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学总结
第一章
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2、货币流通规律
一般的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需要量规律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需要量由下列三个因素加以决定:商品量、价格水平及货币流通速度。其中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是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指同一货币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媒介商品流通的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M=PQ/V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殊流通规律。其基本内容是:
1、流通中全部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2、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纸币发行总量
3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币材
2、确定货币单位
3、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第二章
1主要的信用形式:。按期限不同可分为短期信用、长期信用
按载体不同可分为口头信用、书面信用、证券信用
按信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民间个人信用。
2、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出售商品时,以延期付款的方式所提供的信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商品赊销赊购行为。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中的主体是企业
2、商业信用中的客体是处于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
3、商业信用是商品买卖和货币借贷两种经济行为的统一体。
4、在再生产周期的各阶段上,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3、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特点:
1、以金融机构为媒介。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是企业及其他社会各阶层借款者
2、以货币形态提供,银行信用的客体是货币资本
3、在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上,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往往不相一致。
4、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1、银行信用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2、从历史上看,商业信用是先于银行信用而存在的3、商业信用直接和再生产过程相联系,直接为企业资本的循环周转服务。
5、国家信用:以国家为一方所进行的信用活动,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向社会发行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特点:
1、国家信用强调的是以政府作为债务人的借贷关系
2、国家信用的客体在一般情况下是货币
3、国家信用的动态与财政收支状况密切相关
6、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银行或其他机构(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特点:
1、消费信用具有特定的信用主体—消费者
2、作为消费信用的受信者,即接受信用的消费者,必须要有相应的消费行为,消费信用的提供总是消费品的销售紧密相连
3、消费信用的产生与消费者的收支状况密切相关
4、消费信用会使消费者形成提前消费的状态
5、消费信用与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同步性,即消费信用的扩大意味着消费规模的扩大,即预示着经济发展景气度的提高,反之,当消费信用萎缩,出现消费不足时,即预示着经济前景的悲观
7.消费信用的作用:
1、消费信用的发展扩大了需求,对生产有促进作用,刺激了经济发展。
2、消费信用可以调节消费,调节公众在购买消费品时在时间上和支付能力上的不一致。缓解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与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的矛盾。
3、消费信用的发展又为经济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容易造成需求膨胀,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造成物价上涨。
第三章
利率的种类
1基准利率:指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也就是说这种利率变动会引起其他利率相应变动。在利率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的利率。(重点)
2、固定利率:指在借贷期内不做调整的利率
3、浮动利率:是一种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
4、市场利率:随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5、名义利率是指在借贷契约或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不考虑物价变动影响。
6、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
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第四章
1、金融期服务业的特点
2、金融机构的职能
1、充当信用中介。金融中介机构是专业化的融资中介人
2、降低交易成本。金融机构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交易中的融资成本,通过规模
经营和专业化运作,可以合理控制利率,节约融资交易的各项费用支出,使交易成本得以降低。
3、提高融资效率。促进资金融通,加速资金周转,简化环节,节省时间
4、给社会提供支付机制。可以进行转账结算、电子划拨的支付工具(支票、银行卡)提供了支付便利
3金融机构的体系构成:一般构成: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4、中央银行:是各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和主导,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
行。对内它代表国家对整个金融体系实行领导和管理,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实施宏观金融调控,是统制全国货币金融的最高机构;对外它是一国货币主权的象征
5、商业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业,并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以利润为其主要经
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6、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从事政
策性金融活动,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的金融机构。
第五章
1、商业银行的类型:按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分为职能分工型银行和全能型银行。
2、商业银行的职能:
1、充当信用中介。
2、充当支付中介。
3、变社会各阶层的储蓄和收入为资本。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3、商业银行的业务:
负债业务:即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业务,主要是存款和借入款。
资产业务:即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业务,主要是放款和证券投资。
中间业务:即商业银行不运用自身资金而替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佣金的业务
表外业务:指未列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4、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安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
2、流动性即清偿力: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现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
3、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获得利润的能力。盈利性越高,获得利润的能力越强
5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安全性流动性是前提,盈利性是目的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原则既有联系又有
矛盾。一般说来,安全性与流动性是成正比的而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成反比
商业银行要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其中,安全性是经营的前提,是实现盈利性的基础;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而盈利性的提高又会促进安全性
第六章
1、中央银行的产生的必要性: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在资本长期发展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产生:一是从众多的一般银行中逐渐分离出一家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二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
2、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1、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
2、集中办理全国票据清算的需要
3、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的需要
4、代表政府管理全国金融业务的需要
3、中央银行的类型:
(一)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
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二)复合中央银行制度
(三)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四)准中央银行制度
4、中央银行的职能:1发行的银行
2、银行的银行(1)集中存款准备金(2)最终的贷款人(3)组织全国清算
3、国家的银行
第七章
1、金融市场的功能:
1、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功能
2、实施借贷资金转换的功能
3、引导储蓄转向生产事业的功能
4、为经济活动提供信息的功能
5、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
2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含义和特点
(1)资本市场: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市场。
特点:交易期限长,流动性差,风险大。
交易目的:解决长期资金周转需要。包括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中长期借
贷市场。
(2)货币市场: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资金市场
特点:偿还期比较短,流动性比较高,风险比较小。
交易目的:满足短期资金周转需要。包括票据市场(贴现、承兑)、拆借市场、定期存
单市场(CD)、短期债务市场、短期借贷市场、国库券市场
3、证券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
1、发行市场:(初级市场,一级市场)
(1)定义:是组织票据或证券等金融工具最初发行的市场。
(2)特征:1筹集新资金的场所,因而也被称为资金创造市场,是实现融资的市场。
2无固定集中的场所。3新证券的发行或由发行者自行组织,或由证券发行
中介机构提供发行服务
2.流通市场:
(1)定义:是对已发行票据或证券等金融工具买卖的市场,其主要功能是为金融资产提
供流动性
(2)特征:1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资金融通的便利,因此也被称为资金流动市场,不能
提供新的资金。2其主要场所是证券交易所,但也有场外交易。3证券交易
活动的主要操作者是经纪人和证券商。
4、证券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关系(重点)
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之间具有的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对金融市场
来说缺一不可。
(1)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存在的前提。
(2)流通市场是发行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八章
1、凯恩斯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2、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3、货币供给的影响
(1)、居民持币行为(1)居民持币行为――通货比率C/D――货币供给量(2)对居民
持币行为从而对通货比率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财富效应;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
金融危机;非法经济活动
(2)、企业行为(1)经营的扩大或收缩。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会扩大货币需求与
供给。(2)经营效益高低生产规模不变时,经营效益好的企业,资金周转快,会减少对货 币供应的压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能促进货币供给的合理增长
(3)、商业银行行为:(1)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货币乘数
越小,货币供应量越小。(2)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
第九章
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多而引起的纸币贬
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2、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按产生原因不同可分为:需求拉上型 成本推动型 供求混合型结构型预期型
(二)按程度不同可分为:
1、温和的通货膨胀(爬行的通货膨胀、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2、快步或小跑式的通货膨胀
3、恶性通货膨胀(极度通货膨胀、奔驰的通货膨胀或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
(三)按表现形式可分为:
1、隐蔽的通货膨胀(压制性的通货膨胀、被遏制的通货膨胀)
2、公开的通货膨胀(开放式的通货膨胀
3、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1、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
2、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即抽紧银根的政策,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压缩社会总需求
3、实行工资—物价管制,主要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4、实施供给政策
5、收入指数化方案
6、进行货币
7、国际紧缩政策
4、通货紧缩:指一段时间内的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
念)
5、通货紧缩的类型: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严重通货紧缩
6、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1、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
2、改进汇率机制,真正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3、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范围,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
4、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5、定期和及时地向社会披露财政货币政策信息,主动引导和影响公众对经济走势的预期
6、继续深化改革,为促进需求扩大和改善供给而清除制度障碍
第十章
1、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
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最终达到的宏观经济目
标,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稳定币值)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保持
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稳定
币值的关系,把经济发展速度掌握在适度的范围内。
3、防止单纯数量
型的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要有侧重点。
3、三大法宝的含义、特点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能对整个经济运行发生影响,具有传统性质的货币政策工
具,也称为“三大法宝”
法宝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
1、含义: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
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按此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2、调节过程为:紧缩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放松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3、作用:可调节货币供应量。
4、优点: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5、局限性:对经济的振动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会影响公众的心理预期。不易把握货币政策的效果 法宝
(二)再贴现政策:
1、含义: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 率的办
法,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2、包括两个方面:再贴现率的调整;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3、作用:1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2可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3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效应,影响公众的预期4可
以防止金融恐慌
4、优点: 1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2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3局限性:其告示效应是相对的4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权不完全在中央银行5再贴现率的调整有一定的限度
法宝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含义: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政策目标。
2、用于操作的对象有:政府债券、商业票据、中央银行的债券、外汇,存单等
3、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目的有两个:一是维持既定的货币政策,即保卫性目标。二是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即主动性目标。
4、作用:
1、可调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
2、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3、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5、优点:
1、操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
2、不会对经济产生过猛烈的冲击
3、可进行经常性的、连续性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可迅速进行操作6局限性:
1、作用细微,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弱。2需要以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前提
第二篇:金融学总结
金融学总结
第一章.货币概述
1.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根源于商品,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的产生。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2.货币的类型:实物货币(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货币,但实物携带不便、不能分割易磨损)、代用货币(一般形态是纸质的凭证亦称纸币,成本低,避免流通中的磨损和有意切割,降低运送成本)、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通常由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期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
3.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4.货币的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亮的大小事,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③贮藏手段。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④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单反方面转移时,执行者支付手段职能。⑤世界货币。随着贸易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5.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6.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造的铸币。特点是自由铸造、无限法偿、磨损公差。
7.辅币的特点:限制铸造、有限法偿、自由兑换
8.无限法偿: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
有限法偿:每一次支付行为中使用辅币的数量受到限制,超过限额的部分,受款人可以拒绝接受。
9.“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10.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主要形式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11.现代货币制度主要特征:
各国的本位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纸币在本国范围内有无限法偿
不和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不能兑换成任何贵金属
纸币通过信贷程序发放
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金,也包括银行存款
第二章 信用、利息与利率
1.信用:已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
2.信用的特征:价值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以还本付息为条件;以相互信任为基础;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3.信用制度,即为约束信用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及其产权结构的合约性安排。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
4.商业信用:主要类型有赊销、分期付款,预付贷款,补偿贸易。优点:调节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交易费用、加速商品流通。局限性:严格的方向性、产业规模的约束性、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
5.消费信用方式:赊销方式、分期付款方式、消费贷款方式
6.国际信用类型:出口信贷、银行信贷、市场信贷、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7.信用的经济职能: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将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状。
8.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自金融同时所欠发的、证明债券或所有权的各种据偶法律效用的凭证。几种典型的信用工具:①票据:商业票据(商业期票、商业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银行票据(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支票②信用证③信用卡④股票⑤债券(政府债券(公债券、国库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偿还性、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信用工具的价格:①股票价格:股票行市=预期股息收入/市场利率②债券价格:债券转让的理论价格=债券票面金额×(1+票面利率×实际持有期限)
9.金融衍生工具: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杆或信用交易为特征的信用工具。其功能有:转移价格风险、形成权威性价格、提高资产管理质量。
10.利息的分类:①按计算日期不同: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②按计算方法不同,单利、复利③阿爸性质不同,名义利率、实际利率④按管理方式不同,固定利率、浮动利率⑤按形成方式不同,官方利率、市场利率⑥按所处地位不同,基准利率、市场其他利率
11.费雪效应:当语气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储蓄减少而投资增加,如果金融市场是一个不受控制的完全竞争性市场,结果是利率上升;而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储蓄增加而投资减少,结果则是利率下降。这种预期通货膨胀变化因其利率水平发生变动的效应称为费雪效应。(纯实物分析)
12.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供给Ms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因此,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变动。货币需求L则是内生变量,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公众的流动性拍你好冬季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利率无关,投机动机形成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比。用L1表示交易需求,L2表示投机需求,则L1(Y)为收入Y的递增函数,L2(i)为利率i的递减函数。货币总需求可表示为L=L1(Y)+L2(i)。然而,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上升的预期,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是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从而使利率不能继续下降而“锁定”在这一水平。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问题。流动性陷阱相当于货币需求险种的水平线部分,它使货币需求线变成一条折线。
13.IS-LM框架下的利率决定理论:当投资于储蓄相等时,实体经济部门达到均衡。即I(i)=S(Y)①以IS曲线代表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收入(Y)与利率(i)点的组合轨迹,则IS曲线上任一点,实体经济部门均处于均衡状态。②以LM曲线代表货币供求均衡时收入(Y)与利率(i)点的组合轨迹,则在LM曲线上的任一点,货币部门均处于均衡状态③只有当实体经济部门和货币部门同时达到均衡时,整个国民经济才能达到均衡状态。在IS曲线和LM曲线向教室,均衡的收入水平和均衡的利率水平同时被决定。
14.利率的经济杠杆功能:①宏观调节功能(积累资金、调节宏观经济、媒介货币向资本转化、调节收入分配)②微观调节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
第三章 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买卖金融工具以融通资金的场所或机制。特性:交易对象具有特殊性;交易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同一性;交易价格具有一致性;交易活动具有中介性;交易双方地位具有可变性。
2.金融市场的分类:①短期/长期②直接/间接③一级/二级④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⑤现货/期货⑥有形/无形⑦综合/单一⑧国内/国外。一级市场:(发行市场、初级市场)通过发行新的融资工具以融资的市场。二级市场:(次级市场、流通市场)通过买卖现有的或已经发行的融资工具已实现流动性的交易市场。
3.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交易主体(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供应主体、需求主体)、交易对象(货币资金)交易工具(信用凭证/信用工具/金融工具)、交易价格(资金价格、证券价格、外汇价格、黄金价格)
4.金融市场的功能:资本积累、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反映经济
5.货币市场:短期借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回购市场、CDs市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6.同业拆借市场: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临时性资金村头调剂的市场(狭义);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广义)。特点:进入市场的主体有严格的限制;融资期限较短;交易手段比较先进;交易额较大;利率由供求双方议定。
7.回购市场:按照交易双方的协定,有卖方将一定数额的证券卖给买方,同时承诺若干日后将该种证券如数买回的一种方式。
8.CDs:是商业银行改善负债结构的融资工具,其流动性为它的发行和流通提供了有力保证。特点:不记名,课转让流通;金额固定,起点较高;必须到期方可提取本息;期限短,一半在一年之内;利率有固定,也有浮动。
9.资本市场:①股票市场:股票发行市场、股票流通市场。股票的特点:长期性、流动性、风险性、投机性。②长期债券市场。影响长期债券发行价格的因素:市场利率、市场供求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支状况、货币政策、国际间利差和汇率的影响。股票的价格=奶奶收益/市场利率;中长期债券价格=本本利和/(1+市场利率)n
10.金融工具的特点:偿还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
11.证券的交易方式:现金交易、信用交易、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交易、期权交易
第四章 金融机构
1.金融机构的基本类型:存款机构、投资性金融中介机构、于恶性的储蓄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
2.金融机构的功能:接受存款、经纪和交易功能、承销功能、咨询和信托功能
3.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央银行(四种形式: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二元的~、跨国~、准~),商业银行,各类专业银行(特点:专门性、政策性、行政性)(主要种类:开发银行、投资银行、进出口银行、储蓄银行、农业银行、住房信贷银行),非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退休或养老基金、投资基金、邮政储蓄机构、信用合作社),外资、合资金融机构。
4.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政策信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五章 商业银行
1.善业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而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
2.商业银行性质:专门经营货币信贷的赢利性的金融企业。
3.商业银行的职能:①信用中介: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资产业务,将所集中的资金 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济活动特征的职能)②支付中介: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我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③信用创造④信用中介⑤金融服务
4.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①建立原则:竞争、稳健、适度。②形式:单元制、分行制、持股公司制、连锁制。
5.商业银行的业务:①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股本、盈余、债务资本、其他资金来源),各类存款(火气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借款。②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证券投资业务。③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6.银行资本的作用:①吸收银行经营的意外损失,保护银行正常经营②提供经营启动资金③为银行拓展新业务提供资金④有助于公众树立对银行的信心
7.银行资本的类型:股本、资本盈余、未分配利润、补偿性准备金、附属债务
8.商业银行经营原则:①盈利性:银行利润=利息收入+其他收入—利息支出—其他支出—税收。②流动性原则。③安全性原则。(衡量盈利水平的标准:利差收益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盈利资产; 银行利润率=净收益(净
利润)/总收入;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资本盈利率=净收益/资本总额。衡量流动性的指标:现金资产率=现金资产/流动资产(储备资产); 贷款对存款的比率=贷款/存款;流动性资产对全部负债(贷款)的比率=流动性总产/全部负债(贷款总额);超额准备金;流动性减易变性负债;资产结构比率=流动性资产/非流动性资产; 存款增长率减贷款增长率。衡量安全性的指标:贷款对存款的比率;资产多资本的比率;负债对流动资产的比率;有问题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
9.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特点:综合性、适应性。遵循原则:总量平衡、结构对称、分散性。管理方法:缺口管理法、利差管理法、系统管理法)
第六章 中央银行
1.央行产生的经济背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央行产生的客观要求: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的控制;统一货币发行;集中信用的需要;建立票据清算中心;统一金融管理
2.中央银行的类型:单一型、复合式、跨国型、准央行型
3.央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地位的特殊性: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代理,在国家控制下的一个职能机构。业务的特殊性: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服务。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发行的货币,同时也接受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管理的特殊性:是行政管理机构,但不仅仅凭行政权力,更多的是采取综合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
4.央行的职能:①发行的银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制定货币发行的规定及其保证制度;发行的银行券是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②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管理政府资金;为政府提供信用;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③银行的银行:保管和调度一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作为最后贷款人的银行;作为最后清算人的银行④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监督和管理金融业
5.关于加强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的认识:①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权直接受制于中央政府;行为目标的多重性,难免与货币政策目标发生一定的冲突;再贷款供应和外汇占款弱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独立性。③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央银行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工作效率,更好的实现中央银行保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在这方面,中央政府与中央银行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第七章 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
2.货币需求的分类:微观/宏观;名义/真实
3.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中:M表示货币的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Y表示交易总量。并得出: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可是为常数;T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比例,相对稳定;因此,P和M的关系最重要。结论:要使价格保持给定水平,就必须使货币量与交易总量保持一定比例。
4.剑桥方程式及其货币需求方程:Md=KPY。Md—货币需求量,P—物价水平,Y—总收入,PY—名义总收入,K—PY与Md的比,即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易量的比率。
5.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M=PT/V。M—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P—商品价格和水平,T—流通中的商品数量,PT—商品价格总额,V—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6.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其中M1表示加以冬季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函数;M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函数;L是流动性偏好函数,因为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曲线L1与利率无关,所以是一条与货币需求横轴垂直或与利率纵轴平行的直线。但L2则与利率有关,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少;反之,利率越低,货币需求越多,所以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L1与L2曲线相加为货币总需求曲线。图中表明:①既然L因收入多少而增减,那么L曲线也应随着收入变化而移动。②当利
率降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好似,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之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降至r0是,货币需求曲线变成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变得无限大。
7.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M/P=(Y, W, rm, rb, re, 1/P·dp/dt, U)M-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量,即名义货币需求量;P-一般物价水平;M/P-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实际的货币需求量;Y-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W-物质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rm-预期的货币名义收益率;rb-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re-非固定收益债券(股票)的收益率;1/P·dp/dt—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报酬率;U-货币的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这个公式认为:①Y作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多货币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推测货币存量与Y的壁纸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②rm表示货币民意收益率。说明货币主义考察货币的口径已大于过去各学派对货币考察的口径。
第八章 货币供给
1.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间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她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2.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Ms=mB)
3.原始存款: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进过派生过程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原始存款/必须保存的最低准备金率;派生存款总额=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
4.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两个特例:全额现金准备制度;现金放款。
5.产生多倍存款的过程:
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由整个银行体系运用扩张信用的结果,可产生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存款货币。此一扩张的数额,主要决定于两大因素:一是原始存款量的大小;二是法定准备率的高低。D=A×1/r.D代表存款货币最大扩张额;A代表原始存款量;r代表法定准备金率。
6.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⑴法定存款准备率rK=1/r(K银行体系创造存款的扩张乘数)⑵现金漏损率c D=A×1/(r+c)⑶超额准备金率e D=A×1/(r+c+e)⑷定期存款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限制K=1/(r+c+e+rt·t)rt·t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
7.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⑴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存款准备金比率;流通中的现金量;中央银行对善业银行放款、贴现的松紧。⑵影响流通在商业银行体系外的现金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公众收入增加和消费倾向;物价变动状况;经济发展和体制变动情况;存款和先进比例的变化;信用展开程度
8.货币乘数: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m=Ms/B 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
m=[D/R(1+D/C)]/(D/R+D/C)D/R:准备存款比率D/C现金比重C通货R存款准备金D存款货币
9.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法定存款比率r,现金比率h;定期存款比率t,超额准备金率e。
10.m= 1/(r+c+e+rt·t)r法定存款准备率,e超额准备率,c现金漏损率,t可开列支票存款转为定期存款的比例,rt为这些定期存款而持有的准备比率
11.存款货币的制造过程:D存款总额 R原始存款 Rd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rd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比率⑴理想情况:R=Rd=D·rdD=1/ rd·R
⑵部分银行保有超额存款准备金ER= Rd+E= D·rd+D·e=D(Rd+e)D=1/(rd+e)·R
⑶银行贷款中有现金流失Kk:现金漏损率R=Rd+E+K=D·rd+D·e+D·k=D(rd+e+k)
D=1/(rd+e+k)·R
⑷银行贷款中有一部分转化为定期存款TR=Rd+E+K+Rt=D·rd+D·e+D·k+T·rt=D(rd+e+k+t·rt)D=1/(rd+e+k+t·rt)·R
12.货币供给量=m·B=(1+k)/(rd+e+k+t·rt)·R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两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2.通货膨胀的度量: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额平减指数
3.通货膨胀的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强制储蓄效应,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资源配置扭曲效应,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紊乱效应
4.通货膨胀的成因:①需求拉动说:当经济中需求扩张超出总供给增长时所出现的过度需求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②成本推进说: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反面的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的。③供求混合推进说④部门结构说⑤预期说
5.通货膨胀的原因:用银行的信贷资金弥补财政赤字;银行的信用膨胀;基本建设投资过度;国际收支大量、长期顺差。
6.通货膨胀的治理:⑴宏观紧缩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⑵收入紧缩政策:工资管制,利润管制;⑶收入指数化政策⑷单一规则⑸增加供给
7.通货紧缩:社会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下跌的过程
8.衡量通货紧缩的标准:物价指数、货币供给状况、经济增长率
通货存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通货存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数量
9.通货紧缩成因:⑴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⑵经济周期的变化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⑷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⑸本币汇率高估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冲击⑹体制和制度因素⑺供给结构不合理
10.通货紧缩的治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拉动内需;改革国有银行体制,提高金融体系效率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调控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制度规定的综合。它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大构成要素: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目标。
2.货币政策的内涵: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
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特征: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
4.货币政策工具:㈠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⑴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一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以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⑵再贴现政策: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⑶公开市场业务:忠言一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公布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㈢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工具(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间接信用指导(道义劝告、窗口指导、金融检查)。
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现实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6.货币政策时滞:亦称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或称货币政策时差。它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全部效果的时间过程。啊发生源和性质分类,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大类。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阶段)。外部时滞直至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距离(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阶段)。
第三篇:金融学总结
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姓名:姚嘉燕专业:会计学学号:090801021032
金融学总结,这学期老师生动地给我们讲了金融学的意义,货币的起源,亚洲金融风暴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起因和过程,还讲了近几年非常热门的房地产行业的一些规则.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天天与金融打交道,大到买房买车,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些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金融问题,都可以用我们所学的金融知识来解决,关键就是如何学会运用到生活中.2007年8月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美、欧金融市场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实体经济当中,且不断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放开,国内金融机构对海外金融市场的投资参与程度不高,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美欧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我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特别是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货物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将首当其冲的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次贷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我国经济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
一,出口市场多元化对美依赖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2001-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额年均增长27.5%,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1%左右,但近两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速、比重均有所下降。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2327.0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增速比2006年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1%,比重也下降了1.9个百分点。从月度走势看,2007年下半年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1.5%,明显低于上半年17.9%的增速;2008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出口进一步放缓,仅增长5.4%。这说明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乃至其进口需求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少数商品面临冲击
我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机械电气类制品、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纺织类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鞋帽伞类制品、塑料橡胶类制品、车船飞机等运输工具等7大类产品。2007年,上述7类产品共占对美出口总额的86.2%,仅机械电气类制品一类就占45.8%。从受次贷危机影响的程度来看,我国对美出口的大宗商品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一是纺织品、家具玩具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用品。此类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小,在社会消费能力普遍下降的情况下,美国消费者首先削减的将是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而对普通日用消费品削减有限。同时,由于我国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部分消费者将可能放弃价格较高的名牌、高端产品而选择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二是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此类产品以加工贸易为主,其中出口比重较大的家用电器、手机等消费类产品仍将在美市场占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自动处理装置、工业设备及零部件等部分中高端资本类产品对美出口可能会受到抑制。三是钢铁类产品为代表的基础工业产品。由于受次贷危机冲击最大的是房地产市场,因此与建筑行业相关的钢铁、金属制品对美出口所受影响最大。但由于这类产品多数属于我国着力控制的“两高一资”产品,已普遍加征了出口关税,因此其出口下降与宏观调控的方向一致,不会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影响。
从以上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美出口的大多数大宗商品并不会因美国经济放缓而受到严重影响
三,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潜在因素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众多海外投机热钱涌入我国,以期在汇市、房市、股市中获取巨额利润。其中,进出口贸易渠道成为热钱进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多个研究机构的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巨额贸易顺差中有相当比重属于“高报出口、低报进口”涌入的热钱成分。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国外热钱的流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由于美国经济放缓,人民币兑美元加速升值,中美利差倒挂加剧,热钱涌入投机的动力仍在。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国内流动性的紧缩,金融市场压力较大,需要回收流动性,金融机构注资需求明显上升,这使得美国在国际上的部分热钱开始回流。与热钱涌入相似,我国境内美元热钱的流出同样会反映在经常项目账户上,如采用“低报出口、高报进口”的方式转走热钱,将对我国进、出口和贸易顺差的走势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并可能进一步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因此,在贸易渠道有效加强对投机热钱流向的监管,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四,影响出口的不确定性较多
次贷危机碰倒了多米诺骨牌,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国际经贸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与次贷危机交织在一起,加大了我国出口走势的不确定性。一是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我国与美欧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特别是反补贴案件大幅增加。其中,美国启动案件数量居首,仅反倾销案件就达13起,占对我国反倾销立案数的21%。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经济下滑的风险明显增大,这可能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进一步不公平的打压。二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受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强劲、部分资源产品供给公司垄断以及航运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产品以及粮食、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高位运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增加,而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也将向下游传递,这对纺织品等附加值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影响较大。此外,国际市场价格将通过贸易、金融等多种渠道影响国内市场行情。由于国内居民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同时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将使我国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大增,一些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将进一步削弱。三是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高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也将使企业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的成本降低。
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动荡势必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出口产生一定影响,但与入世之前相比,当前国内外经贸形势有明显的区别,我国在进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分布、商品结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应对国际经贸环境变化的能力已明显加强。同时外部需求下降和出口增长的适度减缓符合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向,有利于确保国内市场供应、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缓解通胀压力和推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次贷危机也使我国们对国内外经贸环境有了更加客观、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为我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金融体系监管等诸多改革方面提供了契机,并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加强海外市场开拓,提高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总而言之,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乃至经济发展而言,既有不利因素的挑战,但也是改革发展的机遇。
第四篇:金融学重点总结
金融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 货币概述
1.商品的价值形式、货币职能、货币形态。
2.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构成要素、本位币、辅币、有限法偿、无限法偿、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各种本位制定义和分类。
3.国际货币制度分类、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其内容、牙买加协议及其内容、特里芬难题
第二章 信用、利息与利率
1.信用、信用特征、信用分类及其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具体含义。
2.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补偿贸易、信用工具含义
3.汇票、本票、支票含义及其分类(商业、银行)、信用证、信用卡、股票、债券含义,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
4.金融衍生工具分类及其功能
5.利息、流动性陷阱、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第三章 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含义、分类、功能、趋向
2.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分类及具体含义;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回购市场含义;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含义。
3.股票、债券含义、股票发行价格确定的三种方式、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定义。
4.远期交易、套汇交易、套期保值交易(买入、卖出)、离岸金融市场
第四章 金融机构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资金来源、世界银行集团及其组成部分国际清算银行、区域性金融机构。
第五章 商业银行
1.最早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性质、职能及具体职能的含义、组织形式
2.商业银行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含义和分类
3.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及相互间关系;
4.巴塞尔协议及新巴塞尔协议内容
第六章 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职能及其具体体现
2.中央银行独立性过程
第七、八、九章货币供需理论
1.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含义;货币需求理论及具体内容、货币需求量测算方法;
2.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动机和分类;
3.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因素、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乘数变动因素;
4.货币供需不均衡的状态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结果
第十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定义、划分标准、度量指标、成因、治理措施
2.通货紧缩定义、分类、成因、治理措施(我国)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调控
1.货币政策目标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2.中介目标及其特征
3.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各自优缺点、选择性货币工具及其定义。第十二章 金融发展、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
08年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影响、对策
第五篇:金融学重点总结
09级2班
金融学重点
⒈格雷欣法则(现)
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溶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即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规律又称“格雷欣法则”。
⒉利率的分类(综)
⑴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互化)
按计算利息的期限长短划分
年利率是以年为时间单位计算利息,通常以百分之几计算
月利率是以月为时间单位计算利息,通常以千分之几计算
日利率是以日为时间单位计算利息,通常以万分之几计算
⑵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根据在借贷期限内是否调整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不作调整的利率,利率不随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动
浮动利率是在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⑶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⑷市场利率、官定利率、公定利率
市场利率是随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而变动的利率,是在市场机制下可自由变动的利率
官定利率是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公定利率是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所确定的利率
⑸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以信用行为期限长短为划分标准
长期利率是借贷时间在1年以上的利率
短期利率是借贷时间在1年以下的利率
⑹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以利率是否带有优惠性质为标准划分
银行优惠利率是指略低于一般贷款利率的利率
⒊利率的风险结结构(现)
所谓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相同期限的金融工具与不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这种金融工具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对其收益率的影响。一般而言,利率和风险呈正比例关系,即风险越大,利率越高。利率的风险结构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税收及费用、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⒋债券的发行价格(笔记)
平价:以债券的票面金额为发行价格
溢价:以高出债券票面金额的价格为发行价格
折价:以低于债券票面金额的价格为发行价格
计算公式:一次性还本付息:P=A/(1+r)^n(A是本利和,n是债券期限)
定期付息、到期还本:P=∑C/(1+r)^t+M/(1+r)^n
定期付息、没有到期日:P=C/r(C为定期支付的利息)
⒌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看例题)(综)
⑴远期:合约双方同意在未来的某个确定时间,按照某个确定的价格出售或购买某种资产的协议。主要有货币远期、利率远期。在远期合约的有效期内,合约的价值随相关资产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变化,若合约到 1
期时以现金结清,当市场价格高于合约约定的执行价格时,应由卖方向买方支付差价额,当市场价格低于合约约定的执行价格时,应由买方向卖方支付差价额
多头(买入合约)(付款)——盼涨(担心汇率远期上涨)
空头(卖出合约)(收款)——盼跌(担心汇率远期下跌)
多头方:损益=St-K空头方:损益=K-St
St为现货交割价格K为协议交割价格
⑵期货:买卖十分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的形式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交收标准数量特定资产的协议
功能:投机功能、转移价格风险、套期保值、发现价格
种类:商品期货(农产品期货、金属期货、能源期货)、金融期货(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保证金制度:维持保证金(保证金账户必须有维持各种情况的资金账户)
初始保证金(合约刚刚签订时通常要求投资者按规定存足保证金)
维持保证金通常低于初始保证金数额
⑶期权:合约多头方有权利在约定的时间内,按照某一约定的价格向合约的空头方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物
分类:基本类型:看涨期权:持有者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以某一特定的价格买入某项资产
看跌期权:持有者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以某一特定的价格卖出某项资产
按执行时间不同:欧式期权:期权多头执行期权的时间必须在到期日
美式期权:期权多头执行期权的时间可以在到期日前的(包括到期日)的任何时刻
按基础资产的种类不同:股权期权、利率期权、外汇期权以及其他商品期权
⑷互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某一时间内,交换一定现金流的金融交易,是一种相互交换支付的约定。
实质是一种远期合约组合分类:商品互换、金融互换(利率互换、货币互换)
利率互换指一方支付固定利息,另一方支付浮动利息
货币互换指既交换本金也交换利息
⒍马可维茨的证券组合理论(现)
与其他证券组合理论的一个区别,马可维茨特别强调了各种证券收益的相关程度,即相关系数在建立证券组合时的作用
投资者行为的几个假设:
⑴投资者期望获得最大收益,并且都是风险厌恶者
⑵证券收益率是满足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并且投资者的效用函数是二次函数⑶可以利用预期收益率来衡量投资者的效用大小,利用方差或标准差来衡量证券的风险
⑷投资者建立证券组合的依据是:在既定的收益水平下使风险最小:或者,在既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收益最大
⑸风险与收益相伴而生
分散原理:⑴当组合中只有两个证券时,除非相关系数等于1,二元的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始终小于单独
投资这两种证券风险的加权平均,即通过证券组合可以降低风险
⑵当证券种类大于2时,当趋于无穷大时,即证券组合中的证券种类无限增加时,证券组
合的风险趋向于零
⑶但在组合中并非证券品种越多越好,当达到一定水平时,组合风险下降的速度会递减,最终使组合的风险等于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等于零
有效边界与最优投资组合:
有效组合是根据在既定收益风险最小或是在既定风险下收益最大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证券组合有效边界是在坐标轴上,将有效组合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的组合连接而成的轨迹
引入投资者风险与预期收益率的无差异曲线来决定有效边界上的最优组合点见P99页图3.11 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现)
主要说明的是资产风险报酬的大小,即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无风险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假设:⑴所有投资者都进行单向投资,并且他们通过选择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不同的证券组合来实现期末的效用最大化
⑵所有投资者均可以按照该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进行任何数量的资金借贷,从事证券买卖
⑶投资者以相同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形成了对风险资产及其组合的预期收益率、标准差以及相互之间协方差的一致看法
⑷每个资产都是无限可分的并且具有完全流动性,也就是说,投资者可以买卖单位资产和组合的任意部分
⑸市场上存在一种收益大于零的无风险资产
⑹没有税负,没有交易成本
⑺投资者永不满足
⑻投资者风险厌恶
⑼所有投资者都是价格接受者,因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分离定理:关于投资与融资分离的决策理论,即投资者的最佳风险资产组合,可以在并不知晓投资者对风
险和收益的偏好时就加以确定
根据分离定理,在每个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风险资产组合中各个风险资
产的比例是与其风险厌恶程度无关的,组合中都包括了对市场组合的投资
资本市场线:就是从无风险资产所对应的点出发,经过市场组合点M的一条射线,它反映了市场组合M
和无风险资产的所有可能组合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
其函数表达式为:rp=rf+(rm-rf)*σp/σm
rp为投资组合的收益率,rf为无风险收益率,rm为市场组合M的收益率,σm为市场组
合M收益率的标准差,σp为投资组合的标准差,rm-rf为市场组合M的风险溢价。
资本市场线反映了当资本市场达到均衡时,在市场组合M和无风险资产之
间投资者将如何进行资金的分配,其实质就是在允许无风险借贷下的新的有效边界
证券市场线:ri=rf+(rm-rf)βi(资本资产定价方程)
β系数为单个资产对整个市场组合风险的影响
βi=σim/σ2m=σiσmρim/σ2m=σiρim/σm
⒏资产证券化(现)
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与此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这是指把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银行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等)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
⒐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现)
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也称为银行经营业务的“三性”方针
⒑巴塞尔协议(金)
⑴巴塞尔委员会:1974年建立,全称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是一个中央银行监督国际银行活动的联席代表机构和协调机构,没有法律约束力
主要内容:①交换各国在监督安排方面的信息②提高国际银行业务监管技术的有效性③建立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以及研究在其他领域制定标准的有效性
基本原则:①没有任何境外银行机构可以逃避监管②监管应当是充分的⑵巴塞尔协议:1987年12月国际清算银行召开中央银行行长会议通过“巴塞尔提议”。在“提议”基础上,于1988年7月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
目的:①通过制定银行的资本与其资产间的比例,订出计算方法和标准,以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②制定统一的标准,以消除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国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主要内容:①关于资本的组成:核心资本、附属资本②关于风险加权的计算③关于标准比率的目标(现):(①资本的分类②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③1992年资本与资产的标准比例和过渡期的实施安排④各国监管当局自由决定的范围)
⑶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1999年6月公布的《新的资本充足比率框架》基础上,广泛听取多方面意见后形成的,于2004年6月26日发布
背景:①《巴塞尔协议》中风险权重的确定方法遇到了新的挑战②危机的警示:改进以往对资本金充足的要求,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③技术可行性
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管、市场纪律(核心是信息披露)
⒒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现)
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负债,包括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以及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与广义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中央银行投放或收回一单位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能使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简单乘数:R=1/rd复杂乘数:m=(1+k)/rd+rt*t+e+k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的其他形式:弗里德曼—施瓦兹的分析:m=D/R(1+D/C)/(D/R+D/C)
卡甘的分析:m=1/(C/M+R/D-C/M*R/D)
乔顿的分析:m=(1+k)/(k+r(1+t+g))
⒓中央银行的职能(现)
货币发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保管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办理商业银行之间的清算业务
政府的银行(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对政府提供信贷,管理金融活动、调节国民经济,代表政府参加国
际金融活动、进行国际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等
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综)
含义: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贷
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政策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
再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订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笔: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的政策)
缺陷:主动性不足、违背政策方向、作用有限、频繁调整会引起利率经常波动
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缺陷:不宜经常使用、在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会引起过度收缩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
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
优点:直接性、经常性连续性、主动性、微调
前提条件:有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必须相当完备齐全
选择性政策工具
间接信用控制工具:优惠利率、证券保证金比率、消费信用管制、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房地产信贷管
制
直接信用管制手段:贷款量的最高限额、存款利率的最高限额
道义劝告:
传导机制(金):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并最终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
凯恩斯学派: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可表示为:M—r—I—E—Y
托宾的q理论:货币作为起点,直接或间接影响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的变动导致实际投资的变化,并最后影响实体经济和产出,M—r—Pe—q—I—Y
q=企业的市场价值
M—E—I—Y
信贷传导机制理论:侧重于紧缩效应分析,假定央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售出债券,商业银行可用的准备金R相应减少,存款货币D的创造相应减少,其他条件不变,银行贷款L的供给也不得不同时削减,结果,致使那些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特定借款人必须削减投资和消费,于是总支出下降,公开市场的紧缩操作—R—D—L—I—Y
财富传导机制: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及其对产出的影响,Ms—r—Pe—W—C—E—Y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传导机制:M—r—re—NX—Y /企业的重置成本q大于1增加投资 货币学派: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⒕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相机抉择与规则P395)(笔记)
①是指货币当局事前向社会公众宣布物价上涨目标,并通过观察包括货币供
应量、失业率、股票指数在内的一系列指标来定期分析经济态势和物价走势,做
出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确保物价水平保持在预期目标之内
②政策框架的特点是
a抑制通胀成为货币当局唯一的政策目标,当局必须确定一个目标通胀率并向全
社会公布b当局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相应承诺,通胀目标的实现与否成为评价政
策绩效的首要标志,央行享有充分独立性c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再重要,当局的政策反应主要根据社会公众对通胀的预期以及当局对通胀的预测是否偏离公众的目标而定
③通胀目标制实现了规则与灵活性的统一,具有三个优点
a增加了政策透明度b赋予了当局最大的政策灵活性c有利于解决通胀难题
④其理论依据是凯恩斯的相机抉择政策与货币学派的单一规则的统一
⑤基本要素: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稳定价格的制度性承诺、通货膨胀名义锚、货币政策透明度、责任性 ⒖金融抑制(综)
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生
活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着经济的成长和发展
内容:发展中国家工具规模有限、二元结构、机构单
一、直接融资市场及其落后
原因:发展中国家通常压低利率水平
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巨大的资金短缺
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控制
发展中国家为降低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人为地高估本币的汇率,使其严
重偏离均衡的利率水平
表现:金融市场不健全、金融工具单调
后果:负收入效应、负储蓄效应、负投资效应、负就业效应
对策:金融深化
⒗金融深化(现)
实现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实现经济迅速增长
内容:确定一个合适的实际利率水平,放松利率限制,需要财政改革与之协调,放松金融业务限制 ⒘传统货币数量论(金)
费雪(现金交易数量说):MV=PT
M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数量,V是流通速度,P是商品价格加权平均数T是商品交易的数量含义:货币量增加所产生的影响,就是引起一般物价水平同比例的上升,即M对P的影响缺陷: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数量说):M=KPY
Y为总收入,P为价格水平,M为名义货币需求,K为以货币形态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马歇尔、庇古等人创立,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
两者的联系:它们的意义相同,都是讨论货币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都认为货币需求和收入呈比例
两者的区别: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侧重的是货币的交易功能;剑侧重的是货币作为一种资产而存在分析的角度不同:费从宏观支出的角度,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剑从微观保有财富的角度,重视货币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强调的决定因素不同:剑还强调利率的作用
⒙鲍莫尔托宾的货币需求平方根定理(笔记)
鲍莫尔和托宾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提出了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模
型
模型的结论是:货币的交易需求对利率是敏感的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人们持有的货币是有机会成本的,而持有货币的收益是避免
了交易成本,人们在应付日常交易的实践中可以频繁地交换货币和债券,只需利
息收入大于交易成本,当利率上升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只要在不影响
日常交易的时间内,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大于持有债券的交易成本,人们愿意由
货币转持债券,可见,交易需求对利率也是敏感的模型的表达式:M=√by/2r
模型的四个结论:收入Y增加,货币需求增加
交易费用b增加,债券需求减少,货币需求增加
利率增加,债券需求增加,货币需求减少
价格变动使by同时变动,会使货币需求同比例变动
⒚弗里德曼难题(笔记)
货币数量的变动如何在价格与收入之间划分
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是名义收入的货币理论,货币量增加引起的名义收入增加,短期会引起产出增加,但名义收入增加中,有多少是由于实际收入而增加,有多
少是由于价格水平而提高,弗里德曼认为根据人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很难区分
⒛通货膨胀(现)
定义: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
度量: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GDP平减指数
分类:按通胀程度(价格上升速度):爬行、温和、奔腾、恶性
按市场机制的作用:公开型、隐蔽型(抑制型)
按成因:需求拉上型、成本推进型、结构性
按预期:预期、非预期
按对价格的影响:均衡、非均衡
按其他:自主性和被动性、内生性和外生性、战时及和平时
效应:有预期:菜单成本、皮鞋成本
非预期:再分配效应:固定收入者吃亏,浮动收入者得利
债务人得利,债权人吃亏
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吃亏
国家得利,居民受损
产出效应
就业效应:需求拉上的促进就业、成本推动的减少就业
恶性通胀的崩溃效应
治理:需求政策: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收入政策: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
供给政策:增加生产和供给(减税、削减政府开支、限制货币增长率、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结构调整:微观财政政策(税收结构政策、公共支出结构政策)
微观货币政策(利息率结构、信贷结构)
此外还有:通胀目标制、保持货币当局政策独立性、树立规则操作形象、授权、管理通胀预期
21、中国人们银行近年来实施的主要货币政策
2003—2007年的货币政策调控
2003年4月,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启动央行票据以收回流动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2004年,继续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窗口指导等多种工具加强金融调控
2006年,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调控
2007年,货币政策从稳健到从紧,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贷款基准利率
⑴协调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
⑵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是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⑶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促进信贷结构优化
⑷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⑸注重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的主要货币政策
⑴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一是灵活调整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二是不断优化操作工具组合,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预调和微调的作用,三是加强对市场利率的引导,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四是加强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
⑵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
⑶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⑷适度发挥再贴现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功能
⑸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