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2 19:2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论新农村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

200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那么什么是新农村建设呢?我觉得无论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24个口号,还是后来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无外乎都是在农村的教育、医疗、道路、水利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这才是最实惠的,也是真正的讲实干、不空谈。

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是很重要的。虽然近年来农村的教育现状有所改善,然而教育的问题却是最多最严重的,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短缺,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教育负担过重,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等方面。首先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实践性教育的投入,而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其次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再次,由于经费短缺,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农村观念的落后。农村普遍认为教育投入是消费性的,而缺乏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而缺乏教育担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任务观念。

新农村的在卫生服务方面应当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比如曾于1980年实施过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成为现在新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实施基础。但是在医疗卫生方面,农村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众多的乡镇卫生院濒临倒闭。全国三分之一的乡镇卫生院处于勉强维持,三分之一处于濒临倒闭的状态,医疗人才大量流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实在不能满足农民就近就医的需求。其次,农民对乡镇卫生院不满。无论是从价格、服务、方便性来说,乡镇一级卫生院都是“比上不足,比下不满”的状况,质量没有县级医院优越,价格和方便性方面又比不上村卫生室,实在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再次,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占全国总人口20%的城市居民享受着全国80%的医疗资源,大城市人均寿命比农村人均寿命高了12年,而贫困地区的孩童死亡率却是大城市的9倍。最后,医疗体制改革的一次又一次失败,提高了农民的医疗支出。虽然新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减轻了很大负担,但是当面临大病时,陈旧的医疗体制依然成为了农民看不起病的拦路虎,尤其在医药领域的改革可谓是饮鸩止渴。

相比于教育和卫生事业,农村的道路问题近几年得到了飞快发展。村村通工程,使得很多过去封闭的地区与城市连接了起来,成为城市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使得农村经济得到城市工业的反哺,互相促进,日趋平衡。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刻不容缓。由于我国乡村土地面积辽阔,而受警力不足的制约,乡村道路安全成为了交警部门管理的盲区;农用车、三轮车、畜力车数量庞大,部分车辆性能低、车况差,有的已经报废依然在用;农村机动车驾驶员很多未经登记、培训,机动车、驾驶员底数不清,机动车无牌无照情况普遍;乡村道路路况复杂,路窄、弯急、视线差,道路标准低,质量差,很多地方无警示标志;农民安全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差,超载、乘坐不安全车辆情况很多,多拉快跑,违法载人,驾驶人违章驾驶屡见不鲜。而就在前日,乡村校车安全成为了全国人民关心的焦点,江西乡村校车车祸,致11名幼童不幸夭折,这一惨剧再次提醒公众,乡村交通问题绝不能等闲视之了。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而农村的经济命脉在于水利建设的成功与否,而我国的农村水利问题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关注了农村水利建设问题,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1、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2、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3、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意见转变,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尽可能出工转变。

4、正确理解水利产业政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指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另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指供水、水面养殖、水利综合经营等.但实际上并不尽然,因为对于流域性的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对圩区治理中涉及到的防洪除涝工程,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围都非常明显,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

第二篇:论新农村建设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院 系 信息科学与工程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 级 07-02 姓 名 陈超超 学 号 20072923 指导教师 任鹏 报告日期 2009-10-10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浅析新农村建设现状

作者:陈超超*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工程,自从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后,各地政府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风俗等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进行的有声有色。暑假期间,为了解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我在我们周边地区采用问卷调查及与当地农民勾通交流的方式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并对其做了汇总和简单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对于我国现行的农村政策,我认为是典型的多与、少(不)取,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以工带农,农村政策是很好的,少的就是具体工程的配套,和对工程审批程序的监管,以及对腐败违规的惩治,因此,应在出具具体惠民政策的同时,强力推出对政策落实的具体监督措施,让惠民政策真正惠民,直接惠民,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重拾政府的威信。其次,要针对农村农民加强科学文化思想教育,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老百姓真正关心自己身边的建设,关心自己家园的建设,做自己家园建设的主人,和策划监督者,归一人民的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共建一个和谐的新农村,共建一个和谐的家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实施科学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实现小康社会,农村是薄弱环节,必须加强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中的“人”是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广大人民群众,而农民占了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绝大部分,所以,*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的加快,这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议题也提上了日程,并在加速进行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工程,自从党中央在十六界五中全会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后,各地政府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风俗等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进行的有声有色。值此暑假,我针对这一课题在我们周边地区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并加以汇总和做了简单的分析,抒发一下自己的一点意见和建议。

暑假期间,我挑选了几个在农村比较突出和反响较大的话题在当地几个农村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问题及调查结果如下:(共总20份)

1.村村通公路建设的先后顺序当地村民是否满意,A 满意(7)

B 一般(8)

C 不太满意(2)D 不满意(3)2.村里街道硬化建设的先后顺序是否满意

A 满意(5)

B 一般(9)

C 不太满意(1)D 不满意(5)3.针对道路建设以及街道硬化的费用摊派,你的态度

A 满意(3)

B 一般(6)

C 不太满意(6)D 不满意(5)4.对于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以及政府补贴的额度和形式,以及时效性,请给出你的态度

A 满意(9)

B 一般(8)

C 不太满意(3)D 不满意(0)5.对于道路硬化的质量把关你是否满意

A 满意(4)

B 一般(5)

C 不太满意(4)D 不满意(7)6.对于农村住房建设(主要是宅基地规划问题)问题请给出你的态度

A 满意(2)

B 一般(2)

C 不太满意(6)D 不满意(10)有了调查问卷的答案,以及在谈话中对其的原因描述,我特针对每一问题做了一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村村通公路建设

村村通公路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极大地缓解决了农村交通条件差,雨天道路泥泞的问题,是一件惠民的大工程,但是建设不可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能是同时进行的,必须有一个先后问题,这就有了一个极大的争议,到底是先建哪一段道路。现实的情况是那几个村里有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就会先取得项目优先建设,其余的依次后排,各村为了争取优先建设就有了给上级送礼这一说,用了村里的钱鼓了官员们的腰包,这就引发了村民的极大不满,究其原因,还是我国现行制度的弊病,官员腐败已不是一例,已经近乎通病,因此应该从制度建设出发,从思想教育出发,从源头治理腐败,方能给人民一个具有强大公信力的政府。

村里街道硬化建设

村里道路的硬化与村村通道路一样,同样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在此不必多书,还有一个有较大反响的问题就是道路的硬化仅仅停留在道路的问题上,而没有配套解决排水的问题,道路的硬化必然抬升了原来的路基,这就有了排水难的问题,在雨雪天,村间到处积水已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夏天雨量大的时候,常常引发邻里的纠纷,我想这也是一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应该考虑的问题,做到村间建设的配套方能建设一个真正和谐的新农村,方能达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的。

道路建设以及街道硬化的费用摊派

道路建设以及街道硬化的费用摊派的问题也是另一个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中央文件的指示是不用农民的钱给农民办实事,但是到了基层却不然,费用摊派依然存在,并且有的地方价格不菲,以至于村里主动放弃建设,这也导致了村民的不满,我村附近一个叫石坪寨的村子(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辖)曾因费用摊派过多而上访,结果是以村村通道路以及村里街道硬化费用由政府全额承担而告一段落,而在大多数村则是在摊派了一定的费用后才进行了道路的硬化,(例如:我村每人30元,邻村每家400元)

农村清洁能源沼气项目建设

为了节约能源,开发清洁能源为了中国能源之大计,政府特资助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我家所在地区,因养有较多家畜,选择的是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发展沼气,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欢迎,每个沼气池政府补助1000元,以实物和现金结合的形式补助,其中包括挖沼气池用150元,水泥一吨约230元,发放沼气灶 约120元,这些为实物补助,其余款项在检查厨房合格后才结算发放,按照一般的花费,每家就是在厨房的达标问题上有一点花费,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些结余,因此大多数村民还是比较满意的,有一点不太满意的,主要集中在厨房的清洁问题上,我们地区以前都烧煤和秸秆,因此厨房的清洁难度要有些大,加之冬天天寒,沼气不足,又不得不烧煤和秸秆,因此,厨房的保洁又成了问题,这也是问题的症结,政府在这方面做的还有点欠缺。

总的看来,在这一项目的实施上,还是很得人心的,为政府赢得了好评,再做好冬天的能源保障工作,就可以把农村的能源问题解决的更好,这也是我的一点点建议。

道路硬化的质量把关

道路就好比人体的动脉,直接关系着地区的发展,因此要想富,先修路这一观点很是正确。我们现在在修路,就好比在发育自己的血管,有了道路,不一定就可以很好的发展,这与区域有关,更与道路的质量有关。血管羸弱,健康的肌体焉得求?道路都是自己本地人修的,质量的好坏也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人的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心和视角,我家地处县与县的交界,行政力量较弱,质量检查把关就相对较松,造成道路质量较差,用了一年有的地段就真的成了水、泥路,造成人民情绪的激化,和对政府的不信任,就我村而论,这与领导的不作为和不敢作为有关,我想这也可能是各地的一个通病,这也又归结到了行政制度和执行力度的问题上来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能只是一个空口号。

宅基地规划问题

宅基地规划问题是农村矛盾有一个集中爆发点,在农村,宅基地是很难重要的一环,在宅基地的问题上,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本来宅基地是国家按照一定的程序下发批文,硬性的不可私自变更地点和面积的家有用地,但是,这两年,随着农村收入的提高,对房子面积和有利地位的追求,而政府对于违规建筑也只是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处以罚款的较轻处罚,农村私自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逐渐形成了在自家耕地(非住房用地)上建房的混乱局面,有权势的家境好的有关系的很早取得宅基地或是已经建成,造成既定事实,而那些弱势群体只能在宅基地问题上没得作为,这就造成了一个村子群体的划分,滋生了群体分化的苗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旨大相违背,更与社会和谐的大主流相违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步,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社会调研归总分析

经过这次社会调查,和对结果的认真思考,我对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也多我国的农村政策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这里,我对新农村建设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出了我的一些观点:

首先,对于我国现行的农村政策,我认为是典型的多与、少(不)取,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以工带农,农村政策是很好的,少的就是具体工程的配套,和对工程审批程序的监管,以及对腐败违规的惩治,因此,应在出具具体惠民政策的同时,强力推出对政策落实的具体监督措施,让惠民政策真正惠民,直接惠民,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重拾政府的威信。

其次,要针对农村农民加强科学文化思想教育,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老百姓真正关心自己身边的建设,关心自己家园的建设,做自己家园建设的主人,和策划监督者,归一人民的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共建一个和谐的新农村,共建一个和谐的家园。

社会调研感悟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大学生仅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万万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的,一定得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后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社会优秀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也是一次认识社会政策,了解社会动态的机会。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自己的能力也是一次锻炼,也是对自己的实践能力的一次自检,让我重新审视自我,为自己的规划调整有了很大的帮助。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使自己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为我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第三篇:论新农村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关注民生、尊重民权、扩大民主、培育民智、生发民力的基本指导思想,紧紧把握“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明确路径、依靠主体”四大要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围绕中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面对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趋势,农业供给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品种多样化、安全放心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要做好“三农”内部和外部两篇文章。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1-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把握重点———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存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我们说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简单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上的差距,而是逐步使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享受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长期以来,城乡差距的扩大,集中体现在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上存在着的不公平。解决这一矛盾,是政府的职责,需要调整政策,重建制度。

调整政策,转变投资方向,变基础设施投资向城市倾钭为向农村倾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恶化了农村发展环境,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了农村的收益水平。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是“四两拨千斤”、“一石三鸟”的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走“政府拿钱、农民出工”的路子。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重建制度,使农民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应该是公平享受国民待遇的农民。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分城乡都要由政府提供,因为农民有平等分享国家财政资源的国民权利。财政对农业、农村支出比例的提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这是由农业所具有的弱质性、公益性、生态性、基础性、战略性决定的。农业、农村发展了,全社会受益、全体国民受益,不能片面认为是对农民的恩赐和特殊照顾。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是欠账还债、欠情补偿。

三、明确路径———城乡统筹,工农互动

从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应当走一条政府主导,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路子。

政府主导怎么导?要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手导。一是运用行政调控手段,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用这两手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

要确立城乡统筹的新观念,把农村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投入。经过努力,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城乡发展的平等机会和公平环境,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机制。实现城乡要素优化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根本上赋予农业与工业平等的发展条件,赋予农村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机会,赋予农民与市民平等的国民待遇。

以工补农,就是依靠工业提供的国民收入支持农业,反哺农业,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产业结构变化、国民经济实力、公共财政状况看,也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物质条件。要顺应这一趋势,把工业反哺农业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投入和对基层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包括财政对农民的直补机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以及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等。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

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展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民共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

四、突出主体———依靠农民大众,社会广泛参与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要由新型农民来建设。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发挥、调动、保护好农民大众的积极性,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振兴“三农”的根本力量在农村,而要真正把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好,要紧的是把握好还权于民、施教于民、公众参与三个环节。

还权于民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民的积极性来源于对物质利益的保障和民主权利的尊重。作为建设新农村主体的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应当充分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建设新农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首先要还权于民,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健康权、就业权、发展权。要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在农村建立起讲文明、重权益、守法制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管理机制。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施教于民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民智。完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劳务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

扩大公众参与社会各界要互相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发挥各自优势,为建设新农村出钱、出力、出技术、出智慧。要组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参加新农村建设,分别支持一县一乡一村,实行“城乡一带一,共建新农村”。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者、社会名流,可以帮扶一个村或几个村,为建设新农村建立功德。要扩大公众参与。保证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步骤、资金使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第四篇: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

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

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我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我区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区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提高,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村上不存在进行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一般不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我区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2000年以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呈逐步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85:1发展到2004年的3.2:1,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五)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我区部分地区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80是普通砖瓦房,20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4年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年,仅刚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第五篇: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广大农村的具体实践,它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广大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8亿农民的知识化,就不可能实现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提高亿万农民的整体素质,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又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果。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角,也是最终受益者。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对广大农民进行培训,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采取各种宣传手段,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教育农民,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使大部分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生产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

新农村建设的宏大计划,正在呼唤亿万新型农民的参与。实践表明,人越是全面发展,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因此,新型农民形成的过程,也必然是伴随着新农村建设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和重要成果,它将是我国广袤的农村发生深刻变化的不竭动力,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新农村建设将使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一次空前的提高,对我国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这是完全可以预见的。二,提高农村的消费能力

我国最大的消费人群在农村,潜藏的最大社会购买力也在农村。如果农村不发展,农业不进步,将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如何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变被动局面为主动局面,让广大的农村更有活力,从而产生旺盛的消费

愿望和需求,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国未来发展蓝图中,成为新的战略基点,这是需要我们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把广大农村潜在的巨大的消费需求变成现实的消费能力,就必须着眼于大力发展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让广大的农村市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希望在绿色的田野上,当前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的希望仍在绿色的田野上。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力度的财政支付能力。加快实现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按照“工农商建运服协调发展,山水林田路屯综合治理”的要求,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次根本性的改观,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样,必将带动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业发展,逐步实现炊事沼气化、热水太阳能化、饮水自来水化、电视有线化、网络宽带化、道路柏油化、出行公交化、垃圾日清化、排污专管化、环境生态化,使农村面貌发生一个质的变化。这也是农民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而希望的一个更高、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适的,和现代城市生活模式没有太大区别的美好远景。新农村建设就为实现这种美好远景提供了历史机遇。

要实现这一目标,其前提和基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通过农业和非农业的产能提升,增加效益,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漂亮起来,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资金。这样,新农村建设和富民工程就会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相得益彰。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新农村建设就绝不会是仅仅建几间房,修几条路,通几条渠那样简单的事,而是一项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系统工程。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中,投资和外贸对GDP的增长起的作用相对大一些,而国内需求的作用相对较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大多数人生活居住的广大农村地区,其市场所占份额相对较低,而原因正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因此,只有让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有足够的购买力,中国的市场才能真正打开,扩大内需的方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打开这个市场的一把钥匙。

为此,我们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形成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强烈氛围,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以极大的热情,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农民尽快富起来上下硬功夫,打持久战,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基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归结点。

三,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之新,当然要有新环境、新房舍、新道路、新设施、新制度、新风貌等,但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新,还是新农民。没有这一新,其它的新就失去了根本。怎样的农民才算新农民?那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只有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才称得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农民。

造就新型农民的关键,是在农村实现高质量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狠抓农民培训。要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逐步增加培训投入,不断改进培训方式;要尊重农民意愿,依据当地实际,调整培训内容,注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广辟培训渠道,动员和支持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要提倡市场竞争,强化培训机制,加强培训监管,有效提高培训质量;要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农民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以不断创新的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积极鼓励广大农民刻苦自学。只要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新型农民的涌现必将势不可挡。

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如果农民收入不能持续增长,农民生活得不到大的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如果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也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关键。

农产品开发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建设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创建农产品加工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业资源增值。

我们要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劲用在实处,逐步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要做的工作很多,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这就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实施“两免一补”步伐,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需要大量的投入,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盘子”中统筹谋划、积极安排。同时要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城市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同时要引导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

有全党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我们坚信,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能够得到明显改观,我国城市和农村一定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农村改革的主体。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改革和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量,推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下载论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范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道德建设 摘要:生态道德建设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诉求,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培养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

    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论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论文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 科学内涵 重要意义 对策措施【论文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

    论新农村建设耕地质量管理方法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湖北省江夏区耕地质量管理 方法及对策 摘要: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总量不......

    论新农村建设中村镇建设管理

    论新农村建设中村镇建设管理摘 要: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村镇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就当前村镇建设管理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提出村镇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

    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文章标题: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可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条崭新的道路,至少可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固的农......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模式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建设模式1、资源型新农村。所谓资源型,就是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

    论新农村社区化建设(五篇材料)

    论新农村社区化建设 彭水扬 新农村社区化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