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路铁路沿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县“贵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沿线
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现代基础产业。党的十六届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培植力度,经过全县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努力,形成了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脱毒马铃薯等种植规模上1万亩的农业产业。为了适应新阶段农业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贵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资源优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县的发展战略,制定本规划。一、**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条件
(一)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生产现状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贵州省蔬菜、水果、马铃薯等主产区之一。党的十六届全会以来,为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我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结构调整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我县农业的区域特色和产品特色,形成了农产品的规模总量和市场优势,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从2001年起,我县陆续开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和探索,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普安、大河的马铃薯,合江、大河、丰乐的番茄、辣椒,三合的大蒜、早玉米,交梨的葡萄,九阡、周覃的九阡李,都江、大河的椪柑、脐橙等农产品出现了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是种粮的两倍甚至更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全县有水果面积31500亩。其中柑桔栽培面积9500亩(主要为温州蜜柑、椪柑、脐橙),柚1600亩,梨8150亩,李3000亩(主要为九阡李),杨梅1000亩,枇杷200亩,板栗3300亩,葡萄8450亩,年水果总产量2427.5万公斤。全县的商品蔬菜面积34000亩。其中:三合、丰乐、大河、合江4个乡镇早春种植的早蒜苔、番茄、辣椒、黄瓜、豆类等蔬菜基地面积达11300多亩,规模生产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蔬菜年总产量15.64万吨,平均亩产量4000多公斤,主要销往省内的都匀、贵阳、凯里、安顺、遵义及两广城市,其中本地线椒有少量出口日本、泰国,番茄出口港澳地区。脱毒马铃薯: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了26500亩,以大河、合江、普安、丰乐、三合种植面积较大,品种主要为费乌瑞它、威芋三号、大西洋等,年产量18000吨左右,主要销往上海、湖南长沙、福建厦门和湖北武汉等城市。水晶葡萄:水晶葡萄在我县栽培有较长的历史,由于其耐贫瘠,栽培管理容易,耐贮运,而在我县低海拔地带栽培,成熟时间比都匀、凯里、贵阳等提早20—30天成熟上市,在群众的精心管理下,生产出的水果味甜而香,很受消费者欢迎,成为我县的主栽水果,栽培面积已达7200亩,挂果面积6200亩,年产量近7000余吨,主要销往广西、重庆市场及省内的贵阳、凯里。椪柑、脐橙:椪柑、脐橙主要栽于都柳江沿河一带,由于我县具有独特的气候,冬温夏凉,果园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生产出的椪柑、脐橙个大而味甜,深受消费者欢迎,群众自发栽培面积已达4100亩,已成为我县的特色水果之一,年总产量5200吨,主要供应省内市场。2、生产销售企业与市场建设现状
目前,我县合江镇奇江村、大河镇怀所村、丰乐镇鼠场村、三合镇晨光村、猴场村、水龙乡水龙村、三洞乡下街村、中和镇姑引村等八个村已获得贵州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所生产的大蒜、番茄、辣椒、早玉米、马铃薯已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周覃镇板料村、场坝村、三院村、播花村已获得贵州省无公害大米产地认定,都江椪柑、大河脐橙已通过无公害产地检测,目前正在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为提升县内所产蔬菜、水果市场占有率、竞争力,我县成立了农药残留和亚销酸盐检测中心,在产前,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在产中,经常性地对生产基地进行监控;在产后,对采收上市的蔬菜、水果进行检测,在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并注册启用了“江柳”牌果蔬商标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我县农产品在两广市场深受欢迎。由于多方原因,现在,我县还没有一家上规模的生产销售企业,也没有一个专业批发市场,收购商大多是在田边地角收购。具有一定带动能力和辐射效应的果品生产销售企业只有国营大河农场、都江镇果业协会、交梨乡葡萄协会;蔬菜销售主要是依托广东东莞润丰国际贸易市场、广东江南市场、黔南州天雨公司等企业。因此,销售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县果蔬生产的瓶颈。(二)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优势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种植业结构上,普通粮食作物比重仍然偏大,优质专用粮食和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少;在区域布局上,产业和产品结构单一,布局分散仍然突出,发展不够,不适应市场需求;在产品质量上,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二是市场信息网络和营销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结构调整盲目性大,制约了特色优势农产品科学布局。三是缺乏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科技成果少,储备不足,对优势产业的巩固和提升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村市场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滞后,制约了农产
品比较优势的发挥;五是相当多的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还处于原料型阶段,品种培育、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工作力度不够,步子不快;六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企业管理粗放,成本高,效益低,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三)加快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
我县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也面临一些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多个1号文件,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县委、政府也结合实际,制定了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措施,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优势产业发展思路。这为今后一段时期优势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以及泛珠江经济区(9+2)的建立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启动,为我县优势产业的全面升级和规模扩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三是近几年来,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加强,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显著地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各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加快发展我县农业优势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贵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的修建为我县农产品南下两广及出口港澳和东南亚市场提供了便捷通道,大大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输成本,使我县农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二、**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规模化、优质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依托资源优势,统一规划布局,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培植壮大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农业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发展原则
——面向市场,讲求效益。牢固树立为卖而产、为赚而调的观念,立足优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好、竞争力强的产品。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瞄准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必须把市场需求和资源、经济、技术等优势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统一规划,重点扶持,推动人力、财力、物力向优势产品和产区集中,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产业化经营,订单化开发。以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加工增值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促进订单农业发展,使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打造品牌优势。——依靠科技,提质降耗。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重点,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和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农业降耗增效技术,完善检验检测和监督体系,切实提高优势农产品品质,打造质量优势。——政府主导,企业推动。政府要在资金投入、引导调整和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参与农业开发,走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通过龙头企业的推动作用,带动优势产业开发,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农民自愿,搞好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决定种(养)什么,种(养)多少。以建设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切实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休地位和合法权益。(三)发展目标
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按照“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的市场经济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新兴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名牌农产品。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有较快增长;龙头企业有较大发展,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有明显提高。到2013年,全县种植产值和加工产值要达到4.3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其中30%以上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三、**县农业忧势产业区域布局和发展方向
根据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近期(2008-2018年)将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马铃薯、蚕桑等确定为农业优势产业,优先规划区域布局,重点扶持发展。(一)无公害蔬菜产业。我县蔬菜已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200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7万亩,总产量8.2万吨,总产值0.5亿元,属全省重要的商品蔬菜主产区。我县蔬菜生产优势十分明展:一是品种资源丰富,蔬菜种类增多,目前全县栽培的菜种有十余个。二是境内地域有一定差异,地貌复杂,类型多样,为“四季常青”的蔬菜生产上市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冬春早蔬菜和夏秋蔬菜,在县内外市场显示出丰富淡季供应的独特优势。三是生产菜区扩大,初步建立了一批相对集中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生产和流通的经营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四是无工业污染,具有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产地优势。蔬菜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是:围绕大中城市供应,扩大外销和精深加工,优化布局,以北部6乡镇为重点,南部7乡镇为补充。利用气候优势,打造“季节品牌”和“绿色品牌”,突出冬春早菜和夏秋补淡蔬菜,重点发展茄果、瓜类、葱蒜类等优势品种,组织实施“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建立一批绿色优质商品蔬菜基地。加快龙头企业的扶持,健全和完善质量监测体系,抓好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的产地、产品认证申报工作,提高蔬菜产品的安全性和无害化,增加外销量。2013年,全县蔬菜面积发展到12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外销量达90%以上。基地实现无害化生产和供应。
(二)优质水果产业。我县的气候复杂多样,适合亚热带水果生长,具有果品多样性和果实早熟和晚熟的补谈优势。目前,全县的水果生产,无论面积、产量、产值、人均占有量均居全省前列。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对水果消费的需求将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我县水果尤其是本地特色水果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今后的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是:地方优势果种与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发展相结合,水果生产与产后加工营销相结合,建立一批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加快品种改良,改造一批老水果基地,加大名优特水果引进种植,提高采后加工保鲜、分级包装水平,扶持一批果品流通和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水果产业。通过3至5年的努力,将交梨、三合的葡萄、大河的脐橙、都江的椪柑、九阡、周覃、扬拱的九阡李培植成为种植规模各2万亩,产量6万吨,产值达亿元的大产业;全县各种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1.5亿元。
(三)马铃薯产业。2006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12万亩,单产1157公斤。鲜著总产3.6万吨,在全省马铃薯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投资,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商品原料及菜用薯、马铃薯食品和淀粉的精深加工业,形成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建立以三合、普安、丰乐等乡镇为重点的加工型品种生产基地,合江、大河、周覃等乡镇为主的菜用、反季原料生产加工型基地。2013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6.5万亩,鲜薯产量8万吨,产值0.8亿元。
(四)蚕桑产业
2006年,我县在考察了广西、四川等省区的蚕桑产业生产后,决定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蚕桑产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为此,县委政府拿出2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用于发展蚕桑生产,当年发展2000余亩,2007年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80万元,为将该产业做大做强,2008年将利用15万元资金购买蚕具扶持蚕农,用30万元建一个烘烤房,桑园面积扩大到1万亩,2009年种植规模达到2万亩后,引进建设一个丝绸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蚕桑产品附加值,到2013年,力争桑园面积达到6万亩,年饲养桑蚕20万张,产值1.2亿元。(五)辣椒产业我县本地皱皮线椒种植历史悠久,年种植面积均在两万亩以上,南部片区乡镇生产的本地线椒更是出口日本、泰国等东亚和南亚市场,为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计划到2013年种植面积扩大到8万亩,产值0.64万元。(六)无公害茶叶基地开发和利用荒坡资源,在三合、合江、丰乐、水龙等乡镇扩大以甜茶为主的茶叶种植面积,按照“品牌带动、适当集中、规模生产”的发展思路,力争到2013实现种植面积3万亩,产值0.6亿元。(七)中药材产业桔梗、板兰根、杜仲等是我县盛产的中药材,由于山高林密,这些药材均为野生,质量较好,因此一到采收季节,大批商贩纷纷前往收购。为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在东片区的都江、打鱼、拉揽、坝街、羊福、巫不、南片区的扬拱、九阡、恒丰等乡镇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力争在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产值达到0.52亿元。(八)花卉产业花卉产业是土地利用周期和投资回收期较长,而收益率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自然条件极适宜于各类花卉生长,加之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盆栽花卉和绿化苗木的比较优势,因此,规划在三合、普安、交梨、丰乐等乡镇建设1.5万亩花卉生产基地,产值0.75亿元。(九)市场体制建设为推进全县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建立县级信息平台1个,乡镇信息站(点)20个,专业农产品市场信息点5个,农村专业户网点50个,指导10个乡镇组建1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10个2000m2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一个200吨的冷库,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信息体系和市场体系,掌握市场信息,以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向规模经营的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向专业化、集约化和区域化转变,传统产品向优势产品转变,单一的生产向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化过渡,低产业、低效益向高科技、高效益转变。抓好优势在产品基地建设,一是要抓好规划指导。各乡镇将围绕8个农业优势产业(品),按照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原则,作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定位,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导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一乡一品、数乡一品的要求,搞好区域布局,形成板块基地,形成优势产业带,把优势产业带做大做强。二是抓规模。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千家万户向优势产业带集中,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实现大规模、大基地发展,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三是政策扶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承包地转包、租赁、入股行为,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四是整合力量强势推进。县委、政府将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对现有的农业项目和资金要整合起来,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提高效益的原则,向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倾斜。引进和鼓励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参与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区,培植一批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市场公认的知名品牌,整体提升我县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优势产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核心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增加科技含量。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要重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大农业科技攻关,把握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以提质、增产、增收、增效为目标,围绕优势产区的种子种苗、保优高产栽培、科学饲养管理、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的发展,对优质品种选育、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生产技术、优质品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包装、储运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面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加快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等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和应用。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水果无病毒苗木、高换高接、果实套袋等优质栽培加工技术;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的科学种植技术;推广防灾减灾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坡改梯技术、农村沼气池建设技术、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搞好农产品的分等分级,改变混等混级包装销售,为优势农产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援。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完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努力增强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农科人员的积极性。(三)抓好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
标准化生产是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的客观要求,是应对wto的关键,是实现农业产品到农业商品,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要抓好全程化的标准生产。从生产、精选、加工、包装、流通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生产环节要切实引领和指导农民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科学用肥、安全用药,发展无害化生产和专用化、优质化生产、为加工提供优质、标准、适用的原料。加工环节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系列化生产,创出精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到2013年,全县建成一批以三合、大河、合江、丰乐、交梨、周覃、九阡、都江等乡镇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马铃薯、蚕桑、优质水果等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规模达25万亩。加工、流通环节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用品牌扩大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二是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重点是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优化提高生产工艺和加工工艺,不断把农业标准化生产上档升级。三是要依靠加工企业组织生产。加工企业是标准化生产的龙头,通过加工企业向农民提供种子、技术、生产标准,对产品进行统一回收,使标准化生产真正落到实处,四是要依法保护标准化生产。依法加强市场监管,严禁生产、经营、使用病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兽药、饲料;对各种假劣产品、假冒商标要依法严厉打击,通过打假打劣保优,切实保护好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四)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促进粮食、蔬菜、水果、茶叶、蚕桑等优质农产品的开发。一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二是积极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三是建立农产品安全监测站;四是逐步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五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农业环境污染,实行农业环境污染的索赔和治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使消费者吃上放心粮、放心肉、放心菜、放心果,使我县农产品有效的占领市场。(五)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优势农产品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要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优势农产品”的新观念,以开放的姿态、改革的举措、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和扶持有实力、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在优势产区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优势产业开发。对现有的那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带动能力、产品市场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继续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使之发展壮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及开拓市场、引导基地、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加工增值、产品购销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采取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租赁经营、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使企业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要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力争到2013年,全县有5家企业达到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其中州级以上的2家。(六)积极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我县农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市场开拓不够。要牢固树立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从单纯抓数量向抓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从注重生产向立足市场组织生产转变,搞好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支持县乡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站)建设,与全州、全省和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向农民和企业传播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和农户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等,积极培育技术、劳务、资金、信息等要素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要依托龙头企业、营销组织、运销大户、大型超市和其他中介组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形成产销联结链。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招商、经贸洽谈活动,支持建立营销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促进我县名、特、优、新农产品扩大外销。五、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2008—2013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为全面完成规划建设任务,全县上下一定要解决思想,勇于创新,按照“国家投入为引子、财政、信贷投入为补充,群众投入为主体”的工作思路,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一是争取国家农业专项资金。按照国家农业投资方向,进一步加快规划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大项目的争取力度,争取列入国家重点农业项目投资计划。二是积极争取省、州专项资金。在争取省农业厅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省、州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资金以及以工代赈、国债项目等配套资金。三是争取信贷扶贫资金。利用州、县助民增收贴息贷款,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四是吸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鼓励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参与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五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动员受益村组群众,投资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六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减免有关费用,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县“贵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沿线农业优势产业规划项目9个,总投资323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490万元,地方投资4290万元,群众投入13600万元。项目类别投资如下表:**县“两高”沿线农业优势产业规划投资概算表编号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万元)备注国家投入地方投入群众自筹1蔬菜产业7100225055043002水果产业6000120050043003马铃薯产业195011002006504种桑养蚕240080030013005辣椒产业2400100012012806茶叶产业150010003002007中药材产业250014001809208花卉产业225013003006509信息体系与市场62804440184010合计3238014490429013600**水族自治县农业局二oo七年九月第二篇: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自2002年底,自治区制定实施《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2003—2007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构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区域”产业体系,强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扩量增效,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全区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0%以上,中宁枸杞、吴忠奶业、西吉马铃薯等主产区产业收入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30%以上。全区基本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产业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集中度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支撑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低,产业链条短,缺乏强势龙头企业的带动;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品牌培育滞后,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的知名品牌稀缺,靠品牌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农业投融资渠道单一,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等。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加快构建特色农业新体系、力促设施农业新发展、推动产业化经营新突破、增强农业装备新实力”重大部署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的要求及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2年)》、《关于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特制定《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一、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走具有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具有宁夏特色现代农业之路的有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优势产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产业大县和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突破产业瓶颈制约,强化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带动能力,加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发展具有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瞄准现实需求,超前预测潜在需求,坚持扩量、提质、增效并举,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合理增长,全面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带。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统筹特色优势产业“三大区域”布局,每个县(市、区)着力加速膨胀1到2个主导产业,兼顾发展一般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统筹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强化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坚持科技引领原则。紧盯做大做强做精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构建产加销、农工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重点
(一)战略性主导产业。1.枸杞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以中宁为主体、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的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50.9万亩,比2003年增长95.7%,干果总产量7万吨;全区培育枸杞加工企业138家,规模以上27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近20%;宁夏枸杞干果流通量占到国内市场总规模的46%,全年枸杞干果及深加工制品出口量达7000吨,居全国主导地位,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中宁枸杞专业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发挥着全国枸杞重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的作用。
主攻方向:加快枸杞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加强绿色枸杞、有机枸杞出口基地建设,着力提高枸杞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枸杞采摘机械研究与开发,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培育和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枸杞加工、营销龙头企业。
优势区域:加快建设以中宁为核心、清水河流域和贺兰山东麓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带。重点建成中宁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区和贺兰山东麓区三大产业分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干果产量达到16万吨以上,加工转化率超过30%。
2.清真牛羊肉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以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构成的产业带。2007年肉牛饲养量150万头,肉羊饲养量1055万只,分别比2003年增长56.3%和13.3%,牛羊肉总产量17.4万吨,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58%;全区建成清真牛羊肉加工企业7家,其中5家达到清真肉品屠宰加工国际标准,取得“出口肉品加工企业”资质;建成平罗宝丰、吴忠涝河桥、西吉单家集等较大的区域性牛羊肉专业交易市场,吸引了周边省区养殖、贩运户入市交易。
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良种牛羊种质资源,健全杂交改良和纯种繁育体系,加快滩羊保护性开发;加强饲草料调制和高效饲养技术推广应用,逐步实现牛羊肉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市场供给;大力培育强势龙头企业,打造“清真”名牌产品。优势区域:进一步加快建设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00万头,出栏90万头,平均胴体重达到170公斤,牛肉产量达到15.3万吨;羊只饲养量达到1500万只,出栏802万只(羔羊400万只),羊肉产量12万吨,其中:滩羊饲养量达到600万只,出栏300万只,滩羊肉产量3.9万吨,滩羊裘皮150万张以上。
3.奶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以吴忠市和银川市为核心区、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发展区的产业带。2007年奶牛存栏32万头,是2003年的2.5倍,鲜奶总产量94万吨,成母牛年均单产突破6000公斤,人均鲜奶占有量154公斤;培育乳品加工企业28家,年鲜奶加工能力100万吨、液态奶13万吨、各种奶粉5万吨。
主攻方向:继续引进国内外良种奶牛冻精,实施奶牛良种工程,持续提高奶牛生产能力;加快奶牛“出户入园”,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完善质量检测体系,提高牛奶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培育一批规模较大、产品品种较多、竞争力较强的乳品加工企业。努力形成奶牛养殖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带动、知名品牌引领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优势区域:优先发展银川市、吴忠市奶业核心区,加快建设中卫市、石嘴山市奶业发展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奶牛存栏达到80万头,鲜奶总产量达到300万吨;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10家以上,生产液态奶30万吨以上,各种奶粉12万吨以上;创建乳制品名优品牌5个。
4.马铃薯产业。
发展现状:已形成以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为主的产业带。淀粉加工、鲜食菜用、种薯生产“三驾马车”相互支撑、互为促动,2007年种植面积335万亩,是2003年的2.6倍,成为全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鲜薯总产350万吨;培育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2900余家,规模以上100多家,年可加工鲜薯150万吨,生产精淀粉20万吨、粗淀粉5万吨、糊化淀粉2.5万吨。
主攻方向:坚持开发种薯产业、提升淀粉加工、扩大鲜薯外销三业并举的发展方向,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主攻产业提质增效。建设“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全面提升种薯繁育能力,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单产和品质;积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大力开拓种薯和鲜薯外销市场,促进产业外向型发展。
优势区域:一是由引黄灌区、扬黄灌区构成的早中熟商品薯种植区域;二是中部干旱带中熟商品薯种植区域;三是以南部山区半干旱区为主的淀粉加工薯种植区域;四是以南部山区半阴湿区为主的晚熟菜用薯种植区域;五是以六盘山麓冷凉地带为主的脱毒种薯繁育区域。
发展目标:2008年后,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到2012年,鲜薯平均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总产达到 400万吨以上。建设三级脱毒薯繁种基地30万亩,生产优质脱毒种薯60万吨。品种专用化率达到80%,种薯脱毒化率达到60%,种植机械化率达到50%。
5.瓜菜产业。
(1)设施农业。
发展现状:发展区域由川及山,日光温室、移动温棚、大中小型拱棚并举。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41.7万亩,是2003年的3.5倍;全区70%以上的设施农产品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并成功进入香港、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主攻方向:扩大规模和提质增效并进,力促产业做大做强;坚持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大力实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多渠道增加投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机械装备和生产条件的配套建设;集成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强工厂化育苗中心和冷链贮运体系建设,保障种苗需求,打造物流营销平台。
优势区域:以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库井灌区为重点,兼顾新建扩灌区和集雨补灌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建成设施农业100万亩以上,其中:引黄灌区50万亩,中部干旱带23万亩,南部山区27万亩;温室(包括阴阳棚、食用菌棚)45万亩,拱棚55万亩。设施农产品总产量达到600万吨,质量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90%以上实现外销。设施农业用水效益达到25元/立方米。
(2)硒砂瓜。
发展现状:已形成以环香山地区为主体、牛首山山麓为延伸的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72.8万亩,是2003年的8.6倍,总产量78.6万吨,2007年底压砂地建成面积突破100万亩;宁夏硒砂瓜已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形成了稳定的销售市场,年外销量占总产的80%以上。
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优质化率;完善物流营销体系,加快产品流通;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硒砂瓜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优势区域:以环香山地区为核心区,辐射中宁徐套、喊叫水、鸣沙等周边区域。
发展目标:2008年后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到2012年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达到80万亩,硒砂瓜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
(二)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
1.优质粮食产业。
发展现状:产业带以引黄、扬黄灌区为主,包括小麦、水稻和玉米,2007年播种面积485万亩,比2003年增长31.1%,总产220万吨;建成粮食加工企业近2300家,年加工能力稻米18万吨、小麦中高档面粉20万吨、玉米淀粉60万吨。
主攻方向:建立健全优质专用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及繁育、推广体系,不断提高良种普及率和统供率;推进耕作制度和耕作方式改革,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病虫无害化防治,严格控制粮食产品农药残留,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打造知名品牌,建设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优势区域:一是引黄灌区优质小麦、水稻、玉米产业带;二是扬黄灌区粮饲兼用玉米产业带;三是原州、彭阳等优质饲用玉米产业带。
发展目标:到2012年,优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其中:小麦200万亩、水稻100万亩、玉米200万亩;优质粮食总产220万吨。优质小麦、稻谷和玉米加工转化率分别提高到20%、30%和30%以上。
2.淡水鱼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沿黄河产业带,2007年养殖面积35万亩,比2003年增长77%,水产品总量7.7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2公斤;全区70%以上水产品外销周边省区及西藏等地,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集散中心。
主攻方向: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适水产业”,扩大渔业生产规模;加快良种繁育及养殖配套技术推广,提高良种鱼苗的自给能力;加强渔业环境监测和水产品病害预测预报及质量安全检测,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鼓励引导开展水产品加工,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优势区域:以银川市为重点的现代渔业先导区;以石嘴山市、农垦国营农场、青铜峡市、中卫市等地为重点的“适水产业”开发区;以沙湖、青铜峡库区及宁南山区水库塘堰为重点的生态渔业建设区。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70%,各类水产苗种自给率达到70%;70%以上水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水产养殖、水禽养殖、水生植物种植、水上旅游产值比重分别达到70%、15%、5%、10%,渔业经济向多元化、多领域拓展。
3.葡萄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贺兰山东麓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22万亩,是2003年的2倍,总产量8万吨,其中酿酒葡萄面积13万亩,产量4万吨;全区有葡萄酒生产企业20家,葡萄鲜果加工能力6万吨。贺兰山东麓产区已成为张裕、王朝、长城等国内外知名葡萄酒公司竞相“逐鹿”的优质原料基地。
主攻方向:加快低产园改造步伐,加强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广绿色、有机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完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全程监控,保障葡萄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推进葡萄酒企业多元化战略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葡萄酒档次;加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全力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优势品牌。
优势区域:集中建设以贺兰山东麓为主体的葡萄产业带,加快建成永宁县、青铜峡市、红寺堡开发区及农垦系统四大主产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80万亩,总产量达30万吨,其中酿酒葡萄60万亩,产量20万吨;葡萄酒加工企业、庄园、酒堡发展到40家以上,葡萄酒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创建名优葡萄酒品牌10个以上。
4.红枣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灵武—红寺堡—同心—海原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是2003年的4.4倍,总产量4.5万吨;灵武长枣远销上海、广州等地,中宁圆枣南下成都等地;全区建成红枣节能冷贮冷藏保鲜库59座,贮量达40多万公斤。
主攻方向:加快技术研发,提高产后保鲜贮藏和商品化处理能力;培育一批以流通型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外向型发展;打造驰名品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优势区域:以中卫市环香山地区和吴忠市干旱风沙区为主的制干型中宁圆枣、同心圆枣生产基地;以灵武为主、辐射中宁、青铜峡等地的鲜食型灵武红枣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经过5年发展,在中部干旱带新增红枣种植基地100万亩,其中压砂地枣瓜间作20万亩,到2012年,全区红枣种植总面积达到140万亩,其中压砂地枣瓜间作30万亩,总产量达到1.4亿公斤以上;培育红枣保鲜贮藏、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30家。
5.优质牧草产业。
发展现状:产业带由引黄灌区粮草兼用、中部干旱带旱作草地和南部山区退耕地人工种草构成。2007年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624万亩,是2003年的1.7倍,其中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200万亩;优质青干草总产450万吨;全区建成草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累计生产出售草捆、草粉、草饼、草颗粒等加工品84万吨。
主攻方向:着力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加快多年生牧草人工草地的更新,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实现优质牧草的有效供给;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收获,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牧草加工及合理利用。
优势区域:南部山区多年生牧草种植区;中部干旱带一年生和多年生牧草种植区;引黄灌区粮饲兼用作物和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人工草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其中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800万亩以上,一年生牧草种植200万亩以上;年产优质干草620万吨;年加工、销售牧草产品50万吨。6.农作物制种产业。
发展现状:2007年玉米、麦稻、瓜菜、马铃薯等作物制种面积35万亩,是2003年的1.3倍,生产种子和繁育种薯共1.9亿公斤。
主攻方向:建立和完善以提高单产为主的繁制种生产技术体系和以提高种子质量为主的检测管理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带动能力;培育知名品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优势区域:稳定农垦国营农场,扩大惠农、平罗、青铜峡、中宁等地玉米制种基地;加快建设平罗、贺兰、永宁、利通、沙坡头区等稻、麦繁制种大县;以平罗、青铜峡、沙坡头区等地为重点发展瓜菜制种;稳步推进以西吉、隆德、泾源、原州为主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发展目标:到2012年,农作物繁制种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稻麦10万亩,玉米20万亩,瓜菜10万亩,马铃薯30万亩;生产种子总量1.36亿公斤,繁育脱毒种薯60万吨。
(三)地方性特色产业。
1.苹果产业。
发展现状:形成以吴忠市利通、青铜峡、中宁等县(区)为主的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40万亩,是2003年的1.3倍,总产量40万吨;培育加工企业5家,苹果加工总能力达40万吨以上,生产优质苹果浓缩汁6万吨以上,全部出口欧美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主攻方向:调整品种结构,加工、鲜食并重,合理确定早、中熟品种种植比例,拉长鲜食果和加工原料果供应期;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加工能力,提升转化水平。
优势区域:建成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和南部黄土丘陵区三大适栽区,重点发展吴忠和中卫两个产业大市。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苹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10万亩以上产业大县5个,总产量达到70万吨以上。苹果加工率达到80%以上,年生产浓缩果汁11万吨。
2.道地中药材产业。
发展现状:初步形成了六盘山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和引黄灌区三个特色鲜明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带。2007年种植面积25.9万亩、产量4.95万吨,均为2003年的1.6倍。
主攻方向:着力建立野生道地中药材资源修复、培植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以提高育苗、种植成活率及单产为主攻方向,重点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引领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引进、发展、壮大一批道地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产业发展。
优势区域:一是中部干旱带沙生药材种植区,包括灵武市东部山区、吴忠利通区东部山区、盐池县中北部和红寺堡开发区。二是六盘山阴湿山区道地中药材种植区,包括隆德、泾源两县全境和西吉、彭阳、原州等县(区)的阴湿冷凉地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70万亩,林药间作60万亩,资源修复和培植400万亩。把我区中部干旱带建成国家级道地乌拉尔甘草生态保护区、人工种植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和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商品甘草集散地;把六盘山区建成国家级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区)政府要把加快集聚提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突出规划目标的导向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强力推进。要按照自治区总体规划及各产业专项规划,科学确定本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区,抓紧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督查考核。要按照相关产业区域布局,以主产县(市、区)为主持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区域协调,实现整体推进。自治区农牧、林业、发展改革、财政、科技、水利、扶贫等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完善扶持措施,积极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确保本规划顺利、有效实施。
(二)加大扶持力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主动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投入力度。继续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各级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业基本建设、科技专项等项目资金,扩大“以奖代补”资金额度,重点扶持产业带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增强市场主体意识,积极加大投入,探索农民通过资金、技术、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务等生产要素入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新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出口创汇农业。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贮藏、运销、加工等环节的资金需求。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承贷承还方式资助农户,为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和覆盖面,提高财政对保费的补助标准。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打造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平台,形成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三)强壮产业大县。综合考虑各县(市、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资源禀赋、规模现状、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等机制,加大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促进土地、资本、装备、人才、技术等合理集聚,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向重点产区集中,逐步形成一批主导产品突出、经营规模适度、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大县,加速提高产业集中度。
(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在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大县,着力推进动植物良种繁育推广、疫病防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集雨补灌、土壤培肥、农村清洁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开发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和农机化技术,优化装备结构,提高机械化生产、加工水平。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培育一大批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研发推广机构”的要求,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引领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整合各类农业科研资源,组织力量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科技攻关,重点突破种养业品种引进、选育和改良,动植物疫病防控,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技术“瓶颈”。进一步健全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一批成熟的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集成组装配套,创建综合性技术示范园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大“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实施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六)提升产业化水平。立足产业整体开发,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确定发展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支持力度,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业链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七)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物流营销平台”的要求,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特别要加强枸杞、瓜菜、马铃薯、淡水鱼等鲜活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提高农产品集散速度,形成产地市场、批发市场和终端消费市场相衔接,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相配套的市场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农产品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拓展外销通道。着力扶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产品贮运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和商标战略,鼓励有产地特色的农产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坚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通过举办和参加区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提高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县建设,组织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加强农产品质检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突出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质量、基地生产、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强化检验检测手段,加大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篇:公路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公路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市政府办 公室《关于印发东营市公路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 知》(东政办字〔2016〕77 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决定利用 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开展全县公路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
现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目标要求 按照“属地管理、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规划引领、标本兼 治”的原则,以拆违治乱、整修穿城穿村镇沿街建筑外立面、提 升绿化水平、修建骑行绿道为重点,高标准对铁路、高速公路、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沿线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基本消除公路铁 路沿线环境脏乱差现象,沿线周边宜林地段绿化率达到 98%以 上,打造绿色生态交通走廊,基本实现公路铁路沿线环境整洁、美观。
二、治理范围及任务标准 县域内寿平铁路,长深、荣乌高速公路,河辛路、东青路、潍高路、新潍高路等省干线公路,乐安大街、綦公路、康安路、傅家路等县城区及各镇街辖区内县乡公路。
(一)拆除违法建设。铁路沿线 50 米范围,高速公路两侧 500 米范围,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两侧 100 米范围。对公路铁 路治理范围内的违法建(构)筑物、废弃建筑物、地面构筑物、桥梁涵洞下违法建筑、乱搭乱建及立柱广告、废弃线杆、落地广 告、商业招牌、灯杆广告、刀旗广告等一律依法拆除、清理。拆 除后及时清运垃圾,对出入口及违法建设场地进行绿化或恢复原 状。
(二)治理容貌秩序。
铁路、高速公路、省干线公路、县乡 公路两侧 500 米范围。
一是规范道路交通秩序。彻底迁移占用省 干线公路用地范围内的集贸市场。严禁占道摆摊设点、打场晒粮,全部清理占道经营车辆租赁、二手车市场等。
二是规范经营场所。公路铁路建筑控制区边界外缘 20—50 米范围内严禁新建村镇、学校、农贸市场、大型商业网点、货物集散地,集中治理规范公 路铁路两侧 500 米范围内小化工厂、砂石料堆场、商砼站、废品 收购站点、养殖场等生产经营场所。采用绿化措施遮挡蔬菜大棚,规范水产养殖看护房。
三是清理积存垃圾。彻底清理公路铁路两 侧可视范围内、边沟边坡、农田、荒地、河道沟渠、桥梁涵洞、绿化带等处积存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料场、农作物废弃物、白色树挂,清理后进行场地平整、封填绿化。四是沿路河道沟渠 环境治理。对沿路沿线两侧河道、沟渠边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柴草、杂物和水面漂浮物清理,加强对河道、沟渠坡岸环境卫生 的日常管理。
五是整治乱扯线路。跨干线公路或两侧各类架空管 线、电力及通讯线缆应隐蔽设置,尽可能下地敷设,严禁乱拉乱 设。六是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根据《公路安全生命防护 工程实施技术指南》,集中排查整治公路安全隐患。农村公路重 点整治急弯陡坡、临水等路段安全隐患。公路穿城穿镇路段重点
完善内外侧护栏和标志标线等公路安全设施,设置限速设施和警 示灯具等交通管控设施,渠化大型平交道口等。修剪、迁移影响 公路铁路交通安全的树木和设施。
(三)整修沿路沿线建筑。
对公路穿城穿村镇路段两侧建筑,按照一街一景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统一整修,拆除残墙断壁或 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对建筑外立面的广告牌匾、空调外机、防盗 门窗统一规范设置。对短期内难以整治的合法老旧建筑,本着与 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对外立面整体粉刷美化。对干线公路两 侧经批准暂时不能拆除的沿路店、企业等,按照整条路街景观规 划进行整修。
(四)大力提升绿化水平。一是添绿增景。对铁路沿线 50 米、高速公路两侧 200 米、省干线公路两侧 50 米、县乡公路两 侧不少于 20 米范围进行绿化提升,清理死株、补植苗木,空地 绿化、提升景观。把不能拆除但影响景观的建筑物、蔬菜大棚等 通过种植常绿乔木遮挡起来。消除妨碍视线的障碍,让远处的河 流湿地、整片田野等风景透出来。特别是对拆除违法建筑后的空 地、清理堆场和料场后的空地、原有绿化林带缺损部分、空闲地、荒地、林下裸露土地,结合实施三年增绿计划,因地制宜地采取 措施,全面提升绿化档次和水平。对随意开设的平交道口进行封 堵、绿化。对公路桥梁跨越的河道、沟渠、水系两岸上下游 500 米范围延伸绿化。县城区、镇街区路段按照城市园林绿化标准进 行绿化美化。
二是加强绿道建设。省干线公路、重要县乡公路两 侧要按照《绿道规划设计导则》,规划建设骑行专用道,完善配
套设施,融合生态、环保、旅游、运动、休闲和科普等多种功能,有机串连城市、镇街、村庄、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重要节点,构筑生态交通网络,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生活休闲空间。三是推 行湿法保洁。全面推行省干线公路机械洗扫作业,降低空气扬尘,定期对两侧树木、绿化进行清洗。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7 年 2 月底前)。根据全市公路铁路沿 线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本工作方案和全县三年增绿计划,在 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编制全县公路铁路环境综合治理详细的 规划设计和具体方案,各镇街、有关部门编制工程项目建设 计划。县城管执法局负责统一编制河辛路、东青路、潍高路(孙 武路以西至博兴界)、傅家路(康安路以东至东青路)的绿化及 沿街建筑物立面改造规划设计,于 2017 年 2 月下旬完成;各镇 街完善编制各镇街辖区内其他道路的环境综合治理详细规划设 计及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包括绿化、沿街建筑物立面改造、拆违及环卫保洁等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的详细规划设计、实施方 案、工程量及概算投资等),并于 2017 年 2 月底前完成后上报。
(二)实施阶段(2017 年 3 月—2018 年 4 月)。2017 年 4 月底前,全面完成公路铁路治理范围内的违法建筑、非法广告标 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物料存放场、养殖场清理及相关构筑 物拆除、高速公路桥下空间治理等工作;完成绿化、绿道建设、建筑外立面整修等项目设计及招标工作,力争达到开工条件。2018 年 4 月底前,全面完成绿化、绿道建设任务。
(三)验收阶段(2018 年 5 月)。对全县公路铁路沿线环境 综合治理进行全面总结验收,验收结果计入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指 标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县公路铁路沿线环境综合 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公路铁路沿线环境综 合治理工作的协调调度和督导推进。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加强领 导,齐抓共管,按照分工迅速开展工作,确保综合治理工作高标 准、高质量按期完成。各镇街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公路铁路沿线环 境综合治理工作。县城管执法局负责对全县公路铁路沿线环境综 合治理指导调度、组织协调、督导检查、考核评价等工作。县经 济和信息化局负责指导乱扯电力、通讯线缆整治工作。县公安局 负责指导省干线公路违章停车及交通设施完善、整修等集中治理 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高速公路、省干线公路两侧侵占集 体土地违法建设拆除工作。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指导商砼 站、砂石料堆场清理工作。县交通运输局负责指导公路沿线治理 和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工作。县农业局负责指导公路铁路 两侧绿化用地流转工作。县林业局负责指导公路铁路两侧绿化、绿道建设工作。县商务局负责指导治理范围内再生资源回收行业 清理工作。县畜牧局负责指导治理范围内养殖场清理工作。县公 路局配合省道沿线镇街做好沿路治理相关工作,协调齐鲁交通发 展集团有限公司东营分公司、山东东青公路有限公司东营管理处 配合高速公路沿线镇街做好高速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各 — 7 — 镇街牵头,县城管执法、市场监管、商务、交通运输、公路、公 安等部门配合,做好迁移占用省干线公路用地范围内的集贸市 场,清理占道摆摊设点、打场晒粮、车辆租赁、二手车市场工作。
(二)规划引领,保障投入。按照一路一景的要求,县城管 执法局负责委托设计单位统一编制河辛路、东青路、潍高路(孙 武路以西至博兴界)、傅家路(康安路以东至东青路)的绿化及 沿街建筑物立面改造规划设计,各镇街负责辖区内其他道路的详 细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的编制。治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具体设计实 施,全面提升沿路沿线容貌环境景观水平。各镇街要多渠道筹集 公路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资金,积极推广 PPP、政策性银行贷 款等模式,引导多种资金参与公路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鼓励 铁路、高速公路沿线村民利用国有或集体所有的荒地等发展经济 林、用材林、苗圃。要通过多种方式落实绿化用地,落实沿线养 护管理费用,确保足额及时到位。大力提升绿化水平,要积极推 广市场化管理养护,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行管理养护。公路铁路沿线综合治理过程中,除河辛路、东青路、潍高路(孙 武路以西至博兴界)、傅家路(康安路以东至东青路)绿化资金 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承担外,拆违、立面改造资金及其他道路 绿化资金等均由各镇街承担。
(三)建立长效机制,保持治理效果。各级各有关部门、单 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公路铁路沿线环境 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相关政策措施和先进经验做法,曝光公路 铁路沿线环境突出问题,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推动综合治理顺利 — 8 — 实施。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落实设施养护管理、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监管单位,制定养护标准及考核办法,加强监督考核,促进长效管理,在招标过程中绿化工程养护期延长至2-3年时间。要把公路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考 核的重要内容,提高分值所占比例,奖优罚劣,调动各方工作积 极性。2017 年上半年、下半年分别组织全县拆违治乱检查评比,年终组织拆违治乱综合考核。2017 年 11 月底前,组织一次建筑 外立面整修美化和绿化、绿道建设检查评比。2017 年 12 月,进行公路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年终考核。
第四篇:农业五大优势产业上半年工作总结
第14期
2006年7月11日
农业五大优势产业开发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是全面实施《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的第二年。去年一年,优势产业开发成绩显著。今年上半年,优势产业继续加快推进。各产业部门围绕产业做大做强,认真总结近两年产业发展的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产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重点更加明确。各地各有关部门把加快优势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继续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五大优势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产业开发规模继续扩大。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和优惠政策的促动,全市柑桔产业开发势头依然强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去冬今春全市共新开发柑桔基地3万余亩,其中今春新开发基地3000余亩。自2月中旬以来,掀起大规模苗木栽植的热潮,春季待栽面积3.7万亩,截止4月初,春栽桔苗300多万株约合3万亩,其中容器苗60万株,仅习家店镇用苗81万株。畜牧产业各项生产指标稳定增长,猪、牛、羊、禽存栏(笼)数和出栏(笼)数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增幅约在3—6%之间;引进推广优质牧草12个品种4500公斤,建设了丹赵路、石鼓、蒿坪、习家店、凉水河五个种草养畜示范基地,建连片草场1000亩,发展种草养畜大户1500户;建猪、牛养殖小区6个,新增5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188户,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 1
241户,30只以上养羊大户438户,年出笼50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68户。水产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完成养殖投放48450亩,占全年计划任务的100.9%;新增生产面积3200亩,其中新增滤食网箱85亩、1870只,新增名优鱼网箱55亩、1100只,新增库湾16处3060亩;改造塘堰库8000亩;投放鱼种规格大,品种多,名优比重大,成活率好,新增鱼回鱼、鲈鱼、鳜鱼养殖300余箱,并签定了鱼回 鱼 订单;正在争取进入省水产板块。中药材继续与亳州商人开展订单合作,在部分乡镇设药材收购门市部,完成种植面积12000亩,其中春种6000亩。旅游观光农业继续突出各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官山吕家河、浪河银梦湖及清末庄园、凉水河百喜岛、牛河森林公园、土关垭银洞山、丹赵路王家庄、六里坪伍家沟、石鼓双龙峡等观光景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景点包装推介力度。如浪河银梦湖引进东风电视台投资兴建了碧波泛舟、桔林垂钓、农家小憩等休闲娱乐项目;凉水河镇百喜岛修建了6公里的旅游公路,完成了沿途的绿化,在小太平洋景区各岛栽植各类珍贵苗木2万余株,对百喜岛近5公里的游步道进行全石板铺筑,招商引进大型游艇开发渔家乐项目,开展百喜岛水上观光活动;牛河森林公园大门标志性建筑已兴建完工,有机茶生产加工厂已建设完成,野猪养殖和公园公路硬化等工程已开始实施;土关垭银洞山建成了品茶亭,建成无尘、无烟茶叶生产线;丹赵路王家庄修通了至松涛山庄4.7公里的联通路,100亩农业科技观光园和500亩林果示范园正在加紧实施;石鼓双龙峡景区完成了石鼓村至双龙峡景区13.7公里主干公路基础,峡谷简易栈道已基本完成,正加紧九龙湖边的九龙宾馆“三通一平”工程、停车场旁的百亩人工湖工程。
二、产业开发质量稳步提升。一是注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针对柑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苗木乱引、乱繁、滥调、乱栽等突出问题,去年底从华中农业大学柑研所引进2万株无病毒良种苗木,在凉水河镇油坊沟建立了全市无病毒良种采穗圃100亩;今春成功举办了苗木招投标会,规范了全市苗木市场秩序。畜牧业狠抓了以品改为主的畜牧良种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各品改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优质肉牛良种杂交改良和综合配套
建设,建设冻精配种罐点12个,完成黄牛冻配2750头,引进种公猪20头,种母猪1200头;水产业完善了名优鱼繁育基地改造建设,鱼白 鱼原种场完成成鱼池保水、加深、给排水设施改造,孵化设施、苗种培育池建设已完工;选育引进鱼回 鱼、加州鲈、鱼白 鱼、、鱼感 鱼 亲本800组,生产优质苗种加州鲈3000万尾,鱼白 鱼、鱼感 鱼、鱼回 鱼 正 在 催 产 过 程 之 中。中药材产业完成GAP示范基地建设1000亩,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00亩。二是注重科技推广和标准化生产。结合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各产业继续深入开展科技培训指导。柑桔产业分批派出技术人员深入到习家店、凉水河、六里坪、丹赵路等乡镇,进行春管专题技术培训,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桔农合理修剪、施肥,培训桔农8场次,培训人员7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指导春管面积5000多亩;继续加强了与华农大的科技协作,先后邀请华农大及省农业厅专家前来考察指导柑桔产业发展,组织技术人员到日本、韩国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结合全国第二批、湖北省第五批柑桔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大了柑桔标准体系的完善、农业投入品标准化、柑桔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及柑桔标准的培训及宣传工作。组织重点示范基地技术骨干参加省厅组织的标准化生产的培训,在各主产乡镇和重点示范区组织了标准化生产的培训;继续抓好以柑桔有害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引进推广杀虫灯、黄板诱虫及挂药瓶诱杀等多种形式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展了高标准基地建设规划,确定今后重点建设十大示范基地,目前五个巩固型老示范基地的实施方案和五个新建高标准示范基地的规划编制已经完成。畜牧业开展种草养畜、肉牛生产技术培训五期,参训人员600人次;狠抓了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保障了产业健康安全发展,市财政今年拿出40万元防疫专项经费,实行动物免费防疫;完善了四大服务体系,即畜禽保健、畜产品监测体系,畜禽品种改良体系,饲料开发、检测体系及流通网络体系。水产业成功举办了水产协会理事会科技培训活动,发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书刊、资料5000份,开展鲟鱼养殖、名优鱼养殖、鱼病防治等技术培训200人次,研讨交流主养品种、种苗把关、养殖模式、基层协会组建等项内容;到宜昌考察学习鲟鱼养殖与水产品加工后,组织鲟鱼养
殖示范基地建设;库区渔业秩序整顿有力,春禁工作成效明显;库区抬网、灯光诱捕、电炸鱼等违规违法渔具渔法得到有效遏止,全面查禁了禁用渔药、有害添加剂饲料,库区渔业生产秩序和银鱼增殖、水生动物生长环境保持良好。
三、产业化经营取得重大进展。一是产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畜牧产业成功引进江苏雨润集团3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市畜牧产业发展的导向型龙头企业,促进我市农业经济结构产生重大调整;引进台商投资浪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投资500万元,规划投资1.4亿元,以茶叶生产、茶饮料加工、生猪养殖及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水产养殖、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引进宜昌老板投资新增两条柑桔产后处理生产线,习家店铧厂洼果园场自筹资金新建生产线一条;柑桔深加工项目进展顺利,利用农发资金成功申报了桔瓣罐头加工项目,后期招商工作正在进行。水产业新增两户水产品加工企业,现已完成投资100万元,丹江口水库鲜鱼加工品牌包装已设计印制出来,汉丹鱼品牌注册已经完成;鱼白 鱼 加工、销售非常活跃,产品包括鱼丸、鱼糕、鱼片等七个品种;水产品市场建设、关门岩渔村、渔港建设、大库增殖投放招商项目还在继续争取之中。二是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柑桔产业把重点柑桔场如玉皇顶、蔡家渡、羊山等作为全市十大高标准示范基地之一重点建设,培育出土台、六里坪、均县、习家店等乡镇柑桔专业协会;畜牧以3000万只肉鸡养殖项目配套建设为重点,加大种鸡场、饲料场招商建设及防疫工作力度,积极培育习家店、土台、石鼓、均县镇养猪协会。水产养殖协会运作良好,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活动,正在策划组建鲈鱼养殖、鱼回 鱼 养殖、水产品加工三个基层协会。中药材在与亳州客商继续搞好订单生产的同时,正在积极组织对外招商;中药材协会已在均县、土关垭、白杨坪、官山、盐池河等乡镇成立分会,开展技术推广活动。
总体来看,半年来优势产业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是各优势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特别是缺
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二是产业开发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仍然较低;三是产业之间进展不平衡,有的产业推进较快,发展思路成熟,有的产业推进缓慢,成效不大;四是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政策资金落实难、到位难、兑现难,直接导致产业推进乏力。
下一步工作重点:
1、加快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柑桔要抓好新品种引进和油坊沟繁育基地的建设管理,加强对已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的监管,做好秋冬基地开发技术指导和苗木招投标工作,确保基地用苗质量,严禁乱引乱调。畜牧要抓好市种畜场外三元猪繁育体系建设。水产要巩固提高白鱼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蔡湾、金陂两渔场苗种设施改造,引进培育新品种4个。中药材要完善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加快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柑桔重点建设已确定的十大高标准示范基地,完善水、电、路基础配套建设;畜牧抓好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和养猪大户培育,稳固均县、丁营、石鼓、习家店4个养猪小区,在习家店、丹赵路建肉牛育肥场两个,与肉鸡加工项目配套建设肉鸡养殖示范基地;水产建立白鱼、鲟鱼两品种养殖示范基地,探索库汊养鱼模式,培育1—2个典型大户。
3、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各产业专班要组织技术力量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着眼于提高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以推广普及实用技术为主,以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为主。柑桔主要做好购臵和推广杀虫灯、周转箱、采果剪的工作;畜牧要大力推广人工种草养畜和秸秆养畜技术,开展劣杂公牛去势和黄牛冻配;水产要推广无公害、有机水产品养殖技术;中药材以宣传利用退耕还林地套种中药材为重点,扩大订单种植规模,对新种植过万亩的乡镇给予奖励。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开展全方位的招商引资,为引进企业做好服务。全力做好3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的配套建设和浪河台商投资花果山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服务工作;抓好桔瓣罐头加工企业招商工作;
抓紧引进大型中药材加工企业,以配套GAP基地规模发展。
5、加大项目争取和资金投入力度。各产业办、各项目部门要围绕优势产业开发积极对上争取项目,实行资金捆绑使用,切实解决政策资金难到位、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
6、加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力度。在增强对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研究落实各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努力做到一个优势产业有1-2个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柑桔在五个产桔重点乡镇各培育1个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畜牧在习家店、土台、石鼓、均县镇培育由养殖大户和经营大户牵头组建的养猪专业协会,水产、中药材产业要在市协会下选择若干乡镇培植示范性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7、抓好品牌认证和产品销售工作。柑桔要依托玉皇顶、蔡家渡场申报绿色食品品牌,集中抓好秋季柑桔销售;畜牧积极开展猪、牛、禽无公害产地产品申报认证;水产搞好品牌注册和无公害有机水产品认证。
8、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各产业的配套基础建设,促进各产业提档升级。突出抓好城郊农家乐提档升级,加强凉水河小太平洋景区百喜岛、牛河森林公园、土关垭银洞山茶场、石鼓双龙峡景区开发等观光农业景点建设。
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十堰市农办送: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市直有关单位发:各专业产业办、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管理区、管理处中共丹江口市委农办2006年7月11日印发
第五篇:农业发展规划
2014年农业发展规划
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优化结构、发展特色、争创品牌、强化服务”为重点,以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果品、金银花、苗木、设施蔬菜、生态旅游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招商力度,进一步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打造精品农业示范园,促进全镇农业结构调整。2014年计划全镇农业示范园建设达到30个,其中大王樱桃、大王核桃、孙楼大棚樱桃、祥泰苹果、金鲁蒙金银花、金地生态农业、名典北美海棠、兴润园林、大通农业、盛泉农业等10个农业示范园作为精品农业示范园精心打造并向全市推介。以农业示范园建设为载体,新发展大樱桃500亩,核桃800亩,金银花5000亩,苗木2000亩,设施蔬菜300亩。
2、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加快发展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我镇农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适合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但品牌意识淡薄。因此,要适应新的形势,改变观念,开发绿色和无公害食品,变各村自主开发品牌为全镇统一打造“潮泉”牌农产品,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出一批“潮泉”牌名、特、优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