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省统筹
补充耕地指标的通知
2007-11-06 浏览次数:552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落实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确保我省重大建设项目用地的占补平衡,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的通知》(浙政发〔2005〕34号)规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落实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我省耕地资源相对匮乏,滩涂和低丘缓坡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近年来,各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开展滩涂围垦和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为实现全省耕地占补平衡、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土地资源要素制约将长期存在并更加突出,保护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任务更加艰巨。通过滩涂围垦低丘缓坡开发造地,落实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是保证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需要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全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各地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落实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效措施,坚决落实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
二、严格把关,全面落实滩涂围垦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
(一)根据实际情况,省对2004年及以后动工的滩涂围垦项目(含宁波市,下同)统筹补充耕地指标按实际围成面积的20%调整为10%。
(二)对拟建的滩涂围垦项目,在上报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要一并提交项目所在地县(市、区)政府、国土资源局和项目建设单位三方与省国土资源厅签订的省统筹补充耕地协议书,作为围垦项目报批的附件。
(三)对2004年及以后已开工应签而尚未签订省统筹补充耕地协议书的滩涂围垦项目,在本通知下发之日起三个月内,项目所在地县(市、区)政府、国土资源局和项目建设单位三方与省国土资源厅补签省统筹补充耕地协议书。逾期不签的,暂停项目所在县(市、区)的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拟建滩涂围垦项目的审批。
三、完善政策,进一步加大省统筹补充耕地的支持力度
(一)调整滩涂围垦及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资金补助标准。将2004年及以后动工、滩涂围垦项目面积在4500亩(岛屿地区2250亩)以上的省重点滩涂围垦项目补助标准,由原来的1500元/亩(浙东南)、1000元/亩(钱塘江两岸)提高至3000元/亩;对规划开发全部用于建设用地的滩涂围垦项目不再给予省级财政补助;对落实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的省统筹部分补助标准由原来的6000元/亩提高至3万元/亩。
(二)加快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补助资金的拨付进度。为缓解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凡与省国土资源厅签订省统筹补充耕地协议书的滩涂围垦项目,在开工建设过程中可以着手编制垦造耕地项目的规划设计,待造地项目立项批准后,先拨付50%补助资金;按期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的再拨付50%补助资金。
(三)按期完成省统筹补充耕地并按垦造耕地的标准(土地平整、路渠配套、质量符合耕作要求)通过省级验收的滩涂围垦项目,按统筹造地面积的5%奖励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四)提高省委托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的资金补助标准。将资金补助标准从原来的6000元/亩提高到3万元/亩。造地项目立项批准后,先预拨50%的补助资金,按期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的再拨付50%补助资金,同时按委托造地面积的5%奖励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五)调整使用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的建设用地项目的耕地开垦费缴纳标准。凡使用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的建设用地项目,耕地开垦费按45元/平方米交纳。
(六)加强省补助资金的管理。省补助资金专项用于批准的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的围垦造地及省委托低丘缓坡开发造地的项目支出,结余部分可用于当地的土地开发项目建设。各地要切实加强省补助资金的管理,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要加强对省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
四、加强领导,切实推进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工作
省级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抓好这项工作,并对各地落实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积极采取措施,确保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及时落实到位,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六日
第二篇:滩涂围垦省统筹补充耕地协议书
滩涂围垦省统筹补充耕地协议书
(样
本)
委 托 方: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以下简称甲方)被委托方:××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乙方)
×××国土资源局(以下简称丙方)
×××项目建设单位(以下简称丁方)
根据浙政发〔2007〕 62号文件规定,现就滩涂围垦省统筹补充耕地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为保证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需要,实现全省耕地占补平衡,对乙方组织的***围垦项目按实际围成面积的10%统筹补充耕地指标,围垦项目面积***亩,统筹补充耕地指标***亩。
二、在***围垦项目上报可行性研究报告时,甲、乙、丙、丁四方要签订省统筹补充耕地协议书,并将此协议作为围垦项目报批的附件。
三、乙方为垦造耕地项目的担保方,丙方为垦造耕地项目的监管方,丁方为垦造耕地项目的实施方,三方各负其职,保证甲方委托任务的落实。
四、在***围垦项目开工建设过程中,丙方须组织完成委托垦造耕地项目立项并报省国土资源厅确认。
五、甲方支付乙方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补助资金每亩3万元。造地项目立项批准后,先拨付50%补助资金至乙方资金账户;按期完成并按垦造耕地的标准通过省级验收后,再拨付50%补助资金。由乙方按工程进度拨付至丁方。
六、丁方垦造耕地任务完成后,应及时向甲方提出验收申请,接受甲方组织的竣工验收。其中,垦造耕地实际完成面积由甲方指定的测量单位测量确定,资金使用情况由甲方指定的审计单位进行审计。验收合格的,甲方按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的5%奖励乙方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七、乙方按本协议规定垦造的耕地,其权属不变,但补充耕地指标由省统一安排使用。
八、本协议于200*年*月**日签订,未尽事宜,由四方协商解决。
九、本协议一式四份,四方各执一份,经四方盖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代表人:
代表人: 丙方:(盖章)
丁方:(盖章)代表人:
代表人: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5〕52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做好我省耕地保护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耕地保护工作的责任
近年来,我省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土地开发整理力度不断加大,耕地质量逐步提高,连续多年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未完全落实到位,考核、奖惩制度不健全,部分补充耕地质量不高等。耕地保护工作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政府主要领导要切实提高认识,要站在发展经济、维护稳定、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重视耕地保护工作。要按照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的要求进一步健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机制,各地政府一把手是耕地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领导,把耕地保护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履行耕地保护工作的具体职能,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在履行各自职能的同时,要做好与耕地保护工作的衔接,形成各部门都重视耕地保护工作的良好格局。
二、健全制度,严格考核,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为切入点,健全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把耕地保护考核情况纳入政府第一责任人离任审计的内容中。要进一步细化、明确各地政府对耕地保护工作的领导责任、奖惩措施。要规范目标责任书形式、内容、签订主体,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县、乡、村要按照有关要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中注明。
三、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全面贯彻“以建设促保护”的工作方针
各地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计划,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制度,提升基本农田等级,优化基本农田布局。积极引导建设项目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选址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工作,严把补充耕地验收关。要按规定使用耕地开垦费,按照集中资金、集中力量、统筹规划、统一部署、滚动推进的原则,安排一批补充耕地储备项目,用于省级重点工程的占补平衡。
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继续坚持以建设促保护,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在确保本区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同时,提高高标准农田的比例。安排土地开发项目要注意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要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相统一,与农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要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积极探索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的置换模式。
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要不断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强化保护措施,坚持基本农田“五不准”。省、市、县、乡四级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卡等档案材料要完整、准确,圆满完成新一轮基本农田调整划定上图工作,并及时报送省国土资源厅备案。要设立并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区标志牌。
四、强化监督,奖惩并重,积极创新耕地保护工作新机制
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省统计局要对全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实行严格责任追究,落实问责制。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不到位、擅自修改规划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耕地占补平衡落实不到位、超计划批地用地、虚报瞒报和伪造耕地保护数据等土地违法行为,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对计划执行情况良好、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得力、节约集约用地成效突出的地方,给予计划指标奖励。
要加强对基本农田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和监督队伍。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聘请责任心强、热心土地管理事业的各界人士参与监督工作,帮助各地政府及时掌握基本农田的使用情况和动向,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各地要切实完善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要积极探索构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按照主体明确、责任明晰、监督有力的原则,建立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各有关部门联动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扎实推进我省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第四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库管理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浙政发[2000]99号 【发布日期】2000-05-29 【生效日期】2000-05-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库管理工作的通知
(浙政发〔2000〕99号)
各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了确保全省各类水库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效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现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浙江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就进一步加强水库管理工作作如下通知:
一、一、充分认识加强水库管理的重要性
我省目前已有各类水库3700多座,为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年来,水库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但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水库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违规修建水库,工程老化失修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水库的安全。水库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库一旦失事,后果将不堪设想。各级政府和有关水库主管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对水库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检查监督,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二、二、进一步明确水库管理的责任
各级政府对所管辖水库的安全负总责,哪一级政府建设、管理的水库,由哪一级政府对其安全负责;各级水利、电力、建设、旅游、司法、林业等有关水库主管部门和水库业主,对所管辖水库的安全负责。
目前仍由乡(镇)管理的中型水库,一律划转县水利部门管理。乡(镇)、村所管辖的小
(一)型水库,其安全由乡(镇)政府和县水利部门共同负责,以乡(镇)政府负责为主。乡(镇)、村所管辖的小
(二)型水库和总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下的山塘,其安全由乡(镇)、村共同负责,以乡(镇)政府负责为主。以私人投资、股份制等形式兴建的水库,其安全由水库业主负责。
水库防洪抢险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库大坝出现险情征兆时,当地政府和有关水库主管部门应及时采取抢险措施,明确抢险责任人,并向上级防汛防旱指挥部报告。
三、三、强化对水库管理的行业监督
水库管理技术性强、要求高,必须加强行业监督。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依法对水库安全实施行业监督。凡我省范围内已建、新建、续建、改建、扩建、加固的所有水库,其建设过程和运行管理,都应当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督,有关水库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水库管理单位、水库业主都要认真及时落实监督意见。
(一)新建水库要符合流域规划,建设方案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签署规划同意书。不论是哪个部门建设的水库工程,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都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按基建程序报批。总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或坝高30米以上的水库,要建造防汛管理用房和水文设施,配备报汛及报警系统,确保供电、道路和通讯畅通。水库必须通过蓄水安全鉴定,并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各水库主管部门应对其所管辖的水库,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和安全鉴定,并将结果报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新安江、富春江电站大坝的注册登记和安全鉴定报告应抄送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汛前,各水库主管部门要按省防汛防旱指挥部的统一安排,进行防汛检查,落实防汛措施。
(三)对各类水库要按规定编制控制运行计划,报水库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的控制运行计划报同级防汛防旱指挥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水库要抬高汛限水位,须经同级防汛防旱指挥部批准。在建水库工程的度汛方案按规定报批后,应抄送有关防汛防旱指挥部备案。水库管理单位或业主必须严格执行经批准的控制运行计划、度汛方案和防汛防旱指挥部的调度指令。
(四)水库大坝必须依法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禁止在库区内围垦、填库、建房、排污、弃渣;不得在大坝管理和保护范围内进行危害大坝安全的活动。开发利用水库旅游资源,应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旅游项目设置和旅游设施建设必须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统一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库安全实施行业监督。总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安全监督;总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1亿立方米以下的水库,由市(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安全监督;总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水库,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安全监督。
四、四、落实水库的管理机构、人员和管理经费
要根据水库规模设置相应的专管单位或专管人员。总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或坝高30米以上的水库,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单位。其他小型水库,有条件的也应建立管理单位,没有建立管理单位的必须落实专职管理人员。水库管理单位应按规定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水库管理单位领导必须掌握水库工程及其管理的基础知识。各级政府要重视水库管理单位领导素质的提高,逐步使大型水库管理单位的主要领导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中型及小
(一)型水库管理单位的主要领导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水库管理单位领导和专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
各地要统筹解决水库的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水库的发电、供水等经济收入应优先用于解决维护运行管理经费的不足。对以防洪为主的水库,其运行维护管理经费,按照政府投入与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筹措解决。
五、五、继续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水库病险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水库除险加固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水库主管部门要高度警惕水库病险问题,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优先安排水库除险加固经费,一如既往地做好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要加强水库的安全检查,一旦发现水库病险症状,水库管理单位或业主要及时处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设计必须报水库主管部门或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凡是没有除险加固的不安全水库一律不能蓄水,没有加固好的病害水库要严格控制蓄水。对在技术、经济上不值得进行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及灌溉等用水量已减小或已被替代的水库,经论证后应予降级使用或报废。水库降级使用和报废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对玩忽职守致使水库失事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浙江省人民政府
二000年五月二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通知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浙政[1994]10号 【发布日期】1994-07-10 【生效日期】1994-07-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通知
(浙政〔1994〕1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加快我省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步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推动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努力保证外贸出口持续稳定增长
进一步树立“大经贸”的观念,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外贸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省级专业外贸公司、市地县外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出口创汇。各级各类外贸企业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出口创汇意识,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采取有力措施,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以扩大出口创汇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力争全省外贸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继续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发展传统市场的同时,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贸易方式,发展一批海外营销点,大力开拓新市场。进一步加强贸工、贸农、贸技结合,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采取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选准出口创汇的骨干商品,建立生产体系和基地,以增强我省扩大出口创汇的后劲。
二、二、加快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
实现出口创汇的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要围绕“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外贸体制改革目标,深化外贸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促使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
各级外经贸部门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化外贸企业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外贸企业可逐步改组成为国家独资或控股、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改制成为规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各级外经贸部门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大中型外贸企业可设立监事会,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各类外贸企业要加强经营管理,健全财务核算,抓好内部挖潜,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分配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三、三、稳定和完善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
为保持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发展,我省已实行的行之有效的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要继续保持相应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加以完善。
继续实行鼓励出口创汇的政策。对超额完成出口创汇任务,成绩突出的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省政府每年给予表彰。近几年,省级外贸企业实行的工资奖金与出口创汇、经济效益挂钩的政策,对扩大外贸出口,稳定职工队伍,起到了促进作用。这项政策要继续实行,并进一步加以完善。各地可参照省定原则,从当地实际出发,对出口创汇企业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内部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拉开分配档次。对出口创汇有突出贡献的干部职工,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给予重奖。
设立外贸出口发展基金。从今年起,外贸企业从承包制改为赋税制。为扶持外贸企业发展,扩大出口创汇,省政府决定对省级外贸企业交纳的所得税,按照“取之于外贸,用之于外贸”的原则,采取“先征后返还”的办法,用于建立外贸出口发展基金。具体返还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外经贸委另定。这项基金由省财政厅实行专户存储,专项管理,主要用于扶持机电产品出口和出口难度较大商品的经营运筹,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建立外贸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扶持贫困地区的外贸出口等。基金的使用,由省外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方案,经省财政厅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各地可参照省里办法,制定扶持本地外贸出口的措施。
继续实行扶持外贸出口发展的信贷政策。各级金融部门对各类外贸企业的出口贷款应予优先安排,重点保证。要多方筹措资金,力争做到贷款规模与出口规模同步增长。为支持工业、外贸企业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对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等进出口,要提供政策性的信贷支持。切实做好出口退税工作,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简化手续,做到按国家规定及时、足额退税,缓解企业资金困难。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严厉打击骗税的不法行为。
四、四、加强外贸的宏观管理
外贸体制实行重大改革以后,要更多地运用法律、经济手段调节对外贸易活动,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各级外经贸部门要增强法制观念,认真贯彻《 对外贸易法》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海关、商检、工商等部门要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维护正常的外贸经营秩序。
为保证全省出口的稳定增长,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外贸出口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各级外经贸部门应加强对各类外贸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活动的检查,并督促企业按统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及时准确编制上报各类报表。对市(地)县外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由各级外经贸部门按属地原则进行管理。要实行出口创汇分级负责制,各市政府、行署和省级外贸企业的主管部门对省政府负责,各级外经贸委对同级政府负责。
各级外经贸部门要严格实行出口商品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制度,按国家规定和“公平、公开、竞争、效益”的原则,做好配额许可证的分配和发放工作,并加强余缺调剂和使用跟踪管理。要增强管理的透明度,每年配额的分配实施结果,凡不涉及商业秘密的都要公布,以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积极为具备条件的县级外贸公司、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和科研院所申报赋予对外经营权,继续拓展目前业已形成的多层次、多渠道、多行业进出口贸易的格局。凡获得对外经营权的企业都负有为国家出口创汇的义务,并要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
五、五、加快对外经贸队伍的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各级政府和各外经贸主管部门,要重视和支持对外经贸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继续办好现有的外经贸院校,并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方式培养一批外经贸合格人才。当前要特别注意培养既懂对外经济贸易、又有一定生产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制订优惠政策措施,引进一批熟悉国际贸易、法律、财务等方面的人才。
要坚持“两手抓”。各级对外经贸部门都要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拓展对外贸易的同时,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在经贸干部职工队伍中,开展经常性的倡廉反腐教育,努力造就一支思想作风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外经贸干部职工队伍,适应迅速发展的对外经济贸易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六、六、加强对外经贸工作的领导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关系到浙江经济发展的全局。各级政府要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针,进一步加强对外经贸工作的领导,更好地指导外贸体制改革工作,协调解决好外贸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进一步加强各级对外经贸管理部门的建设,强化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的职能。各级外经贸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为党政领导决策当好参谋,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主动积极地为企业服务。海关、商检、银行、财税、外管、工商和交通等有关部门,要更好地为扩大出口创汇服务,积极主动地为出口企业排忧解难。
全省上下要齐心协力,千方百计支持外贸扩大出口,为外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外贸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全省对外贸易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浙江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