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本科衔接问题
1.专业衔接问题:在专业分类、名称、范围、要求等方面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和标准性。中职、本科学校不在同一规范下设置专业,中职教育专业种类繁多且覆盖面较窄,造成许多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应的本科专业。
2.培养目标衔接问题:中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延续性。中职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十分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目的的教学计划,必然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忽略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本科教育则重视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性技能培养不足,没能实现人才层次的提高。
3.课程结构衔接问题;“3+4”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中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学时占的比例也很高。而本科类院校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导致课程结构衔接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现象,专业理论课程部分重复,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倒挂现象明显,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对应关系不紧密等。
4.课程内容衔接问题; 由于中职学校着重强调的是职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对文化基础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学校文化课程学时很少。而招生的对象是初中学生,经过高中的筛选,这些学生文化知识普遍薄弱,自学能力不强,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中职阶段不重视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物理等课程),进入本科阶段,首先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其次,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有一定障碍,限制了对专业实践知识、技能的理解;最后,缺乏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强自学能力,影响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和终身发展。
教学模式衔接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知识性、学术性的培养定势。如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计划、综合性实用性强的教材、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双师型”的师资标准、“双证书或多证书”的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实习教学的强化等等,与本科教育的共性特点很少,模式的衔接很容易出现故障。
6.师资衔接问题;中职教师的能力素质与高等教育尚有差距。由于中职学校的授课老师本身专业素质达不到高校教学水平要求,加之对高等教育教材的陌生,在面对中职学生的授课时,难以将本科层次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因此,出现不能够完整地将本科教学实施要求的知识传授给中职的学生,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另外,由于高校教师与中职教师处于相对分离状态,虽然通过教师备课会、课程研讨会等教研活动,在教学上会有沟通,一些职教师资院校也会定期进行国培、省陪,但毕竟次数偏少,远水仍难解近渴。
7.评价衔接问题;学业评价机制是对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标准进行好坏评判的一个综合。普通的本科教育多以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书面测试,最终以理论考试分数和平时学生课堂表现综合完成测评。而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并不相同,中职教育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的原则,中职院校的评价机制更侧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8.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学校的“3+4”试点项目最后的显性目标是“本科+技师”,由于职业技能鉴定隶属于各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管辖,对本科生获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不认同,故在目标的达程度上遇到了体制的瓶颈。
第二篇: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公共数学课程衔接研究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要求贯通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公共数学课程衔接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在分析了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公共数学课程衔接现状基础上,对公共数学衔接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制定具有差异性和层次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统一的一体化的兼顾就业与升学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有效衔接策略。
关键词: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公共数学;衔接
一、前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要求贯通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到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这样可以拓宽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形式有:中高职“3+3”分段培养、中高职“3+2”连读及分段培养、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2”分段培养,以及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等。
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是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转变过程中,对一线操作专业人员的要求由单项技能要求上升为复合技能或更高要求,再加上学习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自我提升需求等因素,都推动了高等教育逐步向更高层次迈进。据统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的瑞士、德国,本科层次教育均占主要地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无论教育机构数还是毕业生人数比例都是最大的。由此可见,我国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是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中职,高职公共数学课程现状分析
(1)课时缩减,相互衔接的课程目标难以完成
在中高职教育中,按其性质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根本组织课程内容体系,对于数学课的安排遵循了 “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对有些内容降低了要求,有些与高职、本科数学密切相连的内容被砍掉了。职业教育中基础课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课时不断压缩,甚至被取消。有的学校学生对这些基础课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导致基础课出现了 “学生不爱学、领导少关心” 的尴尬局面。因此中高职教育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必备的数学理论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基本的数学能力的课程目标基本上还没有达到。
(2)中职学校开设的数学课程内容不统一与高职不衔接
中职数学是高职数学的基础,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数学课时缩减,学习的内容也仅仅是高职高考要求的内容,大部分中职学校在校生只上一学年数学课,后两年基本不再学习数学,有的学校甚至只开设一个学期的数学课程,致使中职学生数学知识面窄,基础薄弱,造成了中职、高职数学课程内容的脱节。例如高职数学中经常涉及到三角函数求极限、求导及求积分的运算,因为中职学生没有熟练掌握三角函数和差化积以及积化和差等恒等变形,没有学习余切、正割、余割和反三角函数等知识,很难熟练运用三角函数和差化积以及积化和差等函数知识来求函数极限、求导或求积分。参数方程、极坐标等内容中职没有介绍,而这些内容在积分中则是常用到的。中职和高职的数学课程衔接问题成为了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数学课困难的问题,也说明了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出现了问题。
(3)高职院校开设公共数学课程内容不统一与本科不衔接
高职理工和经济管理类学科开设的公共数学课程大部分教学内容只完成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和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和反常积分,这些模块。还有部分学校加上了多元函数微分及应用、重积分、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这些模块,课时量更充足的部分学校则在上述这些模块的基础上开设了线性代数初步或概率统计初步模块。由于没有一体化的课程标准,高职的公共数学开设的内容与学时的不一致,造成这些学生升入本科后公共数学课程很难进行有效衔接。要么出现重复要么出现断层,要么课程目标要求不一致。
(4)对公共数学课程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形成应用能力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公共数学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属于文化基础课,反映的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是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及其它学科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成为各学科和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公共数学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专业支撑所需的数学知识、提供就业上岗后满足岗位职责所需的数学基础。
而现今,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中、高职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实践,突出了职业特色,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教育中学校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各项实训上,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同时,在基础理论课程的顶层设计上“重专业、轻基础” 的现象较为严重,大幅压缩基础理论课的课时,有的专业甚至取消了数学课的开设,成为中高职继续发展和与高职以及本科衔接的障碍。中、高职对数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而导致对数学课程不重视 以及中、高职数学课程课时设置不利于与高职、本科的衔接。
(5)中、高职学生生源质量在下降
中职入口标准的降低(初中毕业生只要是愿意升学,不论分数多少,都可以升入中职),使得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中职学生对口考入高职院校,文化课基础较差,不适应高职数学学习的要求。经过全国统一高考选拔后,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将高职院校放在最后一批,使得招收的学生文化课分数较低,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普高升入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比中职升入高职的数学基础稍好,但是也不容乐观。同样高职生和普高生进入应用型本科统一编班后,文化课基础的差异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学教学也增加了难度。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以及高职学生在本科院校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以及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学习,在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上,尤其是数学课的学习上比较困难,数学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普遍较弱。目前中高职学生生源数学基础知识还普遍薄弱,这样的生源质量与课时安排在中高职阶段是不能很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升入高职或本科后,基本上不能适应高职或本科阶段的数学课的教学。
三、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公共数学有效衔接策略
(1)制定具有差异性和层次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中高本教育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关键。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我们应从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出发,分别设定三个学段不同的培养目标,既明确区分出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不同层次,又做到在统一系统思维下的一体化设计。三个层次的明确定位,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制度保障的可能性。
中职主要培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也就是中初级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专科层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型和技能型的混合人才也就是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则培养专家级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工科为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 为技术工人-技 术 员-应用工 程 师,随着培养目标的升高对操作技能的要求在下降,而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在升高,也就是技术工人对操作技能要求高于理论知识;应用工程师对理论知识要求略高于操作技能;而对于这两种人才类型之间的技术员,则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等要求。目前,我国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各自为营,同类专业的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没能建立在高职的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应用型本科有着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其高等性就是要加强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其职业性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一线问题的能力。传统本科主要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并重,懂理论会操作。传统本科教育,教的理论多,但真正到工作上,动手能力不强;而应用型本科,目的就是教出来理论与动手能力俱佳的人才,教出更加实用的应用技术人才而非理论人才。
公共数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于中、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的。随着培养目标的递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在升高自然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要求在升高。基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层次型,数学知识的呈现也出现了层次型。数学知识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转变。数学定义由描述性定性定义到定量的严格定义转变。数学由具体到抽象转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要求在提高。
(2)制定统一的一体化的兼顾就业与升学的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范,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框架和课程实施建议等内容。尽管国内外各种衔接模式的实现过程和方式各不相同,但其有效衔接的核心和关键点都是课程的衔接。目前我国中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更多追求的是一种外延式的学制上的衔接,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还很薄弱,成为中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协调发展的瓶颈。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三个不同层次,应用型本科和普通本科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中、高职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高职应用型本科三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这是一个关系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问题。因此,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
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感到特别吃力,这表明了中高职教育在理论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许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了断层,到目前为止中高职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标准没有统一,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对接的教材更是寥寥无几,尤其是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程的教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要能满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要求,同时要兼顾学生升学将来能掌握更高层次知识和发展更高层次能力的要求。因为公共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原则“ 必需、够用” 的模糊性,导致了部分中高职院校制定了典型的“ 实用主义”的数学课程标准,这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短视的数学课程标准。“ 实用主义”影响下的中高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就业能力和实用技术的培养,出现了轻文化基础、重专业知识,轻基础理论、重操作实践,轻深层次理解、重机械操作的现象,学生升入本科后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更高层次技术学习的基本要求。
四、结束语
一体化的数学课程标准不仅要做到纵向: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贯通,而且应该做到:横向中高职应用型本科的公共数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融合,即一体化的数学课程标准上下贯通、左右融合。由于每个学段课时量有限,为了使中职至应用型本科公共数学内容上下贯通不出现断层或重复,可以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采取降低例、习题计算难度,注重思想方法的传授。
第三篇:《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我国幼小衔接问题已经广泛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直接影响到我国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我国幼儿园跟我国小学的研究设计对幼儿产生了决定性的意义。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教学方式应该以游戏为主的生活形式转入认为以规则为主的生活形式。可是,这种形式上的改变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人生的第一次尝试。为了能使幼儿做好幼小衔接的思想准备,本文参考各种文献提出的方法,并加以改进;可以让孩子们对小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适应小学生活环境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幼小衔接;衔接问题;幼小差异
I
目 录
摘要.......................................................................................................................................I
一、引言..............................................................................................................................1(一)问题的提出..........................................................................................................1
(二)幼小衔接的概念.............................................................................................1
(三)幼小衔接的意义.............................................................................................1
二、我国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及其表现..........................................................................2
(一)突击性...............................................................................................................2 1.学校推动.............................................................................................................2 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2 3.幼儿园为利益不择手段.....................................................................................2
(二)师资力量薄弱...................................................................................................3 1.教师教育无法“一体化”......................................................................................3 2.幼师的职业特点、社会地位导致无职业吸引力.............................................3
(三)幼儿园小学化...................................................................................................3 1.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3 2.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3 3.在教育评价上重视评价结果,忽视过程评价...............................................4
(四)家长思想片面...................................................................................................4 1.只注重孩子表面知识.......................................................................................4
(五)家庭教育理念落后...........................................................................................4 1.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5 2.家长重智、轻德、轻情感...............................................................................5 3.对孩子过于溺爱...............................................................................................5 4.对孩子期望过高...............................................................................................5
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6
(一)学校方面...........................................................................................................6 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和个人素养.......................................................................6 2.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6 3.促进幼儿学习的连贯发展.................................................................................7
II 4.加强幼小教师间的交流互动.............................................................................8 5.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8
(二)家庭方面...........................................................................................................9 1.正确认识幼小生活环境的差异.........................................................................9
(三)社会方面.........................................................................................................10 1.正确认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10 2.开发幼小衔接资源...........................................................................................10 3.关注农村小学教育...........................................................................................11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III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幼小衔接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来看,衔接通常被视作是生态学的概念。布鲁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 ,1979)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当中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布鲁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发展。该理论认为儿童和所有与幼小衔接相关的人们都为幼小衔接带来了很多互相交叠的经验;幼小衔接中各环境间是相互作用的,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对于现在的幼小衔接起到了开导性作用,认识和分析幼小衔接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视角。
(一)问题的提出
幼小衔接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但长期以来都是幼儿园单方面向小学靠,如:派幼师去小学听课、改变作息制度、减少游戏时间、培养自理能力等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衔接的作用,但这并不是一方的责任,而有关小学应做什么、幼儿园该如何发展更科学,从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论文从我国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然后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期对我国以后的幼小衔接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二)幼小衔接的概念
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和幼儿本身进行的活动,也可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这个时期恰好是学前儿童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时期,更是幼小心理的转折点。
(三)幼小衔接的意义
做好幼小衔接,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入小学前接受一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幼儿入小学的负担。从1990年到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教委合作进行了历时五年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存在幼小衔接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入学前在学习和社会性方面准备不足,入学后在这两个方面不适应。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100-2500万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其中80%的家长反映,儿童入学前未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大都反映出孩子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能力差、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差;不能适应进入小学后突然闯入“符号世界”,掉进“规则海洋”,不能应付大量需要独立完成的课业和独立料理生活;人际交往能力弱,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不仅对于幼儿尽快的适应小学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影响着他们一生的教育进程。
二、我国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及其表现
(一)突击性
突击性是指对孩子进行短暂的高强度训练,使其达到训练者预期的目的。1.学校推动
现代大部分小学在每年的幼儿入学阶段会对其进行简单的测试,测试内容基本为:识字程度、算题速度等多方面;测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会对其进行安排相对比较优秀的班级,从而致使重点班无形中产生。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每位家长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近来都流行“赢起跑线,做优秀人”的思想渐浓,家长不得不忍痛剥夺孩子自由,让马上要进入小学的孩子接受强迫的突击性学习。3.幼儿园为利益不择手段
幼儿园的数量增多,竞争力越来越大,致使幼儿园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于是迎合广大家长所需,幼儿园在小孩即将入小学之际,纷纷对幼儿进行突击性训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二)师资力量薄弱
数据显示:湖南省在园幼儿约142万人,按规定需配备21.3万名幼师,目前全省在职幼师总数不到4.8万人,缺口达16.5万人。俨然师资力量薄弱已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1.教师教育无法“一体化”
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实施者彼此前后脱节、各自为政。造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缺乏过渡性和连续性;教师教育的“制度化”问题;教师教育的“合作化”问题。我国的“伙伴关系”流于表面化、形式化,远未达到规范的程度;教师的“专业继续教育”问题。
2.幼师的职业特点、社会地位导致无职业吸引力
学前教育既不属于义务教育,又不属于学历教育,边缘化的定位本就造成了学前教育在各类教育中“被薄弱”的尴尬处境。幼儿教师的“稀”并没有产生“贵”的效应。相反,由于工作量大、责任重、待遇低、缺编制,导致幼儿教师职业不稳定,大量幼师转行流失,进一步扩大了幼师的缺口。
(三)幼儿园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迫于社会的压力,提前将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提高到了小学标准;致使幼儿教育脱离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1.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明显的单一化、片面化的倾向等多方面问题。许多幼儿园迫于生存压力,只能无视幼儿的发展水平,把小学的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学习,甚至选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材料,把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对象。在拼音方面,要求幼儿掌握声母与韵母能拼读、能书写;在计算方面,要求幼儿进行较大数位的加减运算;在汉字学习上,要求幼儿会读、能写。2.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教学方面的主要表现:“幼儿教学课堂化”,以乏味的课堂讲授代替了有趣的活动与游戏。这种教学方式学习的幼儿教育通常是只重视知识学习的灌输式教育,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带读、幼儿跟读等死记硬背的传统授课与学习方式成为幼儿园教学常态。为了配合知识掌握的目标,很
4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一)学校方面
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和个人素养
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受教育者能够接受到怎样的教育,决定了我们的下一代将来能否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变化直接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最后结果,关系儿童发展水平的提高。
许多国家已经重视起来对教师的专业业务培训和和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例瑞士与英国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职前所受的师范教育是一样的,使他们对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法国要求母育学校与初等教育的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确定每个阶段儿童应达到的实际水平;美国大部分州都根据儿童的平均年龄层进行师资认证,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为一个认证阶段„„
对于我国的学前教育教师业务培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新型教师形象;
②加强教师自我反思;
③结合自我的工作经历与经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借助集体力量和个人一起备课、评课,全过程地研究、反思、改进;
④引导教师展开互助的三类形式:对话、协作、帮助;
⑤专业研究人员专业引领。
另外,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有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学校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
①培养教师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②培养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③培养教师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技巧。
2.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家庭学习环境、社会学习环境和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是指家庭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物质条件,如安静舒适的房间,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辅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系统的眼脑机能训练活动,来提高孩子的“眼商”,即视觉机能,减少眼停,缩短注视,避免回视,扩大视距的优势,挖掘大脑的思维潜能。
3.根据右脑神经支配左侧肢体的原理,开展左肢训练,促进右脑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左肢的运动训练,刺激右脑的机能发展,去提高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方便孩子更好的学习。
4.以美术主题活动为拓宽想象力的载体,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
通过成系列的美术主题活动,开启儿童想象的闸门,让他们尽情展示其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加强幼小教师间的交流互动
长期以来,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但也由此引发了各种问题,诸如单向性、面目出现性、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等。据调查目前仍有一些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把幼小衔接的责任定位于幼儿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小学互相衔接。并不是“谁向谁单方面靠拢”的问题,而应是双方的衔接。幼小衔接应落实在儿童主体上,应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从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和小学应定期不定期开展幼小衔接讲座和交流,随时把握幼小衔接的动态。同时幼儿园和小学还可以组织教师互相参与互相观察学习,把握两国教育阶段的异同,将感性和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利用彼此的教育资源为幼儿顺利实现过渡创设良好的条件。
5.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
在我国,幼儿园总是在追逐小学的脚步,从而致使幼儿园并没有社会上与小学一样的公正对待。
在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幼儿园似乎总是“低人一等”。例如:“幼小衔接”的目的常常被说是“怎样让幼儿做好入学的准备”,“幼小衔接”的内容一般总是幼儿园的教师去当地比较有名的小学参观访问,“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似乎总被看作是幼儿园的责任,最为典型的是,“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总是被认为是幼儿园教育的过错”。而在日本,幼儿园和小学的关系都是对等的,日本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建立了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合作关系。同时,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日本幼儿园自上个世纪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三)社会方面
1.正确认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应了解儿童到6-7岁时脑重量达1280克,可以说基本接近成人。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枝也持续加多,长度加长,能更有利于神经联系。到儿童6岁时,儿童的神经髓鞘基本上发育完成,神经传导也就更加迅速、准确。大脑各叶的分化到6岁也渐趋成熟。大脑结构生理的日趋成熟,为儿童行为的发育打下了良好基础。大人应了解7岁儿童每天睡11个小时就足够了,儿童要有更充足的时间参加游戏和学习实践活动。这时候儿童的情绪情感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情感和情绪的受调节性差,成人有时不得不用转移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某种消极情绪。随着儿童内抑制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才逐步增长起来,并能多少有意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甚至控制情感本身。成人的不断教育和要求以及儿童所参加的集体活动,都有利于儿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冲动性。儿童情感的发展对儿童个性心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从小养成儿童的良好心理,如:勇敢、坚强、独立等;同时也注意克服一些不良心理,如:依赖、恐惧、退缩等心理。
2.开发幼小衔接资源
教育就像开矿一样,能否得到优秀的矿石全在于开发者能否使用有效的手段去探索,但无一例外,得到优秀矿石的前提都必须要经过努力才会有收获。
2.1.使用敏锐的眼光去发掘资源
幼小衔接的资源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很多专家认为自编儿歌在幼小衔接中可以起到很多的教育意义和有教育价值。但现实的情况是,还有多人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与小学两方面的事,从而导致了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有效进行,能真正为幼小衔接服务的资源并不太多。而事实上,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还有许多资源我们没有探索出来,如:农村的名句文化资源,农村的课程资源以及发达地区的网络资源等。更为重要的事我们似乎忽视了儿童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从很多方面上上讲,幼小衔接是以成人本为的,儿童在幼小衔接中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得以有效体现,所以在幼小衔接中,我们不但要探索幼儿园内部资源,如:“教师资源、0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如何使儿童顺利地从学前过度到小学,我们必须正确的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在发展的两个大阶段之间存在着两个阶段特点的冰川与交叉,前一阶段的特点在逐渐减少、衰退,后一阶段的新特点在逐渐增加、孕育和迅速形成,从而展现了两个阶段的过敏过程。这一相交叉的过渡阶段具有渐进的特点,不能以两个大阶段的特点去看待儿童,而应考虑到有一个衔接的时段。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因地制宜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我国现在城市教师的专业素质、家长的文化程度、社会信息量、读书资料、玩具教具等方面的条件、均优于农村。而农村在儿童健康情况如龋齿和近视发病率、家庭居住空间、空气洁净程度、游戏伙伴、游戏场地等方面,则优于城市。总结下来都各有自己的优势。我国农村幼小衔接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同时也要尽量发挥已有的优势,以此来缩小由于城乡经济、文化和生活条件造成出来的地理差异,努力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具体操作中要因地制宜,不能生硬地去模仿一些和自己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的城市幼儿园的成功做法,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改善方式。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 赵月鹅,庞威.我国幼小衔接现状透析[J].内蒙古教育,2008.[2] 霍力岩,木全晃子 日本“幼小衔接”热潮解析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3] 张倩倩,浅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衔接[J].小学时代·教师,2009(8)[4] 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5] 王声平,杨晓萍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G].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2011 [6] 马以念、谢秀莲,王冬兰 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总第73期)
[7] 姜乃强,幼儿教师缺口大 如何破解学前教育师资之困?.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1 [8] 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牡丹江 2011 [9] 尹芳,从教师专业化看幼教与小教教师教育衔接的策略[A].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回顾紧张而又充实的论文,撰写过程,本人在此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中,特别得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辉旭老师。从她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受益匪浅。在写论文阶段,李老师耐心的指导我,几次审阅我的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没有他的指导,我就不能较好的完成我的课题设计任务。
另外我还要感谢这几年来对我有所教导的老师,他们的教诲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更教会了我为人处事的道理,在此表示感谢!
学生签名:陈星旭
日 期:2014年05月
第四篇:中职教学问题
学生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学习氛围不浓——————营造学习氛围
3、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改进学习方法
4、学生学习基础很差——————改进教学方法
5、学生思想品质不高——————给学生洗脑
老师
1、老师责任心不够强,思维定势,对学生的有固定的认识
2、老师上进心不够,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理论落后,永远都是老一套
3、老师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良好的研讨氛围
学校
1、学校只强调德育,安全,往往把中职教学放在第二位,不够重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2、很多教学竞赛也只是流于形式
3、教学评价机制不够科学
4、没有一套自己的教学研究体系
第五篇:中职与本科(文稿)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根据《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3〕9号)精神,制定如下方案:
一、项目概述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足职业教育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深入学习领会《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根据《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根据扬州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为引领,积极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分阶段合作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项目牵头学校江苏理工学院,参与学校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选择旅游管理,省品牌和示范专业分别与江苏理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衔接试点,统筹教学资源、整合课程体系,实施“3+4”分段培养模式。该模式由两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新生录取标准,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参加当地中考,学生入学后前3年在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学习,转段升学纳入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符合本科转段条件的学生后4年进入江苏理工学院学习,毕业后取得江苏理工学院本科毕业文凭。不符合本科转段条件的学生达中职毕业条件颁发中职毕业文凭。
为确保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教育质量,两校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特别在教学师资、教学资源、实验实训设备、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实行共建共享。
本项目的目标是:
1.积极探索建立中职、普通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中职、普通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衔接,强化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需求。
2.紧贴本地区产业结构布局,探索中职、普通本科专业设置的衔接。根据扬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研究确定中职、普通本科教育相衔接的专业及教学标准,为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教学规范。
3.积极探索“3+4”衔接模式招生制度改革。根据中职、普通本科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扬州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推进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中职毕业生进入普通本科学习的办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的要求。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需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一系列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都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经济社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表现在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和质量上。
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和“高教大省”、“职教大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其目前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中职毕业生在理论知识、创新能力、科技应用和设计能力方面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对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能较好的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成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2.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客观需求。
(1)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大范围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作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讲,中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能力,达到相应工种中级技能等级标准,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应用能力 2
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并达到相应工种高级工及技师技能等级标准。因此,中职和普通本科的衔接,较好的解决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
(2)江苏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经济年均增长10%左右的目标,明确提出了要“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主体,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要为经济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更凸显出其必要性。
3.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提高培养能力,多出人才,提高学校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手段。
国家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企业需要有技能的人才,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通过高水平高职校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4.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完善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
中职与普通本科7年一体化培养,可以相互促进。中职可以成为普通本科的后备,促使中职学生为了升入普通本科而努力学习,中职管理者为了提高学生升普通本科比例而提高自身质量。同时,普通本科的教学领先地位能够带动引领中职教学的发展与提高。因此该项目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5.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进一步畅通中职升普通本科通道,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有效手段。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能有效改革现行的普通本科面向中职“专转本”招生选拔制度,调整考试科目权重,适当降低文化课分值,提高专业课分值,突出对技能水平的考试权重,进一步畅通中职升普通本科通道,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二)可行性 1.牵头学校基础
江苏理工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全省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职教师范类省属本科院校。2011年,学校获批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单位。学校现有高级职称者40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600人,有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学校聘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50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全职教授或兼职教授。建校20多年来,学校始终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坚持“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三性”和谐统一,坚持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证书“三证书”毕业制,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能型”职教师资。学校目前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含建设点)8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6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精品(优秀)课程8门。多年来,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各类科技竞赛中累计获奖500多项,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2.参与学校基础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是一所以传统服务业、传统手工业的改革、创新、提升为重点,以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商务业、信息技术业为方向,立足“三产”、联动“二产”的特色学校,创办于1959年,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
学校坐落在扬子津科教园区,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5.67万平方米。现有15个高职和16个中职专业,在籍生10000多人,教师400多人。
学校在“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家长满意”指引下,以“综合素质优、专业技能强、文化品位高、就业(升学)创业能力优,且具有一定特长”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近5年来,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得187枚奖牌(31金49银107铜);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得31枚奖牌(20金7银4铜)。
学校建立了包括“三部”(中央组织部、外交部、铁道部)、“二委”(发改委、中 4
纪委)、“一厅”(中央办公厅)、“一堂”(人民大会堂)、“二会”(中国人民外交友好学会、北京市对外友好协会)、“二办”(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员办公室、外交部驻澳门办事处)等300多家实习就业基地。
学校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相继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多次获得全国和全省“文明风采”大赛优秀组织奖、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和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目前学校成为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
3.试点专业基础——酒店管理专业
江苏理工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成立于2009年。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9人,该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4人,硕士学历5人,是一支专业素质强、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师团队。此外,聘请多名行业精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岗位能手担任实践指导师,共同指导人才培养建设工作和实训实习活动的开展等。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产业。三年来共完成常州市社科项目2项,完善的景区培训课程体系初步建立,目前正承担淹城春秋乐园景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与之对接的是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该专业建立于1996年,2004年又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创办了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年来,从办学模式、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出特色、形成示范。连续四年成为江苏省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技能大赛赛场,成为江苏省职业学校旅游类骨干教师培训学校、旅游专业成为我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四个重点专业之一,成为江苏省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协作组组长单位、全国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组组长单位。2012年该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
三、人才培养方案
(一)酒店管理专业 1.职业资格证书取得
中职阶段:
(1)餐饮、客房中级工证书
(2)书法证书(硬笔四级以上水平)(3)国家或省级计算机一级证书(4)公共英语等级二级证书(笔试)本科阶段:
(1)餐饮高级工证书
(2)普通话证书(二级乙等以上,含二级乙等)(3)国家或省级计算机二级证书(4)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5)专业英语等级证书(星级饭店英语等级证书)2.招生录取及转段要求(1)招生录取
依据招生计划,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学生在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中职阶段学习3年,在江苏理工学院本科阶段学习4年。
(2)转段要求
1)通过公共英语二级考试(笔试)。
2)获得全国或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3)所有课程达到合格标准;专业核心课程(5门)的平均绩点2.5以上(平均分75分以上)。
4)获得餐饮、客房中级工资格证书。5)书法证书(硬笔四级以上水平)
6)由江苏理工学院与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结合学生的道德品质、技能水平、各学期的学习成绩、专业综合水平等因素,采用综合考核、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在第5学期进行选拔。按中职前5学期的平均绩点确定学生参加选拔考试资格和保送资格。
7)参加省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优先。
8)在校期间如果有违纪处分现象,一律取消选拔资格。3.毕业条件
中职阶段,学生在读期间修满规定学分,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准予毕业。但能否顺利升入本科,还要符合转段要求。进入本科阶段后,满足本科学校规定毕业条件,方可毕业。
四、保障措施
(一)政府支持
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试点内容、试点范围等做出了界定,为各学校开展试点项目指明了方向;2013年,省教育厅进一步发布了《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对衔接专业选择、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入学条件确定、转段要求确定、毕业证书发放等重点问题均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例如文件中明确规定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招收学生中考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等,从政府层面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将在经费投入、师资培养、专家指导、合作研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组织召开政府、高校和职校间的联席会议,积极推动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优势专业对接,促使试点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经费投入
为使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更快更好发展,推进本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两校还拨出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有效落实试点工作经费。资金将主要用于与本项目相关的师资培训、师资交流、课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科研等。
(三)组织保障
由甲方牵头成立由双方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工作协作组,制定分段一体化培养方案,健全课程无缝对接和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开展课程模式研究和教学研究,建立吸引行业企业参加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确保对口合作稳步推进。两校将分别设立由院校长任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专业所属学院系部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担任组员的中职本科分段教育工作组。该工作组不仅需要做好此项 7
目学生在本校负责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更要做好两校间的协调对接工作,两校将在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流程、人才培养质量鉴定等方面进行充分协商,在师资梯队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学生管理、校企合作、招生就业等领域进行充分合作。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试点专业将建立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产教一体、技术创新、行业引领”的专兼职教师团队,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实行专业教师在岗进修、下企业锻炼有序交替,螺旋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和实践指导、技术服务能力,建立动态管理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同时,为促使本项目能顺利推进,试点成功,两校将选派专业骨干教师来任教“试点班”,加强试点专业建设和学生管理,所属系部也将建立专人负责制,加强日常管理,加强流程监测,确保教学质量。学校也将提供更多便利推进两校师资间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开展两校教师间的联合教研活动、聘请本科学校教师到学校授课或进行讲座等多种方式,共同来推动本校本专业及同类专业的建设,推动师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确保试点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
(五)实训基地建设
两校将共同协作、统筹规划,以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人才为目标,科学设计实训室布局,突出专业特色,融入文化内涵,不断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与效能建设,在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的基础上,打造“以教学、实训为主,兼顾经营、体验、创新、创业、服务、管理于一体”的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并将跳出学校建基地,将其建设成为行业企业的培训、研发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与资源优势。
(六)校企合作
以学校对接行业企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证书对接职业、教师对接师傅的“五个对接”为载体改革试点专业的教学模式,校企共同合作推进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将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和“共同办学、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共研技术”的体制机制,深度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五、酒店专业“中职——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及课程衔接的建议
(一)培养目标
1.中职阶段:①培养学生的自学、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酒店行业基础工作所对应的基本技能的学习。②把普通科学文化课和职业技能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③毕业时要具备能够胜任酒店行业基础工作的专业能力,并且要求至少在一个方面能力比较突出。
2.应用型本科阶段:对学生的培养是以就业岗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构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实施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毕业时要具备能够胜任酒店行业技术含量较高工作的能力,并拓展旅游相关知识,要求至少在一个方面达到高级的专业水平。
(二)对中职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1.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应相当于普通高中,充分保证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教学课时和质量。因此,中职阶段教学要打好文化基础,这对于学生进入高校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中职的专业课”基本相当于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在专业理论教学上应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如遇到基础课和专业课争课时,应专业课为基础课让路。
3.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课”应少而精,强调专业实训,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
(三)对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的建议
1.有条件的情况下,中职升本科的学生单独组建成班。若需要与普高生合班办学,在大一阶段的专业基础课设置上加以区分。比如,可以将职高生已经学过的基础课缩减学时,另外加一些辅助课程。有效解决普高生“听不懂”、职高生“吃不饱”的现象。
2.课程设置仍主张“宽基础、重实践”的总体原则。“宽基础”强调高等教育质量,“重实践”强调“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课程设置不仅要适应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而且要与企业需求及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相适应。
3.在制定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计划之前,应先调查学生的实际基础知识水平。以此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灵活的课程计划,因材施教。比如,在每年新生入学后首先进行数学,英语考试,制定不同级别的课程安排,分班授课,或是先补课,再统一授课。
4.合理的专业基础课设置是解决中职、应用型本科课程“衔接”的关键。对于内容重叠的专业基础课程,不一定要将其撤销。可以采用课程“整合”的方法。由于专业基础课的基础地位,在课程的设置上考虑的仍是“必需、够用”的问题,其课程知识单元应完全覆盖应用型本科专业方向,有力地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
5.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适应岗位需求。在具体的课程实施时,宜按照“综合化”、“模块化”的原则,将课程拆解成具体的知识单元、操作单元。将静止的教学大纲转化成动态的教学内容,加强各知识单元、操作单元自身的可衔接性,以实现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