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小企业营销问题探析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小企业营销问题探析
摘 要:文章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挑战,提出中小企业 只有采取补缺市场营销、定制营销、非名牌营销及共生营销四个主要对策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把握机遇,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小企业 挑战
营销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57-0
2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市场环境的变迁,过去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尚未完成市场化进程的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通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动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但进程毕竟很缓慢。这些年,中小企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国家的关税政策和非关税壁垒,得益于地方保护主义。加入WTO 后,中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过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护网将被逐步撕破,随着关税的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外国商品无疑会以其卓越的性能,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大举进入国内市场。这样,中小企业除了与国内企业相互竞争外,还得在家门口与世界各类企业争夺市场。在双重竞争压力下,一些产品质量低劣,营销意识薄弱,营销能力低下的中小企业将被挤垮。
2.产品趋向高新技术化的挑战。由于高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传统的原材料正越来越多地被人工合成材料代替,这必然会导致天然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减少,并造成初级产品出口价格下跌。而我国中小企业是生产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力军,其出口的产品主要是附加值比较低的一般制造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拓展国际市场的手段主要是低廉的价格。因此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初级产品价格的下降,会使我国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逐渐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市场一体化使消费者的选择更为广泛,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从而给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新产品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发达国家企业凭借其在人才和资本上的强势地位,不断强化技术领先优势,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相比之下,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力量、投资和创新意识方面都远远不及国外同类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从而导致我国中小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营销方式现代化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传统市场营销到现代市场营销的转变。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西方企业更注重以消费者为中心,兼顾社会长远、整体利益来开展营销活动;营销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现代化,网络广告成为新的广告形式;市场竞争的重点已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和企业形象竞争。与此相适应,服务营销、关系营销、形象营销、绿色营销、知识营销、网络营销、数据库营销、整合营销等现代营销理念和方式层出不穷。相比之下,我国中小企业要落后许多。具体表现在:
(1)没有科学的营销思想,营销理念陈旧,绝大多数企业奉行的是生产观念和推销观念,营销与生产脱节,与市场脱节;(2)不能有效制定总体营销战略和策略,很多企业甚至没有战略和策略可言,营销行为带有盲目性;(3)不重视或根本不进行市场调查,多数企业是靠“拍脑袋”决策;(4)不少企业选择目标市场时不考虑自身状况,市场定位不准确,热衷于追逐市场热点,不善于寻找市场盲点;(5)多数企业营销手段单一,营销实操能力低下;(6)营销组织机构不健全,营销网络不完善,营销队伍素质不高,现代市场营销人员严重短缺。我国中小企业若以这样的营销状况参与全球化竞争,其失败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二、中小企业的营销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条件下,中小企业只有审时度势,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营销对策,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可考虑采取如下对策:
1.采取补缺营销策略,以避开与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中小企业由于拥有的资源有限,营销能力和管理水平低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上不应人云亦云地盲目追俏逐热,而应另辟蹊径,寻找市场的盲点,尤其是要避开与大企业、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在竞争对手的空档处下功夫。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一个有效的营销对策就是进行补缺市场营销,即企业通过深度的市场细分,把需求未满足或未充分满足而竞争又较小的补缺市场作为目标市场,然后集中全力为这个市场服务,通过专业化经营获得最大收益。由于补缺市场一般规模较小,市场竞争不激烈,能够避免陷入虎口夺食的危险境地,而且开发市场所需要的资源较小,对企业所要求的营销水平与经验不必太高,因此,采取补缺营销策略可趋利避害,为中小企业带来无限生机。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可从以下领域寻找市场盲点即补缺市场:一是大企业尚未涉及的新兴的市场领域,或大企业未曾进行过积极营销的局部区域;二是大企业不愿涉足的,被其视为鸡肋的批量小、品种多、零销微利的领域;三是市场需求变化大,竞争变化十分频繁,大企业不敢涉足的领域。寻找到适合企业经营的补缺市场后,中小企业就要针对顾客需要,为其提供有价值和特色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此形成竞争优势,并逐步扩大顾客资源,把市场做大。
2.实行定制营销,以适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增强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前面提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市场已细分到单个消费者,以标准化产品为代表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时代已趋结束,中小企业要想在个性化需求时代赢得先机,必须突破以前的大规模市场营销的束缚,实行定制营销。即针对每个消费者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为其“量身定做”产品。实行定制营销可以使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每一个较小的市场机会,为每一个消费者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能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项目等内容,因而这是一种能有效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营销策略,是构筑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必要的信息和营销网络,通过开展电子商务,实行1∶1 营销。同时,企业必须实行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制造,生产方式也必须是柔性的,以增加生产的变动性和灵活性。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定制产品,真正满足消费者千差万别的个性化需求。
3.实施非名牌营销策略,以产品的低价格和适用化吸引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加入WTO 后,我国一些行业的产品受到国外“强势”品牌的冲击会越来越大,这些外国企业技术先进,资金雄厚,营销得法,它们甚至会不顾一切地以在中国市场“抢滩”为主要目的。实力弱小的中小 企业如果盲目与之竞争,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而要创立名牌,又受着自身规模、人员素质、财力和时间上的制约而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避强就弱,采用非名牌营销策略与外国企业开展竞争,对中小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现实而明智的选择。非名牌营销策略不是以创名牌为竞争手段,而是以价格优势、市场需求优势来立足市场,扩充市场。为此,企业要把握好产品质量的度,既要避免“质量不足”,产品粗制滥造而损害消费者利益,又要避免因产生严重的“质量过剩”而削弱非名牌产品的竞争优势。同时,对品牌与产品应不失时机地更迭和转换,以新奇、新颖、廉价、有特色为诱因来吸引消费者。此外,中小企业还应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并降低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以低价格来强化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4.采取共生营销策略,使企业做强做大。共生营销策略是指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共享,整合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共同把市场做大,从而实现共赢的一种策略。显然,对中小企业来说,这是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减少交易成本,加大市场竞争力度,使自己做强做大的理想选择。中小企业可考虑采取如下形式进行共生营销:
(1)甘当大企业的配角。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配套产品。这种“配角”关系一旦确立,中小企业的产品就成为大企业产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企业的市场也就成了中小企业的市场。这样中小企业不必为订单、融资、销售而伤脑筋,而且可以利用大企业的销售网、技术力量和信用能力使企业在产品质量、生产管理和企业形象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自己摆脱经营困境。
(2)作为承包方参与外包经营。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大企业、跨国公司的外包经营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争取自己成为某个优势供应链环节中的一员。如作为生产环节的承包方,为发包者生产全部或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作为销售环节的承包方,为发包者进行代理销售或特许销售、特约销售等;作为分销环节的承包方,为发包者运送商品等。中小企业加入到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的外包经营中去,自身的独特优势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放大和增强。
(3)组建企业联盟。当中小企业仅靠自身力量无法打入国际市场时,可以考虑与其他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联盟,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共同分享由于联盟经营带来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林汉川,田东山.WTO 与中小企业市场创新.企业经营与管理,2001(20)
2.王树华,黄红丽等.加入世贸组织,中小企业怎么办.经济管理,2000(4)
3.杨富贵.个性化需求与制定市场营销.经济管理,2001(3)
4.文岗,吴振兴.企业财富做强大的九大方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第二篇:中小企业论文: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营销之路
中小企业论文: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营销之路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方向
1.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存有不少的问题难以解决。如经营者、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低于大型企业,产品质量档次不高,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服务不到位,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等。
2.中小企业此刻面临着今后发展方向的抉择。
第一,发展高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从世界经验来看,发展高科技中小企业是趋势。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尤其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中中小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二,加强专业化协作,发展小而专、小而精企业。上个世纪末以来,很多企业不再单纯的追求多样化和大型化,而是通过剥离或重组,将不相关的业务出卖或变成独立的公司,有的缩小中小企业的规模,使之经营专业化。
第三,利用市场阶梯,发展“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比如形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市场阶梯,同时还可以考虑产业转移,将其生产基地也迁至城乡结合处或迁至内地,以降低生产成本。
第四,发展都市化产业和服务业的中小企业。都市化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缺乏规模效益,又不能迁移到内地,所以要利用品牌优势,挖掘潜力,发展中小都市化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服务型中小企业,可以吸纳大批的下岗工人,缓解就业矛盾,尤其应该发展高附加值、污染少、服务社区型的中小企业。
第五,发展大企业的“连锁”中小企业。特许经营实质上是一种企业复制,是适合中小企业的一种经营方式,主要领域为食品、服务、住宅装修、保健美容等。特许经营之所以迅猛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它可以将企业的自我拥有权和大企业在产品品牌、经营方式、声誉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中小企业应对全球化的营销策略
1.把握市场动态,深入市场调研
如今的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完全是是一个动态的环境。加之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的展示,因而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个性化,以显现卓尔不群的自己。因此中小企业者必须具备分析研究市场、开发创造市场的能力,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把握消费需求的一种状况。
2.做好stp,发挥自身优势
实践证明,市场是一个综合体,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集合体,任何企业都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stp理论(即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targeting、市场定位positioning)指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
自己的目标市场,最后把产品或服务定位在目标市场中的确定位置上。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比,中小企业资源能力有限,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竞争能力,stp理论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的相对优势,选择一些大企业无暇顾及、相对较小的一些市场领域,集中资源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满足特定市场需求,在全球竞争剧烈的市场背景下,在局部市场赢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求得稳定的发展。
3.运用4v营销理念,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全球化趋势下的新经济时代,培育、保持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中心,成为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着眼点。4v营销理论(即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营销组合理论),正是在这种需求下产生的。差异化是企业凭借自身技术和管理的优势,生产出性能、质量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在销售方面,通过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良好形象。它所追求的“差异”是在产品功能、质量、服务和营销等多方面的不可替代性,更多的表现为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等几个方面。功能化其关键是形成产品核心功能的超强生产能力,兼顾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的发展需要,以功能组合的独特性来获得细分客户群的青睐。附加价值强调的是企业创新能力与客户所重视价值的联系,将营销理念定
位于包括使用价值、服务价值、人文价值和形象价值等在内的客户整体价值最大化。
4.树立全球市场观念,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我国中小企业应具有全球市场营销的观念,着眼于全球的潜在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市场。可以通过以下的运作手段来实现,如中小企业也可依附于大企业周围,为之提供协作服务;在夹缝中求得生存;运用网络销售开拓国际市场;中小企业通过战略性联合形成强大的整体实力以赢得竞争;中小企业必须树立“服务增值”的理念等。
5.品牌与形象战略
中小企业需要通过长期而持续的工作,培育具有个性化的品牌、树立不同于他人的企业形象,以赢得顾客认可。并将品牌培育推广、树立宣传企业形象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从全局出发设计和规划品牌战略与企业形象,科学、合理地整合所有与品牌战略相关的其他配套的营销战略,并且在培育具有个性化的品牌的同时要不断加强企业形象。
我国中小企业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状态下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政府在此时必须大力援手,如出台相应的金融或税收政策予以扶持,但更为关键的还是中小企业自己要能够认识到环境的变化,做出客观地分析和诊断,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有效的营销战略并予以实施。
参考文献:
[1]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单小芬.金融风暴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出路.生产力研究,2008.[3]王军,董方军.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中国城市经济,2009.
第三篇: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思路探讨
全球化趋势下
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思路探讨
内容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在GDP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本文从营销角度,在概述全球化趋势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若干营销思路。
关键词:全球化 中小企业 营销思考
“全球化指的是在经济、信息、生态、技术跨国文化冲突与市民社会的各种不同范畴内可以感觉到的、人们的日常行动,日益失去了国界的限制。归根结底,无论人们是否相信、是否理解,这些都与可以感受到的日常暴力一起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一切都被迫适应这种变化,并作出回答。”贝克把目前的全球化称为第二次现代化。他认为:“全球化向第一次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提出了挑战,这个基本前提就是著名思想家亚当·斯密所说的方法学的民族主义,即一个社会的基本轮廓与民族国家的基本轮廓完全重合在一起。由于全球化使得国家与社会之间在它们的所有范畴内都出现了与此相对的、多种多样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可见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而本文所谈论的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它涉及到世界经济领域的客观发展进程,以及经济活动主体(例如跨国公司)的运筹行动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高科技革命推动的产业结构高技术化、服务化的国际分工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是内部发展不充分与外部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本文从营销视角出发,对我国中小企业面对的困境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趋势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由各国市场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它是一个历史过
程,其初始阶段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再次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这次全球化无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推进速度上都超越了以往,与早期的经济全球化相比,本次全球化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构建了一套对全球市场开放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包括WTO的多边经贸规则体系、IMF和世界银行主导的金融开放与援助发展的全球规则体系,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跨境制度规则体系;同时,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经贸联系的共同基础。从全球范围看,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亚、中东欧等国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战后经济发展经验的反思,开始了由国家动员和配置资源以启动发展的体制转向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体制改革;即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赢得全球竞争优势,也开始对各自长期实施的市场管制、干预和保护体制进行了体制结构调整。
在全球化的这些趋势中,有四点最为明显地影响着未来全球经营的形式:世界贸易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等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迅速成长;地处拉丁美洲、亚洲和东欧的发展中国家倾向于接受自由市场体系;正在显现的互联网和其他全球性媒介对消除国界的影响;为子孙后代恰当管理好资源和全球环境的要求。
如今,大多数的经营活动都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几乎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在一个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经济和自然环境中竞争。对于内部发展不充分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而又不可避免的难题。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供的数据,我国中小企业总数约在1000万家左右,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57%、40%、60%。中小流通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以来约有 2.3 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 76.7% 由中小企业创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甚完善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存在的障碍,严重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许多研究者包括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都认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诸如国家在政策、资金上偏重于大型企业,地方政府为解决城乡大量富余劳动力也偏重
于发展投资更少、见效更快、就业更广的个体工商业而对中小企业支持不够;以及技术、环保标准、竞争不公平、信息不畅通等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实践证明,外部环境制约因素只是对企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因为,基于外部的如政策、资源、资金等优势大多只是暂时的优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生存法则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得近乎残酷。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真正瓶颈在于企业自身的素质。
现存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技术装备、职工素质和产品质量较差;眼光短浅,许多中小企业重眼前、轻长远;重生产轻环保,因而生产难以上规模,产品难以上档次,能耗大,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破坏性大;“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企业之间的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也很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些都使得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完全从作坊式经济形式中脱离出来,经营管理仍处于小生产阶段,疲于追随市场找客户,缺乏企业个性、没有企业灵魂与经营理念,突出表现为:缺乏产品开发与创新的主动性,亦步亦趋钻进市场成熟产品的围城,适应不了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营销策略缺乏创新,靠拉关系给回扣找客户,渠道模式单一,促销策略简单无创意,缺乏现代营销理念的思想指导。
我国中小企业应对全球化的营销战略
我国中小企业如何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如何避免与市场的正面冲突,扬长避短地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营销思考或许能给中小企业一些启示。
(一)全新的4V营销理念,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化趋势下的新经济时代,培育、保持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中心,也成为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着眼点。4V理论,即差异化、功能化、附加价值和共鸣的营销组合理论,正是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的。
差异化是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生产出性能、质量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在销售方面,通过有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形象。它所追求的“差异”是在产品功能、质量、服务和营销等多方面的不可替代性,更多的表现为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3个方面。
功能化是以产品的核心功能为基础,提供不同功能组合的系列化产品,增加一些功能变
成高档品,减掉一些功能就变成中、低档产品,以满足不同顾客群体的消费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其关键是形成产品核心功能的超强生产能力,兼顾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的发展需要,以功能组合的独特性来博取细分客户群的青睐。
附加价值指产品本身以外的,包括品牌、文化、技术、营销和服务等外在因素所形成的价值。共鸣指企业为客户持续地提供具有价值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使客户能更多地体验到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效用,最终在企业和客户之间产生利益与情感关联。它强调的是企业创新能力与客户所重视价值的联系,将营销理念直接定位于包括使用价值、服务价值、人文价值和形象价值等在内的客户整体价值最大化。
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度关注给客户更多感知价值的市场环境中,我国中小企业也唯有认真领悟这种新的营销思想,善于把握市场需求,向客户提供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其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形成,从而赢得顾客,赢得市场。
(二)关注市场动态,精于市场调研
今天的市场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动态环境,市场需求瞬息万变,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的展示,因而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个性化,以显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别具一格,尤其是新生代的年轻群体,他们更关注个性品味的满足,于是BenQ推出江南系列电脑来满足新生代的个性品味需要,赢得这一市场群体的青睐。因此中小企业者必须具备分析研究市场、开发创造市场的能力,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适时把握消费需求状况。
(三)善于细分市场,发挥独特优势
市场细分是依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某个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的过程。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资源能力有限,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竞争能力,市场细分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的相对优势,选择一些大企业无暇顾及、相对较小的市场领域,集中资源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满足特定市场的需求,在全球竞争剧烈的市场背景下,在局部市场赢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求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实践证明,再成熟的市场总会存在一些空隙,只要善于发现需求差异、并将差异市场培育成型,拾遗补缺,完全可以在成熟市场中另辟蹊径。当然,独特优势的发挥应该是基于4V理念导向的、对顾客是有价值的,否则就不会带来实效,没有任何意义。
(四)善于借鉴,创新营销
中小企业在营销实践中,善于把先进的营销方法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并大胆地提出和实施新的营销方法,无异于如虎添翼。诸如灵活地调整营销活动适应并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柔性
营销方法;通过国际互联网建立网站,传递商品信息,吸引网民注意并在网上购买的网络营销;以及先接订单后生产的零库存营销和无缺陷营销—在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不给顾客留下任何遗憾的方法,包括产品无缺陷—100%的保证质量,销售无缺陷—100%的保证挑选,服务无缺陷—100%的保证满 意。此外,借助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来强化、扩大市场的事件营销也能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市场赢利目标。最后,利用人们无聊时间创造营销机会的所谓无聊营销也是值得思考并加以应用的创新营销方法,楼宇电视媒体的风行正是发现并恰当利用人们无聊时间展开产品和服务营销的最好例证。尽管营销创新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关键是人才,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面对全球化不可阻挡的趋势,拥有和培养知识型的营销通才也至关重要。
(五)坚守营销伦理,开展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在消费者绿色需求的条件下产生的,绿色需求是绿色营销的动力。尤其在全球化趋势下,许多区域贸易区都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标准,而全球化趋势中也有“为子孙后代恰当管理好资源和全球环境的要求”。因此注重培养绿色文化意识,形成绿色营销的文化环境;在产品设计、制造和服务过程中,不断研究并开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消费者身心健康的科技成果,形成绿色营销的科技环境;以是否能最佳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作为企业创新的出发点,是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重点组织实施了对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担保和培训三大工程,加强对中小企业在创新、信息和技术合作等三方面的服务,以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体现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正在与国际接轨。这对我国的中小企业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在观念以及具体的市场行为中,中小企业必须按照全球化的思路,遵循WTO及其他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的相关规则,苦练内功,从而在全球化趋势下,取得持续的稳定发展。
第四篇:关于区域合作和经济全球化问题
关于区域合作和经济全球化问题
一、背景材料
1.第34届世界经济论坛2004年1月21日在瑞士东北部山城达沃斯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建立繁荣与安全的伙伴关系”。
2.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在会上发言指出,人类要真正实现和平,繁荣和安全缺一不可。一个国家不可能单独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为了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各国间必须寻求建立繁荣与安全的伙伴关系。
3.与往届不同,本届论坛不再强调经济全球化问题,而是将目光转向人类社会本身。美元的持续疲软与欧元的过于坚挺及其影响是本届论坛的一大议题,伊拉克的未来及其重建问题也是本次论坛的重点议题之一。
4.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趋势。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合作,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全球的竞争更趋激烈。
5.中国积极参与有关区域合作组织,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目前已经加入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包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亚欧会议、曼谷协定、博鳌论坛、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中日韩—东盟(10+3)合作机制等,合作对象包括欧洲、北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区。
二、历史学科知识链接
1.本专题可联系中国近代现代史知识分析如下:
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必然会把中国卷入其中,对中国造成深远影响,此类知识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政治侵略和经济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对中国本身而言,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使中国政治制度半殖民地化,自然经济受到冲击逐渐解体,传统思想观念受到猛烈冲击,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启动了近代化历程,社会内部发生变革,先后出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救民的探索和社会实践;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获得一定的发展;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种探索历史经历了从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意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⑵适应全球一体化的要求,中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对外开放,并且在不断的深化和扩大中,相继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组织等区域性经济集团和全球性经济组织。
2.本专题可联系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分析如下:
⑴全球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在近代史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包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三个部分:一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相关的知识包括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深化;二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之相关的知识有: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争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三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通过各种措施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逐渐建立起广泛而密切的经济联系,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将世界其他地区作为其附庸强行纳入其经济体系,成为其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⑵全球一体化趋势在现代史上不断得到强化,此类知识有: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不断出现,如国联、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的建立;区域性集团正在形成和不断完善,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世界各地各国间的经济往来和交流更加密切,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即是对这种情况的一种变相反映,再如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兴起并加强了交流和合作,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对这种情况的变相反映,此外第三世界国家还与发达国家展开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⑶区域集团化是本专题的主题之一,当今世界形成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此切入,可以联系的知识有这几大区域经济集团形成的背景、原因、经过、特点和影响等。
①欧洲联盟:1952年,西欧6国(法、德、荷、卢、比、意)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又建立了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三国加入;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加入;1991年底,欧共体12国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欧洲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宣告诞生;1995年,瑞典、芬兰、奥地利加入欧洲联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1997年12月,欧洲联盟首脑会议通过扩大欧盟的决定;从1998年起,同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和塞浦路斯6国就入盟问题进行谈判,条件成熟后,再批准其他国申请入盟。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这将是欧共体成立以来吸收国家最多的一次。2004年5月1日为欧盟正式吸收10个中东欧新成员的日期,扩大后的欧盟将从15个成员国增加到25个。欧洲联合的前途是建立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自由、民主、高度发达的,整个乌拉尔山脉以西的政治经济统一的欧洲。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1987年10月,美国和加拿大签订《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89年1月,美加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1992年10月,墨西哥加入该协定;1994年1月,《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正式生效;北美三国将在15年内逐步取消全部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早在1994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就确定了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最后时间表,并商定要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基础,逐步南扩。根据随后逐步达成的协议,各国要在2002年5月前开始关税谈判,2003年上半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扩到中美洲,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扩展到南美洲,最终于2005年1月正式组建涵盖34国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③亚太经合组织(APEC):****年一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以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磋商,首届部长会议于****年十一月六日至七日在澳首都堪培拉举行,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六国的外交、经济部长参加了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它是一个地区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它的宗旨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亚太经合组织现有21个成员: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中国、智利、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台湾、香港、俄罗斯、越南和秘鲁。
⑷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是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出现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以此切入可考查两者之间的关系,此类知识有三次科技革命:
①工业革命、A.前提条件:
a.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b.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扩展了海外市场。c.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d.工场手工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知识。B.进程:
a.18世纪60年代起,棉纺织业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
b.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c.工业生产逐渐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过渡。
d.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C.重要发明:
a.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b.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c.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d.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e.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
f.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D.工业革命的扩展:
a.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20年代起,工业革命得到较快发展,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b.美国:18世纪晚期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得到发展,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c.德国:19世纪早期开始工业革命,但分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工业革命的进程。e.俄国、日本等国19世纪中期以后,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E.工业革命的影响:
a.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b.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c.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d.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也猛烈冲击了旧思想和旧制度。
e.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积极展开了自由主义改革运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A.背景:
a.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b.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主要表现:
a.电力的广泛应用: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成为新能源,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b.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还推动了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c.新通讯手段的发明: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报相继问世,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d.化学工业建立:80年代从煤炭中提取氨、苯等化学产品。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80年代制成无烟火药,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C.特点:
a.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
b.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c.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
A.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a.时间: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b.内容: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条件:既是由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求的结果。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a.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b.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也不断开阔。
c.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a.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c.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第五篇:浅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营销战略
浅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营销战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国际营销战略 知识经济
摘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本文主要从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我国企业成功进入国际营销市场的战略步骤。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营销战略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企业把目光从国内转移到国外,进而在整个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机会。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因素:一是贸易迅猛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源泉。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它带动了资本与生产的国际化,推动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二是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的发展又会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三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技术。信息技术革命将世界带人了信息化时代,它在更深层次上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为快捷、广泛。四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据资料显示,跨国公司以及国外分支机构的迅猛增长,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所谓国际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对于国际化进程较为长期的总体打算及其实施的原则意见。国际营销战略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关于国际营销的目标和实现目标要采取的策略和原则,如有关国际化的进程、市场扩展与定位、国际竞争等战略。它对于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拟定短期或国际营销策略的根据之一。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首先表现为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竞争领域扩大、竞争内容增多、竞争主体变化、竞争形式改变。二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非关税壁垒增多、鼓励出口措施加强、贸易区域集团化加强。因此,企业应充分掌握国内外不可控的环境因素,调节企业的可控因素,从而制定出国际市场营销的战略目标,并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企业的可控因素是指营销组合,即价格、产品、促销、分销;企业的不可控因素是指不可控的国外环境,主要有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竞争因素、技术水平、分销因素、地理因素等。从事国际市场营销的企业,不仅要重视营销策略的制定,更重要的是要监视与预测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的营销计划,使之适应环境要求,使自己的营销工作富有成效。
二、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它不仅体现出我们自己的行为,也体现出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要求,包括文化的个性、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成分(物质文化、社会机构、宗教、审美学、语言)3个方面。文化渗透于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国际营销者的活动又构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营销成果的好坏深受文化的裁判。因此,要正确运用文化的差异性,确定当地文化的相关动机,确定行为模式的特征,确定有哪些文化价值观念与本产品有关,确定决策形式的特征,确定适应当地文化的促销方法,确定消费者认为适宜的销售机构。
第二,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它包括传统社会、起飞前夕、起飞阶段、趋向成熟和高度消费时期。因为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居民收人高低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际市场营销。以消费
品市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市场营销方面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大量进行广告及销售推广活动,品质竞争高于价格竞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则偏重于产品的功能及实用性,其推广主要靠口头传播和介绍,价格因素比产品品质更重要。二是市场规模。企业在进人某国市场时,首先关心的是该国的市场规模,即可接受的商品及服务总量,或者市场拥有的购买力总量。一般来说,大多数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都与人口和收人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认为是由人口和收人决定的。三是消费结构。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必须了解影响消费者储蓄的多种因素,以便分析、判断消费者需求、支出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包括收入水平、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因素、市场商品供给状况和消费偏好、储蓄动机差异等。
第三,政治法律环境。有时政治环境能够对营销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法律和规章则起到鼓励或限制企业营销活动的作用。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而非政治组织,但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经常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营销法律主要由国内法律、国际经济法律、东道国法律等构成。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要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打交道,采取适当方式公平合理地解决争端,这也是国际营销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根据各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解决争端的方式有协商、调节、诉讼和仲裁4种。
第四,技术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和农业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增长所引起的,更主要的是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以及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和推广所引起的。
三、我国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机遇。首先,进入国际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市场规模巨大,发展迅速,这给我国企业以现实的吸引力。随着国际政治形势趋于缓和,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关系不断改善,经济联系更紧密,这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进人国际市场。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条约,加强了同其他国家政府间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为企业国际营销提供了法律保护。比如,我国制定和执行了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同时还进行了外汇制度改革,使我国企业在外汇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便于国际交易的进行,也增强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第二,挑战。明确界定产权、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前提;科技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又一大障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使我国处于不利地位,其他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将给我国企业以巨大压力。而且,许多企业缺乏准备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即使看到消费者需求的差别,也不愿意调整原有的产品价格策略,从而导致国际营销的失败。
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1)调研国际市场。只有掌握了国际市场的脉搏,才能找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切人点。企业的国际调研需要大量详细且涉及范围面广的信息,如目标市场的文化、经济、教育水平、目标消费人群接受新事物新品牌的能力等。(2)分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企业的营销目标,做出相应的国际营销战略规划,找出与原计划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规章,组织监督部门,给予相应的权力,以保证预定的国际营销目标顺利进行。(3)分析目标市场消费者。了解当地的消费观念,从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消费群体的特征等影响因素分析,从而细分市场,找到适合企业进入的市场,并分析这一细分市场的潜力及培养空间。(4)分析目标市场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等政策。分析当
地的经济状况,以分析企业在当地销售产品的可能性,着力疏通与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及新闻媒体的关系。防止企业因为外力因素而终止现行的企业计划。(5)分析竞争对手、供应商及分销渠道。熟悉当地的环境,分析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及动力,培养良好的竞争环境,这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6)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当地市场,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企业、信任企业,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拓展更为广阔的目标市场,进人其他国家市场铺平道路。总之,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细致的前期工作、整体全面的计划,还有对国际市场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