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终生难忘的党校求学经历(写写帮推荐)
终生难忘的求学经历
1999年4月,我参加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新疆分院研究生班的招生考试,6月被录取到在职领导干部经济管理专业班,9月即开始了在自治区党校为期3年的难忘的学习经历。
说“难忘”,首先是年龄老大不小了,还想上学,似乎是上学的瘾特大。想当初的1974年,我在老家郾城县第一高中毕业后返乡务农,看别人因为有一个好老爸就有机会成为“工农兵大学生”,眼羡之际,内心总有几分不甘。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恢复高考,自己兴奋之余,苦读3个月,虽考了高分,却又因家有“海外关系”,慑于“文革”余威,重点院校不敢录,普通本科不敢要,最后把我撂给了一所大专。在多少高中同学羡慕之时,自己却在心里暗叹一声:唉,命苦啊!调新疆工作后,业余读了个新大自考本科。1999年初,闻知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在新疆招收在职研究生的消息,内心“求学”之意不免再次蠢动。转念又想,都43岁半了,再上学,能行吗?于是商之于家人。刚上初一的儿子一听,“嘻!没看多大年纪了,还上学?”还是妻善解夫意,“年纪大怎么了?周总理不是说过,„活到老学到老‟嘛。”能得到家庭“一把手”的支持,自己一下来了胆,考!结果还真给考上了。
难忘入学第一课。校领导的开学典礼热情洋溢讲话,给予我们热烈的欢迎、鼓励与鞭策。听说班主任丁老师是中央党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高高的身材,金丝边眼镜,儒雅气十足,居然比我们班大多数学员都年轻!一堂“入学教育”课,既讲规定、要求,又传授学习的经验、方法,还关心同学们的团结、生活等方方面面。听丁老师讲课,纲目清楚,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如沐春风。
难忘恩师的无私教诲。说实话,从我自身的情况来讲,研究生的这段学真没白上,对于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及自己的成长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虽然也是长期在地委党校从事干部教育和理论培训工作,但由于不是政治、经济等专业科班出身,在承担专题理论课教学时,常会生出“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感觉。而这3年,从《资本论》等原著到各专业课程,终于给了我一个比较系统深入学习的机会!学习期间,感觉每个老师的形象都是那么地高大,自己则如海绵吸水,不停地吸,不停地记,光是课堂笔记就记了20多本。感谢恩师!师恩难忘!有时夜里做梦,还不时出现诸多恩师的音容笑貌,如朱培民教授的天马行空、慷慨激昂,徐士义教授的循循善诱、慢条斯理,高建龙校长的远近高低、收放自如,丁老师的环环相扣、逻辑严谨,杨引官老师赛过电脑的大脑记忆,等等,如今思之皆历历在目,似乎自己还在课堂里听讲。无私的师恩比天高,比地厚,让人永生铭记!
难忘亲密欢乐的同学情谊。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我们的班长张博同志。张班长的第一次精彩亮相是在我班的第一次班会上发表“就职演说”:“很高兴、也很愿意为同学们服务。希望大家同心携手,共同努力,3年后毕业时,67名同学,„一个都不能少‟!”除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和为同学们服务以外,张博同志还担任着中共巴州州委常委、纪检委书记,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但在3年学习期间,他好像并没有请过几
次假、缺过几次课。我们常见他白天在教室里听课,下午早早地去赶回巴州的夜班火车,而第二天他竟又坐在教室里了。对这样的好班长,哪个能有不服的?同学中有晓刚、元武、周石、老沈、小胡等,在学习上一个比一个用功,记得2000年7月中旬,酷暑难耐,为了搞好期末考试,我们哥几个在新建成的“地厅楼”上一人登记了一间客房,晚上把门一关,衣服脱的仅剩一个三角内裤,“哇哇”地能各自背书到凌晨三四点钟!敲开老沈房间,人家“啪”的一下来个造型——“看,咱这发达的肱二头肌,怎么样!”来自塔城党校的的老乔,此前曾在中央党校专门进修过《资本论》,因其理论水平高,大家皆誉称之为“乔克思”。老乔同时还是个“故事大王”,遇闲暇时荤素故事段子连成串,经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其间,我也被推举为学习委员、第四组组长,做了点不起眼的给大家汇集复印复习资料、组织小组活动之类的琐事。我们小组中,来自宣传部的杨同学不仅学习好、水平高,而且生就一副紧追李双江的男高音金嗓子,每逢搞活动,只要他一开腔,总能赢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建江同学则另有一手“绝活”,他讲故事时满脸的严肃,看不出面部有任何表情变化,却往往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乐得前仰后合。
难忘求学期间遇上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两件大事。一件是国际奥委会于2001年7月13日投票决定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当时正值我们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前一两天。当晚我们在宿舍一直盯着电视直播,大概是在北京时间23点10分左右,我们在电视上听到了萨马兰奇先生的那句让所有中国人都激动万分的话——“北京!”顿时,宿舍里喊叫的、蹦跳的、拍桌子的、擂床板的乱作一团!一阵狂欢之后,我们五六个同学相约,跑下楼,冲上了西后街。街边居民楼上,早有人家打开窗户,用棍棒挑着燃放庆祝的鞭炮!不少人也像我们一样跑向了街头。拐向东风路,同样有人家在燃放鞭炮。转眼间我们已到达了广场,往日此时早已人影稀疏的广场,现在变得热闹非凡,数千人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激情澎湃,任意挥洒,燃放焰火的、翩翩起舞的、挥拳呼喊的、引吭高歌的各色人等欢聚一堂,共庆中华民族期待已久的胜利与辉煌!此情此景,真的恍如昨日。
第二件事就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那天我们白天上完课,晚上班级搞联欢活动。当晚同学们兴致盎然,吃饭、碰杯就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之后大家改换项目,唱歌的、打牌的、下棋的各随意趣,一直玩到凌晨1时,我们几个同学乘多数人不注意,悄然撤退回了宿舍。打开电视,随意调换着频道,忽然看到凤凰卫视正播放着纽约世贸大厦滚滚浓烟熊熊起火的画面,怎么回事?不知是谁说了句:“可能又是好来坞搞的电影花样。”但听着节目主持人用着平时少有的十万火急的语气的解说,越看越像是真的实况转播!啊?美国出大事了!我们哥几个头挤在一起,眼睛紧盯着荧屏,“快看!又一架飞机过来了!”于是我们在事件发生的同一时刻,从电视画面上看着这架飞机一点点接近大厦、撞进大厦墙体,于是烟更浓、火更大,大约十几分钟后,举世闻名的世贸“双子星座”轰然坍塌!当时我们真的说不清心中是喜是悲,最初不敢相信是真的,其后大家又热议了大半夜,才逐渐稀里糊涂地睡去。
啊!教人知识、增人本领的神圣殿堂!为学生奉献着无限爱心的恩师们!结下了无比的深情厚谊的同
学们!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们,这样丰富的经历,搁谁身上,能忘记呢?真诚的感谢与美好的祝愿
第二篇:求学的成长经历
在南方学院的求学成长经历
最近因为学院叫我们要提交一份关于自己在南方学院的求学成长经历。使得我忽然之间想起我当时第一时间知道高考分数的情景,那时我正在吃中午饭,短信铃声响起了,打开短信一看,我傻了,“265”。没错“265”正是我高考的分数,这是我们高三班主任发的一条令我非常心痛的一条短信。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刚好要张嘴进一口饭的时候,看到了这条短信,顿时勺子就落在了碗上,我哭了……
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当医生,这也是我在读高三的精神支柱,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就会想起我的梦想。如今我的高考分数那么的不理想,那时的我该何去何从啊!晚上吃饭的时候,老妈突然问我,你会不会跟表嫂去深圳做事,当时我一听她这样讲,我发现我的梦想跟我无缘了,我忍不住又哭了。他们知道我想学医,他们认为这分数去学医不合情理,又加上家里没有这方面的背景,读完后,找不到工作,怕学到的用不上。平时跟家人的沟通少,使得我好羡慕身边的同学朋友,他们可以跟父母很自然的谈心,一家子其乐融融的,好不温馨,这时我便沉默了,考这样的分数,我没脸说什么了,饭我也吃不下,好苦啊……
我可以说是很乐观的人吧,我也不认为自己是那种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的人,所以从我懂事以来一切对于我而言
都是无所谓,有很多事不一定非要明确表示出来,反而认为放在心里是安全的。虽说平时喜欢说无所谓,但其实只是看得很淡而已,这似乎不是我这个年纪应该有的,呵呵。爸妈常年在外打工,以致于我们彼此无法知会各自的想法,他们也从来不过问我的想法,都是自己做主,大多数他们都能尊重我的想法。我常常压抑着自己的感情,不敢像别的女孩子那样去接受爱,或许对于那时我们那样的年龄是不应该去拥有什么所谓的爱情,或许那时的我们并不懂什么是爱,或许电视剧看多了对此感觉新鲜吧,年轻好动的心是惊不住好奇心的诱惑,长期的压抑使得我不敢流露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害怕起身边的追逐,一碰上变本能地想逃避,既然我不能接受那应该逃得起吧,于是我决定来南方学院读,老爸老妈也同意我来这里,但他们就是不同意我去学医。
最后我一味的逃避,使得我人从原本活泼好动外向的性格变得内向,常常是多愁善感,不过还好的是生命中出现过几个交心的知己,给我注入了温暖的阳光,陪我走过那段青涩的学生时代。虽说朋友不可能永远陪在你身边,所以还是多学会自己去面对,因为各自的追求不同而分离,缺少联系了,但不常联系并不代表已经忘了对方,或许在以后某个时刻我们会伴着美好的回忆忆起当时朋友之间的那份真挚的友谊。
记得有一位老师跟我们讲了一句经典的话:“学习是一
辈子的事情”。的确在学校学习要认真的听老师的讲课内容,软件这行业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好的基础依靠,理解一些编程就显得麻烦起来。其次,把学习当做一份兴趣,把学习当做一份事业。不仅要学好课内的,也要学习课外的知识,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为靠个人”。
自从来到南方学院以后,我长大了不少,成熟了不少。不管以后会怎样,我想我都不会后悔我的选择,就像一部电视剧里的一位男主角说的:”就算跌倒,也要豪迈地笑”!我要尊重自己的选择,同时也会努力。
学好了这门技术,以后在公司里面用学校的知识在时间中磨练自己知识,和团队一起打破种种技术问题,商讨种种解决方案,技术和细微都有了提高。有了好的开始,就要有一份好的目标,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一份好的心态,何乐而不为?把每一天当做一个起点,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全力的奋斗下去,这样的人生才显得有价值。
第三篇:企业家求学经历研究
企业家求学经历研究
————对搜狐集团董事长张朝阳的研究与探讨
企业家基本资料
张朝阳,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1964年出生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198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获得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93年底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学位,并继续在MIT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任MIT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
1995年底回国任美国ISI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
1996年在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教授和MIT斯隆商学院爱德华·罗伯特教授的风险投资支持下创建了爱特信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以风险投资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
1998年2月25日,爱特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更名为搜狐公司。在张朝阳的领导下搜狐历经四次融资,于2000年7月12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NASDAQ:SOHU),并购了中国最大的年轻人社区网站Chinaren。
2002年7月17日,搜狐率先打破中国互连网的僵局,实现赢利。
2003年,搜狐捷报频传,2月25日搜狐推出韩国游戏《骑士》进军网络游戏。当年的销售额为6.6亿元(2002:2.4亿元),员工达到1100名。在2003年上市公司中国科技人物财富排行榜上张朝阳仅次于丁磊屈居亚军;在胡润制造的2003年中国IT富豪五十强中张朝阳亦名列三甲„„
2004年8月初,搜狐又推出拥有自己独立域名的专业搜索网站‘搜狗’,意欲在搜索引擎市场分得一杯羹。2004年10月12日,胡润推出他的百富榜,张朝阳名列第66。
张朝阳曾在1998年10月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1999—2001年被《中国青年报》连续三年评为“IT十大风云人物”之一,1999年7月被《亚洲周刊》选为封面人物,2001年5月7日,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二十五位企业新星之一,同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明日领袖”之一。
张朝阳创办运营的搜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领先的新媒体、电子商务、通信及移动增值服务公司,是中文世界最强劲的互联网品牌,对互联网在中国的传播及商业实践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在武汉大学各宿舍作了调查,基本上每个人都知道搜狐,30%以上的同学使用搜狐公司开发的搜狗高速浏览器,70%以上的同学认为,与百度相比,搜狗搜索工具更实用,更能查找到一些新鲜资讯。
(资料来源:
http://app.tech.ifeng.com/person/intro.php?name=%E5%BC%A0%E6%9C%9D%E9%98%B
3企业家求学经历中重要的二三事
1.小学:不懂爱情---暗恋冬妮娅
张朝阳读小学的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一方面,思想上接受红色革命教育,另一方面,生活中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学校男生女生彼此不讲话,电影也从不安排有可能导致男女青年产生爱情的情节,例如在《火红的年代》里,于洋扮演的青年炼钢工人长期与他母亲住在一起。有一次,张朝阳从家里的储藏室翻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读后,他对保尔的初恋情人、军官的女儿冬妮娅印象很深,尤其是冬妮娅的那种气质,让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赤贫的中国孩子张朝阳觉得她来自童话世界。张朝阳说,这是他第一次在书里接触到关于男女感情的描述。
虽然张朝阳此时还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但是这本书毫无疑问激起了他的好奇心,引发了他对这个社会的思考。他开始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出去看看大千世界,他想知道自己生活的世界与别人有什么不同,或许外面的世界是另一个新天地,也许这也预示着他日后将有不一般的人生境遇。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善于比较,更要心怀梦想,有愿景并为之努力,这次的经历对张朝阳未来的人生道路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2.中学:《哥德巴赫猜想》确定人生方向
张朝阳很看重自己的求学经历,因为那是他个人人生观形成并转型完成的重要时期。他把它们分为高考前、上大学与在国外。他认为,中学阶段在他看来是过得最好、最为充实的时期,“那时候都是在学数理化,都在拼命地竞争、竞赛,考试第一什么的”。那时过得很好的重要原因,是他觉得自己的自信心还没有被打击,经常物理竞赛得第一,经常被同学请教什么的。中学时代的张朝阳开始向往做一个物理学家。据说,这与《哥德巴赫猜想》有关,也是当时全民对“文化大革命”反思后,对科学的向往这一大背景下的自然选择。
我曾经在纪录片《伟大的历程》中了解到《哥德巴赫猜想》背后的故事。数学家陈景润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对学术的钻研,他的事迹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不幸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在新时期文学中它率先展现了“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时代烙印和心灵伤痕,呼唤对人的价值、科学、知识的尊重。当时各地报纸、广播电台纷纷全文转载和连续广播,陈景润的事迹在包括党政军领导干部在内的全国各界人民群众中间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张朝阳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暗立志向:要好好念书,将来能够像陈景润一样做出不朽的学术成果,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并获得诺贝尔奖。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求是‟思想,人们开始追求真理,尊重科学。”这个改变被张朝阳称为“现代启蒙的开始”。追求真理、尊重科学的种子在他的心里悄悄落地生根,只等着蓄势而发,他开始不再像儿时那样淘气,而是开始静下心来学习,为自己的“陈景润梦”而奋斗。
3.大学:
① 不得第一名就去冬泳
张朝阳人生的第一个飞跃,是从西安来到北京,走进清华。在清华园里,没有业余生没有浪漫,还是寒窗苦读。甚至因为成绩不好,还冬泳自惩以自我激励。正是闭门苦读中,机遇自然来。在清华大学寒窗苦读期间,抱着远大理想的张朝阳的欲望几乎处于禁锢状态。在这里,分数就是一个人的身份,竞争格外残酷,所有人都在为名次而奋斗,正是在这里,张朝阳执著和不认输的精神更加强烈,野心也在慢慢滋长……
“当时的清华学生念书非常疯狂,与外界隔绝,对科学有一种宗教式的狂热。”张朝阳还记得那时流行的一个口号,“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显然,张朝阳就是其中一员。他那时候每天都是一大早跑步赶到教室占座位,而且是坐前排;中午午休之后上课,晚上坐在自修室里上自习。张朝阳回忆,当年,清华学堂也就是最早的留美预校,那里的绘图桌子特别大,灯光也特别亮,最难占座。但他仍然天天去占位子,他并不把这当做苦差事,反而有点开心,认为自己这样是在追求更高的理想。我认识一位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的学长,学长的生活也类似这样,但是学长说这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每天,都知道自己是为了一个固定的目标而努力,都知道自己不会虚度时间。
这样的生活张朝阳度过了5年。如今他想起那时的学习劲头,忍不住说:“被伤着了。”“学物理的人非常纯洁,所以竞争才格外残酷。不停地比,比谁的作业先完成,谁学习的时间最长……整个小社会只提供给你一种可能性,所以……我的成绩一直是前三名,可是得不到第一名时……就去冬泳,那水真是刺骨……每天绕着圆明园跑五六公里……就是想证明我是可以的。”不过后来,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笑着摇头:“现在想想那是很自虐的。”
当时总是太难,回忆总太简单。纳兰容若有词曰:“当时只道是寻常。”今天,如果有人问张朝阳,是美国西餐好吃,还是中国清华的白菜粉丝好吃时,张朝阳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最喜欢吃的仍是清华的白菜粉丝。”
1986年,在张朝阳的人生道路上,出现了一次新的转折。
李政道发起的一项留美奖学金项目,每年通过考试的方式从中国选拔一些学生到美国学习。为了这个项目,全国各大学筛选出来700人参加考试,清华大学送出一个由25人参加的代表队。可以说,所有能来参加考试的人都是各学校的尖子,高智商、想拿到诺贝尔奖、想当物理大师的比比皆是。而且在应考阶段,主考方把大家放在一起,一天24小时让他们在各个方面进行较量,张朝阳感觉自己像是把学习变成了一场非常艰苦的搏斗。
最终,700名学生经过3天的严格考试之后,只有100人被录取并拿到了奖学金,清华有8人,张朝阳就是其中之一。
张朝阳说,这次竞争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至今都让他觉得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事实的确如此,现在经常有人问张朝阳:“在面对风险投资时能不能承受心理压力?”他则回答:“这些压力比起我在清华参加考试时的压力要小得多。”
1986年注定成为张朝阳生命的一道分水岭。顺利通过考试后,张朝阳由清华大学奔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这对于正梦想成为物理学家的他来说,无疑是天遂人愿,喜从天降。
这段经历使得张朝阳一生都难以忘记,至今他仍然常常想起过去,这从一个角度说明,管理者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和学习技能,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拍,提升自身实力。
②物理学博士放弃了物理
在麻省理工学院,张朝阳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大学时代一心钻研的物理。
用他后来自己回忆的话说,他“突然感到学了很多年的物理学其实并不太适合自己。在物理实验中,我发现,我是个操作型的人,特别注重结果,不能容忍搞一套理论,而这套理
论要在100年之后才能得到验证”。他说想开始改变自己,重新选择一个行业去发展。
其实,一切并不偶然。麻理理工学院教授了张朝阳物理,并授予了他物理学博士学位,但这所学校也教会他选择和放弃。在这里,他第一次体味到美国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麻省理工学院有两个与众不同的传统,一是教员注重实践。那里的教员每周有一天或更多的时间与企业接触,这不但确保了教学和研究处于最前沿,也让师生在工业的前沿学会如何发现问题,还能让学生们将在实验室学到的东西很快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二是鼓励学生建立新的公司。麻省理工学院学术机构本身就支持和鼓励学生建立新公司,有20多年历史的麻省理工学院企业家论坛就是小公司理念的摇篮与诊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麻省理工学院开设各种课程,让学生融入企业的运作中去,还对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上的帮助。
这种有理论和物质鼓励的创业教育让当年的张朝阳眼界大开,也让好动手、重结果的他十分兴奋。而且美国中产阶层的优越生活与他惯有的理想产生的落差也促使他开始关注科学以外的东西,并使他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结论:“(在美国)这种科学崇拜在20世纪初就已经完成了。在那里,科学和生活的关系是均衡的,人们活得很自在,对成为科学家和拿诺贝尔奖也不是特别在乎。每个人反倒是对篮球明星、足球明星、好莱坞演员、各种政客、大商人很感兴趣。整个社会展现出非常生活化的画卷。(在美国他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是机械的像普通中小学生那样要成为科学家,要成为庸俗的有钱人,而是要发掘自己的爱好,其实对名利并不用过度关注,只要耐得下心,一心扑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名利自然就会来
除此之外,麻省理工学院还带给张朝阳一种理念,那就是“Do it yourself”——想做就做,边做边想,做了再想的务实精神!也正是这种务实精神,使他一下子做了三个足以完全改变他命运的决定:
放弃科学家理想,转行当商人;放弃物理专业,选择互联网行业;放弃美国生活,回到中国创业。
物理学家张朝阳消失了,另一个新的、影响了中国互联网历史的张朝阳从此诞生!
---------------资料来源:《没有不可能——并不陌生的张朝阳》
总结及评论:
张朝阳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个群体的缩影。这个群体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他们来自祖国各地,都是通过高考,进入了大学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然后走上社会,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成就,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经历。
他们的故事启示我们,人生是需要梦想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而且,要在付出辛勤的努力的同时积极思索自己的未来,奔跑时不要忘记了前行的方向。企业家在创业阶段,也同样需要艰辛努力,但同时,也不能满足于做个万元户,而是要梦想远大,壮怀激烈。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是学习的时代,我们只有夯实基础,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有可能在未来收获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 the climb will be hard, but we will sure we will get there!(Obama)
张朝阳求学经历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我们寻常人看来是无法想象的,他所遭遇到的挫折对我来说也是很难遇到的。不管是在清华还是在麻省理工,他都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狂
热追求与不懈的努力,正所谓百炼成钢,张朝阳的成功绝不是偶然,与他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作风是息息相关的。
张朝阳在学习中培养出来的坚毅品格很好的体现在他为建立公司进行的第一次融资的过程上。由于国内对互联网还没有形成概念,因此走国内融资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能的就是寻找美国的风险投资。在寻求投资的过程中,张朝阳屡屡碰壁,甚至被欺骗。但他依然坚持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坚持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屡败屡战。最终,他很好的找到并把握住了在伦敦演说的机会,让那些在聚会中的投资家眼前一亮,而这对张朝阳的第一次融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我们对张朝阳的认识从身份上升到了他的人生经历或者是求学经历,抑或是对张朝阳求学期间怎么样进行自我管理。从国内的压抑到国外的自由环境并没有让他迷失自我,正如他所说的:我在这里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我和我的家人,更是为了生活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同胞,这一伟大的人生目标帮助他在美国10年的生活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
他在自我管理上是极其严格的,不仅体现在对自己极高的要求上,更体现在对知识,对能力的追求上。在清华大学早起占座,考试没有前三就跑步或者是冬泳体罚自己。这一要求也延续到麻省理工大学求学甚至到如今。其次,他不允许有任何的懈怠和放松,他在学校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到学术研究上,客观上是由于条件的限制,而更重要的还是他高度的自律。还有就是他敢于吃苦,并由此培养出他敢打敢拼的精神,这对一个企业家,尤其是对创业家是极其重要,不可缺少的。最后,他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仔细,耐心,要留心观察生活;他能够成功的实现第一次融资首先要归公与他对自己极高的要求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但如果没有他的细心观察,没有留心周围发生的事,我想他是不可能抓住去伦敦演说从而为自己拉到投资的。
对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来说,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当然没有知识也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有企业家应有的素质:大胆,果敢,坚毅,自信以及追求。张朝阳在求学过程中树立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也对自己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培养了宝贵的品质,为自己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基础。
(资料查找与总结):2011级经济学五班刘东炜2011300340005(资料整理及总结): 2011级经济学五班张立2011300340075
第四篇:毛泽东的求学经历
毛泽东的求学经历和人生转折
从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到距家50里外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到1921年参加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党的一大,毛泽东实现了由崇尚改良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到初步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转变,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五个“半年”:三易学校,半年当兵,半年自学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接受的是私塾教育,读的是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他一读就是6年。他虽然熟读这些经典,但并不喜欢。虽不喜欢,但学习起来却也极为认真,这使得他从小打下了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后来毛泽东那些充满睿智的宏篇论著,还是那些大气磅礴的诗赋文章,都无不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辉。那时的毛泽东经常偷偷地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杂书”,书中的故事常常引起他深深的思考。像《水浒传》里聚集梁山造反的人物,是少年毛泽东心目中的大英雄,而且这种影响是意味深长的,在以后的岁月里,《水浒传》是一直陪伴毛泽东的书籍之一。书读的越多,毛泽东就越感到知识的匮乏,为此,他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游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泽东决心走出家乡,走出封闭式的私塾学堂,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到那些新式学堂学些新知识。但是,讲求实用的父亲
却不想让他在学堂里呆得太久,尤其是不喜欢他总读那些没有用的“闲书”,而是希望他到湘潭城里的一家米店去当学徒,学成后回来打理和继承家业。对此,毛泽东极力反对,因为他实在不想一辈子小富即安,永远做个井底之鱼。为了能继续求学,他几乎动用了所有的长辈、亲朋和好友去当他父亲的“说客”。父亲终于同意让他继续求学,到湘乡县立东山高小读书。从此,毛泽东离开了韶山冲,也开始了他一生最具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生。
初来东山学堂,毛泽东立即显露出他的超凡才华。在入学考试的作文题“言志”中,毛泽东抒发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他的作文被老师们争相传阅,老师赞赏 :学堂多了一名救国俊材”。在东山学堂,毛泽东眼界大开。在这里,他感受到了老师们鲜明的爱国思想,接触到了自然科学和西学的一些新学科,学了一些外国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他第一次听说美国这个国家。当他听老师讲“华盛顿经八年苦战,始获胜利,遂建国家”时,他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在东山学堂学习的短暂日子里,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思想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只学习了半年。就是这半年,使毛泽东实现了由小时候信佛,以后相信孔孟,到信仰改良主义的转变。东山学堂是一所提倡“新学”的学堂,在这里,毛泽东深受康、梁的影响。他的同学文运昌(也是他的表兄)送给他一套《新民丛报》和一本记述康有为倡导变法的书,这套书报,毛泽东“读了又读,直到差不多背得出来”。他认为中国应当像日本“明治维
新”那样,通过君主立宪实现富国强兵。他在读过的《新民丛报》上写道:不能像以往误国朝廷那样“法令由君主所制订,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应该像君主立宪国家那样“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虽然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远离改良主义正处在辛亥革命的前夜,康、梁的思想行动早已落伍于时代,但是,毛泽东毕竟从研究康、梁及其改良主义学说开始,使他的思想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
毛泽东读书极为勤奋,再加上他比同学们的年龄要大一些,更懂得学习的可贵。所以,东山学堂满足不了毛泽东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他听人说,要想学得更多,就要到长沙去,因为那是个大城市,是湖南的省会,有好多更高级的新学校。而东山学堂的校长、老师、同学,看到他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又好,都建议他去长沙考中学堂,继续深造。
1911年春天,东山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贺岚冈对毛泽东说,愿意带他前往读书。毛泽东再次冲破家庭的阻力,挑着行李走到湘潭城,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并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了父亲的帐薄里,父亲偶然翻到了,上书:“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表达了青年的毛泽东立志求学和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从偏僻的农村第一次来到新旧思想斗争激烈的长沙,进入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毛泽东在这里又度过了大约半年的
学习时光。初到省城,毛泽东视野大开。他除了读书,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变革,并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转变——走向革命民主主义。在长沙,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他由此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被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深深吸引。毛泽东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民立报》并成为它的忠实而热心的读者,接触到许多革命言论。当他在这张报纸上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黄兴在广州武装起义震惊全国,学生中欲投身革命的人,更是跃跃欲试。
毛泽东就是这“跃跃欲试”中的一个。一天,他在校园里贴出文章,公开发表政见:必须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尽管他还没有放弃“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敬仰”,但对革命民主主义已有很高的热情。他毅然剪掉辫子,以示反清的决心。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毛泽东异常兴奋,觉得正在激烈进行的战斗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其中,决定投笔从戎,北上武汉参加革命军。正当他和几个朋友整装待发的时候,长沙革命党人于10月24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毛泽东随即投入长沙革命军。他没有参加学生军,而是投入湖南新军混成旅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
毛泽东在长沙革命军中度过了半年。他不怕吃苦,极其认真地参加军事训练。每月得到的七块大洋军饷,他基本上都是用来
购买书报。这期间,他从《湘汉新闻》上读到一篇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虽然这只是江亢虎所宣扬的社会改良主义,但他对这个新东西还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还写信同东山学堂的朋友和同学讨论。
毛泽东跟军队中的大多数士兵以及正副目(即正副班长)和排长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常常帮助他们写家信和讲解报纸上的新闻,同志们都很尊重这个列兵,认为他有学问,他同士兵中的一个铁匠和一个矿工特别亲近,极其喜爱他们的质朴。1950年夏天,他收到当年同他有过友谊的一个副目的来信,毛泽东亲切地给这位四十年前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副班长回了信。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毛泽东倍感失望,决定退出新军,继续读书,以探索新的思想。
毛泽东开始关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他一连投考了几个实业、警察、法政、商业等专门学校,都不满意。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第二年改为第一中学)。经历了辛亥革命的风云变幻,青年毛泽东愈发感到读书的重要,所以学习起来也就更加自觉、刻苦。一位国文教员很欣赏他的文才,见他喜欢读课外书,便借给他一部《御批通鉴辑揽》,这是自上古到明代共一百一十六卷的中国历代编年史。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十九岁的刚刚从闭塞的农村走出来的、刚刚睁眼看世界的青年,以一种什么样的毅力和境界读完了这套浩如烟海的历史巨著,而且还写下了不乏真知灼
见的体会性文章。现在有幸留存下来的《商鞅徙木立信论》,也许是毛泽东诸多文字中能找到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全文仅六百字,老师的批语却有一百五十字,不仅文字精炼、极具文采,更为重要的是立论和观点非常突出。如文章劈头就说:“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沦亡之惨也。”由此可见,这时毛泽东的思想已经又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也反映了他政治意识的逐渐成熟。
毛泽东在这所学校也是只读了半年,因为他觉得这种学校的校规太刻板,令人窒息,而且学校所开的课程也实在有限,远不能使他满足,所以他决定退学。毛泽东对他认定的事情,是敢于采取惊世骇俗的行动的。1912年7月暑假前,毛泽东不顾老师、同学的劝阻,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省立一中。他觉得上这个学校还不如自学好。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庞大的自学计划,每天从寄住地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从这时起,毛泽东风雨无阻,每天图书馆一开门,他就进去,中午吃两块米糕,直到关门才离开。事情果然如毛泽东所愿,在他自学的这又一个半年里,他按照自己想法和计划,学到了很多,思想再次得到升华。在这里,他读了许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类的书籍,包括世界历史和地理教材,近代启蒙思想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的著作。他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站在那儿怀着极大的兴
趣研究了它。这时的毛泽东开始真正体会到了人类的知识宝库有多么大,世界有多么大。毛泽东自学的这段经历,对他人生的影响极大,影响到青年毛泽东后来思想发展的方向。这其中,毛泽东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在思想层面上,他开始摆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而上升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就在毛泽东按照自己的意愿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并深感“极有价值”的时候,远在家乡的父亲得知儿子在长沙“无所事事”,拒绝继续资助毛泽东。毛泽东居住的湘乡会馆也被占了,住进了一些被遣散的湘乡籍士兵,经常滋事打架。无法再住下去了,毛泽东决定重回学校,继续求学。
一个“五年半”:博览群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决意报考师范学校。直接原因是为了能让父亲给予他必要的求学费用,以维持最低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得到学习的机会。另外师范学校不收学费,膳食、住宿及费用又很低廉。同时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时毛泽东觉得开启民智,必须从教育入手。1913年春,毛泽东又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校长看到了他考试时作文答卷,连连赞叹:“这样的文章,我辈同事中有几个做得出来!”次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预科三班,该年秋,预科期终考试,毛泽东成绩优秀,编入本科八班,同学30人。
湖南的师范教育始于1903年,第一师范即创立于该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讲学的城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这所学校,不仅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是毛泽东以前就读的几所学校不能比拟的,而且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风格也令人耳目一新。如学校特别强调“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强调要从人格、学识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学校既注意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也注重吸引那些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来一师就读。这些,都对毛泽东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湖南师范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的青年。
这一次,毛泽东没有“见异思迁”,而是安下心来,用五年半的时间接受了一次完整的师范教育。
在一师,毛泽东遇到了许多像杨昌济、徐特立这样的好老师,他们的人品和学识都给正处于人生升华阶段的毛泽东以极大的影响。杨昌济先生,被毛泽东称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杨昌济曾留学日本六年,毕业后又在英国学习三年,后又在德国考察教育一年,同时他对中国古代文化也有极深的研究和修养,所以,他特别主张搞学问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一定得有分析、甄别和批判的精神。杨昌济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鼓励学生要有高尚的理想,要努力奋斗,要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办事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用现在的话说,成功细节中。可以说,毛泽东在一师
读书五年半,始终从这位恩师那里受益终身。毛泽东也特别推崇徐特立先生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读书必动笔墨,这是毛泽东一直保留着的一个学习习惯。一师学习期间,毛泽东每天写日记,读报写摘记,读书写笔记、作眉批,对不易找到的好书,有时整本地抄下,如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尚未出版,他就借来,一字不漏地全文抄了下来,共七大本。
这个时候,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他既善于“静中求学”,为此可以一个人跑到山林里,静静读书,也能够“闹中求静”,为此有时他特意坐在车水马龙的街心看书。毛泽东以他自己颇具个性的方式,如饥似渴地读书,除了认真地上老师们开设的课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还广泛阅读国文、历史、地理、哲学,还不间断地阅读报纸和新来的书籍。在学校,毛泽东几乎每天都是起得最早的一个,洗漱之后,就到自修室读书。课余时间他不是到阅报室看报,就是到图书馆找书,大家睡觉了以后,他还常常在饮茶室和走廊等处看书,因为这些地方的灯光是通宵不熄的。
一师时的毛泽东,不但贪婪地读书,而且开始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分析和解剖世界,他读书的兴趣总是和对时势的关心结合在一起。受杨昌济老师道德救世思想熏陶,毛泽东写的文章《心之力》得了许多人羡慕的100+5分(满
分为100分)。1915年以《新青年》为号角的新文化运动,以其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崭新思想影响着毛泽东,他随即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而陈独秀则成为他崇拜的人物。毛泽东曾说他当时非常佩服陈独秀的文章,有一段时间陈独秀“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做了我的崇拜人物。”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毛泽东在思想上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彻底抛弃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向激进民主主义思想转变。1917年4月1日,24岁的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这不但是毛泽东一生中第一篇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也是中国现代体育史上最早的文献之一。此文并非就体育论体育,而是从国力弱,“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的高度谈起。
这期间,毛泽东越来越不满足于做书斋里的学问,尤其是新文化运动这样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不断地影响着毛泽东、改变着毛泽东。这时的毛泽东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变动。1915年,袁世凯为了使日本支持他复辟帝制,竟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主要条款。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汇编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更是义愤填膺,挥笔在封面上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国?在我学子!”毛泽东还冒着生命危险,在长沙城内散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这时的毛泽东也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和接触工农群众。在一师的高年级,他经常利用课外时间和附近的群众接触。1917年夏,他利用暑假和一位朋友徒步九百余里,足迹遍及五个县,花
了一个多月时间,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毛泽东特别崇尚这样的社会调查,认为它既是“锻炼筋骨”,更是锻炼意志。这时期的毛泽东还十分热心地主持过学友会,创办过工人夜校。
与社会的实际接触,使毛泽东体会到要改造社会必须组织一个坚固的团体,要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1917年冬,他和几个朋友发起组织“新民学会”。1918年4月,在蔡和森的家中正式成立。“新民学会”的宗旨,开始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随着实践斗争的发展,到1920年,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个学会后来成为革命群众运动在湖南的核心力量,许多会员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期间,一直受到许多老师和同学的敬爱。老师们认为他是“异才”,是“伟器”;同学们认为他是“智囊”,是“怪杰”。1917年6月,毛泽东参加一师学生“人物互选”,全校11个班,四百多人参加,34个人入选,他得票最多。1918年6月,毛泽东从一师毕业,结束了他五年半的师范生涯,这标志着他完全走向社会。
两次赴京:成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师毕业后,毛泽东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两个月后,为了筹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10月,为了生活上的需要,同时便于在北大听课,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在李大钊任主任的北大图书馆作助理员。这使得毛泽
东除了能够更方便地读到那些进步的书刊、报纸,有条件在学术空气最为浓厚的北大听课、参加学术活动,也使他有机会能和包括李大钊在内的一批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接触,有机会接触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直接站在了新文化运动的前沿地带。这个时候,李大钊论十月革命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正陆续发表。在这样的氛围里,尤其是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毛泽东开始向着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毛泽东怀着极大的热情拜读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还积极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毛泽东在谈及自己这段人生经历的时候曾说:“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一九一八年才读马列主义。”1949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时,毛泽东曾无限感慨地说:“30年了!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可惜呀,他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好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在哪里呢!”
1919年3月,毛泽东和湖南籍的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去上海,在上海的20多天中,他两次参加学生们的联欢会。4月,病重的母亲在大弟毛泽民的护送下来到长沙,借住在岳麓山下的蔡和森家。毛泽东急忙回到长沙,赶到母亲身边。
一个月后,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作为在俄国
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揭开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爱国民主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使毛泽东受到全面、深刻的洗礼。远在湖南的毛泽东,以他的方式把自己融汇到了这场伟大的运动之中。毛泽东认识到,改造中国则必须从思想理论深层唤醒民众,所以,此后的一两年,他以犀利的笔锋,从各个领域、各个角度写下了大量的讨伐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檄文,毛泽东的名字开始频频出现在《湘江评论》、《新湖南》、《女界钟》、《大公报》等重要报刊上,由此,毛泽东进入了他著述的第一个高峰期。
毛泽东还把他的主张付诸实践。1919年下半年,毛泽东组织、发动了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这场斗争也是五四运动的继续和发展,通过这场斗争毛泽东作为革命家的实践已经凸显出来了。12月底,毛泽东组织请愿团到了北京。他曾多次亲自带领群众到新华门,向北洋军阀政府请愿示威。经过斗争,这场“驱张”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是他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关键阶段。这期间,毛泽东与李大钊深入地研究、热烈地讨论关于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著作,与刚刚建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一些发起人如邓中夏、高君宇、罗章龙等人也有很多的交往。毛泽东自己回忆说:我第二次到北京,读了许多关于俄国近况的书,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中文共产主义文献„„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
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是毛泽东的思想发展中的一次极具重大意义的飞跃。
1920年秋,毛泽东在编辑《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时,在其后面加了一段话,指出“驱张”等运动都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改造社会,中国要有一个能够实现社会改造的坚固组织,就像蔡和森所主张的共产党。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到要创建共产党。1921年元旦,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聚会,研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与方法。在众说纷纭的争论中,毛泽东以他极为丰富的求学经历、不断转折与升华的人生阅历尤其是他已经树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慷慨陈词而又不乏理性地指出:彻底改造中国的,只有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会议对各种主张进行表决时,毛泽东等人的主张得票最高。这次会议,标志着毛泽东已完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7月,毛泽东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灾难深重的中国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极大地影响和加速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这就像邓小平所说的: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第五篇:这一刻我终生难忘
这一刻我终生难忘
终生难忘的一刻
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五(2)班 张旻昊
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每当我在电视上看见奥运健儿登上领奖台,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缓缓升起的时候,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我多么盼望着能去天安门亲眼看一看升国旗的场景。今年暑假,爸爸、妈妈一起带我去了首都北京,终于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
一大早天还蒙蒙亮,马路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北京城还在沉睡之中,我们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只见这里人山人海,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抱在怀里的小孩,甚至有许多外国人。我见人非常多,就坐在爸爸的肩上双手紧握照相机。过了一会儿,仪仗队的叔叔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从正门里走了出来。喧闹的人群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把目光一齐投向了仪仗队。只见他们穿着深绿色的军装,手上戴着白色的手套,看起来精神抖擞、整齐划一。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他斜扛着国旗,左右两旁各一个护旗手,他们的身后是由几十个人组成的方阵。等他们走到国旗台下的时候,我的心激动得“扑通扑通”直跳,立刻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神圣的一刻。接着,雄壮的国歌声响起,只见升旗手用力一抛,国旗迎风招展,伴随着国歌缓缓升起。全场的目光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国旗。有的人热泪盈眶,有的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国歌。当国歌放到第三遍的时候,五星红旗也升到了顶端。此刻,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天边升起,全场沸腾了。
鲜艳的国旗在初升阳光的映照下闪着金光,可是激动的人们还依依不舍。有的久久注视着国旗,有的兴奋地在国旗下照相,我和爸爸、妈妈也留下了这难忘的一刻。
虽然升旗仪式结束了,但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学生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一定要发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让祖国更加繁荣。
那一刻,我终生难忘!
指导教师:丁德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