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兴办家庭农场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兴办家庭农场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是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事实证明,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实行适度规模种植;有利于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规范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延续了家庭承包经营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特征,进而采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改善经营管理,形成最佳经济效益,郎溪县近几年对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郎溪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根据对全县家庭农场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的家庭农场获取土地的途径都是租赁所得,一般租赁费每亩价格在300元以上,绝大多数土地包括水面都是从村集体或国家(集体)农场等渠道获得,从农户获得主要是亲友。一是经济效益。2010年底全县初具规模的各类家庭农场有410个,总纯收入达到3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28910元,是全县人均纯收入的5.7倍,充分说明了家庭农场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有着十分明显的成效。二是年龄结构。在被调查的195个家庭农场主中,平均年龄为43.9岁,其中35岁以下的27人,36—50岁的138人,51岁以上的30人,基本是以中年人为主,但也存在后继乏人之忧。三是文化水平。在调查对象中,小学文化27人,初中毕业118人,高中毕业29人,中专及以上21人,总体文化程度还偏低。四是经营管理。普遍存在生产经营管理粗放,表现在生产投入不科学,成本偏高,缺少成本核算,特别是发展多种经营的大户,不知道每种作物的具体成本和效益,难以获取最佳经营效果;还表现在技术含量低,缺少专业培训,抗灾减灾能力显得脆弱。五是资金投入。大部分经营所需资金均
为自筹或向亲友借款,而从金融部门获得的贷款不多,这主要是融资渠道不畅,没有得到金融部门的扶持和信用等原因造成的。
2家庭农场发展思路
2.1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的规范管理一是规范土地流转。各乡镇要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指导村委会按照统一标准文本签订流转合同,消除农民随意流转土地造成不规范种植现象,做到可持续发展,确保家庭农场的稳定性,鼓励转租耕地期限在10年以上。二是放活经营渠道。发展家庭农场要优先扶持当地农业大户和种田能手兴办效益型家庭农场,鼓励具有中级以上农业技术职称的国家工作人员留职留薪创办示范型家庭农场,允许已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参与发展示范型家庭农场。三是确定适宜规模。要根据当前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因地制宜确定生产经营规模。四是实行标准化生产。家庭农场经营者必须自行经营受让的流转土地,不得二次转包他人,经营者应当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生产档案,做好财务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
2.2完善对家庭农场经营的配套服务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农业部门要优化农业生产规划、良种推广及产业布局,引导家庭农场有序发展。二是加强指导培训。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家庭农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及安全生产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完善农资服务。要进一步扩大农资连锁经营覆盖面,做好种子、农药、肥料、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配送供应服务,同时加强农业执法,保证农民用上放心、安全农资。四是推广农机作业。农机服务组织与家庭农场签订农机服务协议,实行农机社会化服务,并探索和推广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五是开展信息服务。为家庭农场提供市场供求、价格等各类信息,帮助生产经营者根据市场
供求变化.调整种植品种和产业结构。六是完善销售机制。完善农业企业实施订单生产或直接上门收购服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指导家庭农场以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为纽带建立专业合作社,开展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一体化经营。
2.3加大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扶持一是改善农田设施。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建设项目,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完善农田的沟、路、渠及生产辅助设施和设备,确保农田设施效能的发挥。二是优先享受补贴。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保证家庭农场优先享受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有关补助资金。三是财政立项扶持。为兴办效益好、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特色家庭农场建立项目档案,给予一定的财政项目资金扶持。四是参与农业保险。扶持家庭农场参加农业保险,确保出险后的理赔及时到位,减少家庭农场因受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五是金融优惠贷款。根据家庭农场规模由金融部门给予一定额度的农业信用贷款。六是政府实施奖励。县政府根据生产指标和经营目标实行考核,并组织各类生产竞赛活动,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对经营管理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家庭农场,由县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
2.4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一是发展组织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家庭农场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从而形成“一村一品”的农业专业生产基地。2009年7月,在广大家庭农场主的积极筹措下成立了“郎溪县家庭农场协会”,会员由成立初的50户发展到了2010年的195户,协会组织协调全县家庭农场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统一品牌,形成合力,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极大地助推了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提升产业化。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强化涉农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家庭农场”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形成规模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流
转,重点围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建设示范家庭农场,形成一批职业农场主。郎溪县在发展家庭农场过程中,制定了家庭农场的基本标准。种植业类面积100亩以上、林业类绿化大苗面积500亩以上、生猪养殖类存栏200头以上、蛋禽养殖类存栏5000羽以上、肉禽养殖类常年存栏10000羽以上、水产养殖类50亩以上为生产规模标准,其他类型按业绩评定;示范家庭农场年总纯收入500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10000元以上且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家庭收入标准。四是打造品牌化。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三品”认证,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名牌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3发展家庭农场的启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一大创造,通过土地制度和农村经营制度的及时调整,顺应了民心,适应了生产力解放的内在需要,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市场的充裕供给。30多年过去了,我国工业化进入关键时期,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以及农产品市场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承包经营如何顺应这一变化,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未来数亿农民的福祉。家庭农场是在土地集体所有的框架下,耕地通过流转向种地能手和经营型人才集中,实现农业企业化模式经营,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延伸和完善,并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特征。
3.1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方向家庭农场打破了一村一户村庄经济的封闭性,结合了资本、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的流动性,充分发挥市场的开放性,农民也由温饱型和保障型向富裕型和经营型转换,由简单劳动力向着可以升值的人力资本成长。家庭是培养和保持人力资本的基本单位,同时会吸纳外
部劳动力,并与农业技术和大农业的分工联系在一起,农村中的种田能手和经营人才随着较大规模家庭农场的出现,得以更充分地展现才能,实现致富梦想。
3.2土地流转要做到耕者有其田发展家庭农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是土地使用权的界定,赋予家庭农场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做到耕者有其田(较长期且稳定,而不是靠租赁获取土地的经营权),使家庭农场成为名副其实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3.3加快培育现代农场主一是家庭农场应当站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前沿,依靠科技进步,获取技术效益。二是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家庭农场的扶持,改善家庭农场的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家庭农场的经济实力,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大力培育现代农场主。国外农场主的学历一般为大学,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我国现在许多地方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普遍不高、学历偏低。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农业职业教育事业,以提高家庭农场主及生产成员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造就一大批现代家庭农场主。
3.4鼓励和引导“资本下乡”通过“资本下乡”做到城市反哺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实现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通过“资本下乡”带动人才、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和农业,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3.5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大力发展适合家庭农场经营需要的生产资料如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向农场主提供各种先进的技术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的全程服务体系。
3.6突出经济发展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应该是培育一批可以自立经营的农户,使其成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农业现代化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这些农户中不但是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而且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该规模使其家庭劳动力可以完全就业),农业经济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地城市居民水平。
陈金宝(安徽省郎溪县农业委员会安徽郎溪242100)
《中国农技推广》2011年第10期
第二篇: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平川区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我区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
一、平川区家庭农场现状
截至6月,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家庭农场37家,经营产业覆盖粮油、蔬菜、畜禽养殖、水产、苗木等产业。家庭农场逐步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区
亩至
亩家庭农场家,占
%:
亩到亩家庭农场
家,占
%:
亩至
家庭农场
家,占
%:
以上家庭农场家,占
%
2019年,评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家。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引导,稳买推进土地有序流转。
我区坚持以市场导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士地流转工作,健全区乡村级士地流转服务平台等,积极引导地向家庭农场的有序流转。(二)规范管理,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完善家庭农运营制度,健财务制度,建立全面的农业生产记录,规范家庭农场运营机制。(三)强化服务,提升家庭农场综合实力。
加强培训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提高经营能力。三、存在困难
(一)农业生产高成本、高风险,效益低。
一方面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成本逐年增加。(二)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存在不确定因素。
一些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心存顾虑,导致一些农场流转来的土地不集中,有的租期短、变数大,农场主不敢投入,增加了生产和管理成本,制约了农场扩大经营规模。(三)家庭农场融资难。
家庭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融资难,难以扩大生产,影响了农场的正常生产秩序和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四)家庭农场设施薄弱。
多数家庭农场的道路、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修建费用较大,农场主因陋就简,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五)受人才制约较大。
家庭农场经营者多为种养殖大户型而来,文化素质偏低对农场的管理较粗,产品市场营销意识不强,产品没有向精深有效延伸。四、意见建议
(一)加快土地适度流转规模。
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上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租、转包、互换等多种形式,推进承包上地向家庭农场规范流转,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入才流转土地,逐步建立士地向规模、向“能人”集中的激励机制。(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围绕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困难,在农业补贴、资金奖补、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强扶持,提高其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形成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组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产业联合体,构建完善的新型衣业经营体系,实现三大主体融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四)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与技术指导,提升家庭农场生产平。
根据家庭农场类型,通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家庭场主培训班,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培育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现代农业。第三篇:翁牛特旗毛山东乡井架子村兴办家庭农场发展循环农业
翁牛特旗毛山东乡井架子村兴办家庭农场发展循环农业
日期:2013-07-08 16:55 作者: 来源: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 点击:1
—刘凤武家庭农场发展纪实
刘凤武家住翁牛特旗毛山东乡井架子村,是一位普通农民。1996年3月独具慧眼的刘凤武承包了村里一块4000亩的荒山,为他梦想的宏伟蓝图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开始了他漫长的治理、开发的征程。经过十几年的辛苦努力,昔日的汗水筑就了今日的硕果。农业项目、林业项目及养殖项目等都已初具规模,同时其他各项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00多万元。农业方面打配机电井12眼,架设高低压线路16千米,其中高压输电变台6处。埋设输水管道32千米,新增水浇地2000余亩。现有玉米制种基地600亩,每年为赤峰大地种籽公司培育优良种籽5.4万公斤,每亩效益达3000多元。甜菜培育基地600亩,每年都和赤峰糖厂、翁旗蓝天糖业签属订单,每亩效益达2000多元。有机粮培育基地300亩。林业方面现有用材林800亩,防护林2000亩。培育珍希树种的苗圃占地380亩。其中云杉120亩,樟松220亩,白榆40亩,现长势非常良好。云杉、樟松约有0.5米高,年末每亩能产生效益10万多元。
养殖业方面现有鱼塘2处占地约15亩。池内有草鱼、鲢鱼、鲤鱼及特种鱼苗,合计约10万尾左右。林间散养肉鸭500只,笨鸡200只,其中肉鸭5月份全部出栏,每只收入约50元。经济收入2.5万元。现存栏圈养山羊、绵羊300多只。今年他正在积极筹划建大规模养殖小区1处占地约60亩,本着因地制宜、科学饲养、环保高效的原则,建标准化棚圈16栋,草料库5栋,建青贮窖5个,大型饲料加工厂1处。预计总投资36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280万元,购买设备80万元。项目的审批已经完成,开工建设正在积极筹划中。预计年末引进优质肉牛500头,养羊4000只,养鸡1.2万只。年出栏肉牛300头,羊2000只,实现利润80万元。形成种植基地原料供应—秸秆加工—养牛、养羊—粪肥还田的循环产业链。打造有机粮食,绿色牛羊肉的品牌,走有机、纯天然、绿色环保的途径。旅游业方面,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渡假项目。
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大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发展领域,实现种、养、销一条龙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了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结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有效利用再生能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真正做到了节能环保。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第四篇: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杨茂君
近年来,蓬溪县大石镇天宫堂村通过创新土地经营机制和农业生产组织制度,以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为载体,切实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抓好班子建设,增强领导核心的凝聚力、战斗力。为建好村级领导核心,使村两委班子更有活力和战斗力,提高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建设新农村的能力, 村支部从制度建设入手,规范工作运行程序,在县委组织部和大石镇党委的指导下,先后制定了《党支部书记、支委职责》、《党支部议事规则》、《村民代表议事规则》、《民主评议干部党员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制定了《天宫堂村社会主义文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天宫堂村现代农业示范户党员帮扶工作目标》、《天宫堂村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等,通过动员会、村组干部会、院坝会和上门逐户做工作等形式与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向广大群众宣传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以及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同时还通过村务公开栏、书写标语,为示范户张贴联系卡,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会、坝坝会、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等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方式,进一步统一了党员干部及村民的思想认识,烘托了建设新农村的氛围,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初步形成了“村支书抓全面、村干部管一片、党员包户搞创建”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加强村班子建设,2007年初,县委选派县农业局农经中心主任到该村兼任支部书记,随后村“两委”相继进行换届选举,将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群众认可的干部选任到村两委任职,为该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加强学习教育,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村级班子建设的加强,增强了村民加快发展的信心,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加之村里党员干部本身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教育,导致党员干部的整体素
质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的小农意识较重,率先发展的意识不强。为解决这一问题,村支部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和现代农业示范户代表到成都和本地的先进典型考察学习,同时,派遣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参加省市组织的专业培训班学习,通过考察学习,总结外地发展经验,分析本村落后的原因,通过会议、培训激励全村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
抓好双培双带,提高带领发展的本领。2007年,村支部结合天宫堂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以“双培双带”工程为抓手,依托天宫堂现代农业示范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实施了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举办了生猪养殖、青花椒、蘑菇、无公害蔬菜、水果等种养殖技术培训班,组织种养殖户参观学习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先进典型,使部分党员群众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提高了党员干部群众的素质,增强了带头发展、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为该村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党员万小兵通过培训学习带头种植青花椒10亩,带动周围群众发展青花椒117亩;支部委员张全安在带头种植水果率先致富的同时,积极引导其他党员群众发展优质水果,并无偿提供技术培训服务。目前,全村巳发展优质水果380亩,水果也成为该村的一大特色产业,亩平收入在300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创新工作思路,搭建产业发展新平台。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农业生产组织制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这就需要在坚持家庭承包基本政策不变和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农村土地相对集中,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解决土地流转难、产业发展难的问题,天宫堂村于2008年2月成立了遂宁市首个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全村有215户农户入社,占全村农户总数的52%,入社土地面积108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0%。合作社将土地集中后,引入遂宁中通公司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从事特色种植
业、现代畜牧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经营,入社农户仅保底分配收入每亩就可达到490元以上, 为遏制耕地撂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支部十公司十基地十土地流转合作社十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了村支部的引领和农民参与管理、民主协商、当家作主的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
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加强,为天宫堂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去年来,该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农村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发展思路逐渐清晰。村支部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确立了该村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如下:以村支部为核心,以土地流转合作社为载体,依托中通公司,实行“支部十公司十基地十合作社十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无土栽培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常规蔬菜种植,树立天宫堂优质无公害蔬菜、水果的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益;依托PIC公司发展PIC优质生猪养殖,同时发展生态休闲“农家乐”,建设乡村酒店,走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打造集特色种植业、现代畜牧业和乡村文化旅游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推进各业发展,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去年以来,该村围绕基础强村、产业富村、环境美村目标,着力实施惠民工程,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争取上级补助的方式,组织搞好了现有塘库埝的整治,实行村企合作,加大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力度。目前,示范园建设巳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整理土地670亩,新建排水渠3000米,建设标准蓄水池24口;巳建成绿色长廊800米,蔬菜大棚7000平方米。全村新挖堰塘4口,改扩建堰塘1口,新建通村公路5.8公里,其中:水泥路4公里,青石板路1.8公里,修建通户碎石路2公里;完成红层找水打井26口,缓解了广大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难、行路难问题。
三是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积极争取县级帮扶部门支持,发动群众主动参与,采取“以奖代补”激励园区95%的农户完成了风貌改造,全村巳有65户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沼气,126户社员用上自来水,有58户实施了改厨、改厕;园区5个村民小组90%的户有硬化了的院坝和优美实用的庭院经济园,基本实现户户通水泥路。新型农民社区和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婚育文化大院,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及村级活动中心工程正在配套建设。目前巳完成了50户集中建房户的屋基平整工作,己有18户社员搬入新型社区居住,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四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07年,该村创新土地使用制度,引导群众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积极稳妥地推行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富村战略初见成效。目前,完成产业发展规划215户,建立标准化庭院经济示范园10户;新建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巳种植无公害蔬菜200亩,改良现有果园250亩,新栽杂柑110亩,水密桃20亩;合作社巳集中种植青花椒117亩,建立养猪专业合作社,发展生猪养殖大户60户,建设生猪寄养基地30户。中通牧业养殖场,巳饲养PIC生猪1000余头,巳建成PIC生猪生态养殖小区500头种猪养殖场1处,2500头国际丹麦标准生态养殖小区正在建设;养殖能力3000头、涉及农户30户的生猪寄养基地巳动工建设,使部分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五是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得到增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土地流转合作社为载体,依托中通公司,实行“公司十基地十合作社十农户”的生产模式,并对农户实行“二次返利”、“以奖代补”的利益联结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发展产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农户也通过合作社得到了实惠,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村级基层组织是一个能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的集体,农村干群关系也变得融洽,基层政权的威信得到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是农民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全村有399人外出务工,有110余人就地转变为园区的产业工人,接受公司统一调度和就业技能、市场信息、科技知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村民的素质得到较大提升;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示范户示范带动和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村支部邀请了有关方面的专家,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参观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加强对村民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村民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蓬溪县农业局)
第五篇:鸭绿河农场发展现代农业探讨
鸭绿河农场发展现代农业探讨
农业是鸭绿河农场的基础产业,是企业和职工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鸭绿河农场立足产业基础和土地资源优势,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场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致使经济效益较低,满足不了农场、职工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现就鸭绿河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对策进行探讨。
一、鸭绿河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年来,农场进一步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农场土地资源、技术等区域比较优势,面向市场,开展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化行动,实现了水稻单产、粮食总产和品质的提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鸭绿河农场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鸭绿河农场位于三江平原的东北部,东距乌苏里江80公里,南与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洪河自然保护区接壤,西与浓江农场毗邻,北距黑龙江40公里,地处同江市与抚远县两个国家一级贸易口岸之间。辖区总面积76.4万亩,耕地41.2万亩,其中水田35万亩。森林覆盖率30.5%,天然水面0.257万亩,天然草原、湿地8.3万亩。总人口5218人,农业生产管理区8个,社会服务单位11个,机械总动力33988KW,年产粮豆20万吨,2006年种植业产值3亿元。
(二)鸭绿河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1、自然优势
农场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优良,环境污染少,依托天然纯净的绿色生态环境及鸭绿河、浓江河、黑龙江“二河一江”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具有发展绿色农产品的生态条件。
近年来,农场建立起利用天然江河水源灌溉的生态绿色水稻生产
基地,年产优质绿色无公害稻米12万吨,成为建三江“绿色米都”重要的原粮生产基地和稻米加工基地。
2、农业设施装备优势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农场近几年,大
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农机补贴、垫资等措施推广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达到96%。
3、具有较好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行基
本农田改造,以往的不连片、零散的农田逐步实现了条田化;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较为完备的防洪、除涝、灌溉、水保四大工程格局。通过建设涵闸工程,节约地下水资源,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设施条件。
4、具有较高的农业技术标准。大力推动标准化农业,种植业标
准化率达到98%,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70%。
二、鸭绿河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作法和经验及成效
(一)推进现代农业,大力推广以良种为中心的优质作物品种。
良种是农业增产的基础,近年来,农场与北大荒种业分公司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单产和粮食总产。2006年种子统供率100%,优质品种覆盖率95%。2006年粮食单产比上年提高2
3公斤/亩,总产比上年增加8740吨。
(二)推近现代农业,加快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
近几年,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农场种植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旱田面积减少,水田面积大量增加,水田面积由2004年的8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30万亩,其中绿色水稻面积达8万亩,这反映农场绿色生态农业有了初步的发展。水田亩均效益300余元,比旱田亩均效益提高110多元。全场2006年经营效益比 2004年提高1690万元。
(三)推进现代农业,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指将各项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通过实验、示范、宣传、培训等方式向农业生产转移和扩散,它是把农业科学技术这个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近几年,为提高种植户的整体素质和操作水平,农场通过“科技之冬”培训、科技示范、农业生产现场会等方式多次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
益,提高了农户的经营的管理水平。2006年农场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农民1200多人次,推广先进农业技术5项。
(四)推进现代农业,土地整理面积逐年增加
农场耕地地块零散,地不平整等自然条件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带
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农场近几年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行基本农
田改造,对地块零散、不整、不平的耕地进行连片整理,2004-2006年土地整理面积达2万亩,农田逐步实现了条田化;改善了标准化农业生产环境,增强了抗灾防灾的能力。
(五)推进现代农业,改善了农田水利,巩固了农业基础设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它是农业赖以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新农村建设对农场水利工作的迫切要求。近几年,农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度重视,投入600多万元进行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建设涵闸工程,节约地下水资源,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的整体抗灾能力增强,农业效益成倍提高,为旱涝保收、稳定高产创造了条件,也为大面积旱改水提供了条件。
(六)推进现代农业,加大农机具更新力度
通过农机补贴、垫资等措施,利用项目资金和农户自筹资金配齐了旱水田机械,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达到96%,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鸭绿河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不足和对策
鸭绿河农场推进现代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农场交通不便,资金不足和积温较低等条件的制约,以及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认真解决。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现代农业建设涉及面广、范围大,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保证现代农业建设有序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种植业结构调整,要着重于市场为导向,实现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农业的增产不能再单纯依靠数量的增长,而是要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在调整结构时,要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重,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质和高效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的关键。只有优质和高效的农产品,才能顺利销售和获得较好的价格。一是适当调整水田、旱田比例,既要保证高产高效,同时又要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合理调整作物品种。水稻以空育131、龙粳
14、三江一号等优质水稻品种为中心,进一步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面积。旱田以经济作物为主,实现高产高效。
(二)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信息服务。要充分发挥其连接生产流通之间的纽带作用,为农民提供市场供求、价格波动等信息,供农民选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鸭绿河农场应积极筹建网络平台,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收集队伍,成立信息中心,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农户提供周到及时的信息服务。
(三)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场大部分都是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认识不够,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特别是懂技术、懂生产农民不多,缺乏对技术,信息化
程度低。所以,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利用电视讲座、培训班和现场会等形式,宣传、推广优质水稻种植新技术措施,提高种植户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