓励支持金融机构选择涉农贷款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盘活存量资金,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十二、加大政策资源整合力度。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积极推动当地政府出台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风险奖补政策,切实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由政府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或在现有融资性担保公司中拿出专项额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办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的合作,适当扩大保证金的放大倍数,推广“贷款+保险”的融资模式,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有序流转的风险防范和保障制度。

十三、加强组织协调和统计监测工作。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机制,确保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政策落到实处。要积极开展对辖区内各经办银行的业务指导和统计分析,按户、按金融机构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季度统计报告,动态跟踪辖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工作进展情况。同时要密切关注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形势、供需情况、市场价格变化,防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风险。

请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区内相关金融机构,并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有关落实情况和问题要及时上报总行。

中国人民银行

2014年2月13日

第四篇:关于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报告

**镇人民政府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报告

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市农业局《关于开展我市家庭农场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为了解我镇家庭农场发展状况,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就此项工作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要求按照家庭农场的条件标准,逐户进行调查,做到不漏登一户、不错登一户的总体要求做好本次摸底调查工作。同时,抽调专人负责对符合家庭农场条件的典型专业户入户走访,对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存在问题与取得经验进行调研。现将**镇家庭农场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本镇以绿色蔬菜种植为特色产业,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经济作物、林果业种植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随着大户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寻求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全镇从事粮食、蔬菜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种植的家庭农场共有11户,其中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有5户,未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有6户。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产业呈现多元化,覆盖面逐步拓宽。种植业由单一种植粮食作物,逐步向多种经济作物拓宽,多元发展,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2、综合素质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大部分农场主都是乡土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农场主产业规模都是从小做到大,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较强,懂政策、懂经营、会管理。

二、当前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种养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同时在发展家庭农场中,缺少系统的专门政策扶持。

(二)土地流转困难,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一是部分农户对土地存在思想障碍。有的是土地命根子思想浓厚,担心失了地、丢了根,不愿流转;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田、那点租金无所谓,田放那也不用养它,还可以领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加之政府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措施,没有办法制约农户。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土地难以流转。三是流转价格逐年上涨快,特别是对从事种植业的农场发展带来压力,导致发展缓慢。四是不规范的土地流转与短期的流转期限的的限制,导致土地不稳定性,直接影响家庭农场发展。

(三)种养行业的高风险低效益性,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因农业基础薄弱,受自然界约束,摆脱不了雨养农业的局面,风险增加。同时,的市场价格不稳定性,也直接影响家庭农场的巩固与发展。

(四)融资、用工等要素制约发展。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

(五)农场主经营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需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三、引导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有条件的家庭经营专业大户,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顺势引导,为家庭农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有选择性的,对已经基本具备发展家庭农场的条件的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积极营造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强化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中介协调、代理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保体系,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三)加大扶持,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要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升级为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四)健全服务,为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供坚强保障。搞好农业保险服务,杜绝入保容易,理赔难的课题,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农场主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经验管理水平。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

第五篇: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规模探讨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规模探讨— — —基于资源禀赋视角

□ 苏 昕 王可山 张淑敏

内容提要: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这一基本资源禀赋下,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等特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现农业现代化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家庭农场切实可行。它以适度规模、劳动力充分就业、商业化和现代化经营为基本特点,有利于促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根据我国国情推算,到 2030 年我国劳均耕作面积将达到 0.67 公顷,而家庭农场平均规模将达到 26.7 公顷。此外,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及最终收益不同,我国各地家庭农场规模也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资源禀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劳动就业;现代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其功绩有目共睹。根据我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特点,家庭承包经营要长期稳定不变。然而,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在这一基本资源禀赋下,农户普遍经营规模较小且地块分散,由此造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率较低。当前,我国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发展,既要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又要实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2013 年中央 1 号文件明确指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家庭农场发展的历史背景、解析家庭农场的内涵、探索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便成为众所关注的新课题。家庭承包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不适应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暴露出来。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逐步达到适度经营规模,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以适应现在农业发展的要求。家庭农场作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是农业家庭经营的生产关系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保持动态适应与协调的必然产物(朱学新,2006)。家庭农场经营是我国未来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的方向,要积极培育并发展家庭农场,通过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实现规模集约化经营,提高农场的经营效率(汤文华等,2013)。刘树枝(1986)对经营规模为 80 亩、45 亩、10 亩三种经营规模的效益做了分析,认为随着土地大量向种田能手集中,适度规模效益逐渐显现,中等经营规模效益比较好。黄新建等(2013)认为至 2012 年我国耕种30 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经达到 887 万家;以江西水稻种植为例分析认为家庭农场的土地适度规模为 70 ~150 亩。目前,我国形成的 5 种典型家庭农场模式中,浙江宁波模式的单户家庭农场面积一般在 50 亩以上,上海松江模式在 100 ~ 150 亩,湖北武汉模式在 15 ~500 亩,吉林延边模式在 1275 亩,安徽郎溪模式在50 亩以上(何勇等,2013)。可见由于各地区资源禀赋、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等不同,家庭农场规模也有较大差异。

一、家庭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农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适合家庭经营农业生产过程是人们利用自然界的各种资源和养分对有生命的动植物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一方面,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它们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人们只能按照自然时间依次进行作业,因此劳作时间有间歇性,即有时农忙有时农闲。另一方面,农业的最终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其质量与数量更多依赖于人们的劳动质量。因此,只有采取家庭经营的 方式,才能实现劳动力的季节性调节;也只有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农业劳动的最终成果与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劳动者才能自觉地劳作。(二)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证实了家庭经营是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家庭经营都是农业生产经营的最佳组织形式。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原始社会以家

庭或部落为单位进行采集和狩猎以及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家庭为单位组织奴隶进行农业生产;封建社会更是经历了几千年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格局仍未改变;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经营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证明家庭经营为主体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发达国家,英国自有自营农场比例在 19 世纪后随着谷物法的废除不断增加,由 1914 年的11.3% 增加到 1983 年的 74.4%;美国,在其农业演变的半个多世纪里,虽然农场数目减少了,但大多数商品化农场都是家庭经营的;德国,经过私有化土地改革,至 1995 年成立了 3 万个不同形式的农场,其中约有 90% 是家庭农场或合伙农场;日本,普遍采取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目前的专业农户仍然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进行耕作。这些都证明家庭农场是农业基本经营单位。由此可见,坚持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历史的必然,是实践的总结,是人类做出的适合农业发展的选择。

(三)家庭农场是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经营的成功经验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家庭经营极大地 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农业高效发展的根本性动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不适应性,逐渐在市场竞争力的强弱、生产技术的先进性、经营规模的适度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等方面显现出来。家庭农场是农户向集体承包较多土地或通过农户之间土地流转后实行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经营形式,可以更加适应现在农业发展的要求,提高市场效率和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组织化程度,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农场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稳定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提高了农业经营的市场效率和组织化水平,适合我国基本国情。

二、资源禀赋视角下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家庭土地生产经营规模过小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2012 年底我国人口 13.56 亿人,占世界人口比率为 19.13%。我国耕地面积为 10864 万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87%。我国人均耕地(0.09 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0.21 公顷)的 1/3;户均经营的土地面积在0.5 公顷以下,而世界中等收入以上国家平均每个生产单位的面积是 76.5 公顷。而且,我国城市化水平还较低,50% 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庞大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和有限的土地资讨源的矛盾导致了我国劳均占有耕地资源面积更少。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10 年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 0.39 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3/

7、印度的 2/

3、巴西的 1/

10、意大利的 1/

18、英国的1/

34、法国的1/

41、澳大利亚的1/255、加拿大的 1/300、美国的 1/390。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我国农户小型经营、地块分割细碎,难以进行机械化作业。据 201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我国每千名农业劳动力拥有的拖拉机数量仅 3.4 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是印度的 1/

4、日本的 1/334、美国的 1/476、法国的 1/522。我国平均每台拖拉机负担的耕地面积为 117.25 公顷,而世界平均水平为 50.0 公顷,英、法、意、日分别为 11.31、14.60、4.74、2.17公顷,我国与发达国家相差少则 7 ~ 8 倍,多则 50多倍。

(三)农业生产效率低

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按实物量计算(见表 1),2010 年我国劳均谷物产量 976.43 公斤,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50%,巴西、日本的 1/

4、意大利的 1/20、英国的 1/

48、法国的 1/60、加拿大的1/120、美国的 1/380。我国劳均肉类产量 147.49公斤,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77%、巴西的 1/

8、日本的 1/

9、意大利的 1/30、法国的 1/

35、英国的 1/50、加拿大的 1/80、美国的 1/260。

三、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微观经营组织的重要形式

(一)我国发展现代家庭农场的必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小规模生产方式的缺点逐步显现出来。当前,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既要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又要实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近年来,全国土地流转加速,规模经营开始覆盖农业生产以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逐步发展起来(楼栋等,2013)。而且,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农业人口持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当前,全国约有 1.7亿外出务工者,其中至少 1 亿人已经在本县域以外的城镇实质性定居,他们有流转土地并获得相应收益的强烈愿望(楼栋等,2013)。未来20 年左右,农 业就业人口将降到全社会就业人口的 15% 以下,农民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趋势成为必然,融入了市场、技术、资金等现代农业要素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 — —家庭农场将持续得到发展。

(二)家庭农场的内涵

“家庭农场” 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农场具有以下内涵:

1.土地适度集中。家庭农场是通过经营权流转(转让)方式在集体所有制下把小面积家庭承包 地集中到一起,可有效解决农村家庭经营低小散、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2.劳动力充分就业。现代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基本劳动力来源,虽然也存在短期季节性雇 工,但农业劳动人口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商品化经营。现代家庭农场面向市场进行

生产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自我积累、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是农业微观组织体系的核心。成熟的家庭农场是相对高收入的,其收入应与城镇居民大体相当。

4.现代化经营。家庭农场不再是依靠劳动力的劳作来获得收入,而是一种更有效率、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农业经营组织,靠技术、管理、设备来提高产出,同时也要依靠一定积蓄和融资能力来增加

农场的建设。

(三)家庭农场的优势

家庭农场通过适当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发挥生产潜力,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进而大幅度提高粮食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据农业部调查显示,现阶段种粮户的经营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 25% 以上。另外,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推广,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家庭农场在我国的已有实践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已有不少地区开展了家庭农场的探索。截至 2012 年底,全国 33 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 6670 多个。吉林、上海、山西、浙江、湖北、江苏、江西等地家庭农场发展较快,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一般农户家庭经营高得多。以上海松江为例,家庭农场的粮食经营规模为每户 2 ~ 3 个劳动 力、每户 7 ~10 公顷种植面积,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粮食生产面积增、产量增、效益增的现象,户均净收益 6.7 万元。实践证明,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使其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在许多地方已经实现增产、增效、增收的效果,并成为现代农业微观经营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我国家庭农场发展规模探讨

(一)家庭农场发展规模的影响因素

家庭农场是一种土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即对经营面积有一定要求。那么究竟多大规模是“适度” ? 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却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普遍认为依据各个地方的生产力水平而定,即适度规模的定位应该是因地制宜的。笔者认为现代家庭农场的规模应以它的经济收入不低于或者高于从事其他产业或其他岗位的经济收入为先决条件,具体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资源禀赋。即一个地区的人口、地理、自然条件,具体来说,人口和耕地面积的多寡、自然条件的优劣、地理位置的差异都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规模。资源禀赋是影响家庭农场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

2.经营项目。不同的经营项目耗工不同,规模也不同。如以种谷物为主的农场与以种植牧草为主的农场规模显然不同。

3.社会经济环境。家庭农场的规模确定要与其生产经营的能力及其条件、环境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耕作的管理水平、劳动者经营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市场化完善程度以及资金条件等相联系。

(二)发达国家家庭农场的规模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农业经营方式是家庭经营,即家庭农场。以发达国家为例,欧美国家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比例为法国 88%、美国 86%、德国 77%、英国 69%。农场规模大小不等,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型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在 250 公顷以上;二是以法国为代表的中型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在 40 公顷以上;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小型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在 2 公顷以下。各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差异 如此之大与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即劳均耕地面积的多寡直接相关,美国、法国、日本三国劳均承担耕地资源面积分别为 56.51、28.98 和 2.64 公顷。

(三)我国现有家庭农场的规模

我国地域广阔,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以种植业为例,在资源禀赋方面,根据综合农业区划,九大农业区劳均种植面积最大的是东北区为劳均种植面积 0.89 公顷,最小的是华南区为劳均种植面积 0.22 公顷。相应的,各地区家庭农场的规模也有较大差异,以现有的种植家庭农场为例,我国九大农业区的平均规模如表 1 所示。可以看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家庭农场平均规模最大,可达 200 公顷,而最小的是华南区,仅为 2 公 顷,前者是后者的 100 倍。这与各区的资源禀赋、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以及最终获得的收益密切相关。

(四)未来我国家庭农场的平均适度规模

仅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探讨家庭农场适度规模问题,要考察人口的变动和耕地资源的变动。从人口增长态势看,根据不同机构和学者的不同假设,对我国人口峰值时间的预测大都在 2030 年左右。运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研制的中国人口

预测软件 CPPS 对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以 2010 年作为起点,2011—2030 年现行人口生育政策保持稳定,假设总和生育率为 1.8,2011—2028 年我国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2028 年达到峰值,为 14.37 亿人,之后人口呈现缓慢减少趋势。

表 1 我国各农业区家庭农场劳均种植面积和平均规模

农业分区 劳均种植面积(公顷)种植业家庭农场平均规模(公顷)家庭农场案例区

东北区 0.89 85 吉林延边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0.88 200 内蒙古牙克石

黄淮海 0.33 10 北京顺义山东青岛

黄土高原区 0.47 3.3 山西河曲

长江中下游区 0.32 8.4 安徽金安区

5.2 浙江建德

3.5 江苏苏州上海松江

华南区 0.22 2 广东清远

西南区 0.23 11 四川阿坝州

甘新区 0.48 60 新疆石河子

青藏区 0.44 — —

依据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来看,未来 20 多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亦将持续推进,从而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创造条件。综合国内外有关我国未来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在 2010—2030 年的 20 年间城镇化以年均增长1.1%的速度推进,推算到2030 年时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70% 以上。由于人口统计的原因,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是真实的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而是包含了农村非农劳动力在内的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即我国的城镇化率比实际值偏高。因此,直接采用城镇化率对未来农业劳动人口进行预测将低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

速度。这里采用劳动力迁移修正系数(农村人口总数与农村经济活动人口总数的比值)进行修正,农业劳动力计算公式如下:L n +1 = L n(1 - Δuθ n),L n +1 为第 n +1 年的农业劳动人口,L n 为第 n 年的农业劳动人口,Δu 为第 n 年的城镇化增率,即第 n+1 年的城镇化率减去第 n 年的城镇化率,θ n 为第n 年的劳动力迁移修正系数。以 2010 年为起点,预测我国城镇化率和农业劳动力数量见图 1。可以看出,2030 年农业劳动力将降至 1.9 亿以下,并且趋于稳定。

图 1 2011—2030 年我国农业劳动力预测

耕地资源方面,以国务院划定的必须确保的耕地红线 18 亿亩作为依据。根据我国各农业区情况,则 2030 年时,劳均耕作面积将达到 0.67 公顷。此时,若以一家 4 个劳动力计,我国户均耕作面积— 2 1 —的平均规模则为 2.67 公顷。

根据国内外经验,一个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大概是户均经营规模的 10 倍左右,按照这个经验,2030 年我国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将达到 26.7公顷。在中等技术条件下,这一规模应能确保充分就业,并且能使农民获得与城镇居民大体相当的收入。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适度规模问题,分析了坚持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下,家庭农场对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并测度了未来家庭农场的平均经营规模。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禀赋约束下的家庭经营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土地生产经营规模过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有待通过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以解决。第二,农业、农村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家庭农场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国外的实践和我国部分地区的探索说明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我国地域广阔,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本文综合考虑劳均 种植面积、人口的变动、耕地资源的变动和城镇化率等因素,测算未来我国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为26.7 公顷,这一规模基本符合我国的实际,并能确保充分就业,使农民获得与城镇居民大体相当的收入。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探索构建有益于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支持各地从实际出 发,依据自然经济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户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业机械化

水平等因素,稳步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2)要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要健全土地流转信息交流机制、建立土地流转政策咨询机制、完善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制,一方面保障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高效,另一方面监控流转后土地的使用、利用效果。

(3)要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劳动力资源禀赋密切相关,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是影响家庭农场应用先进的机械设备、信息技术和生产手段、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要鼓励扶持农民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参与专业协会组织等不同形式,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

度,提升农业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

参 考 文 献

1.罗 艳,王 青.基与小农户制现状探索家庭农场制及其规模.湖北农业科学,2012(6):1281 ~128

42.李雅莉.农业家庭农场优势的相关理论探讨.农业经济,2011(7):14 ~1

53.董亚珍,鲍海军.家庭农场将成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重要形式.社会科学战线,2009(10):95 ~98

4.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1(10):4 ~10

5.倪坤晓,沈月琴.浙江省慈溪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浙江农业科学,2012(11):1583 ~1586

6.魏 巍,李万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提升路径.农业经济问题,2012(10):29 ~35

7.朱博文.美法日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5):87 ~9

18.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6(12):39-4

29.王嘉康.浅谈家庭农场的发展.上海农村经济,2011(6):37 ~40

10.赵维清,边志瑾.浙江省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分析.农业经济,2012(7):37 ~39

11.赵维清.浙江省慈溪、瑞安、建德三市家庭农场发展状况分析.生态经济,2010(2):171 ~182

12.蒋南平,李 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途径:基于人— — —地关系的现代小农经济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3):90 ~99

13.杨利民,于 闽.我国未来人口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分析.经济地理,2013,33(2):168 ~171

14.刘树枝.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 — —十个家庭农场土地规模经营的调查.农业技术经济,1986(10):20 ~22

15.汤文华,段艳丰,梁志民.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 —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3(2):186 ~190

16.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6(12):39 ~42

下载家庭农场等将成农业发展主体(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庭农场等将成农业发展主体(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石门县发展家庭农场之我见范文

    石门县发展家庭农场之我见 摘要: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农村土地小块分散及家家户户搞种养加的格局已无法适应农村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在适应这种转变的过程中,一种......

    家庭农场

    一、家庭农场的概念: 家庭农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中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

    家庭农场

    材料一: 申请书 本人……,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家住……,原有土地亩……,流转土地亩……,农场位于……,用于种植……/养殖……,(猪/牛/羊/鸡……头/只,是/否具备《动物防疫条件......

    家庭农场

    [经济热点] 一号文件中提到的“家庭农场”概念理论上 毫无意义,实践上会引起混乱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在这个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家庭农场”,并且鼓励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

    年度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例文(汇编)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 ?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1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

    淮北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解放思想务实创新 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 ——淮北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农......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五篇范文)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县家庭农场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市科协调研组2013年3月份,市科协调研组深入**县,对**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专题调研,摸清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趋势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