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电信业发展史介绍
中国电信业发展史介绍
总的来讲,中国目前有三大电信基础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其中中国电信是在1998年由中国邮电集团正式拆分成中国邮政和中国电信是拆分出来的。中国联通通信有限公司是在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挂牌成立的。中国联通成立之初主要在大力的发展CDMA技术,包括技术转让、建设网络、推广业务等。而中国移动最早是在1994年时中国邮电集团成立了一个移动通信局,大约在1999年的时候,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进行首次拆分重组,原中国电信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年11月,再一次对我国电信业进行重新布局,将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形成了以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为主体的“5+1”格局。新组建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是由原中国电信南方21省区市的电信公司组成;主要负责南方21省市的固网业务;新组建的中国网通集团公司是由原中国电信北方10省区市电信公司和原中国网通公司(俗称小网通)、中国吉通公司组成主要负责北方10省市的固网业务,中国移动主要做GSM移动业务,中国联通则同时运营GSM和CDMA移动业务,中国铁通主要做铁路上的通讯业务,中国卫通主要做卫星通信这一块。(业务基本不重叠,也没什么大的竞争,几家运营商各干各的,当然这中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为了抢占点移动业务搞了些小灵通和大灵通业务等,也赚了不少)。其中小网通就是在1999年有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中铁通信中心等投资成立的。中国吉通则是电子部系统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参股搞的,例如彩虹集团等,公司主要经营IP业务。其实在这中间还有一家2002年成立的北京正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数字集群通信业务,主要是做北京的市政工程等政府性项目,比如北京奥运会的场馆的覆盖呀这些。由于这期间电信市场异常混乱,工信部在2007年将6大运营商重新拆分重组成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又叫新联通),中国移动;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将中国联通的CDMA全面卖给中国电信,将中国卫通并入中国电信,并向中国电信颁发CDMA2000的3G运营牌照,将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合并,同时颁发了WCDMA的3G运营牌照;将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并支持帮助中国移动自主研发了TD-SCDMA3G技术。使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成为了全业务电信业务运营商(包括固网业务,移动业务的2G,3G业务等)。也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
第二篇:红木家具发展史介绍
红木家具发展史介绍
中国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东方文化。中国家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红木家具,是中国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家具中有代表性的元素,几千年来,红木家具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家具之林,传承着古老绚丽的中华文化。然而中国红木家具的未来却不能不令人思考。
一、红木家具的发展
(一)形成期:绚丽多彩,个性飞扬 中国家具的出现很早,有几千年的历史,第一件家具是什么样子?产于何地?已无法考证了。家具通常指“桌椅板凳”之类,中国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决定了中国家具的特点。魏、晋时代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为低矮型,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榻等。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直到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到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垂足而坐,高型坐具陆续出现,这个时期,属于中国家具的形成期。形成期阶段,家具的款式没有固定的要求,地域不同,差别较大,家具多为自用。这一时期,家具的材料丰富多样,多以天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竹藤、石板、金属等。红木家具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当时,社会上红木资源比较丰富,红木材质硬,不易变形,耐腐蚀,外观漂亮,逐渐成为家具的主要材料之一。在这一时期,红木家具一开始就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红木家具凭借材质的天然优势,表现典雅,则显示高档、豪华与价值;表现喜庆,则显得热烈、绚丽,充满激情;表现尊严,则看上去沉稳、大气,福贵端庄。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家具的制造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由于冶金、炼铁技术的改进给木材加工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出现了丰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为家具的制造创造了便利条件。这个时期人们习惯于坐、跪生活,所以主要的家具品种是几、案等。
商周时期开始有使用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和工艺都已相当精美。
汉代以席地而坐为主,室内生活以床、榻为中心,床的功能不仅供睡眠、用餐,交谈等活动也都在床上进行。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都有这样的场景。床与榻略有不同,床高于榻,比榻宽些。设置于床上的帐幔也有重要作用,夏日避蚊虫、冬日御风寒,同时起到美化的作用,也是身份、财富的标志。几在汉代是等级的象征,皇帝用玉几,公侯用木几或竹几,几置于床前,在生活、起居中起着重要作用。案的作用更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用案作为饮食用桌,也用来放置竹简、伏案写作。
随着对西域各国的频繁交流,胡床传入我国,这是一种形如马扎的坐具,以后发展成可折叠马扎、折叠椅等,也为后来人们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础。
从魏晋六朝到宋元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佛教日益兴盛,促进了大规模地建设庙宇、石窟,其中的陈设、用具也受到外来影响,出现了墩、椅、凳等高型家具。
(二)发展期:巧夺天工,红极天下
隋朝在家具方面没有太大变化,真正的繁荣时期是在唐代。唐代初期社会稳定,人们的生活热情高涨,“贞观之治”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上的空前繁荣。唐代的家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显现出浑厚、丰满、宽大、稳重的特点,体型大、具有气势,外观讲究,但在工艺技术和品种上缺少变化。豪门贵族们所使用的家具花色比较丰富,尤其在装饰上更加华丽,唐画中多有写实体现。这一时期的家具出现复杂的雕花,并以大漆彩绘,画以花卉图案。
在唐代敦煌壁画上,除了可以看到鼓墩、莲花座、藤编墩等,还可以见到形状较为简单的板足案、曲足案、翘头案等。文人多追求素雅洁净,所以这一时期的立屏、围屏多素面无饰。床榻类变化不大,沿袭上代特点,以箱式床、架屏床、平台床、独立榻为主。晚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门望族们以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为时尚,家具发展初步完善,有直背靠背椅、条案、屏风、床、榻、墩等家具,完整简洁的形式也为中国家具的进一步完美打下了基础。
宋代中国家具迅速发展,也是家具普及的时期。宋代家具品种有床、榻、桌、案、凳、箱、柜、衣架、巾架、盆架等,家具形式也多种多样。宋代还发明了燕几,当时的士宦,大家为装饰屋宇,竞相仿造,燕几由7件组成,有一定的比例规格。它的特点是可以随意组合,可聚可散,可长可短,纵横离合,符合上层社会使用的要求。
宋代家具在制作上也有不少变化。开始使用束腰、马蹄、蚂蚱腿、云兴足、莲花托等各种装饰形式。同时使用了牙板、罗锅枨、矮佬、霸王枨、托泥等各式结构部件。
从10世纪中晚期开始,宋时供垂足坐的高形家具占绝对主导地位,高案、高桌、高几也相应出现,垂足而坐已成为固定的姿势,中国历史上的起居生活变革由坐姿开始。
宋代家具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挺拔、秀丽的特点,装饰上承袭五代风格,趋于朴素、雅致,不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只取局部点缀以 求画龙点睛的效果。宋代家具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完美、精湛的明式家具发展。
元代立国时间短,不仅在政治、经济体制上沿袭宋、辽、金各代,家具方面亦禀承宋制,工艺技术和造型设计上都没有大的改变。这一时期出现了抽屉桌,抽屉作为储物之匣方便开取,是一大发明,它更大程度地增加了家具的使用功能,这将归功于民族交流和文化交融。
从魏晋六朝至宋辽金元这千余年间,中国王朝不断更替,其中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社会取向一直沿着封建儒家的统治路线。元代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更世俗,更多样化的新时代。
宋代以及稍后的辽、金历时300余年,家具发展经历了一个高潮时期,高档家具系统已建立并完善起来,家具品种愈加丰富,式样愈加美观。比如桌类就可分为方桌、条桌、琴桌、饭桌、酒桌以及折叠桌,按用途愈分愈细。宋代的椅子已经相当完善,后腿直接升上,搭脑出头收拢,整块的靠背板支撑人体向后依靠的力量。几类发展出高几、矮几、固定几、直腿几、卷曲腿几等各种形式。
(三)鼎盛期:精雕细琢,炉火纯青 明代,手工业技术比以前大大提高,总结各种工艺技术经验的专门书籍逐渐增多,并且出现了专业家具设计制造的行业组织,对家具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明式家具,是在继承宋元家具传统样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以优质硬木为主要材料的日用居室家具。这种细木家具具有经久耐用的实用性和隽永高远的审美趣味,它以一种出类拔萃的艺术风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一颗艺术明珠。这种家具产生于明代,时代特色鲜明,故称其为“明式”。
明末家具在造型、工艺、装饰、用材等各方面都日趋成熟。在装饰上有浮雕、镂雕以及各种曲线线形,既丰富又有节制,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具刚柔相济,精练中显出精致;白铜合页、把手、紧固件或其它配件恰到好处地为家具增添了很好的装饰效果,在色彩上也相得益彰。
从明代开始,文人开始参与家具的设计。明式家具在种类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丰富,而家具又根据使用者在不同场合的需要进一步细分,不仅有桌、柜、箱类,也有床榻类、椅凳类、几案类、屏风类等。
明末至清初这一段时间,随着社会的演变,出现的新品种最多,它们都是在“明式”家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高典型风格为主,其材料以红木为主。
清初之时,家具上的创新不多,还保持着明代家具的样式。清代中叶以后,清式家具的风格逐渐明朗起来,家具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整体尺寸比明式家具宽大,形成稳定、浑厚的气势,而样式也十分丰富。如太师椅就有靠背、扶手、束腰、牙条等多种式样。装饰上求多、求满,常运用描金、彩绘等手法,显出光华富丽、金碧辉煌的效果。
从家具的工艺技术和造型艺术上讲,这一时期的家具品种多,式样广,工艺水平高,片面追求华丽的装饰和精细的雕琢,最富有“清式”风格;在装饰上,这一时期力求华丽,并注意与其它各种工艺相结合,使用了金、银、玉石、珊瑚、象牙、珐瑯器、百宝镶嵌等不同质材,追求金碧璀璨、富丽堂皇。不过,这一时期的家具由于过分追求奢侈,显得繁琐累赘。
(四)衰落期:资源困乏,命运可危
到了清朝末年,一方面,政治和经济的原因,使得家具艺人纷纷改行无心经营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由于红木的生长期长达几百年,过度的滥砍滥伐,使红木资源日渐稀少,制造成本不断增加。加上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和西方文化的影响,红木家具在家具市场上的比重越来越小。到了上世纪的中后期,红木家具在市场上就更少见了,已经从大众家具变为了小众家具,成为个别富豪和权贵阶层的奢侈品。
近年来,红木资源更加稀缺,在红木家具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新产品出现。人们从炒作家具走向做木材,这些年人们只能收到一些树根和边角料了,像样一点的上等红木已经见不到了。黄花梨在短短的一年多里,炒到每公斤上万元。小叶紫檀由每吨十几万达到了几十万,一些红木家具算上去比用黄金做的还贵。人们不再去研究制作工艺,不再去关注红木家具的生产。红木家具的使用功能大大地褪化了,成了收藏品和某种象征。从使用到收藏,从收藏到投资,从投资到投机,再到疯狂的炒作„„,一方面是红木家具价格的虚高不下,另一方面是红木材料的极度匮乏,表面上看,红木家具市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顶峰,而本质上,却陷入了衰败的低谷。
果然,没多久,海南黄花梨的价格狂跌十几倍,那些借钱、贷款囤积红木的商人被“木市”套牢了。谁来拯救中国的红木家具?如何延续中国红木家具的生产工艺?怎样传承这一古老的中华文明?又拿什么作为这一文化和艺术的载体?时代呼唤有识之士。
二、红木家具的材料
红木家具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其鼎盛时期距今也有上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没有人对什么木材做的家具才算红木家具去较劲。材料是次要的,工艺才是真正的焦点,之所以人们选择黄花梨、紫檀、酸枝等来做材料,完全是因为其材质好,纹路美、易于加工、坚实耐用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性能上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的木材,就都可以用来生产红木家具。
直到2000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了一个红木国家标准,把“5属8类33种木材确定为红木。而其中的33种红木大多是几近绝迹和濒危的木种。
正是这一红木标准的提出,给中国的红木家具市场冲入了兴奋剂,使得从2000年至2007年的几年间,以这33种所谓红木生产的家具价值疯狂攀升,形成了“红木泡沫”,七年里,这一泡沫把一些幸运儿催生为亿万富豪,让一些偶然拥有红木材料的家庭一夜暴富,也使多少炒作者倾家荡产。不久前,在海南的红木市场上,去年可以卖到50几万的八仙桌竟然降到10万元都无人问津。又一个“普洱茶神话”破灭的时候,我们重新审视红木的国家标准,找到了原因所在。
首先,国家标准对红木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局限性很大,有很多优秀的木种都没有包含进去,像南美的紫心木、绿心樟、钻石红檀、莫拉、猴子枣木等,在性能上有很多参数都高于33种红木,这有待于不断地补充进去。其次,这一标准的制定难免有小团体利益的嫌疑,是在满足目前的一些红木家具生产企业的需要,生产者制定了标准去愚弄消费者,有意把一些稀有木种确定为红木,而把资源丰富的更为优秀的木材排除在外,无非是为了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赚取更高额的利润罢了,这实际了是一种行业的恶性竞争。就是在红木材料炒作的轰轰烈烈的这几年,那些红木厂获得了多少暴利不说了,就连一个红木网站,一年就赚了几千万。木材卖到了黄金的价格,销费者被彻底“忽悠”了。把红木标准定在少数目前稀有木种之上,排斥依然大量生长的优质木材的做法本身,与其说是对红木家具的保护,不如说是捧杀。
所谓“红木”,从一开始,就不是特定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材料。而是所有优质硬木的统称。一般有光泽,文理斜而交错,呈红色,褐色或深色,坚硬耐磨,材质重,强度高。
按照这一基本要求来对照,凡是符合上述要求的材料就可以称作是红木家具材料,所以说红木家具材料是十分丰富的,当然,既包括了33种红木,也有其它的一些优质的南美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材料的产地来区分红木与非红木是不对的,这只是个别商家为维护既得利益而进行的错误诱导。
红木家具其实有三大类:一是纯红木家具,就是整件家具的每一块材料都是特定的红木;二是非纯红木家具,在可见部位选用某种红木,不可见部位选用另一种低档的红木或其它木种;三是由实木或其它人造板贴红木皮而制成的贴皮红木家具。这三类家具的档次相差甚远,选用哪一种材料,决定于产品的定位。就纯红木家具来说,所选用的木材应为心材,心材是树木的中心,无生活细胞的那一部分木,心材起初为浅黄红色,暴露于空气中时间一久变为紫红色,时间愈久显得愈新,越发漂亮。
红木一般都不是十分粗大,所以产品制做时要因材而异,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大材小用,也不能小材大用。否则就会造成浪费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红木也是制作工艺品的优质材料,但不是什么工艺形象都适合用红木来表现。红木材料的天然差异大,品质不一,各有特色,每一块红木都不同,需要以材料为出发点,诱发设计思路和灵感,进而创造出具有生命力和特色的产品。
三、对红木材料新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红木材料说法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一方面,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一方面,透着商业的炒作和利益的影响。
红木家具之所以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工艺,是那种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精湛娴熟的工艺,这是红木家具流芳百世的精髓所在,材料是他的载体而已,如果只重材料而轻工艺则本末倒置。木头终归是木头,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更何况是木头呢? 除了那些恶意的炒作者之外,广大群众都不会希望红木这一古老的文化灭绝,从此永远远离人们的生活,躺在博物馆里供人们瞻仰,而继承和发展这一工艺就必须积极去开发和寻找新的可替代或接近甚至更加优秀的木种,其原则是可以承载传统的工艺,外观上差别不大。事实上,连所谓的专家都承认,有些优秀南美木做的家具与传统红木做的家具比较几乎很难鉴别,没有“高超”的技艺和手段是分不清楚的。既然这样,那又何必去分清呢?又有什么必要去做这种无聊的事呢?目的只有一个,那些手中捏着所谓“正宗红木”产品的人不期望自己的东西贬值,在即得利益的驱使下抱残守缺。
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认识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去发现新事物,发现更加优秀的东西。没有吸收、补充和否定就没有发展。就红木家具而言,也是如此。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一些有远见的行业人士在积极地去寻找和开发优秀的实木材料。比如中国木业就在南美开发了27万公顷的实木原始林区,其中很多木种和以往人们认识的木种接近,有的甚至在许多参数上超过了目前人们所认知的红木。比如:钻石红檀、南美紫心木、南美花梨木、南美猴子枣木、南美绿心樟木、南美莫拉等。这些新材料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红木产业的发展,使古老悠久的红木家具焕发新的活力,走进千家万户,掀起红木家具市场的新的高潮。
第三篇:中国电信业改革大事记
中国电信业改革大事记
·1988年6月,国务院领导提出通信发展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形成了全社会支持通信发展的合力;同年11月,国务院确定邮电体制改革“三步走”的方向:第一步是对邮电物资等管理机构完全实现政企分开;第二步是逐步实现邮政、电信专业分别核算,转移职能;第三步是条件成熟时,从上至下实现邮政、电信分营和政企分开。
·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启开了我国声势浩大的国企改革的序幕,中国电信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93年8月国家放开经营部分电信业务,向社会放开经营无线寻呼、800兆赫集群电话、450兆赫无线移动通信、国内VSAT通信、电话信息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图文等业务。
·1994年1月,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吉通公司成立,被授权建设、运营和管理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即“金桥工程”),与原中国电信的CHINANET展开竞争。
·1994年7月,当时的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以及广电部成立了中国联通,被赋予打破“老中国电信”垄断地位的重任,但主要还是经营寻呼业务。
·1995年4月,电信总局以“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的名义进行企业法人登记,其原有的政府职能转移至邮电部内其它司局,逐步实现了政企职责分开。1997年1月,邮电部作出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的决策,并决定在试点基础上,·1998年在全国推行邮电分营。
·1997年10月,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1998年年初,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国务院的部署,中国电信业进入了以“政企分开、破除垄断、引入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改革进程。
·1998年3月,国家在原邮电部和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进行拆分重组,将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等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1999年4月,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9月,国务院批转信息产业部关于地方电信管理机构组建方案。到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全部组建完毕。
·2000年12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至此,中国电信市场七雄争霸格局初步形成。电信、移动、联通是市场中三个大玩家,而网通、吉通、铁通则一直扮演着陪练的角色。
·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为增强我国电信业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应对“入世”所带来的挑战,当月,国务院批准新一轮电信体制改革方案。
·2001年10月,中国电信南北拆分的方案出台。拆分重组后形成新的5+1格局,这五大电信巨头包括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以及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2004年初,国务院正式决定,铁通由铁道部移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管理,并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独立运作。
·2008年5月23日 中组部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网通宣布了最新的电信运营商人事任命。意味着持续几年的电信重组正式开始。新任命和公司调整如下: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并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目前仍将保持相对独立运营。王建宙继续担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并担任党组副书记;张春江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原有副总经理继续留任;同时新增赵吉斌、张晓铁、李正茂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电信将收购联通C网,王晓初出任中国电信董事长兼总裁,尚冰任党组书记;中国联通将与中国网通合并,常小兵任新联通筹备组组长,左迅生为新联通筹备组副组长。
第四篇:中国小说发展史
浅谈中国小说的发展史
浅谈中国小说的发展
我们把先秦两汉看作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等,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而唐人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也就是话本的产生。文言小说逐渐转为以白话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短篇小说沿着它的轨迹发展。这样中国小说史至此由文言、白话两条线索交互发展。金元时的小说没有超过宋代,但也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集子。到了明代,文言短篇小说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明末清初,出现了拟话本创作热潮。《红楼梦》之后,小说创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说才又繁荣起来。
明清时期出现了现代化趋势,翻译文学繁荣;“小说界革命”和小说创作的繁荣;话剧萌芽产生。“五四”前后一批留学归来的学子和更多的人们,较之以前的小说作家,创作了大量有西洋、东洋、苏俄风格的小说,史无前例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小说风格。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而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30年代小说发展成熟,50年代中期以后,长篇小说创作丰收,这一时期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台湾出现武侠小说,在香港通俗文学中,历史小说和科幻小说是两支劲旅。1978年以来中国小说界,万象纷呈多元化。“寻根文学”、“意识流小说”、“反思文学”和“新写实小说”出现。此后,小说发展到大众化、娱乐化,“80”后的作家也在文坛上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主流小说是“说”出来的,欧美传统经典小说是“写”出来的。中国小说创作不宜全盘西化。
中国古代小说起于何时?源于何书?较之诗歌、散文要求却更多更高,非一时所能形成,更非一书所能标志。我们把先秦两汉看作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等,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形成准备了条件,不过中国古代早期小说与历史传记难以截然分开来。
一、上古神话传说、先秦寓言故事影响小说。女娲造人造万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先秦寓言故事都影响小说。
二、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影响小说。
《史记》这一伟大的历史著作,对后世小说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中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取材的对象。我国最早的古小说,即魏晋志人志怪小说,《世说新语》和《搜神记》。
三、唐传奇的兴盛和发展。
“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唐人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唐人小说仅《太平广记》一书收录的单篇就有40余篇,专辑40余部,约在千篇之数,大体分为两类:一为传奇,一为志怪。唐人小说繁荣发展的原因,除对童年小说创作经验的继承发展外,与当时的政治昌明、文化发达以及科举“行卷”、“温卷”之风有直接关系。
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级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说书和其他讲唱艺术相应地发展起来。“说话”人讲故事用的底本叫“话本”,为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开始。
四、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话本的产生。
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宋以前小说史,从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短篇小说沿着它的轨迹发展。这样中国小说史自此由文言、白话两条线索交互发展,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高潮迭起,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
文言短篇小说发展是这一条线,至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奇体;二是笔记体短篇小说;三是志怪体。宋人传奇小说的成就远不如唐人。北宋初期,多记唐五代事;北宋中后期,多记本朝事;宋代的志怪小说,其成就还不如记历史琐闻的笔记。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说的成就虽不甚高,然数量与种类繁多,在小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五、金元时期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
这一时期小说的发展线索未断,且有一些较有影响的作品,如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刘祁的《归潜志》等。
六、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
明人从三个方面做出了贡献:一是加工润色宋、元、明三代艺术上有缺陷、忍气吐声的话本;二是搜集整理话本小说集;三是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明代白话小说最繁荣的时期是万历以后,尤其是南方,都市经济发达。最有代表性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它们同时是最早的拟话本集,凌濛初的思想不及冯梦龙进步,但在艺术上“抒情写景,如在耳目”。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小说史以短篇小说为主转而进到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新时期。“四大奇书”在所属各类题材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一部写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典范;《金瓶梅》是一部写世情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成功的长篇小说。“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长篇小说的创作,以至形成了长篇小说的这四个系列,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七、清初至清末的小说。
(一)《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长篇巨制问世,《儒林外史》 在“四大奇书”之外,另辟了一条蹊径。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创作,也影响着后来鲁迅的杂文。至于《红楼梦》的成就和影响就毋庸多言了,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视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辉煌总结。《红楼梦》的读与讲,早在士大夫中成为了一种习尚和时髦。两百多年来,评论者比肩接踵,早已形成了一种学派——“红学”。而今它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二)《隋唐演义》是清朝前期出现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是集隋、唐故事之大成的世代累积型小说。《聊斋志异》的出现,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卓越的文言小说集,它奠定了蒲松龄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尤其是传奇小说史上的崇高地位。
八、“五四”以来的小说。
晚清形成了文学观念的变化与现代性的格局。而“五四”张扬理性,追求个性,创作方法呈现多样化探索。
(一)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在小说创作方法上取得很高成就。代表作《呐喊》、《彷徨》两部短篇小说集,《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上的中国现代小说。
(二)30年代小说题材空间拓展,长篇小说的成熟,小说流派的涌现,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相继出现。其中,社会剖析小说成为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老舍创作了俗白、凝练、纯净、生动而又风趣幽默的京味儿小说;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以及《蚀》也是30年代小说的重要作品;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子夜》等,他们以各自卓异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三)到了40年代,张恨水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界的集大成者,赵树理在解放区小说创作中最具代表性,《小二黑结婚》对中国传统的评书体形式加以改造,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小说形式,推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九、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曲波的《林海雪原》,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姚雪垠的《李自成》等,另外也有“干预现实”的小说,主要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等作品。
(一)本时期台湾文学。赖和的小说把现实主义与时代精神、本土环境相结合,为台湾新文学树起了第一面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开创并确立了台湾现实主义与乡土文学的传统;在台湾言情文学大潮中,琼瑶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等;与上述作家相比,古龙的成就更高,影响更大,位居台湾武侠小说家之首;高阳的历史小说取得了骄人成绩;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代表作品是《白发魔女》。
(二)在香港通俗文学中,历史小说和科幻小说是两支劲旅,科幻小说以卫斯理最为著名。而金庸,成为香港最著名的文化人,以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此后,写下了不少武侠经典,如《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侠客行》、《鹿鼎记》等等。
十、1978年以来的中国小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一)“反思文学”体现了当代作家理性精神的复苏。
(二)“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家及作品如下: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张承志《黑骏马》等。寻根文学对新时期文学的美学质地的整理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三)“意识流小说”出现在新时期文学之初,成为一个轰动文坛的事件。王蒙创作了《春之声》、《海的梦》、《夜之眠》,还有宗璞的《我是谁》等一批小说对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技巧的借鉴和运用,引起了文坛的关注。
(四)80年代后期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是新写实小说思潮的崛起。创作方法虽然仍以写实为主,但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主题上,更多的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官场》,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等。
十一、九十年代小说文学。
随着市场经济中心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发生了转变,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价值正被淡化,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特征得到了强化。
刘震云是新写实小说重要的代表作家,新写实主义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参与意识,它以河北“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为标志。这一时期出现了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粱》,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作品在当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十二、新世纪中国小说大众化娱乐化。
新世纪的中国小说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小说本身的变化,也使文体数量激增。网络写作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小说写作的类型化趋势,当时的作家很多都是以此为生。
十三、80后文学的创作潮流。
“80”后的作者有专门的创作网站,在当下的图书市场上,他们和所有的前辈们是平分秋色的。“80”后是依赖于网络的,他们中的代表作家有相当一批是出自“新概念”,比如韩寒、郭敬明等人,他们的作品也进入了“产品—销售 —利润”的快车道,成为巨大的利润符合。“80”后迅速地连接市场,平步青云,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中国传统的主流小说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在听说互动的过程中完善的。外国传统经典小说是写出来的,便于阅读;而我国的传统主流小说,既适于阅读,更适合说书。我国小说的发展从文言到白话,从历史故事到网络的转变,继承并发展着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无比地自豪和骄傲。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小说创作发展的一些观点,有不到之处,请老师多多批评、指导。谢谢!
第五篇:中国科技发展史
绪论:我了解的最重要的事件是活字印刷术,在11世纪上半叶快要结束的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一种用陶土烧成的活字。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版是与宋代的文化繁荣有关的。宋朝继承了唐的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而且放宽了对学生出身门第的要求,一般人的子弟亦可进入太学,并且新增了画学学校和武学学校。和唐人相比,宋代的知识分子不但写诗,还写大量的词,画更多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北宋的徽宗皇帝也是有名的书画家。另外,在史学,地方志的编写方面也比唐代规模更加宏大,记述的内容更加丰富。除此之外,宋朝和金朝还开始流行化话本小说,这是明代章回小说的前身。如此繁荣的社会文化生活,对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杭州)和成都,都有雕版印刷业的中心。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逐渐显示了它技术上的优越性——印刷匠可以用许多活字在印刷板上排版,而且这些活字还可以重复使用,因而免去了印一次刻一次版的麻烦。到了南宋末期的1241—1251年前后,在蒙古方面做官的理学信徒姚枢(1203—1280)教他的弟子杨古用活字版印刷出朱熹的《小学》、《近思录》和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前两部书的作者朱熹是南宋最有名的理学家,也是中国最早的私人书院——白鹿洞书院的创办者。朱的书首先被印出来说明南宋时私人教育事业相对于朝廷办的官学有了相当的独立性,学在官府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吕祖谦是和朱熹齐名的理学家,曾任国史院编修,在学术上很活跃,开浙东学派之先声,还曾邀集朱熹和陆九渊两派学者1175年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辩论哲学。朱,吕二人的书既不是宗教典籍,也非科学著作,但却是中国知识分子大量需要的东西。
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的时候,曾经迅速把造纸术引入并传到西方的阿拉伯世界却没有积极地通过西域和海路接受中国的印刷术,并将它传入西方。这是因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大概认为印刷《古兰经》是对先知的不尊重。到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建立起来时,印刷术才迅速向欧洲传播。同时,元代的王祯又创制了木活字,接着朝鲜的印刷巧匠们又创造了铜活字。随着元朝时东西方的交往,欧洲人很快便利用了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几支语言文字中,最基本的字母只有二十几个,活字印刷就显得格外方便。在1455年,古腾堡用铅活字印出了《圣经》,《圣经》的机械化生产大批平民知识分子有了直接阅读这本原来由教会垄断了解释权的书。
第一章:古人生活在距今4万~25万年的时代,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中期或晚期,考古时代属旧石器中期。在欧洲和亚洲都有发现。
中国的古人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峙峪人„„这一时期的文化遗物主要发现于山西丁村和周口店。
远古的科技:主要是石器,有厚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小尖状器和石球等,其用途较为明确。这一时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石器比北京猿人的石器先进多了。
第三章:《诗经·小雅·大田》说:“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稺。田祖有神,秉界炎火。”《毛传》云:“食心日螟,食叶曰螣,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因此将作物害虫分为螟、螣、蟊、贼四类。
第六章:在外力的作用下,地球的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岁差。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了岁差。据《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祖冲之首先将岁差用于历法。
第八章:沈括首次推出冬至日昼夜“百刻有余”,夏至日“不及百刻”的结果。他还设计了“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梦溪笔谈》卷七)的演示实验,证明了“月本无光,日耀之乃光耳”,以及月相变的道理。对历代历法的积弊改进,推行了比较合理的“奉元历”,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更科学的“十二气历”设想:即以节气定月份,大小月相间的纯阳历。对指南针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把“方家以磁石磨针锋”而得的人工磁化针用来作试验,提出四种装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单丝悬挂法)并分别评论,指出悬丝法“最善”及具体办法(“独丝、”“粘蜡”),还记载与验证了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现象。在光学方面,沈括对小孔成像、凹镜成像等成倒影(像)的诸种现象进行比较,得出“碍”(焦点)的概念(参见“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并具体描述了焦点处“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的现象,他称光通过“孔”“碍”成象为“本末相格”之术。他亲自查看了虹的成因而得出“虹两头都垂洞中”的记录,并说当时“自西望东则见”。通过“红光验尸”记录了民间利用新赤油伞滤光验出尸身上的青紫伤痕的方法。对透光镜将背面花纹字迹透现在镜面上的原因也从铸造工艺作了考察:“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纹)上差厚(厚度有差别),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在声学上沈括用纸人来放大琴弦上的共振,以便形象地观察,还记录了兵土用皮革箭袋作枕时“虚能纳声”的空穴效应,并深入分析了各种乐器制作、制钟等音乐声学问题。在《梦溪笔谈》中,他还记录了许多宝贵科技资料如《木经》(喻皓)、活字印刷(毕异),水利施工(合龙方法)等等。沈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亦展示了才能。沈括十分重视调查、观察、实测、实验,并且要“原其理”,“以理推之”。他倡导“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不胶一法”,这也是他取得天文、物理等方面独创性成就的原因之一,并且到过许多地方,广闻博见,知识丰富。他的科学思想受儒、道、元气说等的影响,同时注意核查他人在实测中的数据。例如在天文学方面,他详细观察五星运行轨迹(“如柳叶边缘”)和陨石坠落时的情景;为测量北极星与北天极的真实距离设计了窥管,每夜3次,连续三月,得200余图,得出当时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粗测结论;作晷漏实验十余年,首次推出冬至日昼夜“百刻有余”,夏至日“不及百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