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药鉴定学复习资料
中药鉴定学复习资料
要求掌握的内容
1.中药鉴定的依据
2.《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材鉴别有关的规定
3.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4.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
二、要求熟悉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2.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
3.中药材采收
4.中药材产地加工
5.中药的贮藏
6.中药的显微测量
7.中药显微常数测定
8.中药中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
三、要求了解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2.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原则
3.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4.中药鉴定常见的物理常数
5.《中国药典》中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6.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习题集与答案
一、习题集
a型题
b型题
x型题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b型题答案
x型题答案
各论第一章 概述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
(一)根及根茎类中药概述
(二)茎木类中药概述
(三)皮类中药概述
(四)叶类中药概述
(五)花类中药概述
(六)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概述
(七)藻、菌、地衣类中药概述
(八)树脂类中药概述
(九)其他类中药概述
(十)药用动物的分类
(十一)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十二)矿物类中药概述
二、要求了解的内容
(一)动物类中药的应用与研究概况
(二)矿物类中药的性质与分类
习题集与答案
一、应试习题集
a型题
b型题
x型题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b型题答案
x型题答案
第二章 植物药类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
狗脊
绵马贯众
大黄
何首乌
商陆
太子参
牛膝
川乌
附子
白芍
黄连
防己
延胡索
板蓝根
地榆
苦参
甘草
黄芪
人参
西洋参
三七
白芷
当归
川芎
防风
柴胡
龙胆
巴戟天
紫草
丹参
黄芩
玄参
地黄
桔梗
党参
木香
白术
苍术
泽泻
川贝母
浙贝母
麦冬
山药
半夏
石菖蒲
郁金
天麻
槲寄生
鸡血藤
沉香
钩藤
杜仲
厚朴
肉桂
牡丹皮
黄柏
秦皮
蓼大青叶
大青叶
番泻叶
辛夷
丁香
洋金花
金银花
红花
西红花
蒲黄
五味子
木瓜
山楂
苦杏仁
决明子
补骨脂
枳壳
吴茱萸
小茴香
连翘
马钱子
栀子
枸杞子
槟榔
砂仁
豆蔻
麻黄
细辛
金钱草
广藿香
荆芥
薄荷
穿心莲
青蒿
石斛
冬虫夏草
茯苓
猪苓
乳香
没药
血竭
青黛
儿茶
五倍子
二、要求熟悉的内容
虎杖
威灵仙
赤芍
葛根
远志
天花粉
白蔹
羌活
前胡
北沙参
徐长卿
茜草
胡黄连
南沙参
川木香
知母
百部
天南星
香附
莪术
姜黄
川木通
大血藤
苏木
桑白皮
香加皮
地骨皮
枇杷叶
罗布麻叶
槐花
款冬花
菊花
葶苈子
桃仁
金樱子
沙苑子
巴豆
酸枣仁
瓜蒌
女贞子
菟丝子
牵牛子
薏苡仁
石韦
淫羊藿
紫花地丁
益母草
茵陈
蒲公英
海藻
海金沙
冰片
三、要求了解的内容
银柴胡
川牛膝
草乌
北豆根
山豆根
藁本
秦艽
续断
紫菀
三棱
黄精
玉竹
天冬
射干
白及
降香
通草
白鲜皮
侧柏叶
紫苏叶
乌梅
蛇床子
天仙子
鹤虱
牛蒡子
益智
鱼腥草
广金钱草
车前草
肉苁蓉
灵芝
松萝
习题集与答案
一、习题集
a型题
b型题
x型题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b型题答案
x型题答案
第三章 动物药类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
石决明
珍珠
水蛭
全蝎
斑蝥
蜂蜜
蟾酥
蛤蚧
乌梢蛇
金钱白花蛇
蕲蛇
麝香
鹿茸
牛黄
羚羊角
二、要求熟悉的内容
地龙
蜈蚣
土鳖虫
鸡内金
三、要求了解的内容
牡蛎
海螵蛸
桑螵蛸
海马
龟甲
鳖甲
习题集与答案
一、应试习题集
a型题
b型题
x型题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b型题答案
x型题答案
第四章 矿物药类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
朱砂
雄黄
信石
石膏
二、要求熟悉的内容
自然铜
赭石
滑石
炉甘石
芒硝
习题集与答案
一、应试习题集
a型题
b型题
x型题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b型题答案
x型题答案
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一
模拟试题二
模拟试题三
模拟试题四
模拟试题五
二、答案
模拟试题一答案
模拟试题二答案
模拟试题三答案
模拟试题四答案
模拟试题五答案
总论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
1.中药鉴定的依据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国家颁布的有关药品标准,中药鉴定学复习资料。
(1)国家药品标准及其内容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药品标准是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的法定依据。
《中国药典》的内容:规定了药品的来源、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中国药典》的版本:迄今为止,《中国药典》发行了7个版本,即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
(2)地方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颁布的药品标准。
注:1985年施行的《药品管理法》允许有地方药品标准存在,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则取消了地方药品标准。
2.《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材鉴别有关的规定
(1)药材取样法:取样要求:总包件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100~1000件的,按5%取样;超过1000件的,超过的部分按1%取样;贵重药材及不足5件的一般药材,逐件取样.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每一包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样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执行:一般药材500~1000g;粉末状药材25g;贵重药材5~10g。
抽取样品的原则: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足够的数量.在取样时还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取样数量之间的关系.取得的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的3倍,即1/3供检验用、1/3供复核用、1/3留样保存。
(2)中药的杂质检查法:通常用肉眼或放大镜进行观察,较大的杂质可以直接拣出。
较小可筛分的杂质,可用适当的筛将杂质筛出。
个别肉眼难以识别的杂质,可采用显微或化学分析的方法进行检查。
各类杂质确定后,应分别称重,计算出被检中药中杂质的含量。
(3)水分测定法
烘干法:烘干法又称“干燥失重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的水分测定.取供试品2~5g,平铺于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瓶中,厚度不超过5mm,疏松供试品不超过10mm,精密称定,打开瓶盖在100~150℃干燥5h,将瓶盖盖好,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min,精密称定重量,再在上述温度下干燥1h,冷却,称重,至连续2次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mg为止,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水量(%)。
甲苯法:甲苯法又称“甲苯蒸馏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的水分测定。
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贵重中药的水分测定。
气相色谱法。
(4)灰分测定法:将中药粉碎加热,高温炽灼至灰化,则细胞组织及其内含物灰烬成为灰分而残留,由此所得的灰分称为“生理灰分”.各种中药的生理灰分应在一定范围以内,所测灰分数值高于正常范围时,说明有其他无机物污染和掺杂.主要有总灰分测定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3.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在中药鉴定的常规工作中,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样品登记(包括送检单位、日期、鉴定目的、样品数量、一般状态和包装等),取样,鉴定(根据《中国药典》规定,以中药材为例,主要内容为: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鉴定程序通常按上述排列依次进行。
4.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
(1)来源鉴定法:来源鉴定法,又称“基原鉴定法”,它是中药鉴定的基础,也是中药研究、生产、开发利用的主要依据.来源鉴定法就是应用植物、动物或矿物形态和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或原料药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或矿物的名称)或中成药的原料组成,以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的一种方法。
来源鉴定法的特点:宏观,主要用于完整的植物、动物、矿物类药材的真伪鉴别。
来源鉴定的步骤(以植物药为例):形态观察及描述,查阅文献资料,核对标本(或采集、制备标本),学名的确定。
(2)性状鉴定法:性状鉴定法也叫“直观鉴定法”,是用感观来鉴定中药性状是否与规定的标准或对照品相符合的一种方法。
它是由传统鉴别方法与现代生物和矿物形态学相结合而形成的.具体地说,就是用眼看、手摸、鼻嗅、口尝、感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中药的真伪、纯度或粗略估计品质的优劣.它包括看、量、嗅、尝、试5种主要的传统经验鉴别法,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
性状特征的描述方法: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使用生物学或矿物学的形态、组织学等名词;二是采用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动、形象的经验鉴别术语。
中药材性状鉴定观察的主要内容(要点):形状、大孝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和火试。
(3)显微鉴定法:显微鉴定法就是利用显微镜、显微技术及显微化学方法等对中药进行分析鉴定,以确定其真伪、纯度、品质以及鉴别依据。
中药显微鉴定观察的内容:植(动)物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内含物的特征以及矿物的光学特性等内容。
显微标本片的种类:根据制作方法和保存的需要分为半永久制片、永久制片和临时制片;
根据制片方法分为切片标本片(包括横切片、纵切片,纵切片又包括切向纵切片和径向纵切片)、解离组织标本片、表面标本片、粉末标本片和磨片等。
各类显微制片观察的主要内容:横切片多用于观察组织的排列特征;纵切片多用于观察茎、木类中药的某些细胞组织,如射线的特征;解离组织片用于观察某些细胞的形状,如纤维、石细胞等;表面片多用于观察叶、花、全草、果实和种子等的表面特征,一般取某一部分制片;粉末片多用于观察组织碎片、细胞及后含物或某些中药颗粒的特征;磨片用于坚硬药材如骨类、贝壳类及矿石的显微特征观察。
显微化学反应的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壁的鉴别(如木质化细胞壁、木栓化细胞壁、角质化细胞壁、纤维素细胞壁、半纤维素细胞壁、硅质化细胞壁、黏液化细胞壁、几丁质细胞壁),糖类的鉴别(如淀粉、菊糖、可溶性糖类、黏液质和果胶质类),蛋白质(糊粉粒)类的鉴别,鞣质类成分的鉴别,草酸盐的鉴别,碳酸盐的鉴别和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鉴别等。
(4)理化鉴定法:理化鉴定法就是利用中药中存在某些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或仪器分析的手段,鉴定其真伪、纯度、内在质量,以及有害物质的有无或含量多少。
化学定性分析法:化学定性分析是指利用某些化学试剂能与中药中的某种或某类化学成分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沉淀或结晶等反应,来作为鉴别真伪的手段。
一般来说,在对中药进行化学定性分析时,通常可用其提取液、粉末或切片等来进行.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将化学试剂直接加到中药表面、切片或粉末上,观察产生的结晶以及特殊的颜色反应;取切片或粉末也可装置在玻片或滤纸上,滴加相应的试剂进行直接观察.如山豆根中药材表面滴加10%氢氧化钠试液,立即由橙红色变为血红色(北豆根无此反应).②取适量中药粉末于小试管中,加适当溶剂提出其化学成分.然后将溶液滴于玻片上、滤纸上或加入小试管中,滴加一定的试剂并观察其现象.③利用微量升华法,将中药中可升华的成分分出,加适当的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现象.如牡丹皮粉末的微量升华物为丹皮酚,加三氯化铁醇溶液呈暗紫色。
微量升华法:微量升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够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升华物的形状、颜色或加某种化学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作为鉴别的特征.必要时可用显微熔点测定器测定升华结晶物的熔点.如斑蝥的升华物为白色柱状或小片状结晶(130~140℃),加碱溶解,加酸又析出结晶;小儿化毒散经微量升华可得冰片的结晶,其熔点应在205~210℃之间。
荧光分析法:荧光分析法又称“荧光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是利用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在吸收自然光或紫外光后能发生荧光的性质,对中药及其所含成分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荧光分析的常用仪器主要有荧光分析灯、光电荧光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显微荧光计等。
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中药或其成分都有发生荧光的性质.有些中药本身不发生荧光,但若用酸、碱或荧光染色处理后,就可能使某些成分在紫外光线下变为可见色彩.有的中药附有地衣或有多量霉菌生长,也可能有荧光出现,因此荧光分析还可用于检查某些中药的变质情况.此外,在色谱分析应用上,也可能使吸附在吸附柱上、纸条上及薄层板上的各种成分产生荧光色谱。
1)荧光定性分析:其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一是直接取中药的饮片、粉末或其浸出液在紫外光下进行观察,如秦皮水浸液显碧蓝色荧光,日光下亦明显(含荧光物质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二是本身无荧光的中药,经化学方法处理后,在紫外光下进行观察;三是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粉末或切片。
2)荧光定量分析:利用被测物质的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成正比的关系,对中药所含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荧光分析用于物质的定量分析,测定方法与紫外光谱法基本相同,采用的方法有标准曲线法和比较法.本法对多组分混合物的分析,不经分离就可以测得被测组分的含量.在中药鉴定中,也可通过色谱等手段,先将供试品中的预测成分分离后,然后取样测定。
显微化学分析法:即用显微化学反应来检查中药中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从而达到鉴定目的的一种方法.包括显微化学反应和显微定位。
本法主要用于药材的临时切片(新鲜的材料效果尤佳)或粉末,主要进行细胞壁的鉴别:如木质化细胞壁、木栓化细胞壁、角质化细胞壁、纤维素细胞壁、半纤维素细胞壁、硅质化细胞壁、黏液化细胞壁、几丁质细胞壁等;糖类的鉴别:如淀粉、菊糖、可溶性糖类、黏液质和果胶质类;蛋白质(糊粉粒)类的鉴别;鞣质类成分的鉴别;草酸盐的鉴别;碳酸盐的鉴别和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鉴别等。
显微定位:就是用显微化学的方法确定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存在部位(有效部位),以此鉴定药材的质量和品种.显微定位的应用必须在所鉴定的药材有效成分明确的情况下,然后选择对有效成分具有特殊反应的化学试剂,使之产生颜色或结晶,用显微镜确定有效成分的存在部位.具体方法是:取药材用水浸软或软化后,切成薄片,滴加特定的化学试剂,封片检查.本法是中药鉴别和质量评价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选择特有反应的化学试剂较为困难。
色谱法:色谱鉴定法又称“层析法”,根据其分离原理,有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与排阻色谱等.吸附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吸附剂上被吸附能力的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分配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进行分配使组分分离,其中一相为液体,涂布或使之键合在固体载体上称为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为流动相,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离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交换作用使组分分离,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一般为水或含有机溶剂的缓冲液.排阻色谱又称“凝胶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大小不同在填充剂上渗透程度不同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填充剂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或玻璃珠等,可根据载体和供试品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分离方法有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色谱法反映的是中药提取物化学组成及含量情况,能定性定量地反映中药的鉴别特征,具有分离能力强、分析速度快、定量准确等特点.在进行色谱鉴定时,所用溶剂应与供试品不起化学反应,除另有规定外,应用纯度较高的溶剂;色谱时的温度,除气相色谱法或另有规定外,系指在室温条件操作。
分光光度法:光谱鉴定法又称分光光度法,它是通过测定中药中被测物质在某些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药品分析一般用200~400nm的紫外光区;400~850nm的可见光区;2.5~15μm(或按波数计为4 000~667cm-1)的红外光区.所用仪器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
挥发油测定法:利用中药中所含挥发油成分能与水蒸气同时蒸馏出来的性质,在特制的挥发油测定器中测定其含量.测试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24~50目筛.包括: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测定方法,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测定方法。
浸出物测定法:浸出物含量测定根据浸出溶剂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水溶性浸出物测定(冷浸法,热浸法),醇溶性浸出物的测定,醚溶性浸出物测定。
二、要求熟悉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的核心是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一: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鉴定中药的品种(真伪)和基原;基本任务是鉴定中药的质量(优劣);历史任务是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战略任务是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长期任务是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张贵君主编,科学出版社)。
参考二:基本任务如下: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研究和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康廷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物质群的组成和有效成分的含量,而有效物质的组成和含量除了受药用品种(内部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栽培条件和产地(生长环境因素)、采收时间、加工方法和生产工艺、药用部位、贮藏环境、运输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一般是以其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含量、稳定性、毒性和生物效应的强度等为指标。
3.中药材采收
(1)中药材的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中药材的采收是否适宜合理,直接影响着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也是中药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中药材采收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采收的时间性和技术性.时间性是指采收期和生长年限;技术性是指采收方法和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
(2)中药材的传统采收方法:传统采收方法的确定通常要考虑诸多自然因素,如药材基原的生物学特性、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成熟程度、采收的难易和产量等,以决定每种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以及春初发芽前采收.部分中药由于植株生长周期较短,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可在夏季采收。
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落叶后或春初萌芽前采收。
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
皮类药材:一般在清明至夏至之间采收。
叶类药材:通常在花前盛叶期或花盛期时采收.部分应采集落叶。
花类药材:一般在花蕾期或花初开时采收。
果实类药材:一般多在充分生长近成熟或完全成熟后采收.少数在近成熟或幼果时采收。
种子类药材:必须在完全成熟后方可采收。
全草类药材: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收,有的在花开时采收.亦有在初春采其嫩苗的。
藻类、菌类、地衣类及孢子类药材:采收情况不一,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
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冬虫夏草宜在夏初子实体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树脂或以植物液汁入药的其他类药材:一般是根据植物的不同采收时间和不同药用部位决定采收期和采收方式。
哺乳类:由于品种不同,采收的季节也不同.采收时既要注意季节,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
两栖类: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在药材质量最好时采收。
贝壳类:采捕大多在夏、秋二季,因为这时是动物发育最旺盛的时节,贝壳钙质足。
蜕化皮壳类:一般在春末夏初之际拾龋
昆虫类:必须随季节变化采收,因为虫的孵化发育皆有定时。
生理产物和病理产物:在捕捉后或在屠宰场采收.部分动物的产物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人工采集和精制加工。
矿物类药材:一般没有季节性限制,可全年采挖,大多是与矿藏的采掘相结合进行收集和选取的.有些矿物药系经人工冶炼或升华方法制得。
(3)中药材的现代采收原则:在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材的产量以及毒性成分的含量这3个指标结合起来考虑.每个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研究,以找出适宜的采收期。
4.中药材产地加工
(1)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进行初步处理,如蒸、煮、熏、晒等,促使药材干燥,以符合商品的要求;通过整形和分等,筛选出不同规格或等级,便于按质论价;包装成件,便于储存和运输。
(2)药材产地加工通则:
根及根茎类:根及根茎类中药一般于采挖后去净地上茎叶、泥土和须毛等,迅速晒干、烘干或阴干;有的须先刮去或撞去外皮使色泽洁白;质地坚硬或较粗的药材,需趁鲜切片或剖开而后干燥;富含黏液质或淀粉类药材,需用开水稍烫或蒸后再干燥.皮类:皮类中药一般在采收后须修切成一定大小而后晒干;或加工成单卷筒、双卷筒状;或削去栓皮。
叶及全草类:这类中药含挥发油的较多,故采后宜置通风处阴干;有的则需先行捆扎,使成一定的重量或体积后干燥。
花类:花类中药在加工时要注意花朵的完整和保持色泽的鲜艳,一般是直接晒干或烘干,并应注意控制烘晒时间。
果实类:果实类中药一般采后直接干燥;有的需经烘烤、烟熏等加工过程;或经切割加工使成一定形态;有的为了加速干燥,可在沸水中微烫后,再捞出晒干。
种子类:种子类中药通常在采收的果实干燥后取出种子,或直接采收种子干燥;也有将果实直接干燥储存,用时取种子入药。
动物药类:药用动物捕捉后进行产地加工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要求加工处理必须及时得当,常用的方法有洗涤、清癣干燥、冷冻或加入适宜防腐剂等,特别是干燥处理法最为常用。
矿物药类:矿物类药材的产地加工主要是清除泥土和非药用部位,以保持药材的纯净度。
(3)常用的加工方法:洗涤与挑选,修整与去皮,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挑选分等。
5.中药的贮藏
(1)中药材在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主要有虫蛀、生霉、走油、变色、自燃、挥发、自然分解、风化等。
(2)走油的概念: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的变化。
(3)防治中药材变质的主要措施:干燥,避光,密封(密闭),冷藏。
(4)中药材、饮片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要严格控制其水分在9%~13%之间.库房应保持通风、阴凉和干燥,避免日光的直射,室温应控制在30℃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为宜。
要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辅料和不同加工方法,对其进行分类保管。
(5)中成药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除了遵循一般仓储管理规章制度外,还要着重检查其外观性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还要根据各种剂型的不同特性,分别对其进行保管和养护。
(6)特殊中药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特殊中药是指除具有中药一般性质以外,还具有特殊性质的中药.它包括贵细类中药以及毒麻类中药.贵细类中药价格昂贵,保管具有一定的经济责任;毒麻类中药使用危险,保管具有极强的责任心,这些特殊中药必须单独贮藏在安全可靠的库房内,专人、专柜保管.6.中药的显微测量 一般用标化的目镜量尺测量显微特征的大小或进行显微定量。
(1)显微定量:是利用显微镜及显微测量的某些手段,对一定重量单味药材粉末中的某些显微特征数量进行分析,或测定粉末性中成药中某个组分百分含量的一种方法.本法亦适用于粉末中药混存物的含量测定.显微定量的常用方法:定重量、定面积法,比率计数定量法等。
(2)显微特征大小和数量的描述:有3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当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差异很小时,可记载1个数字,如直径约30μm.当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有不很大的差距时,可记载2个数字,即最小值与最大值,如长为15~40μm;如有少数达50μm,则可记其长为15~40(50)μm.若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有很大差距时,可记载3个数字,即最小值、常见值(不是平均值)和最大值,如长20~40~80μm。
在大小和数量的描述上,允许有少量超出上下限范围的数值,但超出的数字一般不得超过±10%。
7.中药显微常数测定 主要有用于叶类中药鉴别的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等测定。
8.中药中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 中药中常见的有害物质有黄曲霉毒素、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等。
(1)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及主要分析方法: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为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等一些菌类的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的主要有8种毒素(b1,b2,b2a,g1,g2,g2a,m1,m2).黄曲霉毒素中以b1的毒性最强,可使多种实验动物发生癌症.目前世界各国对药品和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作了严格的规定(一般为3~5μg/kg).主要检测方法有:薄层-荧光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示波极谱法等。
(2)中药一般杂质限量检查的内容:包括:重金属的检查,砷盐的检查,铁盐的检查,氯化物的检查。
三、要求了解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1)中药鉴定知识的起源与本草
古代记载中药的著作称为“本草”,从秦汉时期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三卷).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不详,载中药材365种,按医疗作用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公元220~265年,《吴普本草》记载了40余种中药材的形态识别方法,可谓是最早较完整地记载中药性状鉴别内容的本草著作。
公元420~479年,南北朝时期刘宋时代,雷敩撰写了《雷公炮炙论》,该书对中药质量鉴别方面的内容记载颇多,出现了采用比重法评价中药材质量的实例。
公元502~536年,梁·陶弘景著成《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该书收载中药材730种,尤其重视中药材真伪优劣的对比鉴别。
公元659年,唐·李积、苏敬等22人撰成《新修本草》(五十四卷),该书又称《唐本草》,载药850种,按药材的属性分为11部.该书由政府颁布,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
大约在公元908~923年,《日华子诸家本草》(二十卷)对中药的形态、炮制、性味功能等记载颇详,书中有采用水试法综合鉴定品种和质量的记载。
公元973年,宋·刘翰、马志等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二十一卷),简称《开宝本草》,载药983种。
1061年,苏颂等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二十一卷),对中药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图的绝大多数为实地写生绘制,药图的名称大多冠以州县名,反映了当时十分重视道地药材和药材的质量评价.是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1108年前,北宋·蜀医唐慎微汇集了前代主要本草中有关中药鉴定的内容,编撰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简称《证类本草》),该书载药1746种,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的重要文献,是现今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备的,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重要本草著作。
1116年,著名的药物学家寇宗奭,根据实地考察和医疗实践经验,著成《本草衍义》(二十卷),该书载药470种,侧重药材的鉴别,提出了药材产地与质量关系的论点,甚为后世推崇。
1505年,刘文泰等编写了《本草品汇精要》(四十二卷),该书载药1 815种,分别以苗、形、色、味、嗅等项逐条记载了与性状鉴别有关的内容,并附有彩色药图,具备了现代中药性状鉴定法的雏形。
1566年,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十二卷,载药742种)一书中对中药材的“生产择土地”、“收采按时月”、“贸易别真假”进行了专述.提出了药用植物体与其生长环境统一的规律性、不同药用部位采收的一般规律,以及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关系。
1593年,李中立总结了明代以前的中药鉴别经验,著成了《本草原始》,全书载药材图379幅,其中绝大多数是药材写生图,图旁注有药材的优劣标准.该书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药材鉴定性质的本草著作。
1596年,明·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载药材1892种、药方11096首、药图1109幅.为自然分类的先驱,集明代以前本草学说之大成.该书对中药材的性状鉴别记载较为完善。
1765年,赵学敏著成《本草纲目拾遗》(十卷),载药材921种,书中有716种中药材是《本草纲目》中未记载的,它是清代新增中药材品种最多的一部本草著作。
1848年,吴其濬编著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和《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分别收载植物838种和1714种,该书为药用植物学专著。
(2)中药鉴定学的发展:19世纪中叶,在传统本草学的基础上,欧洲出现了中药鉴定学的相关学科—生药学.生药学是从药物学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学科,当时生药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商品生药的来源、鉴定商品药材的真伪优劣(品种和质量).“生药”一般指取自生物的药物,有生货原药之意,亦称为“药材”。
1803年,法国学者derosne等从植物药中分离得到了生物碱,并证明了其药理作用。
1806年,德国药师sertuner从阿片中分离得到了吗啡碱,开创了生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先河,对植物药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逐渐应用到了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定,出现了化学鉴定法。
1838年,在德国学者schleiden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构造单位之后,显微镜随即被利用来研究植物药的组织构造,出现了中药的显微鉴定法。
1857年,schleiden出版了《植物性生药学基捶(grundnider pharmakognosie des pflanzenreiches)一书,记载了部分植物药的显微鉴别特征.从此,植物药的显微鉴定逐渐成为了鉴别中药的重要手段之一。
1880年,日本学者大井玄洞译著生药学,系由德文“pharmakognosie”一词日译而成,并将生药学研究的对象“drogen”译为“生药”。
1890年,山下顺一郎编著的第一部《生药学》问世。
1916年,英国生物学家wallis首创了显微定量的方法——石松孢子法(lycopodium spore method),并出现了植物药的显微常数测定法,如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细脉末端数)等。
20世纪30年代,国外的生药学传入我国.在这一时期,采用药物作用强度(生物效价法)鉴别生药的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中药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
1930年以后,物理化学的分析方法如荧光分析法、毛细管像分析法、比色法等逐渐应用到中药鉴定中来。
1934年赵燏黄和徐伯鋆编著出版了《现代本草生药学》(上卷)。
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卷),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医药教育的必修课。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些用现代植物学、生物学、药物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本草学进行整理研究的实例,开始了专门的中药教学和研究工作。
1964年,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1977年,由成都中医学院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协编教材《中药鉴定学》,并作为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根据教学的需要,相继对《中药鉴定学》进行了3次修订(1980年,1986年,1996年),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和探讨中药材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指标和寻找新药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药典》把x衍射技术作为药物鉴定的方法之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将x衍射法试用于中药鉴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用x衍射傅里叶谱分析研究道地药材的实例;与此同时,出现了非线性科学用于中药分类的技术,如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模拟生物神经网结构、特征、功能一类的人工神经网络鉴定系统,并对厚朴等中药进行了质量评价研究。
1985年mullis首创了pcr技术之后,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mrna差异显示技术也相继试用于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定.中药鉴定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速度,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组织专家对223种常用中药材进行了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1983年,国家组织了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查清了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九·五”期间,组织实施了“中药复方药物标准化(范例)研究”项目,进行了71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和5个代表性方剂的研究;实施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进行了中药材化学对照准品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边缘学科新技术的发现,中药鉴定的方法不断创新,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电化学分析(eca)技术、色谱与光谱联用技术、差热分析技术、免疫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等离子体光谱(icp)、药效学和药动学等边缘学科现代先进手段的应用,弥补了传统中药鉴定方法和技术上的不足,使对中药的品种鉴定与质量评价从朴素的认识论向客观化、科学化的方法-论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中药鉴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了中药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和生物鉴定五大方法学体系,其中生物鉴定法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中药鉴定的概念逐渐趋于完善,研究对象已经由传统的中药材扩展到了饮片和中成药,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
2.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原则 药材拉丁名命名的基本格式为:药用部位或剂型名(名词主格)加药名(名词属格).即药用部位或剂型名用名词单数主格形式位于前,药名用名词单数属格形式置于后,当然也有例外.其中药名通常使用药用动、植物的学名或原矿物的拉丁名等,亦有使用汉语拼音的和俗名的.中药拉丁名中的名词和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均大写,连词和前置词一般均小写。
3.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1)扫描电镜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光学显微镜下不易察见或图像不清晰、或难于判断的各种中药粉末微观特征的识别,以及花粉、叶类、果皮和种子类等中药表面特征的观察.目前在研究中药表面构造和细胞微观特征方面,均取得了不少具有重大意义的结果.如通过观察植物药的气孔、毛茸、腺体、蜡质、角质层、导管、纤维、石细胞、花粉粒、孢子和动物的体壁和鳞片等细胞和组织,以及矿物药的晶体等,对中药的品种鉴定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研究曾发现:麻黄导管具有的麻黄式穿孔板是由具缘纹孔退化形成的;珍珠粉中的掺伪物珍珠层粉是斜方柱状排列成行的棱柱层碎片等,解决了中药鉴定中的部分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
(2)偏光显微镜技术:偏光显微技术主要适用于矿物类中药的鉴定,通常适用于矿物的磨片、细粒集合体的矿物药以及矿物粉末.透明的矿物利用透射偏光显微镜(简称偏光显微镜),不透明的矿物利用反射偏光显微镜鉴定,主要观察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性的正负、折射率和必要的物理常数.折射率常用来鉴定透明矿物,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常数.这两种显微镜都要求矿物磨片后才能观察。
矿物磨片的制法:偏光显微镜下鉴定矿物药,是利用薄片和碎屑来进行的.用碎屑时将药材的细小颗粒置于载玻片上,并且往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滴入水或浸油,即可观察有关光学性质.若利用薄片进行鉴定,就需要专门磨制薄片。
薄片是将标本在切片机切下一小块(大小一般为 2cm*2cm;药材薄片多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加大),先把一面磨平,用加拿大树胶把这一平面粘在载玻片(大小为25mm*42mm或更大,厚为 0.1~0.2mm)上;再磨另一面,磨到厚约0.03mm为止.用加拿大树胶把盖玻片(大小为15mm*15mm ~20mm*20mm或更大,厚为0.1~0.2mm)粘在它的表面.因此,薄片是由很薄的矿物药切片、载玻片与盖玻片组成的.矿物切片的顶部和底部都涂有加拿大树胶。
应当注意,由于磨制薄片用的是金刚砂,无论这种金刚砂多细,薄片表面总会被磨出许多沟痕,而不是绝对平滑的表面.有的样品,在磨制薄片时,须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例如松散(土状、多孔状等)的样品,须先将样品浸在加拿大树胶中煮过,加以黏结,然后切磨制成薄片.对于那些溶于水的样品(如大青盐),在研磨时不能用水,制片的全部过程中,可用机油或松节油代替水。
单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在单偏光镜下,观测的是矿物的某些外表特征,如形态、解理、颜色、多色性、贝克线(becke line)、突起、糙面等。
多色性:一轴晶具有对应于ne和no振动方向的两种颜色,二轴晶具有对应于ng、nm和np振动方向的三种颜色,这种性质称为多色性。
贝克线:在矿物药与树胶接界处,将光圈缩小,视域照明变暗,此时在矿物药边缘附近,可见到一条明亮的细线,升降镜筒,亮线发生移动,这条较亮的细线,称为贝克线。
突起和糙面:矿物药的突起决定于矿物药折射率与树胶折射率(标准树胶折射率为1.54)之差,差数愈大突起愈高.如矿物药的折射率大于树胶折射率为正突起,反之为负突起.决定突起正负,可利用贝克线.提升镜筒,贝克线向矿物药移动,表明矿物药折射率大于树胶,如贝克线向树胶移动,则矿物药折射率较树胶小.糙面是矿物药表面对人的视觉产生的一种现象,有些矿物药表面看起来很平滑,有的好象很粗糙,凹凸不平;一般突起愈高,糙面亦愈显著.在集合体中,矿物药与矿物药的折射率可相互比较。
正交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同时用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2个偏光镜,可观测到消光(视域内矿物呈现黑暗)及消光位、干涉色及色级、双晶特征等。
消光位:非均质矿物药薄片在正交偏光镜下呈现黑暗现象,称为消光现象;如旋转物台360℃,视域内出现四次黑暗,即有四次消光现象.矿片在消光时所处的位置,称为消光位。
干涉色:当自然光透射在正交偏光镜间非均质矿物药切面所呈现的颜色,称干涉色.干涉色不是矿物药原有的颜色,而是由于自然光通过矿物薄片时产生的双折射,2个偏正光波之间发生一定光程差,通过上偏光镜时,两光波在同一平面内振动而互相干涉所致.当矿物是两振动方向与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成45℃时,干涉色亮度最强.干涉色的高低,决定于薄片切取的方位.在矿物药集合体中,同一矿物药往往有许多个切面,因此有各式各样干涉色,此时必须寻找该矿物药的最高-干涉色.一轴晶矿物药平行光轴面的切面(包含1个光轴的面称为光轴面)干涉色最高;二轴晶矿物药平行光轴面的切面(包含2个光轴的面称为光轴面)干涉色最高.切面要在锥光镜下检查确定。
干涉色级别的确定:常用边缘色带法,此方法比较简单.观察矿物药边缘,有几条红色的色带,红带数目加一,就是该颗粒的干涉色级别.如矿物药呈现翠绿干涉色,边缘有两条红色色带,则此绿色为三级绿色。
锥光镜下观测的特征:锥光镜是指在正交偏光镜的基础上,推入勃氏镜(在目镜下),转换高倍镜(40*,45*),并将载物台下的聚光镜提到最高位置的装置.光通过聚光镜后,呈圆锥形射向矿片,通过矿片时,产生光程差及在上偏光干涉结果,形成一种特殊的图形,称为干涉图.利用干涉图可以测定矿物药的轴性和光性符号.如一轴晶光正负的测定。
垂直光轴切片的干涉图与光性正负的测定:于正交偏光镜间选择一块干涉已为黑色或接近黑色的切面,改用锥光镜,即可看到垂直光轴干涉图,其干涉图呈现黑十字状的消光影.黑十字把视域分成1、2、3、4四个象限;当矿片的双折射率较强时,同时还出现同心圆状的等色圈.如果干涉图不出现等色圈,可用石膏试板测定正负.自2、4象限插入石膏试板,如试板长边为快光,2、4象限由灰变成黄,1、3象限由灰变成蓝,为正光性(+);反之,则为负光性(—).有等色圈的干涉图,可用云母试板测定正负.插入云母试板(试板长边为快光),在2、4象限中心近侧出现黑点,称为补偿黑点,等色圈变稀疏,则属正光性;反之,如在1、3象限出现补偿黑点,等色圈变稀疏,则属负光性。
4.中药鉴定常见的物理常数
主要有:相对密度、熔点、凝点、折光率、比旋度、黏稠度、硬度、碘值、皂化值、酸值、沸程、膨胀度、色度、泡沫指数、溶血指数、体积比、溶解度等。
5.《中国药典》中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基本内容和要求:1)名称:中文名、汉语拼音、中药拉丁名;2)来源:原植(动)物科名、植(动)物中文名、学名、药用部位,矿物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采收和产地加工;3)性状:形状、大孝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4)别:经验鉴别特征,显微特征(组织、粉末、显微化学反应),理化鉴别特征(化学定性、薄层色谱等);5)检查:纯度标准,水分、灰分、杂质的限量;6)浸出物测定:包括水溶性、醇溶性及醚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是按照《中国药典》附录有关浸出物测定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溶剂而进行浸出物含量的测定,以控制质量;7)含量测定:挥发油、浸出物、有效成分、主要成分的测定方法,品质标志;8)炮制:加工、炮制方法,炮制品;9)性味与归经:气、味、毒性、归经;10)功能与主治:功效、临床应用;11)用法与用量:服药方法、剂量;12)注意:禁忌、用药注意事项;13)贮藏:条件和方法。
(2)中药质量标准的特征:质量标准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先进性等特征。
(3)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必须具备条件:处方组成固定,原料来源和制备工艺稳定.亦应有贮藏期和贮藏条件的限定。
6.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1)中药鉴定常见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理化鉴定法的新技术和方法主要有:电泳分析法、色谱-光谱联用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聚类分析法、热分析法、计算机图像分析法、电化学鉴定法、模式识别法、等离子体光谱法等。
(2)生物鉴定法:生物鉴定法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药鉴定学》(科学出版社,张贵君主编)中首次提出。
生物鉴定法的基本概念:生物鉴定(bioassay)法又称“生物检定”或“生物测定法”,是利用中药或其所含的化合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强度,以及用dna特异性遗传标记特征和基因表达差异等来鉴别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的一种方法。
生物鉴定法的分类:通常分为生物效应鉴定法和基因鉴定法两大类。
生物效应鉴定法是利用药物对于生物(整体或离体组织)所起的作用,测定药物生物活性强度或药理作用,以鉴别中药品种和质量的方法.该法以药理作用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以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方法和病理模型,通过被测物与相应的对照品在一定条件下比较其产生特定生物反应的剂量比例,测出药物的活性作用.常用的方法有免疫鉴定法、细胞生物学鉴定法、药物效价测定法和单纯指标测定法等。
基因鉴定法包括dna(脱氧核糖核酸)遗传标记鉴定法和mrna(信使rna)差异显示鉴定法等。
习题集与答案
一、习题集
a型题
1.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拾遗》
c.《神农本草经》
d.《证类本草》
e.《本草纲目》
2.在进行显微鉴定时,显微制片用水合氯醛透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
a.使组织细胞壁膨胀透明
b.能容易鉴别细胞组织
c.能容易看清楚淀粉粒形态
d.能容易鉴别油类物质
e.能容易鉴别代谢物质
3.我国最早一部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
d.《新修本草》
e.《植物名实图考》
4.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
d.《新修本草》
e.《植物名实图考》
5.在中药的鉴定方法中,最简单而常用的方法是
a.来源鉴定
b.性状鉴定
c.显微鉴定
d.化学定性分析
e.化学定量分析
6.在进行中药鉴定时,抽取样品的总量一般应是一次检验用量的a.1倍b.2倍c.3倍d.4倍e.5倍7.观察粉末中药中的石细胞,最佳的制装片方法是
a.水装片
b.乙醇装片
c.稀甘油装片
d.水合氯醛溶液透化后装片
e.氢氧化钾溶液装片
8.在显微镜下观察菊糖的形态时,首选的制片方法是
a.水装片
b.稀甘油装片
c.水合氯醛溶液透化片
d.冷水合氯醛溶液装片
e.墨汁装片
9.中药鉴定的法定依据是
a.《中国药典》
b.《老药工鉴别经验集成》
c.《新编中药志》
d.《常用中药鉴定大全》
e.《中药大辞典》
10.根据中药本身的性质,易虫蛀的应是
a.含剧毒成分的药材
b.含淀粉或蛋白质多的药材
c.含无机物成分的药材
d.含辛辣味成分的药材
e.质地坚硬的药材
11.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
a.鉴定和考证中药的质量
b.保护和开发中药的资源
c.鉴定中药的真伪(品种)
d.整理本草著作
e.纠正中药的混淆名称
12.对粉末性中药进行品种鉴定时,首选的鉴定方法一般是
a.性状鉴定法
b.基原鉴定法
c.显微鉴定法
d.理化鉴定法
e.生物鉴定法
13.对中药鉴定保存留样的期限至少是
a.8年b.5年c.3年d.2年e.1年14.根及根茎类中药一般的采收时间是
a.春末夏初
b.秋、冬二季节
c.开花前
d.茎叶生长最茂盛时
e.果实成熟时
15.全草类中药的一般采收时间是
a.秋、冬二季节
b.夏季
c.秋季
d.花开放时期
e.茎叶生长茂盛时期
16.皮类中药的一般采收时间是
a.随时可采
b.春末夏初,植株生长茂盛时
c.秋、冬季树叶脱落后
d.果实成熟时
e.开花时期
17.含黏液质、淀粉或糖类成分多的药材,通常采用的加工方法是
a.切片后晒干
b.蒸或煮、烫后晒干
c.用硫黄熏后晒干
d.发汗“后晒干
e.阴干
18.中药气调养护-法的主要目的是
a.充氮
b.充二氧化碳
c.充氧
d.充氢
e.降氧
19.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良度的最佳方法是
a.基原鉴定
b.水分测定
c.有害物质检测
d.理化鉴定
e.本草考证
20.石细胞和纤维都属于
a.厚角细胞
b.厚壁细胞
c.薄壁细胞
d.通道细胞
e.分泌细胞
21.要确证木化细胞壁,一般应滴加下列哪种试液,显红色
钌红试液
苏丹iii试液
间苯三酚-浓盐酸溶液
氯化锌碘试液
稀碱溶液
22.要确证木栓化的细胞壁,最适宜滴加下列哪种试液
钌红试液
苏丹ⅲ试液
间苯三酚及浓盐酸溶液
氯化锌碘试液
三氯化铁试液
23.中药材拉丁名的组成原则通常是
属名+种名
药名+药用部位名
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姓氏
种名+命名人姓氏
e.药用部位名+药名
24.有一药用植物,其根、茎、叶、果实等部位分别都是常用中药,此植物是
菘蓝
枸杞
肉桂
桑
益母草
25.非异常维管束所形成的性状特征是
a.车轮纹
b.筋脉点(同心环状排列)
c.星点
d.云锦花纹
e.罗盘纹
26.用水合氯醛试液透化装片后,可观察
a.淀粉粒
b.多糖颗粒
c.菊糖
d.草酸钙结晶
e.橙皮苷结晶
27.制作解离组织片的主要目的是
a.使淀粉粒溶解
b.使草酸钙结晶溶解
c.使细胞壁的中间层溶解
d.使色素物质溶解
e.使脂肪油溶解
28.不含晶纤维的药材是
a.黄连
b.甘草
c.番泻叶
d.黄柏
e.石菖蒲
29.对部分含有较多草酸钙或碳酸钙结晶的药材,为了控制其纯度,必须测定
a.总灰分
b.生理灰分
c.炽灼残渣
d.酸不溶性灰分
e.水分
30.测定中药浸出物的含量,常用于哪类药材的质量控制
a.易吸湿回潮或水分含量高的药材
b.挥发油含量较高的药材
c.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已经清楚的药材
d.化学成分或主要组分的性质已经清楚的药材
e.有效成分还不明确或尚无确切定量方法的药材
31.测定中药中挥发油的组分和含量,常选用的仪器是
a.高效液相色谱仪
b.气质联用仪
c.气相色谱仪
d.薄层扫描仪
e.红外光谱仪
32.目前常用的灵敏度高、准确性强、能分析绝大多数有机成分的分析方法是
a.气相色谱法
b.薄层扫描法
c.紫外光谱法
d.高效液相色谱法
e.原子吸收光谱法
33.《中国药典》中规定的中药挥发油测定方法有甲、乙二法,下列适合用乙法测定的药材是
a.薄荷
b.丁香
c.干姜
d.当归
e.豆蔻
34.观察粉末中淀粉粒的特征时,常用的装片方法是
a.乙醇装片
b.水合氯醛装片
c.稀碘液装片
d.水装片
e.5%koh装片
35.测定药材中酸不溶性灰分时常用的酸是
a.稀硫酸
b.稀盐酸
c.稀硝酸
d.稀醋酸
e.高氯酸
36.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法除了适用于动物类药材外,还适用于鉴定
a.茎木类药材
b.皮类药材
c.叶类药材
d.果实和种子类药材
e.矿物类药材
37.异羟肟酸铁反应是检查
a.黄酮类
b.蒽醌类
c.酚苷
d.香豆精苷
e.皂苷
38.下列除哪项外均是中药”发汗“法的目的a.促使变色
b.利于干燥
c.增加气味
d.便于切制
e.减少刺激性
39.中药自身能贮藏的最基本条件是
a.干燥
b.新鲜
c.切制
d.包装
e.清洁
40.罂粟壳应按何类药品管理
a.一般药品
b.毒性药品
c.麻-醉-药品
d.精神药品
e.贵重药品
b型题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
e.《本草纲目》
1.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2.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
3.我国第一部《药典》
4.是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5.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a.除去杂质晒干
b.发汗后晒干
c.煮后晒干
d.置沸水中烫或煮至透心,刮去外皮晒干
e.切片后晒干
6.白芍
7.延胡索
8.玄参
9.白芷
10.防风
a.秋、冬季
b.春末夏初
c.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时
d.花含苞待放时
e.全年均可
11.皮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12.根类及根茎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13.木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14.花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15.叶类药材一般采收应在a.全年均可
b.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
c.采收情况不一
d.因药材的种类不同而异
e.果实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
16.果实种子类一般采收应在17.全草类一般采收应在18.藻、菌、地衣类一般采收应在19.动物药一般采收应在20.矿物药一般采收应在a.基原鉴定
b.性状鉴定
c.理化鉴定
d.显微鉴定
e.生物鉴定
21.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特点的鉴定方法是
22.粉末性药材鉴定的首选方法是
23.能够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的最佳方法是
24.粉末性中成药鉴定的首选方法是
25.利用中药或所含化合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强度来鉴定的方法是
a.稀甘油
b.水合氯醛
c.甘油醋酸
d.蒸馏水
e.80%~90%乙醇
26.化学透明剂,迅速透入组织,使细胞组织清晰透明,易于观察的是
27.为物理透明剂,一般用于临时封藏剂,用于观察糊粉粒和菌丝的是
28.用于观察淀粉粒的是
29.用于检查淀粉粒的有无或配合其他试剂 检查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性质的是
30.用于固定和观察菊糖的是
a.间苯三酚-浓盐酸试液
b.苏丹ⅲ试液
c.α-萘酚试液
d.钌红试液
e.氯化锌碘试液
31.用于检查纤维素细胞壁的是
32.用于检查角质化或木栓化细胞壁的是
33.用于检查木质化细胞壁的是
34.用于检查菊糖的是
35.用于检查黏液质的是
a.10%
b.5%
c.1%
d.逐件取样
e.5件36.100件以下的样品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
37.100~1000件的样品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
38.多于1000件的样品,超过的部分在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
39.不足5件的样品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
40.贵重药材的样品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
x型题
1.中药鉴定常用的四种方法有
a.来源鉴定法
b.性状鉴定法
c.显微鉴定法
d.理化鉴定法
e.生物鉴定法
2.药材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应考虑的因素有
a.气候条件
b.有效成分积累
c.植物的发育阶段
d.产地
e.毒性成分的含量
3.根据药材本身的性质,易虫蛀的药材有
a.含脂肪油的药材
b.含淀粉多的药材
c.含蛋白质多的药材
d.含辛辣成分的药材
e.含糖类成分多的药材
4.中药鉴定取样的原则是
a.应有代表性
b.贵重药材抽取少量包件取小样
c.应有足够的数量
d.随机取样
e.按照四分法取样
5.原植物鉴定的主要步骤包括
a.核对文献
b.观察植物形态
c.核对标本
d.请专家协助鉴定
e.野外考察
6.《中国药典》中对中药有害物质的检查主要包括
a.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b.微量元素分析
c.重金属的检查
d.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e.细菌检查
7.中药材拉丁名的组成有
a.药用部位名(第一格)+药名(第二格)
b.中药属名
c.中药种名
d.国际通用名称
e.药材部位名
8.药材组织的解离方法包括
a.硝铬酸法
b.硫酸法
c.氢氧化钾法
d.氯酸钾法
e.盐酸法
9.中药鉴定的依据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b.《中药大词典》
c.《部颁药品标准》
d.《地方药品标准》
e.《中药辞海》
10.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
a.研究中药的加工方法
b.质量鉴定
c.品种鉴定
d.制定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e.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
11.下列药材在贮藏时易发生”走油“现象的是
a.白芍
b.当归
c.枸杞子
d.天冬
e.桃仁
12.《中国药典》规定中药中水分测定常用的方法有
a.甲苯法
b 烘干法
c.减压干燥法
d.晾晒法
e.内标法
13.用水合氯醛加热透化后制片,不可能观察到的成分有
a.淀粉粒
b.蛋白质
c.叶绿体
d.树脂
e.纤维
14.中药灰分测定的目的是
a.保证药材质量
b.防止虫蛀
c.限制中药中泥沙的含量
d.限制外来杂质的含量
e.防治霉烂
15.中药鉴定学研究的范围是
a.中药的来源
b.中药的品种鉴别
c.质量评价方法
d.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
e.本草学
16.中药加工的目的是
a.促使干燥
b.符合商品规格
c.保证药材质量
d.保证药材品种
e.便于包装储运
17.切片的方法有
a.徒手切片法
b.游走切片法
c.滑走切片法
d.石蜡切片法
e.简单切片法
18.中药性状鉴别的主要适应对象是
a.完整药材
b.注射剂
c.粉末状药材,气味明显
d.饮片
e.成分明显的药材
19.鉴定草酸钙结晶的方法有
a.加稀醋酸溶解
b.加稀醋酸不溶解,加稀盐酸溶解而无气泡产生
c.加硫酸溶液(1→2)逐渐溶解,片刻后析出针状结晶
d.加稀硫酸溶液(1→2)不溶解
e.加稀盐酸溶解,同时有气泡产生
20.中药在贮藏保管中常易发生的变质现象有
a.虫蛀
b.生霉
c.鼠害
d.变色
e.走油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1.c 2.b 3.d 4.c 5.b 6.c 7.d 8.d 9.a 10.b 11.c 12.c
13.e 14.b 15.e 16.b 17.b 18.e 19.d 20.b 21.c 22.b 23.e 24.d 25.a 26.d 27.c 28.a 29.d 30.e 31.c 32.d 33.b 34.c 35.b 36.d 37.d 38.d 39.a 40.c
b型题答案
1.b 2.a 3.c 4.e 5.d 6.d 7.c 8.b 9.a 10.a 11.b 12.a 13.e 14.d 15.c 16.e 17.b 18.c 19.d 20.a 21.b 22.d 23.c 24.d 25.e 26.b 27.a 28.d 29.e 30.c 31.e 32.b 33.a 34.c 35.d 36.e 37.b 38.c 39.d 40.d
x型题答案
1.abcd 2.bce 3.abce 4.ac 5.abc 6.acd
7.abcd 8.acd 9.ac 10.bcde 11.bcde 12.abc
13.abcd 14.acd 15.abcd 16.abce 17.cd 18.ad
19.bc 20.abde
各论第一章 概述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
(一)根及根茎类中药概述
1.根(radix)类中药的形态特征 与根茎(rhizoma)比较:没有节、节间和叶,无芽或极少数生有不定芽,鉴定材料《中药鉴定学复习资料》。
2.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根类中药性状鉴别要点 双子叶植物根类中药一般主根明显,常有分枝;少数根部细长.表面常有栓皮,有的可见皮孔,有的顶端带有根茎或茎基.断面具有形成层的环纹,中央无髓部,自中心向外有放射状的纹理。
单子叶植物根类中药一般主根不明显,多为块根.表面无栓皮,少数具有较薄的木栓化组织.断面有一圈内皮层的环纹,中央有髓部,自中心向外无放射状纹理。
3.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根类中药显微鉴别要点
(1)组织特征
双子叶植物根: 一般均有次生构造.维管束一般为无限外韧型,形成层连续成环或束间形成层不明显.一般无髓,少数有髓部(如龙胆)。
少数双子叶植物的根可形成异常构造,主要有下列2种类型:一是在不正常的位置上产生了新的形成层所进行的异常次生生长,如牛膝等.二是由于正常形成层活动不规则,在次生木质部中产生有次生韧皮部,如华山参等.包埋在次生木质部中的韧皮部,称为内涵韧皮部。
此外,亦有将双子叶植物根的异常构造分为:多环性同心环维管束,附加维管柱,内涵韧皮部和木间木栓4种类型的。
单子叶植物根: 一般均具初生构造.维管束为辐射型,无形成层.原生木质部数目一般较多,通常8~30余个,称为多原型.中心常有明显的髓。
(2)粉末特征:主要注意木栓细胞或根被细胞、石细胞、纤维(韧皮纤维、晶纤维和木纤维)、分泌组织、导管、结晶、淀粉粒或菊糖等特征.一般柔软的根类纤维和石细胞均较少见;常有分泌组织存在,如乳汁管、树脂道、油室、油管等;草酸钙结晶易察见,如人参有簇晶,葛根有方晶,牛膝有砂晶,麦冬有针晶等;淀粉粒通常较小;单子叶植物根类常可见内皮层细胞和根被细胞。
4.根茎的基本概念 根茎属于变-态茎,是植物地下茎的总称,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和鳞茎,其中以根状茎的药材为多见。
5.根茎的形态特征 一般有节、节间、鳞叶或鳞毛,有芽或芽痕,有的生有不定根。
6.根茎类中药性状鉴别要点 主要应注意观察其根茎的种类、形状、大孝颜色、表面、质地、横切面和折断面、以及气味等;其中根茎的种类和形状、表面和断面特征,对于区别来源于双子叶、单子叶和蕨类植物的药材较为重要。
根茎的形状与其种类有关,常呈圆柱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扁球形、圆锥形等.表面有节和节间,来源于单子叶植物的根茎类药材的节和节间尤为明显;节上常有退化的鳞片状或膜质状小叶、叶柄基部残余物或叶痕,有时可见幼芽或芽痕;来源于蕨类植物的根茎类药材表面常有鳞片或密生棕黄色鳞毛.根茎上面或顶端常残存地上茎基或茎痕,侧面和下面常有细长的不定根或根痕.鳞茎常呈扁平皿状,节间极短.双子叶植物根茎类中药表面常有栓皮,断面有放射状纹理,横切面中心有明显的髓部;单子叶植物根茎类中药断面可见有维管束小点散布,中心无明显的髓部。
7.根茎类中药显微鉴别要点
(1)组织特征
双子叶植物根茎:一般均具次生构造.维管束大多为无限外韧型,呈环状排列.中心有明显的髓。
少数双子叶植物根茎有异常构造,常见的有下列2种类型:一是髓部产生的异型复合维管束,异型维管束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位置常与正常维管束相反,即韧皮部在内侧,木质部在外侧,如大黄等.二是木质部内侧产生的韧皮部,称为内生韧皮部,有的在髓部的周围形成各个分离的韧皮部束;有的构成双韧型维管束,如葫芦科的药用植物等。
此外,亦有将双子叶植物根茎的异常构造分为:髓维管束,内生韧皮部和木间木栓3种类型的。
单子叶植物根茎:一般均具初生构造.维管束大多为有限外韧型,少有周木型。
蕨类植物根茎:由初生组织构成.一般具网状中柱(分体中柱环列),有的为双韧管状中柱.(2)粉末特征:主要注意石细胞、纤维(韧皮纤维、晶纤维和木纤维)、分泌组织、导管、结晶、木栓细胞或表皮细胞、淀粉粒或菊糖等特征.一般鳞茎、块茎常含较大的淀粉粒,鳞茎的鳞片表皮常可察见气孔,单子叶植物根茎较易察见环纹导管和草酸钙针晶;蕨类植物根茎可见梯纹管胞。
(二)茎木类中药概述
1.茎木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茎木类中药分为茎和木类两部分.茎(caulis)类中药,包括木本植物的藤茎和茎枝(ramulus)、茎刺(spina)、茎的翅状附属物、草本植物藤茎、茎的髓部(medulla)等。
木(lignum)类中药,指采自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的木质部部分入药的药材,通称木材.木材分边材和心材,入药多采用心材部分。
2.茎木类中药性状鉴定要点 主要应注意观察其形状、大孝粗细、表面、颜色、质地、折断面及气、味等;其中表面纹理、颜色、气味、以及必要的水试或火试等特征较为重要.如是带叶的茎枝,其叶则按鉴定叶类中药的要求进行观察。
3.茎木类中药显微鉴定要点
(1)茎类中药的组织构造:以茎入药的大部分为双子叶木本植物或草质藤本,主要应注意以下特征:表皮或周皮,皮层,中柱部分的组织排列、各种细胞的分布、细胞内含物等。
双子叶植物木质藤茎有的具异常构造,其韧皮部和木质部层状排列成数轮,如鸡血藤;有的在皮层、髓部具数个维管束,如海风藤;有的具内生韧皮部,如络石藤。
(2)木类中药的组织构造:应分别制作横切面、径向纵切面、切向纵切面等3个方向的切面.主要观察木射线的特征:横切面观察射线的宽度和长度,切向切面观察射线的宽度和高度,径向切面观察射线的高度和长度。
4.茎类中药粉末显微鉴定要点 兼有木类和皮类中药的特点.主要注意木纤维、导管、木薄壁细胞、石细胞、草酸钙晶体、木栓细胞等特征,其所含的淀粉粒通常较校
5.木类中药粉末显微鉴定要点 主要注意导管、木纤维(纤维管胞、韧型纤维、分隔纤维,或形成晶纤维)、木薄壁细胞、木射线细胞等特征,亦可见淀粉粒、草酸钙晶体、分泌组织等.木类中药的粉末中细胞组织通常全部木化。
(三)皮类中药概述
1.皮类中药的概念 皮(cortex)类中药通常是以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主要为双子叶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分入药的药材.它由内向外包括次生和初生韧皮部、皮层和周皮等部分.主要为木本植物茎干的皮,少数为枝皮或根皮。
2.皮类中药性状鉴定要点 主要应注意观察其形状、内表面、外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其中表面和断面特征、气味等对于区别药材较为重要。
(1)形状:常呈长条状、板片状、槽状或半管状、管状或筒状、单卷状、双卷筒状、复卷筒状、反曲等。
(2)外表面:一般较粗糙.通常有皮孔,部分木栓层已除去的中药较光滑。
(3)内表面:一般较外表面平滑或具粗细不等的纵向皱纹,有的显网状纹理或刻划出现油痕。
(4)折断面:描述折断面性状的术语主要有平坦、颗粒状、纤维状、层状等.有些皮类中药的断面外层较平坦或颗粒状,内层纤维状,说明纤维细胞主要存在于韧皮部,如厚朴.有的皮类中药在折断时有胶质丝状物相连,如杜仲.有些在折断时有粉尘出现,这些皮的组织较疏松,含有较多的淀粉,如白鲜皮。
(5)气味:有些皮类中药外形很相似,但其气味却完全不同.如香加皮和地骨皮等。
2.皮类中药显微鉴定要点
(1)组织特征:皮类中药的横切面组织一般可分为周皮、皮层、韧皮部3部分.周皮包括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3部分.皮层中常可见到纤维、石细胞和各种分泌组织,如油细胞、乳管、黏液细胞等,常见的细胞内含物为淀粉粒和草酸钙结晶.韧皮部包括韧皮部束和射线两部分。
(2)粉末特征:主要注意木栓细胞、筛管(或筛胞)、韧皮纤维(常形成晶纤维和嵌晶纤维)、石细胞、分泌组织、草酸钙晶体、淀粉粒等特征.其中筛管(或筛胞)是皮类中药粉末鉴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四)叶类中药概述
1.叶类中药的概念 叶(folium)类中药是以植物叶入药的药材总称,多数为成熟的叶,少数是嫩叶.叶类中药绝大多数采自双子叶植物的叶.药用部位包括单叶、复叶的小叶片、带叶的枝梢、叶柄等。
2.叶类中药性状鉴定要点 主要应注意观察其状态、类型、叶片和叶柄等特征.观察和描述时尤其要注意叶片的形状、大孝颜色、表面特征、质地、叶缘、叶端、叶基、叶脉,叶片分-裂情况,以及叶柄有无、形状、长短,平直、扭曲、槽状、鞘状或叶片状、有无托叶等特征。
3.叶类中药显微组织鉴定要点 叶的组织构造可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
(1)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特点
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
叶肉:常分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叶的上下表皮之下都有栅栏组织的称为”等面叶“,如番泻叶。
叶脉:叶脉是叶片中的维管束。
(2)单子叶植物叶片的构造特点
表皮:表皮细胞的形状比较规则.细胞壁常角质化,并含有硅质;在表皮上常有乳头状突起、刺或毛茸;上表皮有特殊的大型”运动细胞“,横切面观略呈扇形排列。
叶肉:叶肉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属于等面叶的类型。
(3)裸子植物叶片的构造特点
条形叶:表皮为1列类方形细胞,外被角质层.上下表皮均有内陷式气孔.上表皮下方有下皮纤维,常排列成断续的环.栅栏组织为1列圆柱形细胞,位于上表皮下方;海绵细胞切向延长,壁呈念珠状增厚,壁孔明显.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外方有薄壁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
针叶:以松针为例,表皮细胞1列,壁厚,外被角质层;下皮为厚壁细胞.四面均具内陷式气孔.叶肉组织不分化,有树脂道.内皮层明显.维管束外韧型,具维管束鞘。
4.叶类中药粉末鉴定要点 叶类中药粉末的显微鉴定一般应注意表皮细胞、气孔、非腺毛、腺毛、纤维、石细胞(较少见)、叶肉组织、分泌组织等。
5.叶类中药显微常数的内容及基本概念 叶类中药常见的显微常数主要有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等。
(1)栅表细胞比:栅表细胞比(palisade ratio)是指叶片的1个表皮细胞下方平均栅栏细胞数。
(2)气孔数与气孔指数:气孔数(stomatal number)是指每平方毫米叶表皮面积上的气孔数目.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是指叶单位面积上表皮细胞与气孔总数中气孔数所占的百分比。
(3)脉岛数:脉岛数(vein islet number)是指叶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即为一个脉岛)的数目。
(五)花类中药概述
1.花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花类中药的药用部位主要包括干燥的单花(flos)、花序和花的一部分.完整的花多数药用花蕾,少部分为开放的花和花序;花的一部分包括柱头(stigma)、花粉(pollen)、雄蕊(stamen)、花冠、花萼(calyx)、总苞(involucrum)、花托(receptaculum)等。
2.花类中药性状鉴定要点 主要注意下列特征: 首先注意其是单花、花序或花的一部分等药用部位.单花要注意一般特征,包括整齐或不整齐、完全或不完全、单性花还是两性花、离瓣花还是合瓣花等;特别注意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等特征.花序应注意其类别、形状、中轴、苞片、小花的数目等.花类中药多具有香气和鲜艳的颜色,其形状、大孝表面特征和质地等,亦应特别注意观察。
3.花类中药显微鉴定要点 花类中药显微鉴别方法与叶类相似.重点观察各组成部分的表面特征,如花粉粒、花粉囊内壁细胞、表皮细胞、毛茸和分泌组织等.一般应以花粉粒、花粉囊内壁细胞、毛茸为主要鉴别依据.花粉粒是花类中药显微鉴别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六)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概述
1.果实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包括果穗、完整果实和果实的一部分.完整果实有成熟和近成熟果实、幼果之分,果实的一部分包括果皮、果核、带部分果皮的果柄、果实上的宿萼、中果皮的维管束、种子等。
2.种子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药用的种子均为成熟品,包括完整的种子及假种皮、种皮、种仁、去掉子叶的胚等种子的一部分,有的种子发芽后或经发酵加工后入药。
3.果实和种子中药性状鉴定要点 果实(fructus)及种子(semen)类中药性状鉴别首先要确定是果实还是果实的一部分,注意区分果实的类型和一般特征,如成熟或未成熟,真果或假果,单果、聚合果或聚花果,浆果或柑果等.无论果实还是种子,主要应注意观察其形状、大孝颜色、表面特征、气味等;其中要特别注意其表面特征,如表面的颜色、皱纹、有无附属物等,种子的表面要注意种脐、种脊、合点、种阜、假种皮等特征.果实的外部通常有些附属物,如宿存的花被、花柱、花序或果柄等,这些特征对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鉴别亦有一定的意义。
4.果皮的组织构造特征 果皮的构造包括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3部分。
(1)外果皮:相当于叶的下表皮,通常为1列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偶有气孔。
(2)中果皮:相当于叶肉组织,通常较厚,大多由薄壁细胞组成。
(3)内果皮:相当于叶的上表皮,大多由1列薄壁细胞组成;也有为1列或多层石细胞组成;伞形科植物果实的内果皮由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相互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呈镶嵌状,称为”镶嵌细胞"。
5.种子的组织构造特征 种子的构造包括种皮、胚乳和胚。
(1)种皮:种皮通常由下列一种或数种组织组成:表皮层,栅状细胞层,油细胞层,石细胞层,营养层等。
(2)胚乳:分为外胚乳和内胚乳.外胚乳组织大多颓废,少数种子有发达的外胚乳.大多数种子具内胚乳,无胚乳种子中,也残存1~2列内胚乳细胞.个别种子外胚乳或外胚乳和种皮的折合层不规则地伸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
(3)胚:子叶通常占胚的较大部分,其构造与叶大致相似。
6.果实类中药粉末显微鉴定要点 主要观察果皮表皮碎片、中果皮薄壁细胞及纤维、石细胞、结晶、种皮、胚乳及胚的组织碎片.外果皮上可能有非腺毛、腺毛或腺鳞.注意内果皮表皮碎片、有无镶嵌状细胞等.结晶以簇晶及方晶为多见,砂晶极少见.无木栓组织、叶片碎片、花粉粒及大型导管。
7.种子类中药粉末显微鉴定要点 糊粉粒是种子类中药粉末的主要标志.糊粉粒存在于胚及胚乳薄壁组织中,一般均较细小,其形状、大小及构造通常依植物的种类而异,注意其贮藏形态。
种皮表皮碎片的表面观及断面观均可见,注意其形态特征.淀粉粒较少见.不同的种子粉末中还可能出现栅状细胞、杯状细胞、支持细胞、色素细胞、网状细胞、硅质块、纤维及分泌组织等。
(七)藻、菌、地衣类中药概述
1.藻类、菌类、地衣类中药的来源及主要特征 均来自于低等植物,它们在形态上无根、茎、叶的分化,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个体,可以分枝或不分枝;在构造上一般无组织分化,无维管束。
2.药用藻类的来源 供药用的藻类(algae)有30余种,主要来源于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
绿藻多生在淡水,极少在海水中.植物体蓝绿色.贮存的养分主要为多糖,其次是油类.细胞壁内层为纤维素,外层为果胶质,少数具有膜质鞘。
(1)红藻:绝大多数生长在海水中,多数种类呈红色至紫色.主含红藻淀粉,它是一种肝糖类多糖,通常以小颗粒状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遇碘试液呈葡萄红色至红紫蓝色.少数红藻主含可溶性的红藻糖.细胞壁内层由纤维素构成,外层为藻胶层,由红藻特有的果胶化合物(藻胶)构成。
(2)褐藻:是比较高级的藻类,绝大多数生于海水中.植物体常呈褐色.主含褐藻淀粉和甘露醇,其次含油类和少量的还原糖,细胞中常含有碘,如海带碘含量高达0.34%.细胞壁内层为纤维素,外层为胶质,由特有的果胶化合物褐藻胶构成.内部构造一般分化为表皮、皮层和髓。
3.药用菌类中药的来源及其特征 主要来自于真菌门.真菌类中药多分布在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子囊菌的主要特征是在特殊的子囊中形成子囊孢子,如冬虫夏草等.担子菌的主要特征是不形成子囊,而依靠担子形成担孢子来繁殖.药用的部分主要是它们的子实体(如马勃、灵芝等)和菌核(如猪苓、茯苓、雷丸等)。
真菌有细胞核、细胞壁大多具有几丁质成分,少数含有纤维素。
4.菌丝组织
(1)疏丝组织:是或多或少相互平行排列的长条形菌丝组织。
(2)拟薄壁组织:菌丝不呈长形,而为椭圆形或近圆形,或近于多角形。
5.菌核 是菌丝相互紧密地缠结在一起的休眠体。
6.子实体 是高等真菌在生殖时期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结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
7.子座 是容纳子实体的菌丝褥座。
8.菌类中药的化学成分 菌类中药常含多糖、氨基酸、生物碱、蛋白质、蛋白酶、甾醇和抗生素等成分.其中多糖类成分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如灵芝多糖、茯苓多糖、猪苓多糖、银耳多糖、云芝多糖等有增强免疫及抗肿瘤作用。
9.地衣的概念及其鉴别特征 地衣(lichenes)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等生物学特性.地衣中共生的真菌绝大多数为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藻类为蓝藻及绿藻。
它们的形态分为壳状、叶状和枝状.构造也不相同.叶状地衣分为上皮层、藻胞层、髓层和下皮层.上下皮层是由横向分-裂的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称为假皮层,上皮层内常含大量色素.藻细胞与菌丝,成层排列有明显界限的地衣,称为异层地衣;藻细胞与菌丝散乱分布,没有明显的界限的地衣,称为同层地衣.在异层地衣中,藻胞层之下和下皮层之上为髓层,在同层地衣中则无藻胞层和髓层的区别.一般典型的壳状地衣多缺乏皮层或只有上皮层.枝状地衣内部构造成辐射状,具有致密的外皮层、薄的藻胞层及中轴型的髓,如松萝科地衣。
10.地衣类中药的化学成分 含特有的地衣酸、地衣色素、地衣多糖、蒽醌类、地衣淀粉.最特殊的是地衣酸类,有的只存在于地衣体中.50%的地衣类含有抗菌活性物质.目前,地衣抗生素已有制剂在使用.地衣多糖有抗肿瘤作用。
(八)树脂类中药概述
1.树脂类中药的概念及其作用 树脂类(resinae)中药通常是以植物体的分泌物入药的药材总称.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抗菌、消炎及防腐等功效,常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闭经、痛经、胃腹疼痛、痈疽疖疔与疥癣湿疮等症。
2.树脂的来源 树脂多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细胞组织中,如树脂道、分泌细胞、导管或细胞间隙等.能够产生树脂的植物大多是种子植物.在植物体的根、茎、叶、种子等部位均可产生树脂.根据产生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正常代谢物和非正常代谢物。
3.树脂的采收 通常是将植物体的某些部分用刀切割后引流或直接加工处理而得到.如用刀切割树皮,使树脂从刀切割口处流出.有的植物经一次切割后,可持续数日甚至数月不断产生树脂,有的则需要经常切割才能不断流出树脂.切割的方法依植株的大小而定.在切口处收集树脂,必要时可在刀口处插竹片或其他引流物引导树脂流入接收容器中。
4.树脂的化学成分 树脂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大多数树脂是与挥发油、木脂素、树胶、有机酸等成分混合存在.其化学成分如下:
(1)树脂酸类:树脂酸(resin acids)主要是二萜酸类、三萜酸类及其衍生物类成分。
(2)树脂醇类:树脂醇(resin alcohols)是分子中具有羟基的树脂.可分为树脂醇和树脂鞣醇2类。
(3)树脂酯类:树脂酯(resin esters)是树脂醇或树脂鞣醇与芳香酸化合形成的酯类物质.芳香酸在树脂中亦有游离的形式,这些在树脂中游离的芳香酸通常被称为香脂酸, 它们大多是香树脂中的主要成分。
(4)树脂烃类:树脂烃(resenes)是一类分子结构复杂的含氧中性化合物.其化学组成可能是倍半萜烯及多萜烯的衍生物或氧化物。
5.树脂的性质 树脂大多为无定形的固体,少数为半固体甚至流体.固体表面微有光泽.质硬而脆.不溶于水,也不吸水膨胀.树脂易溶于醇、乙醚、氯仿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在碱性溶液中能部分溶解或完全溶解,在酸性溶液中不溶.固体树脂加热至一定的温度时,则软化,直至熔融,并具黏性.燃烧时有浓烟及明亮的火焰,并具有特殊气味.将树脂的乙醇溶液蒸干,则形成薄膜状物质。
6.树脂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1)单树脂:单树脂(resina)是不含或含很少挥发油及树胶的树脂.根据其所含的主要成分,又可分为酸树脂(主要成分为树脂酸,如松香)、酯树脂(主要成分为树脂酯,如枫香脂)、混合树脂(主要成分不明显)。
(2)胶树脂:胶树脂(gummi-resina)是指不含或含很少挥发油,而含有树胶的树脂。
(3)油树脂:油树脂(oleo-resina)是指不含或含很少树胶,而含有较多挥发油的树脂。
(4)油胶树脂:油胶树脂(oleo-gummi resina)是指胶树脂中含有挥发油的树脂。
(5)香树脂类:香树脂(balsamun)是指油树脂中含有较多游离芳香酸的树脂。
7.树脂类中药性状鉴定要点 主要应注意其形状、大孝颜色、表面特征、质地、破碎面、光泽、透明度、气味等特征。
8.树脂类中药理化鉴定要点 主要进行下列方面的检查:如溶解度、水分、灰分、浸出物、酸值、皂化值、碘值、香脂酸和醇不溶物、黏稠度、比旋度、折光率、硬度等。
确定树脂类的类别,一般可对其进行提取分离,将分离所得的各组分干燥后称量,即可计算其百分含量,并可进一步确定树脂的化学组成.对树脂类中药的质量控制,通常测定醇不溶物和总香脂酸等成分的含量。
(九)其他类中药概述
1.其他类中药的范围 主要包括:蕨类植物的成熟孢子,植物体与寄生昆虫形成的畸形物,植物某一或某些部位的提取加工物,植物体的分泌物,植物树脂的石化物等。
2.其他类中药性状鉴定要点 注意外观形状、大孝颜色、质地、气味、简单理化试验等.如海金沙的成熟孢子呈粉末状,显颗粒性、黄棕色、火烧产生爆鸣声。
(十)药用动物的分类
1.药用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动物分类学是一门识别动物种类、研究动物系统的科学.动物学的分类系统是以动物形态方面或解剖方面的相似程度为基础的,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所以称为自然分类系统.动物的分类是根据动物细胞的分化、胚层的形成、体腔的发展、对称的形式、体节的有无、骨骼的性质、附肢的特点及其他各器官系统的发生、发展而进行的.动物界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如门、纲、目、科、属、种,而以种为分类的基本单位。
由于现有动物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一般将它们分为33个门(有的分为30个门或28个门).其中与药用动物有关的有10个门,由低等到高等依次为: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以上自原生动物门至棘皮动物门的各门动物都没有脊索(或脊椎),故统称无脊索动物(或无脊椎动物)。
2.动物的学名 动物的学名大多数与植物一样,采用林奈首创的双名法,由2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分别表示动物学名的属名和种名,在学名之后附加定名人的姓氏,如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大连湾牡蛎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等.动物与植物命名不同之处在于种内如有不同的亚种时,则采用三名法.即有亚种时,亚种名紧接在种名的后面,如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等;如有亚属,则亚属名在属名和种名之间,并外加括号,如乌龟chinemys(geoclcmys)reevesii(gray);若属名改变,则在定名人氏外加括号,如拟海龙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bloch)、合浦珠母贝pteria martensii(dunker)等.一般不用变种、变型.学名中的属名、亚属名及定名人名的第1个拉丁字母必须大写,其余均小写。
(十一)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1.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主要包括动物的全体或某一部分(如角茸、骨骼、皮甲、贝壳、内脏器官等)、生理或病理产物、排泄物等。
2.动物类中药性状鉴定要点 由于多数动物类中药的来源及药用部位差异较大,因此,在进行性状鉴定时首先要注意动物药的类别,药用部分是动物的何种器官或部位.其次要仔细观察动物药材的形态、大孝颜色、表面特征等,如果是完整的动物体(主要为昆虫、蛇类及鱼类等),则可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动物分类学鉴定,确定其品种;昆虫类主要注意其形状、大孝虫体各部位的颜色和特征、气味等;蛇类还要注意其鳞片的特征;角类应注意其类型,角质角还是骨质角,洞角还是实角,有无骨环等;骨类应注意骨的解剖面特点;分泌物类应注意其气味、颜色;排泄物主要注意其形态和大小;贝壳类应注意其形状、大孝外表面的纹理颜色。
3.动物类中药显微鉴定要点
(1)组织特征:主要观察肌肉(根据肌肉组织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横纹饥平滑肌及心肌3大类)、骨组织(分为密质骨与松质骨2种)、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毛(发)、角等特征。
(2)粉末特征:主要注意横纹饥骨组织、皮肤、毛发、角的特征,注意观察角碎片的横断面特征,区别骨质角还是角质角,有无同心纹理或波状纹理及色素颗粒等。
4.扫描电镜的应用范围 扫描电镜对于某些动物药材的鉴别具有可靠意义.如金钱白花蛇背鳞的扫描电镜特征为表面密布横向波状排列的刺状纹饰,尖端指向基部,每个刺状饰纹有明显的3条纵沟;蕲蛇的背鳞表面为密布乳头状突起,端窝处不明显,乳头表面有多数孔洞,有时孔洞间有浅沟相通,呈蜂窝状结构。
(十二)矿物类中药概述
1.矿物及矿物药的概念 矿物(mineral)是由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天然单质及其化合物,除少数是自然元素以外,绝大多数是自然化合物,大部分是固体,也有的是液体,如水银(hg)。
2.矿物药的药用部位 矿物药分为原矿物药(自然界采集的天然药物)、以矿物为原料的加工品、动物或动物骨骼的化石。
3.矿物类中药性状鉴定要点 首先应根据矿物的一般性质进行鉴定,注意外形、颜色、硬度、相对密度、光泽、解理、断口、条痕、质地,还应注意其有无磁性及气味等.粉末状的药材,应仔细观察样品的颜色、质地、气味,有时亦需要核对矿物标本。
4.矿物类中药显微鉴定要点 矿物的显微鉴别适用于矿物的磨片、细粒集合体的矿物药以及矿物粉末.透明的矿物利用透射偏光显微镜(简称偏光显微镜),不透明的矿物利用反射偏光显微镜鉴定,主要观察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性的正负、折射率和必要的物理常数.折射率常用来鉴定透明矿物,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常数.这两种显微镜都要求矿物磨片后才能观察。
5.矿物磨片的制法 薄片是将标本在切片机切下一小块(大小一般为 2 cm*2 cm;药材薄片多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加大),先把一面磨平,用加拿大树胶把这一平面粘在载玻片(大小为25 mm *42mm或更大,厚为 0.1~0.2mm)上;再磨另一面,磨到厚约0.03mm为止.用加拿大树胶把盖玻片(大小为15 mm*15 mm ~20mm*20mm或更大,厚为0.1~0.2mm)粘在它的表面.因此,薄片是由很薄的矿物药切片、载玻片与盖玻片组成的.矿物切片的顶部和底部都涂有加拿大树胶。
6.矿物类中药在单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 在单偏光镜下,观测的是矿物的某些外表特征,如形态、解理、颜色、多色性、贝克线(becke line)、突起、糙面等。
(1)多色性:一轴晶具有对应于ne和no振动方向的两种颜色,二轴晶具有对应于ng、nm和np振动方向的三种颜色,这种性质称为多色性。
(2)贝克线:在矿物药与树胶接界处,将光圈缩小,视域照明变暗,此时在矿物药边缘附近,可见到一条明亮的细线,升降镜筒,亮线发生移动,这条较亮的细线,称为贝克线。
7.矿物类中药在正交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 同时用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2个偏光镜,可观测到消光(视域内矿物呈现黑暗)及消光位、干涉色及色级、双晶特征等。
(1)消光位:非均质(anisotropic)矿物药薄片在正交偏光镜下呈现黑暗现象,称为消光现象;如旋转物台360℃,视域内出现四次黑暗,即有四次消光现象.矿片在消光时所处的位置,称为消光位。
(2)干涉色:当自然光透射在正交偏光镜间非均质矿物药切面所呈现的颜色,称干涉色.干涉色不是矿物药原有的颜色,而是由于自然光通过矿物薄片时产生的双折射,2个偏正光波之间发生一定光程差,通过上偏光镜时,两光波在同一平面内振动而互相干涉所致。
二、要求了解的内容
(一)动物类中药的应用与研究概况
1.动物类中药的历史 历代本草共计载有动物药600余种.《神农本草经》载有动物药65种,《新修本草》载有128种,《本草纲目》载有461种,《本草纲目拾遗》载有160种.近年来,动物药的种类增长很快,据1995年出版的《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一书记载,我国现有药用动物1574种,分属414科.据最新统计,我国现有药用动物约1850种。
2.动物类中药的养殖与生产 据不完全统计,现已人工养殖的动物药材有30种左右,其中很多都已成为商品药材的重要来源.如人工养麝、活体取香;鹿的驯化和鹿茸的生产;河蚌的人工育珠;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全蝎、刺猬、复齿鼯鼠等的养殖;养熊人工引流胆汁等.近年来又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培植牛黄的工作,由手术育黄发展到用注射法牛体培育牛黄。
3.动物类中药的化学成分 由于某些动物药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有的常与人体中某些物质相似,因而可直接用于改善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近年来陆续从药用动物中发现了一些疗效显著的物质,如蝮蛇毒中的抗栓酶、蟾酥中的脂蟾毒配基(蟾力苏)兼有升压、强心、兴奋呼吸作用,已用于呼吸、循环衰竭和失血性低血压休克;甲壳质,可作为药物的良好载体,并有降低胆固醇、降血脂作用;鹿茸中多胺类化合物是刺激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有效成分;地龙的解热作用与其游离氨基酸含量成正比;中华大蟾蜍的糖蛋白具有强心、利尿作用;乌贼墨主要成分黑色素蛋白是吲哚-5,6-醌与2-羧基-吲哚-5,6-醌(4∶1)的共聚物,有止血作用等等。
以下是几类比较常见的动物药活性成分:
(1)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包括蛋白质、动物毒肽、酶及糖蛋白,如蛇毒、蜂毒、水蛭素等。
(2)生物碱类:如乌贼墨的主要成分黑色素蛋白中的黑色素、地龙中的次黄嘌呤、麝香中的麝香吡啶等。
(3)甾体化合物: 这类成分在动物界中广泛存在,具有生物活性的较多,如性激素、胆汁酸、蟾毒、蜕皮激素及甾体皂苷等。
(4)酮类和酸类:如麝香中的麝香酮、广地龙中的琥珀酸、蜂王浆中的王浆酸等。
4.海洋动物药类 海洋动物药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抗真菌、抗病毒作用,并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确切疗效.如从棘皮动物的刺参中分离出的刺参黏多糖(sjamp),经十多年的临床证明,具有抗凝血、抗肿瘤、抗氧化作用;海参的活性成分除黏多糖外,主要是海参皂苷类,如海参素等均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特别是抗肿瘤和抗真菌活性.5.开发和扩大动物药资源的途径
(1)从丰富的动物资源中开发资源。
(2)从动物亲缘关系和相同的药用部位中开发资源.6.濒危动物类中药资源保护的措施
(1)加强相关基础学科的研究,全力提高濒危药用动物的种群数量。
(2)利用现代先进的生物技术等手段,研究濒危动物的繁殖及个体更新等问题。
(3)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现状,合理开发利用这部分有限资源。
(二)矿物类中药的性质与分类
1.矿物的特性
(1)晶体:自然界的绝大部分矿物是由晶体(crystal)组成.凡是组成物质的质点呈规律排列者为晶体,反之为非晶体。
(2)透明度: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称为透明度.按矿物磨至0.03mm标准厚度时比较其透明度,分为3类:①透明矿物,能容许绝大部分光线通过,隔着它可以清晰地透视另一物体,如无色水晶、云母等;②半透明矿物,能通过一部分光线,隔着它不能看清另一物体,如辰砂、雄黄等;③不透明矿物,光线几乎完全不能通过,即使是在边缘部分或薄片,也不透光,如赭石、滑石等。
(3)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均匀吸收或选择吸收所表现的性质.分为本色、外色和假色。
(4)条痕(streak):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过后所留下的粉末痕迹,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色。
(5)矿物的光泽:光泽(luster)是矿物表面对于投射光线的反射能力的强弱,即光泽的强度.矿物单体的光滑平面的光泽由强至弱分为:金属光泽(如自然铜等)、半金属光泽(如磁石等),金刚光泽(如朱砂等)、玻璃光泽(如硼砂等)。
(6)硬度:硬度系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力、研磨)的能力.不同矿物有不同的硬度.一般采用莫氏硬度计来确定矿物的相对硬度.它是以一种矿物与另一种矿物相互刻划,比较矿物硬度相对高低的方法,莫氏硬度计(moh's hardness)是由10种不同的矿物组成,按其硬度由小到大分为10级,前面的矿物可以被后面的矿物刻划,但它们之间的等级是极不均衡的,不是成倍数和成比例的关系.这10个矿物的硬度级数和以压入法测得这10个矿物的绝对硬度(kg/mm2)。
(7)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所裂成的平面称为解理面.如云母可极完全解理,方解石可完全解理,而石英实际上没有解理。
(8)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结晶方向断裂,断裂面是不规则和不平整的,这种断裂面称为断口.非晶质矿物也可产生断口。
(9)延展性和脆性:当矿物受到外力拉引时,能发生形变而变成细丝或在受外力锤击时能形成薄片的性质称为延展性,金属矿物均具有延展性。
其边缘不呈扁平状,而破碎呈粉末状的性质,称为脆性,非金属矿物药大多具有脆性。
(10)弹性和挠性:弹性是指片状矿物药受到外力能弯曲而不断裂,外力解除后,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如云母片;如外力解除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称挠性,如金精石。
(11)磁性:指矿物可以被磁铁或电磁铁吸引或其本身能够吸引物体的性质.有极少数矿物具有显著的磁性.如磁铁矿等.矿物的磁性与其化学成分中含有磁性元素fe、co、ni、mn、cr等有关。
(12)吸湿性:少数矿物药材具有吸水分的能力,它可以粘吸舌头,称吸湿性.如龙骨、龙齿、软滑石(高岭石)等。
2.矿物类中药的分类 矿物类中药的分类是以矿物中所含主要的或含量最多的某种化合物为根据进行分类。
矿物学上的分类,通常是根据其阴离子的种类进行分类,例如硫化物类的雄黄、朱砂;氧化物类的磁石、赭石;卤化物类的轻粉;碳酸盐类的炉甘石;硫酸盐类的石膏、芒硝等。
从药学观点来看,是以阳离子为依据进行分类,因为阳离子通常对药效起重要的作用.如汞化合物类的朱砂、轻粉、红粉等;铁化合物类的自然铜、赭石、磁石等;铅化合物类的密陀僧、铅丹等;铜化合物类的胆矾、铜绿等;铝化合物类的白矾、赤石脂等;砷化合物类的雄黄、雌黄、信石等;矽化合物类的白石英、浮石、青礞石等;镁化合物类的滑石等;钙化合物类的石膏、寒水石、龙骨等;钠化合物类的芒硝、硼砂、大青盐等及其他类的炉甘石、硫黄、硝石等。
习题集与答案
一、应试习题集
a型题
1.某药材来源于一种药用植物的地下部分,该植物地下部分呈圆柱形,节间明显,节上有退化的鳞片,断面有环纹和散在的筋脉点.该药材是
a.单子叶植物根
b.单子叶植物根茎
c.双子叶植物根
d.双子叶植物根茎
e.蕨类植物根茎
2.一般双子叶植物根的正常组织构造应为
a.无限外韧型维管束
b.有限外韧型维管束
c.辐射状维管束
d.分体中柱
e.周木型维管束
3.石菖蒲的显微组织构造属于
a.单子叶植物根茎的组织特点
b.单子叶植物根的组织特点
c.双子叶植物根的组织特点
d.双子叶植物根茎的组织特点
e.蕨类植物根茎的组织特点
4.人参的显微组织构造属于
a.单子叶植物根茎的组织特点
b.单子叶植物根的组织特点
c.双子叶植物根的组织特点
d.双子叶植物根茎的组织特点
e.蕨类植物根茎的组织特点
5.黄连的显微组织构造属于
a.单子叶植物根茎的组织特点
b.单子叶植物根的组织特点
c.双子叶植物根的组织特点
d.双子叶植物根茎的组织特点
e.蕨类植物根茎的组织特点
6.绵马贯众的显微组织构造属于
a.单子叶植物根茎的组织特点
b.单子叶植物根的组织特点
c.双子叶植物根的组织特点
d.双子叶植物根茎的组织特点
e.蕨类植物根茎的组织特点
7.解离木类药材组织常用的试剂是
a.5%koh溶液
b.20%koh溶液
c.10%硝酸溶液
d.硝铬酸溶液
e.20%硝酸溶液
8.皮类药材通常是指来源于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茎、枝和根的a.木栓形成层以外的部分
b.形成层以外的部分
c.周皮部分
d.皮层以外的部分
e.落皮层部分
9.皮类药材粉末中不应该检出的特征是
a.导管
b.筛管
c.石细胞
d.射线细胞
e.纤维束
10.测定叶类药材气孔指数等显微常数主要用于区别
a.不同科植物
b.不同属植物
c.不同种植物
d.不同生长期的同种植物
e.不同产地的同种植物
11.侧柏叶的药用部位是
a.单叶
b.复叶
c.嫩枝梢及叶
d.枝梢
e.鳞叶
12.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称为
a.栅栏组织
b.脉岛
c.叶肉组织
d.气孔组织
e.海绵组织
13.栅表细胞比是指
a.一个表皮细胞下的栅栏细胞数目
b.十个表皮细胞下的栅栏细胞数目
c.单位面积下栅栏细胞数目
d.栅栏细胞上的表皮细胞数目
e.十个栅栏细胞所包含的表皮细胞数目
14.显微观察中如见有糊粉粒存在即可判断有
根类药材
叶类药材
种子类药材
花类药材
e.树脂类药材
15.确定种子类粉末中药的主要标志是
a.多糖颗粒
b.淀粉粒
c.糊粉粒
d.脂肪油滴
e.钟乳体
b型题
a.糊粉粒
b.纤维管胞
c.菌丝
d.花粉粒
e.木栓细胞
1.皮类粉末药材应该检出的显微特征是
2.花类粉末药材应该检出的显微特征是
3.木类粉末药材应该检出的显微特征是
4.菌类和地衣类粉末药材应该检出的显微特征是
5.种子类粉末药材应该检出的显微特征是
a.异常维管束
b.有限型维管束
c.网状中柱
d.年轮
e.骨组织
6.茎木类中药的显微特征是
7.角类中药的显微特征是
8.草本双子叶植物根茎类中药的显微特征是
9.草本单子叶植物根类中药的显微特征是
10.蕨类植物根茎类中药的显微特征是
a.不含或少含挥发油及树胶的树脂是
b.不含或含很少挥发油,而含有树胶的树脂是
c.不含或含很少树胶,而含有较多挥发油的树脂是
d.胶树脂中含有挥发油的树脂是
e.油树脂中含有较多游离芳香酸的树脂是
11.油树脂
12.香树脂
13.单树脂
14.油胶树脂
15.胶树脂
a.表面具有明显的环节的可能是
b.表面具有彩光的可能是
c.表面具有总苞的可能是
d.表面具有鳞毛的可能是
e.表面具有落皮层可能是
16.皮类中药
17.蕨类植物根茎类中药
18.花类中药
19.根茎类中药
20.贝壳类中药
x型题
1.叶类中药显微鉴别主要特征是
a.气孔和毛茸
b.中脉
c.叶柄
d.表皮(表面观)
e.叶肉
2.在皮类中药的粉末中,一般不应该有的特征是
a.分泌组织
b.石细胞
c.导管、管胞
d.木纤维
e.淀粉粒
3.进行木类中药的组织鉴别时,通常应做
a.横切面
b.径向纵切面
c.切向纵切面
d.解离组织法
e.表面制片
4.叶类中药显微常数测定的项目包括
a.腺毛和非腺毛的数量
b.气孔指数
c.栅表细胞比
d.脉岛数
e.气孔类型
5.种子类药材粉末的显微鉴别特征均可观察到
a.糊粉粒
b.种皮细胞
c.脂肪油滴
d.淀粉粒
e.色素颗粒
6.花类中药的药用部位通常包括
a.完整的花
b.雄蕊
c.完整的花序
d.干燥成熟的孢子
e.花的某一部分
7.树脂类中药按化学成分分类
a.单树脂类
b.胶树脂类
c.油胶树脂
d.油树脂
e.香树脂
8.茎类中药的药用部位包括
a.茎枝
b.茎藤
c.茎叶
d.茎刺
e.茎的髓部
9.观察木类中药的组织构造时,应注意观察各切面的哪些特征
a.石细胞群
b.木射线
c.韧皮部
d.导管
e.木纤维
10.皮类中药包括
a.次生韧皮部
b.木质部
c.周皮
d.皮层
e.初生韧皮部
11.树脂类中药,一般可溶于
a.乙醇
b.醋酸乙酯
c.氯仿
d.乙醚
e.水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1.b 2.a 3.a 4.c 5.d 6.e 7.d 8.b 9.a 10.c 11.c 12.b 13.a 14.c 15.c
b型题答案
1.e 2.d 3.b 4.c 5.a 6.d 7.e 8.a 9.b 10.c 11.c 12.e 13.a 14.d 15.b 16.e 17.d 18.c 19.a 20.b
x型题答案
1.bde 2.cd 3.abc 4.bcd 5.abc 6.abce 7.abcde 8.abde 9.bde 10.acde 11.abcd
第二篇: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多年来一直被学生认为是一门由许多概念编织而成的、枯燥死板的、死记硬背的学科。每一种药千篇一律地罗列各项内容,特别是执业药师的教材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图像,所以很抽象,容易造成记忆混乱。在学习中,环球网校给大家以下四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全面复习,重点记忆
大家在学习精讲班的课时,每一讲都要仔细弄懂,重要的内容要随时记忆。学到后面,要注意比较相似药物、同类、同科药物的异同点,帮助记忆。在复习时,最好先复习重点药材。先看重点药材包括哪几项内容,在每项内容中找出主要特征;然后再复习熟悉药材和了解药材就显得比较容易了。因为后两类药材中有很多药材与重点掌握药材是同科或同属植物,在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上都有相同之处;如果把重点药材特征掌握好了,再找出与后两部分药材的异同点,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实物和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教材,没有图片,只有文字介绍,使中药鉴定学变的抽象,所说的鉴别特点看不见,不容易记忆。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结合工作实际,找一些典型的药材标本,或在书上,网上找一些相关的药材图片,结合性状、显微鉴别特点描述,增加感性认识,提高记忆效率。
3、抓住经验术语
经验术语可以说是《中药鉴定学》的一大特色。这些传统的经验术语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在学习中,要把经验术语与药材性状特征有机的联系起来。如:松贝的“怀中抱月”、大黄的“星点”、天麻的“鹦哥嘴”、何首乌的“云锦花纹”等等,这些经验术语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把药材的性状特征传神的表达出来了。这些经验术语一方面加深了大家对药材性状的理解,另外也方便了对药材的记忆。
4、比较、归纳、总结
在学习后期和复习过程中,注意利用比较、总结归纳的方法,一是可以扩大知识面,二是还可以提高考试成绩。例如:在学过的中药中,大黄、何首乌、牛膝、川牛膝和商陆这几个药都有异常构造,有什么相同点和异同点?五加科植物含油树脂道,桔梗科的植物含乳管、菊糖等,通过比较归纳,增强记忆。
第三篇: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 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研分对象是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我国仅本草著作中记载的药物就有近3000种,它是现今中药科学继承和发扬的基矗现今中药品种约有13000种,在中药鉴定中,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品种一错,全盘皆否。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历史等 诸 多原因,使中药材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幅员辽阔,物种繁多,同一种中药各地使用的品种不同,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中药名称,造成品种混乱。如贯众,全国以贯众之名药用植物有11科、18属、58种之多。而人参在历代有多达30余种别名。
2、本草记载不详,造成后世品种混乱。如《本草经集注》载:“白头翁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故以为名。”所以从古到今就有多种根部有白毛茸的植物混作白头翁,这就造成了白头翁药材来源达20种以上,分属于毛茛科、蔷薇科、石竹科、菊科等不同科的植物。
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如始载于《名医别录》的白附子历代本草均为毛莨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而近代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用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根作白附子用,两者疗效不同,如何变迁的,尚待深入研究。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的常用中药不少来源于2个、3个、4个、5个甚至6个种(如石决明),有的中医药甚至来源于不同科(如小通草等)或同科不同属(如老鹳草、水蛭等)的数种动、植物,造成中药质量控制困难,鉴定材料《中药鉴定学》。
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
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如《中国药典》已分别将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作为金钱草,豆科植物广金钱草作广金钱草,唇形科植物活血丹作广金钱草收载。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如考证阿胶的原料在唐代以前主要是牛皮,宋代、明代是牛皮、驴皮并用,清代以后用驴皮,至今沿用驴皮。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有利于医方的发掘与继承,为新药研究提供依据。例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从研究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疟病方,再经过青蒿历代所用品种的考证,结合科学试验取得成果。
4、对一些道地药材的品种考证,查考地方志,常能提供一些历代本草未能记载的资料,解决在品种考证中的某些关键问题。如罗汉果,遍查历代本草均无记载,最后从清代《临桂县志》、《永宁州志》查到不仅有罗汉果之名,还有其形态、性味、效用记载,这为罗汉果的药用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再如在考证鸡血藤膏时,就查考了去南的《顺宁府志》和《云南通志》等。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当今有很多野生物、植物还不知道它们的用途,一旦《本草纲目》等本草上收载的药物都能考证清楚,根据植物亲源关系的线索,对药物新品种的开发利用,将会有所帮助。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如虎掌与天南星,经研究并非一物,虎掌实为掌叶半夏的块茎,纠正了《本草纲目》中将天南星并在虎掌之下,视二者为同一物的错误。
总之,中药品种的的考证与整理工作对澄清中药品种混乱,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从源头上保证中药质量,达到品种正确,质量优良、稳定、可控,以及继承与发掘祖国医药学遗产,开发新药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二、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中药。中药品种不真或质量低劣,会造成科研成果、药品生产和临床疗效的失败,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误病害人,对此,李时珍早就有“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的名言。
第四篇: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章
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各举3例说明。传统的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如米泔水制苍术:麸炒枳实;煨木香。
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白芍切片;当归和甘草分根梢入药;莲子分莲子肉和莲子心。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升提的酒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同相反为制”)
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紫河车酒炙,乳香和没药醋,矫味矫臭。而且紫河车酒制增加了辛温之性味,温肾壮阳之力更强;乳香、没药增加了酸味,更专入肝经。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卒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何首乌黑豆汁拌煮后,味转甘而性转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 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 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 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
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
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第二章、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⑪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⑫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⑬增强药物疗效。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
⑭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⑮改变药物作用等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醋制入肝,如柴胡、香附醋炙引药入肝;盐制入肾,如小茴香、砂仁盐制引药入肾。
⑯便于调剂和制剂。体长的药材—紫苏、藿香;个大的药材—葛根、乌药;质地坚硬的药材—羚羊角、珍珠、磁石、自然铜、龟甲、鳖甲。
⑰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药材常见杂质或非药用部位:根及根茎类—泥沙、杂药、芦头、木心、毛茸等;树皮类—苔藓、栓皮;矿石类—泥土、沙石。⑱利于服用。清炒—鸡内金;麸炒—僵蚕;酒炙—乌梢蛇
第三章
八、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及具体内容。
(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监搏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煞曝露 炮:即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现代的“炮”即用炒法。监: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之意。
搏:是以火烧物,使之干燥爆裂。此法常用于具有硬壳果实类药材的炮制。炙:即药物加液体辅料后,用文火炒干,或边炒边加液体辅料,直至炒干。煨:即将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缓慢令熟的意思。
炒:同“炒”法,将药放入容器内置于火上加热,使之达到所需的程度。煅:将药物在火上煅烧的方法。
炼:是指将药物长时间用火烧制,其含义比较广泛,如炼丹、炼蜜。
制:为制药物之偏性,使之就范的泛称。度:炙度量药物大小、长短、厚薄、范围等。飞:指“研飞”或“水飞”。伏:一般指的是“伏火”,即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的烧制,达到一定的要求。
镑:是利用一只多刃的刀具,将坚韧的药物刮削成极薄的片,以利调剂和制剂。摋:打击、切割之意,使药材碎碎。煞:即晒。
曝:指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
露:指药物不加遮盖地日夜曝露之,即所谓“日晒夜露”。(2)三类分类法:火制、水制、水火共制。(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净制、切制、炮炙。(《中国药典》
(3)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4)药用部位分类法:
宋代《局方》把炮制依据药物来源属性的金、石、草、木、水、火、果分类。(5)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中药常用的炮制辅料,各种炮制辅料的作用及炮制作用,适用于炮制哪些药物。(1)液体辅料
①酒。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矫味矫臭作用。适用于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白花蛇、乌梢蛇。
②醋。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解毒,矫味矫臭。适用于延胡索、甘遂、商陆、大戟、芫花、莪术、香附、柴胡。
③蜂蜜。作用:调和药性。炮制作用:增强疗效,缓和药性,解毒,矫味矫臭。适用于甘草、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枇杷叶、款冬花、百合、桂枝。
④食盐水。作用: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矫味。炮制作用:引药入肾,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适用于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车前子、砂仁、菟丝子。
⑤生姜汁。作用: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寒性,增强疗效。适用于厚朴、竹茹、草果、半夏、黄连。
⑥甘草汁。作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炮制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适用于远志、半夏、吴茱萸。
⑦黑豆汁。作用: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滋补肝肾。炮制作用:增效,解毒。适用于何首乌。
⑧米泔水。作用:益气,除烦,止渴,解毒。炮制作用:清热凉血,利尿和中,吸附油脂。适用于苍术、白术。
⑨胆汁。作用: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燥性,增强疗效。适用于胆南星。
⑩麻油。作用:清热,润燥,生肌。炮制作用:酥脆体质,降低毒性。适用于马钱子、地龙。(2)固体辅料
①稻米。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炮制作用:增效降毒。适用于党参、斑蝥、红娘子。
②麦麸。作用:和中益脾。炮制作用:增效,缓和燥性,消除腥臭气味,附加判断指征。适用
于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白术。
③白矾。作用:解毒,祛痰杀虫,收敛燥湿,防腐。炮制作用:降低毒性,防腐烂,增强疗效。适用于半夏、天南星。
④豆腐。作用: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炮制作用:降毒,吸附,去除污垢。适用于藤黄、珍珠、硫黄。
⑤土。作用: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炮制作用:增效,降低刺激性,吸附,中间传热体。适用于白术、当归、山药。
⑥蛤粉。作用清热,利湿,化痰,软坚。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适用于阿胶。
⑦滑石粉。作用:利尿,清热,解暑。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适用于刺猬皮、鱼嘌胶。
⑧河砂。作用: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适用于穿山甲、骨碎补、狗脊、龟甲、鳖甲、马钱子。
⑨朱砂。作用:镇惊,安神,解毒。炮制作用:适用于麦冬、茯苓、茯神、远志。
第四章
简述中药净选加工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药物在切制、炮炙、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霉败品、虫蛀品、灰屑等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称之净选加工。净选加工分清除杂质、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及其他加工。
清除杂质——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挑选、帅选、风选和水选等。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
去残根:常用于荆芥、麻黄、黄连、茵陈、益母草等 去根去茎
去残茎:常用于龙胆、丹参、白薇、威灵仙、续断、秦艽、柴胡、广豆根等 去枝梗:常用于五味子、花椒、辛夷、女贞子、桑寄生、栀子、桑螵蛸等 去皮壳:如厚朴、益智、草果、苦杏仁、知母等
去毛:根茎类药材——知母、香附、骨碎补(敞口锅以砂烫法烫至鼓起、毛焦)叶类药材——枇杷叶、石韦(用棕刷刷除绒毛)果实类药材——金樱子(用手工工具挖净毛壳)
其他类药材——鹿茸(先用瓷片或玻璃片基本刮净后,可燎去余毛)去心:地骨皮、五加皮、白鲜皮、连翘 去核:乌梅、山楂、山茱萸 去芦:先多主张不去芦
去瓢:枳实、枳壳、青皮、木瓜、罂粟壳 去头尾、皮骨、足翅:乌梢蛇、蕲蛇、蛤蚧 去残肉:龟甲、鳖甲、豹骨、猫骨等 去杂质及霉败品
第五章(咯)
中药饮片的含义(广义与狭义)。
广义而言,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狭义而言,十二、中药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淋法、洗法、泡法、漂法、润法
十三、简述中药饮片的类型。
(1)极薄片:片厚0.5mm一下,如羚羊角(2)薄片:片厚1~2mm,如白芍(3)厚片:片厚2~4mm,如山药
(4)斜片:片厚2~4mm。分瓜子片,斜度小,如桂枝;马蹄片,斜度稍大而体粗,如山药;柳叶片,斜度大而细,如甘草、黄芪。(5)直片(顺片):片厚2~4mm,如何首乌
(6)丝:分细丝,长2~3mm,如黄柏;宽丝,长5~10mm,如荷叶(7)段(节、诅):长10~15mm,如牛膝、党参(8)块:长8~12mm,如阿胶
十八、火候的含义。
广义而言,火候是指火苗的大小和药物受热后的性状特征。狭义而言,火候指火力。
第六章
十、简述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及分类,各种炮制方法的炮制目的,基本操作方法及适用的药物。
炒法
1、炒法: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步骤:放锅(平放或斜放)——热锅——投药(适宜)——翻炒(均匀)——出锅(迅速)
一、清炒法
目的:增强疗效——如炒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焦麦芽、焦山楂等。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莱菔子、瓜蒌仁、苍耳子等。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牵牛子等。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大蓟、荆芥、牡丹皮等。
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苦杏仁等。有些药物炒制后还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1、炒黄: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或爆花、或溢出香气等的方法。
2、炒焦: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
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多为黄或深黄色),并有焦香气。
3、炒炭: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棕黄色或棕褐色。
补:师问——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炒与否,可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清炒法有根据加热程度不同分为炒焦、炒黄和炒炭。加辅料炒根据所加辅料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滑石粉炒、蛤蚧粉炒、砂炒等法。
二、加辅料炒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同时,某些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炒后的饮片色泽一致,外观质量好。
1、麸炒(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目的:增强疗效——如山药、白术等。缓和药性——如枳实、苍术等。矫臭矫味——如僵蚕等。
操作方法:先用中火或武火將锅烧热,再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至起烟时投入药物,快速均匀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2、米炒(每100kg药物,用米20kg,最好湿米)目的: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矫正不良气味,如昆虫类药物。操作方法:(1)先將锅烧热,加入定量的米,用中火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拌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2)先將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炒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要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3)米与药物同时下锅。
(4)米与药物同时下锅,加盖熏。
3、土炒(每100kg药物,用土粉20~25kg。可用灶心土、或黄土、赤石脂等)
目的:灶心土味辛性温,能温中燥湿,止呕,止泻。故常用来炮制健脾止泻的药物,如山药等。操作方法:將灶心土研成细粉,置于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4、砂炒(砂的用量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
目的: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如狗脊、穿山甲等。降低毒性,如马钱子等。便于去毛,如骨碎补等。
矫臭矫味,如鸡内金、脐带等。
操作方法:取制过的砂放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药物,不断用砂掩埋、翻动,至
质地酥脆或鼓起,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取出,筛去砂,放凉。或趁热投入醋中略浸,取出干燥即得。
5、蛤粉炒(每100kg药物,用蛤粉30~50kg。适于炒制胶类药物。)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调剂和制剂。降低药物的滋腻性,矫正不良气味。可增强药物的疗效。
操作方法:將研细过筛后的蛤粉置热锅内,中火加热至蛤粉滑利易翻动时减小火力,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沿锅底轻翻烫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6、滑石粉炒(每100kg药物,用滑石粉40~50kg)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黄狗肾等。降低药物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等。
操作方法:將滑石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翻动,至药物酥脆或鼓起或颜色加深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第七章
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成为炙法。
1、酒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也有用白酒的。)目的: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等。矫臭去味,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操作方法:(1).先拌酒后炒药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置器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此法适用于质地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川芎、白芍等。(2).先炒药后加酒 先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加热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洒一定量的酒炒干,取出晾凉。此法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
酒炙法的操作方法,一般多采用第一种方法,因第二种方法不易使酒渗入药物内部,;加热翻炒时,酒易迅速被挥发,所发一般少用,只有个别药物用此法。
2、醋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目的: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柴胡等。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的作用,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矫臭矫味,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等。操作方法:(1).先拌醋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摊凉或晾干,筛去碎屑。此法能使醋渗入药物内部,一般需醋炙的药物均可采用此法。如甘遂、商陆、柴胡、三棱、芫花等。
(2).先炒药后加醋先将净选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表面熔化发亮(树脂类),或炒至表面颜色改变,有腥气溢出时,喷洒一定量米醋,炒至微干,出锅后继续翻动,摊开晾干。此法多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药物。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醋炙法常用的是米醋,以存放陈久者为好。
3、盐炙法(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水的用量一般以食盐的4~5倍为宜)目的:引药下行,增强疗效——一般补肾药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盐炙后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车前子等药,盐炙后可增强泄热利尿的作用。益智仁等药,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等药,用盐炙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操作方法:(1).先拌盐水后炒将食盐加适量清水溶化,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2).先炒药后加盐水先将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到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晾凉。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均用此法。
4、姜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姜炙竹茹则可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
2.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厚朴对咽喉有一定的刺听话性,姜炙可缓和其刺激性,并增强温中化湿除胀的功效。操作方法:
将药物与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或者将药物与姜汁拌匀,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
【附】姜汤煮:将鲜姜切片煎汤,加入药物煮2小时,待姜汁基本被吸尽,取出,进行切片,干燥。
生姜的用量一般为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于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姜汁的制备方法:(1).捣汁将生姜洗净宜容器内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再压榨取汁,如此反复2~3次,合并姜汁,备用。(2).煮汁取净生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过滤,残渣再加水煮,又过滤,合并两次滤液,知当浓缩,取出备用。
5、蜜炙法(炼蜜的含水量控制在10%~13%为宜,通常每100kg药物,用炼蜜30kg,炒至不粘手)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如百部、冬花、紫菀、枇杷叶等药,蜜炙后均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故有“蜜炙甘缓而润肺”之说。
2.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如黄芪、甘草、党参等药,蜜炙能起协同作用,增强其补中益气的功效。3.缓和药性如麻黄发汗作用较猛,蜜炙后能缓解其发汗力,并可增强其止咳平喘的功效。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如马兜铃,其味苦劣,对胃有一定刺激性。蜜炙除能增强其本身的止咳作用外,还能矫味,以免引起呕吐。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衡释,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2.先炒药后加蜜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再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一般药物都用第一种方法炮制。但有的药物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这时就应采用第二种方法处理,先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质地略变酥脆,则蜜就较易被吸收。
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通常为药物每100kg,用炼蜜25kg。
6、油炙法(油炙法所用的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两类。常用的有麻油-芝麻油、羊脂油。此外,菜油、酥油亦可采用。)油炙目的
1.增强疗效如淫羊霍,用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2.利于粉碎如豹骨、三
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能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油炙的操作方法
油炙通常有三种操作方法,即油炒、油炸和油脂涂酥烘烤。
1.油炒先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然后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洗净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
2.油炸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
3.油脂涂酥烘烤动物骨类药物可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渗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其他药物可直接涂油烘烤至酥脆。
第八章
蒸煮燀法
1、蒸
加辅料蒸制时间较长,主要在于改变药物性味,产生新的功能,扩大临床适用范围,如酒蒸地黄、大黄,黑豆汁蒸何首乌;亦可增强疗效,如酒蒸肉苁蓉、黄精、山茱萸、女贞子、五味子,醋蒸五味子。
清蒸时间较短,其目的是软化药材,便于切制或使药物便于保存,如清蒸木瓜、天麻、桑螵蛸、黄芩、人参等。
操作方法:将待蒸的药物洗涤干净,并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适当先用水浸润二一2小时以
加速蒸的效果。用液体辅料同蒸者,可利用该辅料润透药物。然后将洗净润透或拌匀辅料后润透的药物,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蒸制时间一般视药物而不同,短者1~2小时,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还要求反复蒸制(如九蒸九晒)。
2、煮
为了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清水煮(川乌、草乌),药汁煮(附子、吴茱萸、远志),固体辅料豆腐煮(藤黄、硫磺)。
操作方法:煮法的操作方法因各药物的性质,辅料来源及炮制要求不同而异,其工艺程序及要求如下:先将待煮药物大小分开,淘洗干净后备用。再将药物放入锅中,加水加热共煮,用辅料者可同时加入(或稍后加入),一般要求在100℃的温度条件下较长时间的加热,可以先用武火后用文火。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若用辅料起协同作用,则辅料汁液应被药物吸尽。
加水量多少需看要求而定。如煮的时间长用水宜多,短者可少加;若需煮熟、煮透或弃汁、留汁的加水宜多,要求煮干者,则加水要少。
煮好后出锅,即时晒干或烘干,如需切片则可趁湿润时先切成饮片再进行干燥。
3、燀
在沸水短时间浸煮的方法,主要破坏一些药物中的酶(如杏仁、桃仁)、毒蛋白(白扁豆),同时也有利于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
操作方法:先将多量清水加热至沸,再将药物连同具孔盛器,一齐投入沸水中,稍微翻烫片刻,约5-10分钟左右,加热烫至种皮由皱缩到膨胀,易于挤脱时,立即取出,浸漂于冷水中,捞起,搓开种皮与种仁,晒干,簸去或筛取种皮。
第九,十章
煅法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称为煅法。
主要适用于矿物类中药,以及质地坚硬的药物,如贝壳类药物、化石类药物,或某些中成药在制备过程需要综合制炭(砒枣散)的各类药物。另外,闷煅法多用于制备某些植物类和动物类药物的炭药。
1、明煅法:药物直接置于无烟炉中或耐火容器内,敞露于空气中,武火煅烧的方法,又称直火煅法。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花蕊石 除去结晶水——白矾、硼砂
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钟乳石、花蕊石 操作方法:
(1)炉口煅质地坚硬的矿物药,放于炉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动物的贝壳类、化石类及粒度细小的药物需装入耐火容器或适宜容器内煅透,放凉。
(2)平炉煅将药物置炉膛内,武火加热,并用鼓风机促使温度迅速升高和升温均匀。在煅制过程中,可根据要求适当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煅至药材发红或红透(通过观察孔可见炉膛发
红或红亮)时停止加热,取出放凉或进一步加工。此法煅制效率较高,适用于大量生产。本法适用范围与沪口煅相同。
(3)反射炉煅将燃料投入炉内点燃,并用鼓风机吹旺,然后将燃料口密闭,从投料口内投入药材,再将投料口密闭,鼓风燃至指定时间,适当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煅红后停止鼓风,继续保温煅烧,稍后取出放凉或进一步加工。此法煅制效率较高,适用于大量生产。其适用范围与炉口煅相同。
2、煅淬法:药物按明煅法煅至红透,趁热投入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使药物质地酥脆。(一般以手捏成碎粒,或药物在1米高处掉到地上碎成黄豆粒大小)目的:(1)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自然铜
(2)使药物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代赭石、磁石(3)清除药物中夹杂的杂质,洁净药物——炉甘石 煅淬注意事项:
煅淬要反复进行几次,使液体辅料吸尽,药物应全部酥脆为度,避免生熟不均。所用的淬 液种类和用量由各个药物的性质和目的要求而定。
3、扣锅煅法: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煅炭。
复制法
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如半夏等。改变药性——如天南星等。增强疗效——如白附子等。矫臭矫味——如紫河车等。操作方法:
一般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一定容器内,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工艺程序,或浸、泡、漂,或蒸、煮,或数法共用,反复炮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发酵、发芽法
1、发酵法
目的: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用药品种。如六神曲、淡豆豉。
增强疗效。如半夏曲。操作方法:
根据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再置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发酵。常用的方法有药料与面粉混合发酵,如六神曲、建曲、半夏曲、沉香曲等。另一类方法是直接用药料进行发酵,如淡豆豉、百药煎等。
发酵条件与发酵过程是微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在制备时,应具备其生长繁殖的条件:菌种、培养基、温度(30~37)、湿度(70%~80%)、其他方面。
2、发芽法
目的:通过发芽,淀粉被分解为糊精、葡萄糖及果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并产生各种消化酶、维生素,使其具哟新的功能,扩大用药品种。
操作方法:选择新鲜、粒大、饱满、无病虫害、色泽鲜艳的种子或果实,用清水浸泡适度,捞出,置于能透气漏水的容器中,或已垫好竹席的地面上,用湿物盖严,每日喷淋清水2~3次,保持湿润,约经2~3天即可发幼芽,待幼芽长出0.2~1cm左右时,取出干燥。
制霜法
1、去油制霜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巴豆 降低副作用——柏子仁
操作方法:取原药材,很除去外壳取仁,搌成细末或捣烂如泥,用多层吸油纸包裹,蒸热,或置炉边或烈日暴晒后,压榨,如此反复换纸吸去油,至松散成粉,不再粘结为度。
2、渗析制霜法
目的:制造新药,扩大用药品种,增强疗效——西瓜霜
3、升华制霜法
目的:纯净药物——砒霜
其他制法
1、烘培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目的:使药物充分干燥,便于粉碎和贮存。适用于某些昆虫或其他药物。
操作方法:烘就是将药物置于近火处或利用烘箱、干燥室等设备,使药物所含水分徐徐蒸发,从而使药物充分干燥。焙则是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于金属容器或锅内,用文火经较短时间加热,并不断翻动,焙至药物颜色加深,质地酥脆为度。
2、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直接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这些炮制方法称为煨法。目的: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或缓和药性,增强疗效。
3、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色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净药物,这种方法称为提净法。目的:使药物纯净,提高疗效; 缓和药性; 降低毒性。操作方法:
降温结晶(冷结晶):将药物与辅料加水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阴凉处,使之冷却重新结晶,如芒硝。
蒸发结晶(热结晶):将药物先适当粉碎,加适量水加热溶化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于搪瓷盘中,加入定量米醋,再将容器隔水加热,使液面析出结晶物,随析随捞取,之析尽为止;或将原药与醋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加热蒸发至一定体积后再使之自然干燥。
4、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目的:去除杂质,结净药物;
使药物质地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防止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污染环境; 除去药物中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如砷、汞等。
操作方法:
将药物适当破碎,置乳钵中或其他适宜容器内,加热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再加多量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立即倾出混悬液,下沉的粗粒再行研磨,如此反复操作,至研细为止。最后将不能混悬的杂质弃去。将前后倾出的混悬液合并静置,待沉淀后,倾去上面的清水,将干燥沉淀物研磨成极细粉末。
5、干馏法:将药物置于容器内,以火烤灼,使产生汁液的方法称为干馏法。目的:制备有别于原药材的干馏物,以适合临床需要。操作方法:
砂浴加热,在干馏器上部收集冷凝的液状物,如黑豆油等。有的在容器周围加热,在下面收采液状物,如竹沥油等。有的用武火炒制备油状物,如蛋黄油等。
6、特殊制法:某些药物用一些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目的在于制备新的药物,产生新的临床功用。
1炙法与加辅料法的区别。
炙法与加辅料炒在操作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二者又略有区别:
炙法是用液体辅料,拌匀闷润使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发挥作用;加辅料炒法使用固体辅料,掩埋翻炒使药物受热均匀或黏附表面共同入药。
炙法所用温度较低,一般用文火,在锅内翻炒时间稍长,以药物炒干为宜;加辅料炒的温度较高,一般用中火或武火,在锅内翻炒时间较短,药物表面颜色变黄或加深。
炙法根据所用辅料的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加辅料炒法根据所加辅料的不用而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法。
第五篇:中药鉴定学15
中药鉴定学
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
一、概述
动物类中药是指用动物的整体或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动物体的生理或病理产物、动物体的加工品等供药用的一类中药。常用动物类中药按药用部位入药的情况分为:
1.动物的干燥整体:如水蛭、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虻虫、九香虫等。
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如蚯蚓、蛤蚧、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等。
3.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如①角类:鹿茸、鹿角、羚羊角、水牛角等。②鳞、甲类:穿山甲、龟甲、鳖甲等。③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海螵蛸、蛤壳。④脏器类:如哈蟆油、鸡内金、紫河车、鹿鞭。
4.动物的生理产物:如①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等。②动物的排泄物:五灵脂、蚕砂、夜明砂等。③其他生理产物:蝉蜕、蛇蜕、蜂蜜、蜂房等。
5.动物的病理产物:如珍珠、僵蚕、牛黄、马宝、猴枣、狗宝等。
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
此外,一些传统经验鉴别方法仍是鉴定动物类中药有效而重要的手段:手试法,如毛壳麝
香手捏有弹性;麝香仁以水润湿,手搓能成团,轻揉即散,不应黏手、染手、顶指或结块。水试法,熊胆仁投于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降而不扩散;牛黄水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哈蟆油用温水浸泡,体积可膨胀10~l5倍。火试法,如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浓香四溢,灰化后呈白色灰烬,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马宝粉末置于锡箔纸上加热,其粉末聚集,并发出马尿臭等。
二、药材重点内容介绍
1.地龙:来源为环节动物门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
产地:广地龙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沪地龙主产于上海、浙江等。
采收加工: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浅。雄生殖孔在第18环节腹侧刚毛圈一小孔突上。受精囊孔2对。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气腥,味微咸。
“沪地龙”受精囊孔3对。
化学成分:①主含蛋白质。②次黄嘌呤,具平喘、降压作用;蚯蚓退热碱,有解热作用。③琥珀酸,有平喘和利尿作用。
检查:重金属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三十。
2.水蛭:来源为环节动物门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体。
采收加工:捕捉,洗净,用沸水烫死,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蚂蟥”为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背部稍隆起,黑褐色或黑棕色,有许多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线。腹面平坦,棕黄色。两端各具1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质脆,易折断,断面胶质样。气微腥。
“水蛭”呈扁长圆柱形。
“柳叶蚂蝗”体狭长而扁。
中药鉴定学
化学成分:①肝素。②抗凝血酶。③活水蛭唾液腺中含有水蛭素,干燥药材中水蛭素已被破坏等。
水蛭素、肝素、抗凝血酶均有抗凝血作用。据报道,水蛭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的凝血酶特效抑制剂,水蛭素不但可以抗凝血,而且对各种血栓病都有效。
含量测定:每1g含抗凝血酶活性应不低于16.0U。
3.石决明:来源为软体动物门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
性状鉴别:“杂色鲍” 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表面暗红色,有多数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
“皱纹盘鲍”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末端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
“羊鲍”边缘有2行整齐的突起,末端4~5个开孔,呈管状。
“澳洲鲍”表面砖红色,疣状突起30余个,末端7~9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
“耳鲍”狭长,呈耳状。疣状突起的末端5~7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壳薄。
“白鲍”呈卵圆形。表面砖红色,末端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
化学成分:①均主含碳酸钙。②内层珍珠层含角蛋白,水解得多种氨基酸。
4.珍珠:来源为软体动物门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而形成的珍珠。
产地:马氏珍珠贝所产的珍珠称“海珠”;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所产的珍珠称“淡水珍珠”。
性状鉴别:类球形、卵圆形、长圆形或棒形。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半透明,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地坚硬,破碎面显层纹。气微,无味。
显微鉴别:磨片:①可见粗细相间排列的同心环状层纹,称为“珍珠结构环”。②在暗视野中可见珍珠特有的同心环状的如虹彩般的光环——“珍珠虹光环”。以上二者是珍珠独具特征可以与伪品区分。
化学成分:主含碳酸钙;多种氨基酸。
理化鉴别:(1)置紫外灯下观察,显浅蓝紫色(天然珍珠)和亮黄绿色(养殖珍珠)荧光。
(2)粉末加稀盐酸,即发生大量的气泡。
5.牡蛎:来源为软体动物门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
性状鉴别:“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右壳较小,鳞片坚厚,内面瓷白色。左壳凹陷深,鳞片较右壳粗大。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气微,味微咸。
“大连湾牡蛎” 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
“近江牡蛎”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
6.海螵蛸:来源为软体动物门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
性状鉴别:“无针乌贼”呈扁长椭圆形,边缘薄,中间厚。背面有磁白色脊状隆起,隐约可见细小疣点状突起;腹面白色,自尾端到中部有细密波状横层纹;尾部无骨针。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气微腥,味微咸。
“金乌贼”内壳较前者大,末端有1骨针,多已断落。
7.全蝎:来源为节肢动物门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山东、河南。
采收加工:捕捉,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
性状鉴别: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前腹部由7个节组成,中药鉴定学
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后腹部棕黄色,6节,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腥,味咸。
化学成分:含蝎毒素,为一类毒性蛋白,对神经系统有广泛生物活性。
8.蜈蚣:来源为节肢动物门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呈扁平长条形。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自第二节起,每体节两侧有步足1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又称尾足。质脆。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
化学成分:含毒性蛋白。
9.土鳖虫:来源为节肢动物门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性状鉴别:“地鳖”呈扁平卵形。背部紫褐色,有光泽,无翅。腹面红棕色。气腥臭,味微咸。
“冀地鳖”呈长椭圆形。背部黑棕色,在边缘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化学成分:①含鲨肝醇,具解毒作用。②尿囊素,具镇静作用。
10.桑螵蛸:来源为节肢动物门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蛸”及“黑螵蛸”。
性状鉴别:“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表面浅黄褐色。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物,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1细小椭圆形的卵。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长螵蛸” 略呈长条形,质硬而脆。
“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表面黑褐色、紫褐色或灰褐色,质硬而韧。
11.斑蝥:来源为节肢动物门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
中药鉴定学
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气特异而臭,刺激性强,不宜口尝。
“黄黑小斑蝥”较小。
化学成分:均含斑蝥素、羟基斑蝥素。
斑蝥素治疗原发性肝癌、病毒性肝炎、鼻炎等均有显著效果,但毒性大。斑蝥素也是芫菁科昆虫特有的防御攻击物质。
理化鉴别:粉末,用微量升华法,所得白色升华物,放置片刻,在显微镜下观察,为无色棱柱、菱形结晶。
12.僵蚕:来源为节肢动物门蚕蛾科昆虫家蚕4~5龄幼虫因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略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灰白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足8对。质硬而脆,断面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13.蜂蜜:来源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所酿的蜜。
性状鉴别:为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白蜜),或橘黄色至黄褐色(黄蜜),放久或遇冷渐有白色颗粒状结晶(葡萄糖)析出。气芳香,味极甜。
一般以春蜜中的洋槐花蜜、紫云花蜜、枣花蜜、油菜花蜜等色浅,粘度大,气芳香、味甜,质量较佳。
化学成分:糖类;酶类;挥发油。
检查:淀粉和糊精。
相对密度:1.349以上
酸度:显粉红色,10秒钟内部褪色。
14.海马:来源为脊索动物门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或小海马(海蛆)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线纹海马”体呈扁长形而弯曲。表面黄白色。头略似马头,前方有1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深陷,头顶有冠状突起。尾部四棱形;体上有瓦楞形节纹,并具短棘。习称:“马头、蛇尾、瓦楞身”。体轻,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刺海马”头部及体上节纹间的棘细而尖。
“大海马”黑褐色。
“三斑海马”体背部第1、4、7节两侧的短棘基部各有1黑斑。
“小海马(海蛆)”体形小,黑褐色。
15.蟾酥:为脊索动物门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
采收加工:多于夏、秋两季捕捉蟾蜍,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采收加工过程中忌用铁器。
性状鉴别:呈扁圆形团块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断面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粉末少许置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成油状。
显微鉴别:水装片加碘试液观察,不应含有淀粉粒。
中药鉴定学
化学成分:强心甾类化合物:蟾毒配基类化合物;吲哚类生物碱。
脂蟾毒配基、蟾毒灵等具有显著兴奋呼吸和升压作用。蟾毒灵具有较强的局部麻醉作用。
16.龟甲:来源为脊索动物门龟科动物乌龟的背甲及腹甲。
性状鉴别: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外表面棕褐色或黑棕色,脊棱3条。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块,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17.鳖甲:来源为脊索动物门鳖科动物鳖的背甲。
性状鉴别: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绿色,密布网状细皱纹,并有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两侧有对称的肋骨各8条.伸出边缘。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18.蛤蚧:来源为脊索动物门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
采收加工:捕捉,剖开腹部,取出内脏,再以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将大小相近的两只合成1对,扎好。
性状鉴别:全体呈扁片状。头略呈扁三角形,两眼多凹陷成窟窿,无眼睑,吻鳞不切鼻孔。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进口蛤蚧多为砖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呈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有五趾,除第一指趾外,均具爪,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面具吸盘。尾细长而结实,几与体长相等,有不甚明显的6~7个银灰色环带。全身密被类圆形微有光泽的细鳞,质坚韧。气腥,味微咸。
附注伪品:
(1)壁虎科动物多疣壁虎或壁虎去内脏的干燥体,俗称小蛤蚧。吻鳞切鼻孔。
(2)鬣蜥科动物蜡皮蜥去内脏的干燥体,俗称红点蛤蚧。有眼睑。无蹼及吸盘。(3)鬣蜥科动物喜山鬣蜥去内脏的干燥体,俗称西藏蛤蚧。有眼睑。无蹼及吸盘。(4)蝾螈科动物红瘰疣螈去或未去内脏的干燥体。无蹼,无爪,无吸盘。
19.金钱白花蛇:来源为脊索动物门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幼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
采收加工:剖开腹部,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以头为中心,盘成圆盘状,用竹签横穿固定,干燥。
性状鉴别:呈圆盘状。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黑环纹宽3~5行鳞片,背正中明显突起—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15行,尾下鳞单行。气微腥,味微咸。
显微鉴别:背鳞外表面具众多细密纵直条纹,沿鳞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径向排列。
理化鉴别: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谱带特征能区别于其他蛇类中药。
20.蕲蛇:来源为为脊索动物门蝰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浙江。
采收加工:剖开蛇腹,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盘状,干燥后拆除竹片。
性状鉴别:呈圆盘状。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腹部灰白色,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
显微鉴别:背鳞外表面观鳞片呈深棕色或黄棕色,密布乳头状突起,乳突呈类三角形、类卵或不规则形,内含颗粒状色素。
化学成分:从蛇毒中提纯的精氨酸酯酶具有去纤、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度作用。
中药鉴定学
理化鉴别: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谱带特征能区别于其他蛇类中药。
21.乌梢蛇:来源为脊索动物门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等。
性状鉴别:呈圆盘状。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构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气腥,味淡。
显微鉴别:背鳞外表面观鳞片黄棕色,具纵直条纹,沿鳞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径向排列,内含色素斑。
理化鉴别: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谱带特征能区别于其他蛇类中药。
附注 伪品:区别点:伪品蛇背部行列都是奇数。
22.鸡内金:来源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肌胃内壁。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皱缩的囊状卷片。表面黄色、黄绿色或黄褐色,薄而半透明,具明显的条状波浪形皱纹。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味微苦。
化学成分:酶类。
23.麝香:来源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林麝香、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产地:以四川、西藏的产量大,质量优。
采收加工: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季猎捕,捕获后,立即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除去囊壳,取囊中分泌物,习称“麝香仁”。家养麝香多在10月份直接用挖勺从或麝香囊中挖取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性状鉴别:“毛壳麝香”呈囊状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央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或“云皮”)。有特异香气。
“野生品麝香仁”质柔、油润、疏松;其中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外表多早紫黑色,油润光亮,断面黄棕色或深棕色;粉末状者多呈黄棕色或棕褐色或微带紫色。
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以当门子多、颗粒色紫黑、粉末色棕褐、质柔润、香气浓烈者质佳。
中药鉴定学
显微鉴别:粉末为许多不定形颗粒状物集成半透明或透明团块,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形、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组织。
成分:①含大环酮、醇类化合物:主要为麝香酮,具特异强烈香气,为主要活性成分,少量降麝香酮等。②含蛋白质和多肽、多种氨基酸,高分子量的肽类是抗炎的主要成分。
【理化鉴别】
(1)取毛壳麝香用特制槽针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摄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麝香仁油润,颗粒疏松,无锐角,香气浓烈。不应有纤维等异物或异常气味。
(2)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润湿,用手搓之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揉即散,不应沾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3)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融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应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出现。灰化后残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检查】
杂质:本品不得检出动植物组织、矿物和其它掺伪物。不得有霉变。
干燥失重:《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取本品约1g,精密称定,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35.0%。
总灰分:《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总灰分不得过6.5%。
【附注】
掺伪品:在商品毛壳麝香和麝香仁中均发现有掺伪品,如动物的肌肉、肝脏、血块、蛋黄粉、奶渣等;植物性的儿茶粉、淀粉、锁阳粉、桂皮粉、大豆粉、丁香粉、地黄粉、海金沙等;矿物雄黄、赤石脂、铅粉、铁末、砂石等。以上掺伪品用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方法均能与真品麝香区分。
麝香的资源研究:麝香的资源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很久,迄今具有麝香类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有灵猫香和麝鼠香两种。
(1)灵猫香:为灵猫科动物大灵猫及小灵猫香囊中的分泌物。雌雄动物均产香,雄性产香量比雌性高,含香猫酮、香猫醇及降麝香酮(环十五烷酮)等。
(2)麝鼠香:为田鼠科动物麝鼠雄性香囊中的分泌物。具有类似麝香的特殊香气。含有与天然麝香相同的麝香酮、降麝香酮、5-顺式环十五烯酮等大环化合物。具有抗炎、抑菌、抗应激、耐缺氧、降低心肌耗氧量、降血压、减慢心率、促进生长及同化类固醇与雄激素等作用,治疗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
(3)人工麝香:系根据天然麝香的组成人工合成,成分以麝香酮为主,与其他物质按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
24.鹿茸:来源为脊索动物门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
中药鉴定学
者习称“花鹿茸(黄毛茸)”,后者习称“马鹿茸(青毛茸)”。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东北产的“东马鹿茸”,品质较优,西北产的“西马鹿茸”,品质较次。
性状鉴别:花鹿茸锯茸:呈圆柱状分枝,具1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外皮红棕色或棕色,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毛密,下端较疏;皮茸紧贴。锯口面黄白色,中部有致密的蜂窝状小孔,外围无骨质。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略呈弓形而微扁,枝端略尖,下部有纵棱筋及突起的小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锯门外围多已骨化;体稍重。
二茬茸(再生茸)和头茬茸近似,但主枝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
砍茸:亦分二杠或三岔等规格。注意“虎牙”。
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1个者习称“单门”,2个者习称“莲花”,3个者习称“三岔”,4个者习称“四岔”。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
东马鹿茸: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大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质量较差。
均以茸形粗壮、饱满、皮毛完整、质嫩、体轻、油润、无骨棱、无骨钉、锯口外面无骨质者为佳。
花鹿茸片:花鹿茸尖部切片习称“血片”,“蜡片”,为圆形薄片,切面浅棕色或浅黄
白色,半透明,微显光泽;外皮无骨质,周边红棕色或棕色;质坚韧;气微腥,味微咸。中上部的切片习称“蛋黄片”,切面黄白色或粉白色,中间有极小的蜂窝状细孔。下部习称“老角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粉白色或浅白色,中间有蜂窝状细孔,外皮无骨质或略具骨质,周边粗糙,红棕色或棕色,质坚脆。
化学成分:其中溶血磷脂酰胆碱有降血压作用;次黄嘌呤、尿嘧啶和磷脂类物质有较强的抑制单胺氧化酶(MAO)活性的功能;多胺类化合物是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有效成分,在鹿茸尖部多胺含量较高;肽类物质有抗炎活性;多糖有促进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25.牛黄:来源为脊索动物门牛科动物牛干燥的胆结石。习称“天然牛黄”。
采收加工:阴干。
性状鉴别:根据形状可分蛋黄及管黄二种。
“蛋黄”多呈卵形、类球形、四方形或三角形。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气清香,味苦而后微甜,入口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管黄”呈管状,或为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红棕色或棕褐色。质酥脆,断面有较少的层纹较深。
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显微鉴别:
粉末:用水合氯醛试液装片,不加热,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团块由多数黄棕色或红棕色小颗粒集成,遇水合氯醛液,色素迅速溶解,并显鲜明金黄色,久置后变绿色。
化学成分:主含胆汁色素;胆汁酸;胆固醇等。
【附注】
中药鉴定学
(1)人工牛黄
本品由牛胆粉、胆酸、猪去氧胆酸、牛黄酸、胆红素、胆固醇、微量元素等制成。为黄色疏松粉末。味昔,微甘。
(2)体外培育牛黄
本品以牛科动物牛的新鲜胆汁作母液,加入去氧胆酸、胆酸、复合胆红素钙等制成。药材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0.5~3cm。表面光滑,呈黄红色至棕黄色。体轻,质松脆,断面有同心层纹。
伪品:用黄连、黄柏、大黄、姜黄、鸡蛋黄或植物黄色素等的粉末与动物胆汁混合制成。
A型题:
药材表面有乌金衣,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同心层纹的药材是()
A.蛋黄
B.管黄
C.姜黄
D.大黄
E.雄黄
【答案】A
26.羚羊角:来源为脊索动物门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
产地:主产于俄罗斯。
性状鉴别: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类白色或黄白色,嫩枝全体光润如玉,无裂纹,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老枝有细纵裂纹;除顶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的环脊,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基部横截面类圆形,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筒状,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无骨塞部分的中心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化学成分:含角蛋白;含磷脂类成分;胆固醇。
【附注】
伪品:羚羊角主要靠进口,因价格昂贵,药材常见伪品。①同科动物鹅喉羚羊(长尾黄羊)、藏羚羊、黄羊等的角,它们均不呈类白色、半透明,均无“通天眼”,应注意鉴别。②用聚酯等材料用模具压制而成,类白色、半透明,均无“通天眼”,火烧有塑料焦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