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享受工业化的成果
文章标题: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享受工业化的成果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特区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三农”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实惠和成果,促进了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
一、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要求,处理好发展用地与农民失地的矛盾
当前,城市发展用地、工业发展用地与农民失地是矛盾的焦点。**市委、市政府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原则,始终注意处理好这一矛盾。
一是认真合理地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对全市征地拆迁补偿办法进行重新评估、测算,制订了新的标准。从2005年开始,平均每亩征地补偿由上一年的2.25万元提高到4.5万元,并按实际征地补偿总额的75%发放给农民。青苗补偿,按照该品种以前三年市场价平均额为基数进行估算,论亩包干,价格合理。采取统一建安置房为主解决房屋拆迁问题,在确保每人50平方米居住面积的同时,对有合法建房手续的,拆多少补多少。
二是多管齐下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市委、市政府强调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坚持全市统一规划、集中开发、项目带动、滚动发展,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建成一片,使土地、基础设施、水、电等资源达到最科学、最合理的布局和利用。大力提倡建设多层通用厂房,制订各个工业园土地投资强度标准,依产业、科技的要求严格控制企业用地,并实行限期开发。高起点地推进产业聚集,着力引进先进型、创造型、环保型企业。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全市将14个工业园区整合成为五大工业集中区,着手新建800万平方米工业厂房。到2006年底引进工业项目461项,引进合同外资20.4亿美元。
三是高度重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按照“一户至少一人就业”的要求,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适时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做到“项目奠基,就业培训开始;项目投产,农民就业到位”。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完善市、区、镇(街)、村四级联动的转移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形成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转移就业工作机制。全市15个镇全部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各行政村(场)均配备劳动就业协管员,仅2006年就举办53场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6万多人签订就业意向。同时,鼓励和扶持农民兴办经济实体,自主创业,带动更多农民发展致富。2006年,在岛外新办个体工商户6976户,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长26.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8%。此外,还实施《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为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办理了参保手续,基本解决了以后的出路和养老保障问题。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标,增强农民发家致富的能力
农民收入增长难,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难题之一。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增强农民致富的能力。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2%,达6865元,居全省第一。
一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加大农业投入,一方面大力扶持农民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2006年,市财政一次性拿出800万元资金,扶持全市3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它们与农民建立利益挂钩机制和产业化生产关系,实现产值120亿元;发展订单农业和产业化基地,带动种植面积17.3万亩,安排农村劳动力2.72万人,农民直接从企业获得收入11.78亿元;投入950万元,扶持2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水果、蔬菜、茶叶基地面积1万亩,平均每亩产值达1万元左右。
二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设立台湾水果专属区,推进水果批发市场的冷藏、储运等配套建设,初步形成台湾水果等农产品在大陆的中转销售口岸平台;成立**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协会,推进农业的科技进步和结构优化;促成全国种苗业50强企业在**建设种苗研究试验农场,吸引台企在**建立台湾优良水果种苗引繁基地。推进生态农业和都市休闲渔业建设,着手规划和启动四大休闲旅游基地建设。2006年,完成造林绿化2.1万亩,是2004年的3.48倍。
三是努力构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按照“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的原则,在工业区征地的同时,引导农民利用征地款入股参与,实现每户农民有一套自住房、一套出租公寓、一份经营性股份(比如店面的股份)。农民通过出租公寓、出租商贸小区店面,可获得一笔长期、稳定的收入。至2006年底,全市已有11个村启动规划和实施这一工程,率先试点此项工程的农民年人均可增收3000元。同时,鼓励农民入股参
与通用厂房建设,2005年入股农民年人均增收1100元。
四是大力实施“扶贫”工程。市领导带领有关部门和企业,挂钩31个经济薄弱村,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帮助建成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项目700多个。实行“重心下移”,从市区机关派出122名干部到村里挂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制订颁发《**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全面
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此外,各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恶劣的边远山区实施整体搬迁移民,统一在城区生活小区建设安置房,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五是提高农民素质。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培训,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作为一项治本工程来抓。除加强义务教育之外,还发动社会力量与政府一起兴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学院。同时,实行全市初高中落第生一律免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和培训的政策。2006年,培训率已达到100%。近三年来,全市已有8万多中青年农民经培训到工厂务工,占全市农村实有劳动力的22%。
三、以促进公平公正为根本保障,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经济特区25年发展积累起来的强大实力,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岛外农村的投入,努力让城乡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一是在规划、项目、投入、政策上四统筹,全面加强农村建设。重新修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全市326个行政村(居)的水、电、路、信息、排污等分别作出专项规划,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社会事业项目进行统一布局、逐年安排。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2006年,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前年增长1.25倍,财政支农支出比2005年增长27。农村税费改革已实现“村村减负、户户受益”。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经过多年努力,已基本实现通行政村道路硬质化,目前正在向自然村发展。自来水普及率达75%。农村电网已完成改造,正在向户立电表、同网同价推进。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生活水平。“十五”期间,投资约21.62亿元,改造和新建农村中小学130所,整合撤并中小学56所,提升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去年起,农村学校已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面建立农村医疗服务、卫生、防疫体系,统一建立疫情监控中心,筹建疾病防治中心和急救中心,力争三年全面完成改厕和垃圾转运。建立和完善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室,计划三年内户户通有线电视,手机进入农村信息服务平台。
四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全市农民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93.9%,有效减少了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城乡一律实行居民户籍管理。出台相关文件,要求企业对农民合同制工人实行工伤、医疗、养老保险。各区财政统一对村干部发放补贴和定额补助。村干部由向农民催收税费变为帮农民做事,因而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享受工业化的成果》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享受工业化的成果。
第二篇: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三农问题根本之策
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三农问题
根本之策
一.“三农”问题的难点是农村人口增长过快过多
1.计划生育成就巨大,但农村人口增长依然过快,数量过多。
我国每年增长人口1500万至1600万,大部分在农村。从生育理论上说,2.1%至2.3%之间的生育率,人口会达到零增长,我国目前的人口数据生育率为1.8%。但绝对增长数量显然与增长率不相符,而且据我近20年来经常在农村的随机调查看,极少见到独生子女户,大多是生育2个孩子,三个四个的也不少,生五六个以至七八个的也不稀罕。XX年,我在山东农村见到4个孩子的农家妇女也才不到40岁,据她说,这种情况在当地并不少见,计划生育罚款只交很少的钱。XX年我在山西农村调查的几个人口三四万规模的乡镇,独生子女户约在100户左右,其中一部分还是因疾病等多种原因,并非自愿独生子女。也就是说,独生子女大体是1%的比例,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我在河北农村常年资助读书的女孩,她家里3个女孩,这种情况在当地也是很多的。
2.上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变为农民工,其中相当一部 分夫妇共同进城,计划生育城市社区不管,农村难管,多胎超生相当普遍。每次全国人口普查都有上百万出生后为躲罚款不报户口的所谓“黑孩子”出现。
3.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生一个女孩还可以再生第二个。生男孩则不可以再生第二个。自然造成男女比例失调。这是个十分不妥当的政策,而且更加造成只要没男孩,多生几个女孩村民也都是同情的社会氛围。实际上鼓励了没男孩户多生。
4.计划生育财务制度不够合理又往往促使多生。许多基层乡镇计划生育机构大部分工作人员工资靠计划生育罚款支付,超生罚款多,这些工作人员工资才有着落,如没有超生的,则这些工作人员工资都成了问题,这种机制造成鼓励多生的内在动力。这又是一个很不妥当的做法。这种情况如不是真正深入实际,很难了解清楚。现在基层计划生育部门对各种重要数据等是保密的,调查相当困难。
以上这些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做法是导致农村人口过快过多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又带来如下后果:
1.农村人口太多,人均耕地太少,农民靠农业增加收入很难。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我国农民人均耕地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少,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分割的细碎。人均土地少是因为人口太多,人均土地碎是因为包产到户改革时,全国农村大部分地方没有很好的指导,而由农民 自己分地,平均主义比较严重,当时的集体生产队耕地有多少块,户均就有多少块,如果引导得好,农民就会利用级差地租原理每户分一二块地,而不是全国农村平均每户耕地约8块,每块约一亩。农民会在土地面积上找均衡。户均耕地太少使农业成本增高,太少的耕地又太过细碎使农业成本更高。而根源主要是人口太多。面积小成本高自然收益微薄,往往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生产力水平难以进步。某种程度上重复了中国几千年小农经济演进的历史。
2.农民增收主要靠进城打工,但由于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近亿农民工常年畸形大流动,却难以离开农村落户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降低了,但总量并没减少,反而增加。同时,耕地没增加却减少了约3亿亩,占中国耕地总量的15%至20%。
耕地本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但市场经济搞了多年,耕地这种生产资料并不能市场配置资源,不许买卖。土地承包法千呼万唤才出来,但仍然没能解决什么问题。耕地本是最重要的资源,却常年大面积撂荒,种“应付田”。这种状况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也没根本转变,只是有所缓解,新华社记者在湖北等地农村的调查就说明了这种情况。我们已把农民工城乡大流动看成了常态,其实这是不合理城乡关系 下的畸形状态。多年来的主流认识是把人均仅一亩多的耕地让近10亿农民拿在手里,说这就是他们的社会保障!由此可以免去一个“大负担”,由此可以省去财政一大块开支。按这种思路,中国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就只能继续存在到一个看不见的未来。有人说:XX年“非典”期间,在城市的近亿农民工可以回到农村种地,否则在城市谁给发工资。这就是说农村要荒芜上亿亩耕地,以使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农民工遇有城市不要他们的时候,可以随时回农村种地。如果这些耕地在他们到城市打工期间有人种了,他们回去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如果这些耕地在他们到城市打工期间没人种,但不是由于没有人有能力种,而是由于制度因素使他们不能种。那么除了这些耕地撂荒半撂荒期间造成耕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外,实际上他们回去的边际生产率仍然等于零。因为制度的人为因素可以得到调整,这些耕地本不需要他们就能种好的。
因此,当城里人觉得不给农民社会保障省心省力省钱的同时,相应的社会代价就是小农经济的延续,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大量增长。全世界任何一个人口高增长的国家都必定是小农经济占相当大份额的国家。而工业化城市化程度高的国家则刚好相反。与我国的状况形成对照,现在世界上有60个国家为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出生率低而烦恼。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则在为人口过快增长而烦恼。
二.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减少农村人口的最好办法
社会保障本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是德国人发明,而由号称德国铁血宰相的俾斯麦政府开始实施的。即使铁血宰相俾斯麦也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最好办法,而不认为只靠铁和血的镇压是最好办法,虽然他一生镇压的事也没少干。他是两手都要硬。一百多年的世界发展史说明,他的认识和做法是对的。只是被各国不断加以完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新中国建立半个多世纪以后,我国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再也不能无休止地拖下去了。而应当:
根本转变思想认识。让农民攥着几亩耕地当社会保障,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执政党和政府的思路。不给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表面是节省,实质是浪费,短期是节省,长期是浪费。结果就是农村人口持续增长甚至危及我国社会长治久安。我看“非典”以及近年在我国仍相当严重的各种重大传染性疾病,都和人口太多,密度太大相关。
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后,就可以真正赋予耕地财产权,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土地才可以大范围进行调整集中,大批现代家庭农场才可以出现,大量投资才可以进入,只有土地产权的明晰,才可以使农业投资人放心经营这种以中长期收益为特点的产业。现行的政策为使农民攥着几亩耕地当社会保障,竟控制工商企业、城市居民以及外资等多渠道资 金进入农业。严重缺乏资金的农业却阻挡社会资金融入。农民收入低难以投入,政府财政资金也难以较大量投入,又不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作茧自缚,使中国农业支离破碎,十分脆弱。包产到户这种体制要求每一个农民成为集生产者、经营者、市场营销者等所有角色为一体的“全能人”。事实上如同大多数市民只能做劳动者不能做老板一样,大多数农民只能做生产者做“庄稼把式”,却难以做经营者也难以做市场推销员。但我们要长久维持的制度设计却迫使他们做“全能农民”。一户几亩地,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与此对应的分配方式只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增加收入奔小康的现实目标又要求他们去“闯市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育方式。如只有一个女孩怎么完成“全能农民”的角色?这是一个怪圈:因为农民没有社会保障,要让他们攥着几亩地做保障,以免影响社会稳定,这就不能使土地适度集中,以正常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进行的土地兼并被视为大敌,被视为畏途,被视为洪水猛兽。兼并者只能做经营者甚至只能做出资人,生产者劳动者只能仍由农民去做。许多人似乎认为,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农民大量失去生计甚至流离失所,因为农民没有耕地了.但没有耕地仍然可以继续务农,如同市民的大多数没有工厂,但可以在工厂做工一样.只是由于耕地形成规模经营以后,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机械化的进一步采用,会有更多农民加入农业 剩余劳动力的队伍。但出路只能是工业化城市化,只能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而不是把他们留在小农经济的位置。其实上亿农民已经自发进到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还有上亿的农民在乡镇企业工作,这两个上亿曾经是但早已不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了。他们的大多数在户口本上仍是农业人口,因此我们僵化的头脑中还常常把他们计入农业剩余劳动力。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还在闹“民工荒”。需要解决的是农民工的劳动保护制度和权益保护制度以及技能培训制度,这些应当政府管而至今仍然基本没管的问题。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为农民提供更广阔的就业道路。而全能小农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多生孩子的生育方式,结果是在强制重压的计划生育政策之下,农村人口仍增长强劲,人们总是把农民多生多育认为是传统观念作怪,但正是几千年的小农生产方式才决定着他们的观念和生育方式,而不是相反.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三.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可行性
1.改革开放20多年,国家和人民的财富总量大大增加了,已经提供了一个建立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起码基础。大多数人民不但解决了温饱,而且丰衣足食,相当一部分已经小康。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也握有了几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我党的方针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多数人富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就是使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之一。相信全国人民都会赞同的。现在市民的社会保障虽然还有待改进完善,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是由政府财政保证的。大型国企特别是垄断行业的职工也是基本没有问题的。如果继续把农民摈弃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起码的社会公正公平就无法谈起,也与我党执政为民的原则相背离。
2.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先从养老保障这一部分做起,或者再加上医疗保障。劳动保障这一部分,进城农民工可随打工企业的市民职工对待,务农的从缓(农民的工伤等事故也是相当频繁的,从缓也是无奈的事)。并且农民的养老保障标准开始从低,以维持基本生存为原则,以后逐步提高。
3.首先在愿意选择独生子女的青年农民中推行养老保障,民政部门代表政府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障手续,60岁以后开始领取养老金,这就变事后奖励为事前鼓励,使相当一部分青年农民自觉自愿接受独生子女,一定程度上就会真正刹住多生子女的车轮。这部分青年农民的养老金要到几十年以后才领取,财政没有现行的支付压力。这项制度的建立靠的是政府的信誉。只可惜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屡屡失信于民,信誉正在逐步失落,而对一个政府好坏的最后评价是人民对其信任程度。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这个办法施行起来成效就大,反之亦然。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而不仅因为社会 保障问题,党和政府都应珍惜自己的公信力,决不能朝令夕改。建国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我们做的失信于民的事太多了。今后对于损害党和政府信誉的人和事要严加追究。我在基层调研中常常发现一些职能部门及其领导人行政不讲信誉,甚至有意无意欺骗百姓,使党和政府付出了很大的信誉代价,但往往不被追究,甚至视为正常。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但至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提高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执政信誉。能力再强,百姓不信,则这种能力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上述这个以养老保障金换青年农民独生子女的办法,带来的显性和隐性的收益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农村人口减缓增长对国家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以及对生态资源压力的减轻,足够几十年后付给青年农民的养老金,这是一个只需政府信誉而不需实际支付成本的好办法。只要农村人口的增长明显减少,全盘皆活,农民增收的难题会得到明显改善,因为农民人均收入多年低迷与多生子女紧密相关。全民九年义务教育的压力也会明显减轻。2030年人口达到16亿的上限是十几年前一些专家的估算,从这些年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看,保守估计也要达到17亿。中国地大但可耕地不多,中国水少而且大量在雅鲁藏布江等难以利用的地方,全国三分之二城市严重缺水.如把这个办法当做一个事关全局发展战略大的举措,设计实施奏效,毫不夸张的说对中华民族是一大幸事,20多年弹指一挥间,如果我们仍无可奈何的面对大量增 长的农村人口拿不出好办法,却经常去重复什么少生了几个亿的成绩,届时,面对17亿人口,任何一个执政党任何一届政府都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30多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XX大学演讲说,任何一个政府面对8亿多人口都会一筹莫展。不久的未来,我国政府面对17亿人口会不会一筹莫展呢?我们总是说自己创造了奇迹,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问题的关键是17亿人口的生活质量怎样呢?环境生态质量怎样呢?温家宝总理不久前访美演讲说,中国许多经济指标总量很大,但被13亿人平均下来都会变成很小的量,因此减少人口数量应是第一国策的提法是十分正确的。我们不能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更重要的是时时关注每年又增长了一个相当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
4.分区设计分省实施。中国发展很不平衡。西藏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沿海省份的生产力水平差距当以世纪为单位计。因此,一纸红头文件推行全国在许多事情上不是个好办法。我主张涉及经济与社会的大问题,大多宜于分区设计分省推进。人们通常分东中西三大区,这种分法在一些事情可行,但在另外一些事情就显得过粗。因此全国分八大区域较好,这就是:黑龙江、辽宁、吉林的东北地区;XX、天津、河北、山东的环渤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的江浙地区;广东、福建、海南的南部沿海地区;陕西、山西、河南、内 蒙古的黄河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XX的西南地区;西藏、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的西北地区。这八大区域的部分发达省、市已开始程度不同的在农村试行养老保障,但没和青年农民的生育问题结合起来。多生子女和少生子女待遇都是同样的。这样既不能有效减少农村人口又有失公平。多生子女会有较多的家庭照顾能力,而少生子女则较少家庭照顾能力。发达省份目前宜把有限财力用于提高现有独生子女户的奖励,特别是收入较低的独生子女户的奖励,以便造成较强烈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舆论,这才能促使大多数青年农民选择并相信以养老金换独生子女的政策。农民是很实在的,眼前的事实才是最好的动员教育工作。欠发达省份中央财政给予转移支付,不断提高现有独生子女户的养老金水平,以更有力地促使更多青年农民更快地接受以养老金换独生子女的政策。这样,中国农村人口的大量增长才可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中国“三农”问题的死结也才有望解开。
5.从全国财政税收全局的能力看,近年都在2万多亿规模,而且逐年增长幅度较大,另外可以开征一些新税种,主要是通过税收杠杆,调节贫富差距。从基尼系数看,我国已属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这是不能不承认的。而日本等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反而属于分配基本公平的国家。日本的基尼系数是0.28,而我国已超过0.4,比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都高,甚至我国的实际基尼系数比名义的还高,因为法制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健全,地下经济,灰色经济大量存在。把公共财政更大的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就是调节贫富差距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改革财政收支结构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现在我国大中城市大约3个市民就“养”一个吃财政饭的人,而美国的城市是15个人“养”一个吃财政饭的人。而美国公民得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却要比我国公民好。这是我们应当好好反思的。
第三篇:缩小城乡差异,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缩小城乡差异,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 农民日报 》(2014年05月07日03 版)
陶鹏
现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城乡差异问题。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其中有些甚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瓶颈。具体来看,我国的城乡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异。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教育医疗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些偏远农村还很落后。第二,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社会保障差异。由于工农业产品原本存在的剪刀差式交换方式等历史原因,使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因为发展机遇等问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也存在着较大差距。第三,城乡居民的社会身份差异。虽然我国宪法明确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在现实中,严苛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等使农村人事实上比城里人“矮一截”。第四,城乡居民的生活理念差异。由于过去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导致他们养成了重储蓄、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消费理念。这与多数城市居民追求生活品质和文化消费的生活理念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信息社会、金融时代,这种轻消费的生活理念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明显显现出其与时代的脱节。
城乡差异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多种,但其归根到底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因为社会分工形式的不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也就不同,由此导致其在占有和分配上的不平等。外在直接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产中从事着社会地位不同的劳动形式,进而产生了劳动产品分配不均和人与人之间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不同的社会分工,对个人来说,影响着经济收入、政治地位和社会认同的不同;对国家而言,则造成了城市和农村
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
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工农分工现状,尊重全体劳动人民的平等权利,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有相等的社会分配权力,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理论指导实践,把政策落到实处,使全体人民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社会建设。
首先,要以新型城镇化作为发展机遇,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由以前的“重城轻乡”、“城乡分治”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由原来的注重单项突破,转变为大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六个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致力于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其次,要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核心基石,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通过经济适度发展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缩小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使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共同享受优美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共同拥有相同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待遇、基础教育条件等等,从而使城乡之间的人民生活质量和综合水平逐步趋于均等化。
最后,要以严格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为基本保证,努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构建规范合理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不但可以使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同时也可以更充分地发挥集体土地的资产价值,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进而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为农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最终使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成果。(作者单位: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第四篇:农家书屋让农牧民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农家书屋让农牧民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来源:旗委宣传部
近日,准旗图书馆与新华书店工作人员将一箱箱捆扎整齐、带着油墨香味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分别送到全旗各社区、嘎查村“农家书屋”。此举标志着准格尔旗2011年“农家书屋送书下乡”活动全面启动。
今年,农家书屋配送涉及9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共54个建设点,所配送书籍包括政治、科技、少儿读物、文化、文教、生活等多个品种。其中每个“农家书屋”建设点获赠1669册图书,价值32391.48元,报刊27种,价值1924元,音像制品180种。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了1个不锈钢标牌、4个制度牌、1枚藏书章、1本图书借阅登记本等专用图书标志,各个建设点均已建立“草原书屋”阅览室,并由专人进行看管图书。
据了解,“草原书屋”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自治区实施的十项惠民工程之一。自2008年实施草原书屋工程以来,截至去年我旗共建成了“草原书屋”91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50%。今年,又新建54个“农家书屋”点,行政村覆盖率达到了81%,切实解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看报难、音像电子产品缺乏的问题,满足了农牧民求知成才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姚树琴)
第五篇: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
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
“我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但是一点儿也不爱念书,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看漫画。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读书呢?”父母们经常问我类似的问题,尤其是母亲。母亲们好像觉得孩子不爱读书,是儿童教育上的严重失误。遇到这种情形,我总是忍不住想反问母亲们:“你说孩子不爱看书,那么你自己喜欢看书吗?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最多只是翻翻妇女杂志,却成天要求孩子念书,那么不是太自私了吗?”有的父母可能觉得自己在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亲子阅读做的也够好,可孩子依然不爱读书,所以今天我想与大家探讨一下我心目中的亲子阅读。
先回忆一下平日你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什么?“做功课去!”“读书去!”这两句话可能是我们的口头禅吧?更有甚者,我们大人在看着电视却呵斥孩子去读书,听话的孩子可能会心不甘情不愿的离开。父母一个劲儿地催促孩子读书,不但毫无意义,而且有害。如果你想让孩子读那本书,你不妨自己先饶有兴趣的的去读,你可以摇头晃脑的自我陶醉大声读,精彩处你甚至可以笑出声来(哪怕是表演也好),孩子这时不主动把书从你手里夺去才怪!这要比你念口头禅有效得多。因为这个时候传达给孩子的是: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项任务。“阅读是一种享受,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大人愈少干涉孩子读书愈好,读书本来就是一种个人自由。”这是我想急于告诉各位家长们的。
想让孩子成为爱书人,做父母的先去掉根深蒂固的功利阅读思想。你不会否认你让孩子多读书的目的是想让孩子成绩好,将来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是的,孩子成绩好,将来工作好做家长的会觉得更有面子。阅读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家长的面子。当然我说的功利阅读并不仅指读书为了好成绩,还有下面这种情况。每当孩子读完一本书,我们都会急不可耐的问:这本书好不好看?哪里最有趣?你最喜欢哪一幅插画?故事在讲什么?老公公遇到了什么事?老婆婆叫什么名字?大野狼刚开始做了什么事?然后呢?最后大野狼怎么了?故事里一共有几只羊、几只猪?大野狼和猪加起来一共有几只?小红帽为什么会被可怕的大野狼吃掉? 诸如此类的问题。或许您认为,这样才能让故事书充分发挥功效。我们跟孩子一同读一本书时,你千万不要急于去提问孩子五花八门的问题,来考验孩子读懂了没,认真读了没。如果是自然地互相讨论,当然最理想,但一定要做到不落痕迹。我认为,读书最宝贵的时刻,不是在读的时候,而是在读完以后。这时,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和体验,重新思考书中的人和事,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弥足珍贵的自省时刻。从掀开故事书的扉页,听到“好久好久以前„„”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已经在故事的世界中悠游。直到故事结束以后,他们仍然暂时沉浸在故事中,在幻想的世界里天马行空。这是一段宝贵的时间,孩子可以自由地层开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的世界中翱翔,不断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可惜,大人们经常在这段时间不停地问问题,践踏这块幻想的美田。到最后,孩子只要一想到看完书又要接受一连串的炮轰,他可能就完全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了。除非孩子愿意,他自己想把阅读的感受和喜悦和你分享,否则,故事书变成了虐待孩子的刑具,我们的亲子阅读也就变了味道。孩子们也经常和我探讨他们读过的书,都是他们急于把自己的疑问、感受、喜悦和我分享,并且还会推荐我去阅读。我会老老实实的当忠实的听众,并且适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我的疑问他们可能还会再去书中找,他们的疑问我们会一起找答案,亲子间交互传递这种喜悦,孩子自然会拥有正确的人生观。我尽可能去制造大人和小孩一起读书的快乐气氛,因为这是最好的阅读指导。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可能都给孩子读过书,孩子现在上五年级了,很多家长可能认为孩子都认识很多字了,不用我们给他读了,其实不然。孩子的人生经验还很有限,有时自己看书很难了解故事的内容,充其量只是跟着文字读而已。相反,大人拥有较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读书经验,在阅读时能充分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思想,并通过文字想象故事所描绘的世界,甚至对某些内容产生共鸣,深受感动。如果满怀爱心地念书给孩子听,必定能将文字转化成生动、温暖的话语,并让这些话语传入孩子的耳中和心中。换句话说,读的人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将书中的真谛和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孩子。这种言语的体验和心灵的沟通,是幼儿自己看书时无法体验的。我与孩子们一起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想象着孔子说“点,尔何如?”的语气,读完之后,她们捧腹大笑,笑过之后,提出“孔子为什么赞同点的观点”这个问题,我就顺水推舟的解释了一番,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没就此而止。为了增加乐趣,我们会轮流读一个故事,一篇美文,可能读的不是很完美,但只要孩子觉得有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乐趣不是一两句话能表达完的,我们何乐不为呢?所以即使孩子已经能够自己看,父母最好还是照样念给他们听。这对丰富亲子的生活,建立心灵互通的人际关系,也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以上是我对亲子阅读的一点体会,不对之处请各位家长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