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建设耕地质量管理方法

时间:2019-05-14 17:5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新农村建设耕地质量管理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新农村建设耕地质量管理方法》。

第一篇:论新农村建设耕地质量管理方法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湖北省江夏区耕地质量管理

方法及对策

摘要: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其中将过去“质量不下降”改为“质量有提高”。

关键词:耕地质量管理 耕地保护制度 验收评定

一、新农村耕地质量管理背景

1、耕地质量发生了新变化。目前,我国耕地质量不高,总体呈下降趋势。新华社《半月谈》2011年第15期报道了包括湖北在内的此类情况,农业部有关领导发表了观点。据我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近30年来优质耕地大面积减少,其中一等地减少约30%%;而劣质耕地大面积增加,六等地增加两倍多。具体表现和原因除耕地养分失衡、土壤酸化、投入不足外,耕地占补平衡重数量轻质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中央全会作出了新决定。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其中将过去“质量不下降”改为“质量有提高”。

3、国家投入增加了新项目。《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4〕8号)文件指出: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将部分土地出让金专项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基本农田建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比例为20%。据了解,湖北省每年收取的土地出让金为500亿元左右,其中约100亿元由中央和省国土部门组织用于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平均每个县市每年约1亿元。

4、项目建设出现了新问题。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全国连续多年实现了耕地的“占补平衡”,但这种平衡更多是耕地数量上的平衡,耕地质量则远远没有平衡。各种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占用的是城郊及平原地区的良田沃土,而开垦的耕地则大多是在山区、丘陵或滩地,新开耕地基本上没有形成耕作层或耕作层很薄,土壤肥力低,漏水漏肥严重,再加之绝大部分新增耕地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后续培肥措施,致使新开耕地明显不如被占耕地。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在2011年7月全国土壤肥料工作会上指出:全国各地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的质量一般相差2~3个等级,生产能力不足被占耕地的30%。与此同时,土地平整忽视了表土剥离和回填,甚至有些将原有高产田变成了中低产田。据天门市土肥站监测结果:由于土地整理技术有问题,导致耕作层遭到破坏,土地整理后耕地关键地力指标全面大幅度下降,有机质、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的下降幅度达80%以上。这样的养分水平使得土壤无法保持正常的团粒结构,出现板结现象,缺乏蓄水和保肥功能。另据一名国土局长坦言:国土部门实施完土地整理项目后,全国第一大种粮大户—大冶市农民侯安杰放出一条狗来咬向前来检查工作的局长。农民对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的不良耕地反映强烈,我省由于此种原因造成耕层流失、地力和产量下降导致农民群访的事件累见不鲜,愈演愈烈。

5、国土农业拿出了新举措。从2008年起,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等部局代表国务院每年联合开展省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检查工作,农业部门侧重耕地质量检查。特别是2011年的检查内容,将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监测、地力培肥和建立管理制度作为重点。

6、人大政协添增了新提案。近几年来,关注我省耕地质量问题的人大和政协代表越来越多,每年“两会”期间,我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有耕地质量保护的提(议)案,要求立法和加大耕地质量管理的呼声很高,越来越强烈。

7、省级领导提出了新要求。省人大刘友凡副主任、省法制办陈洪波主任及三名院士在2011年11月1日湖北日报题为《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任重道远》跨版上发表了明确的观点,引起了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法律法规政策赋予了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管理方面的重要职责

1、法律有规定。《农业法》第五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并对耕地质量进行定期监测。”

2、法规有要求。(1)《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第六条指出: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依照本条例负责全国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2)2011年3月5日国务院颁布的《土地复垦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接到验收申请的国土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农业、林业、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进行验收”。“进行验收时,应当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踏勘,查验复垦后的土地是否符合方案要求,核实土地类型、面积、质量等情况”。其中派专家核实质量正是我们评定工作。土地整理、补充耕地开发等法规,都有以上类似的规定。

3、政策有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文件第23条规定:“实行补充耕地监督的责任追究制,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4、部门有文件。(1)《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文件第四条规定“补划的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应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

(2)《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8号)阐明了补充耕地质量与管理的意义、措施、项目验收评定以及后期培肥改良、管理等要求。

(3)农业部制定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4)省农业厅制定了湖北省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规范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5、规章有说明。《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由土地管理部门和同级行业管理部门组织验收。这里指的是部门,而不是部门的专家,即要履行部门行为。

6、职能有界定。《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农业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鄂政办发[2009]122号)文件中关于省农业厅主要职责的第十二条规定:拟定耕地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改良政策并指导实施,依法管理耕地质量。相反,省国土厅没有这方面的职能。

7、工作有基础。近几年本区通过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标准粮田和口粮田建设等项目,工作人员凝聚了,技术力量增强了(地力评价),化验手段具备了,资金状况改善了,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承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

三、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各环节工作的借鉴

1、适用范围。(1)167号文件规定补划的基本农田质量应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2)168号文件第二条第一句明确表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而国土等部门使用土地出让金用于土地开发就是这三方面的工作。(3)“规范”第三条规定:本规范适用于补充耕地项目新增耕地的质量验收评定。其它工程项目竣工后的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参照本规范执行。(4)“细则”第三条规定的范围:补充耕地项目新增耕地、补划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耕地以及其它需要进行质量验收评定的耕地。

以上说明,补充耕地包括了占一补一的补充耕地、土地复垦的补充耕地、土地整理的补充耕地。尽管各级文件题目是补充耕地验收评定,但内涵包括了省厅细则规定的评定范围,大家不能听国土部门说只搞占一补一的补充耕地。

2、土样采集数量。“细则”第十一条确定的每个土样代表的面积,是借鉴了外省的上限和下限,幅度较大,主要是考虑地块的具体情况,还要兼顾项目大小、费用大小等情况而定。

3、检测项目。常规五项和容重。测“容重”的目的,一是检验土壤的紧实度,二是在现场使用环刀,能体现科技含量。

4、评定技术。目前按《耕地质量验收技术规范》(NY/T1120-2006)、《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1634-2008)两个部颁标准进行。实际上,我省县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已经完成,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在技术上完全没问题,只要根据现场勘查和化验结果就能评定出耕地等级,提出后期培肥改良措施。考虑到技术体系完整性和统一性,省里即将出台湖北省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程,这也是对外形象的需要。

5、工作时限。为防止评定工作无故拖延时间太长,影响项目验收进度,国土部门意见大,“细则”规定了各环节的时限要求。即:初审2个工作日,实地踏勘、土壤样品采集和送检5个工作日,化验15个工作日,评定及出具意见书5个工作日,共27个工作日。国务院颁布的《土地复垦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土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在接到验收申请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湖北省国土厅《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审批流程》时限30个工作日。申请单位同时向两个部门申请,我们的27个工作日是不会影响总体验收的,可以解除国土部门的顾虑。这个时限经我征求了多个土肥站意见后作出的,希望各地遵守,不要引起别人投诉。

6、评定约束。“细则”第十七条规定:项目单位应将《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意见书》作为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补充耕地项目的重要依据。凡需要进行耕地质量验收评定而未按本实施细则执行的,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所属土壤肥料工作机构不得出具相关证明,不得派遣行政领导、专家参加相关项目评审。建议各地规定行政领导、专家也不得以个人名义参加相关项目评审。作出以上规定,是为了堵住漏洞。这方面我们省已作出表率。

需要给大家说清楚的是,农业部门开展验收评定是验收补充耕地项目的前置条件,并不替代和排除原来一直开展的项目总验收。也就是说,事先按照省厅细则规定的程序进行评定,由市州作出通过质量验收意见后,县级、市州级农业局才能派专家参加总验收,才对国土部门有关项目项目盖章。设置这个前置条件,是为农业部门派出的代表参加总验收 3

时提供依据。否则,农业部门派出的代表参加总验收时说话没有份量,我本人参加省级有关项目时深有感受,建设厅、环保厅等部门都有前置条件。

7、建立档案。“规范”第十二条、“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建立补充耕地质量数据库。同时,我们要求将每次评定的资料建立健全档案,解决过去只盖章、什么也没有留下的问题。这也是今后农业部和省检查耕地保护时必看的内容。据了解,今后农业部将不再与国土部门联合检查了,以免淡化质量管理,要单独组织耕地质量保护检查,档案是重中之重的内容。

8、各级职责划分。农业部“规范”只规定了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开展验收评定,只规定了建立省级专家库,未对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职责进行划分,要求制定实施细则。但农业部种植业司领导在全国会上明确指出,以市州级主持为好,理由是避免县市政府行政干预,转变目前不利现状,大多数省份是以市州级主持。“细则”规定:县市区农业局负责初审,市州农业局负责主持评定和出具正式意见,省厅管理专家库,这样形成一个管理链。为便于操作,省站原则上规定县级承担现场勘查、化验、收费。市州站向省站提出专家初步人选时,要求一般考虑属地农业部门专家,特别要考虑县级现场勘查的专家。省站按照厅细则确定的原则和项目实际情况,经与市州协商后进行确认,不搞“随机”抽取。

9、责任界定。鉴于国土部门实行的是先补后占(即先补充某块耕地,纳入补充耕地库,冲抵将来占用的耕地),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时并不知道将来要占哪一块地,无法与占用耕地对应比较质量是否相当。同时补充耕地环境和肥力水平一般较差,与占用耕地难以相当,而改良培肥需要较长过程(至少3年,一般3-5年)。因此,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要定位在对补充耕地现实质量的验收评定,并针对性、科学性地明确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和建议。不是搞耕地占补质量平衡的验收。国土部门搞的以数量抵质量(即2-3亩质量差的补充耕地抵1亩质量好的占用耕地),我们不需、也不可能搞清楚。

在进行现场勘查采样时,只要核实位置、大致面积即可,具体按申报的经纬度、面积数字填写和匡算采样数,不必准确核实面积。因为面积不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开展耕地质量验收评定,不是去管国土部门,不是增加国土部门的麻烦,而是帮助国土部门共同管好耕地质量。就像建设部门下设的建筑管理站一样,不是管建设单位,而是管开发商(施工单位),帮助建设单位管好建筑物的建设,确保建设的合法性、质量,以及安全。

10、化验资质。江夏区土肥站已经拥有有资质的化验室。并取得计量认证。

11、合理收费。收费不是目的,但评定工作需要成本。农业部“规范”原征求意见稿有一条:验收评定所需费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由项目单位承担。后来正式文件删去了,省“细则”也未提,是因其为一个敏感的问题,只有国家才能出台收费许可。目前还未明确的收费许可。但要指出的:一是要按《农业法》第五十二条“可以通过技术服务等形式,提供有偿服务,取得合法收益”,也就是实行协议收费,一事一议,每次签协议,把手续搞完备,经得起有关部门的检查。即使化验室挂农产品质检中心的,已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绿色食品认证及标志使用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3]2268号),办理了收费许可证的,也要搞协议收费为好。本级化验室与土肥站分开的,勘探采样费要与化验费分开,但需有效的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二是耕地质量评价在起步阶段,宜先少收或不收,以把工作搞起来、履行程序为原则,只要别人服管,以后不怕别人不交费。所谓少收,即先按照每亩20元、每宗地1万元。

在收费问题上,湖北省其他的县市已起步。如,广水市每次不盖章,引起市领导的重视,国土部门今年划拨7万元给土肥站用于评定、制定后期培肥技术方案和培训。大悟县今年给5万元。这里要指出的,一是可以看出向项目建设单位或国土局收费不是不可能;二是以后不许象这样凭章子和权力简单索取,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按规范程序帮助做工作;

三是要明确工作的目的不是收费而是履行职责,工作搞好了,收费才能成为必然。就像读书一样,目的不是拿文凭而是学习。

12、后期培肥。“规范”第十三条、“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对补充耕地定期跟踪检监测,提出后期培肥措施并指导实施。各地各级农业部门可以申请专项资金,或者从土地出让金地方留存中用于农业开发的部分划拨一笔资金,组织实施后期土壤改良和培肥。

四、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和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

农业部非常重视耕地质量管理工作,2010年开了六次专题会,2011年召开了两次专题会。从今年7月全国土肥工作会议精神看,今后土肥工作重点要强化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1、切实提高认识。“168号”文件、农业部规范、省厅细则是我们开展评定工作的直接、具体依据。业局内部分要深刻认识到:各类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耕地是农业部门的职责,耕地质量是农业增效之基,争取职能是部门立足之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尽快进入角色。

2、加强政策业务学习。土肥部门要加紧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了解当地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相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加强学习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技术、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等业务知识,得心应手。

3、积极与国土部门沟通。起步工作是有难度的,一要讲求策略,先礼后兵。二要先易后难、先松后紧。该讲理则讲理,该引导则引导,不要过多地讲国土部门的坏话。只要建设单位接受农业部门管了,就好办了。如,肥料登记管理,开始企业不接受,有关部门不同意,对下级说怕农业部门就办,不怕则可不办,但逐年搞开了,各界认可了。现在有的国土部门对下级说看着办,内心不支持。一方面补充耕地和土地平整后的耕地质量普遍偏低,国土部门担心农业部门卡紧了,不让过关。我们的解释为:主要是对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的补充耕地进行一次体检,只要能种庄稼,就可以通过验收评定。另一方面提出“农业部门的质量验收评定意义何在?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多此一举?”我们的解释为:非常有必要。质量验收评定目的意义主要有四:一是通过整理、开发、复垦后,土体和耕层土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需要进行勘查、测土;二是可否作为耕地,能否种植庄稼需要农业部门给予确认;三是随着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评价等项目的实施,全国耕地都进行了全面体检并建立有耕地地力数据库,新增补充耕地也要进行体检和等级评定并纳入耕地地力数据库统一管理;四是通过耕地体检可以找出耕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培肥改良的措施;五是通过耕地体检可以确定该耕地最适宜种植的作物。

4、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通过汇报上级有关文件政策和精神,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按照上级有关文件政策和精神,出台地方性政策。

5、积极开展验收评定。现在全国多数省份组建了专家库,相继开展了此项工作,总体是南方省好于北方省,东部省好于西部省,因为东南部省耕地资源相对紧缺些。特别是南方省市,如江西省2005年开始,已发展到对全部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的评定。湖南省2010年共组织耕地质量评定727起,参与评定的专家达3615人次,涉及耕地面积60多万亩。其中,占一补一的补充耕地131起。广东省2010年验收补充耕地面积50多万亩。四川省2010年全省21个市州中有9个开展了评定在工作,评定项目171个,面积50多万亩。山西省2010年全省共组织评定53次,其中运城市对2009年所有土地平整项目和2010年补充耕地项目进行了评定。重庆市涪陵区2010年评定项目14个,涉及补耕面积1390.5亩。显然,湖北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在全国滞后了,要绕道超越,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发展。建立专家库.5

6、积极推进耕地质量管理立法。外省市纷纷开展此项立法。湖南省2007年人大颁布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天津、甘肃、浙江等近两年省政府颁布耕地质量管理办法。江苏省人大2011年12月6日颁布了条例。浙江省的政府规章规定凡是占用标准农田的,必须经省农业厅签署意见。国土部门因分不清哪是一般耕地、哪是标准农田,实际操作上,凡是占用耕地的都由农业部门签意见。每次检查后,国土部、农业部在反馈给省级政府和上报国务院的专项报告中明确指出:一些省份存在“没有制定耕地质量考核标准和办法,没有建立耕地质量管理制度”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和监管的整改要求,我省也在其列。

参考文献:

[1]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2] 《农业法》

[3]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

第二篇:论新农村建设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院 系 信息科学与工程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 级 07-02 姓 名 陈超超 学 号 20072923 指导教师 任鹏 报告日期 2009-10-10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浅析新农村建设现状

作者:陈超超*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工程,自从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后,各地政府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风俗等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进行的有声有色。暑假期间,为了解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我在我们周边地区采用问卷调查及与当地农民勾通交流的方式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并对其做了汇总和简单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对于我国现行的农村政策,我认为是典型的多与、少(不)取,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以工带农,农村政策是很好的,少的就是具体工程的配套,和对工程审批程序的监管,以及对腐败违规的惩治,因此,应在出具具体惠民政策的同时,强力推出对政策落实的具体监督措施,让惠民政策真正惠民,直接惠民,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重拾政府的威信。其次,要针对农村农民加强科学文化思想教育,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老百姓真正关心自己身边的建设,关心自己家园的建设,做自己家园建设的主人,和策划监督者,归一人民的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共建一个和谐的新农村,共建一个和谐的家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实施科学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实现小康社会,农村是薄弱环节,必须加强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中的“人”是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广大人民群众,而农民占了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绝大部分,所以,*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的加快,这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议题也提上了日程,并在加速进行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工程,自从党中央在十六界五中全会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后,各地政府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风俗等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进行的有声有色。值此暑假,我针对这一课题在我们周边地区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并加以汇总和做了简单的分析,抒发一下自己的一点意见和建议。

暑假期间,我挑选了几个在农村比较突出和反响较大的话题在当地几个农村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问题及调查结果如下:(共总20份)

1.村村通公路建设的先后顺序当地村民是否满意,A 满意(7)

B 一般(8)

C 不太满意(2)D 不满意(3)2.村里街道硬化建设的先后顺序是否满意

A 满意(5)

B 一般(9)

C 不太满意(1)D 不满意(5)3.针对道路建设以及街道硬化的费用摊派,你的态度

A 满意(3)

B 一般(6)

C 不太满意(6)D 不满意(5)4.对于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以及政府补贴的额度和形式,以及时效性,请给出你的态度

A 满意(9)

B 一般(8)

C 不太满意(3)D 不满意(0)5.对于道路硬化的质量把关你是否满意

A 满意(4)

B 一般(5)

C 不太满意(4)D 不满意(7)6.对于农村住房建设(主要是宅基地规划问题)问题请给出你的态度

A 满意(2)

B 一般(2)

C 不太满意(6)D 不满意(10)有了调查问卷的答案,以及在谈话中对其的原因描述,我特针对每一问题做了一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村村通公路建设

村村通公路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极大地缓解决了农村交通条件差,雨天道路泥泞的问题,是一件惠民的大工程,但是建设不可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能是同时进行的,必须有一个先后问题,这就有了一个极大的争议,到底是先建哪一段道路。现实的情况是那几个村里有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就会先取得项目优先建设,其余的依次后排,各村为了争取优先建设就有了给上级送礼这一说,用了村里的钱鼓了官员们的腰包,这就引发了村民的极大不满,究其原因,还是我国现行制度的弊病,官员腐败已不是一例,已经近乎通病,因此应该从制度建设出发,从思想教育出发,从源头治理腐败,方能给人民一个具有强大公信力的政府。

村里街道硬化建设

村里道路的硬化与村村通道路一样,同样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在此不必多书,还有一个有较大反响的问题就是道路的硬化仅仅停留在道路的问题上,而没有配套解决排水的问题,道路的硬化必然抬升了原来的路基,这就有了排水难的问题,在雨雪天,村间到处积水已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夏天雨量大的时候,常常引发邻里的纠纷,我想这也是一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应该考虑的问题,做到村间建设的配套方能建设一个真正和谐的新农村,方能达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的。

道路建设以及街道硬化的费用摊派

道路建设以及街道硬化的费用摊派的问题也是另一个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中央文件的指示是不用农民的钱给农民办实事,但是到了基层却不然,费用摊派依然存在,并且有的地方价格不菲,以至于村里主动放弃建设,这也导致了村民的不满,我村附近一个叫石坪寨的村子(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辖)曾因费用摊派过多而上访,结果是以村村通道路以及村里街道硬化费用由政府全额承担而告一段落,而在大多数村则是在摊派了一定的费用后才进行了道路的硬化,(例如:我村每人30元,邻村每家400元)

农村清洁能源沼气项目建设

为了节约能源,开发清洁能源为了中国能源之大计,政府特资助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我家所在地区,因养有较多家畜,选择的是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发展沼气,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欢迎,每个沼气池政府补助1000元,以实物和现金结合的形式补助,其中包括挖沼气池用150元,水泥一吨约230元,发放沼气灶 约120元,这些为实物补助,其余款项在检查厨房合格后才结算发放,按照一般的花费,每家就是在厨房的达标问题上有一点花费,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些结余,因此大多数村民还是比较满意的,有一点不太满意的,主要集中在厨房的清洁问题上,我们地区以前都烧煤和秸秆,因此厨房的清洁难度要有些大,加之冬天天寒,沼气不足,又不得不烧煤和秸秆,因此,厨房的保洁又成了问题,这也是问题的症结,政府在这方面做的还有点欠缺。

总的看来,在这一项目的实施上,还是很得人心的,为政府赢得了好评,再做好冬天的能源保障工作,就可以把农村的能源问题解决的更好,这也是我的一点点建议。

道路硬化的质量把关

道路就好比人体的动脉,直接关系着地区的发展,因此要想富,先修路这一观点很是正确。我们现在在修路,就好比在发育自己的血管,有了道路,不一定就可以很好的发展,这与区域有关,更与道路的质量有关。血管羸弱,健康的肌体焉得求?道路都是自己本地人修的,质量的好坏也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人的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心和视角,我家地处县与县的交界,行政力量较弱,质量检查把关就相对较松,造成道路质量较差,用了一年有的地段就真的成了水、泥路,造成人民情绪的激化,和对政府的不信任,就我村而论,这与领导的不作为和不敢作为有关,我想这也可能是各地的一个通病,这也又归结到了行政制度和执行力度的问题上来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能只是一个空口号。

宅基地规划问题

宅基地规划问题是农村矛盾有一个集中爆发点,在农村,宅基地是很难重要的一环,在宅基地的问题上,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本来宅基地是国家按照一定的程序下发批文,硬性的不可私自变更地点和面积的家有用地,但是,这两年,随着农村收入的提高,对房子面积和有利地位的追求,而政府对于违规建筑也只是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处以罚款的较轻处罚,农村私自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逐渐形成了在自家耕地(非住房用地)上建房的混乱局面,有权势的家境好的有关系的很早取得宅基地或是已经建成,造成既定事实,而那些弱势群体只能在宅基地问题上没得作为,这就造成了一个村子群体的划分,滋生了群体分化的苗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旨大相违背,更与社会和谐的大主流相违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步,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社会调研归总分析

经过这次社会调查,和对结果的认真思考,我对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也多我国的农村政策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这里,我对新农村建设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出了我的一些观点:

首先,对于我国现行的农村政策,我认为是典型的多与、少(不)取,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以工带农,农村政策是很好的,少的就是具体工程的配套,和对工程审批程序的监管,以及对腐败违规的惩治,因此,应在出具具体惠民政策的同时,强力推出对政策落实的具体监督措施,让惠民政策真正惠民,直接惠民,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重拾政府的威信。

其次,要针对农村农民加强科学文化思想教育,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老百姓真正关心自己身边的建设,关心自己家园的建设,做自己家园建设的主人,和策划监督者,归一人民的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共建一个和谐的新农村,共建一个和谐的家园。

社会调研感悟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大学生仅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万万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的,一定得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后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社会优秀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2009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也是一次认识社会政策,了解社会动态的机会。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自己的能力也是一次锻炼,也是对自己的实践能力的一次自检,让我重新审视自我,为自己的规划调整有了很大的帮助。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使自己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为我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陈超超: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702班,学号:20072923 辅导老师:任鹏,电话:***,邮箱:chenchao6311@126.com

第三篇:论新农村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

200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那么什么是新农村建设呢?我觉得无论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24个口号,还是后来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无外乎都是在农村的教育、医疗、道路、水利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这才是最实惠的,也是真正的讲实干、不空谈。

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是很重要的。虽然近年来农村的教育现状有所改善,然而教育的问题却是最多最严重的,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短缺,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教育负担过重,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等方面。首先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实践性教育的投入,而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其次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再次,由于经费短缺,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农村观念的落后。农村普遍认为教育投入是消费性的,而缺乏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而缺乏教育担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任务观念。

新农村的在卫生服务方面应当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比如曾于1980年实施过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成为现在新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实施基础。但是在医疗卫生方面,农村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众多的乡镇卫生院濒临倒闭。全国三分之一的乡镇卫生院处于勉强维持,三分之一处于濒临倒闭的状态,医疗人才大量流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实在不能满足农民就近就医的需求。其次,农民对乡镇卫生院不满。无论是从价格、服务、方便性来说,乡镇一级卫生院都是“比上不足,比下不满”的状况,质量没有县级医院优越,价格和方便性方面又比不上村卫生室,实在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再次,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占全国总人口20%的城市居民享受着全国80%的医疗资源,大城市人均寿命比农村人均寿命高了12年,而贫困地区的孩童死亡率却是大城市的9倍。最后,医疗体制改革的一次又一次失败,提高了农民的医疗支出。虽然新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减轻了很大负担,但是当面临大病时,陈旧的医疗体制依然成为了农民看不起病的拦路虎,尤其在医药领域的改革可谓是饮鸩止渴。

相比于教育和卫生事业,农村的道路问题近几年得到了飞快发展。村村通工程,使得很多过去封闭的地区与城市连接了起来,成为城市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使得农村经济得到城市工业的反哺,互相促进,日趋平衡。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刻不容缓。由于我国乡村土地面积辽阔,而受警力不足的制约,乡村道路安全成为了交警部门管理的盲区;农用车、三轮车、畜力车数量庞大,部分车辆性能低、车况差,有的已经报废依然在用;农村机动车驾驶员很多未经登记、培训,机动车、驾驶员底数不清,机动车无牌无照情况普遍;乡村道路路况复杂,路窄、弯急、视线差,道路标准低,质量差,很多地方无警示标志;农民安全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差,超载、乘坐不安全车辆情况很多,多拉快跑,违法载人,驾驶人违章驾驶屡见不鲜。而就在前日,乡村校车安全成为了全国人民关心的焦点,江西乡村校车车祸,致11名幼童不幸夭折,这一惨剧再次提醒公众,乡村交通问题绝不能等闲视之了。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而农村的经济命脉在于水利建设的成功与否,而我国的农村水利问题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关注了农村水利建设问题,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1、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2、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3、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意见转变,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尽可能出工转变。

4、正确理解水利产业政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指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另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指供水、水面养殖、水利综合经营等.但实际上并不尽然,因为对于流域性的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对圩区治理中涉及到的防洪除涝工程,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围都非常明显,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

第四篇:论新农村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关注民生、尊重民权、扩大民主、培育民智、生发民力的基本指导思想,紧紧把握“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明确路径、依靠主体”四大要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围绕中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面对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趋势,农业供给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品种多样化、安全放心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要做好“三农”内部和外部两篇文章。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1-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把握重点———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存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我们说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简单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上的差距,而是逐步使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享受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长期以来,城乡差距的扩大,集中体现在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上存在着的不公平。解决这一矛盾,是政府的职责,需要调整政策,重建制度。

调整政策,转变投资方向,变基础设施投资向城市倾钭为向农村倾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恶化了农村发展环境,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了农村的收益水平。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是“四两拨千斤”、“一石三鸟”的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走“政府拿钱、农民出工”的路子。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重建制度,使农民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应该是公平享受国民待遇的农民。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分城乡都要由政府提供,因为农民有平等分享国家财政资源的国民权利。财政对农业、农村支出比例的提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这是由农业所具有的弱质性、公益性、生态性、基础性、战略性决定的。农业、农村发展了,全社会受益、全体国民受益,不能片面认为是对农民的恩赐和特殊照顾。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是欠账还债、欠情补偿。

三、明确路径———城乡统筹,工农互动

从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应当走一条政府主导,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路子。

政府主导怎么导?要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手导。一是运用行政调控手段,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用这两手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

要确立城乡统筹的新观念,把农村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投入。经过努力,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城乡发展的平等机会和公平环境,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机制。实现城乡要素优化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根本上赋予农业与工业平等的发展条件,赋予农村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机会,赋予农民与市民平等的国民待遇。

以工补农,就是依靠工业提供的国民收入支持农业,反哺农业,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产业结构变化、国民经济实力、公共财政状况看,也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物质条件。要顺应这一趋势,把工业反哺农业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投入和对基层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包括财政对农民的直补机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以及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等。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

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展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民共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

四、突出主体———依靠农民大众,社会广泛参与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要由新型农民来建设。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发挥、调动、保护好农民大众的积极性,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振兴“三农”的根本力量在农村,而要真正把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好,要紧的是把握好还权于民、施教于民、公众参与三个环节。

还权于民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民的积极性来源于对物质利益的保障和民主权利的尊重。作为建设新农村主体的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应当充分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建设新农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首先要还权于民,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健康权、就业权、发展权。要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在农村建立起讲文明、重权益、守法制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管理机制。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施教于民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民智。完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劳务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

扩大公众参与社会各界要互相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发挥各自优势,为建设新农村出钱、出力、出技术、出智慧。要组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参加新农村建设,分别支持一县一乡一村,实行“城乡一带一,共建新农村”。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者、社会名流,可以帮扶一个村或几个村,为建设新农村建立功德。要扩大公众参与。保证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步骤、资金使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第五篇: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

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

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我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我区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区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提高,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村上不存在进行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一般不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我区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2000年以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呈逐步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85:1发展到2004年的3.2:1,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五)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我区部分地区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80是普通砖瓦房,20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4年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年,仅刚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下载论新农村建设耕地质量管理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新农村建设耕地质量管理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

    质量示范岗管理方法

    车身厂“质量示范岗”员工管理办法 1 目的 为进一步贯彻车身厂发[2007]9号《关于设立“质量示范岗”暨对产品加工关键工序质量进行技能激励的实施办法》文件精神,使“质量示......

    质量管理方法方法

    生产/现场/企业改进分析的法宝——8D 8D:起源于福特公司处理质量问题的一种方法。凡是福特公司的供应商遇到问题必须强制用这种方法。后来这方法好,其他的非福特公司的供应商......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范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道德建设 摘要:生态道德建设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诉求,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培养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

    关于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农委课题组 为深入了解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的情况,摸清耕地质量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论证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立法的必要性......

    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

    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 (2011年11月26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 2011年11月26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3号公布 自2012年4月1日......

    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登记号:SMDR-2011-00021 石门县人民政府文件 石政发〔2011〕18号 石门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 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东山峰管理区,国有农林场,县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