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小康和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9:2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推进小康和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推进小康和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对推进小康和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我市作为**省学习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市,在“学习调研”阶段,本人严格按照“百千万”(即驻百村、访千企、进万户)要求,开门搞活动,蹲点搞调查,入户摸实情,调研出思路,努力做到“带着问题下去,找到原因上来,带着课题下去,形成思路上来”。在12月10日至30日这20天的时间里,先后到市文旅局、文联等机关部门,深入仙女镇、小纪镇、浦头镇等镇,以及丁伙镇双华村、丁沟镇曙光村,走访20多个农户、30余人,就“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全力推进小康建设”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并将“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作为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当前,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农村文化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好机遇。就我市而言,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农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发展态势喜人。

一是抓阵地,基本覆盖三级文化网络。坚持政府引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社为重点,以家庭为拓展,镇、村(社)、户三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基本覆盖。9个镇文化站按照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藏书10000册、活动室5个以上的标准基本达标;249个行政村已建成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图书不少于1200册、报刊杂志不少于30种、音像制品不少于100张的“农家书屋”;不少自然村庄已确定1-2户文化中心户,作为村级书屋的下伸点,统一管理,便利群众。

二是抓活动,不断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按照彰显特色,打造亮点的思路,一批文化活动精品拿得出、叫得响。以邵伯“民歌”、武坚“莲湘花鼓”、丁伙“龙狮”、真武“扬剧”、大桥“三江锣鼓”等为代表的农村特色文化活动正逐步呈现;以宜陵的“东陵之春”、浦头的“长青之歌”和武坚的“春到水乡”等广场活动为代表的农村主题广场文化活动板块渐显成熟;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的耍龙灯、舞狮子、荡湖船、踩高跷、送麒麟、抢财神等民俗活动吸引力日益增强;“双百”(广场彩虹演百场、文艺演出进百村)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已成为展示农村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文化的重要平台。

三是抓服务,逐步推进文化乐民工程。坚持把文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到农村群众,切实维护他们的文化权益。“三送”(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达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每镇每季演出一场戏剧。此外,在学校开展学生专场电影放映,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大桥等镇举办“电影放映周”。镇级文联建设率先破题,在大桥、小纪、丁伙、邵伯等4个镇成立镇级文联,整合农村文艺力量,积极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传统特色文化得到挖掘和整理,公布了第一批1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呈现了不少特色与亮点,但面对繁荣发展的新课题,不少制约的因素和亟待破解的难题仍然存在。一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靠,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功能和地位认识不足,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缺少行之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投入不够,政策性规定不多。二是农村文化阵地的的吸引力不够强,存在不达标、低达标现象,一些镇文化站功能落后,徒有虚名,一些村“农家书屋”图书单一,无人问津。三是农村文化人才培养不够有力,专职的怕干事,“老龄化”、“学历低”,业余的想干事,却是“杂牌军”、“无组织”。四是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不够丰富,缺乏“造血”功能,仍然以“送”为主,缺少创新,参与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育民、惠民、富民为目标,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四大工程,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实施文化阵地强基工程。一是乡镇阵地抓达标。坚持以综合性、多功能为目标,按照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科技培训室于一身的要求,分批次对13个镇文化站进行达标改造升级,装备电脑、图书杂志和教育光盘,加快形成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于一体的文化服务功能。二是村社阵地抓拓展。明年“农家书屋”建成率将达100%,在此基础上,通过镇村联动、资源共享、结对帮扶等途径,拓展“书”的渠道;通过读书交流、辅导讲座等手段,提升“读”的效果,让数十万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书香。三是家庭阵地抓辐射。着眼家庭这一农村文化的最小单位,以热爱文化事业、热心文化活动的老干部、老艺人、老教师为主体,在每个村选择3-4家文化中心户,既作为村级书屋的下伸点,也作为农村开展小型文体活动的集结点。由村统一管理、协调,与农家书屋互动交流,共享资源,同时引导他们开展棋牌比赛、戏曲演唱、乐器演奏等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辐射乡邻,形成氛围。

二、量质并举,凸显特色,实施文化活动精品工程。一是项目化推进。着力以项目化的思路,引导各镇挖掘农村文化活动资源,进行整理、包装和提升,形成领导牵头、专家策划、部门运作、群众参与的格局,着力催生一批以“农民参与、农民享受、农民快乐”为主题的项目活动群。同时,要不断健全“文化下乡”机制,重点

在“送书、送电影、送戏剧”上下功夫,并细化时间,优化内容,活化形式,切实增强下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品牌化引领。不断提升“一镇一品”内涵和外延,努力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团队”,积极做响**农村文化品牌。三是立体化实施。深刻分析我市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现代文化活动的特质,要注重相互融合,走立体化实施和多样化发展之路。围绕农村传统文化,以现代形式为依托,组织好家庭才艺表演赛、农民歌咏比赛、戏迷演唱会、农民书画展、田园风光摄影展和农技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以人兴文,专兼结合,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培养一批经营有方的管理人才。加强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专兼职管理人员的培训,按照“五会”(会管理、会公关、会辅导、会组织、会经营)要求,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座谈和现场交流等形式,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经营能力。加强对镇村“文化经济人”(民间文艺团体负责人)的管理:注重规范,即在从业资格认证、规范演出内容等方面,管好他们的从业行为;注重引导,集中培训与分片教育相结合,学习文化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提升他们综合素质。注重鼓励,在经费、场地、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多途径鼓励他们为组织农村文化活动出力。二是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的演艺人才。本着“扩大数量、发挥功能”的原则,加快镇级文联建设,加快特色文化协会建设,采用文化研讨、技艺交流和参观学习等形式,强化对基层演艺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使他们成为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的骨干。同时,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准入和评级机制,实行民间演出团体人员持证上岗,并进行专家评级,实施差别化管理,把所评等级与报酬挂钩,形成争先创优的导向,激发他们的潜力与活力。三是培训一批技艺精湛的编创人才。利用“双百”、农民文艺演出等活动平台,重点关注和跟踪一批扎根农村的编创人才,并通过开展高层次培训、职称评定和城乡互动交流等形式,让他们由“杂牌军”转变成“正规军”,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乡土艺术家”。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创作,择优其作品参加国家和省市的文艺创作竞赛,对获奖者进行宣传和奖励,努力让有实力、有能力的文艺编创人才脱颖而出,并力争造就一批省市知名的农民“作家”和省市有名的农村“新作”。

四、着眼长远,固化于制,实施文化机制创新工程。一是优化组织领导机制。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的要求,要更加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领导精力、工作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实行倾斜,并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格局。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协调、联席议事和项目分工等制度,集中研究解决在规划、投入和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农村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二是强化投入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把文化建设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的同时,强化跟踪监督,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要设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保证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的资金要求。同时,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化发展,引导基层通过广告冠名、集资赞助和项目筹资等方法和手段,不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三是硬化考核评价机制。要健全规范易行的考评机制,形成百分考核细则,把农村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镇村目标责任制的考核,纳入新农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的考核,纳入干部实绩的考核,硬化要求,细化目标,量化分值,形成政策导向,激发各方活力,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篇: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

目录

局和**双重领导,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文化设施齐全,学校环境优良。村级建设有5个篮球场、武教村委会的七件健身器材,使文化站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有了新的阵地。12间XX年建的8平方米的文化书屋,发挥着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镇政府高度文化建设事业,把其纳入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动室经常开展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等知识宣传文艺活动,表演的节目都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通俗易懂的竹竿舞、客家民歌、蒲扇舞、苗歌等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文化工作,使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文化基地作用,做到师资、教材、课时、效果“四落实”,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渐丰富,发展态势喜人。

一是抓阵地,基本覆盖三级文化网络。坚持政府引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社为重点,以家庭为拓展,镇、村(社)、户三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基本覆盖。9个镇文化站按照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藏书10000册、活动室5个以上的标准基本达标;249个行政村已建成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图书不少于1200册、报刊杂志不少于30种、音像制品不少于100张的“农家书屋”;不少自然村庄已确定1-2户文化中心户,作为村级书屋的下伸点,统一管理,便利群众。

二是抓活动,不断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按照彰显特色,打造亮点的思路,一批文化活动精品拿得出、叫得响。以邵伯“民歌”、武坚“莲湘花鼓”、丁伙“龙狮”、真武“扬剧”、大桥“三江锣鼓”等为代表的农村特色文化活动正逐步呈现;以宜陵的“东陵之春”、浦头的“长青之歌”和武坚的“春到水乡”等广场活动为代表的农村主题广场文化活动板块渐显成熟;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的耍龙灯、舞狮子、荡湖船、踩高跷、送麒麟、抢财神等民俗活动吸引力日益增强;“双百”(广场彩虹演百场、文艺演出进百村)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已成为展示农村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文化的重要平台。

三是抓服务,逐步推进文化乐民工程。坚持把文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到农村群众,切实维护他们的文化权益。“三送”(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达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每镇每季演出一场戏剧。此外,在学校开展学生专场电影放映,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大桥等镇举办“电影放映周”。镇级文联建设率先破题,在大桥、小纪、丁伙、邵伯等4个镇成立镇级文联,整合农村文艺力量,积极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传统特色文化得到挖掘和整理,公布了 100%,在此基础上,通过镇村联动、资源共享、结对帮扶等途径,拓展“书”的渠道;通过读书交流、辅导讲座等手段,提升“读”的效果,让数十万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书香。三是家庭阵地抓辐射。着眼家庭这一农村文化的最小单位,以热爱文化事业、热心文化活动的老干部、老艺人、老教师为主体,在每个村选择3-4家文化中心户,既作为村级书屋的下伸点,也作为农村开展小型文体活动的集结点。由村统一管理、协调,与农家书屋互动交流,共享资源,同时引导他们开展棋牌比赛、戏曲演唱、乐器演奏等健康、有益 的文娱活动,辐射乡邻,形成氛围。

二、量质并举,凸显特色,实施文化活动精品工程。一是项目化推进。着力以项目化的思路,引导各镇挖掘农村文化活动资源,进行整理、包装和提升,形成领导牵头、专家策划、部门运作、群众参与的格局,着力催生一批以“农民参与、农民享受、农民快乐”为主题的项目活动群。同时,要不断健全“文化下乡”机制,重点

在“送书、送电影、送戏剧”上下功夫,并细化时间,优化内容,活化形式,切实增强下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品牌化引领。不断提升“一镇一品”内涵和外延,努力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团队”,积极做响**农村文化品牌。三是立体化实施。深刻分析我市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现代文化活动的特质,要注重相互融合,走立体化实施和多样化发展之路。围绕农村传统文化,以现代形式为依托,组织好家庭才艺表演赛、农民歌咏比赛、戏迷演唱会、农民书画展、田园风光摄影展和农技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以人兴文,专兼结合,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培养一批经营有方的管理人才。加强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专兼职管理人员的培训,按照“五会”(会管理、会公关、会辅导、会组织、会经营)要求,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座谈和现场交流等形式,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经营能力。加强对镇村“文化经济人”(民间文艺团体负责人)的管理:注重规范,即在从业资格认证、规范演出内容等方面,管好他们的从业行为;注重引导,集中培训与分片教育相结合,学习文化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提升他们综合素质。注重鼓励,在经费、场地、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多途径鼓励他们为组织农村文化活动出力。二是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的演艺人才。本着“扩大数量、发挥功能”的原则,加快镇级文联建设,加快特色文化协会建设,采用文化研讨、技艺交流和参观学习等形式,强化对基层演艺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使他们成为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的骨干。同时,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准入和评级机制,实行民间演出团体人员持证上岗,并进行专家评级,实施差别化管理,把所评等级与报酬挂钩,形成争先创优的导向,激发他们的潜力与活力。三是培训一批技艺精湛的编创人才。利用“双百”、农民文艺演出等活动平台,重点关注和跟踪一批扎根农村的编创人才,并通过开展高层次培训、职称评定和城乡互动交流等形式,让他们由“杂牌军”转变成“正规军”,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乡土艺术家”。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创作,择优其作品参加国家和省市的文艺创作竞赛,对获奖者进行宣传和奖励,努力让有实力、有能力的文艺编创人才脱颖而出,并力争造就一批省市知名的农民“作家”和省市有名的农村“新作”。

四、着眼长远,固化于制,实施文化机制创新工程。一是优化组织领导机制。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的要求,要更加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领导精力、工作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实行倾斜,并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格局。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协调、联席议事和项目分工等制度,集中研究解决在规划、投入和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农村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二是强化投入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把文化建设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的同时,强化跟踪监督,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要设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保证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的资金要求。同时,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化发展,引导基层通过广告冠名、集资赞助和项目筹资等方法和手段,不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三是硬化考核评价机制。要健全规范易行的考评机制,形成百分考核细则,把农村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计划,纳入镇村目标责任制的考核,纳入新农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的考核,纳入干部实绩的考核,硬化要求,细化目标,量化分值,形成政策导向,激发各方活力,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离

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

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当前,阻碍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

(一)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农村一些地区至今还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有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有的农民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依凭“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还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二)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两者息息相关。作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乡镇所在地,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氛围的影响十分明显。局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贫乏苍白。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还较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泛滥,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因而严重地毒害了

本之木。from ://ybask/fanwen/fw/XX10/298063.html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

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

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当前,阻碍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

(一)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农村一些地区至今还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有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from ://ybask/fanwen/fw/XX10/298063.html有的农民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依凭“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还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二)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两者息息相关。作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乡镇所在地,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氛围的影响十分明显。局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贫乏苍白。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还较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泛滥,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因而严重地毒害了

社会空气,戕害了青少年的心灵,导致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少数地方政府的随意行为造成农民对法律信仰的缺失。有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传统上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从,使得乡镇区域常常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区域而存在的,这就使得乡镇执法主体的行为对区域内法治文化的状态发生重要影响。在一些社会文化欠

发达、法治环境较差的地方,有的乡镇干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局限,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区域内依然是传统的人治氛围;有的公款吃喝成风,参与赌博成癖;有的受地方势力、家族利益所左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谋取私利;甚至有的干部自身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其负面效应所及,污染了一方的社会空气,致使部分农民对法律的信仰难以

养成,对法律正义的期待难有信心。

三、加快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如何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保障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逐步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from ://ybask/fanwen/fw/XX10/298063.html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可把以下几方面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宣传,营造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五五”普法规划首次将农民列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为此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培育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引导他们尊重法治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营造出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使法律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武器。法制宣传教育所具有的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功能,在推进法治的过程中正是承担

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镇规划的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招标投标、城乡流通体系有序构建、农民工权益的切实保障、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等,都与法律法规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中,要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农村“大普法”的格局,结合当地农村的特色和实际,以“关注民生,普法惠农”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梓、丰富多彩的农村普法活动,把法律真正交给农民,使农民了解法

律,使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够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在普法过程中,首先要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出发,树立人文的普法理念,从法律对农民的思维、道德、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入手,通过法治文化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文化素质,从而形成一种依法办事、循法而动的行为定势。要以村级“两委会”成员、党员、村民代表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注重选择农民身边需要的法律,开展普法互动活动,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关注转变,把事关农民切实利益的《合同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要利用村级服务中心的农民法制学校、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新闻媒体、法制文艺等平台,大力宣传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使之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让农民对普法宣传效果看得见、摸的着、记得住,并从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二)完善农村民主制度,构筑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要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契机,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强化村民自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制治”的转变。from ://ybask/fanwen/fw/XX10/298063.html要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扎实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成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不断促进广大农民群众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提高,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到“民选干部为人民、民选干部

受监督”,同时要求村干部主动带头守法,使村级决策管理和财务活动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的轨道,还政于民,对村民负责,受村民监督。

(三)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精神支撑。构建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要从法律制度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要提供教育和引导,从道德文化上营造谅解宽容的和谐意识,提供和气、和睦、和谐的精神支撑,为法治和谐农村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形成社会进步的凝聚力。要建立起以法律为核心的农村新道德体系,推动法律与道德走向统一。

要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及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宣传教育,同时,还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开展禁毒、禁赌等专项斗争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以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形成学法律、讲道德、树新风的文化氛围。

(四)加强涉农执法力度,打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加强对农民的司法保护,依法切实维护农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为此要合理设置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机构,降低农民的诉讼成本。要建立高素质的农村司法队伍和涉农执法队伍,保证其独立、公正,依法行使职权。要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的犯罪活动。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和非法吸收农民存款、集资诈骗、赌博等犯罪活动。要落实村“两委会”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建立健全村组干部监督制度,推动村务财务公开。要

落实农民群众信访工作,妥善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的非诉类问题。强化执法监督,完备执法监督机制,严肃纠正和查处各种执法不严、执法违法行为,定期对执法、司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树立法律的权威。

(五)健全利益协调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建立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注重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和利益协调制度。一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from ://ybask/fanwen/fw/XX10/298063.html健全慈善救济、优抚福利、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就业、就医和子女就学资助制度,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利益驱动而形成的不稳定因素。二要建立完善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使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后能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三要建立完善农村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净化农村社会环境,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四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处置机制。针对民间纠纷存在主体多元化、客体复杂化、规模扩大化、行为激烈化这一难题,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出发,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新办法,积极排查调处农村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农村不稳定因素,打牢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

来,泉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事业,作为建设“大泉州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点,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大大地满足了广大农民文化和精神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奔小康进程。

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网络 由于历史原因,地处前线,文化设施严重不足。到20世纪80年代末还有人说,“泉州无处不文化,可惜文化尚无家”。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泉州市越来越重视文化事业建设,注重文化设施的投入。1990年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关于加强文化站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解决文化站定编问题的通知》,1998年下发《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乡镇活动的通知》。XX年市委又在广大农村乡镇中开展“五个有(即每个镇村有一个文化科技活动中心(站)、有一个广播电视室和配套广播电视收转设备、有一个规范的卫生所、有一个文体活动场所、有一支宣传文化队伍)”创建活动。XX年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相继出台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各职能部门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各项行业标准。经过几年扎实努力的工作,至XX年,全市沿海地区85%以上的农村和内地山区60%以上的农村乡镇基本达到“五个有”的标准。21世纪泉州进入加快宽裕型小康建设阶段,XX年党委宣传部又作出建设农村文化先进示范工程的决定,这一决定不仅在设施完善方面,而且在领导机制、组织机构、活动要求、经费保障、市场建设、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科技等各方面提出了更全面的内容,在质的要求上赋予了农村文化建设更加丰富的内涵。

泉州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经济发展同步,泉州市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以“九五”期间为例,泉州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工程建设资金2亿多元,仅百万元以上的文化设施就有21项。市政府坚持每年拨出专项经费12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农村文化基(更多请你搜索:)础设施建设。沿海经济较发达的晋江市,在短短4至5年时间里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就超过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总和。泉州既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又是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以外,还善于打“侨牌”和“台牌”,积极发动海外侨亲、港澳台胞及民营企业家开办文化公益事业。

目前,泉州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已经基本健全,实现了县(市)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文化站,村村通广播电视,8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文化室。一批基层文化设施达到一流水准,3个图书馆、2个少儿文化示范园、1个文化站被授以国家级馆(园、站),4个县的文化馆正在向文化部申报一级馆。泉州和2个县(市)被授以全国文化模范市,4个县区被授以全国体育先进县。

加强引导,突出管理,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观从接受型向选择型转变,从观赏型转向参与性,民间文化社团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军突起。浓郁的传统性和民间性,构筑了泉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泉州,民间职业剧团、南音社团、诗书画谜社团、铜管北管十音乐队、舞龙舞狮队有将近1000个,平均每天有70多台戏在农村上演。各级文化行政部

门加强对农村基层各种民间文化团体的管理和教育,积极引导各门类艺术团体成立了协会,订立公约,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约束。文化部门与民间团体的关系,也由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与服务,如倡导演定型剧目,建立剧本审查、排练督察、演出巡查、考核等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的健康发展。

泉州各地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一两场大型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十分注重对自身地域特色文化的梳理、挖掘、保护和弘扬。如安溪将民间传统的斗茶改成了高雅的茶王、迎茶王等活

动,培养了一大批茶艺人才。文化与经济形成了互动共荣的关系,往往一地的文化传统同时形成了它产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它产业的发展。比如安溪的茶文化,德化的陶瓷文化、惠安的石雕文化等等。这些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惠安石雕、德化陶瓷、鲤城工艺品、晋江戏剧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农村,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逐步形成规模,树立了一镇一村的文化品牌形象。

打造精品,增强辐射,进一步丰富创新民间传统文化内涵 丰富多彩的农村民间艺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脱颖而出。如何引导好文化的多样性,泉州从三方面整合、导流民间文化的力量。

一是以精品创作为龙头,带动了农村整体文化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十几年来,泉州以精品生产为龙头极大地带动了农村文化的进步。安溪高甲剧团创作和演出的高甲戏《玉珠串》,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使原本濒临衰弱的剧团获得了前所未有

的活力,不仅救活了一个剧团,凝聚了一支队伍,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短短两年多时间,这部戏在农村演出了500多场,农民爱点这出戏,爱看这出戏,受欢迎的程度出乎意料。泉州聚合国办剧团和民办社团的优势,每年都有规划地重点扶持一两个作品的创作、演出,磨砺了一部部优秀作品,平均每年捧回3个群星奖,“八五”以来先后有9个剧目15次获得“五个一工程”、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由市政府设立的综合文艺最高奖——“刺桐文艺奖”,在发现后备人才、激励精品创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以打造文化品牌为契机,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东方 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法制普及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目录

2、法律需求大

71%的调查调查人员努力尝试运用所了解的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虽效果迥异,但均表示掌握法律是有用处的。如果有法律培训的话,98%的男性表达出自己想参加的愿望。

二、农村法律存在的困境

1、普法宣传与群众需求脱节

调查表明:男性最想了解的法律法规前三位为:促农富农(37人,占男性61.7%);人身伤害(20人,占男性33.3%);农民工基本权益(20人,占男性33.3%)。

女性最想了解的法律法规前三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4人,占女性23.3%);促农富农(14人,占女性23.3%);婚姻家庭(12人,占女性20%)。

同时不难看出,经济的欠发达并没有阻碍,农村中男女对法律的需求的差异性,男性更多的是基于事业发展而去了解法律,更多的是关注对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工作安全保障类。女性更多的是关心家庭稳定和睦,从而关注家庭健康保障,经济收入,以及家庭稳定类的法律。

但不无遗憾的说,过去我们普法由于经费、人员等原因,往往忽略了这一差异,大而统的宣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对法律渴望多样化的需求。希望以后我们执行的时候应尽量加强针对性,保证我们的普法活动能为民所用,确保我们的辛苦并不是群众眼中的流于形式。

2、媒体宣传与群众实际有很大出入

调查显示:93%的被调查群众(男55人、女38人)了解法律的

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广播或网络。可见媒体对法制普及的巨大作用。

在与他们交流中,我们发现,不少群众对刑法尤其是对抢劫、杀人等恶性犯罪的惩戒有深刻认识,并能准确说出不少相关法条。这主要归功于《拍案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但让我们尴尬的是:当问及民事纠纷相关问题时,绝大部分群众并不能答上几句。只能让我们感叹:法律离农村很近,但离生活很远。

3、解决途径存在隐患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30%的男性和25%的女性选择私了。而男性有40人、女性有28人选择向村干部或政府求助,以期纠纷得到解决,占到调查人数的68%。然而这两种群众常选择的解决方法都存在不小的隐患:

(1)私了由于其往往是事故双方在事故发生后自行商量解决,而大多数人对事故本身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私了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随意性,同时其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不少事主在私了之后,又继续纠缠,乃至发生暴力事件。例如,走访中了解到:我镇大塘村有一人被狗咬伤,私了决定600元包干,但治疗中伤者因病毒感染致使产生数千元医疗费,再次协商时,犬主坚持以当初谈妥600元包干为由,拒绝村镇两级调解,从而让处理人员十分棘手。

(2)村镇两级调解本是一种有效解决民事纠纷的选择,且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但实际中,虽然村镇两级都建立了纠纷调解室,但村镇干部大部分未学习过相关法律,同时也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如双桂镇,共建村级纠纷调解室12个,镇级纠纷调解室1个,在村镇两级调解干部中仅有镇调解室2名工作人员接受过司法培训

并专职调解,村级调解室多为村支两委干部兼任而且仅村支书接受过几天相关调解培训,他们在调解中往往凭借的是几十年的工作经验。诚然,不少同志的工作经验在不少调解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同时很多经验跟法律、法规有出入,甚至相悖。

4、对司法程序不清楚

在针对女性的调查表明:在40名女性中,大都不走司法程序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具体该找那些部门,走过不少弯路(19人,占女性47.5%);觉得诉讼时间过长,费用太高,得不偿失的人数亦不少(18人,占女性45%)。

走访中亦了解到群众对司法的诉求主要集中在一些民事纠纷,但苦于找不到方向或觉得诉讼时间太长,而放弃对自身权益的追求。

三、解决方案

1、图文并茂,将法律资料通俗化。

走访中我们发现,群众对安全防火知识掌握比较充足,询问中得知,原来他们手头的安全防火资料是用漫画和浅显的语言展现出来的。这有效的解决了部分群众由于文化和理解力等原因而使宣传乏力的困惑,值得在农村普法宣传中广为采用。

2、多种方式相结合,向民事等方面倾斜

(1)电视传媒对现在生活的印象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其法制节目为了收视率等多关注重大的、轰动的案件,而这种案件多为恶性刑事,虽然教育了群众,但却并不具有太大的教育意义。因此,适当的向民事、劳资、致富等法律法规倾斜,让广大群众获得真正有操作性的法律。

(2)调查中,有30%的群众也通过报刊、杂志学习法律知识。走访中了解,这些喜欢读书看报的人多为附近村民的主心骨,不少群众常常向他们了解一些法律法规。只需我们在平面媒体上运用案例和法条相结合的方式,诠释法律,就能通过他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平台资源,开展教育学习。远程教育系统内的资源涵盖了农村生活的多方面,其中也有许多贴合农村实际的法律法规,其采用专家讲解的方式,直观的将法律法规展示出来。现在远程教育点已经基本覆盖各个行政村,只需我们合理利用,也能为法律普及做出重要贡献。

3、加强基层调解人员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村镇两级调解能得到68%被调查人数的青睐,这既是群众对我们村镇两级干部的信任,也是巨大的危机。广大村级调解员的素质,决定了这一平台的作用的大小。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纠纷层出不穷,因此对农村调解员的培训到了刻不容

下,普法工作不断贯彻落实,农村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农村人民的法制素养不断提高。

关键字:农村法制普及状况

一、引言

回顾历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立国,以法治国的国家。农与法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离。从法家学派的诞生到法家思想的发展,从战国时期的变革法治到近现代的维新变法,从先秦的法律条文到新中国的各种法典。而这之中,任何与法律有关的也都涉及到了农业。农业是任何一个国家不了缺少的立国之基,法律是任何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固国之本。着眼目前,法制的观念和法律的知识都深深普及到农村人们的心中。在处理事故

冲突和矛盾纠纷的时候,人们纷纷拿起法律的武器,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有效解决。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不断向全面小康社会稳步迈进,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正在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而这一切与社会和谐稳定紧密相关,社会和谐稳定又离不开农村法制的普及。自然,农村法制的重要性突显出来。

二、农村法制普及状况

(一)、过去的农村法制普及状况

在古代社会,农村人当中识文断字的都不多见,更别提精通律法的人了。然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并不是人们不学习法律知识,持。

此次调查共计投放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共随机调查了大塘、同德、赶场三个村,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农村现状

1、人口结构大龄化、文化程度偏低

被调查人员中60%为男性,40%为女性,统计表明:被调查者中56岁以上的有31人,而41岁以上的共有57人;同时初中以下学历的有77人,主要集中在41岁以上阶段。走访中了解到,由于很多法律宣传过于深奥和单调,群众理解比较困难,虽然有不少从普法活动中拿的资料,但很少细读。

2、法律需求大

71%的调查调查人员努力尝试运用所了解的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虽效果迥异,但均表示掌握法律是有用处的。如果有法律培训的话,98%的男性表达出自己想参加的愿望。

二、农村法律存在的困境

1、普法宣传与群众需求脱节

调查表明:男性最想了解的法律法规前三位为:促农富农(37人,占男性61.7%);人身伤害(20人,占男性33.3%);农民工基本权益(20人,占男性33.3%)。

女性最想了解的法律法规前三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4人,占女性23.3%);促农富农(14人,占女性23.3%);婚姻家庭(12人,占女性20%)。

同时不难看出,经济的欠发达并没有阻碍,农村中男女对法律的

需求的差异性,男性更多的是基于事业发展而去了解法律,更多的是关注对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工作安全保障类。女性更多的是关心家庭稳定和睦,从而关注家庭健康保障,经济收入,以及家庭稳定类的法律。

但不无遗憾的说,过去我们普法由于经费、人员等原因,往往忽略了这一差异,大而统的宣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对法律渴望多样化的需求。希望以后我们执行的时候应尽量加强针对性,保证我们的普法活动能为民所用,确保我们的辛苦并不是群众眼中的流于形式。

2、媒体宣传与群众实际有很大出入

调查显示:93%的被调查群众(男55人、女38人)了解法律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广播或网络。可见媒体对法制普及的巨大作用。

在与他们交流中,我们发现,不少群众对刑法尤其是对抢劫、杀人等恶性犯罪的惩戒有深刻认识,并能准确说出不少相关法条。这主要归功于《拍案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但让我们尴尬的是:当问及民事纠纷相关问题时,绝大部分群众并不能答上几句。只能让我们感叹:法律离农村很近,但离生活很远。

3、解决途径存在隐患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30%的男性和25%的女性选择私了。而男性有40人、女性有28人选择向村干部或政府求助,以期纠纷得到解决,占到调查人数的68%。

然而这两种群众常选择的解决方法都存在不小的隐患:(1)私了由于其往往是事故双方在事故发生后自行商量解决,而大多数人对事故本身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私了结果具有不确定

性、随意性,同时其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不少事主在私了之后,又继续纠缠,乃至发生暴力事件。例如,走访中了解到:我镇大塘村有一人被狗咬伤,私了决定600元包干,但治疗中伤者因病毒感染致使产生数千元医疗费,再次协商时,犬主坚持以当初谈妥600元包干为由,拒绝村镇两级调解,从而让处理人员十分棘手。

(2)村镇两级调解本是一种有效解决民事纠纷的选择,且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但实际中,虽然村镇两级都建立了纠纷调解室,但村镇干部大部分未学习过相关法律,同时也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如双桂镇,共建村级纠纷调解室12个,镇级纠纷调解室1个,在村镇两级调解干部中仅有镇调解室2名工作人员接受过司法培训并专职调解,村级调解室多为村支两委干部兼任而且仅村支书接受过几天相关调解培训,他们在调解中往往凭借的是几十年的工作经验。诚然,不少同志的工作经验在不少调解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同时很多经验跟法律、法规有出入,甚至相悖。

4、对司法程序不清楚

在针对女性的调查表明:在40名女性中,大都不走司法程序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具体该找那些部门,走过不少弯路(19人,占女性47.5%);觉得诉讼时间过长,费用太高,得不偿失的人数亦不少(18人,占女性45%)。

走访中亦了解到群众对司法的诉求主要集中在一些民事纠纷,但苦于找不到方向或觉得诉讼时间太长,而放弃对自身权益的追求。

三、解决方案

1、图文并茂,将法律资料通俗化。

走访中我们发现,群众对安全防火知识掌握比较充足,询问中得知,原来他们手头的安全防火资料是用漫画和浅显的语言展现出来的。这有效的解决了部分群众由于文化和理解力等原因而使宣传乏力的困惑,值得在农村普法宣传中广为采用。

2、多种方式相结合,向民事等方面倾斜

(1)电视传媒对现在生活的印象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其法制节目为了收视率等多关注重大的、轰动的案件,而这种案件多为恶性刑事,虽然教育了群众,但却并不具有太大的教育意义。因此,适当的向民事、劳资、致富等法律法规倾斜,让广大群众获得真正有操作性的法律。

(2)调查中,有30%的群众也通过报刊、杂志学习法律知识。走访中了解,这些喜欢读书看报的人多为附近村民的主心骨,不少群众常常向他们了解一些法律法规。只需我们在平面媒体上运用案例和法条相结合的方式,诠释法律,就能通过他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平台资源,开展教育学习。远程教育系统内的资源涵盖了农村生活的多方面,其中也有许多贴合农村实际的法律法规,其采用专家讲解的方式,直观的将法律法规展示出来。现在远程教育点已经基本覆盖各个行政村,只需我们合理利用,也能为法律普及做出重要贡献。

3、加强基层调解人员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村镇两级调解能得到68%被调查人数的青睐,这既是群众对我们村镇两级干部的信任,也是巨大的危机。广大村级调解员的素质,决定了这一平台的作用的大小。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纠纷层出不穷,因此对农村调解员的

培训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培训需要常态化、生活化,将农村常见案例和新兴案件作为教材,让优秀调解员现身说法,保障经验与法律的双重并重。

4、结合群众需求,制定普法方案

(1)根据群众需求,组织专项法律下乡。不要贪大求全,不求一劳永逸,一次只针对单一群体的单一需求,开展相关活动。如针对男性对劳保方面的法律需求,举行劳动法规下乡,切实满足群众诉求。

(2)针对农村私了行为,制定相关指导。私了作为群众自己解决矛盾的方式,可以继续存在,但为了保障双方合法权益,避免后续纠纷,可以尝试将已有矛盾纠纷归纳出来,如损失轻微,可以明确判定的纳(转载请注明)入私了;不能确定损失的建议递交上级。从而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5、组织流动法庭,游走乡间。群众司法诉求多是简单的,可执行简易审判的案件,因此可以尝试建立流动法庭,巡回于乡间,走进院坝,在群众中审判,既能解民之所需,又能将法律更生动直观的传播到群众中去。

四、本次调查的反思

本次调查,在外调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完成得比较圆满,但由于自身原因仍存在不少问题:

1.调查表设计仍有欠缺。虽然再三对调查表进行修正,但由于团队人员均缺乏足够调查经验,调查统计中发现不少设计问题,如未能设计出被调查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使在分析中缺少了职业对法律需求的分析、没能为走过司法程序的人员单独设相关问题,致使我们少了

深入了解相关情况的机会等不能不说是本次调查的遗憾。

2.问题表述不明确,未能让群众理会调查者本意。如 走进法律、学习法律、崇敬法律,进而信仰法律,法治和谐的农村社会才能建立。农民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更应当受到法律的强势关怀,这是我们社会对其人权保障的最大福祉,农民通过对法律制度文化和法律精神文化的学习,消除对法律的陌生感,逐步认识到法律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祖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不断进步着,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尤其在农村,这种不足表现明显。所以,法律的进步,法制的完善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离我们并不是遥不可及。全民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

高,才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决定因素。可见,法律的普及势在必行。

利用课余时间,我走访了厦门周边几个农村村庄,并对自己的实践课题《当地法律普及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社会实践中,我亲身深入农村,就当前农村群众的法律素质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这次活动,真实的反映了目前当地群众在法律意识上的强与弱,在触及法律面前的思想和行动以及当地法律知识的普及情况。

一、当地群众法律意识现状及获得法律常识的途径

为了了解当地群众法律意识现状及获得法律常识的途径,我通过给出两个问题的方式进行调研。其一,你能说出几个法律名称?其二,你是通过哪种途径了解法律的?

通过调研,当前农村群众法律素质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法律通

型;二是似懂非懂型;三是法盲型。

(一)法律通型。这种类型的人能准确说出各种法律名称,他们往往会用法律的知识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法律通型的干部群众较善于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走访的几个村的部分村两委成员和普通群众共100人,有23%的干部群众属法律通型的,他们主要是通过观看电视节目、阅读报纸、书籍,县、乡司法机关、公安机关组成的“法律讲师团”下村讲课来学习法律知识。

(二)似懂非懂型。这种类型的人对法律往往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他们往往不轻易犯法,但不能更好的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在调研的100人中,大约有60%属于这一类型。他们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别人说和评论。

(三)法盲型。这种类型的人不懂什么是法,什么是违法,只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法盲型的干部群众对法律一点都不知道,这种人占17%。

二、对于法律的信任度和发生纠纷时的解决方式

在调查中,19%的人认为法律不可信,75%的人表示比较信任法律,还有少部分的人很信任法律。分析原因,一部分人认为权大于法,他们觉得政府与法院是一家的,对法院能否秉公执法存在怀疑,所以他们不信任法律。从数据上看,尽管大多数人是信任法律的,但是在与人发生法律纠纷时,寻求法律帮助的人并不多,他们要么找人用武力解决,要么忍气吞声。还有一部分的人采用“私了”的方式解决纠纷。而“打官司”这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在农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主要是因为打官司程序多,成本太高。他们不愿意花这么多时间

和精力在上面。

三、当地群众法律意识不强的制约因素

影响农村法治建设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内在因素是农民的法律意识,它是农民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对于广大农民而言,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是否以法律支配自己的日常行为,能否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外在因素则指社会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涉农问题时是否依法办事,能否满足农民的法律需求及其对农民心理的影响。

虽然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农民了解和掌握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特别是党关于农业和农村的政策,并对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表示拥护,思想觉悟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农民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高,依法维权的意识有待提高。

四、增强当地群众法律意识对策

针对以上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加大基层法律服务,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

农民了解法律和法律宣传有着重要的关系,法律宣传力度越大,农民对法律的了解也越多,这是一个正比的关系。

基层法律服务是帮助广大农民了解法律、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是当地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利用宣传车、张贴标语、村高音喇叭多方位、多触角教育干部群众,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通过组织“法律讲师团”下村讲解法律知识,印

发法律案例明白纸,送法律书籍,让法律充实他们的头脑。要在农村中营造有一种法律氛围,开展培训,教育干部群众运用法律武器。举办法律培训班、模拟法庭,让老百姓学习法律,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加大政府司法所在法律援助中的作用

司法所是设置于乡镇人民政府的国家司法机关,是县司法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司法助理员则是基层政权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他们是中国司法行政机关的神经末梢。在我们农村,这一职位的工作人员在乡镇政府和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工作,主要负责调解委员会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工作范围从解决打架斗殴到山林地界纠纷和离婚调解等。可以说乡村司法所覆盖面广,根扎农村,熟悉农民经常面临的法律问题,可以对农民遇见的纠纷问题作出较快的反应,能够避免矛盾的激化,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大官司”程序多,费用高的问题,最适合作为农民法律援助机构。因此,要充分发挥并加大政府司法所在法律援助中的作用。

(三)进行基层司法改革,维护司法独立

行政权力渗入导致司法不公正,得不到有效监督。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与司法改革,改变基层行政权力混乱局面,正确区分行政与司法各自职能范围,避免职能冲突,这样才能更好地防止个人专权,从根本上解决“打官司”难的问题。

(四)加大农村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的力度,对农民的信访处理措施得当 农村基层的司法机构比较薄弱,专业力量严重不足,农民“打官司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要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和司

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加强业务培训,充实力量,完善相关制度,下大力气解决农民“告状难”问题,力争将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待农民的信访,要做到依法治访,能够解决的,要及时予以解决,因条件限制不能解决的,要耐心说明情况,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的法律建设直接关乎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水平,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开放,农民法律意识的状况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增进,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方的路十分艰难,需要十二分的勇气,更需要十五分的执着。我们也要坚信,广大农村的法制建设必将得到加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必将增强。

了解,我总结如下:

一、国家对足球运动的推广和投资力度不够,当前的体制下不利于足球的普及与提高,城乡的足球投入有较大差距。

在当前,全社会都在抢抓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体育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民体质的好事。地方上教育和体育已经和二为一,改为教体局。也为足球的普及提供了基础。如果能在广大农村开展“千校百队”活动,让校与校、村与村之间经常搞一些足球比赛,这对足球的普及大有好处。这种比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体质的同时,又能提高对国家,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们不再沉溺于网吧的侵害。

二、学校足球普及困难重重

据中国足协最近调查的41个城市中,15个城市中同时在中小学开展校、区、市级足球赛,仅占41个城市的36.6%。而只有11个城市在中学开展校、区、市三级足球比赛,仅占总数的26.8%。另有15个城市开展情况不祥。超过六成以上的城市难以保证中学、小学同时开展足球联赛,这让中国足球在学校探求发展之路举步维艰。

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传统训练体制的制约。足球职业化后,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专业足球队转变成市场环境下的职业队。体育局与足球队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业余体校、体育学校不再有向上输送人才的指标,使得中小学训练单位失去后备人才输送方向。其次,各方利益冲突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足球后备人才走上市场化后,地方教委认为学校可以不必承担输送人才的义务,因此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不再给予相关优惠

政策。学校大多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参考标准,足球运动在校园的开展从整体上得不到支持,甚至还遭到了反对。在各方利益冲突下,校园普及足球非常困难,资源短缺使得具有天赋的中小学生不能被及时发现。此外,青少年能否参加足球运动大多取决于家长的意志。家长在孩子发展中极力排斥一些对抗性强、易受伤的项目。而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家长们不由自主地认定孩子上大学才是最好的出路。

调查后感: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普及足球不能光喊口号,只做表面工作,而应扎扎实实地做好社会广大人群的足球普及,只有真正普及了,中国的足球水平才能真正提高上去。

默认推荐相关范文: 计算机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法律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眉山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情况调查 关于农村网络普及情况及网络利用的调查 农村法律普及程度的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总结

目录

片狼藉。当地的居民使用玉米秸秆当燃料,用玉米秸秆生沼气(当然,沼气只限于富有的人家)。有的农家就很有效的利用了玉米秸秆,收割过后,其用旋耕机将玉米秸秆切断或切成碎块,然后用机械犁将其埋入地下。即起到了翻土的作用,同时玉米秆在地下,经过一个冬天的时间,腐烂变成了肥料。让土地变得更加肥沃,但是这种做法为什么得不到普及呢?究其原因有二:①进行此项活动。需要租用旋耕机,一亩地是20元(一般的价格),再加入犁地费用一亩地也是20元即一亩地共用40元,而只犁地一亩地仅用20元,这样算来,这样做需花费两倍的价格。②这样做费时费力,更多的农人都希望在经过秋季忙收后,都希望能有一些闲暇,(当然以上仅以玉米为例,也都是车上问一位农民而得)……

冬季的村子里非常荒凉,也只能偶见几个行人匆匆走过。却到处能看到村民家门前堆着的粪堆,堆放着的玉米棒。村民们将自家的生活用废水毫无顾及直接倒在街道,小巷上,生活垃圾也堆放的到处都是。使得村子里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充斥着难以名状的味道。

这就是我眼中的乡村建设,尽管国家号召了好多年,但中国的农村,或者中国北方的农村。抑或是我眼中的中国北方的农村依旧是这样——脏、陋、差。

“愚”字当头,就能够明白地说出中国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低下,素质低下的问题。从中国农民的历史就能看出。①中国农民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是地位最低下的一群人。历朝历代,中国农民都是由文化素质最低,反抗和独立精神最弱的人组成。而古代,接受教育都是上层贵族的事情或有接受教育的下层人,也终会变为上层人,脱离

了中国农民(当然这只是大多数情况)。②中国人的奴化思想与生俱来,而中国农民的奴化思想犹为严重。面对封建帝王的封锢思想的残酷统治,面对泯灭人性的粗暴的社会制度。当时的中国农民受到奴化思想的严重影响,填饱肚子,平定过活成为其最基本欲求,也是最大欲求,社会实践报告《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可见当时,村里的人民压根就没有使自己免于愚昧无知的欲求。③从经济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是相行相伴的,相互促进的,教育的发达推进经济的发达,而经济的发达也会推动教育的发展。④从近代中国的角度看,近代中国十年活动,也是对中国农民产出深刻影响的一次运动。中国农民,盲目沉浸在翻身的快乐中,却不想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活动中,又削磨了自己的革命性(这我就不多说了)。

1月27日,我走进了村的小学(村里没有)村里的小学只有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年级。走进村小学,学校面积非常小,却显得非常空时,西北角是一个厕所。正中间就是三间破旧的教室。其中有两间当教学用,另一间当老师办公用。而每间教室上竟然都没有玻璃,代替玻璃的是砖头和泥土。走进教室,阳光不能透入,里边阴暗潮湿,还不时传来一阵霉味。教室里的黑板都已经开始老化、脱落、房顶也开始漏雨,墙上还留着雨水渗进的痕迹。我找到了学校的校长,他向我描述了学校的现况,小学只有6个老师,一年级有一个班共32名学生。有三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和其它副课(包括体育、美术、音乐、也只是徒有虚名)。二年级有一个班,共27名学生,另外三个老师按上分配。学校里没有任何体育设施。所谓的体育课只是带学生们玩,而所谓遥美术课只是老师自顾自地在黑板上画一些东西即可,课程内容非常简陋。校长还指出了学校经费不足,教学器材如粉笔、黑板擦、墨汁等只能“省吃俭用”。

学校的走访完成之后,让我感到晏阳初一生致力的平民教育在中国的农村,在21世纪的中国农村还是如此简陋。在这里,必须将平民教育这个概念得出来说一说,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是要把农民培养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具有四大力量的,能独立思考的人,他的“平民教育”是面对所有的中国的农民,而我在这里将对孩子们的教育作为“平民教育”的代表,作为“平民教育”的重中之重来研究。农村的教育搞不好,农村的希望在哪里?

随后,我又走访了五家农户,我发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不是收成,不是健康而是子女的教育问题。从这一角度来看,似乎平民教育尽管在提高文化素质方面,没有大的成就,却有效地改变了人们,尤其是中国农民的教育意识,大大地削弱了中国农民根深蒂固的奴性思想。在我采访的这五家农户中,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都是本科及其以上。然而农村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或者九年义务教育的简陋,却扼杀了千千万万农户对孩子的期望。我想如何大力推进和发展农村的初等教育是政府和村民需要考虑的问题。

访问结束之后,从农家院子里走出,看到有3个学龄儿童在路上玩。在寒冷的冬天里,鼻子和脸蛋儿已被冻的通红通红,鼻涕也流了出来,身上的衣服也被弄得脏脏的,但他们却依然在那里尽情地玩,多得是几份天真,却少了城市孩子过早的成熟,我忽然想到,十几年后的今天,他们用什么和城市孩子竞争……

我记得:二战末期,罗斯福总统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晏阳初

补充了一条,就是人民要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但可悲的是,我国的农民拥有这种自由,但却没有享受自由的空间。这又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无奈地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也便是一种奴性思想了……

这可以说是我眼中的中国农村,但却只是一个框架,一个概况,里边有很多东西要填补,要充实;概括起来,我眼中的中国农村总是在淳朴的民风中充斥着多少无奈和落后……

94.2%、86.0%和96.7%。

二、存在问题依然突出

虽然该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看,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仍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最突出的矛盾。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我镇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目前,在该村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0.6%,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五)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

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山区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该村的新农村建设的步

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让人们能够更快的适应新农村的步伐,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带动教育的进步,而教育的发展反过来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

经过调查,我发现

一.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两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如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其次,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

第三篇: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各种新兴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走进了乡里村间,大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也要看到,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和现状,总结成功经验,找准突出问题,为下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特对全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程度等有关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调研。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镇现有1间2011年建的电子阅览室,2间2005年建的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1间2007年建的3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1个客家民歌协会和三个民间健身队。职业中学、中心校等学校受**市教育局和**双重领导,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文化设施齐全,学校环境优良。村级建设有5个篮球场、武教村委会的七件健身器材,使文化站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有了新的阵地。12间2010年建的8平方米的文化书屋,发挥着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镇政府高度文化建设事业,把其纳入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安排一名镇宣传委员(学历大学本科)分管主抓文化建设工作,并配备了专职文化站站长各村(居)委会、各单位文化室都设有兼职文化员,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学历,无工作报酬;各村(居)委会、各单位相应的建立了各类组织机构,尤其是中小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文化建设走在了全镇其它单位的前列。中小学校建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该队伍常年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发挥着文化宣传作用。目前,全镇从事文体人才的人数达20余人,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学历均为高中以上,他们能结合阶段性工作和时令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镇把群众文化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寓教于乐。年开展文体活动达2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月三”文艺活动、农民职工篮球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客家民歌会、健身舞表演等。各村能够利用文化室,在节假日及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马岭排苗村村委会就是一个典范,能够利用文化活动室经常开展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等知识宣传文艺活动,表演的节目都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通俗易懂的竹竿舞、客家民歌、蒲扇舞、苗歌等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文化工作,使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文化基地作用,做到师资、教材、课时、效果“四落实”,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四篇:农村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我们深入部分乡镇村,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入户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可喜成就

近年来,我们抢抓库区移民搬迁补偿机遇和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机遇,围绕“活动设施完善、文化特色鲜明、组织规范有序、社会风尚良好”的目标,遵循整体部署、阶段推进、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和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主要载体,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基层文化网络初步形成。近年来,全县上下紧抓国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新建或维修改造,站房面积均在500平方米左右,内设“三室一厅”(书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同时作为共享工程服务中心,12个乡镇均配置了3台以上电脑、1台投影仪、1台易播宝,其中有8个乡镇配备了卫星三级站。全县192个村(居)委会建起了文化室,配备了兼职管理员;高标准建成农家书屋147个,每个书屋配有标准书柜5组,报刊架1个,实用图书1500册,电子音像制品100种,报刊杂志30种以及阅览桌椅、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设备。全县共有27户市级、101户县级、1360户乡镇级文化科技中心户。每个社区至少有1户文化科技中心户及1名文化信息员。这些由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以及文化科技中心户构成的农村文化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健身娱乐的需求。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文艺活动,组织各村、居委会以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为载体,积极开展文化文艺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经常性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义诊药箱背到偏远山村,把先进文化带到农家大院。全县每年送科技下乡达100多场次,送戏下乡达15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达2000多场次,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机构的组织和阵地作用,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自2006年开始,全县开展了三次电视歌手大赛,每次大赛均吸引数千城乡群众参与,屈乡大地处处歌声飞扬,群众性文化活动由此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每三年一届的民间文艺汇演,也使一些沉寂多年的优秀民俗文化得以发掘,并绽放异彩。如民俗表演《开山号子》、《陪郎“四十八”揖》、《正月十五烧毛狗》、《灵牛耕地》,薅草锣鼓《象牙床》,山歌对唱《车风斗》,杨林堂鼓等,这些节目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一搬上舞台就在社会上引起共鸣,广为流传。目前,全县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人,县政府连续表彰了三批48名县级优秀民间艺人。2009年,屈原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除此之外,茅坪、归州、沙镇溪等乡镇还投资数万元举办农民运动会或专场文艺汇演,广受群众欢迎。各乡镇的广场文化、节日文化蓬勃兴起,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注重在农民中发掘人才,建立起稳定的骨干队伍,逐步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华,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艺人传授、集中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基层文化骨干,涌现出了一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节目和民间艺人。全县大大小小的民间艺术社团有40多个,大多由农民自筹资金、自置道具组建而成的业余剧团、文艺队、戏班子。这些社团活跃乡村,为农村的婚丧嫁娶及重大节庆提供演出服务,走出了一条以艺养艺,市场促艺的新路子。比如,杨林桥镇的民间文化能人组建了2支民间艺术表演团队,1个文艺节目策划工作室,全年开展演出活动达50多场次。梅家河、九畹溪等乡镇的民间艺人自发组建的文艺社团,年创收达数万元。这些文化社团的演出节目涵盖歌舞、小品、秧歌、皮影戏、吹打乐等特色艺种,原汁原味、诙谐幽默,颇受农民的青睐。

二、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观念滞后。部分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依然存在,“只要经济搞上去了,一俊可以遮百丑”的观念依然存在。文化工作“排不上号,摆不上位”,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钱紧了扔掉”的现象。还有的片面的认为:“文化工作是吹吹打打,蹦蹦跳跳,可要可不要”,因此“上面检查装装样,任务来了一阵风,风头一过无影踪”。诸如此类,种种错误认识,导致文化工作得不到重视和支持。

(二)农村文化阵地总量偏少。近年来,在各级文化政策的惠顾下,全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虽然都完成了兴建或维修改造的任务,但内部配套设施有限,利用效率不高。村级普遍存在“阵地少、活动少、设施差”的现状。部分村里的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多年未购进新书,现有图书陈旧破损,内容过时,少有人借阅。少数村虽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但因其设施简陋、设备陈旧而少有人光顾。这些现象,非库区乡镇较之库区乡镇,经济弱乡镇较之经济强乡镇,显得更为突出。截至目前,全县只有20%的村建有文化广场,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占全县农户的比例尚不足1%。这直接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农村文化队伍十分薄弱。乡镇文化干部绝大多数为兼职,主要在节日期间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平时主要精力忙于其他工作;有的文化专职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整体素质不高,在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不到应有的职能作用。由于待遇偏低,条件较差,难以吸引优秀的年轻专业人才到基层工作,这已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农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低,农民群众文化增收的意识淡薄,渠道单一,许多民间艺术品、工艺品自产自用,很少进入市场流通,商品转化率低,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民俗文化活动大都由农民自发组织,没有与旅游产业结合,形成民俗旅游项目;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缺乏规划指导,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尚没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巩固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形成和谐的思想与文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有效平台。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好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支持”。当前,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来源仍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县、乡两级要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有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经济不断发展、财政不断增长的同时,逐年提高在这方面的投入比例。要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要把项目带动战略引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些投资大、影响大的建设项目,可实行招商引资,采取商业化运作,推动一批公共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逐步缩小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二是要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有财力条件、有工作基础、有工作积极性的乡、村、农户率先建立一批质量较高、活动较正常的宣传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以点带面,通过建成一批巩固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逐步在全县建立较为健全的网络阵地。三是要坚持“综合利用、资源共享”。集镇中心村可与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共同使用”,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并明确一名村干部为文化协管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充分发挥阵地的实际效用。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阅览室、运动场所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

(二)拓展文化内涵。根据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一要丰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节庆日、农闲等时机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形式上,要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活动时间上,要把“三下乡”与“常下乡”相结合;在文艺风格上,要将传统节目与现代节目相结合;在文艺内容上,要将民俗表演与政策形势宣传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既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增长农民的科技、法律等知识,提高依法致富的本领,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要深化创建活动。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的文化活动,倡导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社会风尚。积极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资源优势,通过送戏、送图书、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文艺活动等形式,推进文明社区、文明乡村、文明家庭的创建工作,积极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三要培育典型特色。通过特色文化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对现有的民间文化资源要保护好、发展好,对民间文化资源要系统挖掘、整理,按照“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开发利用”的方针,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工作,研究开发保护传承屈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好高龄艺人,特别是在全省、全市有影响的民间艺人,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建立传承机制。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抓手,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为基础,优秀民间艺人和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文化中心户为阵地,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原生态文化网络体系。要积极开发具有当地传统和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创新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开发文化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四是倡导自办文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扶持民间文艺队伍或个体办的文化实体,支持农民自办书社、演出队,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县每个乡镇甚至行政村都有业余文艺队伍,最终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以民间文艺队伍、个体办的文化实体为补充,逐步形成文化网络,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创新文化体制。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靠外部支持,而且也要通过对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一要深化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屈原艺术团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文化中的主导作用。要不断深化文化单位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要理顺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达到“管人、管钱、管事”的统一,人员编制进入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纳入文化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人员工资福利纳入全额财政供给,解决其后顾之忧;活动经费按照有关政策列进县财政预算的“盘子”,由县财政按渠道拨付。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团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活跃农村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多方支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对于现有民间艺术团体。如皮影戏剧团、花鼓戏剧团、龙狮演出队等,要大力支持其以市场运作方式,与旅游景区、婚庆公司嫁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要规范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成立文化市场执法大队,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电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销售、网吧等方面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

(四)建好文化队伍。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馆)至少有一名专职干部和相应的兼职干部。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对乡镇和村级文体活动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化组织的职能作用。一要提高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素质。要经常组织文化工作者、文艺专职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积累生活、激发灵感,为广大农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二要发挥好“文化协管员”的作用。村级文化协管员是最基层的专门从事文化管理的队伍,要通过加强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辅导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基础性作用。三要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每年举办若干期农村文体骨干培训班,不断拓宽乡镇文化干部的知识层面,提高文化干部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思想正、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的乡镇文化干部队伍,强化对乡镇和村级文体活动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体部门的职能作用。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注意发现、培育农民文化骨干和带头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特别是要发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活跃在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乡土艺术家”的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五篇: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class=““>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近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信访、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习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习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近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精选公文范文----------------

下载对推进小康和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推进小康和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010-06-29 18:20:1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一、我县农村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近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信访、......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调查报告宝塔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

    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村......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近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信访、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1、各镇农村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就目前状况来看,已跟不上农民的需要。我县各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但是全县16个站,只有3个达到......

    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研报告2012年8月16日,我按照学院安排,来到抚州市广昌县甘竹镇,调查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际情况。我们的调查采取数据收集、会议汇报与个别访谈的形式开展。全......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更新时间:2011-10-411:46:0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