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区政协扩建中学的调研报告
近日,区政协副主席xx率领科教文卫体委员会部分委员,针对xx地区中学“入学难”问题,对xx地区学校的教育现状及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根据市委市政府“1小时经济圈”建设的要求和xx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扩建xx中学已势在必行。
一、扩建xx中学的紧迫性
1、xx地区中学
教育现状。xx街道位于北部新城开发区中心地带,幅员面积30.8平方公里,辖4个村、8个居委会,现有常住人口21万余人。随着xx地区几大开发园区的建设开发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还将不断增加,预计到2008年xx人口将达到25万人,2010年达到30万人。xx区xx中学是xx地区仅有的一所中学,学校占地面积23.3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5000m2,有教师88人,20个教学班,1003名学生。学校仅有20间教室及相应的几间实验室用房,目前只能靠压缩办公室、功能室来满足学生上学的要求,学校全部饱和爆满,再无法容纳更多学生。
2、中学学生入学难。xx中学承担着xx地区严竣的初中招生任务。除xx中学外,整个xx辖区内未规划一所中学,而xx地区有第三实验小学、xx中心小学校、双湖小学三所小学,有在校小学生5000余人。2007年至2009年xx地区小学生毕业人数分别为765人、766人、723人,三年间升初中人数将达到2400余人,而xx中学三年初中毕业仅1000余人,按照xx中学现有规模,即便有的学生到其他地方就读,xx地区也将有1000名左右小学毕业生升初中困难。再加上新迁入xx的人口、进入中学的学生人数还将不断攀升,将严重影响xx地区的义务教育和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
3、xx地区无公办高完中。按照教育部颁8万人建一所高完中的标准,目前xx地区已有21万人口,至今无一所公办高完中,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在的高中教育是以区县人民政府为主举办,根据城市建设的发展,xx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要在xx地区规划部署一所高完中,依托现xx中学扩建成一所完全中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xx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xx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学校前身是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爱国将领于学忠、红岩革命烈士江竹筠等曾在该校生活、学习过,现老校舍已破烂不堪,急需维修。扩建后,具有把xx中学打造成历史名校、德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条件。
二、对扩建规模的建议
1、教学规模。根据发展的需要,要彻底解决xx地区中学“入学难”问题,按照与小学教育同步规划中学教育的要求,xx中学的教学规模至少要达到60个班,初中36个班、高中24个班,在校学生3000人,并根据生源情况作高初中规模的调整。规划扩建xx中学规模按60个教学班方案测算,规划建设校舍50000㎡。这种教学规模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解决xx地区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入学难的矛盾。
2、用地规模。扩建xx中学,要按照高完中的标准建设。根据教育部规定,初、高中生均用地面积为25㎡,按照xx中学3000学生规模,xx中学应用地130亩,现该校用地23.3亩,xx中学还应新增用地100亩左右。(xx中学周边有区里原准备用于南华中学迁建用的土地60多公顷,现区里已决定南华中学避险迁建到现xx中学校址,扩建xx中学周边有土地可用)
综上所述,建议及早扩建xx中学。
第二篇:区政协关于学前教育调研报告
为促进全区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5月份,区政协组织文化委相关委员对全区学前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委员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在了解掌握全区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区教体局坚持把学前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克服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统筹管理,深化改革,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全区学前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截止目前,全区共有登记注册幼儿园96所,其中政府办园1所,占1%;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园31所,占32%;个人办园64所,占67%。从达标情况看,省级实验幼儿园1所,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市级十佳幼儿园3所,市级示范幼儿园9所。全区0-6岁学龄前幼儿10440人,在园幼儿9568人。其中学前一年在园幼儿3838人,入园率100%;学前二年在园幼儿6953人,入园率97%;学前三年入园率96%,发展规模基本满足了社会需求。
(一)科学规划,建章立制。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省、市文件精神,出台《博山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博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等,对全区学前教育的管理机制、发展目标、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统筹推进,提高质量。有针对性地发挥各类幼儿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抓引导、抓规范、抓品牌,通过开展各类教育教学交流和创先达标活动,有效发挥公办园的龙头带领作用;加强公办性质幼儿园的管理,严格实施对各幼儿园达标活动;保障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做到在各项评优树先、业务指导、工作考核中一视同仁。
(三)强化职责,扎实推进三年行动计划。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列为重大民生工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努力落实重点工作任务:一是加大学前教育资金争取力度。2011年以来,共争取中央学前教育专项资金786万元,用于农村学校教学点增设附属幼儿园和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工程建设;二是大力推进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目前,各镇、街道、开发区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扎实推进各项工程建设,其中白塔镇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的中心幼儿园工程主体部分已完工,预计9月份投入使用;三是建立并实施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设立学前教育资助专项经费,根据区域实际科学确定资助标准,按在园孩子总数的10%进行资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孤儿、残疾儿童等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2012年,共资助988名困难幼儿,总资助金额达118.56万元。
(四)抓好队伍,提升形象。为提高全区幼教质量,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在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实行园长岗位资格证制度。目前,全区所有幼儿园园长均取得《园长任职资格证》。二是对在职幼儿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个人进修、优秀幼儿教师事迹报告会、优质课评选等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目前,全区在岗专任教师686人,其中公办幼儿教师28名,从学历层次看,本科以上37人,专科300人,中专271人;学历达标教师601人,占87%;学前教育专业教师550人,占80%。
(五)加强监管,优化环境。高度重视对无证幼儿园的清理整顿,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拉网式摸底排查,实行分类治理,妥善清理整顿无证幼儿园26所,分流安置幼儿605名、教职工48名。对13所已经具备办园条件的幼儿园进行审批,并发放《办园许可证》;对不具备办园条件的13所无证幼儿园依法取缔关停。
二、存在问题
(一)公办与民办幼儿园比例严重失调。一是公办幼儿园数量少、规模小。全区公办幼儿园只有实验幼儿园1处,且规模偏小,原定规模为4个班,招生120人,但目前办园规模已达到11个班,在园幼儿420人,形成了幼儿园人多地少的局面,不符合省市关于幼儿园建设的要求。特别在近几年的招生中更出现了报名人数严重超过招生计划的问题,如2013年该园计划招生60人,但目前已经报名400余人,现有办园规模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意见较大。二是小学附设幼儿园不规范。我区小学利用学校资源附设幼儿园,多项工作不符合上级关于幼儿园管理的规定,违背了儿童正常的身心发展规律,影响了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2012年9月,区教体局根据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小学及附设幼儿园的通知》文件要求,对全区小学附设幼儿园进行了整顿,在目前公办性质幼儿园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为规范发展秩序,仍关停了实验小学幼儿园、五岭路小学幼儿园、石炭坞小学幼儿园3处不符合标准的学校附设幼儿园,并对其它小学附设幼儿园提出了整改意见。小学附设幼儿园的整顿工作,降低了全区公办性质幼儿园比重,增加了幼儿入公办幼儿园的困难,也加大了实验幼儿园的招生压力。同时,个别民办幼儿园乘机提高收费标准,增加了群众负担。根据上级要求,既要扩大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和规模,也要规范办园行为,所以做好公办性质幼儿园的规范与发展,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三是镇中心幼儿园发展滞后。市教育局要求2012年60%以上镇(街道)中心幼儿园通过省级认定,2013年所有镇(街道)中心幼儿园达到省级认定标准及相关任务指标,市政府也将此项工作作为对区县政府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是一项刻不容缓、非常艰巨的任务,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经济和其它各方面的原因,工程进度缓慢,差距很大。
(二)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办幼儿园经费不足。实验幼儿园因公办教师不足,聘用了33名幼儿教师,需为其购买社会保险、支付工资;教学楼有近300平方米产权不属幼儿园,需要每年缴纳2.5万元的租赁费用,这种状况导致管理协调难、安全隐患大。目前,全区各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所收费用均需上缴财政,但区财政难以及时拨付幼儿园,实验幼儿园的伙食费上缴财政后也不能及时拨付,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和发展。二是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收费较低。按照市财政局、物价局和市教育局要求,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实行按类别收费,其中类别最高的实验幼儿园每月仅收取管理费220.5元,其他公办性质幼儿园均低于该标准;而民办幼儿园实行收费申报政策,有较大的灵活性。三是我区与其他区县在学前教育投入方面差距越来越大。据了解,张店区2013年投资1200余万元新建三所公办幼儿园,每年公开招考10余名公办幼儿教师。临淄区实行了生均拨款制度,每个学生每年补贴300——500元不等。周村区将镇中心幼儿园调整为全额事业单位,每年投资200余万元用于幼儿园建设。桓台县每年拨付150万元作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沂源县投资2000万元建成档次规模一流的公办幼儿园。高新区共投入1130万元实行了生均拨款制度。我区目前未招聘公办幼儿教师,未实行生均拨款制度,更没有学前教育资金的专项投入,这些困难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全区学前教育发展,2013年前完成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十分艰巨。
(三)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区学前教育师资素质不高、数量不足、待遇偏低、队伍不稳的问题较为突出,公办园教师老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民办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教师没有受过正规培训,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不高,他们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不了解,对幼儿教育规律把握不准,教育方法单调,教育内容单一,不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区幼教质量的整体提高。另外,民办园教师待遇差,流动性大,直接影响师资水平的提高。
三、几点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重视程度。一是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民办形式为辅、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园格局。二是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如教育、规划、土地、建设、财政等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例如,在房地产开发方面,政府要有硬性规定,要为学前教育预留建设用地,土地出让招拍挂要附加条件,引导开发商真正负起相应社会责任。三是认真落实教育普惠性均衡发展政策,努力实现国家基础教育均衡、同步、协调发展,积极调整相关政策,使学前教育向义务教育靠近、衔接。四是在经费上加大投入,政府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和相关具体实施细则,整合社会资源,激活民间资本,努力改善幼教办园条件。
(二)加大科学管理力度,规范办园行为。要认真履行学前教育的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加快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推进全区学前教育有序发展。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前教育的规定。当前要着力把《博山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博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坚持政府统筹、分级管理、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促进各类幼儿园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管理力度。继续实行幼儿园年检制度,对不符合办园条件的民办幼儿园要限期进行整改,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坚决取缔。
(三)积极争取相关政策,稳定幼师队伍。一是针对幼儿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建议区政府给予政策倾斜,在编制紧缺情况下,允许使用自然减员指标,招考部分幼儿教师,满足全区幼儿教育发展对师资力量的现实需求。二是抓好教师培训。明确师资培养机构和资质要求,加强师资培养机构建设,有计划分层次地实施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岗位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三是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持证教师的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合法权益,实行教师最低工资和福利保障,按规定缴纳各类社会保险,推行非公办教师缴纳社会保险的政府补助政策。
(四)创新幼教工作思路,提升保教质量。一要重视素质教育。创新各种适合幼儿教育模式,指导幼儿园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突出素质和启蒙教育,注重体育锻炼、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二要创新办园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公办园和民办园结对共建、优势互补。可引导开展“名园”带“民园”、城乡“姐妹园”活动,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实现学前教育质量均衡发展。三要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管理考核办法,定期对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进行科学评估考核,完善奖惩、激励、扶持等措施,并纳入政府科学化管理考评范畴,有力推动全区学前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篇:区政协关于侨情的调研报告
区政协关于侨情的调研报告
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自今年3月起,由区政协牵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规模较大侨情调查活动,并将有关情况录入电脑,建立基本侨情数据库,为今后有效开展海外联谊和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工作奠定基础。
一、开展侨情调查工作情况
这次基本侨情调查时间跨度大,历时4个月,涉及范围广、调查内容多。为切实抓好这项工作,我区政协领导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扎实推进。
1.出台工作方案。**年3月9日,**区政协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侨情调研工作方案》,明确了调查目的内容,确定了调查方式方法。规定了时间步骤,提出了保障措施。
2.组建调查队伍。成立**侨情调查组,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余汉平任组长,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雄任副组长,成员由区委统战部、区外侨局、区民政局、区侨联、区台务局、区各镇(街)等部门单位负责同志组成。
3.召开动员大会。**年3月9日。在区政协会议室召开了“全区侨情侨务调研工作动员暨培训会”。会上由区政协主席余汉平同志亲自做动员讲话,并对调研组成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4.强化现场督导。为把调查工作抓紧抓实,区政协主席余汉平、副主席黄雄带队深入镇、村督导各镇村侨情调查工作,向群众宣传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并提出三点指导性意见:一是采取地毯式调查方式,把调查表发至各家各户。二是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摸查,除各镇(街道)外,还发挥区民政局在管理本区社团的作用,对区内的相关涉外社团逐一摸查,力求全面、准确、不留死角。三是突出调查重点,主要是摸清本区的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实际人数,并着重找出一批社会影响力较大,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骨干份子,为我区成立“公共外交协会”夯实基础。
二、我区基本侨情及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我区9个镇(街)截至5月底报来的数据显示:我区有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十多万人。其中,与家乡亲属保持联系交往比较密切的有13000多人。通过了解,我们发现一批侨界精英,如永湖镇彩二村的加拿大华侨何敏仪,镇隆楼寨村的美国华侨陈志远,沙田镇金桔村的新西兰华侨张桂良、张锦文,加拿大华侨练子乔,秋长镇周田村的马来西亚华侨叶运兴、茶园村的美国华侨叶沸腾,平潭镇的法国华侨邱文日,良井镇的澳大利亚华侨杨祝良,淡水镇的澳大利亚华侨朱建新、加拿大华侨陈德强、澳大利亚华侨孙孝良、王强等。
就整体而言,我区的海外华侨华人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数量的迅速增长和教育及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近年来,由于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新移民的大量增加,加上海外华侨人口的自然增长,海外华侨华人数量已有较大增幅,而相对老华桥,新生代华侨的文化水平和经济实力有较大的提高。二是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发生变化,华侨华人已由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逐步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
三是新生代华侨普遍文化程度较老华侨高,本身就是社会精英或潜在精英。
从事的职业也从单一的餐饮业向科技、商贸业转变,逐步趋向多元化。四是联络联谊意愿强烈。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华侨对祖国和家乡文化认同感较强,渴望与国内亲友、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取得联系,如永湖镇彩二村的加拿大华侨何敏仪,经常穿梭于北京、广州参加各种联谊活动。三、本次调查存在问题
1.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调查员入户调查填报信息,少数对象通过电话询问了解情况。从总体情况看,村民普遍心存疑惑、担心个人隐私泄漏,不愿填报,调查结果尚存在较多疏漏,调查资料仅供参考。
2.基本侨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出国留学情况,每年每月都在发生变化,还有就是港澳台同胞移民国外情况,尚未及时掌握了解。
3.各镇(街)人手不足,各镇(街)统战委员除统战侨务工作外,还有其他工作分工,专门负责统战、侨务工作的干部严重不足。因此,在做好宣传引导群众工作方面还缺乏深入,尚无真正到位。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1.顺应时代要求,探索成立公共外交协会
**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籍华侨华人分布很广,遍布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港澳台同胞众多,惠籍香港同胞,已经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到访**的外国人和出境旅游访问的**人逐年递增,民间交往盛况空前,为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有利条件。2017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国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健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各地方、各部门、各类组织和群体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潜力和资源。加强人文交流相关知识和理念的教育、传播、实践,引导海外华侨华人、留学人员、志愿者以及在海外投资的中资企业积极参与人文交流,将人文交流寓于中外民众日常交往中。鼓励专业化、国际化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人文交流具体项目运作。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对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要强化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确保党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区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组织,汇聚了我区各界别、各行业的精英,与海外华侨华人联系密切、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独特优势,由区政协牵头成立**公共外交协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公共外交协会将以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员、协调、组织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扎实推进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贡献。
新形势下,推进公共外交特别是人文交流,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全社会的作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广东省和惠州市已分别于2011年、2012年成立了公共外交协会,开展外交活动成效明显。**成立公共外交协会,搭建有利于促进我区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活动平台,对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独特作用,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对外交往密切的优势,配合、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外交工作,培育知华知粤知惠友好力量,进一步凝聚侨心、团结侨界、发挥侨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联络交往,通过提供专业咨询、协调服务和国际交流,动员社会各界资源,发挥民间渠道作用,提升我区对外形象,促进**与世界各国在经贸、科技、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深化联谊交流,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海外华侨华人在支持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以及增进中外民间交流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依托公共外交协会这一平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在联络侨胞、传播文化、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城市影响力。**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荔枝文化、吉他文化等,我们可以利用公共外交协会这一平台,在海外组织具有**特色的荔枝文化节、吉他展览、客家文化交流等活动,大力宣传推广**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二是组织开展产品交流活动,推广**特色产品。近年来,“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益提高,从发达的欧美国家到欠发达的非洲、拉美国家,无不在热卖中国商品。我们可以通过**海外侨胞,把吉他、荔枝及其加工产品等**特色产品推向世界。同时,引导华侨华人把世界各国名优产品引进来,以**作为集散地,并推向内地,达到开放互动、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三是组织开展“回乡探亲”主题相关活动,凝聚**发展力量。邀请更多的**海外华侨回乡寻根问祖、探亲置业、观光旅游,亲身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让他们关注**、走进**、了解**,树立侨胞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3.发挥侨联组织作用,大力开展海内外联谊工作。侨联是广大华侨和政府之间沟通联系的渠道和桥梁,发挥好侨联组织的作用应是政府开发侨力资源的首选之策。而侨联的基础工作在国内、优势在海外,通过加强与国内归侨侨眷的联系,大力开展海内外联谊工作,特别是区镇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与侨胞和知名华侨交朋友,以公共外交协会为平台定期组织各类联谊活动,增进沟通了解,促进合作交流,激发侨联组织的活力,调动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对于海外有意愿回国投资的华侨,通过公共外交协会针对性地给他们开展回乡投资创业的政策法规知识培训、组织召开投资贸易说明会等形式,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国内政策、法律法规与投资创业办事程序等必备知识,促进回乡投资创业。让广大华侨、港澳台同胞投身到**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来,为建设美丽**添砖加瓦。
第四篇:区政协新居建设调研报告
区政协关于加快推进**新居建设的思考
“**新居”建设是保障国民待遇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共建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当前各级党政正在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促进这项惠民工程抓好抓落实,区政协组织了专题视察,现就如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新居工程建设作如下探讨。
一、建设概况
2012年市下达**区
10个重点镇、35个中心村、250个聚居点的规划和完成200个聚居点的建设、13386户土坯房改造任务。区委、区政府结合实际以“一片、两镇、三村、四点”为示范和渠江流域灾后新村建设为引领,统筹规划实施“**新居”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完成13个重点镇、39个中心村、276个聚居点的建设规划。启动了212个聚居点建设,整合项目资金5.1亿元。其中首批建设的88个聚居点,目前认购3060户,占目标任务的51.5%。对重点镇进行了风貌塑造和“五治三化”城乡环境整治,已完成风貌建设64000平方米;重点镇路网全面形成,新硬化道路30余公里,启动建设了文化体育活动中心8400平方米、养老院2处。规划建设以果蔬、药材、畜禽、水产、林木等八个成片规模不少于1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其中以柳林镇为中心的银杏产业规划10万亩当前栽植1万亩、以水宁寺镇三皇村和玉堂苏山村为中心的猕猴桃规划1万亩,当前栽植5000亩、以白庙乡照山村和水宁寺镇香炉村、凳子垭村为中心的金银花产业规划3万亩,当前栽植8000亩。
二、主要做法
按照“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的宗旨,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居”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一)科学规划聚居点。按照“人口集中、要素集约、功能集成、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全域后区域、先总体后专项”的原则,结合全区地域特点和乡镇经济状况采取四种模式规划聚居点。一是新农村综合体:在城乡结合部和集镇周边建设,以集镇辐射和特色产业为依托,按照城市社区模式建设新居。二是以被撤乡镇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依托对房屋进行风貌塑造和建设新居工程,推进人口集聚集约;三是对农村相对偏远和人口稀疏的乡,利用现有场镇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场镇框架,组团式建设新居实现聚集。四是居民聚居点:对农村相对偏远地带,坚持以深度推进扶贫开发,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为切入点,大力建设新农村聚居点。
(二)统筹布局特色农业。产业配套是新居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结合**新居工程建设和连片扶贫开发,跨行政区域、城乡界限,按“一圈、三线、八园区”成片成带发展农业产业。一是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原则,构建“种养加”结合、三次产业互动的立体发展体局,按照“产业园区+**新居”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8个万亩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二是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辐射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订中集约发展农村产业,增强新居点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三是通过培育农村专合组织,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促进“产+销”有效链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组织保障建设。为强力推进“**新居”工程建设,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的新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统筹协调组、规划设计组、质量监督巡查组、资金项目管理组、审计决算组五个工作组,乡镇由党委书记负总责,落实专人,组建专班,建立了“党委主导、政府主抓、农工委牵头、领导挂包、部门参与、乡镇实施”的推进模式。制定《关于推进**新居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新居工程建设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等文件和数次召开由区委书记主持的新居建设大会确保建设快速推进。
(四)着力体制机制创新。在运用市场之手推进建设的同时,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政府性投入力度,为农民集聚、产业集约提供有利条件。坚持“群众投入为主、小额信贷为辅、项目资金拼盘、政府以奖代补”的多元投入机制,规划整合农业、水利等涉及项目资金,采取“统一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办法,重点投入集中居住区交通、水利、环保等公共设施和产业集中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三协商、四同步、五自主、六民主”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规划农民参与、建设农民作主、成果农民享受的建设机制。
(五)强力推进综合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新居”工程建设的必然要求。按照“归属清晰、产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在水宁寺镇试点推行农村林权、小水利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产业产权、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行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在落实确权颁证的基
第五篇:区政协新居建设调研报告
区政协新居建设调研报告
“**新居”建设是保障国民待遇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共建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当前各级党政正在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促进这项惠民工程抓好抓落实,区政协组织了专题视察,现就如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新居工程建设作如下探讨。
一、建设概况
2012年市下达**区10个重点镇、35个中心村、250个聚居点的规划和完成200个聚居点的建设、13386户土坯房改造任务。区委、区政府结合实际以“一片、两镇、三村、四点”为示范和渠江流域灾后新村建设为引领,统筹规划实施“**新居”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完成13个重点镇、39个中心村、276个聚居点的建设规划。启动了212个聚居点建设,整合项目资金5.1亿元。其中首批建设的88个聚居点,目前认购3060户,占目标任务的51.5%。对重点镇进行了风貌塑造和“五治三化”城乡环境整治,已完成风貌建设64000平方米;重点镇路网全面形成,新硬化道路30余公里,启动建设了文化体育活动中心8400平方米、养老院2处。规划建设以果蔬、药材、畜禽、水产、林木等八个成片规模不少于1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其中以柳林镇为中心的银杏产业规划10万亩当前栽植1万亩、以水宁寺镇三皇村和玉堂苏山村为中心的猕猴桃规划1万亩,当前栽植5000亩、以白庙乡照山村和水宁寺镇香炉村、凳子垭村为中心的金银花产业规划3万亩,当前栽植8000亩。
二、主要做法
按照“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的宗旨,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居”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一)科学规划聚居点。按照“人口集中、要素集约、功能集成、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全域后区域、先总体后专项”的原则,结合全区地域特点和乡镇经济状况采取四种模式规划聚居点。一是新农村综合体:在城乡结合部和集镇周边建设,以集镇辐射和特色产业为依托,按照城市社区模式建设新居。二是以被撤乡镇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依托对房屋进行风貌塑造和建设新居工程,推进人口集聚集约;三是对农村相对偏远和人口稀疏的乡,利用现有场镇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场镇框架,组团式建设新居实现聚集。四是居民聚居点:对农村相对偏远地带,坚持以深度推进扶贫开发,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为切入点,大力建设新农村聚居点。
(二)统筹布局特色农业。产业配套是新居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结合**新居工程建设和连片扶贫开发,跨行政区域、城乡界限,按“一圈、三线、八园区”成片成带发展农业产业。一是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原则,构建“种养加”结合、三次产业互动的立体发展体局,按照“产业园区+**新居”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8个万亩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二是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辐射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订中集约发展农村产业,增强新居点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三是通过培育农村专合组织,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促进“产+销”有效链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组织保障建设。为强力推进“**新居”工程建设,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的新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统筹协调组、规划设计组、质量监督巡查组、资金项目管理组、审计决算组五个工作组,乡镇由党委书记负总责,落实专人,组建专班,建立了“党委主导、政府主抓、农工委牵头、领导挂包、部门参与、乡镇实施”的推进模式。制定《关于推进**新居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新居工程建设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等文件和数次召开由区委书记主持的新居建设大会确保建设快速推进。
(四)着力体制机制创新。在运用市场之手推进建设的同时,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政府性投入力度,为农民集聚、产业集约提供有利条件。坚持“群众投入为主、小额信贷为辅、项目资金拼盘、政府以奖代补”的多元投入机制,规划整合农业、水利等涉及项目资金,采取“统一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办法,重点投入集中居住区交通、水利、环保等公共设施和产业集中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三协商、四同步、五自主、六民主”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规划农民参与、建设农民作主、成果农民享受的建设机制。
(五)强力推进综合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新居”工程建设的必然要求。按照“归属清晰、产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在水宁寺镇试点推行农村林权、小水利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产业产权、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行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在落实确权颁证的基础上,组建农村产权产易中心,促进农村产权资本化、市场化,把固态产权变为动态产权,推动产权有序流转,提高了农村资源、资产、资金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对到村小型项目财政性投入形成的资产,通过确权的方式实化为农民专合组织的资产,参与城市工商资本合资合作经营,增强农民专合组织和农民参与市场经济、加快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主要特点
(一)党政重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居”工程建设,及时制发了《关于推进**新居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新居工程建设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等文件。坚持分类推进原则,区委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了新居建设大会,确保建设快速推进。为强力推进“**新居”工程建设,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的新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切实抓好“**新居”建设。乡镇由党委书记负总责,落实专人,组建专班,建立了“党委主导、政府主抓、农工委牵头、领导挂包、部门参与、乡镇实施”的推进模式。
(二)思路清晰。按照“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为宗旨,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居”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三)部门合力。“**新居”工程建设,涉及面广,是一个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综合工程。各部门都站在讲政治的高度,顾全大局,主动配合,积极参与,特别是在项目实施上,服从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积极把项目整合到“**新居”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记其功,集中打捆”的原则,合力齐抓共建新居工程,在行动上,服从区委、区政府的统一指挥,各司其职,步调一致,落实人员驻点主抓,分派领导分片督查。
(四)行动快速。全区新居工程建设自三月份启动以来,以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了设计规划,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方案,整合了相关项目资金,五月初开始,各聚居点全面开工建设。到目前为止,各点建设任务已完成70%以上。
(五)产居同建。产业配套是“**新居”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人口集中、要素集约、功能集成、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根据区委的统一部署,全区已发展八个万亩特色产业园区,保障了群众增收有项目,生活有来源。
四、主要问题
(一)机制不够完善。多数乡镇(办事处)在新居建设上因要求加快进度,仓促上马抓建设,没有全面研究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建设机制、土地使用机制等,致使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群众缺意识,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高。
(二)规划不够详实。全区今年首批启动建设的“**新居”88个,涉及48个乡镇(办事处),因工程面宽量大,加之时间紧任务重,规划设计严重滞后,多数点仅有效果图,而无施工图,也无管网、区间道路、绿化、广场等详规设计,与施工地的实际情况误差大,造成了设计规划与建设成果两个样。
(三)用地难调整。“**新居”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入住新居农户的旧宅基地置换,以及农户承包地建设公共设施。而实际上,部分农户只入住不拆旧或少拆旧,部分聚居点耕地被占农户要求按现有土地出让标准补偿,否则阻工,导致新居建设用地调整难,建设用地无保障。
(四)资金缺口大。据概算,今年首批新居建设约需资金38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5.1亿元。而入住农户只认建筑商承包价,公建部分如区间道路、绿化、管网、三通一平、休闲广场等项目建设费都误认为全由政府包揽包建,否则农户就只观望而不入住。这样就有近5-7亿元的公建款无人认,摆在了建设的帐上。
(五)主体不到位。新居工程建设的主体应是农民,但由于前期发动不充分,群众认知度不高,参与度不高,造成了政府既是主导也是主体,大包大揽抓建设、抓监管、抓发展,部分群众还有意见。
五、对策建议
(一)健全五个机制。一是科学化的建设机制,认真处理好长远规划与当年建设的关系。首先要科学规划,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坚持尊重民意、宜居宜业的原则,突破乡镇间地域界限,切实编制好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产业园的总体规划,实行同步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其次要创新建设机制,根据群众意愿,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联建等形式建设新居。二是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认真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坚持“群众投入为主、小额信贷为辅、项目资金拼盘、政府以奖代补”的多元投入机制,实行公益设施建设以国家投入为主,新居建设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三是民主化的参与机制。认真处理好集体与农户、政府与基层组织的关系,坚持“农户自愿、村社自主、群众商定、农民主体”的民主决策机制。实行农民自觉参与、自主投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四是法规化的土地利用机制。认真处理好农民宅基地与承包地的关系,坚持建新拆旧、宅基地置换、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原则,实行土地集约利用、规模化经营。五是制度化的监督机制,认真处理好财政资金与农户自筹资金的关系,坚持建设项目公开、财务收支公开、奖补政策公开的原则,实行制度化的民主管理,自觉接受群众、部门的监督。
(二)分类推进实施。立足区情,尊重规律,科学制订出近期和中长期区域发展、村落改造等具体规划,逐年逐步稳定推进建设,在编制规划时要尊重民意,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一要引导富裕村全面启动建设。对有特色、基础好、产业已形成的富裕村,采取农户投入为主,政府以奖代补的机制,引导他们按照规划全面启动建设,塑造新亮点,作为示范。二要扶持贫困村梯次推动建设。对贫困村要因地制宜制定出分年分面的发展项目要面向贫困村,以户为对象、以村为单元,连片开发,全面扶持逐年逐项梯次推进贫困村**新居建设。
(三)培植骨干产业。培植骨干产业确保经济持续增长,是建设“**新居”的物质基础。一是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要立足长远调整产业结构,根据民情、村情培育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努力打造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二是发展壮大劳务经济。进一步强化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拓宽劳务市场,加大维权救助力度,稳定增加劳力收入。三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开发精深加工,培育支撑产业。四是拓展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机制,加快与发达的大、中城市对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积极开展跨区域的农产品营销。
(四)加强项目管理。实行“整合部门力量,捆绑项目资金,资金用途不变,项目渠道不乱,实施各尽其责,考评各记其功”和管理机制,将资金的使用权、支配权交给广大村民,彻底改变项目资金官管官用为民管民用,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
(五)合理配置资源。要注重发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引导扶持作用。不断优化教育资源,优化医疗资源,优化文化资源;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公益事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并加强对社会事业的监督管理力度,着力解决一些行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偏离公益事业建设目标的问题。
(六)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新居主体,要唱响“树立新理念、建设新家园、争做新农民”的主题,激发建设热情,自觉成为**新居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居建设的根本措施来抓。一要巩固农村基础建设,造就知识型农民。基础教育是根本,必须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要求,严格执行“两免一补”和中小学“一费”制政策,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二要抓好职业教育,造就技能型农民。落实优惠办学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国家、省政府的阳光培训工程和劳务扶贫培训工程的带动作用,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经营管理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增强创业意识。三要强化思想道德教育,造就文明型农民。重点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和谐精神,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积极营造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团结奋斗的思想法制教育,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四要加强法制教育,造就守法型农民。加大普法教育力度,全面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以法律规范自己行为,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