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2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教学设计
沧源民族中学高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政治生活必修22011年9月29日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二框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主备教师:田贵平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指的是要发挥党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其教学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全面把握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学生已经学过党的性质、宗旨及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明确正是由于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由于它还与第七课民族区域制度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要接受党的领导,所以在本学科有乘上启下的地位,并有串起我国公民、国家机关在政治生活应发挥的作用,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也是历年高考不能回避的命题。教学的重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可以联系上节课学习知识,形成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的知识,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一些有关党的活动材料等教学引导理解这一重点内容。
二、目标与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明确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了解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目标解析
1、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5、了解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了解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系统的中国共产党的知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知识联系和迁移不够。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地位、1
意义、执政方式、领导方式等进行理解和建构。其中关键是结合有关党的会议、工作、活动深入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
使用学案,可以延长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口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地位及执政方式。
2、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地位及执政方式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三个代笔是什么?(学生回答)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问题一举例说明我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师生活动】学生收集材料,举例。
【设计意图】感悟我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问题二如何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师生活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以下问题: 1、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的特点是什么?
1、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设问1: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如何表述党的基本路线内容?其精髓是什么? 主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基本内容: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
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拓展1 】我们党把邓小平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就强调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作出科学的概括和评价。党的十五大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并把它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要求全党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设问2:“三个代笔“的内容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本课标题来源之一)
科学内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题: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拓展2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设问:是本课标题来源之二是什么?(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什么?地位如何?
(2)科学发展观
提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地位: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主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拓展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小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设问
4、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哪些鲜明特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传承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鲜明特点(拓展知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传承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鲜明特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能够不断吸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也必然愈加丰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传承性。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当今中国国情,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成功地指导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不断被实践验证其正确性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成为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就在于它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思考: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例题】[单选题]下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①它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②它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③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④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A.①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①说法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②③④说法都正确。答案为C项。
问题三 中国共产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课堂探究68页
设问:(1)你还能提供哪些实例印证上述观点。
(2)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什么?
(3)
(4)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什么?党的一切工作目的是什么? 党是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思考联系实际,验证党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师生活动】阅读联系思考回答,师生归纳:1、2、3、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党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市为了造福人民。(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4、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广大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追问:此观点体现了哲学什么思想?)
例题2(天津卷)8.中央领导最近指出,党的干部要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说建设学习型政党是B
A.建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需要B.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C.知识经济时代对党员的客观要求D.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
六、本课小结:略
七、目标检测
1.[2009浙江文综27]小张在2007年将30万资金全部用于投资股票,年底赚了10万。而2008年同样的投资却亏损了16万。小王在这两年内将30资金中的5万投资股票,6万投资国债,18万存入银行,1万购买保险,共获利2万。上述事例从一个侧面说明D
①盈亏取决于投资结构②分散投资有利于规避风险
③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④投资项目越多收益越大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2009四川文综39](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W市为我国东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原材料加工业为主的城市。该市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工业化水平较高。经过多年发展,该市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比较发达,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有较好的基础,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但是,该市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以下现象:三大产业比重为1.4:57.6:41,同期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5%,发达国家为70%;采掘、化工和机械制造三大重工行业占工业比重55%万元GDP耗电量高于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及世界平均水平;万元GDP耗水量相当于德国的9倍;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平均增幅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标准,主要水域水质属于劣5类。
材料二由于污染物排放严重,几年前,该市发生了湖泊藻类疯长导致居民供水危机事件。事件发生后,市委积极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调研,在全市开展科学发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逐步认识到,按照现有环境和资源状况,如果继续原有发展方式,本市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受损的是该市人民的长远利益。
结合当实际,该市市委围绕“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新思路,确定了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五个一体化”战略和人才、科技、生态、民生、文化“五个互动”的转型路径,改变了干部实绩考评办法,以减排、节能、节地、科技创新、富民“五类指标”取代了原先GDP指标在发展中的核心导向地位。目前,该市环境状况已有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度”居全省前列。
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政治常识,分析该市市委上述做法的依据。(12分)
①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该市市委上述做法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表现(2分)。②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的。该市市委积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入调研、提出发展的思路和战略等做法,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体现(4分)。③这是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需要。该市市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执政为民,问计于民等做法是中国共产党转变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具体体现。④这是全面改进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需要。该市市委通过供水危机事件深刻反思、深入调研、加强理论学习,问政于民、果断采取措施等做法,正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具体体现。
第二篇: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文章作者:宋刚峰 章国英
一
执政理念系指执政主体对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属执政活动的意识形态层面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是产生执政纲领、主张、方略、政策以及工作思路的思想基础,是执政活动的理论指导和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先进的执政理念是对执政活动特别是执政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是执政党建党思想和价值取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对执政党而言,没有明晰、确定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可能是盲目的、随意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难以提高;没有先进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可能会背离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偏离时代前进的方向,损害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在为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并接受长期执政考验而奋斗。因而,重视党的执政理念研究,继承发展体现执政规律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执政理念,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
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成熟而鲜明、凝结着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和全党智慧、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征及其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并被实践证明完全符合执政规律的执政理念。主要有:
(一)执政为民理念。这是党执政理念的核心,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最基本的价值观和共产党执政最基本的规律,是夯实和拓展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根本途径。
毛泽东反复强调从领导革命战争到建设社会主义,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党的宗旨和根本目的。邓小平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赋予执政为民理念新的时代内涵。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人民群众的愿望、需要、利益以及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最高目标,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二)致力于发展理念。经济建设和发展是工人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后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自新中国成立开始,我们党就致力于探索经济发展之路。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就号召全党: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做经济工作。邓小平的发展观集中体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综合国力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加快经济增长,增强执政的物质基础。
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发展理念更加科学,更符合现阶段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集中体现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
(三)民主法制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基本治国方略,二者相辅相成,是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规律之一。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提出的中共如何跳出“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问题时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邓小平的民主法治思想体现在把发展民主同健全法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民主的法制化。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系列主张,进一步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使民主法制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民主观念、权利观念、依法行政观念、法律权威观念、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观念等,都得到了具体的丰富和展开,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满了生机。
(四)维护稳定理念。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构成复杂,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的创伤,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曾严肃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江泽民同志精辟地论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践中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五)发展先进文化理念。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规律之
一。在文化建设理念上,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得到坚持和发展。十六大再次指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并系统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原则。
(六)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和运用一切积极因素理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毛泽东一贯坚持和强调的基本观念。邓小平说: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十六大提出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观念,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七)从严治党理念。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也是党执政的一条重要规律。毛泽东在执掌全国政权前夕就郑重提醒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邓小平对党的建设十分关注,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的著名论断,他对党内腐败问题高度警觉,尖锐指出: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江泽民同志对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明确了指导思想,并全面部署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建设高度重视,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取得反腐倡廉的重大成效。
三
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始终统帅和主导着党执政活动的各个具体方面和各个历史时期,是党执政理念体系的灵魂和执政理念形成的核心价值取向;二是党的具体执政理念如上述归纳的七个方面理念的内涵,是党根据所处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形成并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的。
因而,保持党执政理念的先进性,实现党的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是全党面对的经常性重大课题,解决这一课题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体现时代性。时代条件是政党执政理念产生的鲜活源泉。一种思想理论的核心观念往往是它的时代精神的凝结。而分析执政环境、执政基础和执政主体自身状况是分析时代性的最佳切入点。新时期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确立,正是深刻认识执政环境、执政基础以及执政主体自身状况的结果。在党的执政环境“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党赖以执政的社会基础复杂化,作为执政主体的中国共产党自身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党中央鲜明地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郑重地提到全党面前。显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是整合新时期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对党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各种困难和风险、各种矛盾和课题的最有力的力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把握规律性。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党的执政理念形成丰富所必须遵循的三大规律。只有正确反映和体现这三大规律的执政理念,才能指明执政活动正确的方向,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实现执政目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重要成果。我们党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的一系列执政理念的形成和丰富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果的成功运用。
第三,富于创造性。要以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姿态,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和眼界,面向时代和未来,面向中国和世界。这既是一个态度问题,也是一个观念问题。真理不能穷尽,对真理的认识也不能穷尽。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对规律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只有以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姿态,才能不断地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不断地丰富、完善执政理念体系,实现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既是一个勇气问题,也是一个立场问题。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勇气,就难以与时俱进。要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渐进中更新。执政理念的创新成果将直接作用于执政实践和社会变革,因而要充分考虑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使之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以保持社会在稳定中发展前进。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安全厅)
第三篇:从两会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从两会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一、政治体制改革定义: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二、政治体制改革相关内容
1、总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2、具体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3、主要任务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4、特点
战略和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至少有八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
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
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四是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
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
六是把共产党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
七是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
八是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
5、内容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
(1)实行党政分开。党政职能分开,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地走向制度化。
(2)进一步下放权力。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由下面决定和执行。
(3)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求,合并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机构,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适当加强决策咨询和调节、监督、审计、信息部门,转变综合部门的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控制能力。
(4)改革人事制度。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改变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改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现状,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
(6)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理顺共产党和行政组织、群众团体的关系。更充分地尊重选举人的意志,保证选举人有选择的余地。抓紧制定新闻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等法律,建立人民申诉制度,使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进程。
6、观点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2年3月14日在北京回答记者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时表示,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作上述表示。
温家宝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
“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他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
“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温家宝说。
他表示:“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奋斗一天。”
相关材料:
1、《人民日报》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2、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问
3、《人民日报》2012年3月2日15版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执政(共)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目标】:
1、识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及执政方式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探究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师: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呢(会不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想起了什么呢)
学生答(略)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所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问:为什么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这是我们这节课共同来学习的内容.(二)新课讲授
实际上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有三种建国方案,是哪三种呢 他们分别主张走什么道路 我们来阅读课本62页的三段材料,完成表格
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基本政治力量、主张、可能造成的后果
中间派或中间人士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虽然使人民获得一定的民主权利,但始终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必然受到损害
国民党
实行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
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永远受他人奴役,中国人民永远处于黑暗之中 中国共产党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问:从当时情况看,人民会选择哪一种道路呢 学生答
总结: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仅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找出来一起读
学生齐答: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讲解:中共的性质是“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公开宣称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代表人民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和艰巨的社会主义事业,它还必须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更要始终坚持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仅是人民经过长期实践作出的历史选择,更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有人说:搞革命要由共产党来领导,现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一定要共产党领导.学生讨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多媒体演示:成就展
结论: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1.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我们党执政60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和社会出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能力.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长期执政是所有政党追求的目标,共产党也不例外.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适应执政环境,加强执政能力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谈谈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执政,为谁执政,靠什么执政的从四个方面把握:执政方式、含义、要求、关系
科学执政:遵循客观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治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真正认识客观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并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历史的选择
2.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二、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
1.科学执政
2.民主执政
3.依法执政
课后练习:(略)
交流体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浅谈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历程
浅谈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历程
摘要:建国60多年以来,中国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指导中国发展与进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产生新的理论成果,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展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与中国国情、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的成果。30多年前,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型国家。30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中国选择的一条正确道路,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打开了理论创新的新视野。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一)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想变为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的发展
在20世纪社会主义经历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演变,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苏联的解体、东欧巨变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正是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正是教条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特别是右倾机会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埋葬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艰难选择。这也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面对社会主义在各国的跌宕起伏,在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产生迷茫、陷入困惑的时候,邓小平根
据世情国情的具体形势,深刻阐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如果离开本国的实际去套用外国的经验,这条普遍真理就不能应验。从而冲破“两个凡是”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禁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和重新定位。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了突破性质变。
(二)长期以来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以为“公有制的程度越高越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所有制方面一味地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形式,并采取了与当时所有制相对应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等。这些对社会主义认识问题上的误区,误导了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成为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瓶颈所在。邓小平的过人之处,是没有拘泥于国有制究竟占多大比重才算社会主义的问题,而是超越了从某种具体所有制,具体经典模式角度规定社会主义本质的旧套路,从生产力角度和目的论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指出“凡是能够体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都是可取的。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使“一大二公三纯”和“平均主义”僵化的社会主义思想不攻自破。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问的矛盾越发凸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但是这一时期仍被革命思想和斗争思想所主导。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但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没有实现突破他想通过阶级斗争和上层建筑领域中的革命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以这种模式来推进社会主义的建设出现了明显的曲折和失误。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中国问题提出了从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路。从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改革和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由于长期对社会主义内涵理解上的偏颇,社会主义就只能被束缚在人们旧有的概念化、模式化的认识之下,无形中给社会主义设置了种种限定的框架,严重
地制约着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邓小平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政治经验,精辟地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得失,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著名论断,明确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束缚着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标志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
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同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等十二个方面,探索和提炼了我国初级阶段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国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科学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结晶,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强调“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强调“党的先进性最终要落足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把党在新世纪要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与国家整体发展的愿望、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深,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新的视角审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江泽民因此提出“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两个命题,指出要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他主张社会主义要引进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要求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最终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惠互利,达到共赢。同时,在引进的过程中还“应当提倡平等协商,反对强加于人”等。从“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什么是当代资本主义,怎样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提出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对两制关系再定位,体现了对时代的准确把握,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更深入的理解。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拓展
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新高度。科学发展观贵在“科学”二字。所谓科学,就是要提倡一种理性精神,就是要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尊重规律、遵循规律。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代价,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和谐发展,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展,发展永远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米指导发展的理论,我国之所以能取得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成就,是因为我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利用已经形成的发展态势和实践经验协调有序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出发,落足到人,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体现为、指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抓住了发展的实质,突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和目的所在。从发展的目的来说,我们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GDP,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为了人民的富裕,为了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与权益,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角度来说,“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能否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人民生活的水平、生活质量是否提高,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作为衡量我们发展观是否科学的标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只有首先抓住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方向,在处理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各种矛盾时才会有一个最根本的标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粗放,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以GDP论英雄,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非理性行为带来的严重的环境、资源代价。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加剧,环境污
染从城市向农村扩展,某些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全球传染性疾病发生,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影响。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非理性行为导致严重拜金主义等诸多社会问题的累积使得生观失衡,价值观紊乱。许多人道德沦丧、情感冷漠、精神家园缺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基于以上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出的,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提出要协调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遵遁自然规律、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有序地科学发展。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
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总之,回顾建国六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发展观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但它的发展观不是一般的发展观,而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发展观,发展的“人民性”始终是其不变的灵魂。从为人民而发展到为人民而科学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源所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终极真理”,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它必须永远面向实际、面向时代、面向未来,方能保持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只有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勇往直前,才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