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6第六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第六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1、银行券的发行问题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银行业得到了
广泛建立。最初,几乎每家银行都拥有银行券发行权,市场上流
通的银行券五花八门。如果每家银行都能保证自己发行的银行券
能够随时兑现,也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在银行业的激烈
竞争中,总会有一些银行国经营不善而不能保证兑现,某些银行则有意设在遥远的地区,使人们难以向其兑现。这些问题导致信用纠纷、银行破产甚至整个金融业的危机。其他那些信用状况良好的银行虽能保证兑现,继续发行银行券,但受财力、信誉等方面的限制,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流通,很难扩大发行量。因此客观上需要一个权威性的、资本雄厚的大银行,发行一种信誉好且能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
2、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银行业务不断扩大,银行每天收付的票据数量日益增加,银行之间的债务债权关系越来越复杂,每天
都有大量的资金需要清算,这要由各银行自行清算是非常困难的,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统一的票据交换和债权债务的清算机构。英国
于1833年正式成立伦敦票据交换所,以后英格兰银行获得了最终
清算银行的地位。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中心
是保证信用制度顺利发展的必然趋势。
3、最后贷款人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银行贷款的需求量越来越
大,借款的期限越来越长,但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数量和信誉的影响,远远不能满足资金运用。另外,由于出现突发性的大量提现,一些银行会陷入因支付能力不足而倒闭的困境。因此需要一个信用卓著的、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充当一般商业银行的最后支持者,一旦商业银行资金发生困难,可以给予必要的支持,以免在信用危机中破产,引发整个金融危机的发生。
4、金融监管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银行业日益兴旺,另一方面也
使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银行的破产和倒闭极易引起连锁反
应,给整个经济带来危害,这就需要一个全国统一而又有权威的金融机构对金融业进行监管。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途径
中央银行的产生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从众多的商业银行中
分离出一家商业银行,逐步演变为中央银行,通常称为演进型中央银行,如英格兰银行;二是专门创立中央银行,通常称为创设型中央银行,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1、演进型中央银行
最早具有中央银行名称的是瑞典国家银行。它成立于1656年,最初是由私人创办的。1668年由政府出面改
造为瑞典国家银行。有人因此认为瑞典国家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但
是,这时的瑞典国家银行并不具备中央银行的关键职能,他直到
1897年才独占货币发行权,那时才是真正的中央银行。
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真正执行中央银行职
能的金融机构,被称为中央银行的鼻祖。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德国、比利时、荷兰、奥地
利、挪威、丹麦等国先后成立了中央银行。
2、创设型中央银行
3、早期中央银行的特点
(1)早期,中央银行多是基于政府的需要而设立的,如为政府筹措经费、发行货币、代理国库等,这时的中央银行还只是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没成为银行的银行、管理金融的银行。
(2)早期中央银行一般都兼营一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
(3)早期的中央银行一般都是私人股份银行或私人和政府合股银行,不是完全由国家出资设立的。
(4)早期的中央银行并不能完全具备控制国内金融市场,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
(三)中央银行的发展
1、中央银行的发展过程
到了20世纪,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中央银行制度。1920年布
鲁塞尔国际金融会议决定:凡是还未成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应尽
快成立中央银行,以改变一战后金融混乱的局面。1922
内瓦国际金融会议又一次建议各国,包括新成立的国家尽快成立
中央银行。
在国际联盟的帮助下,中央银行制度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
展。仅仅自布鲁塞尔会议以后的IO年中,各国新成立的中央银行就达31家。像南非(1921年)、澳大利亚(1924年)、墨西哥(1925年)、中国(1928年)等国的中央银行都是在这一期间设
立的。那些已经设立中央银行的国家也采取许多措施,加强中央
银行的地位。从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是中央银行历史上发展
最快的一个时期。
二战后,各国中央银行逐步实行了国有化政策。
2、现代中央银行的特点
(1)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2)中央银行国有化。目前,只有少数国家的中央银行还有私人股份,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3)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功能加强。
(4)各国中央银行加强国际合作。
二、中央银行的特征
1、业务目标
2、业务对象
3、资产流动性
4、机构设立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发行的银行
所谓发行的银行是指有货币发行权的银行,这是中央银行首
要和基本的职能。在现代经济中,独占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一
个重要的标志。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意义在于:
1、统一票面,方便
商品交易;
2、防止发钞银行倒闭,引起金融动荡和经济混乱;
3、有利于货币流通的正常和稳定;
4、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
宏观调控能力和国家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
(二)政府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职能部门,必须为政府
服务,这是早期中央银行的一个主要职能。
1、代理国库。各国中央银行都负责经办政府的财政收支(活期
账户)。中央银行代理政府财政收支业务一般都是无偿的,另一
方面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财政存款一般也不支付利息。
2、对政府融资。
第一,对政府提供贷款。对政府临时性资金需要提供短期贷款,这些贷款在财政年度内就能偿还,所以不会引起货币流通的混乱。短期贷款的方法主要是国库券的贴现或国家有价证券作为
抵押的短期放款。
有的国家对中央银行的这种短期贷款有严格的限制。我国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年,日
第二,购买政府债券。购买方式有直接购买和间接购买。直
接购买指中央银行在一级市场上直接购买政府债券,直接向政府
提供信贷。很多国家禁止。间接购买是指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上
购买债券,间接向政府提供信贷。(美国就是)
第三;透支。容易引起高度通货膨胀。
3、代理政府金融事务。中央银行一般都代办政府债券的发行和
还本付息,保管黄金、外汇储备或办理买卖黄金、外汇储备业务。
4、代表政府加入国际金融组织,参加国际金融活动,处理有关
国际金融事务。
5、充当政府金融顾问。
(三)银行的银行
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指其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
构的特殊业务关系,这种特殊业务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1、现金准备中心。
实行集中准备制度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法偿能力,这是集中准备的最初目的。二是有利于调整货币供
应量。三是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从而可以扩大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美国最早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他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存入中央银行。
2、票据清算中心。(开始于英国)
首先,他使银行之间的清算简便易行;节约流通费用,加速
资金周转;
其次,中央银行能及时准确地检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再次,便于中央银行及时掌握社会资金的运动状况,实行信
用控制和调节。
3、最后贷款人。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是指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融通资金。融通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再贴现和再贷款。从发展的历
史看,首先出现的是再贴现,后来才出现再贷款。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可以加强整个信用机构的清偿
力,增强银行体系的安全性,并且可以运用再贴现率这个工具来
控制和调节信用。
四、中央银行的类型
(一)单一型
在一国内只设一家中央银行及众多的分支机构,世界上80%以上的国家都属于此类中央银行制度。
(二)复合型
在一个国家内,没有单独设立中央银行,而是把中央银行的业务与职能和商业银行的业务职能集中于一家银行来执行。
(三)跨国型
他是参加货币联盟的所有国家的共同的中央银行;而不是某
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一些国家为了联合起来争取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正在以经济一体化走向货币一体化,如欧洲中央银行,发行共同的货币――欧元、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外汇制度,监督各国金融制度。
(四)准中央银行型
一些国家和地区设臵类似于中央银行的机构,执行中央银行的部分职能。
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1、中央银行独立性含义
2、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原则
3、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内容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业务
一、中央银行业务活动原则
(一)(二)
(三)(四)
(五)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支付存款利息 保持相对独立性 资产具有最大流动性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表
三、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一)中央银行负债:中央银行负债即其资金来源。
1、货币发行业务
货币发行业务是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这是中央银行
与一般商业银行的重要区别之一。
虽然他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但对纸币持有者来
说;他并不认为他拥有对中央银行的债权(因为纸币已不可兑
现),而是认为拥有社会财富,持币人不是持纸币到中央银行索
偿,而是到市场上换取商品和劳务,因而中央银行的这种负债事
实上成为长期的无需清偿的债务,从而成为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
节的成本最低的一种资金来源。
货币发行的原则:
货币发行构成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又是中央银行独
家垄断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毫无约束、毫
无原则的。货币发行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货币发行必须要有可靠的信用保证。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不能光靠国家信用,而必须建立某种准备金制度。当今各国中
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准备大致有两类:一是现金准备。现金准备包
括外汇、黄金等流动性极强的资产。二是证券准备。证券准备包
括短期商业票据、国库券、政府公债等。
第二,货币发行量要有高度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中央银行要
根据经济情况;不断向市场注入或抽回货币二使市场的货币供应
随国民经济情况的变化而伸缩,具有一定的弹性。
以上两条发行原则,前者被称为“消极原则”,后者被称为
“积极原则”。
2、存款业务
存款业务也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之一,仅次于货币发行业务。
(1)商业银行存款。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他们都是商业银
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所不同的是,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不能动
用;对法定准备金不支付利息,对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
(2)财政性存款。包括财政存款和政府、公共部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其数额仅次于商业银行的存款。
(3)外国存款。指外国中央银行或外国政府的存款。
(4)其他存款。凡是未列入上面三类存款项目的中央银行存款都归入这个项目。我国表现为邮政储蓄存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等。
中央银行在吸收存款时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尽量不吸收
脱离中央银行控制的存款。因为脱离中央银行控制的存款,其增
加或减少有可能与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相悖。正是根据这条
原则,中央银行一般不接受个人和工商企业的存款。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中央银行的资产即资金的运用。
1、买卖储备资产
2、放款业务
(1)对商业银行的放款。有三种形式:信用放款;再抵押;再贴现。
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期限不得超过1年。
许多国家为了防止财政部滥用借款权力,一般都禁止财政部
透支,向财政部的放款也有限制性措施。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财政透支。
(3)其他放款。主要是中央银行对我国中央银行和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贷款。
3、证券业务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是为了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不是为了盈利。
(三)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金融机构间清算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1、依法监管原则
2、合理、适度竞争原则
3、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相结合原则
4、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对象与方法
三、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四、金融监管模式选择
金融监管,从狭义上说,是指国家所实施的行政性监管。国家对金融业所实施的监管,有的国家是专设监管机构,有的国家是由财政部门主持监管,有的则由中央银行负责。由于金融监管的领域非常广泛,在大多数国家,金融监管是分别由两个以上的部门分工进行。
在我国,金融监管的主要任务是由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承担的。
(2)对财政部的放款。一是直接贷款;二是透支。
第二篇: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是金融业或银行的监管。中央银行作为金融监管的唯一主体,已无法适应新的金融格局。这是因为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传统作用正受到挑战,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于是许多国家通过另设监管机构来监管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
从各国金融监管的实践来看,监管体制可分为四类:分业经营且分业监管,如法国和中国;分业经营而混业监管,如韩国;混业经营而分业监管,如美国和香港地区;混业经营且混业监管,如英国和日本等。是否由中央银行担当监管重任也有不同情形:有中央银行仍负责全面监管的;有中央银行只负责对银行业监管的;也有在中央银行外另设新机构,专司所有金融监管的。中央银行的职能:1.发行的银行:发行信用货币;2.政府的银行:执行金融政策;代理国家财政;3.银行的银行:集中存款储备金;充当最终贷款人;4.管理金融活动的银行: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活动进行领导、管理和监督。
完整的金融监管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它由市场准入监管、日常运营监管、风险评价、风险处置以及市场退出等相关要素和环节组成。
(1)机构功能定位 所谓功能定位,是指各类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以及运作、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该机构的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和服务方式。
(2)市场准入广义上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包括三个方面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机构准入,是指依据法定标准,批准金融机构法人或其分支机构的设立。业务准入,是指按照审慎性标准,批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开办新的业务品种。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是指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核准和认可。
(3)业务运营监管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监管,主要是通过监管当局(如中央银行)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以及借助会计(审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外部审计,及时发现、识别、评价和纠正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风险。这是监管当局日常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
(4)风险评价 风险的综合评价是金融监管人员在综合分析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结果及来自中介机构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对被监管机构所存在风险的性质、特征、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做出的及时、客观、全面的判断和评价。
(5)风险处置 金融监管当局要针对金融机构所存在的不同风险及风险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置,处置方式包括纠正、救助和市场退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 国内经济逐步与国际经
济接轨, 金融改革深化步伐加快, 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也在迅速增大。近年来,人民银
行在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改进金融监管方式, 提高金融监管效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 在转轨时期, 我国金融监管还处于逐步完善阶段, 在实践中还存
在许多问题。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外资银行将逐步大量涌入, 我国的中央银行如何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强化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 更好地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是目
前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金融立法落后, 金融监管法规不完善, 难以实现监管法制化。近年来, 我国陆续
颁布了不少金融法律法规, 为金融企业的规范经营和人民银行的有效监管提供了依据。但法
律法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不能像市场经济国家那样规范而灵活, 权威而超脱, 其司法性
和透明度还不高。现行《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比较概括、笼统, 可操作性不强;《商
业银行法》适应未来金融业务发展和金融监管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 外资银行将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部分。
(2)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工具创新, 可能导致一定时期的监管真空。在当今金融工具、融资方式、金融技术、金融企业组织、金融服务、管理制度等全面创新时代, 金融工具创新的转移风险, 逃避监管, 激化竞争, 使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受到冲击, 特别是入世后外
资银行的大量进入推出许多新的业务品种, 大量表外业务的出现, 扩大了中央银行的监管
面, 在央行来不及反应时, 可能会出现监管的真空。
(3)银行、证券、保险业具体业务的日益混合与渗透使分业监管的难度加大。按照中
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商业银行可以进行包括金融衍生业务、各类投
资基金托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等。这些业务与证券、保险业务密切相关, 并具
有一定的替代性。同时, 证券公司股民保证金账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银行储蓄存款的功能。
此外,在保险业方面, 新的险种不断涌现, 诸如投资连结保险、养老金分红保险等。这些保
险业务, 既具有投资功能, 又具有储蓄功能。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之间业务的趋同性和
替代性, 削弱了分业监管的业务基础。
(4)金融监管人员所惯用的监管手段与技术不能适应金融创新和网络银行发展的需要,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新工具、新技术、新业务、新系统的运用与开发, 金融监管将涵
盖一系列越来越复杂的银行业务活动。金融监管者不仅要有现场检查能力、场外分析甄别能
力, 还要能对相关的市场信息进行评价并捕捉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能力。金融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要求监管人员掌握对复杂的风险管理系统以及银行所使用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充分性和脆弱性进 行评估所需要的技能。可见金融业的发展, 要求监管者具备财务、法律、审计、计算机、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入世后, 国内金融机构面对外资银行的压力和竞争必将调整市场定位, 加大业务创新, 拓展新的赢利增长点, 如建立新的业务营销和服务模式, 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等。所有这些都对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而目前大多数监管人员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还不能完全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未来金融监管该如何发展
(1)借鉴发达国家央行金融监管经验, 防止出现监管空白。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和发达程度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所以, 无论在监管的宽度和深度方面央行都很欠缺。
(2)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逐步实现金融监管法规化。严格的金融立法是人民银行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的法律保证, 是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和依据。我们必须借鉴国际多种监管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基础, 根据我国金融监管未来发展趋势, 系统规划我国科学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为中资银行和在华外资银行的稳健经营创 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首要的是作好金融法规和规范的废、改、立工作。一方面:对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另一方面:补充制定新的金融监管法律规范。
(3)加强金融监管的网络化建设,提高金融监管队伍的素质。随着央行监管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应加快监管手段电子化的步伐,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非现场监管,提高对风险的预警能力。同时应加强对监管队伍的素质培养,满足新形势下金融监管的需要。一是建立竞争机制、约束与激励机制, 制定监管人员任职资格和科学的考核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二是大力引进、吸收一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充实到监管队伍中来。三是培养和造就现有监管队伍。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对于央行来说加强对金融监管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对国内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所以应该尽快将金融监管机制进行完善与创新。
第三篇: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体系
第三章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部分 填空题
1、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是一国最高的金融管理机构。
2、中央银行是国家宏观金融和经济调控的主体,而商业银行等一般金融企业则是宏观调控的对象。
3、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三方面体现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中央银行的职能可概括为以下三类:宏观调控职能、金融管理职能、金融服务职能。5、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成立的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中央工委)是全国所有金融监管机构的领导核心。6、1998年,中国金融业多重机构分业监管的体制基本确立,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社和财务公司;证监会是全国证券期货业的主管部门; 保监会是全国保险业的主管机关。7、2003年,随着银监会的成立,银行、证券、保险——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将最终完成,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于一身的“大一统”时代也宣告结束。
第二部分 单项选择题
1、中央银行的产生 商业银行。C A、早于 B、同时 C、晚于 D、不一定
2、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银行,它代理国库,集中。D A、银行存款 B、企业存款 C、个人存款 D、国库存款
3、下列 最能体现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B A、发行货币 B、最后贷款人 C、代理国库 D、集中存款准备金
4、真正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职能的是。A A、英格兰银行 B、法兰西银行 C、德意志银行 D、瑞典银行 5、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成立的 是全国所有金融监管机构的领导核心。D A、中国任人民银行 B、证监会 C、保监会 D、中央工委 6、1998年,中国金融业多重机构分业监管的体制基本确立,负责监管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社和财务公司。B A、中央工委 B、中国人民银行 C、证监会 D、保监会 7、2003年,随着 的成立,银行、证券、保险——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将最终完成。A A、银监会 B、中国人民银行 C、证监会 D、保监会
第三部分 是非判断题
1、在纸币本位制下,中央银行不是唯一由国家授权发行货币的银行。()错
2、中央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一般不经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普通金融业务。()对
3、中央银行从事“存、放、汇”银行业务的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企业。()错
4、各国中央银行的独立程度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没有一家中央银行能够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对 5、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成立的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是全国所有金融监管机构的领导核心。()对 6、1998年,中国金融业多重机构分业监管的体制基本确立,人民银行负责监管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社和财务公司。()对
7、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又被成为国家的总出纳。()对
8、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所以除中央银行外任何其他金融机构的行为都不会影响货币供给。()错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1、发行的银行:在纸币本位制下,中央银行是唯一由国家授权发行货币的银行。所谓发行的银行主要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中央银行占有本国货币发行的独享垄断权;二是指中央银行必须以维护本国货币的正常流通与币值稳定为宗旨。
2、银行的银行:所谓银行的银行,其一是指中央银行从事“存、放、汇”银行业务的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其二中央银行通过“存、放、汇”业务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活动施以有效影响,以充分发挥金融管理职能。
3、金融监管:指一国的金融管理部门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行外部监督、稽核、检查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以达到稳定货币、维护金融业正常秩序等目的所实施的一系列行为。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答案要点:说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其一是指中央银行从事“存、放、汇”银行业务的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其二中央银行通过“存、放、汇”业务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活动施以有效影响,以充分发挥金融管理职能。具体体现在:集中存款准备金,最终的贷款人,组织全国清算。
2、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中发挥怎样的职能?
答案要点:中央银行的职能是中央银行性质的具体体现。其职能可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类:(1)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自身特有的金融手段对货币和信用进行调节和控制,进而影响和干预国家宏观经济,以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
(2)金融管理职能,为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对各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金融市场的运行等进行检查监督、管理控制。
(3)金融服务职能,向政府机关、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划拨清算、代理业务等方面的服务。
3、什么是金融监管?简述金融监管对一国经济、金融运行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金融监管指一国的金融管理部门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行外部监督、稽核、检查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以达到稳定货币、维护金融业正常秩序等目的所实施的一系列行为。
实施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是维护正常金融秩序、保持良好金融环境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效果,促进经济和金融的协调发展;是一国金融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六、论述题
1、试述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机。(2)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工具。(3)社会经济和金融运行的稳定器(4)提高经济、金融运转效率的推进器。
2、在探讨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中,以美联储系统的模式为例,谈谈你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看法。
答案要点: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之外,直接对国会负责,可以独立制定货币政策,政府不能直接对其发布命令指示,也不得干预货币政策的实施,发生矛盾时只能协商解决,因而被称之为独立型中央银行。但它不能完全独立与政府之外,其业务活动不能脱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的要求,政府会采取不同形式对中央银行加以控制,其所谓的独立性只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主要目标只能是稳定货币和维护全国经济金融的正常秩序,而任何一国的政府的目标都是多重的,除稳定通货外,还必须实现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维持企业生存,增加居民收入和税收等。中央银行的单一目标和政府多重目标处于经常性的矛盾状态,政府的多重目标往往会取代中央银行的单一目标,为使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更有效,提高央行的相对独立性,必须通过加强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法律地位来解决。
3、试对单一的全能机构监管体制与多重机构监管体制进行比较分析。答案要点:单一全能监管的优势:
(1)在金融机构日趋多样化,传统的职能分工趋于消失的情况下,单一的全能监管机构能更有效的监督这些机构的经营,更好的察觉不同业务部分存在的支付危机。(2)由于规模经济,监管机构数目越少成本越低,对被监管者也是如此。(3)对以防范风险为基础的监管,单一机构更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有效利用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单一全能监管的劣势:
(1)在实践中,单一全能监管并不一定比多重监管机构目标明确,监管更为有效。(2)各金融机构虽传统分工趋于消失并不意味都形成了全能经营模式,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仍会保持重要区别,三者风险性质不同,需不同方法审慎监管。
(3)单一全能监管机构权力巨大可能产生官僚主义,反映迟缓,存在潜在的道德风险,甚至可能产生规模不经济。
所以上分析表明,不同的监管结构都存在各自不同的利弊,对其选择应主要取决于本国金融法制结构、传统、政治环境和国家大小。
4、结我国金融监管现状谈谈你对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看法。
答案要点:我国金融监管目前实行的是多重机构、分业监管的体制,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业务交叉与分业监管存在一定的矛盾,为提高监管效率必须解决机构重叠、交叉监管等问题。
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1)转换监管方式,依法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2)正确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竞争、创新和发展的关系,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关系。(3)借鉴金融监管的国际规范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系统,最终实现与国际的全面接轨。
(4)改进监管手段,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2003年,随着银监会的成立,银行、证券、保险——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将最终完成,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于一身的“大一统”时代也宣告结束。
第四篇: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课程论文
1、保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而且一家银行或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一系银行和金融机构经营困难,所以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维护国内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2、保护存款人和公众利益
银行是一种信用中介,集中了社会各阶层、各部门暂时闲置的货币和资本,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十分广泛和密切。银行在经营中如果出现问题,会直接涉及千千万万存款任何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因此,中央银行要把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作为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
3、维护银行业公平有效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保护先进、淘汰落后的一种有效机制。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无不追求一个适度的竞争环境,这种适度的竞争环境既可以经常保持银行经营活力,从而使企业公众获取廉价货币和优质服务,同时又不至于致于引起银行业经常失败破产倒闭,导致经济震动,为此中央银行应创造一个公平、高校、有序竞争的环境。
4、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货币政策是当今各国调控的主要手段,而中央银行是利用货币政策实施的主体。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以银行金融业为中介。因此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要有利于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执行,有利于银行业对中央银行调节手段的及时准确传导和执行。
五、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处于经济转型期我国的金融监管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相继开放金融业,加深了各国金融业的相互依赖性和金融业务活动的趋同性。同时对于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在此大背景之下,加强我国的金融监管理并且处理好与其他国家金融业的关系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市场
基于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大大加快。首先,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其次,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 迅速成长。最后,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随着各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全球各
第五篇:金融监管
事件1:87年美联储救市
危机情况: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点,跌幅达22.6%,并在全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强烈冲击,股票跌幅多达10%以上。
政府干预情况:周二白宫发表声明表示,国家经济运行状态良好,就业率处于最高水平上,生产也不断增加,贸易收支也在不断改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讲话,“为履行作为中央银行的职责,联邦储备系统为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常运作,今天重申将保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这句话实际上是支持银行为股票交易商继续发放贷款:联邦储备委员会立即向银行系统注入资金已备必须。两家主要商业银行马上宣布降低优惠利率。银行家信托公司也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证客户的资金需要。里根总统和财政部长贝克分别表示,这次股市崩盘与美国健康的经济是不相称的。随后,美国的各大商业银行纷纷降低利率。采取这些措施之后,10月20日,股票指数上升了102.27点,10月21日比20日又回升了186.94点。
事件2: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危机情况: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对冲基金针对香港市场在汇市、股市、指数期货市场进行大规模套利投机,这一投机于1998年8月达到顶峰。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政府干预情况:1998年金融风暴横扫亚洲,根据香港金融局官员的分析,“大势已去”,如果港府不采取行动,恒生指数很快直线暴跌到4000点,银行贷款利息居于历史最高位,香港很可能在5天之内“断气”。曾荫权与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研究认为香港的根基很好,随即向特首董建华提出入市决定,曾荫权透露,董建华只花了半个钟头就拍板决定直接入世干预。在1998年8月18-28总共10个交易日中,香港特区政府约动用相当于1200亿港元的外汇储备,使用利率、汇率、股票、恒生期指等各种工具,将恒生指数上拉1169点。港府在期指市场获利约20亿港元,投机者的损失估计为12亿港元。
我们认为政府及时出手干预避免市场大幅波动仍然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缓解市场的忧虑、恐慌情绪,避免市场由于“潮水效应”出现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亦为市场各方赢得应变的的时间,更有利于化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