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4 22:0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篇: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登记号:SMDR-2011-00021

石门县人民政府文件

石政发〔2011〕18号

石门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

各乡镇人民政府,东山峰管理区,国有农林场,县直有关单位:

经研究,现将《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石门县人民政府(公章)二○一一年十一月七日

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监督管理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产出的能力。

第三条

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县土壤肥料工作站负责耕地质量管理的具体工作。

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耕地质量保护的有关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耕地质量保护工作。

第四条 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一)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质量保护措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技术,鼓励种植绿肥,生产和施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二)负责耕地地力评价,对耕地地力分等定级;

(三)建立和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预警预报机制,对耕地地力、墒情和环境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

(四)根据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状况,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中长期规划;

(五)参与耕地质量建设项目选址立项可研审查、设计和预算审查,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各个环节,向项目主管单位出具论证意见和耕地质量建设的指导意见书;

(六)制定新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后续培肥方案并组织实施;

(七)对非农建设项目占用的耕地质量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质量评定并出具质量评定报告,作为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和验收依据;

(八)负责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的验收,并出具耕地质量验收报告;

(九)会同县国土部门依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耕地编制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

(十)负责对污染和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并提出治理方案,督促责任单位和个人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对被污染耕地进行修复,对破坏耕地进行恢复;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有关职责。第五条 县政府将耕地质量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耕地质量监测、施肥技 术培训、奖励耕地质量管理先进,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

第六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具体内容包括: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口粮田建设、中低产田土改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田间排灌设施的建设、灾毁耕地恢复、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沃土工程、新开耕地后续培肥等提高耕地质量的建设项目。

第七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主管单位在项目论证、设计应邀请县农业部门全程参与。

在项目可研编制完成后,及时送县农业部门,由县农业部门对项目选址,耕作层或表土层土壤剥离回填以及耕地质量建设等进行论证,在立项审查时提出书面论证意见;在项目立项后,应将批准立项文件抄送县农业部门,县农业部门要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出具耕地质量建设指导意见书,包括耕作层或表土层土壤剥离及回填要求,剥离土壤的用途要求和管理措施,项目建设耕地后续改土培肥措施等。

项目主管单位在项目设计时应将后续培肥和耕地质量评定所需资金纳入预算,根据项目设计的耕地质量建设要求,安排200—300元∕亩后续培肥耕种资金,80—100元∕亩的耕地质量评定经费。

第八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应按照县农业部门出具的耕地质量建设指导意见书要求,进行耕作层或表 土层剥离回填,回填表土层达到20cm以上,回填前夯实表土、田埂,防止水、土、肥流失。

在施工过程中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派人加强监督和指导,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耕地质量建设达不到耕地质量建设指导意见书要求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向施工单位提出书面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第九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结束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评定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耕地质量评定申请表;

(二)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三)土地权属报告;

(四)项目实施前的耕地质量状况的图纸、照片等资料或项目实施前的耕地质量评定报告。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耕地质量评定申请后,按照有关规定,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并出具耕地质量评定报告。

第十条 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通过工程验收和质量评定的,由项目建设单位向批准立项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项目验收,并提交以下资料:

(一)验收申请报告;

(二)工程验收报告;

(三)土地权属报告;

(四)工程监理报告;

(五)项目决算及审计报告;

(六)耕地质量评定报告(附土壤样品检测报告);

(七)项目竣工图;

(八)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登记表;

(九)经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设计和预算;

(十)其他相关资料。

批准立项的行政主管部门受理项目申请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完成验收。验收合格后,由组织验收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下达项目验收意见书,并将验收意见报省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省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复核确认。

第十一条 县国土资源部门在受理审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时要及时书面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的意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质量评定等级及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资料,按照占补耕地质量相当的原则,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提出书面建设指导意见。

第十二条 耕地质量评定的程序:

(一)申请。耕地占用单位或者个人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耕地质量评定申请报告,并提供相关资料。

(二)受理。按照有关规定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质量的等级评定工作。

(三)评定。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评定申请材料的5个工作日内由石门县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专家组,制订有关方案并组织评定。专家组进行现场勘察、采集土样,根据现场勘察结果和土壤样品检测报告,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评定。

(四)评定结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专家组评定意见,签署耕地质量评定结论。

第十三条 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应当按照耕地质量评定等级,补充与其质量相当的耕地,或者按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通过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报告,按照质量相当的原则,对补充耕地进行质量验收。实在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应按照等级折算办法增加补充耕地面积。

第十四条 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单位或个人均应剥离可能遭到破坏的耕作 7 层土壤,剥离深度为20厘米以上。在剥离过程中不能造成土壤和环境污染。

剥离耕作层土壤的再利用。耕地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应当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在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用于改良占用地块所属组、村、乡范围内的新开垦耕地或劣质地。没有条件就近恢复利用的或者占用耕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县农业主管部门、县国土部门指定的地点,将剥离的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对已有耕地补充计划但暂未开垦好耕地的,应选择合适的堆土场地,将剥离的土壤分层堆积,适时用于补充的耕地。对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所占用的耕地,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前将所剥离的耕作层土壤恢复利用。

第十五条 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处置或堆放固体废弃物。在其他农用地集中处置或者堆放固体废弃物的,须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到国土资源、环境保护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并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破坏耕地质量的措施。

禁止向农田直接排放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工业废水。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城市和工矿区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屠宰场粪便污水的,应当保证其下游最近灌溉取水 8 点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并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监测合格后,方可排放。

第十六条 所有建设项目经批准需占用耕地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中,必须有农业环境保护方案。环保部门在审批前,应当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环境保护方案的意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达不到农业环境保护方案要求的,不得通过验收。

第十七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预报系统,对耕地地力、墒情和环境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破坏、擅自变动耕地质量监测点基础设施、永久性标志。确实需要对监测点基础设施、永久性标志移位的,应当征得批准设立监测点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承担所需费用。

第十八条 耕地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涉及耕地质量的建设项目,未组织有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的可行性论证或论证意见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一致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立项,县人民政府不签署意见。项目竣工验收前没有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耕地质量验收合格意见,财政部门不得拨付结算资金,审计部门不得出具合格审计报告。

(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未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补充耕地质量要求意见的,国土资源部门不得审核上报,县人民政府不签署审批意见。

(三)经批准需要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其农业环境保护方案没有征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的,县环境保护部门不得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占用耕地处置和堆放固体废弃物未经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县国土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不得审批。

(四)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湖南省有关规定,每年从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平均纯收入中,确定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耕地质量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出初步方案,报县财政部门审核,县政府审批,设立专帐,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对耕地耕作层土壤不按要求剥离和再利用的,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被占用耕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二 10 条规定,责令恢复原状,可以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一条 相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给耕地质量保护工作造成损失的,由县人民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十二 月 八 日起施行。

第二篇: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学习心得

《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学习体会

陈东晖

2013年2月21日河南省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并以第152号省政府令形式予以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是我省农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创新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喜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省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办法》出台后,省站组织各市县土肥站进行学习贯彻,通过省站的培训和本人的学习,现将体会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深刻理解《耕地质量管理办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最根本、最直接的生产资料。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农产品安全,不仅要保证耕地数量,坚守土地红线,同时必须在耕地质量上有所保障。制订出台《耕地质量管理办法》,依法加强耕地质量管理,主要源自于“三个客观需要”。

一是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我省是重要的农业大省,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27.72亿斤,实现了连续9年增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千亿斤以上,以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了占全国1/4强的小麦和1/10多的粮食,不仅解决了本省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粮食及加工制品。但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耕地面积1.08亿亩,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高产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0%左右。要想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根本出路就是完善各种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单产,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来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益,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管理势在必行。

二是保障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客观需要。耕地质量的优劣,还直接影响农副产品质量的好坏。据长期定位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我省仍存在过量施用氮肥现象,土壤氮素养分富集化,约有40%的耕地不同程度缺钾,80%的耕地不同程度缺少微量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农产品品质降低。加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由环境污染引发耕地土壤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省年污水排放量已达1.28亿吨,无害化处理措施简单,甚至一些污染比如重金属污染等严重破 坏了土地的正常功能。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不再轮作倒茬以恢复地力,由此导致耕地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失调,亟须通过配方施肥等各种措施保证土壤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平衡。

三是促进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耕地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我省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而且耕地质量退化趋势仍未根本扭转,抗灾能力减退。耕地质量建设长效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占优补劣比较普遍。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支持和参与耕地质量建设,增强广大农民投身耕地质量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解决耕地质量下降,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准确把握《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各项主要规定。

《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共五章三十二条,主要规定了立法宗旨、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建设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等内容。学习贯彻《耕地质量管理办法》,重点要把握好“六个明确”。一是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领导,将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等所需的经费纳入政府同级预算。二是明确了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所属的土壤肥料管理机构在耕地 质量管理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和工作职责,确定了土肥系统公益一类的地位。三是明确了要定期对耕地质量进行等级评价和风险评估,对耕地质量实施动态监测,设立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预报预警系统。四是明确了要按照田地平整肥沃、路桥排灌系统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和支持耕地使用者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合理的深耕深松少免耕结合技术,提高耕地质量。五是明确了要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防止耕地污染,禁止向耕地及农田沟渠中排放有毒有害工业、生活废水和未经处理的养殖小区畜禽粪便;生产、销售、使用的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应当达到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等。,并尽快完善《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行政自由裁量标准和《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标准》等相关配套制度,深化指导《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切实把《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落到实处。

三要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据《耕地质量管理办法》赋予的职责,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参谋协调,认真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依法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着力完善相关设施设备,不断强化耕地质量管理的组织保 障。要主动加强与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协作与沟通配合,认真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立法背景

(一)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被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国家和我省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耕地质量管理工作。

(三)耕地质量管理中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和期待。

二、内容解读

(一)《办法》概述

1、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 为加强耕地质量管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2、《办法》的适用范围 本省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3、耕地质量的含义

本办法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质量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生产的能力。

4、耕地质量管理应当坚持的原则

耕地质量管理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综合治理、严格保护的原则。

5、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管理制度,增加资金等投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将耕地质量建设、保护、评价、调查、监测和监督管理等所需的经费纳入同级预算;将耕地质量管理纳入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范围。

(2)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土壤肥料管理机构承担有关具体工作。

(3)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整治、土地复垦的监督管理 工作。

(4)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耕地质量管理的相关工作。(5)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工作。(6)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督促耕地使用者合理使用耕地,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6、奖励制度。

对在耕地质量建设、保护以及相关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本办法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质量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生产的能力。

(二)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

1、政府在耕地质量保护中的职责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本行政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制定耕地质量建设、保护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后公布实施。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田地平整肥沃、路桥排灌系统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单位,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壤修复、地力培肥、防风固土固沙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工作,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单位,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的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建设,逐步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及管理水平。

2、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为耕地使用者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3、耕地使用者的责任

(1)鼓励和支持耕地使用者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合理的深耕深松少免耕结合技术,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耕地使用者应当合理利用耕地,防止耕地环境质量退化,在耕种过程中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降低耕地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积累的污染风险,及时清理、回收农用薄膜等废弃物。

4、涉及耕地质量管理对象普遍责任

(1)禁止向耕地及农田沟渠中排放有毒有害工业、生活废水和未经处理的养殖小区畜禽粪便;禁止占用耕地倾倒、堆放城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废料及废渣等废弃物。

(2)生产、销售、使用的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应当达到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用作肥料或者肥料原料使用的生活垃圾、污泥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标准。耕地灌溉用水应当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5、耕地的占用与复垦(1)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应当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补充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2)经批准非农建设项目临时占用周边耕地的,应当根据《土地复垦条例》规定,按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由生产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复垦。

6、土地项目的验收 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复垦项目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组织验收,并在验收后及时通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三)监督与管理

1、实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和风险评估制度

(1)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定期对耕地质量进行等级评价和风险评估。

(2)经等级评价和风险评估后的耕地质量情况作为考核耕地质量提高或者降低的依据。

2、实行耕地质量调查制度

(1)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耕地质量调查,建立耕地质量信息系统,发布耕地质量信息。

(2)耕地质量调查应当包括耕地基础地力调查、田间基础设施调查和土壤 环境质量调查等主要内容。

3、实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制度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耕地质量实施动态监测,设立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预报预警系统,按照不同耕地类型指导耕地使用者采取相应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4、实行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保护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保护性标志。确需对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移位的,必须征得设立者的同意,并承担所需费用。

5、实行特定区域农产品限种制度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经监测确认耕地已经遭受污染,认为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提出禁止生产农产品的品种和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设置标示牌。经修复治理并监测合格的,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变更并拆除标示牌。

(四)法律责任

1、违反本办法规定,有关法律、法规已作出处罚、处理规定的,依照其规 定执行。

2、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向耕地及农田沟渠中排放或者倾倒有毒有害废水、废弃物,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调查处理,并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3、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生产、销售未经登记的肥料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以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生产、销售未经登记的肥料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或者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由工商行政管理主管部门或者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破坏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或者保护性标志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修复;逾期未修复的,赔偿损失,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5、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涉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职权范围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移交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办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6、耕地质量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篇: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

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

(2011年11月26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 2011年11月26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3号公布 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产出的能力。

第三条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从土地出让金中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耕地开垦费以及其他相关资金中,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其所属的耕地质量工作机构承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和评价等有关具体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督促耕地使用者合理使用耕地,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和耕地质量状况,编制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中长期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中长期规划应当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相衔接。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耕地质量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耕地质量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控告。

第八条 对在耕地质量建设、保护以及相关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表彰。

第二章 耕地质量建设

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地力培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排灌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耕作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滩涂盐碱地改良、灾毁耕地恢复、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等工作,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第十二条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滩涂盐碱地改良、灾毁耕地恢复、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等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地力,对可能遭到破坏的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并恢复利用。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并组织农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可行性论证和项目验收。

第十三条 新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项目应当按照项目需要,安排相应资金用于地力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新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的地力建设的指导工作。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耕地使用者应用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开展秸秆还田,合理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鼓励商品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生产、推广和使用。

第三章 耕地质量保护 第十五条 耕地使用者应当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保持和培肥地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受让方应当承担耕地质量保护的义务。

第十六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耕地使用者维护田间基础设施,改善耕作条件。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应当避免损毁周边耕地的耕作层以及田间基础设施;无法避免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进行修复。

第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耕地编制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应当包括耕作层土壤剥离要求,用于新开垦耕地、复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要求,以及耕作层土壤管理措施。

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占用单位应当按照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的要求剥离耕作层土壤。

第十九条 耕地使用者应当安全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及时回收非降解残膜和投入品包装物,不得使用依法应当登记而未登记的肥料、农药,防止对耕地造成污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耕地使用者安全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向耕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耕地使用者不得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或者经处理后仍不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污泥以及其他有机废弃物,防止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耕地。对遭受污染的耕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治理方案,并监督有关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实施。

第二十一条 耕地灌溉用水应当符合国家农业用水质量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质监测,发现灌溉用水水质不符合国家农业用水质量标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采取治理和补救措施。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工程、生物和农艺等措施,对耕地水土流失、次生盐渍化、酸化等进行综合防治,保护和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第二十三条 高标准农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特殊保护。

第四章 监测与评价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组织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对耕地地力和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应当设立永久性标志。

设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耕地质量工作机构应当与耕地使用者签订协议,就监测点的设立、保护、补偿等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每五年组织开展一次全省耕地质量详查,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建立耕地质量档案。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农业、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结果报告以及建设与保护建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耕地质量变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将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情况纳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并定期组织农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情况书面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耕地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改善设施设备,提高耕地质量监督管理水平。

第二十九条 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应当与被占用耕地质量相当。补充耕地质量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定,出具质量评定意见,作为省国土资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项目验收的依据。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规范由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设区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三月底前,向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提供上占用耕地的区位和面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占用耕地的质量状况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制定补充耕地质量后续提升方案,并组织实施。补充耕地质量后续提升所需资金从相关涉农资金中安排。省人民政府农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补充耕地质量提升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变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永久性标志。确需变动的,应当经设立监测点的耕地质量工作机构同意,所需费用由提出变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以及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一对耕地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时,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拒绝、阻挠。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或者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损毁田间基础设施未修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修复;逾期未恢复原状或者修复的,依法赔偿损失,并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损毁周边耕地耕作层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修复;逾期未修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修复,修复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向耕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损毁、擅自变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或者永久性标志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修复;逾期未修复的,依法赔偿损失,并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耕地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

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

(2013年11月29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耕地质量建设

第三章 耕地养护与污染防治 第四章 耕地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土壤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生长适宜性、安全性和持续性的能力。

第三条 耕地质量保护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综合治理、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状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农田防护林规划等相衔接的耕地质量保护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其所属的耕地质量工作机构承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和评价等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实

—1—

施中的耕地质量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耕地质量保护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指导并督促耕地使用者合理利用耕地,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耕地质量保护,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耕地质量保护的基础性、适用性、前沿性科学技术研究,加大对耕地质量保护的科技投入。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耕地质量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耕地质量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控告。

对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耕地质量建设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据耕地质量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田防护林建设、地力培肥、土地整治、土地复垦、耕地土壤环境保护、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等耕地质量建设项目,提高耕地质量。

第十一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应当健全耕地质量建设活动的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并在项目实施前将项目批复文件抄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耕地质量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并接受耕地质量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耕地编制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

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按照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的要求剥离耕作层土壤。剥离的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复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2—

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中就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提出明确要求,并督促施工单位按设计方案剥离耕作层土壤。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剥离耕地耕作层土壤,防止损坏耕地耕作层,保护耕地质量。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政策、措施,鼓励下列耕地地力培肥行为:

(一)建设绿肥良种繁育基地;

(二)有机肥和配方肥的生产、推广;

(三)耕地使用者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和配方肥施用、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四)新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的后续培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耕地地力培肥的培训和指导,及时解决应用中的技术问题。

第十五条 禁止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

村(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耕地使用者维护田间基础设施,改善耕作条件。

第三章 耕地养护与污染防治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根据耕地质量保护规划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保护耕地资源,防止耕地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示范区和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示范工程,组织开展地力培肥、污染防治、生态耕作方式等耕地质量保护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加强对耕地使用者的指导、培训,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第十八条 生产、销售的肥料、土壤调理剂、农药和除草剂,应当达到国家或者行业标准,并依法登记。

耕地使用者应当科学、合理、安全使用肥料、土壤调理剂、农药、除草剂、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及时回收非降解残膜和投入品包装物,不得使用未依法登记的肥料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防止、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耕地使用者不得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或者经处理后仍不符合国家规定

—3—

要求的污泥、粉煤灰、城乡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机废弃物作为肥料直接施入耕地,防止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耕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耕地使用者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焚烧农作物秸秆危害的宣传,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扶持和指导农作物秸秆还田,修复、改善土壤,补充土壤有机质。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经批准确需临时占用耕地或者其田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在使用时应当采取保护措施,并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一年内恢复种植条件。

第二十一条 禁止向耕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毒有害物质。

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等养殖废弃物作为肥料直接施用的,应当符合无害化标准,防止污染耕地。

第二十二条 耕地灌溉用水应当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质监测,发现灌溉用水水质不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采取治理和补救措施。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工程、生物和农艺等措施,对耕地水土流失、土壤酸化沙化等耕地质量退化进行综合防治,保护和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对受污染的耕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措施开展耕地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减少或者消除污染,恢复其基本功能。对严重污染和地下水超采地区的耕地,依法科学合理调整土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休养生息。

第二十四条 因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耕地环境污染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并向当地环境保护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提出对受污染耕地的治理方案,责令责任人进行治理。

第四章 耕地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

—4—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对耕地地力和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报告以及建设与保护建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耕地质量变化情况,组织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每五年组织开展全省耕地质量详查,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建立耕地质量档案,并将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结果予以公示。

第二十七条 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应当与耕地使用者签订协议,就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设立、保护、补偿等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设立永久性标志。

第二十八条 禁止损毁、擅自移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永久性标志。确需移动的,应当征得设立该监测点的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同意,所需费用由提出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保护情况纳入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内容,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监督检查和约谈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耕地质量保护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情况书面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对耕地质量保护中发现严重问题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相关人民政府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队伍建设,改善设施设备和工作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水平。

第三十条 非农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占用耕地的单位应当开垦与所占耕地质量和数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第三十一条

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补划基本农田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耕地地力评定工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耕地地力评定工作,应当组织专家实地踏勘,采集土壤样品送有资质的土壤肥料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根据踏勘情况和土壤样品检验报告,及时出具耕地地力评定意见。耕地地力评定意见应当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必要依据;耕地地力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5—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未按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剥离耕作层土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施工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损坏耕作层土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无法改正的,按照耕作层土壤的损坏面积处以每平方米3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修复;逾期未恢复原状或者修复的,依法赔偿损失,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生产、销售未依法登记的肥料、土壤调理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产品,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损毁、擅自移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永久性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的,责令赔偿损失,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6—

第五篇:湖北省耕地开开垦费管理办法

湖北省耕地开发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

发文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 文

号:鄂政发[1999]52号

发布日期:1999-6-23 执行日期:1999-6-23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耕地占一补一,确保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我省耕地开发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规政策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耕地开发专项资金由耕地开垦费、存量土地有偿使用费净收益的30%、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政府留存部分、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组成。

第三条 耕地开发专项资金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征收,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应建立“耕地开发专项资金帐户”,单独核算耕地开发专项资金。

第四条 耕地开发专项资金的征收。

(一)耕地开垦费。使用耕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由用地单位或个人开发复垦同等数量、质量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发的,应按实际占用耕地面积,依照以下标准一次性缴纳耕地开垦费:使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耕地开垦费为土地补偿费总额的2倍;使用其他耕地的,耕地开垦

费为土地补偿费总额的1倍。

使用耕地的单位或个人开垦耕地时,应与土地管理部门签订耕地补充协议,预交耕地开垦费,开垦耕地的单位或个人根据协议使用预交的耕地开垦费。若不能履行协议的,由使用耕地的单位或个人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

耕地开垦费由有审批权限的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在农用地转用审批时征收(国务院审批的由省土地管理部门征收)。经批准转用耕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应凭土地管理部门核定的交款金额和开具的交款通知单,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耕地开垦费。未缴纳耕地开垦费的,土地管理部门不得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

耕地开垦费实行省、市(州)、县(市)土地管理部门三级分成使用,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于每季第一个月的前10日,按省30%、市(州)20%、县(市)50%的分成比例,将上季度收取的耕地开垦费回拨或上缴。

(二)存量土地有偿使用费。存量土地有偿使用费按规定入库后,财政部门根据土地管理部门填报的有关清算单据,及时把存量土地有偿使用(包括出让、转让、租赁、入股、提供场地使用权等有偿使用形式)费的30%划拨到土地管理部门开设的耕地开发专项资金帐

户。

(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按规定上缴中央财政30%,地方政府留用的70%,分别按省20%、当地50%分成,缴入财政后再按规定程序纳入耕地开发专项资金帐户。

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按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的规定执行(规定另发)。

(四)土地复垦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或个人必须向有征用土地审批权的土地管理部门缴纳复垦费。土地管理部门应在两年内组织复垦完毕。

土地复垦费按《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规定的土地复垦费收取标准执行。

(五)土地闲置费。非农业建设经批准以划拨或出让方式使用耕地,超过规定期限未使用的,由所在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对用地单位或个人收取土地闲置费。具体收费标准分别按省物价局鄂价费字〔1992〕130号文件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

法〉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属行政性收费,按预算外专项资金管理。县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应对收入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其收入金额缴入同级财政专户,支出按计划和规定的用途,从财政专户拨付到土地管理部门开设的耕地开发专项资金帐户。

第六条 耕地开发专项资金由土地管理部门专项用于耕地开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

占、挪用和调控用于其他支出。

拨入到耕地开发专项资金帐户的费用,统一在“拨入专款”“专款支出”会计科目中核算。

第七条 收取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统一使用省财政厅印制的“湖北省耕地开发专用收费票据”,并到同级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

第八条 耕地开发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一)扶持单位或个人开发(复垦)耕地,扩大耕地面积;

(二)用于异地开发整理耕地的补助;

(三)用于村庄迁并、土地整理等增加耕地项目的补助;

(四)用于对耕地开发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

第九条 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定,省、市(州)、县(市)土地管理部门可从本级收取的耕地开发专项资金中提取4%的业务费。

业务费主要用于为开展耕地开发工作及耕地开发项目的勘查、规划、技术设计等必要开

支。

第十条 耕地开发专项资金的征收和使用,应保障省土地管理部门下达的耕地开发复垦整理计划的实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根据耕地开发计划编制耕地开发专项资金的季度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实施。

第十一条 耕地开发项目获批准后,耕地开发者可持批准文件向所在县(市)土地管理、财政部门申请耕地开发补助费;需要向上级申请耕地开发补助费的项目,由县(市)土地管

理部门负责向上申请补助。

耕地开发项目的补助款额,由县以上土地管理部门与开发者签订耕地开发合同时约定。

第十二条 各市(州)、县(市)确实没有条件按照耕地“占一补一”原则在用地内组织开垦新耕地的,应委托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异地开发耕地,并按委托耕地开发数量和所需投入资金上缴到上级耕地开发专项资金帐户,由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

安排使用,组织异地开发耕地。

第十三条 耕地开发专项资金的收支情况,实行季、年报制度。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应于每季度终了十日以内,分别向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季度《湖北省耕地开发专项资金收支情况报表》;年终除报送财务收支决算报表外,应分别就本地耕地开发专项资金的征收和使用情况向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上级土地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作出书

面报告。

在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耕地开发复垦整理计划后,耕地开发专项资金当年节余部分

可转入下继续使用。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定期组织财政、物价、审计、土地等部门,对耕地开发专项资金的征收、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审计、监督,保证耕地开发专项资金的合理征收和

使用。

第十五条 对违反财政、财务制度,擅自降低或提高耕地开发专项资金征收标准,截留、挪用或拖欠耕地开发专项资金的,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和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给予有关单位和有关责任人相应的处罚。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湖北省耕地造地费征收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同时废止。

湖北省人民政府

下载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耕地保护管理办法(五篇模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耕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

    质量管理办法(精选合集)

    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明确岗位质量职责,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杜绝质量事故和严重不良影响事件发生,依据《建筑法》、《建......

    质量管理办法

    抚吉B6标项目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办法 一、基本要求 1、严格按设计图纸及施工技术交底施工,对未按图纸及技术交底书施工造成返工、返修的,所有费用由责任者承担,视情节轻重,处......

    质量管理办法

    中铁八局大瑞铁路六分部质量管理办法 中铁八局大瑞铁路六分部 质量管理办法 一、成立质量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质量领导小组职责:贯彻执行国家、行业有关工程质量的法......

    质量管理办法

    项目部质量管理办法 一、 总则 为了落实质量保证体系的技术、管理措施,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和对甲方的承诺,加强分包质量管理,特制定本办法,分包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均应......

    质量管理办法

    鄂州市国税局综合楼工程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办法 为优质高速地建设好鄂州市国税局综合楼工程,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建设单位鄂州市国税局和监理方市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商定......

    质量管理办法(定稿)

    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公司测绘生产的质量控制,提高公司质量管理水平,明确各部门、各项目部对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所负责任,全面提高产品成果质量,不断增......

    质量管理办法(最终定稿)

    城中央B南地块施工质量 管理办法 一、总则 为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努力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切实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响应集团公司建百年企业的号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