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实习报告(5篇)

时间:2019-05-12 19:3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实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实习报告》。

第一篇: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实习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9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已将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突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誉为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但其在实践领域的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来把这一庞大的民生医疗卫生保证工程做好,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为此了,利用暑期实践我进行走访调查,对由此产生的“问题”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月日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体系的建立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我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逐步建立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农村中除少数个体开业的中医和中药铺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医疗卫生设施,广大农民贫病交加。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逐渐在全国农村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乡村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卫生模式。这样在农村形成了以土地班长为基础,集体保障为主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在人民公社时代,由于集体经济的支持,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最高峰曾经覆盖了90%的农村生产大队和95%的农村人口。

8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包产到户,人民公社集体组织解体,集体保障的基础随之瓦解,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失去了集体经济依托,在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大部分走向市场化、商业化,变成了营利性的私人诊所,农民医疗保障实质已变成一种农民依托土地、以家庭为主题的自我保障。

自1990年以后,中国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领域的政策选择是“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执度。在整个90年代尽管中央曾多次下令要“重建、完善和发展”合作医疗制度,但即使在“恢复和重建”高潮的1997年,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也仅占全国行政村的17%,农村居民参合率仅为9.6%,农村整体的医疗保障体系依然没有建构起来,结果是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日益严峻。

至今,以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为主体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虽已显成效,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合作医疗基金筹集困难,由于种种原因,出资主体资金的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医疗合作制度的启动与执行:一些地区的试点推广结果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并没有设想中那么高,有些地区甚至不足50%,与国家政策制定最初的设想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直接影响了新型医疗合作的推行质量。既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为何会在实践领域出现诸多问题,达不到政策制定之初的预定目标呢?种种迹象表明,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仍然存在制度上的缺失和政策执行中的不力,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问题出现的根源进行透析,期待提供解决新型农村医疗合作问题的框架知道,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2004年1月,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制度的发展,国务院转发了卫生部等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同时不断调整完善试点方案,以做实试点工作。

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

2006年,卫生部联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建立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扩大试点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要在2006年试点县的数量达到全国县总数的40%, 2007年达到60%,到2008年全国实现基本覆盖。同时在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医疗服务监管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

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1451个县(市、区),占全国总数的50·7%,有4·1亿农民参加;中央财政支出42·7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支出,较大幅度提高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

2008年,在《关于做好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指导下,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同时完善了统筹补贴等方案。在国家重视和资金支持及统一指导下,新农合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国2729个县开展参加新农合工作,新农合参合率在91.5%,新农合基金累计支出总额为429亿元,累计收益3.7亿人次。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想继续扩大参保人数,建立全覆盖的新农合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积累经验。

2009年,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中医药局联合下发《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在新农合筹资水平达每人每年100元基础上,要在2010年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60元的标准补助,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参加新农合制度,为流动人口参加新农合制度探索可行方案,在充分考虑实际的情况下,做好新农合与其他制度的衔接工作。

至今,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彻底铺开,覆盖各个县区,让农民的看病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和保障。

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初步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机制。各地在组织管理、筹资机制、基金管理、医疗服务、补偿报销、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几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符合实际、运行平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为逐步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积经了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健康的保障作用逐步显现。2011年,全国共补偿1.22亿人次,补偿资金支出45.55亿元。许多省份将部分慢性病和住院分娩等纳入报销范围,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也扩大了农民的受益面,使农民看病就医率有所提高,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有所缓解,并且农民的健康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开始增强。贫困人口看病就医问题得到一定改善。全国试点地区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为

64.1%,列入医疗救助范围的五保户和特困户参加合作医疗分别达到99.2%和70.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中的问题

1、提高服务意识,为广大农民群众谋福利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因为广大农民群众相对来说文化水平低因此,工作人员普遍态度蛮横,敷衍了事。使广大农民群众意见大,对政府的好政策却感受不到幸福感。

2、保大不保小,不能顾全面。

在报销过程中因为种种条款和药品目录的限制对广大群众造成一种误导,因为药品分甲乙类还有自费项目。经过调查发现农村合作医疗的各种诊疗项目都是基本项目与职工所用范围相差甚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而且哪些项目能报销,哪些不能报销农民并不是很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会受到很大的欺骗,以至于农民的医疗费用不能得到合理的报销保证。

3、农村合作医疗理念难以深入人心。

新型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造成医院药占比过高,因此自从实施后医疗费用比以前更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农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并不是说真正的理解体会这项政策的真正的好处,而是说因为交的钱不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才正好的话就可以不用交这项费用。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

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今后应严格监控医院加强管理,切实为广大农民群众造福。

4、转诊制度不合理,不能真正得实惠。

因为控制报销支出设立种种不合理转诊制度造成农民看病个人负担过大。如果农村合作医疗的各种等级及理赔程序过于复杂的话,又会降低农民对自己能得到报销保障的小额医疗费用采取消极的态度。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对新型合作医疗现行状况的建议

根据对新农合制度发展历程、所遇困境的分析和对国外农村医疗保障模式的学习,我个人认为想要推广完善新农合制度,使新农合制度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政府投入,政策扶植发展。

针对地方政府筹资不稳定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进行地方财政预算的时候,将一部分资金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提前划出,作为固定的资金补贴投入进新农合制度筹资基金当中,这个基金同时也接纳社会各个方面的慈善捐赠,以扩大资金的规模。

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合,比如建立连续参合的优惠政策,即对连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在年度住院费用报销达到封顶线标准以后再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或是提高连续参合者的补偿比例,连续参加的年度越长,优惠额度越大。还可以提供免费体检服务、积分领奖制等吸引广大农民参与。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性。

2、完善参保制度,扩大参保范围。

新农合制度是属于社会保险制度当中的,而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强制性。然而新农合制度强调的自愿参加导致的各种不良后果会越积越多导致执行的失效。所以在农民对新农合有了基本印象后,采取一定程度的强制,用制度建设来进一步约束农村居民,会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保率,可以做大“基金”蛋糕,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

3、提高报销比例,合理分级统筹。

鉴于只保大病不保小病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新农合制度应该从大病报销制度逐渐过渡到门诊报销补偿和大病报销补偿相结合的模式。其次,加大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功能的重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中,要从单纯的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为农民提供与其经济支付能力相适应的预防保健服务,保证以较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受益面。加快预防保健工作,降低了发病率,减少了农民的医疗卫生支出,降低合作医疗成本,促使合作医疗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生命力。

4、加强医院监管,完善服务意识。

加强监管,要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行为,对违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经济处罚,对情节严重者取消其运营资格。其次,加强医疗队伍人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再者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不规范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们处于医疗服务供给的垄断地位。

第二篇: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实习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9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已将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突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誉为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但其在实践领域的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来把这一庞大的民生医疗卫生保证工程做好,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为此了,利用暑期实践我进行走访调查,对由此产生的“问题”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月**日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体系的建立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我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逐步建立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农村中除少数个体开业的中医和中药铺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医疗卫生设施,广大农民贫病交加。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逐渐在全国农村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乡村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卫生模式。这样在农村形成了以土地班长为基础,集体保障为主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在人民公社时代,由于集体经济的支持,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最高峰曾经覆盖了90%的农村生产大队和95%的农村人口。

8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包产到户,人民公社集体组织解体,集体保障的基础随之瓦解,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失去了集体经济依托,在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大部分走向市场化、商业化,变成了营利性的私人诊所,农民医疗保障实质已变成一种农民依托土地、以家庭为主题的自我保障。

自1990年以后,中国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领域的政策选择是“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执度。在整个90年代尽管中央曾多次下令要“重建、完善和发展”合作医疗制度,但即使在“恢复和重建”高潮的1997年,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也仅占全国行政村的17%,农村居民参合率仅为9.6%,农村整体的医疗保障体系依然没有建构起来,结果是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日益严峻。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至今,以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为主体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虽已显成效,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合作医疗基金筹集困难,由于种种原因,出资主体资金的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医疗合作制度的启动与执行:一些地区的试点推广结果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并没有设想中那么高,有些地区甚至不足50%,与国家政策制定最初的设想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直接影响了新型医疗合作的推行质量。既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为何会在实践领域出现诸多问题,达不到政策制定之初的预定目标呢?种种迹象表明,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仍然存在制度上的缺失和政策执行中的不力,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问题出现的根源进行透析,期待提供解决新型农村医疗合作问题的框架知道,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2004年1月,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制度的发展,国务院转发了卫生部等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同时不断调整完善试点方案,以做实试点工作。

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

2006年,卫生部联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建立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扩大试点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要在2006年试点县的数量达到全国县总数的40%, 2007年达到60%,到2008年全国实现基本覆盖。同时在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医疗服务监管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

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1451个县(市、区),占全国总数的50·7%,有4·1亿农民参加;中央财政支出42·7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支出,较大幅度提高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

2008年,在《关于做好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指导下,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同时完善了统筹补贴等方案。在国家重视和资金支持及统一指导下,新农合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国2729个县开展参加新农合工作,新农合参合率在91.5%,新农合基金累计支出总额为429亿元,累计收益3.7亿人次。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想继续扩大参保人数,建立全覆盖的新农合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积累经验。

2009年,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中医药局联合下发《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在新农合筹资水平达每人每年100元基础上,要在2010年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60元的标准补助,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参加新农合制度,为流动人口参加新农合制度探索可行方案,在充分考虑实际的情况下,做好新农合与其他制度的衔接工作。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至今,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彻底铺开,覆盖各个县区,让农民的看病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和保障。

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初步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机制。各地在组织管理、筹资机制、基金管理、医疗服务、补偿报销、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几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符合实际、运行平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为逐步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积经了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健康的保障作用逐步显现。2011年,全国共补偿1.22亿人次,补偿资金支出45.55亿元。许多省份将部分慢性病和住院分娩等纳入报销范围,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也扩大了农民的受益面,使农民看病就医率有所提高,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有所缓解,并且农民的健康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开始增强。贫困人口看病就医问题得到一定改善。全国试点地区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为64.1%,列入医疗救助范围的五保户和特困户参加合作医疗分别达到99.2%和70.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中的问题

1、提高服务意识,为广大农民群众谋福利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因为广大农民群众相对来说文化水平低因此,工作人员普遍态度蛮横,敷衍了事。使广大农民群众意见大,对政府的好政策却感受不到幸福感。

2、保大不保小,不能顾全面。

在报销过程中因为种种条款和药品目录的限制对广大群众造成一种误导,因为药品分甲乙类还有自费项目。经过调查发现农村合作医疗的各种诊疗项目都是基本项目与职工所用范围相差甚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而且哪些项目能报销,哪些不能报销农民并不是很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会受到很大的欺骗,以至于农民的医疗费用不能得到合理的报销保证。

3、农村合作医疗理念难以深入人心。

新型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造成医院药占比过高,因此自从实施后医疗费用比以前更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农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并不是说真正的理解体会这项政策的真正的好处,而是说因为交的钱不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才正好的话就可以不用交这项费用。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今后应严格监控医院加强管理,切实为广大农民群众造福。

4、转诊制度不合理,不能真正得实惠。

因为控制报销支出设立种种不合理转诊制度造成农民看病个人负担过大。如果农村合作医疗的各种等级及理赔程序过于复杂的话,又会降低农民对自己能得到报销保障的小额医疗费用采取消极的态度。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对新型合作医疗现行状况的建议

根据对新农合制度发展历程、所遇困境的分析和对国外农村医疗保障模式的学习,我个人认为想要推广完善新农合制度,使新农合制度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政府投入,政策扶植发展。

针对地方政府筹资不稳定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进行地方财政预算的时候,将一部分资金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提前划出,作为固定的资金补贴投入进新农合制度筹资基金当中,这个基金同时也接纳社会各个方面的慈善捐赠,以扩大资金的规模。

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合,比如建立连续参合的优惠政策,即对连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在住院费用报销达到封顶线标准以后再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或是提高连续参合者的补偿比例,连续参加的越长,优惠额度越大。还可以提供免费体检服务、积分领奖制等吸引广大农民参与。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性。

2、完善参保制度,扩大参保范围。

新农合制度是属于社会保险制度当中的,而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强制性。然而新农合制度强调的自愿参加导致的各种不良后果会越积越多导致执行的失效。所以在农民对新农合有了基本印象后,采取一定程度的强制,用制度建设来进一步约束农村居民,会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保率,可以做大“基金”蛋糕,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

3、提高报销比例,合理分级统筹。

鉴于只保大病不保小病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新农合制度应该从大病报销制度逐渐过渡到门诊报销补偿和大病报销补偿相结合的模式。其次,加大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功能的重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中,要从单纯的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为农民提供与其经济支付能力相适应的预防保健服务,保证以较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受益面。加快预防保健工作,降低了发病率,减少了农民的医疗卫生支出,降低合作医疗成本,促使合作医疗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生命力。

4、加强医院监管,完善服务意识。

加强监管,要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行为,对违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经济处罚,对情节严重者取消其运营资格。其次,加强医疗队伍人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再者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不规范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们处于医疗服务供给的垄断地位。

第三篇: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对新型合作医疗基本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作者游星星

系别经济与管理科学系

专业市场营销

年级08级

学号成绩

指导教师

2010年08月23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推广多年了,已经经历了从2003年国家的首选的一批试点到现在这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铺展开来的这样一个基本情况。在这八年的时间里边,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一个民生医疗卫生保障工程经历着一步步的探索。在整个发展成长的过程不免会出现徐徐哦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的地发,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来把这一庞大的民生医疗卫生保证工程做好,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为此了,利用暑期实践我进行走访调查,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走访调查,对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四号宋体)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月日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游星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概念及出现

一、新型合作医疗定义及出现的原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二、出现的原因

长期以来农村人的看病难是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重大疾病的治疗问题是困扰农村人平均寿命,生命质量的一个严重性问题。可是由于农村人的收入水平限制以及生理卫生知识的缺乏使农村人对疾病的认识与相对发达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城市人有着很大的差别。医疗卫生的体制以及各方面的有关政策和基础设施的不够完善造成了农村人出现的特别是重大疾病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人对待疾病的做法就是不严重就不买药看医生,能拖就拖,实在不行了才看有医生,可是这时候好多人的病已经很难治或者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因此农村人的生命、生活质量一直得不到改善和保障。尤其是在与我国同样甚至好多基本国情不如我们的第三世界的国家情况更是令人担忧,是一个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问题。

针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基本状况,国家在以前的基础上结合现在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新型合作医疗这样一种新的医疗体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

新型合作医疗的产生历史背景及现实发展情况

一、历史背景 在1974年5月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

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现在许多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

二、产生及发展

随着现在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而且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关注三农问题更是仍人更加的关注农村这一个大群体出现的各种问题。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2004年1月,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制度的发展,国务院转发了卫生部等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同时不断调整完善试点方案,以做实试点工作。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

2006年,卫生部联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建立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扩大试点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要在2006年试点县的数量达到全国县总数的40%, 2007年达到60%,到2008年全国实现基本覆盖。同时在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医疗服务监管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

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1451个县(市、区),占全国总数的50·7%,有4·1亿农民参加;中央财政支出42·7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支出,较大幅度提高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

2008年,在《关于做好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指导下,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同时完善了统筹补贴等方案。在国家重视和资金支持及统一指导下,新农合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国2729个县开展参加新农合工作,新农合参合率在91.5%,新农合基金累计支出总额为429亿元,累计收益3.7亿人次。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想继续扩大参保人数,建立全覆盖的新农合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积累经验。

2009年,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中医药局联合下发《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在新农合筹资水平达每人每年100元基础上,要在2010年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60元的标准补助,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参加新农合制度,为流动人口参加新农合制度探索可行方案,在充分考虑实际的情况下,做好新农合与其他制度的衔接工作。

至今,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彻底铺开,覆盖各个县区,让农民的看病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和保障。

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政策宣传和推广,加上农民自身意识的提高,大部分农村人已经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为自己的健康多准备了一份保险。随着政策的透明,老百姓对这种新型的合作医疗手段已经认可,对其有了充分的理解。虽然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但是老百姓都在尝试着这种新型的合作医疗所能带来的好处。有了较大额度的医疗支出就会考虑着能不能报销,能报销多少。总之许多农民都很乐意加入这种疗保险。

新型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而且哪些项目能报销,哪些不能报销农民并不是很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会受到很大的欺骗,以至于农民的医疗费用不能得到合理的报销保证。

3、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农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并不是说真正的理解体会这项政策的真正的好处,而是说因为交的钱不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才正好的话就可以不用交这项费用。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

由于大部分的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本来就对好多的比较现代化的办公程序不是很了解,而如果农村合作医疗的各种等级及理赔程序过于复杂的话,又会降低农民对自己能得到报销保障的小额医疗费用采取消极的态度。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针对现行状况的几点建议

根据对新农合制度发展历程、所遇困境的分析和对国外农村医疗保障模式的学习,我个人认为想要推广完善新农合制度,使新农合制度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

针对地方政府筹资不稳定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进行地方财政预算的时候,将一部分资金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提前划出,作为固定的资金补贴投入进新农合制度筹资基金当中,这个基金同时也接纳社会各个方面的慈善捐赠,以扩大资金的规模。

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合,比如建立连续参合的优惠政策,即对连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在住院费用报销达到封顶线标准以后再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或是提高连续参合者的补偿比例,连续参加的越长,优惠额度越大。还可以提供免费体检服务、积分领奖制等吸引广大农民参与。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性。

2、逐步推进强制参合措施

新农合制度是属于社会保险制度当中的,而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强制性。然而新农合制度强调的自愿参加导致的各种不良后果会越积越多导致执行的失效。所以在农民对新农合有了基本印象后,采取一定程度的强制,用制度建设来进一步约束农村居民,会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保率,可以做大“基金”蛋糕,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

3、革新只保大不保小模式

鉴于只保大病不保小病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新农合制度应该从大病报销制度逐渐过渡到门诊报销补偿和大病报销补偿相结合的模式。其次,加大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功能的重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中,要从单纯的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为农民提供与其经济支付能力相适应的预防保健服务,保证以较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受益面。加快预防保健工作,降低了发病率,减少了农民的医疗卫生支出,降低合作医疗成本,促使合作医疗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生命力。

4、完善农村定点医疗机构的建设

加强监管,要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行为,对违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经济处罚,对情节严重者取消其运营资格。其次,加强医疗队伍人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再者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不规范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们处于医疗服务供给的垄断地位。

第四篇: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偏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的客观事实,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决策,要求在2010年建立基本覆盖全体农民的新型农村合点,总体来说,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是促进了农民就医观念的逐渐改变。二是缓解了病人家庭的经济实力,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三是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四是提升了党和政府为民办事的形象。

但是,我们也要认真的对待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旨在促进社会公平、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政策,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扭转不平衡的社会发展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五个统筹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这项惠及千千万万农村人口的政策,仍存在一些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面临许多挑战,如果不注意到这些问题以及存在的某些负面激励,将可能降低这项制度的保障效力或者导致政策目标的偏离,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只是新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举

步维艰。

社会实践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偏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的客观事实,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决策,要求在2010年建立基本覆盖全体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是党和政府“以人文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健康素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关键字: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制约因素,对策

一.概述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利齿沿革和发展现状

我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逐步建立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农村中除少数个体开业的中医和中药铺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医疗卫生设施,广大农民贫病交加。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逐渐在全国农村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乡村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卫生模式。这样在农村形成了以土地班长为基础,集体保障为主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在人民公社时代,由于集体经济的支持,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最高峰曾经覆盖了90%的农村生产大队和95%的农村人口。

8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包产到户,人民公社集体组织解体,集体保障的基础随之瓦解,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失去了集体经济依托,在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大部分走向市场化、商业化,变成了营利性的私人诊所,农民医疗保障实质已变成一种农民依托土地、以家庭为主题的自我保障。

自1990年以后,中国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领域的政策选择是“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执度。在整个90年代尽管中央曾多次下令要“重建、完善和发展”合作医疗制度,但即使在“恢复和重建”高潮的1997年,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也仅占全国行政村的17%,农村居民参合率仅为9.6%,农村整体的医疗保障体系依然没有建构起来,结果是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日益严峻。

2002年10月,中央作出了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决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的本质是通过农民群众共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中央

明确要求各地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本着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公开透明、真正让群众受益的原则,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道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开始在全国推行。各地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的调查表明,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初显成效,参合农民开始受益,医疗费用负担有所减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状,农村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得到有力促进,弄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了解逐渐加深,信心提高,密切了党群关系。

至今,以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为主体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虽已显成效,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合作医疗基金筹集困难,由于种种原因,出资主体资金的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医疗合作制度的启动与执行:一些地区的试点推广结果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并没有设想中那么高,有些地区甚至不足50%,与国家政策制定最初的设想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直接影响了新型医疗合作的推行质量。既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为何会在实践领域出现诸多问题,达不到政策制定之初的预定目标呢?种种迹象表明,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仍然存在制度上的缺失和政策执行中的不力,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问题出现的根源进行透析,期待提供解决新型农村医疗合作问题的框架知道,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

度。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推行困境分析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有关学者已从执度设计、运行管理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论证,在这里我们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觉出发,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政策的相关行动主体分为三方利益集团,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政策目标群体——农民群众,从三方利益集团的各自利益出发分析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执行中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模型假设

假定在新型农村医疗政策行动中存在三方主体,也就是三方利益集团,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假定他们三方的行为选择都是理性的并且他们在进行理性选择是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分析框架

中央政府代表的是这样的集团,他们在财政允许的条件下会努力寻求各种公共管理领域问题的解决之道,对于关乎国计民生,人民健康的、人名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更会予以特别关注,在现代民主社会里,这关乎一国政府的管理国家的能力,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也是政府公共医疗政策的诉求目标,管理国家能力水平的提升是政府追求的利益之一。但是整合社会的运行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公共事务需要有政府进行管理,而政府的财政能力又总是有限的。

地方政府代表的是这样的集团,他们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地管理一方地域社会。保障人民的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当然也是政府公共医疗政策的诉求目标之一,但是地方政府的材力也是有限的,而旦往往受地域经展水平的影响,在现行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过分关注往往导致其将工作重点集中于短期内经济效益明显的领域,只瞄准GDP,对公共医疗卫生这样的问题,(其实从长期来看,公共医疗保障与经济 发展水平完全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尽管属于地方政府管理的职责,却可能在地方财力紧张的状况下,或是为完成上级的硬性指标而违规操。

农民群众代表这样的一方利益集团,他们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收入水平低,对医疗卫生服务有广泛的需求——甚至因为个别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对医疗卫生有着相对于城市人口而言更加强烈的需求,但是医疗费用开支对他们来说是沉重的压力,于是在收入支出结构中存在更多生活必须性开支的情况下,医疗费用支出被放置在次要位置甚至根本没有位置。“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在落后地区,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严重,这个群体迫切需要公共医疗保障体制给予帮助。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他们期待着最少投入的医疗支出能够支出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医疗服务。

(三)、行为选择过程的求证

1.中央政府

从我国建国以来农村医疗保障政策的发展可以看出,事实上对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中央政府投入的绝对值是一直再增加的。从建国初期的完全依靠集体经济和土地为基础的家庭保障,到后来集体经济瓦解以后重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整个过程,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财 政投入力度一直在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能够重新构建起来,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农村医疗保障作为整个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准公共产品特性,理应主要有政府承担攻击的责任,也只有政府主导的提供方式最能体现效率和公平的价值。但是中央政府承担的众多社会管理责任中,农村医疗保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特别是我国出去社会的转型时期,大量社会公共事务涌现,其解决都需要财政力量的支持,在政府财政并不宽裕的约束条件下,用于社会保障的资源是比较有限的。为解决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不足问题,提升农村医疗保障能力,2002年10月,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规定政府卫生的投入要重点向农村倾斜,政府要逐渐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但在实践运行领域,于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相比,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投入显得刚性不足。尽管政府资金从无到有,在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中占有了三分之一有些地区甚至更大的比例,但以现阶段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大病重病的医疗支出对家庭收入而言,政府在有限的财政约束的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运行的资源投入依然是不够的。2.地方政府

自1984年财政体制改革以后,财政经费逐级下发给省县乡各级政府自行支配,90年代初,向政府成为了“分灶吃饭”的一级独立财政,卫生经费也划拨到乡政府直接管理。但是分税制改革以来,财力向上级政府集中,基层政府财力很弱,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以后,基层政府财政吃紧问题日益严重,有些地方政府维持基本的机构运作都出现困难,根本没有财力投入农村医疗保障。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的地区,有财政支出能力的政府也会因缺乏有效地政策激励而使财力更多的倾注于其他领域,缺乏法律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和监督管理措施往往使地方政府忽视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重要性。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处在试点推行阶段,上级政府通过行政命令下达硬性指标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在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拨款以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到位为前提,而地方政府资金到位以农民个人缴费提前到位为条件的筹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克服谁也不愿先出资的“困徒困境”,可能会以“垫资”方式“套取”中央财政资金,使“民心工程”在运行中变成了地方政府的“钓鱼工程”,严重影响新型合作医疗的质量和公共政策信誉。但在监督管理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利益在短期内并不会遭受损失,甚至可能会因虚高的参合率而获得更多的收益。3.农民个体

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大的受益者,农民在农村医疗保障匮乏的时期对其的需求的强烈的,但在新制度的推行中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这种现象的产生同样是建立在农民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

之上,建立在他们对该项制度的预期收益与付出成本的比较之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现在采取的是中央、地方、农民三方各承担1/3的方式,一些农村集体经济发达的地区集体出资也作为一种可行的筹资渠道,尽管农民的出资数额在绝对值上并不算高,但它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收入指出的比例并不低,医疗支出不仅是每个农民甚至可以说是每个生命个体健康发展必需的,但对农民而言医疗消费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消费支出相比,看病花钱是次要的、随机的,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要农民对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预期支付,使部分农民不会接受的选择。农民是一个十分重视即得利益的群体,期望着最少的付出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调查显示,农民期待合作医疗能够报销60%~80%的医疗费用,然而截至2004年6月底,全国4197万人次13.94亿元的医药报销费用占筹资总额的46014%,住院医药费用平均有27.25%得到报销,实际的报销比例与期望的巨大差距使农民心理产生一种失衡的矛盾,直接影响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再有,在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过合作医疗基金被挪用、贪污的现象,而由于新型合作医疗的推行时一种新的尝试,与其相合适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出台,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和保证措施未能及时制定并有效地得以执行,使得农民对

新型合作医疗心存疑虑,缺乏信任,担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能有效地解决公平、公正、持久、高效和方便的问题,担心自身的利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在预期的风险较大不能超越甚至抵减预期付出成本的

情况下,农民的参合热情自然会受到影响。

因此,转型期要处理众多公共事务的中央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投入有限,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困难和缺乏有效激励其积极执行政策的利益驱动力制度安排,对农民个体而言,新型医疗合作预期收益不能达到理想水平、预期成本高于其支付能力或支付意愿而预期风险较高——正是三方政策行动主体的自身理性选择,使得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实行推行中遇到困难,未能达到政策制定之初的理想目标。

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资金筹集难

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决定了他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非常高的,而且由于患大病的概率比较高,所需要补偿的数额也较大。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初期,一些农民对此持观望态度,参加者较小,覆盖面较低,致使所筹集到的合作医疗资金数量有限。

目前造成筹资困难的原因主要有:

1、缺乏集体经济的支持。

2、农民交纳合作医疗有关费用的积极性不高,要么因经济贫困没有能力交纳:要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信任、对合作医疗质量不满意而不愿意交纳。

3、农村县乡政府普遍财源不足,不能及时足额补偿农民的医

药费。

(二).农村医疗服务资源匮乏

主要表现在:

1、卫生费用分配存在较为严重的城乡差距。1988年人均卫生总费用,城市是农村的4.16倍,2000年两者仍然相差3.44倍。

2、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技术水平低。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学历和未接受专业培训的高中以下学历者分别占53%和36%,在贫困地区这一比例更大,大专学历者比较低,大学毕业者更是少见。城乡卫生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增加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顾虑和成本,进而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由于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够健全,依靠增加医疗需求和提高药品售价赢得经济效益成了医院的通常做法。医疗费用的提高,加重了患者负担,也阻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开展。现行制度中,卫生部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它既要代表需求方购买卫生服务,又一定程度上代表医疗服务提供者。而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保障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卫生行政部门要调节和平衡卫生服务供给者和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者的利益,实现“适度保障“难度大。同时,中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的管理手段落后,加之农民处于分散状态,缺乏监督意识

和能力,使得合作医疗的监督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常实施。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要充分认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程量很大。同时,我国各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模式,以满足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农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

2.要正确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增加了政府筹资责任,突破了原有村级社区限制,提高了社会化程度。可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原有社区型医疗保障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过渡形式,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初级形式。这种初级形式已经具有了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因素,其发展方向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二).加强政府支持。

1.宣传支持

政府拥有宣传的资源,并且有权威性,宣传的同时表明自己的承诺。政府在宣传中应避免夸大,力求客观,以免误导农民。

2.资金支持

目前,中央政府对中西部除市区以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

民平均每年每人补助10元,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具体情况提高了相关的资金支持。国家已决定在2002-2010年间将卫生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在农村,体现了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和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重视。

3.组织管理支持

农村医疗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而使整个市场经济框架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政府要组织、培育和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市场,保证为农村提供适宜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此外,政府要在多元化农村卫生保障制度中,引进国内外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医疗保障市场,以弥补社会医疗保障的不足,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作效率。

(三).提高农民对医疗服务的有效需求能力 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这是增加农民支付能力的最根本途径。同时,农村的税费改革以及部分省取消农业税的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更好地就医创造了经济条件。

2.维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信誉

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通报相关信息,使合作医疗实施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并自觉接受农民的监督。

3.改变农民的医疗消费观念

包括医疗保障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以来深受中国传统的家庭保障的影响。应帮助农民了解,这种自发的低水平的保障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医疗费用提高、疾病风险增强的现实,要充分调动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性。

(四).实行有效的管理制度

1.重视初始制度的设计与论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的大问题,严格论证和设计是必经步骤。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取得一定成果后,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使其成为正式制度,保证其稳定性。

2.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制度,和高制度效率

可通过医疗费用支付制度、补贴医生劳务支出等方式,将医生收入与药品数量脱钩。实行起福线基础上的医疗费用共付制,可抑制消费者的道德风险,控制卫生总费用水平。

3.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系统管理

2003年9月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际联席会议制度开始,该联席会议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督促检查资金筹措等政策的落实。此外,还可以引导农民通过恰当的方式,行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督权。

(五).提高农村卫生医疗服务质量

首先要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村卫生体质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合理设置乡镇卫生院,每个乡镇应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并上划县级管理,做到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

其次,加大县乡对医疗服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这是吸引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有效途径。第三,引导农村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心转变。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合理调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强化管理,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条件、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有所提高,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有效的载体和平台。此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不是孤立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这些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互协调与配套,将有力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六).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农村群众参保积极性

首先,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制度宣传,把参保办法、参保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审核结算流程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熟悉这一制度;其次,针对性地开展具体、形象、生动的典型事例宣传,现身说法,弘扬讲奉献、献爱心、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制度意义和好处,增强制度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自觉参保意识;第三,积极争取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

(七).积极推进农村卫生服务建设,扩大受益面

1.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优化重组现有农村卫生资源,重点推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急救、妇保、儿宝、防保、产科等服务功能建设,促进乡镇村级医疗机构功能转型。

2.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农村计生知道和残疾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逐步开展慢病动态管理、社区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服务。

3.出台小病受惠政策,建立推广小病受惠机制,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吸引力。

4.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出台优惠政策,保证农村公共卫生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卫生支农活动,加强在职人员理论和实践培训,建立人员培养、准入、淘汰和更新机制。

5.开展农村卫生社区服务示范点建设,出来支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建设标准,分阶段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和功能建设。

(八).切实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力度

1.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适当扩大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标准。降低救助门槛,增加救助受益面。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医疗救助,与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并轨,并统一实施,建议加大财政资助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建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

3.建立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结合机制,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享受医疗救助的

前置义务,对低保、五保户、重点优抚等弱势群体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出资部分由医疗救助基金给予补助。

4.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弱势群体门诊费补偿机制,对患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尿毒症等慢恶性特殊疾病的弱势群体,实施门诊补偿,着力提高医疗救助力度。五.综述

从2003年至今,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总体来说,岂不是顺利的,开局是良好的,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促进了农民就医观念的逐步改变。二是缓解了病人家庭的经济压力,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三是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四是提升了党和政府为民办事的形象

但是,我们也要认真对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旨在促进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政策,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扭转不平衡的社会发展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五个统筹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这项惠及七亿六千万农村人口的政策,仍存在一些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面临许多挑战,如果不注意到这些问题以及存在的某些负面激励,将可能降低这项制度的保障效力或者导致政策目标的偏离,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将抗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六.参考文献

[1]张自宽.中国农村合作医疗50年至变迁.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

[2]张维龙,张莉.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性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05

[3]樊刚.共选择与改革过程[M].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盛洪2003 [4]李和森.农村医疗保障“灯塔特性”与公共选择[J].财政研究.2005 [5]李向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 [6]张国海.对我国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运行分析及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 [7]孙洪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不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6 [8]陆东.实施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 [9]黄庆杰,占绍文.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政策执行困难的政策分析[J]学术探索2003 [10]高丽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与完善[J]。中国初级卫生保障2006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 要:通过调查分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探讨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取得的一些成绩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比较分析利与弊的情况,从而针对如何更好地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现状;问题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惠及我国亿万农民的一项新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仅直接关系我国几亿农民的健康和利益,而且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顺应形势,适合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性制度安排,在为农村居民提供适度的医疗和卫生保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从部分省份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医疗保障的依托

在中国农村,随着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退出,造成了农村人口看病贵和看病难等现实问题,甚至一些农民因此而致贫和返贫。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并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农民迫切需要一种新型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满足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是应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而产生,为农民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这一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大病实现统筹,个人账户可以累积转存,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增强了农民的自我保健和保障意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使得绝大多数农民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投保。

(二)新型合作医疗为大病医疗提供了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了大病统筹机制,比如贵州省参保的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交10元的保险费存入个人账户,就能得到国家、省、市、县财政共计40元的补贴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者大病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就可以按规定的标准得到补偿。这一机制切实解决了农民大病治疗问题,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三)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旧合作医疗制度相比,统筹层次高,管理体制健全,各级财政补贴到位,并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以贵州省为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统筹单位,各乡村的缴费都要交由县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并按照统一模式建立了县级协调委员会、县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实行缴费、筹款、核算、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效地规避了制度运行的道德风险问题,提高了制度的安全性和效率。根据贵州省三个乡镇的无结构访问调查,绝大多数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比较满意,只有个别农民认为服务需要改进。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在1974年5月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但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农村合作社体制的逐步解体,随农村内的“工分制”瓦解,赤脚医生无法通过从事医疗活动来换取工分进而获得粮食等其他生活资料,赤脚医生便完全丧失了外出行医的动力。另外,由于合作社的瓦解无法再为村内卫生所的正常运行提供资金来源,导致村内的公共卫生机构无法继续支撑而瓦解。所以从赤脚医生和村内卫生所这两方面来看,自从合作社体制瓦解以后,农村内的公共医疗机制基本上呈现着真空的状态。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现在许多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二、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现在,从制度设计到运行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宣传不到位,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意志不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对象是农民,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志和接受程度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和农民的主观期望效用有很大的关系,主观期望效用能否达到要求或者能够达到多大的要求指标,这就决定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意愿。因此,如何通过宣传使农民从思想上意志到参加合作医疗的重要性便成为一大问题。在农村经济条件还不宽裕的地区,农民希望有合作医疗,但对医疗消费又存在着侥幸心理,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支出相比,看病花钱是次要、随机的,主观期望效用值偏低,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志,没有一种固定的医疗、消费投入意志。再加之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政策缺乏深度认志,工作方法简单,对合作医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许多农民产生不满情绪,担心重蹈覆辙,对制度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加上种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农民变得怀疑、谨慎,产生了理性农民在合作医疗中的“不理性行为”,以至于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效应。

(二)农村医疗条件落后

1.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简陋。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基础设备损坏无力维修,医疗设备使用率较低,不能满足卫生医疗的需要,严重影响地方卫生部门的工作进度。

2.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就农村与城市卫生资源的配置来说,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卫生资源;而农村配置的比例极少,造成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低下、质量偏低、部分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有些地区由于乱办医、盲目扩张地方医疗机构,使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突出。

3.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据有关部门调查,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所占比例为11.5%,专科以上学历为19.3%。在大多数的农村卫生队伍中,简单的跟师学徒仍存在于基层卫生室,就是在县级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中,仍存在着一些没有过硬技术的医务人员,而这些医务人员根本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不到农民的认可,基层卫生人员素质令人担忧,这也使得农民的主观期望效用值降低,从而影响了参保意愿。

(三)资金筹集和管理存在不足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困难。由于农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志不够、理解不透彻,再加上农村居民比较分散,乡镇人员采用挨家挨户上门收费的方式,在收费困难的同时,也增大了工作量。在筹资原则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财政适当支持为辅,但部分地方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专项医疗拨款迟迟未见。最终,合作医疗资金就落到了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身上,农民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主力。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使用监管不力。目前,合作医疗的监管在乡一级的工作主要是由乡卫生院承担,日常监管只能靠卫生院的自我约束,这很容易给合作医疗管理带来隐患,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良性运行。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资金运作,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形成对合作医疗经费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四)制度不完善

1.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就要求合作医疗管理及工作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把握好市场经济的规律,做好合作医疗的管理。然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中,没有完全应用科学管理程序,不少地方政府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及管理经验。

2.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存在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合作医疗,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其最大不同是传统合作医疗立足于预防、保健生活中的多发病、常见病,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足于大病保险,以大病统筹为主。政府、社会和个人的筹资都是用于补助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重点放在了大病治疗上。这在多发病普遍存在的农村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意义

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前景

在相关经济政策保障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普通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医疗卫生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问题更加突出。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农村有40%-60%的人没钱看病,导致农村贫困人口比例攀升。在西部地区,60%-80%的患病农民死于家中,无法得到良好的救治。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贫困农民实行医疗救助。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2007年上半年,已经覆盖了全国84.9%的县和82.8%的农村人口。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已经表现出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经验,预示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经验和做法进行进一步归纳,形成相对统一的稳定模式,通过法律将其定型化、制度化,然后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具体情况,由点及面地推广,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因此,我们有信心让新农合制度更加完善,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利益。

五、结语

虽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然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一个崭新、健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到全国农村,切实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造福广大农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下载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实习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实习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广实习报告

    推广实习报告1 一.实习目的:1通过专业实习,使自己的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发展观、人生观......

    医疗实习报告

    医疗实习报告1 1)公司及实习岗位情况此次专业实习在重庆华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公司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集科、工、贸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致力于医疗设备、机电、仪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5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 要:通过调查分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探讨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取......

    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中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医疗安全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报告制度一、科室每月向医教科报告医疗安全情况,分析科室一个月内是否存在医疗隐患,并实施讨论、提出整改意见,组织科室制订医疗安全防范措施。 二、当发生医疗事故争......

    关于南昌县塔城乡新型农村医疗领导小组的实习

    关于南昌县塔城乡新型农村医疗领导小组的实习暑假是漫长的,作为即将踏上大三路途的我们,势必考虑着在这个暑假接触接触社会,为以后的人生添加一份熟悉。 已经在家休息数天,也是......

    网络推广实习报告

    网络推广实习报告1 公司简介及发展历史上海连连看广告有限公司,是艾利艾集团投资成立的专业的网络广告服务公司。公司依托连连看网站这一传播平台,为广大客户提供广告投放、......

    网络推广实习报告

    网络推广实习报告 网络推广>实习报告(一)前言:通过销售实习了解>市场营销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习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