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我国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时期我国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思考
作者:修芳菲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8期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5%,农民的经济收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而农民增收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在分析农民增收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相应建议。
关键词:农民增收难原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c)-0121-02
在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伴随惠农支农政策相继出台,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这意味着农民收入已连续6年以超过6%的幅度增长,是20多年来第一次,令人欣喜。但同时也应当冷静地看到,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没有根本消除,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来自政府的“输血性”政策,农民增收难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1.1 宏观经济政策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为了扩大内需,启动国内市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张经济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仍然向城市倾斜,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仍不利于农民增收。这两年,国家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居民收入时,对城镇居民采取的增收措施较多而对农民采取的较少;国家对公务员和国有事业单位人员增发工资、提高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等措施,使得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在增加,而农民的收入还基本处在自然增长状态。在增加的国债使用安排上,涉农的比重较小。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补贴等值仍未负值,仍有大量的农业收入继续向非农业部门转移。
1.2 土地流转难,农业技术推广差
当前农民还普遍存在着过分依赖土地的思想,土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这种传统的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从而难于提高效益。近20年来,我国坚持科技兴农发展战略,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在推动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科研体制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科研与生产脱节,技术推广体制运作效率低,致使科研成果转化率、适用技术普及率不高,一些尖端的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与农户无缘,边远山区仍处在原始的、简陋的传统耕作状态。
1.3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还有17%为文盲。青年农民的素质高一些,但仍然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而46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35%为文盲和半文盲。具有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市场意识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抓住市场竞争较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还有的村庄,镇、村干部千方百计从外地引来外资项目,给农民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但大家就是思想不开放,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项目无法落实。总之,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1.4 农业结构调整不合理
从整体上看,突出表现为农业结构调整滞后,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分散性,不能适应市场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农业生产的创立性、效益性处于低迷状态。从结构层次上看,农村经济结构可分为产品结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三个基本层次,而每一层次都存在不同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产品结构上,不能合理把握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决定性”,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缺乏大规模的特色产品、名优产品,产品品种单
一、花色单调、档次不高,产业链条过短,新的合理高效的产品结构未形成。二是农业结构上,作为基础行业的种植业,主导行业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后继行业的林牧副渔业,外围行业的建材、化工、采掘、运输、服务业,期间的比例、规模摆布不尽科学,部分农村尤其是山区缺乏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行业,农副产品加工滞后,生产粗糙,行业结构效益差。三是产业结构上,农业产业内部不完整,产前的良种、农药、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技术指导与生产管理,产后的农产品储藏、加工、销售及信息服务等环节不协调,产、供、销脱节,农、工、贸分离,农业利润分配不均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让农民的收入稳定增加,是党的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对于农村的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先后出台了多项对农业补贴和扶持政策,极大地保障和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们今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行动纲领。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真正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建立县级财政支农切块资金制度,对上级专项支农资金和本级财政专项支农资金实行切块管理,确保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每年县人大的例会审议财政预算决算报告时,要专题审议财政支持农村预算决算执行情况,使财政支持农业制度化、法制化。二是加大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病险水库治理力度和水利设施的渠系配套工程维护力度,确保安全度汛,确保形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要加大乡村道路特别是山区道路建设力度,提高全县道路通达能力。三是
完善农民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社保问题。通过实施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帮扶为辅的多元化筹资模式,建立以政府最低保障为基础,慈善、捐款、扶贫帮困为补充的弱势群体救助保障制度。
2.2 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也会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促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开发,进一步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技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牢固树立依靠科技求发展的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实抓好。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兴农的后劲。科技兴农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事业,因此,必须广开筹资渠道,逐步建立起政府投资为导向、金融贷款为后盾、农民投资为主体、引进外资和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发挥好科技兴农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一是加快农村的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农村土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时也让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跳出田园务工增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要积极包装农业科技项目向上级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并做到专款专用。三是要充分利用当地农村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行股份合作,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形成工商企业“反哺”效益农业的投资格局。四是地方财政要加大支农力度,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比重;金融部门要不断开发适合农户需要的小额信用贷款、联合担保贷款等贷款品种;在资金的投放置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实行集中投资,重点扶持。
2.3 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首先,加强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起新的农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其次,加强科学知识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实现农业的突破性发展,需要有突破性的科技支持。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教育,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和运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含量,增加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再次,加强对农民继续教育。中国农民处于教育的最底层,他们先天的教育基础薄弱,后天的环境和条件又限制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继续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从而享受现代化给其带来的各种实惠。发展农村继续教育,既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农村城市化的需要,同时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是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发展农民继续教育,既要解决农民的观念问题,增强农民受训意识,又要健全继续教育机制,使农民的继续教育得以有保障,开发继续教育资源,增加继续教育投资。
2.4 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农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应按照高产、优质、高技、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抓三个方面。
(1)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优质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再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考虑更多的是有营养、多样化和优质化。因此,无论是哪类农产品生产,都应该把优化品种、提高质量作为调整方向,成为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核心。
(2)积极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把分散的一家一户农民组织起来整体进入市场,在农业产业内部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或贸、工、农一体的经营方式和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化解和防范风险,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收入、利润、风险以适当的方式合理地分散在农民和公司之间。而且,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贸工农三大产业之间的真正联合和工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非农产品利用资金、信息、管理和技术等优势反哺农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3)积极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进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土地流动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加强对粮食高产田、蔬菜基地、农民实行承包后退包农田的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的生产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经营效益。引入企业经营机制,农业企业化是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变成适度规模的企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营格局。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将资金、土地、技术、管理入股,由农户、集体和多元经济主体组成联合体,进行规模经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投资兴办各种农业基地和种养项目,发展一批龙头农业企业,推动农业规模经营。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基础,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促进农民增收开始,使农民增收问题真正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王健.新形势下农民增收问题的统计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26:156.[2] 金光.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100.
第二篇: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报告
主持人:王正洋(201004010126)组员: 何云龙(201004010058)
黄金贵(201004010018)
朱佳伟(201004010092)
赵延超(201004010047)
葛智斌(201004010020)
2010届土木工程专业
时间2010.11.27
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我组通过对邻近村庄农民家庭收入的调查访问及对组员家乡的收入情况的了解,发现农民的家庭收入增长缓慢,距离小康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民增收难,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改善,我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关键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解决途径
一、社会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经济与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但是我国目前仍有七亿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七成以上。农民的发展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每年的中央第一号文件都是将重点集中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上。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出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现象。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二、农民收入现状:
1、农作物种植仍是许多农民的主要的收入来源。
从与农民的交谈中,我得知村中以耕作收入为主农户约占一半,可以看出粮食作物的收入是很少的,而种植经济作物虽然能够得到不错的收入,但是种植经济作物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成本,而价格每年会有很大的变动,好的时候每亩收入可以过万,遇到年景差了,想
收回成本都难。而村中部分农民种植大棚蔬菜,通过提供反季节蔬菜也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2、外出务工成为村民迅速致富的重要途径。
与种地为主的村民相比,外出务工的村民致富的速度和程度都略胜一筹,而且收入也相对稳定很多。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外出务工人员的年净收入水平一般都在万元以上,部分能够达到两三万的水平,而外出务工的人员多为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现在一些中年村民也在考虑外出务工,可见外出务工在村民的心目中已经占据了很高的地位。
3、农民的收入流向
我组对农民的收入流向作了一些归类,在收入中流向最多的是日常的生活开支以及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然后是养老防病的储蓄存款,再次就是子女婚嫁和建房的储蓄上,而教育支出差异很大,如果子女读大学,学费等的支出都要消耗以往的积蓄,如果子女只是读到高中为止,教育支出最多占到家庭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通过对农民收入现状以及收入支出流向的分析,我组对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民的增收也产生了新的见解。
三、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近几年来,全国农村发展逐渐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两大惠农政策:一是取消了农业税;二是对农业采取直补政策。这对农民增收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的收入实质性的提高了,农民收入涉及很多方面。而同时农民增加收入的空间也受
到了这些方面的挤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农作物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对于那些以耕地为主的农户来说,出售农作物的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全年的收入水平,所以农作物的价格问题显得格外突出。而本村农民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大部分农民是等收购农作物的小贩来到村里,只能以小贩给出的低价出售自己的农作物。然而国家对农民的补贴额又有限。这两方面制约着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在上涨,这直接增加了农民务农的成本,减小了利润空间。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但目前来看,化肥、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明显上涨了。生产资料涨价格上涨已远远超过了政府给农民的补贴额。
3、文化教育程度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在调研过程中,我了解到: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一半以上,初中的占四分之一,高中、中专、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占不到四分之
一。可见该村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而较低的文化程度造成了农民一方面难以有效接受一些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市场的胆识和魄力;另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外出务工人员在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收入水平。因此,文化教育程度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4、外出务工缺乏良好的组织机制
尽管外出务工有种种的好处,可是并不是每一个想外出务工的农
民都能获得机会,现在村中外出务工的人员获得机会的方式多为经熟人介绍或者自己外出寻找,一些人也会遇到与雇主的工资纠纷问题,而政府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支持作用却很少。同时,我了解到即使找到工作的农民也因为没有技能,而只能做些体力活,靠力气吃饭,很难接触高层次的工作,这与政府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制约着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农民增收,如 :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富余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缺少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
四、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的途径:
1、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价格稳定
农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地,盼望的是能卖个好价格,可是现在因为缺乏政府的保护措施,没有统购统销的机制,使农民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种植的农作物供应不多,以期获得一个好的价格,因此在此时如果能够建立一个长效的统购统销的机制将是一个不错的稳定农民收入的方法。
2、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要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负担。要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避免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从而抵销农民收入现象的发生,同时对于乱收费现象给予严厉处罚以杜绝损害农民的行为。
3、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搞好农业需要技术的支撑,有了一定的科技水平,才能更好地使农业结构合理化,不断的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使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知识。政府可以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等,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及时为农民更新信息资源,让农民及时地了解讯息。在劳务输出方面,组织县有关单位和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工的竞争能力;积极主动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为外出农民工提供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对于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事求是的去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踏踏实实的解决。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的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实现全民的富足的同时,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产主义增加强劲的动力。
谢辞:感谢安阳工学院邻近村庄村民,对我组本次调查的积极配合;感谢我组成员家乡居民的大力支持;感谢王夏冰老师的指导。
第三篇:农民增收问题思考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战略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而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当前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又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生产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发展 产业 三农 新农村建设 增收
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县农民收入增长从纵向比较成效突出,但由于受地域和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从横向比较,尚存较大差距,2008年全县城乡差别越拉越大,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去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仅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
(一)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全县农民收入结构看,主要依靠种养业和务工输出,因此全县农民收入因地理条件差异而不同。西部乡镇山地自然条件较好,依靠山地种植桑蚕、采集中药材、发展林果和扩大畜牧业养殖,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中部乡镇人多地少,外出务工和进城打工、经商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东部乡镇土地条件较好,林地资源相对
较差,农业收入主要是粮食、烤烟和中药材。但在总体上镇安县山多地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更为严重。同时农业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二)落后的思想观念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县大气无污染、水质洁净,是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最佳地,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户不分析市场竞争现状,只看眼前利益,不思长远,小富即满,这些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利用,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思想观念仍处于低层次、适应性调整阶段。农民收入依赖于传统主导产业的陈旧式化经营,对发展新型产业怕担风险,不敢投入,依赖优惠政策,绝大多数农户不敢把承包地全部投入新型产业,导致新型产业发展过于分散。加之产品销售观念还未完全从计划经济的羁绊中挣脱出来,不敢跑市场、拉客户、拿订单,这种陈旧的种养观念和短期经济利益观念阻碍了农业战略性调整,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龙头企业的缺位制约了农村产业化进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县龙头加工和营销企业少,带动力弱,现有的核桃、板栗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停产状况,致使我县的粮食、林果、畜禽、肉蛋、中药材等大宗农畜产品以单纯的初级产品出售为主,不能精深加工转化增值。目前农户种茶叶、烤烟的积极性之所以比较高,主要原因是
产品有专业公司收购,农户无产品销售之忧。而中药材、草畜产业不能迅速形成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就是产品需农户自销,缺乏畅通的销售渠道和闯外地市场的能力,缺少收购、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导致新型重点产业产品容易出现一生产就过剩,一过剩就难全销的现象。特别是蚕桑产业近年来不仅没发展扩大,反而在倒退。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山区条件限制,外出务工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渠道这一。但总体上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基本没有就业的门路。据2004年人才资源调查,全县农业人口24.96万人中,具有大专学历15人,中专学历186人,高中学历759人,三项合计占农业人口的0.37%。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进城务工大多是从事城镇人员不愿做的体力、苦力劳动,难以在城镇择业和稳定就业,收入也较低。
第四篇:新时期农民持续增收情况调研思考
农民收入问题可以说是农业与农村问题的集中反映,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事关全局。为此,近年来的中央相关文件反复强调,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并在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我区农民人均
纯收入2020年将达到23184元,平均每年递增5.94%,而在今年的区人代会上,我区已明确农民人均收入增长8%的目标任务。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日益加深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通过近期调研,本文拟对近年来我区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的分析,找出影响收入变化的因素,结合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实现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农民收入结构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区农民收入从总体上看增长较快,每年增幅都在2位数以上,尤其是2008年农民的收入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力基本保持平衡。2008年我区农业收入51430.8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3.53%,分别比前两年的9.5%、8.7%增加4到5个百分点;农业的净收入15552.72万元,按全区农村87282个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收入1782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592元的15.37%,虽然收入的比重分别比前两年的17.33%、19.30%下降2到4个百分点,但绝对增加值基本上与前两年的1764元、1771元持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区农业占整个农村经济的比重不是很高,但农业净收入的稳定增长,对于实现农民增收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
(二)财产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明显强化。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外地务工经商人员进入我区,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区外来人口已超过25.4万人,暂住登记人口19.6万人,主要分布在我区的城乡结合部,其中甬江、庄桥、洪塘要占总数的67%以上。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带动了农民空余房屋出租,提升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明显增长。2008年我区农民财产性收入达13378.66万元,人均1533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22%。分别比前两年的12.27%、9.11%增加1到4个百分点,绝对增加值分别比前两年的1248元、836元增加285元和697元。由于农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已由2005年的590元增加到1533元,三年内翻了1.5番,可以说财产性收入已快速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转移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我区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主要包括股份分红、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金和国家政策性直接补贴等部分。现以股份分红为例,2008年我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资金达8397.27万元,人均96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3%,分别比前两年的7.18%、3.84%增加1和4个百分点,绝对增加值分别比前两年的731元、352元增加231元和610元。如再加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金等收入,其农民的转移性收入要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1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转移性收入是农民收入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四)非农产业占农民收入的主导地位。根据以上相关数据的分析,我区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在7110元左右,占农民纯收入的61.37%。虽然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来源的主导地位将不会削弱,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其非农产业收入的主导地位会不断巩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力将呈现趋势性增强。
二、农民收入面临的突出性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农民人均收入将会继续呈现增长的态势,但实现稳定增长的难度和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将会明显加大,增长的幅度在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差别,尤其是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速极有可能出现下滑的趋势。就目前来看,农民收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两点:
(一)农民收入的增长出现萎缩趋向。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财产性收入降低。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区部分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程度较高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停产停业,并由此造成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外来务工人员的返乡,直接导致了农村居民房屋出租收入的减少。据对一些村的调查,当前农民房屋的出租率要去年减少20%左右。如以此测算,今年我区农民以房屋出租为主的财产性收入将减少2675万元左右,这就意味着农民人均收入要减
少306元,比2008年下降2.64%。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下滑,影响农民再分配收入。调查中不少村反映,今年的村级标准厂房出租形势不容乐观,空置的面积将会有所提高,尤其是新建的标准厂房难以招商,这是造成村级可用收入下滑的关键因素。村级经济的下滑,势必影响到当年农民股红的分配和集体收益的分配提高。据调查估算,今年村级标准厂房的空
置率将在8-10%左右,减少出租收入约1177万元。如以减少收入的60%对农民进行股权分红推算,这就标志着农民收入将从集体收益中减少80元左右,比去年的人均收入下降0.69%。三是农民务工收入有所减少。从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区农民务工收入的减少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开工不足,工作日缩短,月工资收入减少300-500元左右,报酬相对降低,但这类人员的比例较小,影响不大。另一种是企业停产息业,在家待命。目前务工在家息业人员约占5%左右。根据上述两种情况,我们以务工人员息业率5%,年工资报酬1.8万元测算,农民约减少收入2586万元,人均减少收入296元,比去年下降2.55%。综上所述,今年我区农民收入面临下降的可能性不容忽视,据我们调查预测,其下降幅度在5-6%左右。
(二)农民收入不平衡。根据有关资料报表分析,除了我区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差异(2.157:1)之外,我区农民之间的人均收入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东西部,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差异。2008年我区农民人均收入11592元,如以村为单位,有40个村的农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占全区行政村的36.36%。在这40个村中,其中慈城镇有7个村,占该镇41个行政村的17.07%;而甬江街道15个村,村村超过全区人均收入水平,达100%,相比之下,甬江街道要高于慈城镇83个百分点,反映出区域性农民收入的差别。在村与村之间,人均收入最高的村达18442元,高于全区人均收入水平的59.09%,而收入低的村,人均收入仅9061元,这占全区人均收入水平的78.17%,二者相比,高者是低者的1 倍。从区、镇(街道)两级304户农经记账户人均收入情况看,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29户,占9.54%,这也就是说我区有近10%的农户,其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全区人均收入水平。
此外,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也包括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就业技能、资源和市场约束、发展空间等问题。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应该说,增加农民收入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奋斗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今年农民增收形势更为严峻。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今年人均收入增长8%的目标,我们在分析农民增收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认为以“产业结构调整+非农产业发展+城乡一体推进”是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以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以农为本,挖掘农业增效潜力
挖掘农业增效潜力是我区农民,特别是纯农业村农民增加收入的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之一。就当前的农业增效来说,一是增加早稻种植面积。据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测算,2009年我区早稻种植面积还有2万亩潜力可挖,而种植早稻相对省工省本,病虫害轻,一般每亩纯收入在200元左右,2万亩早稻就能增收400万元。再加上按2008年水稻种植补贴及2009年粮食收购价标准计算,又可增收144.8万元。两项合计相当于全区农民人均增收62.6元以上。二是发展高效蔬菜,提高单位效益。据我区蔬菜种植专业户苏元广介绍,2008年他的蔬菜种植面积20亩左右,以大棚栽培为主,种植模式为茄果类―叶菜类三茬轮作,一亩大棚年平均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比一般蔬菜种植户提高5000元左右。在我区现有的1.8万亩蔬菜面积中,如将其中40%的蔬菜面积实施苏元广那种三茬轮作种植模式,当年就能增效3600万元,人均增收就是412元。三是继续推进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发展。目前我区有茶叶、杨梅、竹笋、密梨、葡萄等区域特色产业基地,这些特色产业基地不仅是我区的优势农业,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渠道。如我区葡萄种植面积0.42万亩,其中2008年已投产面积0.15万亩,而今年的投产面积将比去年增加500亩以上,按每亩收益0.5万元计算,就能增收250万元。再有经改良后的慈荠种杨梅,其售价在15—20元/斤,比荸荠种杨梅高7-10元/斤,按亩产2700斤计算,每亩就可增收1.89—2.7万元。四是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今年的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要增加到2万亩,因经测土配方施肥的可节约每亩成本40元;新增1万亩的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其亩均用药和防治成本可减少15%以上、节省100元。仅此两项就可增收180万元,相当于全区农民人均增收20.7元。
此外,今年的农资价格较往年有所下降,如尿素下降了350元/吨,氯化钾下降了800元/吨,而国家的粮食收购价相对提高,每50公斤提高5-11元。如以去年的33436吨粮食总产量计算,人均增收38-84元,这也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二)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益分配
近几年来,我区村级集体经济是不断增强,集体可用收入是不断增加,2008年比2005年增加了5801万元,达18239万元。集体用于农民的分红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08年比2005年增加了6284万元,达8397万元,人均增加720元,正可谓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因此,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益分配是我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一是落实村发展留用地政策。除城市规划重点控制区外,村级发展留用地补偿原则上应以留地为主,货币补偿为辅,由国土部门根据开发建设情况,尽快落实用地指标;确因客观原因无需落实或无地可落实的,也要尽快予以经济补偿,以提高集体经济的再扩大生产能力。二是制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村集体物业租赁所缴的房产税、营业税以及土地使用税等,包括村级公共事业建设工程所征的有关税费,区和镇、街道财政应根据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程度,在安排转移支付时予以统筹考虑,补助或奖励村级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鼓励村级集体开展招商引资。为缓解标准厂房的空置,凡村级集体新引进的注册地和经营地都在本村范围内的企业,3年内其上缴的企业所得税中的区本级留成部分,由区财政全额返还给村,专项用于集体经济的建设。四是鼓励企业投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企业所得收入中定向用于结对村社会事业的资金可按有关程序办理税前列支。五是充分发挥集体货币资金的投入效应。目前村级集体拥有货币资产达9.39亿元。因此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村级集体通过强强联合、村企联合、产业提升、异地开发、固定回报等方式,投资风险小,收益大的项目,如服务业、物流业等,实现货币效益最大化。如以现有货币资产的40%用于投入,按增值10%测算,农民人均收入就能增加430元。
通过政策的扶持,再加上绝大多数村在年终考核时,都不同程度的预留了一部分资金用于来年的以丰补歉,或用于来年的收益分配与分红,因此从总体上来讲,今年农民从村级集体中获得的再分配不会低于去年,在较大程度上极有可能超过去年,预计增幅在8-10%左右,人均提高收入77元以上。
(三)坚持培训转移就业,促进“薪金”收入增长
坚持培训转移就业,提高转移就业和创业发展能力,是促进我区农民提高收入主要途径之一。在调研中,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这几年来我区针对农民实际情况开展的技术培训,对促进农民的就业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增长确实起到了极大作用。因此在下一步的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中:一是注重提高培训质量。各街道、镇要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将培训与就业全面挂钩,可开设农副产品经纪人培训班、水果销售员培训班以及农民较为感兴趣的电工、电焊等特色培训专业。同时要紧密结合市场和企业需求,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开办技术含量高、市场紧俏工种的中高级技能培训班,实现从短班向中长班,从重数量向重质量,从单一技能向复合技能的转变,切实提高培训的实用性。二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扶持措施。要结合当前的实际形势,对现有的农村就业扶持政策作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如:放宽政策享受对象范围;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政策补助标准;增加公益性岗位数量,加大公益性岗位的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城乡就业一体的政策扶持标准和扶持种类。三是加强城乡一体的失业、就业管理机制。建立区级统筹的农业劳动力失业管理制度,开展农村劳动力失业登记试点工作,将被征地人员和已长期流转承包地的农业劳动力,包括目前在家息业的人员,纳入失业人员管理范围。对长久流出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业劳动力,在就业、培训等方面享受与被征地人员同等的待遇。四是要搭建农民创业的平台。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农民就业专场招聘会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我区创业俱乐部综合服务的平台作用和品牌作用,为农民创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我区已创立的股权质押贷款平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农民联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已取得的人均2万元授信总额,鼓励农民投入到创业之中,人人争当小老板,消除“胆小怕风险”的投资观念,树立投资创业促增收的意识。五是积极开展“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今年要有80%的村创建“充分就业村”,切实帮扶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基本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努力促进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提高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形成稳定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
(四)加快城乡一体发展,不断提高增收效应
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必然涉及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的建设、发展和完善。今年是我区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建设基础年、保稳促调年,合力攻坚年,也是我区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之年。随着城乡一体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农民的增收一定会起到乘数效应。就目前来说:一是探索三类养老保险的流转对接。在提高被征地人员养老金的基础上,要研究制订**区建立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推进体系实施意见,以“全覆盖、一体化、可流转”为目标,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被征地人员和长期流转承包地的农业劳动力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努力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障、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同等化。二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与农民收入增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筹资增长机制,加大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的政府补贴力度,加大城乡弱势群体大病救助的力度,逐步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险种相互衔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同等化。三是实施城乡低保一体化。研究制定城乡一体最低生活保障的实施办法,建立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农村困难群众低保救助标准,逐步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帮扶工作。四是财产置换增加农民收入。在前几年的旧村改造、征地拆迁中,农民原有的房产通过置换都不同程度的获得了“住一套、租一套、卖一套”的财产,其财产增值,少者60-70万元,多者上百万元。今年我区又将拆迁农民房屋2600多户,面积37万多平方米。如按农民每户房产通过产权置换增值60万元计算,其增值就达15.6亿元,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全区农民人均增收1.78万元。因此在拆迁过程中,农民一定能够获得极大的财产性转移收入。五是继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研究制订**区建立城乡一体公共服务推进体系实施意见,使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健全,公共服务运行体制不断创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系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文化建设、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和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全面推进。可以说,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必定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使农民真正享受城乡一体化带来的丰硕成果。
(五)多策并举,共创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除了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还要依靠各级政府、部门与单位的共同扶持。因此我们要在切实做好增强农民增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的基础上,一要落实政策促增收。今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我们要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和服务补贴、公益生态林补贴、能繁母猪补贴、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等政策。同时也要认真落实我区已出台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惠农政策,确保政策的促进作用。二要招商引资促增收。今年我区已基本确立了农业招商项目10个以上,合同引进资金1亿元左右的任务目标。下一步要重点研究一批农业招商项目的包装与推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推动农民的增收。三是加工合作促增收。依托我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推进农民的增收。如宁波泰康红豆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我区建立的1000多亩红豆杉基地,其每亩红豆杉的枝叶产量400-50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5元,每亩收入就达2000-2500元。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帮助农民增收。如我区的绿艳果蔬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08人,基地面积1608亩。该合作社以葡萄产业为依托,发展农家乐、水果、蔬菜套种等多种经营形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了产、销、技术服务的统一。社员裘建刚在社里有20亩土地,仅去年一年,他依靠合作社的技术支持和品牌效应,收入达25万多元。四是依托企业促增收。要在我区积极拯救扶持企业生产发展的大背景下,鼓励企业少减员或不减员,维持员工的稳定。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利用粮油市场、渔业市场的开张,通过物流、三产的带动,增加人气聚集,以此拉动农民房屋的出租,使农民的出租收入有增而不减。
总之,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要实现2009年农民增收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但只要我们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充满信心,加强部门协作,全社会关注,切切实实地解决农民增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认真真地把各项举措落实到农民增收上来,就一定会实现今年农民增收的目标。
第五篇:xx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淮阴工学院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洪泽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学校:淮阴工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学
生。我承诺:2011年暑假,我认真仔细的开展了
“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
《》,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
日期:2011年月日
洪泽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自2001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
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出台,三农问题就一直倍受国家领导和各界人
士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表后,中央
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
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三农困境的关键问
题。这次暑期,我走访了县农工部和我显得几个乡镇,对我县农民
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县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
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县农民的人均
收入由2009年的7309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8303元,同步增长了
13.6%。由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我县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
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
2)农民增收渠道少。我县农民的收入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以
及出外劳务收入。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农村
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粮食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更新极为缓慢,虽然产量增加了,但是品种结构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优质的农产
品比较少,市场卖价低,虽然增产但是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
5)农民收入不平衡。农村留守人员中绝大多数属于“3861”型,农
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高中学历的很少,有一技之长的更少。
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的,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从事二、三产
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不强,思想
观念落后,生产投入不足,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增收渠道窄,家庭
收入低。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据调查显示,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农民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而且农
村医疗、孩子教育和红白喜事方面的支出,导致收支不平衡。
7)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的附加值不
高。
当然,出现农民增收难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通过调查总结,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质量差。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是促
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是由于在科学规划和宏观指导方面存在不
足,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时出现了问题,有的地方把结构调整片面
理解为“减粮扩经”,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压力,价贱伤
农。
2)农村从业人员劳动素质不高,适用技术应用较差。现有的农村从
业人员中大多数农民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思想观念落后,技术资料看不懂,适用技术学习困难,先进的理念
接受不了,农业科技城国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收入稳定性差。
4)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增效差。
5)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三农”的手段不给力。
6)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发展筹资困难。农业方面贷款审批困
难。
7)农村适用科技人才缺乏,现有人才作用发挥差。
综上所述,在解决三农问题存在着困难,为解决难题,进一步促进
农民增收,我总结出一下几点建议:
1)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引导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增
收。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因此,要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特色的都面临一个产业调大、产品调优、特色调
强、市场调活问题,所以要引导农民搞好科技开发、生产要素开发
和市场开发,不断推进农业内部调整。
2)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发
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
程度;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
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多渠道增收。只有把农民培养
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是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所以要进一步发挥
好现有农科技人才、科普克即可写网络组织在三农第一线的作用;
坚定不移的在农村进行“普九”义务教育,从娃娃抓起提高全民素
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让返乡青年掌握农业基础知识;狠抓农村适
用技术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转产技能培训,重视对外农民
工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本领的培训,努力打造“劳力品牌”。
4)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中增收。要建立县、乡、村和民间多元资本投入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体系。各级财政保证改善农业条件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到
位。
5)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优良种苗繁育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着力解决农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农民从加大农业投入中增收。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着力解决好农业贷款难问题,金融部门要创新支农方式。
7)积极化解乡村债务,是农民从减债解困中增收。减负是增收,减债解困也是增收。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帮助农村集体化解债务工作,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农村几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
8)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重,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让广大农民放心发展,全力去挣钱。
这些解决农民增收难的的办法是我通过查阅有关地方、部门的资料总结出来的,我国有的地方早就开始在做了,当然也有的地区并没有做好,我希望全国各地方政府能切实有力的支持农村的发展,使我们的农民同胞早日全部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