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日报社论: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人民日报社论: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2010年12月22日 21:13:54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精心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全面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为“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今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历尽艰辛、再创佳绩的一年。自然灾害极为严重,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外部环境非常复杂,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沉着应对,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农村干部群众吃大苦、出大力,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在极其困难之年取得了极不寻常的成就: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七连增”;农民收入年增长再创新高,实现“七连快”;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抗灾救灾有力有效,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为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十一五”圆满收官做出了重大贡献。
过去的5年,是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十一五”时期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产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毫不动摇地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明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仍面临复杂形势,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连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背后,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大好形势之下,往往潜伏着危机。明年在高起点上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挑战空前,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减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导向要明确,措施要过硬,行动要坚决。
实践一再证明,越是宏观环境复杂,越是经济发展遇到难处,越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哪一样离得开农业、农村、农民?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业有好收成,农民有好收入,农村有好局面,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底气、有基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整盘棋才能活起来。
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突出重点,瞄准难点,力争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大兴水利强基础,就是要针对水旱灾害频发、水利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建设,大力度推进改革。当前更要突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着力夯实水利这个最重要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狠抓生产保供给,就是要针对农产品总体供给偏紧、部分品种短缺的紧迫问题,毫不放松粮食生产,落实扶持政策,强化领导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加强科技支撑,搞好高产创建,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努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
力促增收惠民生,就是要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的严峻局面,努力开辟就业门路,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动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扶贫开发等取得较大突破,多为农民办好事谋福利。
着眼统筹添活力,就是要针对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依然明显的突出矛盾,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等更多向农村倾斜,不断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明年农业农村发展大政方针已定,任务非常艰巨,工作极为繁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担负起领导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确保力量不削弱、工作不放松,舍得真金白银,拿出真招实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再创“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第二篇:人民日报社论 再创农村农业发展新辉煌
人民日报社论: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精心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全面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为“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今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历尽艰辛、再创佳绩的一年。自然灾害极为严重,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外部环境非常复杂,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沉着应对,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农村干部群众吃大苦、出大力,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在极其困难之年取得了极不寻常的成就: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七连增”;农民收入年增长再创新高,实现“七连快”;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抗灾救灾有力有效,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为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十一五”圆满收官做出了重大贡献。
过去的5年,是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十一五”时期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产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毫不动摇地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明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仍面临复杂形势,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连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背后,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大好形势之下,往往潜伏着危机。明年在高起点上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挑战空前,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减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导向要明确,措施要过硬,行动要坚决。
实践一再证明,越是宏观环境复杂,越是经济发展遇到难处,越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哪一样离得开农业、农村、农民?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业有好收成,农民有好收入,农村有好局面,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底气、有基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整盘棋才能活起来。
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突出重点,瞄准难点,力争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大兴水利强基础,就是要针对水旱灾害频发、水利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建设,大力度推进改革。当前更要突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着力夯实水利这个最重要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狠抓生产保供给,就是要针对农产品总体供给偏紧、部分品种短缺的紧迫问题,毫不放松粮食生产,落实扶持政策,强化领导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加强科技支撑,搞好高产创建,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努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就是要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的严峻局面,努力开辟就业门路,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动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扶贫开发等取得较大突破,多为农民办好事谋福利。
着眼统筹添活力,就是要针对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依然明显的突出矛盾,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等更多向农村倾斜,不断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明年农业农村发展大政方针已定,任务非常艰巨,工作极为繁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担负起领导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确保力量不削弱、工作不放松,舍得真金白银,拿出真招实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再创“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人民日报社论: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站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全面回顾了西部大开发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西部大开发的丰富经验,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思路,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西部大开发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社会进步最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使西部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都很突出,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也都很突出。虽然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仍然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和欠发达的地区,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承前启后的第二个10年,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把这项富民强国、兴边睦邻的宏伟大业推向前进。
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4%,人口占全国的28.6%。只有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补齐西部这块国民经济的“短板”,让西部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
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我们既要保持东部地区强劲发展势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也要抓紧促进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实现现代化,否则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不完整的,也必然会缺少持续的动力。只有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战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为全面实现现代化提供更大空间、创造更好环境、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
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西部地区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向,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纵深。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边疆安全的好局面,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更好地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做好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发展的同时,还要坚持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和谐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百姓尝到发展之甜。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西部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建立起有利于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西部地区要自力更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党全国要大力支援,通过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广泛动员
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西部大开发,形成合力。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键在党的领导。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方针政策已经明确,现在最重要的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改进作风,真抓实干,切实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实处。
西部正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迈上更加壮丽的新征程。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西部地区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人民日报社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人民日报社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2013年02月01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年伊始话农桑。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连续发布的第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目标,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突出强调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为“三农”工作再创新辉煌提供制度保障。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这是一份了不起的成绩单!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在重重困难中奋进立下汗马功劳。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呈现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紧约束、青壮劳动力紧缺的态势,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严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
应对新挑战,再上新台阶,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力大大发展,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发育成长,社会化服务更加便利。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努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内生活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需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二是着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只要有利于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激励农民生产经营热情,都可以试、可以闯。必须始终铭记,农户是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决不能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不刮风,不走偏,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三农”,潜力和希望也在“三农”。“一号文件”再次吹响了集结号,让我们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坚持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顿,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第四篇:人民日报社论:统筹城乡发展 夯实农业基础
人民日报社论:统筹城乡发展 夯实农业基础
2009年12月29日08:27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辞旧迎新之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胜利闭幕。这次会议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全面部署了明年“三农”工作,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主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奋发前行的一年。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多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以及各种挑战接踵而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了严峻考验。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及时采取加强“三农”的重大举措。全国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民生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农”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应对冲击赢得了战略主动,提供了基础支撑,做出了重大贡献。
好成绩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除,新的矛盾问题又不断显现,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脆弱、比较效益下降、科技创新滞后、农民转移就业困难、资源要素流失等瓶颈制约,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较快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新的贡献。
应当深刻认识到,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农业,支持农村,关心农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功实践再次告诫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看待“三农”问题。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有稳固支撑;农民购买力不断提高,保增长、扩内需才有持久动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整个国家才能安定和谐。
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关键要看农业基础是否不断加强,国民收入分配是否真正向农村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否切实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的举措是否更多惠及农民。归根结底,要看立足点是否真正放在加强“三农”上。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信号不能变、支持不能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饮水、用电、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注重城乡联动、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
明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艰巨,工作繁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抓“三农”工作精力不转移,劲头不减弱,工作不松懈,再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佳绩。
(责任编辑:徐连欣)
第五篇:再创##林业新辉煌
本月中旬召开的全市林业工作会议,是继1996年之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又一次专题研究部署林业工作的重要会议。会议根据全国、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认真回顾总结了我市林业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并讨论修改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生态兴市步伐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决定》。这次会议,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市林业改革与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承载着培育资源、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等多重功能,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祸患,资源日渐匮乏正成为国际间冲突与纷争的主要起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以这样的时代背景为参照,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加快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全国重点林区和全国集体林改革试验区。长期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的方针,在林业资源培育、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资源方面看,我市是全国少数几个活立木蓄积量超亿立方米的地市之一,全市农民人均拥有林地面积、人均活立木蓄积量、人均竹林储量等指标均属全省之冠;从生态方面看,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6.8%,比全省高出13.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60.3个百分点,现已划定生态公益林730万亩,建成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1处116.7万亩,自然保护小区899处123.6万亩;从产业方面看,2003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95.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产值33.4亿元,拥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1家,木材、竹材、人造板、机制纸和笋制品等大宗林产品产量均占全省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并打响了永林、蓝豹、天河、青山等一批林产品知名品牌。可以说,林业是##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这次全市林业工作会议的部署,深入贯彻《中共中央、xx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海峡西岸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即将颁发的《关于加快生态兴市步伐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加快林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培育、山地综合开发、林产工业集群和林业新兴产业五大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为主体,以科技兴林为支撑,以依法治林为保障,切实做到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创新机制、狠抓落实,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再创##林业新辉煌,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