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的选1
历史的选择(演讲稿)
再过几个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将迎来她九十岁华诞。90年前正是历史抉择的关键时刻,命运多舛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华民族走上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征程。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新中国正在取得前所未有的建设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宇宙洪荒的岁月早已久远,女神的微笑回漾在天边。凝眸处,那游来游去的风雨,扬扬洒洒地弥漫,仿佛在瞩望历史长栏中的那缕缕缭绕的尘烟。曾几何时,没有太阳的日子嘶鸣着奔突于城垣,奔突于断崖、奔突于九百六十万冰冷的大地之上。黑暗,滞重得季节爬不出天和地的出口。
太阳何在?希望何在?我不止一次地走进七月绚丽的季节,激动不已地遥望南湖,遥望南湖那只红船。透过曾被湖风吹折过高高耸立的船桅,透过曾被湖浪咬噬过积水中流的桨橹,我又读到了许许多多的无畏水手,读到了南湖船歌悲壮慷慨的回应,读到了一个个用信念浇铸的故事。
“可以牺牲我的生命,绝不放弃我的信仰。”这就是他,这位誓死追求真理的革命先烈夏明翰的心声,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就在他临死的那一刻,他当着敌人的面写下了一首大义凛然的诗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忘却不了那对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伉俪,死神也不能扼住爱的微笑。也忘不了周总理的极度悲愤,“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苍穹垂泪,山河呜咽。我们铭记北伐铁军统帅叶挺,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些在突围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身后的半块石碑,几个土墩可以作证,他们与大地同在。
一条河流奔腾在黄土大地上,一条河流澎湃在民族的血管里。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正在摆渡,帆影上的图腾是铁锤与镰刀。我的抗争的大河我的坚定信念永怀希望的大河,冲刷苍白荡涤荒凉扬弃失落挟走阻挡的泥滩石垛,流淌憧憬飞溅梦想铸就顽强托起明天的太阳。
黎明在夜的阵痛后抵达,崭新的阳光交错着激壮的情感。一个民族的大地上山水欢颜,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天空一片湛蓝。一次次风雨其实就是一次次洗礼,一个厚重的民族总是在苦难中涅槃。乡村的田野上袅起希望的炊烟,改革开放成为一本历史书上硕大的标点,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一个古老的民族正在构筑自己幸福的家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中学生,我们用奋力拼搏把自己打造成祖国的栋梁,托起明天的太阳。花儿选择在春天含苞绽放,鸟儿选择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松柏选择在严寒中抗击雨雪风霜。沉重的苦难塑造了坚强,历史的渡船选择了前航。国旗是血染的风采,那是英烈们谱写的华章,国歌在晨风中奏响,那在昭示我们再创辉煌。谁在引领着前进的方向,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祝愿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第二篇:读《历史的选》有感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来宾市武宣县实验小学五四班陈文蕾
指导老师:李庆宣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飞行的翅膀;鱼儿选择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畅游的尾巴;骏马选择草原,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中国,因为它有民族团结的力量。
我满怀激情地翻开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不禁被它的独特魅力给吸引住了。特别是当我读到“经过60年的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艰苦奋斗……”这段话的时候,让我思绪万千,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热泪盈眶的画面:
苦难篇
中国,一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被无数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饱经风霜的国家。
他,从来不曾拥有过自由,快乐,幸福:农民祖祖辈辈洒尽血汗却食不果腹的稻田,被地主霸占;一天三餐,从来没有一次能好好的吃上肉,每天嚼着干干的酸菜,喝着稀稀的粥;外国人穿着皮鞋西装,住着高楼。而中国人呢?穿着破破烂烂的农作衣,住着潮湿、矮小、破烂的房子……人民苦难深重,社会一片黑暗。光明在哪里?希望在哪里?
建设篇
没有人愿意永远被人欺凌,没有人愿意永远把曾经属于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没有人愿意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地方。
1949 年10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前进开创新时代的日子!新中国的诞生给中国的建设带来了很好的开头。当中国第二代
领导人——邓小平一上岗,又立马对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改革政策对外开放,引入外贸,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衣食住行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破破烂烂,而是穿着大褂,吃着鱼肉,住着高楼,骑着摩托车出行……
繁华篇
中国并不懦弱,他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他,一只沉睡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的雄狮,他建设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始了翻天覆地的繁荣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随着震耳欲聋的一声声巨响,火箭托举“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开始了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旅。
2008年8月8日20时,第二十九届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2008年8月26日,北京奥运会刚刚辉煌落幕,胡锦涛出席中韩世博会合作交流论坛,相邀国际会。并于2010年5月1日在上海举行世博会。上海世博会必将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催生创新的激情,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前进历程。而世博会引发的思想火焰,或将点化我们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进而照亮世界……
中国从苦难走向繁华,靠的是老一辈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不仅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应该为明天的发展树立远大的理想,发奋学习,为建设更美丽,更发达的中国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篇:选股必须考察以前历史
选股必须考察以前历史
重点考察“历史炒作度”
对一只股票,如果不考察该股的历史走势,便无法判断其正确趋势,是反弹抑或反转,是短线行情抑或中级行情的启动,都要结合该股的历史走势来判断。
选股应重点考察该股的“历史炒作度”。所谓“历史炒作度”,指历史上该股被主力炒作的次数、每波行情的大致升幅、上一轮行情高点离目前相隔的时间等。
牛股的要素
我们可把从低点至高点升幅达100%的行情称为中级行情,低于100%的属于反弹行情或短庄行为,高于100%的可称为大牛行情。要想选中未来的牛股,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中级以上的行情出现次数越少越好,若上市数年一直未出现中级行情,则该股被炒作的机会大增,此时结合技术指标、股价的相对价位不难选择出合适的买点。
二、历史上曾出现大牛行情的个股,目前应设定最短回避时间,假若上轮行情该股升幅为一倍,根据个人的经验,则从高点算起至少半年之内不宜再买入;升幅达到两倍,则一年之内不宜再买入;依此类推,升幅10倍的个股五年之内不宜再买入。
三、历史炒作度越低,按照中国股市风水轮流转的规律,几乎必然有被炒作的机会,中线投资者可在转势的时候介入,短线投资者则可在短线突破之际介入。
第四篇:高考历史选做题(选修)方法技巧汇总
高考历史选做题 方法汇总
一、高考历史选做题分析
1、新课标高考历史选做题的命题特点: 考查范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四个选修模块列入考试范围;
考查方式: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试题,采用的是“多量给题,限量答题”的模式,选做的选修模块内容全部以主观题型呈现,每选修模块独立命题,模块间涉及知识不交叉,限定考生从中选定一题作答。
所占分值: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试题命制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以丰富的材料为试题情境,转变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 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只有2011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的材料是以图的形式出现的)。
考查的能力重心所在:
①直接提炼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的能力。②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嫁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③分析、归纳、概括、比较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分析成因及影响,经常比较两件事或两个人的异同。)
④ “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人文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目标立意)如: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设计的试题,体现出让学生通过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诸多的历史改革现象,从中发现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明白改革的任重道远,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和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设计的试题,能让学生了解近代这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能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的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居安思危,形成对和平的追求及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自觉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高尚情操;进而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权益以及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设计的试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能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是对他们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创造力与批判思维的训练;也是对国际视野的拓展。这还是作为高中历史教育传授历史知识时的主要目标之一。
2、高考历史试题选做题发展变化趋势(1)变化:
①、考查目标在变。试题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能力”和“目标立意”的变化。②、试题与课本的关系在变。综观试题和课本的关系,可用“渐行渐远”来概括。(2)“不变” :
①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变。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变。③高考历史试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变。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知古鉴今,古为今用。
④、试题的呈现方式一直未变,四选一,全部以主观题型呈现,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二、迅速选出适合自己的试题
1、根据自己复习时所确定的选修模块来选择。
2、根据问题的呈现方式来选择。
(1)根据材料X„„(适合阅读、归纳、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
(2)根据材料X并结合所学知识„„或结合所学知识„„(适合基础知识掌握得较扎实的学生)
3、根据材料的形式和内容选择(择易弃难)。
4、选择后不要犹豫,安心答题。
三、历史选做题解题方法探究
(一)、解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应把握好5个环节:读(读材料、审题)、找(相关信息)、接(链接所学)、转(转换思维)、答(组答案)
1、读(审题、读材料):(1)审题: 第一、审问法 常用问法有:
①根据材料X概括、分析(简析)、说明、指出、评析、简评„„
②根据材料X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简析)、说明、指出、评析、简评„„
③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简析)、说明、指出、评析、简评„„
④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 第二、审关键词:
①提示词:基本思路、答题的方式 ②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程度等限制 ③中心词:答题所围绕的中心内容 ④求答词: 须回答的具体方面 如: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第三、审题型:
①叙述类:“简述”、“ 概括”等(侧重对教材和材料内容的概括)②分析类:“分析”、“简析、评析等(分析重在“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③论证类:“试论”、“说明”、指出等(侧重“论”。摆典型史实,讲道理,来论证题目所给的正确或错误的某一观点、结论)④比较类:“对比”“异同”“相同(不同)”等 ⑤评价类:评析、简评、“ 评价”等(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史观对历史事件、人物、历史观点进行阐释、评价。)
第四、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第五、审问题间及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
(二)、解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1、读(审题、读材料):
1、读材料: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
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句、关键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关联信息; 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带设问、获有效信息,联教材,列提纲。
2、找(相关信息):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这也是高考能力要求之一,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接(链接):链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这类试题是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转(思维转换):在解答历史主观题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非常重要;还有借助材料的有关信息,转换思维得出其它方面的信息。(例如:原因、目的、作用、影响等方面的相互转换。)
5、答(组答案):
(1)形成答案的素材:材料、教材、递进关系、思维能力(2)根据设问,分值,问什么,答什么,简明扼要。(3)语言准确、规范,逻辑紧密、史论结合。
(4)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层次性(分时间、空间、分类别)
(5)克服思维定势,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防止片面性,即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完全否定。
(6)答案书写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专业化、条理化、工整化” 答题有四忌:
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尽量去概括而不是直接抄材料,但实在写不出可以适当抄材料); 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 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 四忌堆积词藻。
(三)、怎样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1、语文阅读分析法。
(1)长文分段;短文分句;一句分成份。分层划点,层层剖析,找答案来源。(缩写、颠倒顺序、文言文—白话文)
(2)从材料的关键字、词中获得信息。(抓住材料中的核心字、词,就可以得到关键信息。)(3)注意引言、材料出处、括号-注释、分号(并列层次)、省略号等。(“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往往就是重要的信息。)
2、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隐性信息。
(1)从材料所反映、体现出作者的“语气“中获取有效的隐性信息;(2)从分析史料作者的阶级立场出发分析其动机的指向;(3)在否定别人的观点中委婉地暗示出自己的主张。
3、对材料信息的通盘考虑。将信息进行有效释读、串联推理、甄别、判断、整理,形成新的认识。
4、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看;透过表面语言,深入认识,寻求有效论据的能力和方法;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出独特的观点;逻辑论证的能力和方法;史论结合、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等等。
5、处理材料时注意:同类的要概括,能够对应教材知识的要对应。
(四)不同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1、主要类型题
(1)归纳类(分层划点圈答案、缩写、颠倒顺序、文言文—白话文)用词恰当,语言简练;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历史学科术语,少用文学语言。(2)、分析原因和背景类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2)、分析原因和背景类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3)、分析影响类
①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②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③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4)、比较类
外显比较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题要求材料和所学知识的联系,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内隐比较题的解题方法: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利用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确定比较项:(5)、评价类
评价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评价的基本原则。
评价方法:一分为二;将人物、事件现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史论结合。
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答题:史论结合。
2、解答不同模块规律性认识的方法和语言表达(1)改革的原因
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2)、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3)对改革认识:
第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第二、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第三、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第四、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4)、评价改革的标准
①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②坚持历史的标准;③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④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⑤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及看其历史活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合乎民心。
一般说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历史人物应给予肯定的评价,反之则应予以否定。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历史的观点,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不能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4)不要以偏概全
(5)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6)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主流与支流关系的原则,依据其主流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模块方法汇总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改革的定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
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奴隶制的改革、封建制的改革、资本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
A.奴隶制改革:(对奴隶制的完善)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
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英国议会改革 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从内容上来划分,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2)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3.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4.改革的原因(背景)
历史上重要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如: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国贫兵弱等;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状况
5.改革的结果: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中止或转化为革命;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社会矛盾的根源,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改革一般不会成功。6.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7、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势在必行)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8.评价改革的原则: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9.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
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四、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 总则:
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时,必须抓住主要之点,从而做出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的正确评价。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 1.严格的历史性
以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突破口,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①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认为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的观点是反动的等等;②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不妥当地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③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2.科学的阶级性
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对哪个阶级有利,同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绝不能简单化,唯成分论,一刀切。如对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全盘否定,对农民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完全肯定(这是中学生评价人物时最容易犯的错误)。3.充分的全面性
①评价历史人物,要用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当然,个性特点并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主要标准是看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的作用。
②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如,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为的是使他的统治“传之万世”,但客观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只有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如果只片面强调效果,而忽略主观动机,也将陷入形而上学的漩涡。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两种基本方法 1.分阶段评价
对历史人物可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主要阶段进行评价。如梁启超,历史教材主要介绍了三个阶段的活动情况:①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参与变法,应肯定;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坚持保皇立场,反对革命,应否定;③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应肯定。幻灯片26 2.多角度评价
对历史人物也可以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如唐太宗,我们可以从政治(三省六部制)、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文化(科举制)、民族关系(文成公主进藏)、对外关系(派使者到天竺)等方面,对其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总结,做出正确的评价。
第五篇:20072007年高考历史讲座准备材料选
.......2007年高考历史讲座准备材料选
一、对周年事件复习的一些看法:
1、周年事件不求其“全”而求其“精”;
2、不要只是关注周年事件本身,要注意与周年事件相关主题的知识;
3、注意周年事件与其他热点的联系,注重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
4、注重基础,回归课本。
二、“热点试题”的特点:① 命题材料多取材于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
② 通过提供资料、设置情境、考查能力,重视对各种信息的提取、认定、选择、运用; ③ 热点问题隐性切入命题,考查学科基本的、核心的主干知识。
三、“热点”的备考策略:
① 关注热点问题,关注三门学科的交叉点;
② 热点问题回归教材,热点问题重基础知识的应用,找准热点问题与教材的融合点; ③ 储备与热点联系的学科教材基本的、核心的主干知识;
④ 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设计热点问题的训练题,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和谐问题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和谐思想
(二)古代与亚洲国家的友好交往
(三)近代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共同遭遇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以及与亚洲国家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发展
(五)50、60年代以来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三次高潮)
1、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对当今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启示。
2、中国古代积极主动地与周边国家交往凭借的是先进的政治制度、繁荣的经济、先进的文化,是自信、自强、开放、兼容并包的体现。
3、中国的发展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有别于西方国家通过海外殖民扩张来满足自身发展的扩张道路。
4、中国古代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通过输出制度、文化、技术,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社会的进步。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只会促进亚洲经济的发展,和谐亚太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5、亚洲国家应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互信互助,实现共赢。
6、亚洲国家应加强合作,在国际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7、亚洲国家应加强合作,以共同应对诸如印度洋海啸、恐怖主义、印巴冲突、经济危机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灾害。
8、亚洲国家应加强科技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亚洲经济整体发展,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五、达到看书的高境界。
看书有三境界:
一是:逐段逐句看,虽然仔细,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获得知识的整体感觉。二是:结构回忆式复习,在长期复习掌握教材细节基础上,适当“摆脱”教材的束缚,依据考纲所给出的框架条目,逐条进行知识回忆。这种回忆伴随着对章节及条目知识系统的结构整理,因此是较高质量的复习方法,因为便于查漏补缺,所以很适合于冲刺阶段。回忆式复习,是克服知识零乱的重要法宝。
三是:专题归纳式复习。高考不是考零散的知识,“考纲说明”上指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以问题中心型的思路设计试题,将试题的呈现方式设计为一个个单独的案例,每一个案例既以课本相关知识为依托,又在逻辑或结构上不同于课本知识的直接阐述。”因此围绕专题进行知识整理,是符合高考思路的复习方法。
六、应试技巧。
考生必须掌握:(1)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率,又要节省时间,碰到一时难以判断的题目,可暂搁置(须做个醒目记号),等一轮粗线条审题完成后再解答。答题卡的涂写,最好放在面临主观难题时进行,忌在考试终场前填涂。(2)做非选择题时,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将材料分清层次,再获取有效信息;最后将问题、材料与教材的相关知识挂钩。作答要规范:字迹工整、清晰,字与字之间有间隙、行与行之间有距离,使阅卷人一目了然。必须做到“四化”,即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七、三大范式命题
1.以“文明史”为思路
(1)思路梳理:文明史观
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政治文明:人类社会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专制到民主。
经济文明:人类社会在经济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传统农业到工业文明。
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在思想领域里的演进。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理性化 2.以“现代化”为主线
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
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市场化等)
思想文化现代化(包括人类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等)
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服饰现代化等)3.以“全球化”为理念
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八、紧跟热点,不能闭门造车思路:
1、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2、处理好热点专题与同类点的关系。做法:
1、在专题的选择上注意与热点问题结合,寻找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讲热点专题的同时,注意同类问题的拓展和延伸。
范例:中日关系中国是当今社会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正在谋求政治大国 的地位,中日两国必然会对亚洲乃至世界造成巨大影响。(1)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表现有哪些?举例说明。
(2)日本历史上有几次崛起?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3)温家保总理4月11日—4月13日访问日本,也被媒体称为“融 冰之旅”,中日之间的“冰”指什么?“融冰之旅”有何意义?
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以及美日关系在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定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9世纪末以来,伴随美国和日本的争夺,列强侵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试举出美日两国在侵略中国问题上勾结与斗争的事例各两例。
(3)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结合这一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①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②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印两国在古代同为亚洲文明古国,两国交往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近代有相似的遭遇和共同的历史任务。在现代同为世界大国,两国的交往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印两国有何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共同的历史任务?(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印两国互相支持,为世界和平作了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