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我市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的通知0822
关于加强广州市补充耕地质量建设
有关问题的通知
从化、增城市国土房管局,市国土房管局各区分局,各区(县级市)财政局、农业局:
为加强我市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工作,保障全市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针对部分区(县级市)在开发整理工作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整理、轻管护”的问题,根据《关于印发<广东省补充耕地省级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粤财农〔2009〕13号)、《关于贯彻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意见的通知》(粤国土资规保发〔2010〕67号)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补充耕地质量建设
耕地质量事关保障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地可持续利用,是衡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市现状耕地不断减少,耕地后备资源紧缺,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推广种植优质高效农作物,提高补充耕地的利用效益,是实现我市耕地占补平衡,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各区(县级市)要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把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确保抓出成 1 效。同时,要做好计划安排,高质量完成广东省下达给广州市土地开发补充耕地的年度任务指标。
二、严格把关,做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工作
(一)强化责任,严格审核
严格按照《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粤府办〔2008〕74号)相关规定,对项目进行立项前审核。区(县级市)国土管理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选址关,认真搞好项目的前期可研工作,避免因选址问题导致项目后期出现中途撤销的情况。对社会投资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区(县级市)国土管理部门须组织相关专家和市国土房管局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实地勘查、选址和规划设计方案等立项审核工作,将立项批复、规划设计成果资料上报市国土房管局备案。且需审核最新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确保项目符合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广州市财政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须按《广州市农用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实施细则》(穗国房字〔2008〕633号)要求贯彻落实。
(二)合理规划,科学设计
各区(县级市)应按照规划设计相关规范要求,根据政府采购规定,聘请具有土地规划乙级及以上资质单位参与项目的可研方案编制、规划设计、竣工验收等工作。乙级资质仅限于《广东省年度土地规划乙级机构推荐名录》上的单位。规划设计人员需具有创新的设计理念、专业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进 2 行实地勘察,与测量单位积极沟通(建议采用测量由规划设计单位总承包后分包给测量单位的模式,由规划设计单位对测绘单位进行业务管理),确保设计方案达到施工招标和施工组织所要求的设计深度和精度。规划设计方案要充分征求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并在项目所在村公示。规划单位应重点做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土地平整、排灌、水土保持等工程的规划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一是保留项目区山坡顶部植被,可修建蓄水池,但不得开发为新增耕地。为防止水土流失,山坡底部的植被可适当保留,并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原地类进行合理利用;二是超过25°的山坡、山沟河涌两侧、山坡夹心地块等易被雨水山洪冲刷的土地不得作为耕地开发;三是项目区位臵应与自然村落居民点较近,便于机耕设备进出和农民劳动生产;四是山坡地开发的耕地应修建截洪沟、排洪沟,梯田应设臵一定数量跌水沟和消力池。主要排灌设施要硬底化,宽度、深度和材质要满足当地排灌需求,较大田块要铺设管道并设臵出水口和开关阀门;五是水源保障到位,达到“水田灌溉保证率在85%以上,旱地灌溉保证率在70%以上”的标准。除自流灌溉外,水源附近应修建抽水泵房和高位蓄水池,平坦地块修筑蓄水塔,抽水设备与蓄水池(塔)要有固定管道连通,并深埋地下100厘米以下;六是田间道路面宽3米至4米,路基采用密实度好的土压实填筑,两边衬砌护坡或建挡土墙,路面铺筑碎石、石渣、炉渣或硬底化,厚度10厘米至20厘米;生产路 3 宽度1米至2米,路基采用密实度好的土压实填筑;七是项目规划设计方案须含表土剥离和回填表土工程,对项目内的园地山坡地进行表土剥离,并集中堆放,用作补充耕地的土壤改良。
为进一步做好补充耕地项目预算编制工作,保证预算编制符合实际需要,保障工程顺利实施,规划设计人员在编制预算时需按照省厅的要求,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造价信息确定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价格。
(三)加强监督,确保质量
工程建设是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工作的重要环节,各单位必须严密监管工程质量:一是区(县级市)国土管理部门要全程把关,密切关注工程质量,安排监督员随时跟进项目工期,确保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合同要求施工,不得随意更改设计方案,具体负责项目的主管人员要不定期到项目区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是监理单位要时时把关,认真履行监理职责,对工程质量、材料、工程量进行严格审查。监理人员须跟班作业,做好现场施工记录,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三是施工单位要具体把关,自觉做到不违规变更设计方案、不偷工减料。
三、保证资金投入,加强补充耕地后期管护
(一)资金来源
为加强补充耕地的种植管理,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改善耕作条件,确保补充耕地项目工程质量长期有保障。区(县级市)4 国土管理部门可利用省级补助资金、耕地开垦费和指标转让资金三方面资金加强补充耕地后期管护工作。
(三)资金使用管理
对财政资金投资补充耕地项目,优先安排省级补助资金用于补充耕地后期管护,如省级补助资金仍不能保障完成后期管护工作,可按适当比例申请使用耕地开垦费继续用于耕地地力培育。
对社会资金投资项目,优先安排指标转让资金用于补充耕地后期管护,若指标转让资金使用完毕仍有缺口,则可视情况启用省级补助资金和耕地开垦费。
上述资金需专款专用,切实用于补充耕地后期管护,确保补充耕地质量得到提高,耕作条件得到改善。
(二)后期管护实施管理
为实现补充耕地后期管护工作的精细化、差别化管理,区(县级市)国土管理部门在项目立项时须向市国土房管局提交补充耕地后期管护方案。区(县级市)国土管理部门需配合市国土房管局对补充耕地项目采用三年抽查回访制度,分年期、分标准考核补充耕地质量的管护工作。具体标准详见附件《补充耕地后期管护抽查标准》。
市国土房管局根据区(县级市)国土管理部门提交的补充耕地后期管护方案,按照《补充耕地后期管护抽查标准》,组织市级相关单位对补充耕地后期管护情况进行抽查,对工程质量、地力培育和农作物耕种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并对不兑现 5 承诺的项目建设单位(承包人)按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以确保补充耕地质量达到《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粤府办〔2008〕74号)和《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确保补充耕地后期管护经抽查合格。
市级抽查三年回访期后,补充耕地后期管护工作全面移交区(县级市)国土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共同管理,并由其督促项目建设单位(承包人)做好补充耕地种植管护工作。
四、明确责任主体,强化部门职责
(一)补充耕地项目通过验收后,区(县级市)国土管理部门需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根据验收结果及时做好项目的地籍变更工作,建立项目管理台帐,定期巡查和监督补充耕地后期管护工作,防止出现种树、建坟、建房、养殖、取土、丢荒等现象。
2、定期向市国土房管局报告补充耕地后期管护情况。
3、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将土地和有关设施移交给当地镇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签订后期管护责任书及管护合同,充分利用出租、承包等方式,加强对开发整理后的土地和工程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工程设施运转正常以及补充耕地发挥效用。
4、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调整的,需配合镇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规定执行,避免因分配问题而出现纠纷、上访。
(二)提高补充耕地质量是一项长期任务,区(县级市)农业部门作为地力培育的指导责任单位,应重点做好项目实施中对地力培育进行指导、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和跟踪补充耕地种植管理等后续工作,为全面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好基础。
(三)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利用省级补助资金、耕地开垦费和指标转让资金落实补充耕地后期管护工作,并按规定落实、拨付和监督使用财政资金。
五、区(县级市)国土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和农业部门要依据有关政策和本地实际,建立健全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各项制度和管理措施。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一日
(联系人:梁志君,联系电话:83630199)
补充耕地后期管护抽查标准
为切实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做好补充耕地后期管护工作,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以下补充耕地后期管护抽查标准。
1、分年期标准 1.1 第一年
区(县级市)农业部门作为地力培育的指导责任单位,应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加强土壤改良与培育技术推广,指导农民采取增施农家肥、种植专用绿肥或豆科作物,秸秆还田,掺沙入泥、施用石灰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1.2 第二年
补充耕地质量需达到以下具体标准:(1)项目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工程无自然和人为损毁;(2)项目土壤耕作层厚度保证15厘米以上;(3)土壤质地以砂壤至壤土为主,表土疏松,土壤通气性好,心土紧实,保墒保肥;(4)经耕地地力培育和土壤改良后,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1.5%(其中水稻土应不低于2.0%),土壤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肥力指标相比开垦前提高20%以上,土壤性质得到明显改善;(5)新增耕地全部种植农作物,且农作物长势良好。
1.3 第三年
补充耕地质量需达到以下标准:(1)农作物成活率达95%以上,粮食作物产量达到该作物在当地平均产量的90%;(2)深耕深翻,加厚耕作层,促进生土熟化,改善耕作层理化性状,耕作 8 层厚度达到20cm以上,土壤pH值控制在5.5-7.0;(3)在项目实施期间必须连续种植农作物,严禁抛荒。
2、抽查内容
主要包括工程管护、地力培育和农作物耕种管理。
3、评定方法
实地勘查与查验资料相结合,各项指标达标的,评定补充耕地后期管护合格;有任何一项指标不达标的,评定不合格。
第二篇:加强我市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加强我市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
理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我市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任务愈来愈重,而全市后备土地资源却愈来愈少,为切实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保证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我市土地开发项目耕地质量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针对我市一些地方对补充耕地质量缺乏有效管理,对耕地重用轻养、补充耕地项目实施重工程建设轻地力培肥等问题,认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应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的力度。
一、提高认识,重视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对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不重视、质量管理不到位的状况。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各自履行好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切实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认真做好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管理工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实施好补充耕地项目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要依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有关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在项目申报前,认真搞好项目地点勘查,选择符合农业生产耕地基本要求的地块进行申报,规范项目设计,按照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和农业生产设施配套要求,项目建设要达到符合农业生产条件的基本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要将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用于补充耕地的土壤改良。农业部门要在项目实施中对培肥地力进行技术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业部门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指导意见,消除耕地障碍因素,培肥耕地土壤,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创造基础条件。
三、严把关口,规范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验收
在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前,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考虑开展耕地质量评定需要的时间,及时通知农业部门开展补充耕地地力评定工作。市农业局根据《江西省补充耕地管理暂行规定》,严格按照“三统一、三把关”,即“统一验收依据、操作规程、评价标准,严把勘察关、检测关、验收关”的工作要求,根据项目验收要求,组织耕地质量验收评定专家进行实地踏勘、采集土壤样品,经有资质的土壤肥料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出具书面检验报告后,以土壤检测报告为重要依据进行验收,形成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意见。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对补充耕地项目进行验收时,按照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和验收的有关规定和规范,依据项目目标和任务、工程建设质量、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意见、耕地等级评价结果等,综合评价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形成验收结论。对验收不合格的,要提出具体整改意见。项目承担单位整改结束后,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对整改内容进行重新验收。
四、加大投入,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市大部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后,都认真地落实了耕作主体,开展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种植了各种农作物,效益较好,但有些县(市、区)少数项目验收后,耕作主体不到位,种植作物不稳定,加上有的土壤肥力较差,工程后期管护不及时,影响了耕作者的经济效益,如不加强管理,势必出现新的撂荒。因此,各级政府要重视补充耕地的质量建设与管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好,农业部门要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充分应用已有农业技术成果,指导开展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良土壤的具体措施,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改革耕作制度,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加快补充耕地的土壤熟化进程,不断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五、强化监督管理,推动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上新台阶
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实施的全程监管,并在项目验收后开展补充耕地的等级监测,掌握补充耕地的等级变化情况。农业部门要在补充耕地项目验收时形成的本底数据基础上,适时开展补充耕地质量监测,及时掌握补充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认真落实,推动我市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上新台阶,保证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建设占用耕地补充审核
建设占用耕地补充审核
一、法定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
(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2012年修正版)第三十一条第三款
(三)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土地整治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川国土资发〔2015〕14号)第三条
二、申请条件
(一)政府重视,群众同意,资金有保障,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项目实施所需的路、水、电等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或相关工程正在建设,道路、水利、电力工程、村庄改造等建设方案和资金已经落实,可保证与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二)土地整理项目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各行政村应相邻,集中连片,建设规模一般不超过15000亩;
(三)土地开发项目规模不低于50亩,开发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坡度低于25°,海拔一般不超过3000米,具备道路通达和水源保障条件。河滩地开发必须具备达标的防洪河堤,或经批准建设达10年一遇标准的防洪堤坝工程。
三、申报材料
根据不同情况,由项目申报单位分别报送以下材料:
(一)申请(原件);
(二)勘测定界报告(原件,采用AutoCAD图形文件格式);
(三)项目规划设计报告(原件);
(四)预算书(原件);
(五)规划设计图及单体设计图(比例尺1:2000,重点部位1:500)(原件);
(六)专家评审意见(原件);
(七)土地权属证明(原件)。
四、办理流程
(一)项目申报单位到市政务服务大厅工程建设类集中受理窗口(以下简称窗口)提出申请。申报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形式的,窗口予以受理,并将申请事项信息及其申报材料扫描录入智慧政务平台(1个工作日);
(二)行政审批科对申请材料的要件形式进行初审(1个工作日);
(三)行政审批科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后,通过巴中市智慧政务平台运转到局耕保科办理(12个工作日);
报市政府审批或转报省政府审批(时间另计);
(四)项目申报单位到市政务中心集中受理窗口领取办理结果(1个工作日)。
五、办理时限 法定时限:20个工作日
承诺时限:15个工作日(不含市政府、省政府审批时间)
六、收费标准及依据 不收费
七、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市政务服务大厅工程建设类集中受理窗口:(0827)5280407 市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科:(0827)5267898
投诉电话
市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0827)2221890 网址
市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中心:http://zwhjy.cnbz.gov.cn/ 巴中市国土资源局:http://gtzyj.cnbz.gov.cn/
八、办理时间
9:00-12:00 13:30-17:00
九、办理地点
巴中市巴州区广场街67号
国有未利用地开发审核
一、法定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三款
二、申请条件
(一)政府重视,群众同意,资金有保障,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项目实施所需的路、水、电等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或相关工程正在建设,道路、水利、电力工程、村庄改造等建设方案和资金已经落实,可保证与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二)土地开发项目规模300亩以上、750亩以下,开发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坡度低于25°,海拔一般不超过3000米,具备道路通达和水源保障条件。河滩地开发必须具备达标的防洪河堤,或经批准建设达10年一遇标准的防洪堤坝工程。
三、申报材料
(一)申请(原件);
(二)勘测定界报告(原件,采用AutoCAD图形文件格式);
(三)项目规划设计报告(原件);
(四)预算书(原件);
(五)规划设计图及单体设计图(比例尺1:2000,重点部位1:500)(原件);
(六)专家评审意见(原件);
(七)土地权属证明(原件);
(八)部门审查意见。
四、办理流程
(一)项目申报单位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工程建设类集中受理窗口(以下简称窗口)提出申请。申报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形式的,窗口予以受理,并将申请事项信息及其申报材料扫描录入智慧政务平台(1个工作日);
(二)行政审批科对申请材料的要件形式进行初审(1个工作日);
(三)行政审批科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后,通过巴中市智慧政务平台运转到局耕保科办理(12个工作日);
报市政府审批或转报省政府审批(时间另计);
(四)项目申报单位到市政务中心集中受理窗口领取办理结果(1个工作日)。
五、办理时限 法定时限:20个工作日
承诺时限:15个工作日(不含市政府、省政府审批时间)
六、收费标准及依据 无。
七、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市政务服务大厅工程建设类集中受理窗口:(0827)5280407
市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科:(0827)5267898 投诉电话
市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0827)2221890 网址
市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中心:http://zwhjy.cnbz.gov.cn/ 巴中市国土资源局:http://gtzyj.cnbz.gov.cn/
八、办理时间
9:00-12:00 13:30-17:00
九、办理地点
巴中市巴州区广场街67号
第四篇:关于成立株洲市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和验收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的通知
各县(市)区农业局、国土资源局: 为贯彻落实湘国土资发〔2010〕9号文件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农业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精神,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强化耕地质量监管,加强全市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与验收工作的领导,株洲市农业局、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决定成立株洲市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和验收工作领导小组。
株洲市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和验收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胡里仁 株洲市农业局局长 副组长:何安国 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罗细明 株洲市农业局总农艺师
成 员:巫智敏 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
刘胜平株洲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 王青峰 株洲市国土资源局耕保科科长
邓艳平株洲市国土资源局耕保科副科长 贾 立 株洲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胡达理 株洲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株洲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刘胜平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株洲市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和验收专家组名单 胡里仁、何安国、罗细明、巫智敏、刘胜平、王青峰、邓艳平、易维民、喻可夫、贾立、胡达理
株洲市农业局 株洲市国土资源局
二○一○年十一月一日
主题词:耕地质量 建设 验收 领导小组 通知 株洲市农业局 2010年11月1日
第五篇:2011年嘉鱼县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总结
2011年嘉鱼县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总结
嘉鱼县土肥站
2011年,嘉鱼县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在省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农业局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节约用地,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坚持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两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工作宗旨,主动参与、积极响应、认真组织技术专家配合国土部门完成了今年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现将验收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1、成立专班,确保验收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由县政府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长、财政局长、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各镇分管领导为组成成员的嘉鱼县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土耕保股、农业土肥站等专业部门技术专家组成为技术指导小组,确保验收工作圆满完成。
2、建章立制,确保补充耕地面积规划落实。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评定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以及验收制度。2011年我县计划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586公顷,减少耕地160.9公顷,实际补充耕地851公顷没有涉及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3、改土培肥,确保了补充耕地见成效。新增的补充耕地,在农业局土肥部门技术指导下,充分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积极开展补充耕地土样化验分析,合理提出技术建议,土壤肥力水平明显提高,因地制宜种植作物,主要有:官桥村3000亩油茶、高铁1000亩果树、油菜、大豆等农作物,一年来,即实施了一项工程、改变了一片生态、培育了一个项目、带动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赢得了一片好口碑,以建设促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3、通力协作,确保验收顺利通过。在农业、国土等部门通力合作下,验收领导小组和专家技组对我县新补充的耕地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办法主要采取听汇报、看现场、抽查农户、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评定认为:我县2011年新增补充851公顷耕地经过农业技术部门指导,采集土样化验分析、改良培肥技术措施,补充耕地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完全适合种植农作物,验收合格。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建立联系会议制度。每季度进行一次交流会议,国土、农业部门互通有关补充耕地质量管理的信息。日常活动日常活动由由农业和国土业务部门不定期进行交流。两部门通过联系会议的方法,把问题解决好,确保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和验收顺利进行。
2、明确分工,落实工作责任。一是国土部门和农业部门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国土部门负责新增补充耕地的规划、土地改造平整和路购渠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农业部门新增补充耕地的质量改造和技术指导。二是联合设立地力监测点标志。分别在官桥镇官桥村、潘家湾湾镇四邑村和潘家湾村设立了三个耕地质量检测点,由国土部门负责标志设置和维护,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对监测点土样化验分析并及时提出合理的技术指导意见。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国土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定期进行督导检查,确保补充耕地建设质量,保证补充耕地不会用于其他用途。
3、落实经费,实行物化补贴。国土部门从土地出让金等经费中拿出部分经费,在农业部门技术指导下购买肥料补贴农户对新增耕地土壤进行改良培肥。
4、严格验收程序。严格按照初审、取样检测、验收结论签发等工作程序进行验收,确保数量补减少,质量不降低。对验收合格的及时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畴,建立台帐,设立保护标志,予以公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我县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对占补平衡保护耕地工作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落实工作还抓得不够扎实。二是耕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平衡,耕地占用多集中于城乡结合部,由于经济发展,占补矛盾突出,压力非常大。三是耕地开垦费用越来越高,影响造地积极性。四是受客观因素制约,占用耕地土壤肥沃,自然条件较好,而新开发的耕地自然条件差,短期内培肥工作跟不上,效果差。四是对新增耕地后续管理措施还不够得力。五是用于投入土地平整资金大,而忽视了对培肥土壤资金的投入。六是虽然建立联系机制,但国土、农业两部门各自为政开展工作,商量少、通气少等现象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下一步要采取如下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力度,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2、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积极开展土壤检测化验分析,进行技术指导服务。
3、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4、加强部门协作,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5、加大资金投入,建议设立改良培肥地力专项资金,确保补充耕地地力水平及时提高,早出效益。加强补充耕地后期管护,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6、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