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规模探讨

时间:2019-05-12 19:1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规模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规模探讨》。

第一篇: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规模探讨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规模探讨— — —基于资源禀赋视角

□ 苏 昕 王可山 张淑敏

内容提要: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这一基本资源禀赋下,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等特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现农业现代化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家庭农场切实可行。它以适度规模、劳动力充分就业、商业化和现代化经营为基本特点,有利于促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根据我国国情推算,到 2030 年我国劳均耕作面积将达到 0.67 公顷,而家庭农场平均规模将达到 26.7 公顷。此外,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及最终收益不同,我国各地家庭农场规模也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资源禀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劳动就业;现代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其功绩有目共睹。根据我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特点,家庭承包经营要长期稳定不变。然而,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在这一基本资源禀赋下,农户普遍经营规模较小且地块分散,由此造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率较低。当前,我国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发展,既要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又要实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2013 年中央 1 号文件明确指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家庭农场发展的历史背景、解析家庭农场的内涵、探索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便成为众所关注的新课题。家庭承包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不适应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暴露出来。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逐步达到适度经营规模,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以适应现在农业发展的要求。家庭农场作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是农业家庭经营的生产关系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保持动态适应与协调的必然产物(朱学新,2006)。家庭农场经营是我国未来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的方向,要积极培育并发展家庭农场,通过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实现规模集约化经营,提高农场的经营效率(汤文华等,2013)。刘树枝(1986)对经营规模为 80 亩、45 亩、10 亩三种经营规模的效益做了分析,认为随着土地大量向种田能手集中,适度规模效益逐渐显现,中等经营规模效益比较好。黄新建等(2013)认为至 2012 年我国耕种30 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经达到 887 万家;以江西水稻种植为例分析认为家庭农场的土地适度规模为 70 ~150 亩。目前,我国形成的 5 种典型家庭农场模式中,浙江宁波模式的单户家庭农场面积一般在 50 亩以上,上海松江模式在 100 ~ 150 亩,湖北武汉模式在 15 ~500 亩,吉林延边模式在 1275 亩,安徽郎溪模式在50 亩以上(何勇等,2013)。可见由于各地区资源禀赋、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等不同,家庭农场规模也有较大差异。

一、家庭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农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适合家庭经营农业生产过程是人们利用自然界的各种资源和养分对有生命的动植物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一方面,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它们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人们只能按照自然时间依次进行作业,因此劳作时间有间歇性,即有时农忙有时农闲。另一方面,农业的最终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其质量与数量更多依赖于人们的劳动质量。因此,只有采取家庭经营的 方式,才能实现劳动力的季节性调节;也只有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农业劳动的最终成果与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劳动者才能自觉地劳作。(二)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证实了家庭经营是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家庭经营都是农业生产经营的最佳组织形式。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原始社会以家

庭或部落为单位进行采集和狩猎以及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家庭为单位组织奴隶进行农业生产;封建社会更是经历了几千年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格局仍未改变;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经营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证明家庭经营为主体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发达国家,英国自有自营农场比例在 19 世纪后随着谷物法的废除不断增加,由 1914 年的11.3% 增加到 1983 年的 74.4%;美国,在其农业演变的半个多世纪里,虽然农场数目减少了,但大多数商品化农场都是家庭经营的;德国,经过私有化土地改革,至 1995 年成立了 3 万个不同形式的农场,其中约有 90% 是家庭农场或合伙农场;日本,普遍采取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目前的专业农户仍然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进行耕作。这些都证明家庭农场是农业基本经营单位。由此可见,坚持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历史的必然,是实践的总结,是人类做出的适合农业发展的选择。

(三)家庭农场是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经营的成功经验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家庭经营极大地 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农业高效发展的根本性动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不适应性,逐渐在市场竞争力的强弱、生产技术的先进性、经营规模的适度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等方面显现出来。家庭农场是农户向集体承包较多土地或通过农户之间土地流转后实行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经营形式,可以更加适应现在农业发展的要求,提高市场效率和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组织化程度,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农场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稳定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提高了农业经营的市场效率和组织化水平,适合我国基本国情。

二、资源禀赋视角下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家庭土地生产经营规模过小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2012 年底我国人口 13.56 亿人,占世界人口比率为 19.13%。我国耕地面积为 10864 万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87%。我国人均耕地(0.09 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0.21 公顷)的 1/3;户均经营的土地面积在0.5 公顷以下,而世界中等收入以上国家平均每个生产单位的面积是 76.5 公顷。而且,我国城市化水平还较低,50% 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庞大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和有限的土地资讨源的矛盾导致了我国劳均占有耕地资源面积更少。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10 年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 0.39 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3/

7、印度的 2/

3、巴西的 1/

10、意大利的 1/

18、英国的1/

34、法国的1/

41、澳大利亚的1/255、加拿大的 1/300、美国的 1/390。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我国农户小型经营、地块分割细碎,难以进行机械化作业。据 201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我国每千名农业劳动力拥有的拖拉机数量仅 3.4 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是印度的 1/

4、日本的 1/334、美国的 1/476、法国的 1/522。我国平均每台拖拉机负担的耕地面积为 117.25 公顷,而世界平均水平为 50.0 公顷,英、法、意、日分别为 11.31、14.60、4.74、2.17公顷,我国与发达国家相差少则 7 ~ 8 倍,多则 50多倍。

(三)农业生产效率低

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按实物量计算(见表 1),2010 年我国劳均谷物产量 976.43 公斤,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50%,巴西、日本的 1/

4、意大利的 1/20、英国的 1/

48、法国的 1/60、加拿大的1/120、美国的 1/380。我国劳均肉类产量 147.49公斤,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77%、巴西的 1/

8、日本的 1/

9、意大利的 1/30、法国的 1/

35、英国的 1/50、加拿大的 1/80、美国的 1/260。

三、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微观经营组织的重要形式

(一)我国发展现代家庭农场的必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小规模生产方式的缺点逐步显现出来。当前,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既要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又要实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近年来,全国土地流转加速,规模经营开始覆盖农业生产以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逐步发展起来(楼栋等,2013)。而且,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农业人口持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当前,全国约有 1.7亿外出务工者,其中至少 1 亿人已经在本县域以外的城镇实质性定居,他们有流转土地并获得相应收益的强烈愿望(楼栋等,2013)。未来20 年左右,农 业就业人口将降到全社会就业人口的 15% 以下,农民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趋势成为必然,融入了市场、技术、资金等现代农业要素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 — —家庭农场将持续得到发展。

(二)家庭农场的内涵

“家庭农场” 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农场具有以下内涵:

1.土地适度集中。家庭农场是通过经营权流转(转让)方式在集体所有制下把小面积家庭承包 地集中到一起,可有效解决农村家庭经营低小散、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2.劳动力充分就业。现代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基本劳动力来源,虽然也存在短期季节性雇 工,但农业劳动人口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商品化经营。现代家庭农场面向市场进行

生产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自我积累、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是农业微观组织体系的核心。成熟的家庭农场是相对高收入的,其收入应与城镇居民大体相当。

4.现代化经营。家庭农场不再是依靠劳动力的劳作来获得收入,而是一种更有效率、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农业经营组织,靠技术、管理、设备来提高产出,同时也要依靠一定积蓄和融资能力来增加

农场的建设。

(三)家庭农场的优势

家庭农场通过适当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发挥生产潜力,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进而大幅度提高粮食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据农业部调查显示,现阶段种粮户的经营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 25% 以上。另外,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推广,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家庭农场在我国的已有实践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已有不少地区开展了家庭农场的探索。截至 2012 年底,全国 33 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 6670 多个。吉林、上海、山西、浙江、湖北、江苏、江西等地家庭农场发展较快,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一般农户家庭经营高得多。以上海松江为例,家庭农场的粮食经营规模为每户 2 ~ 3 个劳动 力、每户 7 ~10 公顷种植面积,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粮食生产面积增、产量增、效益增的现象,户均净收益 6.7 万元。实践证明,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使其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在许多地方已经实现增产、增效、增收的效果,并成为现代农业微观经营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我国家庭农场发展规模探讨

(一)家庭农场发展规模的影响因素

家庭农场是一种土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即对经营面积有一定要求。那么究竟多大规模是“适度” ? 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却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普遍认为依据各个地方的生产力水平而定,即适度规模的定位应该是因地制宜的。笔者认为现代家庭农场的规模应以它的经济收入不低于或者高于从事其他产业或其他岗位的经济收入为先决条件,具体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资源禀赋。即一个地区的人口、地理、自然条件,具体来说,人口和耕地面积的多寡、自然条件的优劣、地理位置的差异都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规模。资源禀赋是影响家庭农场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

2.经营项目。不同的经营项目耗工不同,规模也不同。如以种谷物为主的农场与以种植牧草为主的农场规模显然不同。

3.社会经济环境。家庭农场的规模确定要与其生产经营的能力及其条件、环境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耕作的管理水平、劳动者经营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市场化完善程度以及资金条件等相联系。

(二)发达国家家庭农场的规模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农业经营方式是家庭经营,即家庭农场。以发达国家为例,欧美国家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比例为法国 88%、美国 86%、德国 77%、英国 69%。农场规模大小不等,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型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在 250 公顷以上;二是以法国为代表的中型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在 40 公顷以上;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小型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在 2 公顷以下。各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差异 如此之大与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即劳均耕地面积的多寡直接相关,美国、法国、日本三国劳均承担耕地资源面积分别为 56.51、28.98 和 2.64 公顷。

(三)我国现有家庭农场的规模

我国地域广阔,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以种植业为例,在资源禀赋方面,根据综合农业区划,九大农业区劳均种植面积最大的是东北区为劳均种植面积 0.89 公顷,最小的是华南区为劳均种植面积 0.22 公顷。相应的,各地区家庭农场的规模也有较大差异,以现有的种植家庭农场为例,我国九大农业区的平均规模如表 1 所示。可以看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家庭农场平均规模最大,可达 200 公顷,而最小的是华南区,仅为 2 公 顷,前者是后者的 100 倍。这与各区的资源禀赋、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以及最终获得的收益密切相关。

(四)未来我国家庭农场的平均适度规模

仅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探讨家庭农场适度规模问题,要考察人口的变动和耕地资源的变动。从人口增长态势看,根据不同机构和学者的不同假设,对我国人口峰值时间的预测大都在 2030 年左右。运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研制的中国人口

预测软件 CPPS 对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以 2010 年作为起点,2011—2030 年现行人口生育政策保持稳定,假设总和生育率为 1.8,2011—2028 年我国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2028 年达到峰值,为 14.37 亿人,之后人口呈现缓慢减少趋势。

表 1 我国各农业区家庭农场劳均种植面积和平均规模

农业分区 劳均种植面积(公顷)种植业家庭农场平均规模(公顷)家庭农场案例区

东北区 0.89 85 吉林延边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0.88 200 内蒙古牙克石

黄淮海 0.33 10 北京顺义山东青岛

黄土高原区 0.47 3.3 山西河曲

长江中下游区 0.32 8.4 安徽金安区

5.2 浙江建德

3.5 江苏苏州上海松江

华南区 0.22 2 广东清远

西南区 0.23 11 四川阿坝州

甘新区 0.48 60 新疆石河子

青藏区 0.44 — —

依据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来看,未来 20 多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亦将持续推进,从而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创造条件。综合国内外有关我国未来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在 2010—2030 年的 20 年间城镇化以年均增长1.1%的速度推进,推算到2030 年时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70% 以上。由于人口统计的原因,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是真实的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而是包含了农村非农劳动力在内的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即我国的城镇化率比实际值偏高。因此,直接采用城镇化率对未来农业劳动人口进行预测将低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

速度。这里采用劳动力迁移修正系数(农村人口总数与农村经济活动人口总数的比值)进行修正,农业劳动力计算公式如下:L n +1 = L n(1 - Δuθ n),L n +1 为第 n +1 年的农业劳动人口,L n 为第 n 年的农业劳动人口,Δu 为第 n 年的城镇化增率,即第 n+1 年的城镇化率减去第 n 年的城镇化率,θ n 为第n 年的劳动力迁移修正系数。以 2010 年为起点,预测我国城镇化率和农业劳动力数量见图 1。可以看出,2030 年农业劳动力将降至 1.9 亿以下,并且趋于稳定。

图 1 2011—2030 年我国农业劳动力预测

耕地资源方面,以国务院划定的必须确保的耕地红线 18 亿亩作为依据。根据我国各农业区情况,则 2030 年时,劳均耕作面积将达到 0.67 公顷。此时,若以一家 4 个劳动力计,我国户均耕作面积— 2 1 —的平均规模则为 2.67 公顷。

根据国内外经验,一个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大概是户均经营规模的 10 倍左右,按照这个经验,2030 年我国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将达到 26.7公顷。在中等技术条件下,这一规模应能确保充分就业,并且能使农民获得与城镇居民大体相当的收入。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适度规模问题,分析了坚持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下,家庭农场对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并测度了未来家庭农场的平均经营规模。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禀赋约束下的家庭经营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土地生产经营规模过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有待通过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以解决。第二,农业、农村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家庭农场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国外的实践和我国部分地区的探索说明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我国地域广阔,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本文综合考虑劳均 种植面积、人口的变动、耕地资源的变动和城镇化率等因素,测算未来我国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为26.7 公顷,这一规模基本符合我国的实际,并能确保充分就业,使农民获得与城镇居民大体相当的收入。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探索构建有益于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支持各地从实际出 发,依据自然经济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户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业机械化

水平等因素,稳步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2)要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要健全土地流转信息交流机制、建立土地流转政策咨询机制、完善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制,一方面保障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高效,另一方面监控流转后土地的使用、利用效果。

(3)要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劳动力资源禀赋密切相关,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是影响家庭农场应用先进的机械设备、信息技术和生产手段、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要鼓励扶持农民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参与专业协会组织等不同形式,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

度,提升农业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

参 考 文 献

1.罗 艳,王 青.基与小农户制现状探索家庭农场制及其规模.湖北农业科学,2012(6):1281 ~128

42.李雅莉.农业家庭农场优势的相关理论探讨.农业经济,2011(7):14 ~1

53.董亚珍,鲍海军.家庭农场将成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重要形式.社会科学战线,2009(10):95 ~98

4.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1(10):4 ~10

5.倪坤晓,沈月琴.浙江省慈溪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浙江农业科学,2012(11):1583 ~1586

6.魏 巍,李万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提升路径.农业经济问题,2012(10):29 ~35

7.朱博文.美法日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5):87 ~9

18.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6(12):39-4

29.王嘉康.浅谈家庭农场的发展.上海农村经济,2011(6):37 ~40

10.赵维清,边志瑾.浙江省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分析.农业经济,2012(7):37 ~39

11.赵维清.浙江省慈溪、瑞安、建德三市家庭农场发展状况分析.生态经济,2010(2):171 ~182

12.蒋南平,李 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途径:基于人— — —地关系的现代小农经济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3):90 ~99

13.杨利民,于 闽.我国未来人口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分析.经济地理,2013,33(2):168 ~171

14.刘树枝.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 — —十个家庭农场土地规模经营的调查.农业技术经济,1986(10):20 ~22

15.汤文华,段艳丰,梁志民.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 —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3(2):186 ~190

16.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6(12):39 ~42

第二篇: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发展家庭农场是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提出的重要命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培育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一个急迫的任务。发展以适度规模为特征的家庭农场,既坚持了我国以家庭承包为核心的基本经营制度,又能够提高农业的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及功能定位

(一)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从其概念来看,家庭农场大致有四个主要特征:

一是适度规模经营。这是我国家庭农场的典型特征。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还有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这决定了我国家庭农场的规模不可能太大。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的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尽管劳动生产率会继续提高,但土地产出率将出现下降。因此适度规模经营将是我国家庭农场区别于发达国家大农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是长期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且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是家庭农场与传统小规模农户最本质区别。家庭农场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能够实现农户的充分就业,为其提供不低于农村平均收入水平的收入,使其能够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

三是家庭农场集约化、商品化水平相对较高。这是家庭农场的目标性特征。家庭农场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其对增加农业生产投入、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有较高的积极性,资源要素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将明显提升,土地产出率提高,商品化水平必将大幅度提高。

四是主要利用农户自身的劳动力。家庭农场没有长期雇工或者长期雇工数量少于家庭劳动力数量,在农忙季节可以有少量的季节性雇工。如果农场规模过大,雇佣大量工人,就会出现劳动监督问题,丧失了家庭经营的优势。

(二)家庭农场的功能定位。1.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主体,与大量的兼业农户共同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力量。未来家庭农场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主体。但同时,相当比例的中老年农民仍然将从事农业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未来家庭农场和兼业农户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力量。2.家庭农场是农产品商品化生产、保障重点农产品供给的主要力量。尽管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也是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农民合作社更多是为农户和家庭农场提供社会化服务、引导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更多从事农产品的产后流通和加工,与家庭农场的职能有明显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农场的发展对于保障我国农产品商品化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家庭农场的思路及政策取向

(一)加快土地确权,促进土地流转。应明晰农民土地权益,通过土地确权颁证稳定农民土地预期。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研究解决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一定比例的耕地用于建设生产性设施,如粮食仓库、烘干机房等。

(二)支持家庭农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后储藏烘干设施和农机具设备购置。国家应出台专门政策、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家庭农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后储藏烘干设施设备和农机具购置。

(三)完善信贷支持政策。和传统小规模农户相比,家庭农场的流动资金投入明显增大,资金借贷需求增多。国家应出台针对家庭农场的信贷政策,通过提高小额信贷的上限或者建立农业信贷担保等方式,为农户提供10~100万元的信贷资金,缓解家庭农产品生产经营面临的资金困境。

(四)健全农业保险政策。和传统农户收入来源多元化相比,家庭农场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其对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更为敏感。这就要求政府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品种范围,特别是粮食品种应逐步实现全覆盖,提高保障水平,为家庭农场构建风险保障机制。

(五)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大对新型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专业性强、效率高的专业服务公司,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六)建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国家应建立针对专业化大户和家庭农场的人才培训计划,对有意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系统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七)发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家庭农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适宜的规模,都是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行政认定的。但从政策支持的角度看,优先扶持从事粮食生产,能够经营规模适度、土地产出率相对较高的家庭农场,符合满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宏观目标。因此,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主要作物和劳均耕地规模,制定一个示范家庭农场的标准,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推动示范家庭农场的发展,示范带动当地家庭农场的发展。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第三篇: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平川区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我区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

一、平川区家庭农场现状

截至6月,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家庭农场37家,经营产业覆盖粮油、蔬菜、畜禽养殖、水产、苗木等产业。家庭农场逐步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区

亩至

亩家庭农场家,占

%:

亩到亩家庭农场

家,占

%:

亩至

家庭农场

家,占

%:

以上家庭农场家,占

%

2019年,评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家。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引导,稳买推进土地有序流转。

我区坚持以市场导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士地流转工作,健全区乡村级士地流转服务平台等,积极引导地向家庭农场的有序流转。

(二)规范管理,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完善家庭农运营制度,健财务制度,建立全面的农业生产记录,规范家庭农场运营机制。

(三)强化服务,提升家庭农场综合实力。

加强培训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提高经营能力。

三、存在困难

(一)农业生产高成本、高风险,效益低。

一方面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成本逐年增加。

(二)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存在不确定因素。

一些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心存顾虑,导致一些农场流转来的土地不集中,有的租期短、变数大,农场主不敢投入,增加了生产和管理成本,制约了农场扩大经营规模。

(三)家庭农场融资难。

家庭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融资难,难以扩大生产,影响了农场的正常生产秩序和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

(四)家庭农场设施薄弱。

多数家庭农场的道路、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修建费用较大,农场主因陋就简,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五)受人才制约较大。

家庭农场经营者多为种养殖大户型而来,文化素质偏低对农场的管理较粗,产品市场营销意识不强,产品没有向精深有效延伸。

四、意见建议

(一)加快土地适度流转规模。

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上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租、转包、互换等多种形式,推进承包上地向家庭农场规范流转,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入才流转土地,逐步建立士地向规模、向“能人”集中的激励机制。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围绕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困难,在农业补贴、资金奖补、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强扶持,提高其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

(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形成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组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产业联合体,构建完善的新型衣业经营体系,实现三大主体融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四)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与技术指导,提升家庭农场生产平。

根据家庭农场类型,通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家庭场主培训班,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培育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现代农业。

第四篇:关于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报告

**镇人民政府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报告

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市农业局《关于开展我市家庭农场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为了解我镇家庭农场发展状况,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就此项工作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要求按照家庭农场的条件标准,逐户进行调查,做到不漏登一户、不错登一户的总体要求做好本次摸底调查工作。同时,抽调专人负责对符合家庭农场条件的典型专业户入户走访,对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存在问题与取得经验进行调研。现将**镇家庭农场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本镇以绿色蔬菜种植为特色产业,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经济作物、林果业种植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随着大户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寻求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全镇从事粮食、蔬菜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种植的家庭农场共有11户,其中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有5户,未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有6户。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产业呈现多元化,覆盖面逐步拓宽。种植业由单一种植粮食作物,逐步向多种经济作物拓宽,多元发展,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2、综合素质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大部分农场主都是乡土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农场主产业规模都是从小做到大,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较强,懂政策、懂经营、会管理。

二、当前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种养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同时在发展家庭农场中,缺少系统的专门政策扶持。

(二)土地流转困难,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一是部分农户对土地存在思想障碍。有的是土地命根子思想浓厚,担心失了地、丢了根,不愿流转;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田、那点租金无所谓,田放那也不用养它,还可以领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加之政府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措施,没有办法制约农户。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土地难以流转。三是流转价格逐年上涨快,特别是对从事种植业的农场发展带来压力,导致发展缓慢。四是不规范的土地流转与短期的流转期限的的限制,导致土地不稳定性,直接影响家庭农场发展。

(三)种养行业的高风险低效益性,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因农业基础薄弱,受自然界约束,摆脱不了雨养农业的局面,风险增加。同时,的市场价格不稳定性,也直接影响家庭农场的巩固与发展。

(四)融资、用工等要素制约发展。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

(五)农场主经营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需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三、引导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有条件的家庭经营专业大户,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顺势引导,为家庭农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有选择性的,对已经基本具备发展家庭农场的条件的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积极营造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强化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中介协调、代理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保体系,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三)加大扶持,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要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升级为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四)健全服务,为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供坚强保障。搞好农业保险服务,杜绝入保容易,理赔难的课题,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农场主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经验管理水平。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

第五篇:石门县发展家庭农场之我见范文

石门县发展家庭农场之我见

摘要: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农村土地小块分散及家家户户搞种养加的格局已无法适应农村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在适应这种转变的过程中,一种有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生产形式,以其强大的经营优势显示了它的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 家庭农场 农村市场 经济农产品 专业化 科学技术 家庭农场 经营 经济效益 生产规模 适度规模

一、总体要求

为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家庭农场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现结合我市实际,就鼓励家庭农场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抓示范、县抓发展、规范管理”的原则,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今后五年,每年新增300家家庭农场,其中示范性家庭农场30家,力争到2017年,全市家庭农场总数突破1500家。

二、概念和意义

家庭农场,在我国通常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笔者认为,以家庭为单元、农业生产为主业、现代科技为支撑、追求效益为目标是家庭农场最主要的特征。

“家庭农场”的发展,其意义主要在“六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传统小农制要参与现代大市场竞争,则必需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家庭农场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精细化管理有机结合,避免“规模小而无效、规模大而不精”的双重弊病,能有效解决我国现有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低、小、散的问题。二是有利于调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农场”经营特性明显,“家庭农场主”必须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来核算成本、加强管理、追逐利润,必须去适应市场、开拓市场,以集约化、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而提升农户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让农业由弱势变强质,可实现“种地有钱赚”。三是有利于释放农业农村的发展潜力。家庭农场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激发农业生产活力,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让商品化程度变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四是有利于解决今后“无人种地”的现实问题。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将逐渐吸引一批年轻人留在农村务农,通过农业生产实践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改变当前农业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导致的农民老龄化、兼业化等局面,种地后继有人且更专业,国家粮食安全就能有保障。五是有利于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家庭农场的农产品生产者一般自有品牌,相对注重质量安全,也便于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六是有利于探索矫正圈地非农化现象。尝试着对此前引起争议的工商资本汹涌进入农业,大规模、长时间占用农地或企图圈地,甚至进行囤地居奇、非农生产的一种有效矫正。

发展家庭农场可解决农业发展规模、农业生产标准、农村生产资金,解决好农村劳动力不足,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流通等问题,能够很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家庭农场的前提条件

从我国目前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已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组织松散、企业化经营不完善。我国农业要想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进行企业化经营,以实现农业微观组织及其生产经营机制的创新。3.1土地适当集中

家庭农场同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家庭农场的规模远远大于一般农户家庭,而这首先在于土地规模的扩大。如果连起码的土地适度规模都不能实现,那么,机械化作业、专业化生产都会很难进行,也就无所谓“农场”之说,更谈不上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3.2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集中一部分农户的土地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他们能向非农产业或城镇转移,能获得较稳定的非农业收入,有了生活保障,才会放弃和让度土地的使用权。一般地讲,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非农产业的比重为60%以上,农户收入6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才行。

3.3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

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家庭家场,无一不是需要农村市场的中介组织服务的。如日本有农协、美国有农业推广局和农场主家计管理局及其他市场中介组织。对我国农村市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涉及产前、产中、产后三个层次。3.4农业基础设施完备

主要是搞好农田水利、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3.5市场体系健全及农民素质高

应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要造就和培养高素质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四、家庭农场发展的类型

(1)按经营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不雇工型。这种类型比较普遍,其农业生产的作业与管理依靠家庭成员进行,不雇佣他人。其特点是管理比较简便,组织成本和监督费用小。②雇工型。其农业生产的作业与管理除依靠家庭成员外,还雇佣一定数量的人员。

(2)按经营内容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单一型。是指在农、林、牧、渔中只经营其中一种的家庭农场,它又可细分为种植型、渔业型、林业型和畜牧养殖型四种。由于该类型的家庭农场从事某项专业生产,因此,便于机械操作和集中力量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有利于科学种田,形成规模经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②综合型。这种类型比较普遍。它是农、林、牧、渔或其中几个部门兼而有之,一般以种养结合为主。

五、我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该县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致富能手,迅速壮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统计,到2012年底该县“家庭农场”实现农业经济总产值达11.56亿元,“家庭农场”发展形势良好,凸显以下特点。

1、“家庭农场”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已发展鲜果种植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时鲜蔬菜面积14.8万亩,其中田庄早季蔬菜2.5万亩,皂市、白云、黄厂、马桥、新关等乡村春菜、冬菜6.6万亩,蒙泉、延寿、三坂等乡镇“家庭农场”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4.3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3.2亿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8.9万株,年经济收入达1.2亿元;在泉水旱塘等“家庭农场”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在盈洞乡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多亩,在蒙泉镇斗山、皂市镇白泉、黄厂镇黄家等乡村“家庭农场”种植水稻6.8万亩,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年创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在花薮、白洋、太平发展杂交制种面积3500多亩,创经济收入50余万元;在皂市、白云、黄厂、马桥、新关、三江口等乡村建成了家庭牲猪养殖基地86个,年可出栏生猪65万头,创经济收入3.46亿元;在新关、茅坪、太平等乡村建成家庭水产养殖基地49个,年产鱼类2.2万吨,年创经济收入1.8亿元。

2、“家庭农场”农业经济收入稳步增长。该县现有养殖、种植、休闲初级规模“家庭农场”1200余家,2012年“家庭农场”创农业总产值11.56亿元,分别比2009年的6.82亿元、2010年的8.46亿元、2011年的9.98亿元,同比增长170%、137%、116%。按农业种养类别分,其中家庭养殖(畜禽200只以上)有172户、鱼类养殖(年产10吨以上的)有68户,主要分布在皂市、白云、黄厂、马桥、新关;家庭粮食种植(200亩以上)有149户,主要分布在蒙泉、花薮、白洋、三阪;家庭水果种植(年产水果20吨以上)232户,分布在文明、盈洞、七松、;家庭蔬菜种植(年销售蔬菜20吨以上)298户,主要分布在田庄、暖水、马桥、大坪、卢阳、土桥等乡村;家庭茶园种植(200亩以上)有224户,主要分布在等乡村;家庭金银花种植(400亩以上)有98户,主要分布在盈洞、岭秀皂市、白云、黄厂、马桥、新关等乡村;家庭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00亩以上)有16户,主要分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随着该县“家庭农场”数量增多和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对基地的发展规模、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模式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3、“家庭农场”农产品牌凸显地方特色。近年来,该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其中泉水旱塘“家庭茶场”的“硒山茶”、小坦镇的“小米辣”、文明乡的“水晶梨”、田庄乡的“反季节蔬菜”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14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2个,绿色食品3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5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27.6万亩。

六、对策及建议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经营,以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方式始终难以被替代,但普遍存在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等通病。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农民大量进城打工,农村出现“劳力荒”,各家各户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没有多少活力,土地生产效率较低,农民的信息采集能力、决策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博弈市场能力、盈利能力都非常有限,而且土地流转总体呈加速趋势,以农民合作社为主的规模经营成效相当有限。客观地讲,当前的农业格局已经制约了农业的再发展,我们又站在了农业农村改革的十字路口。

我国要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则必须实现国家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同步”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要现代化,则必须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目前,创新经营体制、增加三农投入是当务之急。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家庭农场正被寄予厚望。培育发展和扶持家庭农场,不仅事关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实,更事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未来。通过实践,“家庭农场”模式符合农民增收的需要,符合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符合国情、市情和区情。为此,要高度重视,增添措施,让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走出一条“家庭申请、基层把关、农委审查、工商登记、综合扶持、动态监管”的新路。尤其重点把握以下“四个重点”。

(一)必须把握五大基本原则不放松

发展家庭农场,关键是以市场为主导,以农户(家庭)为主体,以生产为主业,以效益为主要。政府之责在于做好政策引导与相应服务工作,为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应始终坚持农民自愿有偿原则、经营者自耕原则、适度规模经营原则、土地流转费合理适度原则、经营者择优原则,防止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和生产非农化现象。国家及省市层面要加快顶层设计,早日制定并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家庭农场法律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推动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建立规范完整的注册登记制度

家庭农场作为联户经营、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龙头、微型)、新型职业农民(即农业产业工人)等六大农业农村经营主体之一,形式上应该属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业主农业的规范式,其规模与管理介于种养大户与农业龙头企业之间,其资格需经有关部门认证承认其法律地位。按职责法定原则,归口农委农经部门主管监督,工商行政部门登记管理,准入其参与市场竞争。鉴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南北地区差异很大,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在全国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环境,因地制宜,适度为上,以各省市为单位,统一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登记办法,确认其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地位。分地区、分类别、分产业按大型、中型、小型家庭农场分别设定标准,对家庭农场认定程序进行规范。

重庆是新兴的直辖市,也是国家批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区。家庭农场的发起主体是家庭,不必分城乡,只要是以家庭为单元、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业即可。为此,重庆家庭农场组建不要仅局限于农户,也不只放宽到“户改留地”的居民,要敢于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搁置家庭农场的定义界定争论,允许城镇居民家庭到农村创业从事农业生产及加工,辅助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大胆鼓励和支持机关事业单位的农技人才带头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努力推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有力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

(三)尽快制定出台配套扶持政策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业现代装备水平和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因势利导,促进城乡金融、土地等要素流动,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项目、土地流转、设施用地、品牌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扶持措施。务必坚持多条腿走路方式,将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微型企业(即形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四大农业市场经营主体)有机统一。明确家庭农场可同等或优先承担涉农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倾斜、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家庭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如,对种养业按行业不同、规模大小给予不同程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支持;对农业生产便道、农村人行便道、山坪塘新建或整治等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优先安排;还有免收所有税费、开设绿色通道,进行担保抵押融资、财政贴息贷款、农业保险服务试点,等等。

建议改变按地平均直补于民的普惠方式(此举同时利于推动土地成片集中规模流转),由省市或区县统筹各种涉农生产性补贴资金(如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种粮直补等),对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符合相关标准或生产要求的家庭农场等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市场经营主体,进行专项补贴和奖励。例如,对每评选出的模范家庭农场给予奖励;连续三年对家庭农场给予每年2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补贴;鼓励家庭农场品牌建设,对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商标注册的按等级给予一次性奖励,等等。

(四)基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土地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前提和基础。一是摸清家底。对农民承包土地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建立承包地“身份信息”,为承包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发展打好基础。二是审核把关。严格按照认定标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避免一哄而上。尤其对实施大规模流转土地的主体,进行必要、严格地资格审查,防止非农户经营主体假借家庭农场之名大规模租赁农地或“圈地”、撂荒,注册登记后套取项目资金或国家补助。三是规范流转。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督管理诸机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保护流转双方权益。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印发土地流转规范合同书,引导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防止口头契约。四是加强领导。建立有关行业管理部门联席会商机制,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建设,实行优进劣出动态监管。及时宣传有关法律与政策,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协调和纠纷调解机制,教育农户尊重契约,打击非法破坏生产的行为,营造发展宽松环境,使家庭农场主放心投入、生产和经营。

参考文献:

1、史君锋;对我国农业家庭经营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年14期

2、郝林生;家庭农场问题[J];世界农业;1980年10期

3、宗志荣;张居正;马万信;;一个家庭农场的调查[J];中国农垦;1983年11期

4、黄明善;刘永厚;王文新;王淑美;;宝贵的家庭农场[J];现代农业;1983年11期

5、王桂林;;提高办家庭农场的认识[J];中国农垦;1983年12期

下载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规模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规模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庭农场

    一、家庭农场的概念: 家庭农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中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

    家庭农场

    材料一: 申请书 本人……,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家住……,原有土地亩……,流转土地亩……,农场位于……,用于种植……/养殖……,(猪/牛/羊/鸡……头/只,是/否具备《动物防疫条件......

    家庭农场

    [经济热点] 一号文件中提到的“家庭农场”概念理论上 毫无意义,实践上会引起混乱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在这个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家庭农场”,并且鼓励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

    年度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例文(汇编)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 ?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1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

    淮北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解放思想务实创新 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 ——淮北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农......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五篇范文)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县家庭农场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市科协调研组2013年3月份,市科协调研组深入**县,对**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专题调研,摸清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历程、趋势以......

    发展家庭农场的典型做法

    发展家庭农场的典型做法 一是加强宣传指导。县、乡两级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动员,让农民了解家庭农场发展潜力,积极鼓励一定规模和生产水平的种养大户,特别是50亩以上的、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